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与血糖的关系

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与血糖的关系

一、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与血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指出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蔡海荣[2](2021)在《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临床疗效;明确疏肝温胆汤通过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 α,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MS大鼠IR、糖脂代谢、氧化应激。方法:1.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84例气滞痰瘀证M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疏肝温胆汤服用,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lc,HbA1c)、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2.1动物实验一: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方法复制MS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代谢综合征模型组(MS组)、疏肝温胆汤高剂量组(SGWD-H组)、疏肝温胆汤中剂量组(SGWD-M组)、疏肝温胆汤低剂量组(SGWD-L组)、二甲双胍组(MF组)。SGWD-H组、SGWD-M 组、SGWD-L 组分别给予剂量为 23.58g/Kg/d、11.79g/Kg/d、5.90g/Kg/d 的疏肝温胆汤灌胃,MF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0.09g/Kg/d)灌胃,NC组和MS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干预时间为4周。干预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体长、血压,ELISA法检测HbAlc、FINS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FPG、TC、TG、LDL-C、HDL-C含量,并计算HOMA-IR,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和胸主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形态变化。2.2动物实验二:实验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方法同动物实验一。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SOD、GSH-PX、MDA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ax、Caspase-3、Bcl-2 蛋白表达,QPCR 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 LXRα、LC3、Beclin-1、Bax、Caspase-3、Bcl-2mRNA 表达。2.3动物实验三:NC组、MS组、SGWD-M组来自于实验一,另设疏肝温胆汤+LXRα抑制剂组[SGWD+LXRα(-)组]。NC组和M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SGWD-M组给予疏肝温胆汤(11.79g/Kg/d)灌胃,SGWD+LXRα(-)组给予疏肝温胆汤(11.79g/Kg/d)灌胃+GSK2033(30mg/kg/d,ip,qd)腹腔注射,干预时间为4周。检测指标和方法同动物实验一、二。结果:1.临床试验:①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MDA 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SOD、GSH-PX 水平均升高(P<0.05);②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中医证候疗效提高(P<0.05)。2.1动物实验一:①与NC组比较,MS组和SGWD-L组大鼠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体质量、Lee’s 指数、SBP、DBP 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水平降低(P<0.05),HE染色示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HE染色示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②与MS组和SGWD-L组比较,SGWD-H组、SGWD-M组、MF组大鼠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体质量、Lee’s 指数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水平升高(P<0.05),HE染色示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明显减轻,HE染色示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减轻。2.2动物实验二:①与NC组比较,MS组和SGWD-L组大鼠血清SOD、GSH-PX及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血清MDA及肝脏组织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②与MS组和SGWD-L组比较,SGWD-H组、SGWD-M组、MF组大鼠大鼠血清SOD、GSH-PX及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血清MDA及肝脏组织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2.3 动物实验三:与 SGWD-M 组比较,SGWD+LXRα(-)组大鼠 FPG、FINS、HOMA-IR、TC、TG、LDL-C、HOMA-IR、MDA 及肝脏组织 Bax、Caspase-3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SOD、GSH-PX 及肝脏组织 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1.临床试验:疏肝温胆汤可以改善MS患者IR、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2.动物实验:疏肝温胆汤可以通过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MS大鼠IR、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并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

