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要重视反馈

科技期刊要重视反馈

一、科技期刊应重视反馈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伶,宗乾进[1](2021)在《Synlett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实践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化学期刊Synlett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模式,为我国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中吸纳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的合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文献和Synlett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实践的调研,介绍其应用情况,梳理其流程与特点,并将其与传统同行评议模式进行对比。【结果】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具有审稿耗时短、审稿意见更详细与深入、审稿偏见减少、单个审稿人工作量降低等优势;但其也面临着审稿人积极性降低、易受群体思维影响、原稿版权保护难、仅适用于专业性期刊等挑战。【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增强审稿人互动、探索多专家协作式审稿,以改进现有同行评议模式。同时,可以从改进审稿贡献评价与审稿人激励机制、完善作者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方面入手,优化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模式。

徐婷婷[2](2021)在《高校学报网站同行评议伦理规范的调查与完善建议》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代表性高校学报网站发布的同行评议伦理规范内容,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完善建议。【方法】基于高校主办的73种代表性中文科技期刊,调查网站上同行评议伦理规范的发布情况,并对具体内容进行词频和属性分析。【结果】仅12种期刊的网站公开发布了同行评议伦理规范内容,但部分栏目指示不明确,内容涵盖不全面,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虚假信息的核查、独立评审的要求和异议申诉的流程3方面。【结论】所调查网站发布的内容显示高校学报的同行评议伦理规范建设尚存在薄弱环节,须基于制度公开、保持独立和正视申诉3个原则进一步完善。

占莉娟,武晓耕,李娜[3](2021)在《学术期刊专家接收意见反馈的意愿、影响及现状调研》文中指出向专家反馈评审意见对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质量管理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无论是稿件的最终评审意见,还是其他专家的评审意见,我国绝大多数期刊编辑并不向专家反馈。而专家问卷调查显示,专家接收意见反馈的意愿十分强烈,且认为意见反馈对其审稿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进一步调研原因发现,编辑部的终审权观念、反馈要求的缺失、冒然反馈引发专家不满的顾虑及专家未主动要求等成为编辑未反馈意见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期刊出版单位宜改变传统终审权观念,主动关注专家的需求;提前告知反馈的必要,严格保护专家身份隐私;明确提出反馈的规定和具体要求;利用网络平台或工具提高反馈效率,进而确保意见反馈这一同行评议质量管理的利好举措能够得以广泛推行。

陈爱萍,余溢文,巩倩,赵惠祥[4](2020)在《编辑加工退修中编辑与作者间有效沟通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稿件加工退修中,作者对稿件的修改与编辑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影响了编辑工作效率。探究编辑和作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因,提出相互尊重、编辑自身良好的学术素养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是有效沟通的保障。最后,多种沟通手段以及有理有据的退修意见是有效沟通实现的保证。

朱小惠[5](2020)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文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的首发权和科技文化国际交流的话语权,作为中国科技期刊重要群体之一的高校科技期刊,首先应始终坚持内容品质,通过政策引导、开拓选题策划视野,采取学者和出版单位联合办刊等措施,吸引一流的学术成果;其次要找准期刊定位,依托学科优势或地域特色,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实行差异化办刊;再次要关注科研诚信,通过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制定学术伦理政策等措施积极参与到科研诚信建设中;最后从编辑初审、同行评议以及公众监督等多个方面加强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和监督,以保障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夯实高校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

