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日式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学

谈日式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学

一、谈谈日本式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萌[1](2021)在《试论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茶具与茶文化》文中指出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的茶具按功能可以分为焙茶用具、碾茶用具、贮茶用具、煮茶用具、饮茶用具、茶滓用具;初唐—盛唐时期,茶具种类和数量较少,中唐—晚唐时期,茶具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且出现较多银质茶具,这一现象应与唐代不同时期流行的饮茶方式关系密切;唐代饮茶之风不仅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而且对后世及周邻国家饮茶风俗、茶道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盛敏[2](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杨颖[3](2017)在《跨文化视角下茶叶名称英译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茶早已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作为商品传入了世界各地。饮茶之风也逐渐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依托于某一商品的文化是建立在各民族人民对某一商品共同的价值认识上的,因此,茶文化在世界各地被认同也形成了世界各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的茶文化体系。东南亚各国独特的茶文化体系早已确立并在被品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欧美各国也在吸收中国茶文化的元素之上将之本土化,与东南亚茶文化有交叉也有不同。本文即从跨文化的视角下分析了该如何进行茶叶名称的英译。

李平[4](2016)在《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茶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饮品之一。中国人喜欢茶不仅因为它能解渴,最主要的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茶已经远远超过了饮品的范畴,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茶文化也早已成为备受中国人推崇的文化形式之一,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文化的推广对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推行茶文化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从三个方面探析了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希望借助高校的努力促进茶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

张建立[5](2011)在《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现状与课题》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截至20世纪末虽滞后于世界同领域的研究水平,但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提供理解日本人的素材方面确也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虽依旧缺乏富有创意的研究论着,但在探讨如何在中国语境下开创日本国民性研究新范式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民性研究是一种集基础性与对策应用性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今后若能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国民性比较研究,将会在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方面,发挥国民性研究应有的学术优势。

姜怡[6](2010)在《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互文性理论和模因论为依托,以互文分析、相似度计算及语料库统计为支持,以《续茶经》(清)及其前期互文母本《茶经》(唐)为研究个案,剖析总结了茶典籍文本的互文形式特点及缘由;探讨了译文建构中所需的互文多维视阈融合翻译策略;验证并尝试优化传统翻译研究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互文性由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根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推演而来,意指文本间语符形式与意义等多层次的交互、涉及、延异等关系。根据互文理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重构须基于互文本。这一理论正契合了翻译这个跨文化、语际的互文对话理解与重构过程,,因此对其有论证与指导功能。此外,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语言模因论亦被用于揭示典籍文本复制、传播和发展的互文现象。相似度计算是知识表示以及信息检索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到文本分类、聚类、信息处理等领域,但在翻译领域尚未见涉及。鉴于文本不同层次的相似度是判断显性互文的重要依据,本文比较和运用余弦、戴斯系数、全置信度、匹配系数等量化文本互文指涉,在此基础上采用向量空间模型并进行了改进方法试验,即扩展项间的计算和序列模型,为互文统计、文本理解和翻译提供了量化依据。本文还展示了典籍文本语域集中、主题重合、内容关联、文体交叉、词语参而见义等互文特征。它们较高的相似度和部分受限语言特色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此研究的背景、意义及茶典籍研究案例的代表性;第一章介绍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论证互文与翻译的本质契合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茶典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宏观微观层面的互文指涉。第二章挖掘案例《续茶经》互文线索及其与《茶经》的渊源关系,运用模因论揭示优质语言模因的互文传承效应和增殖能量。比较和选择改进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来验证互文指涉并展示互文翻译索引。第三章探讨互文翻译障碍,提出典籍翻译的“三度视阈融合”观点。第四章有针对性地详论了茶典籍文本的主题、风格、体裁、资源、词汇及历时叠套互文现象及相应翻译策略。第五章致力于计算机在翻译中的应用开拓:首先探讨互文性对机器翻译的启示及语料库在典籍英译中的应用;接着论述基于多级锚点的英语与古汉语双语对齐实验,归纳出四个层级词作为锚点以提高对齐精准度;之后是将原用于描述非线性系统特性的“遍历性,,理论用于支持翻译介质的互文转换.,展示电子超文本在链接互文指涉方面的优势。在结论部分,本文对课题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有待完善之处和今后可拓展深化的研究方向。