张苏[3](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关系与差异,寻找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T2DM合并血脂异常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248例,由研究人员使用统一拟定的调查量表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和相关临床理化指标。采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整合,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T2DM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肺胃热盛证>脾肾阳虚证。2.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及常见并发症在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1)性别:男性以湿热内蕴证为主,气阴两虚证、肺胃热盛证次之,女性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次之;(2)年龄:呈肺胃热盛证>湿热内蕴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分布的趋势;(3)病程:呈肺胃热盛证>湿热内蕴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分布的趋势;(4)BMI:呈湿热内蕴证>肺胃热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分布的趋势;(5)吸烟史:以湿热内蕴证为主,气阴两虚证次之;(6)饮酒史:以湿热内蕴证为主,气阴两虚证次之;(7)常见并发症:发生周围血管病变患者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次之;发生周围神经病的患者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次之;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以肝肾阴虚证为主,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次之;发生糖尿病性肾病的患者以脾肾阳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次之。3.理化指标:(1)血糖指标:仅空腹血糖(FPG)在证型分布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经两两比较未见组间存在显着差异;(2)血脂指标:湿热内蕴证甘油三酯(TG)水平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湿热内蕴证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着高于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P均<0.05;湿热内蕴证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着低于肝肾阴虚证,P<0.05;(3)血栓前状态指标:肺胃热盛证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着低于气阴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湿热内蕴证的FIB水平明显低于脾肾阳虚证,P均<0.05;肺胃热盛证的D-二聚体水平显着低于气阴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P均<0.05;(4)其他指标:脾肾阳虚证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显着高于肺胃热盛证和肝肾阴虚证,P均<0.05;脾肾阳虚证的尿微量白蛋白(U-m ALB)水平显着高于其余四组,肝肾阴虚的U-m ALB水平亦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均<0.05;肺胃热盛证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小于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P均<0.05。4.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1)肺胃热盛证与湿热内蕴证:年龄、病程、吸烟史、糖尿病性肾病病史、LDL-C、HDL-C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2)肺胃热盛证与气阴两虚证:病程、糖尿病性肾病病史、FPG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3)肺胃热盛证与肝肾阴虚证:年龄、病程、糖尿病性肾病病史、U-m ALB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肺胃热盛证与脾肾阳虚证:年龄、饮酒史、U-m ALB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5)湿热内蕴证与气阴两虚证:吸烟史、TG、LDL-C、HDL-C、IMT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6)湿热内蕴证与肝肾阴虚证:LDL-C、HDL-C、U-m ALB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7)湿热内蕴证与脾肾阳虚证:饮酒史、U-m ALB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8)气阴两虚证与肝肾阴虚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史、U-m ALB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9)气阴两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饮酒史、U-m ALB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10)肝肾阴虚证与脾肾阳虚证:U-m ALB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T2DM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肺胃热盛证>脾肾阳虚证。2.中医证型分布在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病程、BMI、吸烟史、饮酒史及常见并发症病史间存在显着差异。3.FPG、TG、LDL-C、HDL-C、FIB、D-二聚体、Hcy、U-m ALB、IMT在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4.年龄、病程、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性肾病病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史、FPG、TG、LDL-C、HDL-C、U-m ALB、IMT为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