王益成[6](2020)在《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从“信息时代”到“数据驱动”的智慧服务时代,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成为人们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将多源异构且海量的数据资源纳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不再局限于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涉及的专利数据、科技文献数据、实地调研数据与科技项目数据等,还应该涵盖更广范围的互联网数据资源、科研社交媒体数据资源、社交网络数据资源与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形式。数据资源驱动着科技情报服务从用户需求感知、科技情报内容获取与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这三个核心功能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了科技情报服务流程的创新。本研究旨在以新视角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其特征,以实证分析探索数据驱动时代科技情报服务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型的思路,为科技情报机构科学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情报、智能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智慧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智慧服务、科技情报服务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情境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与模式构建法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数据环境、驱动模式、创新模式与模式实现以及保障策略的制定。围绕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成要素及表现特征为出发点对智慧数据、用户需求、智能技术、智慧情报、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情报分析方法这七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各构成要素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中的地位以及数据驱动各构成要素的融合协作的服务特征;第四章以“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第五章就如何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进行了详细阐述,从多源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第六章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第七章就如何实现科技情报机构实现智慧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分析了相关保障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系统分析了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核心构成要素与特征。构成要素涵盖数据、用户、技术、智慧情报、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将从这七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需求敏感性、数据多源性、技术智能性与服务场景化等四个主要特征进行解读。系统分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是构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基础,在文献调研并借鉴其它领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各个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数据、用户、技术、内容、科技情报工作者、智慧服务平台与方法等七个维度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进一步丰富着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2)构建了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从“数据驱动”视角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研究,更多的体现智慧数据服务作为智慧服务的核心构成要素,实现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获取用户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分析获取情报,实现场景化服务推送与嵌入式的科技情报服务。在此过程中优化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构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各个构成要素,实现模式最优化并体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四个特征,通过文献调研法探讨已有服务模式的优劣势,重构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与流程,重点突出智慧实现流程,数据如何驱动智慧情报服务。(3)分析了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实现路径。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的三项核心功能为基础,在实现智慧服务核心功能基础上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从多源科研大数据分析切入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研究过程,体现了数据驱动作为科技情报服务的新范式与新思想,着重从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等三个科技情报服务流程构成解析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路径,综合运用用户画像方法、数据挖掘方法与场景分析和需求侦测方法对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进行解析,并融入科研大数据在此过程中结构、类型与属性分析结果进行解析,探究这些数据在需求感知、内容获取与服务推送中的应用关系,进而实现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并完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体系。(4)采用单案例横向研究方法研究格微软件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系统优化策略,在分析格微软件基本概况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并对其较为超前的实践应用成果进行分析,然后借鉴前述构建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研究,提出格微软件在数据驱动背景下科技情报服务模式优化的策略。(5)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以构成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智慧服务模式实现过程为主体制定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具体维度包含数据、用户、科技情报工作者、科技情报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技术与方法等维度。如完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完备数据分析技术、方法与工具,科技情报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定数据驱动下的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保障策略应依据重点保障关键要素、完备并疏通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流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整体平衡、联合共建共享等四项基本原则。数据驱动时代,传统科技情报服务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用户崛起的趋势以及内外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界定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探索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的实现,有利于从方法论认知层面为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构建的数据驱动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也更具实践价值。

吴昭宏[7](2020)在《国内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期刊读者面临着诸多困境,“信息超载”“信息迷航”等问题使得读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繁复地删减排查,才能找到自己希望阅读到的内容。伴随着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的进行,属于出版学的学术期刊也日趋完善,形成了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核心学术期刊,但编辑出版学作为应用性学科,期刊类型多数为综合性期刊,包含了太多的研究方向与细分领域,期刊读者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或关注到自己感兴趣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对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服务评价、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调查与研究总结出精准推送服务在学术期刊知识服务中具备时效性、精确性、一致性等优势,而在对出版类学术期刊与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相关研究的梳理中,发现出版类学术期刊对精准推送服务上的研究不足且在实践生产中有所欠缺。因此,本文以出版类学术期刊作为研究主体,以入选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的该类期刊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精准推送服务作为切入点展开调查与分析,期望出版类学术期刊能够通过精准服务的开展与优化,改变单一、被动的传播模式,转换期刊运营心态,主动提供精准推送等相应的增值服务,完成向知识服务商的转变,以满足市场与读者的需求。本文在第二章对出版类学术期刊的出版概况与数字化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一方面使从该类学术期刊的专业特点、读者群体、办刊单位、期刊定位、刊载内容等方面总结该类学术期刊的专业特点、读者特点,使文章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由于精准推送服务的效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期刊数字化程度,所以本文从网络期刊数据库、自建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3个方面对该类期刊的网络化情况进行介绍,结合精准推送服务的优势与该类学术期刊的特点对精准推送服务应用环境进行分析,阐述出版类学术期刊优化精准推送服务的必要性。通过前文分析,在第三章从读者选择层面、内容制作层面、渠道拓展层面、知识服务层面四个方面对现阶段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第四章选取四本有一定读者基础与影响力、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出版类学术期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一是对该类学术期刊在精准推送服务中可借鉴的经验进行总结,二是对服务中产生的不足进行归纳。最后,在第五章根据前文的分析结果,从读者选择、内容制作、渠道拓展、知识服务四个层面对国内出版类学术期刊在精准推送服务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策略,期待出版类学术期刊转化运营思路,整合期刊内容资源与读者信息,提供以读者为中心的精准推送服务。