高铉周[7](2010)在《“杭为茶都”建设的战略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利用和灿烂的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倡“茶为国饮”,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杭州茶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茶叶生产、茶学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城市,也是茶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具备“中国茶都”建设的必要条件。本研究就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杭州茶文化与茶产业、茶旅游发展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对“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杭州茶文化建设与茶产业、旅游业发展以及茶市场建设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弘扬茶文化、提升杭州“茶都”品牌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世界茶产业发展对杭州茶产业的背景分析发现,以龙井茶为代表的名优茶在茶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茶叶科技及新产品开发对茶产业升级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茶文化是促进茶叶消费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龙井茶和茶文化对西湖申遗的重要性已经凸现,发展茶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杭州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此认为“杭为茶都”建设是历史赋予杭州的重任。对杭州茶叶科学文化的分析发现,陆羽着《茶经》与杭州关系密切,杭州是我国茶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发祥地;杭州余杭径山寺“茶宴”与日本“茶道”有渊源关系,杭州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杭州茶学教育和科研单位和人才汇集,是现代高层次茶学人才培养中心和现代茶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城市;杭州在绿茶国际贸易中处于龙头地位,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名茶生产和绿茶贸易中心。“杭为茶都”优势明显。通过对“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分析研究认为,杭州名茶、名泉、名具和名景赋予“杭为茶都”以扎实硬件基础;丰富的茶文化底蕴赋予“杭为茶都”以灵魂;茶文化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赋予“杭为茶都”以强大活力。通过国内外茶科学、茶文化和茶产业比较分析,提出了杭为茶都城市品牌建设中重点开展6项工程建设,即:茶科技创新体系工程,茶文化、茶科学培训工程,茶叶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程,茶文化旅游工程,茶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工程,茶文化展示工程。

高铉周,梁月荣,邵淑宏,陆建良[8](2009)在《“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茶产业基础,认为杭州是我国茶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发祥地、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现代高层次茶学人才培养中心、现代茶叶科学研究和茶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城市,同时在国际绿茶贸易中处于龙头地位。通过名茶、名泉、名具和名景的完善,茶文化历史遗存的进一步挖掘以及茶文化的社会和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建设"杭为茶都"优势明显。