杜优[4](2021)在《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观察具有温肾健脾活血通络作用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对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相关指标(甲状腺功能、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彩超颈动脉内中膜(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该类患者的可能作用机理,以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临床治疗,为中医药多途径治疗甲减合并CAS疾病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肾阳虚血瘀证的甲减合并CAS患者7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左甲状腺素钠片+阿托伐他汀钙;研究组患者治疗方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蓉芪通络颗粒。疗程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3结果:3.1对中医证候的疗效:经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统计学比较组内均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p<0.05),研究组更明显(p<0.05);单项积分的比较发现研究组各项症状(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浮肢肿、夜尿频多、健忘、大便异常、失眠、肌肤甲错)较前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健忘和肌肤甲错方面无明显作用(p=1.00),其余症状获改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2对甲状腺功能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TSH、FT3、FT4水平较治疗前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各组TS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T3、FT4较前有所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更佳(p<0.05)。3.3对血脂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TC、TG、LDL-C、HDL-C均发生正向变化,TC、TG、LDL-C均值较前减小,HDL-C均值较前有所增加。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改善(p<0.05),且研究组方案更显优势(p<0.05)。3.4对HCY,hs-CRP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CY,hs-CRP水平均较前降低,两组患者HCY,hs-CRP水平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更突出(p<0.05)。3.5对IMT,斑块面积的疗效:经治疗后,两组患者IMT和斑块面积测定值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对照组减少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减少程度明显(P<0.05)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3.6安全性结果分析:治疗期间未有需要停药或其他特殊处理的不良反应,12周治疗结束后部分患者安全性指标获良性改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可安全应用于临床。4结论:有温肾健脾活血通络作用的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与他汀类药物联用,能够有效地调节血脂、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减少IMT及斑块面积,对于甲减合并CAS的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尤其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有相当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辛雅萍,祝艺涵,李天天,张琦[5](2021)在《脂肪因子CTRP1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脂肪因子CTRP1与脂肪三酰甘油脂酶(ATGL)、内皮脂肪酶(EL)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12—2020-10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合并脑梗死患者36例及健康体检者3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TRP1、ATGL、EL和Lp-PLA2水平,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CTRP1及相关脂代谢酶与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TC和TG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C:P<0.01和TG:P=0.047),而HDL-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37),合并脑梗死患者的TC水平较单纯糖尿病患者显着升高(P<0.01)。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CTRP1水平较高,2型糖尿病组和对照组依次下降(P<0.01)。合并脑梗死组ATGL水平较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组显着降低(与糖尿病组比较,P=0.007;与对照组比较,P=0.005)。合并脑梗死组EL和Lp-PLA2水平较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均显着升高(EL:与糖尿病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Lp-PLA2:与糖尿病组比较,P=0.018;与对照组比较,P<0.01)。血清CTRP1与EL和Lp-PLA2均呈正相关(EL:r=0.64,P<0.01;Lp-PLA2;r=0.37,P=0.026)。结论脂肪因子CTRP1可能通过刺激调节脂代谢酶EL和Lp-PLA2的水平,诱发/加重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可作为评估脑梗死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黄千千[7](2020)在《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在发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并发症的情况下,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水平的变化情况和其代表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挑选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一医院)神经内分泌科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1月5日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详见下文)的3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T2DM组,30例无T2DM病史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ACI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合并组以及30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空白对照组,记录各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ID号、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所有观察对象均需在清晨空腹的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检验以下的实验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胆固醇(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 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 4,RBP4)。以上所有记录的数据均由软件包SPSS22.0处理。多组间均数的比较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来分析RBP4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来筛选出T2DM患者发生ACI的高危因素,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1时,表示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4组研究对象的SBP、RBP4、HbA1c、CRP、Cys-c、LDL-C水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合并组RBP4水平高于其他三组。2.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HbA1c、CRP、SBP、Cys-c与RBP4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618、r=0.649、r=0.439、r=0.551)。3.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发现RBP4(OR=0.541)、SBP(OR=1.128)、年龄(OR=1.169)和Cys-c(OR=8.940)可能是T2DM合并A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RBP4水平呈正相关;2.RBP4、年龄、收缩压、Cys-c和LDL-C可能是T2DM合并ACI的危险因素。

陈丽霞[8](2020)在《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的相关病例,探索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的异同点。研究意义通过对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进行探讨,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以期为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借鉴,研究方法1.以《证素辨证学》制定证素症状为蓝本,结合《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诊断学》等教材中对于各症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常见症状,对两种疾病提炼症状要点,制成“证素症状临床调查表”。2.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或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100例。3.将原始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65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20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肺、脾、心神、筋骨、胃;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痰、湿、阴虚、动风、血瘀、血虚、热;共十四种高频证素。2.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经临床症状提取整理后共得出20种证素,构成比>5%的病位证素由高到低为:肝、经络、肾、肺、心神、脾;构成比>5%的病性证素由高到低为:阴虚、痰、湿、动风、血虚、血瘀、气虚、阳虚;共十四种高频证素。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阴虚、肾这两个证素大于合并高血压组的患者。其余证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将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病性证素分为虚、实两类,其中合并高血压组实性证素共出现160次(72.73%),虚性证素60次(27.27%);合并糖尿病组实性证素共出现86次(60.14%),虚性证素67次(39.86%)。两组患者实性证素比例均大于虚性证素。结论(1)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两组患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且以实为主。病位证素分布中均以肝为首位,病性证素痰、湿、动风、血瘀所占比例较高。提示在治疗过程中需注重平肝息风、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等治法的应用。(2)通过提取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证素,发现两组证素分布总体略有差异。其中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组阴虚、肾两个证素多于合并高血压组,提示在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需在袪邪的基础上加强培本固元,滋养肾阴。