王萍[8](2020)在《优质作者甄别与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优质作者是科技期刊高水平文章的供给主体,需要期刊编辑部对其有效甄别及维护。文章以《科研管理》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优质作者信息,归纳优质作者的一般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构建优质作者人才库的相关策略,以期提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陈晓峰,蔡敬羽,刘永坚[9](2019)在《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审稿人激励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加强对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审稿人贡献的学术认可,进一步完善审稿人激励措施。【方法】总结当前我国审稿人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以文献调查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探索研究国外典型同行评议平台的审稿人激励方式并提出启示。【结果】国外一些机构通过建立审稿人信息展示平台来建立审稿人声誉、支付酬金、颁发证书和提供学术服务等方式激励审稿人,为审稿工作提供正式认可。【结论】提高同行评议质量的关键在于审稿人,我国科技期刊应采用外部激励、内部激励和平台激励等方式肯定审稿人的学术贡献。

陈思睿[10](2019)在《科技期刊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构想与实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传播理论的发展已超越"科普",驶向以沟通和对话为基础的"带有反思性的传播",此时应重视民众对传播行为的反馈,建立传播者和被传者的互动关系。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已实现科普,但面对传播发展趋势其传播行为仍有提升空间,主要策略有3点:组建专业传播机构,在领域内/外结成联盟;加强与大众媒体间合作,使科学更富吸引力;对科技期刊进行线上/线下"沙龙"化处理。

二、科技期刊应重视反馈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期刊应重视反馈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Synlett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实践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众包评议的提出及应用情况介绍
    1.1 众包评议的提出
    1.2 众包评议模式的应用情况
2 Synlett众包评议的流程及特点
    2.1 流程
    2.2 特点
3 众包评议与传统同行评议的比较
    3.1 优势
        3.1.1 审稿过程耗费时间短
        3.1.2 审稿意见更加详细与深入
        3.1.3 审稿偏见减少
        3.1.4 单个审稿人工作量降低
    3.2 挑战
4 建议与对策
    4.1 增强审稿人互动
    4.2 探索多专家协作式审稿,降低单个审稿人的工作量
    4.3 改进审稿贡献评价与审稿人激励机制
    4.4 完善作者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5 结语

(2)高校学报网站同行评议伦理规范的调查与完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站调查发现的问题
    1.1 栏目指示不明确
    1.2 内容涵盖不全面
2 伦理规范内容的剖析
    2.1 内容条款的词频与属性分析
    2.2 伦理规范建设的薄弱环节
        2.2.1 虚假信息的核查
        2.2.2 独立评审的要求
        2.2.3 异议申诉的流程
3 完善原则与实施建议
    3.1 制度公开,有规可依
    3.2 保持独立,严于律己
    3.3 正视申诉,科学争鸣
4 结语

(3)学术期刊专家接收意见反馈的意愿、影响及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收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专家接收反馈的意愿及原因
    2.2 意见反馈对审稿积极性影响的评价
    2.3 学术期刊进行意见反馈的现状
        2.3.1“学术期刊是否进行意见反馈”调研结果
        2.3.2“什么情况下期刊会向专家反馈意见”调研结果
        2.3.3“期刊未向专家反馈意见原因”调研结果
3 对策与建议
    3.1 改变传统终审权观念,“主动”关注专家需求
    3.2 保护专家的身份隐私,提前告知反馈的必要性
    3.3 提出意见反馈规定,明确时间与内容要求
    3.4 借助网络平台或工具,提高反馈效率
4 结束语

(4)编辑加工退修中编辑与作者间有效沟通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效沟通的定义
2 无法有效沟通的原因
    2.1 编辑与作者对稿件修改认知的不同
    2.2 编辑与作者对稿件出版流程认知的不同
3 有效沟通策略
    3.1 相互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3.2 编辑自身良好的学术素养是有效沟通的保障
    3.3 严谨细致的工作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4 有效沟通实现
    4.1 多种沟通手段综合运用
    4.2 有理有据的退修意见
5 结束语