王璇[9](2010)在《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文中指出本文对于宋代茶文化的研究有别于以往,将尝试把茶文化与士大夫意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个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选题,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的绪论部分着重对分治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将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意义。论文的第一章阐述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产生或形成的环境。这一章为初步认识宋代茶文化和士大夫意识提供了背景材料和宏观视角。第二章主要阐述天人合一的饮茶环境与宋代士大夫的尚韵心态,精细雅致的茶事活动与宋代士大夫的诗意人生,试图从哲学、美学的高度,阐释物质层面的茶事活动与精神层面的诗意人生。第三章阐述茶茗的功效与宋代士大夫的凝炼自省,茶的高蹈脱俗之美与宋代士大夫的适意乐道,宋代士大夫在氤氲茶烟中治心养气,这部分是在前文的论述基础上,推阐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宋代士大夫在品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宋代士大夫意识以及茶在宋代士大夫意识的熔铸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结语部分提出宋代士大夫在品茗反观过程中的人格升华。这一论述框架的逻辑关系是视点逐层凝缩且理论深度层层递进,从物质层面逐步上升到思想意识层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章传政[10](2007)在《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唐代陆羽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经典《茶经》,以此为标志,中国乃至世界茶学创立。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我国现代茶学已发展成为以茶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农学、工学、商学、文学、医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的交叉学科。现代茶学覆盖茶树栽培、生物技术及其应用、制茶工程、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茶叶经济贸易和茶文化等研究方向,正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代茶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科学的支撑,而古代,尤其是明代形成以炒青散茶为主的有关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贸易、茶文化诸方面的经验总结、技术创新与理论提升仍然在为现代茶学的发展提供养料。《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力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采用茶书和地方志等文献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尽可能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将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放到中国茶学发展演变的大背景中加以研究和探讨,揭示其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及其影响,为促进现代茶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发展现代茶产业与构建和谐社会。本文首先交代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然后对明代茶学着作进行了分析,接着从明代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贸易、茶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最后对明代茶叶技术、经济、文化进行整体评价。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研究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我国古代茶学,以时间和当时主要生产、制造、销售、饮用茶叶的习俗来看,大致可分为唐宋和明清两个阶段。这里的唐宋实际上包括唐、五代、宋与元四个朝代。唐宋茶学以着述团饼紧压茶类的生产、制造、销售、饮用为主要内容,本文称其为古典茶学;明清茶学主要述录芽茶和叶茶的生产、制造、销售、饮用,可以名其为传统茶学。清末我国传统茶学开始向近代茶学转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我国茶学的发展是缓慢的。直到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我国以至世界茶学,才获得了巨大发展。唐宋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的发展,为明代奠定了根基,但是在明代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科技条件、社会思想影响、中外文化交流等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第二章,研究明代茶学着作的发展情况。在中国古代茶书系统中,明代茶书数量最为丰富,承载了大量的茶科技、茶经济、茶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明代茶书不仅传承了前代茶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对以芽茶、叶茶等散茶为主的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贸易、品饮等方面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技术创新与理论提升。本文对明代茶书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整理,初步概括了明代茶书的科学内涵与学术价值。对现代利用明代茶书时不加甄别,出现较多的传讹现象做了揭示、讨论。同时研究发现了国内可能已经失传的茶书陈元辅《枕山楼茶略》。该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人员遍寻国内各大图书馆均未发现,相关出版物都称已经佚失的珍本。这些研究丰富了我国茶学典籍宝库,为茶学研究传存了珍贵的资料,也进一步佐证了中国茶学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茶学的发展。第三章,研究明代茶树栽培的发展。主要从明代茶树栽培技术、茶园管理技术、茶叶采摘技术等方面论述。明代处于我国茶树栽培的兴盛时期,茶树栽培区域继续扩展,传统茶区的茶树栽培技术有所发展,不曾产茶的地方开始引种茶树。茶树生物学知识、茶树选种及繁殖等技术都有了发展,并以此指导茶树的栽培实践,从而明代茶树栽培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得到了跃升。明代茶树种子水洗法的发明,育苗移栽法的兴起,无性繁殖法的出现,修剪技术的萌芽,生态茶园管理技术的发展,“采茶之候,贵及其时”的科学观的提出与应用,诸多方面显示出明代茶树栽培发展到了古代茶学的一个鼎盛高峰,理论化倾向明显,为明代茶学的兴盛提供了技术基础与物质载体。而且在明代形成的我国古代茶树栽培学的技术理论总结,奠定了现代茶树栽培学的技术理论基础。第四章,研究明代茶叶加工的发展。本章重点探讨探讨明代形成的茶叶加工技术理论,以及多种茶类的创制发展与茶叶包装、贮藏的技术创新及进步。明代是我国制茶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茶类制作创新和发展时期。我国丰富多彩的茶类,在传统绿茶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清代、近代开始盛行和极大发展起来的多数茶类,可以说都起源于明代。明代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刺激了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提高了茶叶产量;为茶叶贸易提供了花色品类丰富的商品茶,扩大了茶叶消费;促进了多姿多彩饮茶风习的形成,茶文化因而繁荣兴盛;更为我国现代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五章,研究明代茶文化的发展。明代饮茶方式由唐代煎煮、宋代烹点演变为冲泡瀹饮;明代茶人集团成员着书立说、走水运茶、品水评茶、热衷茶会,对茶文化的兴盛推波助澜;由于饮茶方式变革,紫砂茶具脱颖而出,产生一大批制壶名家,紫砂文化初创,白瓷茶具取代黑盏等茶具,与紫砂茶具一起构成明代独特的茶具文化;明代茶馆文化渐趋雅致精纯,更加成熟。第六章,研究明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茶文化对外传播。本章主要从茶叶内销、边销、对外贸易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明代茶叶的内销和外销,不仅促进了饮茶风习的广泛传播,也驱动了茶叶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茶叶对外贸易是中国茶叶、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通过茶叶对外贸易、茶叶书籍文献等多种途径,明代茶叶、茶具和饮茶风习、种茶技术,一方面向东方国家传播,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向西方的许多国家传播,使得中国茶文化在明代对外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以上各章节讨论的基础上,本文指出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的发展,为现代茶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以及世界茶学的发展影响最为深刻而久远。明代茶文化是真善美的文化,是以品饮散茶为主的饮茶文化,并以散茶为载体传承至今,研究明代茶文化的发展,对发展现代茶产业经济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二、谈谈日本式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日本式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学(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茶具与茶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的饮茶方式
二、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茶具
    (一)茶具的分类
        1. 焙茶用具。
        2. 碾茶用具。
        3. 贮茶用具。
        4. 煮茶用具。
        5. 饮茶用具。
        6. 茶滓用具。
    (二)茶具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三、唐代饮茶风尚的影响