陈小愚[9](2020)在《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研究一:探究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舌象特征;2研究二:探究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舌象与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病程、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一:依据纳排标准纳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超重/肥胖T2DM患者和中青年超重/肥胖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应用便携式舌诊仪(DS01-G)对患者进行舌象采集、分析,以得到舌象描述特征和舌象参数特征。对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舌象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并将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患者和中青年超重/肥胖非DM患者的舌象通过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进行对比分析。2研究二:依据纳排标准纳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超重/肥胖T2DM患者,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情况、病史、实验室指标、舌象参数特征、舌象描述特征,通过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对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病程、实验室指标与超重/肥胖T2DM患者舌象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1研究一:通过对纳入的80例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舌象进行分析,发现暗舌(舌暗红、舌淡紫、舌紫暗)出现频率(61.3%)高于非暗舌(舌淡、舌淡红、舌红)出现频率(38.7%);全舌质颜色参数Lab-L、Lab-a、Lab-b值的四分位数分别为126.14(112.99,137.36)、148.35(145.32,150.52)、133.67(131.95,135.57);苔色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苔白(51.2%)>苔黄白相兼(46.3%)>苔黄(2.5%);苔(全舌)颜色参数 Lab-L、Lab-a、Lab-b 值的四分位数分别为 85.43(61.33,103.49)、141.32(136.91,145.46)、130.84(130.03,132.08),苔(舌根)颜色参数 Lab-L、Lab-a、Lab-b 值的四分位数分别为 68.58(29.11,99.46)、136.44(131.55,140.59)、129.98(129.03,131.95);苔厚出现频率为40.0%,苔腻出现频率为72.5%,苔剥出现频率为10.0%;超重/肥胖T2DM患者舌胖出现频率为43.8%,舌适中出现频率为55%,舌瘦出现频率为1.3%;齿痕舌出现的频率为35.0%,点刺舌出现频率为32.5%。通过对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患者和中青年超重/肥胖非DM患者的舌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组暗舌(舌暗红、舌淡紫、舌紫暗)出现频率为55.6%,中青年超重/肥胖非DM组暗舌出现频率为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组的全舌Lab-a值低于中青年超重/肥胖非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组苔(舌根)的Lab-b高于中青年超重/肥胖非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二:通过对纳入的80例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舌象特征与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病程、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如下结果。研究发现舌象与年龄具有相关性,青年组全舌质Lab-L值明显高于老年组全舌质Lab-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齿痕出现频率(71.4%)明显高于年轻老年组(25.0%)和老年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增长胖舌出现频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象与体重指数具有相关性,全舌质Lab-L、全舌质Lab-b、舌边左Lab-L、舌边左Lab-b、舌边右Lab-b、苔(全舌)Lab-b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肥胖组出现苔腻的频率(72.1%)明显高于超重组出现苔腻的频率(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舌象与并发症具有相关性,不伴有慢性并发症患者出现苔腻的频率(47.1%)低于伴有慢性并发症患者出现苔腻的频率(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伴有慢性并发症组出现点刺的频率(58.8%)高于伴有慢性并发症组出现点刺的频率(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管并发症组全舌质Lab-a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舌象特征与病程长短无明显相关性。舌象与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PBG)均与全舌Lab-b呈负相关,与苔(全舌)Lab-b呈正相关;甘油三酯(TG)与全舌Lab-b呈负相关;总胆固醇(TC)与苔(全舌)Lab-L、苔(全舌)Lab-a呈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LDL-C)与全舌Lab-a、苔(全舌)Lab-a呈正相关;载脂蛋白B(Apo B)与苔(全舌)Lab-a呈正相关;尿酸(UA)与苔(全舌)Lab-b呈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如下 4 个回归方程:FBG=64.045-0.409×全舌 Lab-b,TC=1.251+0.034×苔(全舌)Lab-L,LDL-C=-16.986+0.139×苔(全舌)Lab-a,Apo B=13.111+0.028×苔(全舌)Lab-a。结论:1研究一:超重/肥胖T2DM患者最常出现的异常舌色为舌质暗,最常出现的异常苔质为苔腻,提示超重/肥胖T2DM患者血瘀、痰湿病机突出;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患者暗舌出现频率高于中青年超重/肥胖非DM患者,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患者全舌Lab-a值低于中青年超重/肥胖非DM患者,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患者苔(舌根)的Lab-b高于中青年超重/肥胖非DM患者,表明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患者舌质偏暗,舌苔根部偏黄,提示中青年超重/肥胖T2DM患者较超重/肥胖非DM患者血瘀、内热病机明显。2研究二: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全舌Lab-L值与年龄、BMI存在相关性;全舌Lab-a与是否伴有大血管并发症、LDL-C存在相关性;全舌Lab-b值与BMI、FBG、2hPBG、TG存在相关性;苔(全舌)Lab-L与TC存在相关性;苔(全舌)Lab-a与TC、LDL-C、Apo B存在相关性;苔(全舌)Lab-b值与BMI、FBG、2hPBG、UA存在相关性;齿痕与年龄存在相关性;苔腻与BMI、是否伴有慢性并发症存在相关性。

