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镇痛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一、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柳红[1](2021)在《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在SD大鼠皮下注射胺碘酮注射液建立外渗性皮肤损伤模型,观察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损伤的干预效果;从组织病理学、细胞生物学方面探讨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造成组织损伤的影响,将基础医学融入到护理工作中,为临床输液外渗的护理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大鼠胺碘酮外渗模型的制备: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5%GS阴性对照组、12.5%低浓度胺碘酮组、25%中浓度胺碘酮组、50%高浓度胺碘酮组。分别在皮下注射0.5ml的5%GS、12.5mg/ml胺碘酮、25mg/ml胺碘酮、50mg/ml胺碘酮,建立液体外渗模型。通过动态性观察大鼠注射部位皮肤形态变化、计算损伤面积和对损伤程度评分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分析胺碘酮外渗是否损伤皮肤,并为下一步研究的损伤模型选择合适浓度。通过采集第0、3、7天的图像及损伤面积、采集各组大鼠第0、7天注射部位周围组织做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明确胺碘酮外渗是否会造成皮肤损伤并选择合适的造模浓度。2.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的影响:根据在造模实验中确定的浓度建立45只大鼠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模型。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10%DMSO溶剂对照组、低浓度白杨素组(10mg/ml)、中浓度白杨素组(20mg/ml)、高浓度白杨素组(40mg/ml)。在造模后30分钟内开始局部给药,连续7天,以造模当日为第0天,在给药第0、3、7、10天动态观察创面,拍照记录皮损部位图像,计算面积并采集皮损部位组织检测。动态性观察损伤面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分析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性损伤的修复是否有促进作用;通过ELISA法检测促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分析白杨素对创面炎症的影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伤口组织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白杨素与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机制。结果:1.在注射溶液半小时后,各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变化,损伤发生率为100%,在第3d、7d,中、高浓度组损伤评分为2分的占比明显高于5%GS阴性对照组、低浓度胺碘酮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下注射溶液半小时后、3d、7d,各组大鼠均出现损伤,其中损伤面积最大的是高浓度胺碘酮组,低、中、高浓度胺碘酮组与5%GS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下注射溶液半小时后皮肤组织结构都发生了病理改变,在第7d,5%GS阴性对照组皮肤组织结构正常,中、高浓度胺碘酮组真皮层明显可见炎性细胞浸润。2.在胺碘酮溶液外渗后,各组注射部位组织中IL-6、TNF-α迅速上升,在第3天达到峰值后下降。在干预第3、7、10天,高浓度白杨素组损伤面积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0%DMSO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杨素干预组的组织学改变轻于空白对照组和10%DMSO溶剂组;在干预后各时间点,中、高浓度白杨素组的IL-6、TNF-α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中、高浓度白杨素组的b FGF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溶剂组,且随着浓度的递增,表达水平也随之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胺碘酮外渗会造成皮肤组织形态发生改变,引起皮肤损伤,浓度越高,损伤程度越大。2.白杨素早期干预能减轻胺碘酮外渗创面的损伤程度,减少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通过抑制TNF-α、IL-6的过度分泌而控制创面炎症反应;在早期能刺激组织分泌b FG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合成胶原,促进肉芽组织的生成,进而促进创面愈合。

张燕[2](2009)在《便携式化疗泵在消化道肿瘤化疗的应用及护理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便携式化疗泵利用弹力收缩的作用,控制进药的速度、定时、定量将药注入患者体内,恒定地维持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增强抗癌细胞活性,同时也降低了化疔药物对全身的毒副反应。综述便携式化疗泵在消化道肿瘤化疗的应用及护理,能减轻消化道肿瘤患者因化疗需长时间卧床的痛苦,保证患者轻松顺利的完成全程治疗;既提高了患者的化疗效果,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的无痛性治疗途径,深受患者欢迎。

郑逸君,丁少冰[3](2007)在《胃肠道肿瘤病人应用艾克孚泵持续输注5-FU整体护理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总结对150例胃肠道肿瘤病人应用便携式艾克孚泵持续输注5-FU的护理。方法对病人实施携泵前护理、携泵中护理、携泵后护理。结果15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持续输注5-FU的疗程。结论整体护理提供了人性化服务,提高了病人生活的质量,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减轻了经济负担。

