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

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

一、胃苏冲剂治疗慢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苏然[1](2019)在《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及胃黏膜炎症的改善情况,评价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中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提供更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于2017年12月到2019年3月期间,在吉林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病科门诊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患者共72例,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进行对照试验,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嘱患者于早晚饭后口服。对照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每次2粒,每日服用3次,嘱患者于饭前服用。两组均连续服用4周。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并记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对中医症状积分和内镜下黏膜炎症变化情况进行评价,将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综合评价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差异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的主症评分、兼症评分和总分与治疗前相比,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症、兼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的主症评分、兼症评分和总分相比,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症评分、兼症评分和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总体疗效对比:治疗组34例,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2例、18例、3例、1例,总有效率为97.06%;对照组34例,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例、14例、12例、5例,总有效率为85.29%。经秩和检验,由秩和检验得出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其胃黏膜情况均有所改善,有明显差异(P<0.05);但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黏膜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患者的总体疗效上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7.06%。(2)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于主症的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兼症等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性好,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4)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患者胃黏膜炎症的改善可能不太显着,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大样本临床和基础实验进行观察。

俞骀秋[2](2019)在《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索2019年2月以前的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以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安全性。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文献日益增多,但对于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其他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的文献研究质量不高或纳入的样本量较少。本研究就针灸方法治疗慢性胃炎作一个系统评价,为使用针灸治疗慢性胃炎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方法:以“针灸”、“艾灸”、“针刺”、“温针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火针”、“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为主题词、自由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CBM数据库;以“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cupuncture therapy”、“moxibustion”、“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embedding at acupoints”、“acupoint injection”、“fire needle”、“chronic gastritis”、“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gastritis”为主题词、自由词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2019年2月以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或半随机对照试验(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的文献。纳入标准:①选择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②试验对象为慢性胃炎患者,无性别、年龄以及病例来源限制。③研究内有明确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④试验组干预措施主要以针灸为主,包括针刺、艾灸、火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温针灸等等,针刺方法、针刺的深度、留针时间不予以限制;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为主。⑤疗效评价主要采取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检查有效率。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并发症以及患有严重的难以治疗的原发性疾病患者;②合并溃疡、胃癌、息肉、残胃、食道炎、十二指肠溃疡及严重并发症者;③试验组与对照组都采用针灸的疗法为主,治疗时都有采用针灸,不论是用不同的针刺的手法或是选取不同的穴位;④已经重复发表过的文献;⑤研究的诊断标准与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或公认诊断标准有明显出入的文献。由2位研究人员独自阅读文献的题目与摘要,依据预先规定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初步筛除文献。再对初步筛选所获得的文献进行仔细的全文内容阅读;阅读全文后,再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获得所需文献。依照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偏倚风险评估,主要内容包括:①是否正确产生随机序列;②是否正确实施分配隐藏;③是否对研究人员及患者实施盲法;④是否对结果评定实施盲法;⑤报道数据是否完整;⑥是否存在选择性报道;⑦其他偏倚。统计分析采用在Cochrane网站下载的Revman5.0软件,对最终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第一步,对结局指标的合并统计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当结果具有同质性时(P>0.1),应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计算。若各结局指标的合并统计量具有异质性时(P≤0.1),则需以I2来衡量其结果的异质性大小。如果异质性尚可接受(I2≤50%),仍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若12>50%,需先分析导致异质性产生的原因,如异质性的产生是由于各研究的试验研究的设计方案、治疗周期、疗程的长短等等不同因素导致的,则可以采用亚组分析处理。