刘顺[10](2020)在《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相关性,以便对以后疾病的早期干预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03月2019年09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神经内科住院就诊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67.10±5.82)岁。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69.60±7.07)岁。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测定各组BMI、血清胱抑素C、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比较上述两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由研究生本人及本院具有2年以上诊治经验的神经内科医师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共同对所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评分将所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中、重度损伤组,研究三组UA、HCY、CysC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无相关性。结果:(1)通过对ACI+T2DM组、T2DM组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两组间性别、BMI值、TC、TG、HDL、UA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ACI+T2DM组的年龄、LDL、血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较T2DM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3)重度神经功能损伤组的Hcy、CysC水平较轻度组、中度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的Hcy、CysC水平较轻度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提示ACI+T2DM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r=0.289,P<0.05),与胱抑素C水平呈正相关(r=0.353,P<0.05),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94,P>0.05)。结论:年龄、血尿酸、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胱抑素C与急性脑梗死发病有关,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可能与共同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损伤及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关。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考虑二者可为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帮助。

二、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与血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与血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2.“四早”原则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2.血脂异常的管理
    3.控制高尿酸血症
    4.体重管理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DKA
    2.HHS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2)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代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1.2 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1.1.3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1.1.4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1.5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1.1.6 小结
    1.2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2.1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名的认识
        1.2.2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因认识
        1.2.3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1.2.4 代谢综合征的证候研究
        1.2.5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1.2.6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基础研究进展
        1.2.7 陈伯钧教授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经验
        1.2.8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和试验设计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设计
        2.1.3 病例来源
        2.1.4 病例选择
        2.1.5 干预
        2.1.6 评价指标
        2.1.7 随机和盲法
        2.1.8 样本量的估算
        2.1.9 统计分析
        2.1.10 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
        2.1.11 伦理审查
    2.2 结果
        2.2.1 两组基线资料
        2.2.2 两组糖代谢和IR指标
        2.2.3 两组脂代谢指标
        2.2.4 两组血压指标
        2.2.5 两组形体学指标
        2.2.6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
        2.2.7 两组中医疗效的比较
        2.2.8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2.3 讨论
        2.3.1 防治MS的意义
        2.3.2 疏肝温胆汤的理论基础
        2.3.3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IR和糖代谢的影响
        2.3.4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2.3.5 疏肝温胆汤代谢综合征对血压和形态学的影响
        2.3.6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中医疗效的影响
        2.3.7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2.3.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2.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疏肝温胆汤改善MS大鼠IR和糖脂代谢的作用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疏肝温胆汤对MS大鼠LXRα及自噬/凋亡调控作用的机制研究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小结
    3.3 疏肝温胆汤通过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IR和氧化应激
        3.3.1 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3.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附件