胡德红,谭笑娟,朱惠珊,刘婉明,黎月华,钱雪梅,单纪琳[4](2006)在《止痛注液泵持续静注5-Fu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推注化疗药5-Fu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采用头皮针穿刺,将5-Fu5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持续静滴4h,连续5d;实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将5-Fu750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40ml加入止痛注液泵持续24h推注,连续3d。2组病例均接受1个周期化疗。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56.7%(17/30),实验组20.0%(6/30),2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2组静脉炎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结论采用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推注化疗药5-Fu能有效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黎月华,单纪琳[5](2004)在《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总结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化疗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方法 将 5 -氟脲嘧啶 5 0 0mg~ 75 0mg与0 .9%生理盐水 6 0ml混合后加入一次性止痛注液泵内进行持续静脉化疗 ,观察病人出现的护理问题 .结果 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有 :焦虑、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缺乏使用止痛注液泵的知识、营养失调 :口腔粘膜改变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给予解决 .结论 针对性护理对策 ,保证了化疗顺利进行 .

刘丹[6](2017)在《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真实体验及临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了解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真实体验,归纳出患者的护理需求,为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比较预防5-氟尿嘧啶引起的化疗性静脉炎的三种方法,评价对化疗性静脉炎干预效果,为减轻5-FU所致化疗性静脉炎提供一种舒适、高效、安全、便利的干预方法。方法:1.根据目的抽样方法,选择出现化疗性静脉炎的肿瘤患者进行质性访谈。访谈前编制半结构式的访谈提纲,以观察和访谈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的需求。访谈样本量以资料的信息出现饱和状态来确立。2.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及主要需求,将120例采用顺铂+5-氟尿嘧啶(PF方案)的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2%山莨菪碱组、喜疗妥组和马铃薯组进行干预。2%山莨菪碱组和喜疗妥组患者均在输化疗药物前15分钟,在敷贴上部边缘将对应的干预药物经静脉方向外擦于穿刺点上方的皮肤上,上至肘部,两侧至臂缘,涂擦厚度约为1mm,并沿血管方向在局部外擦药物的皮肤上进行按摩4-5min,力度适中,以患者不痛为宜,使之吸收。马铃薯组患者使用马铃薯外敷。4.干预后评价并对比3组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和局部疼痛程度。本研究静脉炎评估方法:(1)疼痛指标:利用疼痛强度法结合患者自我感受,了解患者疼痛程度;(2)肉眼观察:利用静脉炎评估标准,观察患者干预后的血管变化及静脉炎等级发生情况;(3)血液指标:在使用化疗前,收集血生化和炎性指标;一个疗程结束后,再次收集其血液标本,从而分析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体验可提炼为躯体体验、负性体验和正性体验3个主题;其中,患者主要存在的问题为局部穿刺皮肤红肿、疼痛、血管硬化,需求主要为:对血管变化的担心,置管选择的压力感和血管弹性恢复情况。2.从干预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2%山莨菪碱组静脉炎发生15例,占37.5%;喜疗妥组静脉炎发生27例,占67.5%;马铃薯组静脉炎发生32例,占80%。3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喜疗妥组和马铃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从缓解局部疼痛的效果对比:2%山莨菪碱组出现Ⅰ级程度10例,Ⅱ级程度3例,发生率占32.5%;喜疗妥组出现Ⅰ级程度20例,Ⅱ级程度5例,发生率占62.5%;马铃薯组Ⅰ级程度21例,Ⅱ级程度4例,发生率占62.5%;3组患者局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山莨菪碱组受试者局部皮肤疼痛出现的时间和喜疗妥组、马铃薯组相比明显延迟,且其持续的时间较喜疗妥和马铃薯组短,说明2%山莨菪碱组疼痛程度相对减轻。4.3组患者通过一个疗程结束后随访1周发现,大部分患者血管慢慢发展为静脉炎Ⅲ级,主要表现为条索状,颜色沉着。其中,2%山莨菪碱组发生静脉炎Ⅲ级为12例,占30%;喜疗妥组静脉炎Ⅲ级发生27例,占67.5%;马铃薯组较之前化疗期间严重,静脉炎Ⅲ级发生35例,占87.5%。2%山莨菪碱组静脉炎程度低于喜疗妥组、马铃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喜疗妥组和马铃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3组组间化疗前后分析,血液指标和炎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组内化疗后随着PLT下降,PCT也出现下降,PLT与PCT呈正相关。以PLT为因变量,将MPV、PCT、PDW的数值纳入作为自变量,3组受试者干预后MPV、PCT的偏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出现化疗性静脉炎的肿瘤患者存在连续、多种不舒适身体、心理感受,护理人员应该进行针对性、合理性的干预,增加患者舒适度。2.2%山莨菪碱能有效预防和减轻5-氟尿嘧啶所致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和局部疼痛。3.2%山莨菪碱能够提高患者预防的主动性和局部皮肤的舒适度。