二分类变量的合并统计量选择比值比(OR)表示。95%CI表示各统计量的置信区间。最后,得到的合并统计量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还需采用Z检验方法来检验。当无法对所纳入的研究的统计量进行合并时,采用定性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后获得文献452篇,经过阅读全文后纳入文献共23篇,均为中文期刊论文。以艾灸为试验组4篇,以穴位埋线为试验组4篇,以温针灸为试验组3篇,以穴位注射为试验组4篇,以火针为试验组3篇,以针刺+艾灸为试验组5篇。经Meta分析后结果为:1.对23篇RCT文献进行总体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56,95%CI=(3.52,5.91),p<0.00001];2.对 4 篇艾灸治疗组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6.68,95%CI=(3.35,14.05),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3.对 3 篇温针灸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温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61,95%CI=(2.00,10.66),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4.对 3 篇火针治疗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火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32,95%CI=(2.27,8.62),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5.对4篇穴位埋线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埋线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7.91,95%CI=(3.66,17.08),p<0.00001];6.对4篇穴位注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注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2.83,95%CI=(1.75,4.57),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7.对5篇针刺+艾灸为治疗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刺+艾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85,95%CI=(2.69,8.73),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8.对3篇报道了胃镜检查结果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胃镜检查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OR=4.31,95%CI=(2.22,8.36),p<0.00001],有统计学差异;9.所纳入的23篇项随机对照试验中,1项研究报道1例因艾灸时艾灸盒掉落所致的轻度烫伤,22项研究报道试验组均无不良反应。10.各个研究效应点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疗法、温针灸疗法、火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穴位注射疗法、针刺+艾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在总有效率优于西医常规疗法,针刺+艾灸疗法及穴位埋线疗法在胃镜总有效率方面优于西医常规疗法。但是由于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尚需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张文格[3](2015)在《胃苏冲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胃苏冲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效果,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复方胃舒乐口服液;观察组采用胃苏冲剂进行治疗。30日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胃镜复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苏冲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魏玉霞[4](2012)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借助数据库、数据挖掘等手段,以近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分别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素、证候规律、用药规律等不同方面及相关性进行分析处理,为归纳总结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做了一种尝试和探索,为理论与临床结合提供一个平台。目的: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证候要素、病机及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为完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体系作出有益探索,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通过检索2000-2011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相关数据库,得到相关文献;2.进行数据预处理:对证型名称、症状名称、药物名称进行规范;3.建立数据库:通过计算机编程把原始数据库录入excel数据库;4.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频繁项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数据统计:(1)证型、证候要素、靶位进行频数分析;(2)对症状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3)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4)运用频繁项集和关联规则对药物和药物、症状和药物进行数据挖掘;结论:1.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的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多、参考标准不统一,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症状、药物名称不规范等,制约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应用和行业交流;2.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提取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中主要的证候要素、靶位并探索其应证组合规律;中医的证候千变万化,而证候要素、靶位相对简约,多元统计方法能够较好地展现这种复杂的组合关系3.通过对症状聚类分析,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归纳为9类,即:脾胃虚弱、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肝气郁滞、瘀阻胃络、脾阳虚、胃热壅盛等;4.通过对药物频数分析,发现补益药、理气药、清热药三类药物的使用频次较高,其中补气药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异性药物;5.通过对药物聚类分析,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7种聚类方,从功效方面来看,包括: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三类;6.通过药物与药物关联分析,发现四君子汤、二陈汤、行气活血方是医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药,三者之间的配合应用构成了医家用药的一般规律。7.通过对症状与药物的关联分析,发现对于核心症状:食欲不振、嗳气胃脘胀痛、上腹饱胀,核心药物是炙甘草、茯苓、白术、党参、黄芪、陈皮。反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要素为气虚、气郁,靶位为:肝、脾、胃;肝气郁滞、脾胃气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证型。本研究的创新点:1.合理运用“证候要素”和“靶位”以及“应证组合”思路,结合数据挖掘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期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提出新的认识;2.从文献角度、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类型、证候要素、病机、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从多层次、多角度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特征和用药规律。