(3)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排标准
    2.4 前期准备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合并病情况
    3.3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4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关系
    3.5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BMI的关系
    3.6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
    3.7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的关系
    3.8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
    3.9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的关系
    3.10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关系
    3.11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3.12 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分布
    2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的关系
        2.1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BMI的关系
        2.2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吸烟史、饮酒史的关系
        2.3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常见并发症的关系
    3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3.1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糖代谢指标的关系
        3.2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血脂指标的关系
        3.3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关系
        3.4 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中医证型与其他指标的关系
    4 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学研究进展
    2 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简历

(4)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案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标准
        3.4 安全性观察实验室检验及检查指标
        3.5 随访
        3.6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4.2 治疗前数据分析
        4.3 治疗前后数据统计分析
        4.4 安全性观察
        4.5 小结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甲减和CAS的认识
        1.1 甲减的病因病机
        1.2 甲减的治疗
        1.3 CAS的病因病机
        1.4 CAS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甲减和CAS的认识
        2.1 甲减的发病机制
        2.2 甲减的治疗
        2.3 CAS的发病机制
        2.4 CAS的治疗
    3 甲减和CAS相关性研究
        3.1 病因病机
        3.1.1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
        3.1.2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3.2 治疗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立法依据
    2 组方分析
        2.1 配伍分析
        2.2 中药溯源
        2.3 现代药理研究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对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3 对甲状腺功能疗效分析
        3.4 对血脂疗效分析
        3.5 对HCY,hs-CRP疗效分析
        3.6 对IMT,斑块面积疗效分析
        3.7 安全性结果分析
    4 机理探讨
    5 思考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途径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脂肪因子CTRP1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血清样本采集
    1.3 临床相关数据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分析
    2.2 血清CTRP1及相关脂代谢酶水平组间对比
    2.3 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CTRP1与相关脂代谢酶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数据的收集
        2.2.2 血清生化学数据的测定
        2.2.3 血清RBP4数据的测定
    2.3 仪器设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四组受检者一般数据的比较
    3.2 各组生化数据的比较
    3.3 RBP4的相关性分析
    3.4 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RBP4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4.2 RBP4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4.3 RBP4与T2DM合并ACI的关系
    4.4 各组其他相关因子差异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缩写词表
致谢

(8)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与糖尿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2.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3.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4.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学家对中风病病名分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发展过程
        2 现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合并糖尿病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3 现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病合并高血压病因病机及证候的认识
        4 中医证素辨证学说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临床调查表制定
        6 病例的收集
        7 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录入
        8 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检验及检查结果
        3 临床研究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检验指标分析
        3 检查结果分析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超重/肥胖T2DM的病因病机
        2 超重/肥胖T2DM的证候研究
        3 超重/肥胖T2DM的中医治疗
        4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超重/肥胖及糖尿病患者的舌象研究进展
        1 中医舌诊研究概况
        2 单纯超重/肥胖患者的舌象研究进展
        3 糖尿病患者舌象的研究进展
        4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的舌象特征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舌象特征与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病例报告表
附录2 舌象观察表
附录3 典型舌象
个人简介

(10)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与血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D]. 蔡海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张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复方蓉芪通络颗粒干预脾肾阳虚血瘀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观察[D]. 杜优.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脂肪因子CTRP1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J]. 辛雅萍,祝艺涵,李天天,张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04)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T2DM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D]. 黄千千.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急性期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中医证素研究[D]. 陈丽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舌象研究[D]. 陈小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C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D]. 刘顺.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老年Ⅱ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脂代谢异常与血糖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