江彬[7](2016)在《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免疫功能、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针药结合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更为简便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法,将5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9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阿是穴为辅。四关穴施以提插法,阿是穴施以捻转法,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5min行针一次。每天一次,每周6次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2周。最后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血清β-内啡肽、血清IL-2,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两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5.56±1.33,治疗后NRS评分2.69±1.20;治疗组:治疗前NRS评分6.28±1.46,治疗后NRS评分2.00±1.2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对照组82.8%,治疗组92.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27.6%,治疗组6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68.17±12.71,治疗后79.17±13.28;治疗组:治疗前62.28±15.17,治疗后81.56±16.33。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68.97%,治疗组36.00%。治疗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治疗后β-内啡肽、IL-2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三阶梯止痛法和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均可治疗癌痛,但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显效率方面更佳。第二,三阶梯止痛法和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均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第三,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四,针刺有助于提高β-内啡肽、IL-2水平,发挥镇痛与免疫调节作用。

李慧园[8](2016)在《水蛭治疗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研究以活血化瘀为治则,以水蛭(菲牛蛭冻干粉)治疗中医辨证属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水蛭(菲牛蛭冻干粉)对此型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进而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的综合疗效作出客观评价。方法:1.收集72例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命名,每组人数相等。2.检查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等)、疾病相关情况(如病程、主要症状、实验室D-2聚体检查结果等)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确保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可比较性。3.服药方法:(1)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50%硫酸镁湿敷在静脉炎皮肤上,每一日将药物固定于静滴的浅表静脉周围从静脉滴注化疗药物开始到拔针,且用胶布固定针管,每日1次,每次半小时。(2)试验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50%硫酸镁湿敷在静脉炎皮肤上再口服水蛭(菲牛蛭冻干粉),每次0.3g,一日三次。4.疗程及服药注意: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两个疗程的用药,每疗程3天,共计6天。在治疗期间各组严格依据各自用药方案进行给药,严格禁用或协同其他治疗血瘀证的药物或行为。5.疗程结束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等,对服药安全性作出评定。结果:1.72例病人,共剔除6例、脱落2例、排除4例,因此最终60例患者的实验数据有效,依从性为83.33%。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疾病相关情况(如临床症状评分、疾病分级等)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 2.在结束2个疗程后,发现试验组的药物有效率为86.67%,而对照组的药物有效率仅为63.33%,两组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在改善皮肤红肿、脉络瘀血、色素沉着、疼痛、硬结节或条索状物,皮下瘀斑、舌下紫暗等中西医临床症状,以及减少D-2聚体、白细胞等方面,效果强于对照组(P﹤0.05)。4.对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功能(APTT、D二聚体、FIB)以及肝功(ALT、AST)等,进而加入统计学计算,两组组内对比时患者用药前后这些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2个疗程后两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蛭(菲牛蛭冻干粉)对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缓解患者中西医临床症状和控制改善D-2聚体、FIB等检测指标,提升患者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张妍,谢明越,张群,费秀珍[9](2013)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便携式化疗泵的应用及护理进展》文中认为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宫颈癌首选放疗已被公认,但单纯放射治疗疗效差,近年来辅助化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已得到肯定[1-2]。而化疗药物对敏感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和有效的接触时间[3],药物在肿瘤病灶局部尽可能地高浓度、长时间的存在,是提高局部治疗效果的关键[4]。国外早已有将便携式化疗泵进行持续滴注广泛应用于肿瘤化疗的报道[5]。其利用弹力收缩的作用,控制进药的速度,定时、定量将药物注入患者