(5)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坚守内容品质,履行期刊职责
    1.1 强化政策引导,改变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1.2 拓展选题策划的视野
    1.3 学者和出版单位联合办刊
2 实行差异化建设,提高期刊竞争力
    2.1 依托学科优势
    2.2 依托地域优势
    2.3 搭建学科交叉创新平台
3 关注科研诚信,建立期刊信誉
    3.1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3.2 制定学术伦理规范政策
4 完善审稿机制,重视公众监督
    4.1 加强编辑部的初审把关
    4.2 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4.3 重视公众监督

(6)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2.1.2 科技情报服务研究现状
        2.1.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2.1.4 研究现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信息链理论
        2.2.3 用户场景理论
        2.2.4 需求层次理论
        2.2.5 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及特征
    3.1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构成要素
        3.1.1 智慧数据
        3.1.2 用户需求
        3.1.3 智能技术
        3.1.4 智慧情报
        3.1.5 科技情报工作者
        3.1.6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平台
        3.1.7 科技情报分析方法
    3.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要素间关联关系
    3.3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特征
        3.3.1 数据多源性
        3.3.2 需求敏感性
        3.3.3 技术智能性
        3.3.4 服务场景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构建
    4.1 多源数据驱动
        4.1.1 数据多源性
        4.1.2 多源数据融合
    4.2 智慧服务模式构建思路
    4.3 智慧服务模式核心功能设计
        4.3.1 用户需求智慧感知功能
        4.3.2 情报服务智慧决策功能
        4.3.3 用户服务智能推送功能
    4.4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实现
    5.1 多源科研数据调研
        5.1.1 数据结构
        5.1.2 数据类型
        5.1.3 数据属性
    5.2 基于用户动态画像的科技情报用户需求智慧感知
        5.2.1 用户结构分析
        5.2.2 用户分层画像
        5.2.3 用户动态画像
        5.2.4 用户需求模型构建
    5.3 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公众政策感知智慧研究
        5.3.1 运用网络文本挖掘分析公众政策感知
        5.3.2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的特征
        5.3.3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公众感知热点主题
    5.4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科技情报服务场景化推送
        5.4.1 向量空间模型的应用
        5.4.2 场景化服务
        5.4.3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5.4.4 场景化服务推送模型
        5.4.5 场景化服务推送实验
    5.5 科技情报服务智慧反馈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6.1.1 基本概况
        6.1.2 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现状
    6.2 格微软件科技情报智慧服务发展模式
        6.2.1 发展模式分析
        6.2.2 实现路径
    6.3 格微软件向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转变的优化
        6.3.1 用户维度优化
        6.3.2 情报维度优化
        6.3.3 服务维度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保障策略
    7.1 政策保障层面
        7.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7.1.2 优化科技情报机构管理架构
    7.2 资源保障层面
        7.2.1 完善科研数据安全保障策略
        7.2.2 推进科研数据开放保障策略
        7.2.3 科技情报数据资源保障策略
    7.3 技术保障层面
        7.3.1 完善技术体系建设保障策略
        7.3.2 完善科技情报服务反馈体系
        7.3.3 创新大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
    7.4 人才保障层面
        7.4.1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策略
        7.4.2 完善科技情报人才教育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7)国内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出版类学术期刊
        1.2.2 精准推送服务
    1.3 文献综述
        1.3.1 出版类学术期刊研究现状
        1.3.2 学术期刊的精准推送服务研究现状
        1.3.3 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出版类学术期刊发展概况
    2.1 出版类学术期刊出版概况分析
        2.1.1 专业建设与办刊水准
        2.1.2 期刊信息量与读者群体
        2.1.3 办刊单位与整体布局
        2.1.4 期刊定位与刊载内容
    2.2 出版类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2.2.1 网络期刊数据库
        2.2.2 自建门户网站
        2.2.3 微信公众平台
    2.3 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应用环境分析
        2.3.1 学术领域扩大,研究边界模糊
        2.3.2 期刊各自为政,出版效率低
        2.3.3 数字化程度不高,期刊发行模式单一
        2.3.4 期刊间能缺少合作,未形成学术共同体
3 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中的问题
    3.1 读者选择层面:订阅、推送被动,服务意识单薄
    3.2 内容制作层面:推送内容单一,反馈机制欠缺
    3.3 渠道拓展层面:开放程度不够,媒体融合程度低
    3.4 知识服务层面:平台功能缺失、推送流程粗糙
4 案例分析
    4.1 期刊简介
    4.2 期刊数据库推送分析
    4.3 自建门户网站订阅分析
    4.4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分析
    4.5 期刊APP分析
    4.6 其他推送渠道分析
5 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发展建议
    5.1 定位读者群体,建立长期服务
        5.1.1 维护已有推送对象
        5.1.2 获取更多被动粉丝
        5.1.3 开发PC阅读模式群体
    5.2 丰富推送内容,提高产品质量
        5.2.1 明确推送定位,分类设计推送模板
        5.2.2 根据专业特性和学术水平,分组推送内容
        5.2.3 根据读者了解程度,推送不同内容
        5.2.4 注重信息反馈整理,实时调整推送内容
    5.3 拓展推送渠道,增强传播效能
        5.3.1 增加开放内容
        5.3.2 拓展社交媒体
        5.3.3 拓展大众媒体
        5.3.4 开展专业领域合作
    5.4 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双向互动
        5.4.1 重视期刊网站建设,简化用户注册流程
        5.4.2 提供更加差异化的增值服务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优质作者甄别与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者特征分析与优质作者甄别
    1.优质作者信息甄别与挖掘
    2.作者机构来源
    3.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二、优质作者人才库建设策略
    1.优化供稿条件,吸纳优质稿源
    2.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集聚科研中坚力量
    3.聚焦科技期刊特色,助推理论成果落地
三、结语