戴明[5](2012)在《养阴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和生存质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养阴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改善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和生存质量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07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104例和对照组103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养阴活胃合剂口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餐后服用,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餐后口服,两组治疗12周后,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及生存质量进行量化评分,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PRO量表五个维度总体综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2.824, P=0.000<0.05),且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每个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局部胃脘感受、全身整体状况、消化道症状三个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而心理状态和社会健康两个维度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量表中分别对三十项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治疗后的状态进行评价,两组患者在胃脘疼痛、胃脘嘈杂、泛酸、胃灼热感、口干等九个条目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对量表三十项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在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胃脘嘈杂、泛酸、胃灼热感,口干等九个条目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差值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除了在感情职能(RE)这一维度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21<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而在其他七个维度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生存质量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除了在精神健康(MH)这一维度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15<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而在其他七个维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养阴活胃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改善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方面总体优于胃复春片,主要体现于局部胃脘感受、全身整体状况、消化道症状三个方面,其中,对胃脘疼痛、胃脘嘈杂、泛酸、胃灼热感、口干、等九个条目治疗后疗效明显,并在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胃脘嘈杂、泛酸、胃灼热感,口干等九个条目改善幅度较大;2)养阴活胃合剂与胃复春片均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两者之间疗效相当。

金秉俊[6](2011)在《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观察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证候分布差异,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观察了慢性胃炎200例,重点探讨其中医证候的症状分布特点、分布规律,以及证候分布规律与年龄、性别、饮食、烟酒嗜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确定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等属于同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常见不同证候作为观察证候。研究结果:1.证候分布规律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研究中肝胃不和证占53.5%、肝郁脾虚证占18.5%、脾胃虚弱证占12.5%、脾胃湿热证占9%、胃阴不足证占6.5%。慢性胃炎与肝郁相关的肝胃脾证候出现频率合计为72%。可见以前脾胃相关的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占据主导位置。现在转变为以肝郁相关的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证候为主。2.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常见症状的出现频率,并系统揭示了慢性胃炎证候症状分布。3.慢性胃炎证候与年龄关系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胃炎发病率高的人群41岁以上的中高年群。肝郁的证候及脾胃湿热证则以41-55岁年龄段多见。属虚证的胃阴不足证和脾胃虚弱证候在56-70岁的年龄最为常见。标示慢性胃炎肝郁证候和脾胃湿热证多见于中年人,而胃阴不足证和脾胃虚弱证则多见于老年人。4.慢性胃炎证候与性别,在本组研究的20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脾胃湿热证主要见于男性。其它各证候在男女之间分布无明显差。5.慢性胃炎证候与饮食嗜好关系观察结果显示,偏食者多见脾胃虚弱证和脾胃湿热证、嗜烟嗜酒者多见脾胃湿热证。6.慢性胃炎证候与HP感染显示,慢性胃炎HP感染与否和中医证候分布无明显的关系。证候分布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研究2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常见症状、各证型的分布及一般情况,结果显示: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与传统认识相比发生了改变,肝郁证是最常见的一种证型;慢性胃炎的症状与肝、胃的关系最为密切。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在各证候的分布中脾胃湿热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且与饮食、烟酒、嗜好密切相关。

胡美满[7](2009)在《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通过与电针的对照研究,观察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及《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脾胃虚弱证”的标准。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来龙兴中医诊所、明师中医诊所就诊的病人,均经过西医诊断并附有胃镜检查报告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治疗组用提插补法,对照组用电针疗法。每周治疗3次,6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疗效,观测相关症状与体征、胃镜检查结果。症状评分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判标准参考《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结果1.疗效评价:治疗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治愈率为23.3%,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有主要症状表现人数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P<0.01),治疗后胃脘胀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食欲不振症状,对照组人数减少较治疗组明显,且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其余症状治疗后人数变化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胃镜检查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提插补法与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均有效,且疗效接近。2.提插补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能有效改善胃脘胀满或隐痛症状,电针则主要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3.提插补法与电针均能使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有明显好转,且两者效果相似。