陈锦程[10](2013)在《止痛消炎膏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术后止痛消炎膏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探索一种简便、有效、中西医结合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方法。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结直肠癌术后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并自愿参与试验的90例病人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止痛消炎膏加喜疗妥乳膏(A组)、止痛消炎膏(B组)和喜疗妥乳膏(C组)外敷,治疗3—5天。化疗途径选择前臂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试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每组病人的一般情况、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疼痛程度、处理情况和治疗效果,并观察患者用药部位的局部皮肤症状,对外用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PASW18.0,用百分数和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90例次,其中A组30例次,B组30例次,C组30例次,无脱落病例。三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化疗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静脉炎发生情况:A组发生静脉炎10例次(33.33%),其中1级6例次,2级4例次;B组发生静脉炎14例次(46.67%),其中1级7例次,2级6例次,3级1例次;C组发生静脉炎20例次(66.67%),其中1级10例次,2级7例次,3级3例次;三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2),其中A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着(P=0.010)。三组静脉炎的治愈率:A组80.00%(8/10),B组64.29%(9/14),C组30.00%(6/20),A组和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三组静脉炎治疗的总有效率:A组90.00%(1/10),B组92.86%(13/14),C组85.00%(17/20),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627)。三组疼痛发生率:A组33.33%(10/30),B组50.00%(15/30),C组90.00%(27/30);比较分析表明,A组与C组差异最为显着(P=0.000),其次为B组与C组(P=0.001),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190)。三组8小时疼痛缓解率:A组90.00%(9/10),B组80.00%(12/15),C组37.04%(10/27);比较分析表明,A组与C组差异最为显着(P=0.008),其次为B组与C组(P=0.011),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626)。在试验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止痛消炎膏外敷引起的药物性皮疹、水肿、搔痒、疼痛等皮肤症状。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化疗病人应用止痛消炎膏外敷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减轻静脉炎程度,减少和减轻静脉炎疼痛,与喜疗妥乳膏联用效果更好,使用简便、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二、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渗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1.2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及现状
        1.1.3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机制
        1.1.4 胺碘酮外渗的护理
        1.1.5 白杨素的研究现状
        1.1.6 白杨素在既往研究中的用法、用量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胺碘酮外渗致大鼠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主要药品和试剂
        2.2.3 实验主要仪器和用品
        2.2.4 实验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鼠损伤模型的制备
        2.3.2 肉眼观察损伤区域局部表现
        2.3.3 损伤区域面积
        2.3.4 损伤部位周围组织取材和组织病理切片制作
        2.3.5 切片脱蜡石蜡切片
        2.3.6 苏木精-伊红染色
        2.3.7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局部组织损伤程度肉眼观察
        2.4.2 局部组织损伤面积
        2.4.3 注射部位组织镜下病理观察
    2.5 讨论
        2.5.1 胺碘酮外渗在大鼠模型上的特点和造模浓度的选择
        2.5.2 胺碘酮外渗致皮肤损伤的机制探讨
    2.6 小结
第三章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致大鼠皮肤损伤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2.3 实验主要仪器和用品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中药品及溶液配制
        3.3.2 胺碘酮外渗性损伤模型的构建和分组
        3.3.3 给药方法
        3.3.4 外渗损伤部位局部变化
        3.3.5 采集外渗损伤部位的图像并计算损伤面积
        3.3.6 伤口组织取材、病理切片制做和观察
        3.3.7 切片脱蜡
        3.3.8 HE染色
        3.3.9 用ELASE测各组创面组织IL-6、TNF-α含量
        3.3.10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
        3.3.11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损伤创面的形态、面积变化
        3.4.2 各组组织病理学观察
        3.4.3 各组创面组织IL-6、TNF-α水平
        3.4.4 各组创面组织b FGF的表达
    3.5 讨论
        3.5.1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创面的影响
        3.5.2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皮肤组织炎性因子的影响
        3.5.3 白杨素对胺碘酮外渗区域皮肤组织b FGF的影响
        3.5.4 本研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便携式化疗泵在消化道肿瘤化疗的应用及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便携式化疗泵在消化道肿瘤化疗的应用现状
    1.1 便携式化疗泵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
        1.1.1 便携式化疗泵的基本结构
        1.1.2 便携式化疗泵的工作原理
    1.2便携式化疗泵的优点
    1.3 便携式化疗泵的操作方法
        1.3.1 配药方法
        1.3.2 药液注入方法
    1.4 便携式化疗泵药物的选择
        1.4.1 化疗的选择
        1.4.2 采用化疗药物:
2 便携式化疗泵在消化道肿瘤化疗的护理
    2.1 心理护理
    2.2 化疗前的宣教
    2.3 化疗泵的护理
    2.4 化疗药物治疗期的护理
        2.4.1 口腔黏膜的护理
        2.4.2 胃肠道反应
        2.4.3 化疗期间及时巡视
3 小结