(9)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审稿人激励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期刊审稿人激励不足原因分析
    1.1 缺乏学术贡献的正式认可
    1.2 专业审稿人才队伍不稳定
    1.3 难以有效度量审稿人贡献
2 国外科技期刊审稿人激励方式探索
    2.1 建立审稿人信息展示平台
    2.2 支付审稿酬金
    2.3 颁发评审证书
    2.4 提供增值服务
3 对加强我国审稿人正向激励的启示
    3.1 外部激励:提高同行评议专家的学术话语权
    3.2 内部激励:制定标准化审稿培训与考核机制
    3.3 平台激励:搭建审稿人智能分级和推荐平台
4 结语

(10)科技期刊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构想与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传播面临的问题与科技期刊的缓解功能
    1.1 科学需要专业人士一定程度的正名
    1.2 政府、共同体和民众在科学问题上存在矛盾
    1.3 国内一线、直接型科学传播平台较少
2 科技期刊参与科学传播的总体思路
    2.1 期刊编辑方针可加入传播预设
    2.2 科技期刊可使正统科学知识具有吸引力
    2.3 以期刊为媒打造共同体与公众间对话平台
3 科技期刊参与科学传播的可行路径
    3.1 设立专业传播部门,在领域内/外结成传播联盟
    3.2 加强科学传播与大众媒体间合作
    3.3 对科技期刊进行线上/下“沙龙”化处理

四、科技期刊应重视反馈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Synlett选择性众包同行评议实践及其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 陈建伶,宗乾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10)
  • [2]高校学报网站同行评议伦理规范的调查与完善建议[J]. 徐婷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07)
  • [3]学术期刊专家接收意见反馈的意愿、影响及现状调研[J]. 占莉娟,武晓耕,李娜. 编辑学报, 2021(02)
  • [4]编辑加工退修中编辑与作者间有效沟通的实现[J]. 陈爱萍,余溢文,巩倩,赵惠祥. 学报编辑论丛, 2020(00)
  • [5]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对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J]. 朱小惠. 科技传播, 2020(12)
  • [6]数据驱动下科技情报智慧服务模式研究[D]. 王益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7]国内出版类学术期刊精准推送服务研究[D]. 吴昭宏. 南京大学, 2020(02)
  • [8]优质作者甄别与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J]. 王萍. 出版广角, 2020(03)
  • [9]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审稿人激励措施研究[J]. 陈晓峰,蔡敬羽,刘永坚.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11)
  • [10]科技期刊参与科学传播的理论构想与实现路径[J]. 陈思睿. 科技与出版, 2019(10)

标签:;  ;  ;  ;  ;  

科技期刊要重视反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