丁衍文[8](2008)在《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其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粘膜层,由于发病机理不明确,西医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且停药后易复发,长期应用副反应多,对顽固性病例疗效不理想。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及安全性等方面,总体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本课题从胃粘膜损伤、HP感染等方面,深入探讨CG复发的病理机制,并以疏肝和胃的中药加味四逆散加减治疗进行干预,对其预防本病复发的疗效进行客观的评价,确立了加味四逆散抗CG复发治疗的新思路和方法,为中药抗CG复发寻找理论依据。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严格的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东方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2000年江西井冈山举行的慢性胃炎研讨会中的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选择慢性胃炎的病例90例,治疗组予加味四逆散(柴胡10g,枳实10g,白芍10g,生甘草6g,苏梗10g,陈皮10g,厚朴10g,炒莱菔子10g,焦三仙各15g)加减治疗,对照组予吗丁啉(10mg/次,3次/d)、安达(15ml/次,3次/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部分病例回访6个月,主要观察:疗效性观察,包括临床综合疗效,复发率,中医证候疗效,内镜黏膜疗效,病理状态变化,以及生活质量评价的变化。同时检测正常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3结果3.1疗效性观察结果(1)治疗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临床治愈率(vs)和总有效率(v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半年内复发率(治疗组,对照组),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加味四逆散抗复发作用明显优于吗丁啉和安达。(3)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远期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4)治疗组未出现显着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则出现了3例不良反应,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内镜分级与病理分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6)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4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得到了满意的疗效,抗复发效果明显优于吗丁啉和安达。尤其在中医证候疗效、内镜黏膜疗效、病理状态方面,显示出加味四逆散在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而且与西药相比无明显毒副作用。可能的作用是①疏肝理脾,消食导滞,除湿止呕,调中止痛,促进胃黏膜修复。②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整体调整患者身心状态,达到治愈CG和减少复发的目的。综上所述,四逆散主要通过以上方面,促进胃黏膜修复,抑制黏膜损伤,阻止痊愈后复发。

牛少强[9](2008)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二部分内容。文献综述分两篇。第一篇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主要从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探讨CAG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辨证分型论治、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其它方面探讨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方法;最后揭示了目前本病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第二篇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了国内外对CAG基础研究进展,从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子生物学机制、本病防治以及现状和不足几方面进行论述。临床研究部分;首先,通过参考中西医CAG诊断标准,并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拟定临床调查表格,收集病例;其次,对收集的306例病例的患者年龄、病程、饮食嗜好、诱发加重因素、胃镜相、病理、四诊要素进行数据录入。再次,通过复杂系统熵聚堆统计方法的统计得出41组证候群;最后,通过总结及探讨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11个症候要素的存在。本研究为临床上对CAG的中医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符仁[10](2007)在《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文中指出胃脘痛,又名胃痛,其名最早见于《内经》,属于消化系统疾病表现出的一种主要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伴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食,大便或结或溏等脾胃症状以及神倦乏力,面黄消瘦,浮肿等全身症状。在许多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中均可出现胃脘痛,如消化性溃疡、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肠炎等。是临床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目前,对胃脘痛的临床研究见有大量文献报道,对这些已有的临床医学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具有明显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工作可以全面了解胃脘痛中医药临床科研方法学的应用状况、存在问题,对研究质量的总体水平作出评估,同时对中医药治疗胃脘痛的有效性作出较客观的评估,为临床辨证分析提供可参考的标准,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但目前还没有一篇报道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研究者实际情况,本研究进行如下工作:1、胃脘痛发病和辨治规律文献综合分析应用计算机检索、人工检索、和从综述的参考文献中追踪查询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文献资料二百余篇。对检索得到的文献,首先依据文章题名和摘要进行初筛,保留所有可能与分组设计进行临床辨证论治观察研究的文献;然后阅读全文,选取符合下列标准的文献纳入本研究:(1)文章为公开发表的中文文献,发表时间2001年至2006年;(2)文章研究对象为明确的“胃脘痛”或“胃痛”的中医临床治疗;(3)观察病例成组设计,病例数不少于20例;(4)有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药治疗。