(3)胃肠道肿瘤病人应用艾克孚泵持续输注5-FU整体护理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1.1 对象
    1.2 材料
2 护理
    2.1 携泵前的护理
        2.1.1 健康宣教
        2.1.2 留置腔静脉导管
        2.1.3 药液配制方法
    2.2 携泵中的护理
    2.3 携泵后的护理
        2.3.1 饮食指导
        2.3.2 毒副反应的护理
        2.3.2.1 消化道反应
        2.3.2.2 口腔黏膜炎
        2.3.2.3 骨髓抑制
3 体会

(4)止痛注液泵持续静注5-Fu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材料。
    3.方法。
    4.静脉炎评价标准。
    5.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2. 2组静脉炎严重程度比较见表2。
讨 论

(6)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真实体验及临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2%山莨菪碱霜对化疗性静脉炎预防作用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课题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肿瘤分期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对照组(药物组)
        1.用药原则
        2.临床用药
    (二) 治疗组(针药组)
        1.选穴
        2.腧穴定位
        3.针具
        4.具体操作
        5.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三) 临床观察方法
        1.疼痛程度评估
        2.疗效指数
        3.生活质量评估
        4.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二) 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两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两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七) 两组血清β-内啡肽比较
    (八) 两组血清IL-2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症及癌痛的认识
        1.中医学对癌症病因的认识
        2.中医学对癌症病机的认识
    (二)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三)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认识
    (四) 针刺镇痛机制
    (五) 选穴依据
        1.四关穴
        2.阿是穴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八) 针刺对癌痛患者β-内啡肽、IL-2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
    附表2 数字疼痛评分表
    附表3 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8)水蛭治疗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1.化疗性静脉炎的诊断标准
        2 病例选择
        3.病例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1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临床观察表
技术路线图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止痛消炎膏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化疗性静脉炎的认识
        1.1 中医对炎症和疼痛的认识
        1.2 中医病名探讨
        1.3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4 中医治疗现状
    2. 西医对化疗性静脉炎的认识
        2.1 西医对炎症和疼痛的认识
        2.2 化疗性静脉炎的特征
        2.3 化疗性静脉炎与输注途径的关系
        2.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脱落病例
    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1 设计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样本量的估计
        2.4 观察指标
        2.5 研究材料
        2.6 治疗计划
        2.7 诊疗标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静脉炎预防效果比较
        3.3 静脉炎治疗效果比较
        3.4 疼痛情况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特点
        4.2 止痛消炎膏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机理
        4.3 止痛消炎膏防治静脉炎的疗效分析
        4.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杨素对大鼠胺碘酮外渗性皮肤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柳红.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便携式化疗泵在消化道肿瘤化疗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 张燕. 当代医学, 2009(01)
  • [3]胃肠道肿瘤病人应用艾克孚泵持续输注5-FU整体护理效果分析[J]. 郑逸君,丁少冰. 护士进修杂志, 2007(10)
  • [4]止痛注液泵持续静注5-Fu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 胡德红,谭笑娟,朱惠珊,刘婉明,黎月华,钱雪梅,单纪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30)
  • [5]止痛注液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 黎月华,单纪琳.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4(06)
  • [6]肿瘤患者对化疗性静脉炎的真实体验及临床干预研究[D]. 刘丹.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7]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中晚期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江彬.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水蛭治疗血瘀型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D]. 李慧园.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9]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便携式化疗泵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 张妍,谢明越,张群,费秀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31)
  • [10]止痛消炎膏防治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D]. 陈锦程.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镇痛泵持续静脉化疗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