借鉴医学文献meta-分析的方法和理念对选取的胃脘痛中医临床辨治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文献作者所在地,以长江为界,将文献报道的胃脘痛病例分属南北两部分,对其所阐述的病史资料中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西医诊断进行整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从近5年中医药辨治胃脘痛文章发表情况看,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地区的趋势基本相似,2001年至2003年逐年增加。(2)长江以南地区胃脘痛患者平均年龄略高于长江以北地区。但南北地区纳入研究的文献中包含年龄报道的文献量有明显差别,南方报道的文献对研究病例的年龄有详细说明的较北方多,因此可能存在文献纳入偏倚,其分析结果的参考价值相应地降低。(3)南北不同地区男性胃脘痛患者数量均明显多于女性,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约为3:2,而且长江以南地区与长江以北地区胃脘痛男女性别构成比基本一致。(4)北方地区胃脘痛患者病程长于南方地区患者。(5)总结胃脘痛的文献报道最常见的几类西医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胃下垂。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不论南方、北方地区,均是发病率最高的两类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的病变,而且南北方胃脘痛患者中各自所占的百分比基本相当。但在长江以南地区,胃下垂发病率较功能型消化不良低,而在北方地区正好相反。而在慢性胃炎中,北方地区浅表性胃炎所占百分比高于南方,而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则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另外,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溃疡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三种亚型所占的百分比在南北方差别不明显,均以十二指肠溃疡多于胃溃疡。(6)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脾胃虚寒、脾胃阴虚是虚证胃脘痛中最为常见的两类证型,在所有统计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而在实证胃脘痛病例中,肝气犯胃型胃脘痛较为多见,中医证型的集散趋势与地域分布未见明显相关性。2、临床研究将2004年10月~2006年1月之间就诊于澳门筷子基卫生中心门诊病例,凡是中医诊断属“胃脘痛”范畴者,均纳入本研究进行观察,共收集胃脘痛患者78例。制订临床病理观察量表,在接诊患者时,依据病史资料填写量表,待病例收集完毕,对所有收集的病例进行归纳整理,主要依据其中医辨证分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实证患者平均年龄小于虚证患者。就整体平均年龄而言,本研究所收诊的78例患者平均年龄与文献研究中的平均年龄相比偏大。(2)该研究中收集的78例患者,不论虚实证候,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其中胃阴亏虚证女性多于男性尤为明显,而脾胃阳虚证患者性别差异较小。但总体的性别比例,与文献研究中的性别比例有明显不同。上述研究工作结果,探讨了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的不同特征产生的可能原因。总结澳门地区临床诊治的胃脘痛患者的发病特征,并与内地文献报道互相比较,分析其间差异,总结辨治规律,为澳门地区胃脘痛的防治决策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参考。

二、胃苏冲剂治疗慢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苏冲剂治疗慢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中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4 中成药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1.5 中医其他对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现状
    3.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1.6 治疗方法
        1.7 疗程
        1.8 疗效判定标准
        1.9 安全性观测
        1.10 统计学方法
        1.11 技术路线图
    2.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分析
    3.讨论
        3.1 方药分析
        3.2 疗效分析
        3.3 本研究的不足和思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1.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2 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进展
    1.2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辨证分型
        1.2.3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1.2.4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进展
第二章 Meta分析研究
    2.1 技术路线图(表)
    2.2 研究内容
        2.2.1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及质量评价
        2.3.3 Meta分析结果
        2.3.4 分析
        2.3.5 发表偏倚
    2.4 讨论
        2.4.1 艾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2 火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3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4 温针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5 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6 针刺+艾灸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性
        2.4.7 针刺+艾灸与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胃炎胃镜结果的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胃苏冲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效果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4)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参考书目
    1 基于证素-靶位-应证组合规律的CAG近1 0年中医文献的证候研究
        1.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1.1.1 文献资料
        1.1.2 研究方法
        1.1.3 数据分析方法
        1.2 基于文献研究的证候要素和靶位提取以及应证组合规律的研究
        1.2.1 基于文献研究的CAG基本证型
        1.2.2 基于专家观点的CAG证候要素的提取
        1.2.3 基于专家观点的CAG靶位的提取
        1.2.4 CAG应证组合
        1.3 小结
        参考文献
    2 基于多元统计的CAG近10年中医文献症状研究
        2.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分布特点
        2.2.1 基于频数分析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分布特点
        2.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因子分析
        2.2.3 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聚类分析
        2.3 小结
        参考文献
    3 基于多元统计的CAG近10年中医文献的用药规律研究
        3.1 数据准备和预处理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物分布特点
        3.2.1 基于频数分析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物分布特点
        3.2.2 基于因子分析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
        3.2.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
        3.3 小结
        参考文献
    4 基于CAG近10年中医文献的症状药物关联分析
        4.1 关联分析
        4.1.1 关联分析的定义
        4.1.2 关联规则相关概念
        4.1.3 关联规则的过程
        4.1.4 关联规则的算法
        4.1.5 关联规则的相关问题
        4.2 CAG的关联分析
        4.2.1 CAG药物与药物关联分析
        4.2.2 CAG症状与药物关联分析
        4.3 小结
        参考文献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5)养阴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和生存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症状及体征
        2.2 内镜检查
        2.3 病理诊断标准
    3 入选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终止和退出病例标准
    6 疗效评定标准
        6.1 采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
        6.2 生存质量量表 SF-36 评价
    7 研究方案
        7.1 临床研究方法设计
        7.2 治疗方法
        7.3 对照组治疗方法
        7.4 疗程
    8 访视时点及观察指标
        8.1 一般项目
        8.2 访视时点与主要观测指标
    9 不良反应监测
    10 质量控制
    11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 病名归属
        2 病因病机
        3 证候分型
        4 辨证分型
        5 中医内服药物治疗
        6.针灸治疗
        7.中西医结合治疗
        8.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 临床表现
        2 发病机制
        3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西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 分类
        2 病因病机
        3 病理
        4 临床表现
        5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6 诊断与鉴别诊断
        7 治疗
    二、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2 现代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三、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状况
        1 临床研究
        2 实验研究
    四、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中止、剔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7 观察指标
        8 疗效判定
        9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二、治疗结果分析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2 疗效比较
        3 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检查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1 古代医家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综述2 现代医家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综述3 西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中篇 朱建华教授关于慢性胃炎的中医认识及辨证思路
    一、中医病名归属
    二、病因病机
    三、慢性胃炎的治疗与对策
下篇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9)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致谢
附录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附录二 个人简历

(10)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META分析及其在医学文献研究中的意义
        (一) Meta-分析的概念
        (二) Meta-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三) Meta-分析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法
        (四) 影响Meta-分析结果的常见偏倚
        (五) Meta-分析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二、胃脘痛及其研究进展
        (一) 历代中医典藉对旨脘痛的认识沿革
        (二) 近现代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
第二部分 胃脘痛发病和辨治规律文献综合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择
    二、分析方法
    三、分析结果
        (一) 研究已纳入的不同地区胃脘痛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
        (二) 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年龄特点与地域的关系
        (三) 不同地区胃脘痛发病性别特点与地域的关系
        (四) 不同地区胃脘痛患者病程时间与地域的关系
        (五) 不同地区胃脘痛患者西医诊断的特征及其与地域的关系
        (六) 不同地区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的特征及其与地域特征的关系
    四、结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分析结果
        (一)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年龄分布情况
        (二)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性别比例
        (三)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平均年龄与文献报道相比较
        (四) 临床研究病例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性别分布与文献报道相比较
    四、结论
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胃苏冲剂治疗慢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疏肝汤合栀子豉汤加味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D]. 苏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针灸治疗慢性胃炎Meta分析[D]. 俞骀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胃苏冲剂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J]. 张文格.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01)
  • [4]慢性萎缩性胃炎近10年中医文献研究[D]. 魏玉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5]养阴活胃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和生存质量研究[D]. 戴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6]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研究[D]. 金秉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提插补法治疗虚证慢性胃炎疗效观察[D]. 胡美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D]. 丁衍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 牛少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胃脘痛临床研究文献综合分析及小样本临床辨证研究[D]. 符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