(2)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2.1.1 丝绸之路
    2.1.2 茶马古道
    2.1.3 万里茶道
    2.1.4 海上丝绸之路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1.1 北传俄罗斯
    3.1.2 茶入西欧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5.1.2 启示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2 英国市场
    5.2.3 美国市场
    5.2.4 启示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6.2.1 政府
    6.2.2 社会组织
    6.2.3 企业
    6.2.4 个人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6.3.1 实物形象
    6.3.2 书籍报刊
    6.3.3 广播影视
    6.3.4 新媒体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7.1.1 纳入国家战略
    7.1.2 重构茶文化
    7.1.3 优化传播方式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7.3.3 细分国际市场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7.4.1 加强人际传播
    7.4.2 加强个人传播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7.5.2 案例分析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3)跨文化视角下茶叶名称英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为什么中英茶文化相差天壤
    1.1 英国茶源自于中国
    1.2 民族风气不同
    1.3 文化追求不同
2 跨文化视角下茶叶名称英译要注意之处
    2.1 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
    2.2 点出中国茶名之意蕴
    2.3 结合英国语言之发音
3 跨文化视角下英译中国茶叶名称的意义
    3.1 是中国茶的新时代包装
    3.2 能促进宗教文化的传播
    3.3 促进世界人民素质提升
4 结语

(4)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茶文化中蕴含的素质内涵
    1.1 静以修身
    1.2 俭以养德
    1.3 淡泊明志
2 高校实施茶文化素质教育的可能性
    2.1 文化氛围浓厚
    2.2 传播载体多样
    2.3 活动实施方便
3 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可行模式
    3.1 以茶赛智
    3.2 以茶倡廉
    3.3 以茶育德
    3.4 以茶比美
4 结语

(6)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互文性与茶典籍翻译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互文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探踪
        1.1.1 互文性理论的沿革追溯
        1.1.2 互文的分类与概念辨析
        1.1.3 互文与翻译之契合探究
    1.2 茶之双重属性及典籍文本特性
        1.2.1 茶的器物文化属性分解
        1.2.2 茶典籍文本的发展菟集
        1.2.3 茶典籍的互文共性辨析
2. 文本互文模因案例分析及其相似度计算
    2.1 茶典籍文本的互文性模因解析
        2.1.1 模因论与文本复制因子
        2.1.2 溯源模因母本《茶经》
        2.1.3 《续茶经》的互文关联
    2.2 相似度互文计算及其翻译索引
        2.2.1 互文相似度的计算框架
        2.2.2 互文性度量的翻译索引
        2.2.3 优化向量空间VSM模型
3. 典籍翻译的三度视阈融合及其互文障碍
    3.1 茶典籍英译的现状与互文障碍
        3.1.1 茶典籍的翻译现状评述
        3.1.2 典籍翻译互文障碍分析
    3.2 译典籍的复合历时与多维视阈
        3.2.1 视阈融合与互文之对话
        3.2.2 典籍翻译三度视阈融合
4. 基于互文理论的典籍文本翻译策略思考
    4.1 主题互文中翻译之内涵外化
        4.1.1 茶典籍文本主题匿蕴
        4.1.2 变隐为显的内涵外化
    4.2 风格互文中翻译之意形整合
        4.2.1 整饬骈俪的微观互文
        4.2.2 排列句式与结构重组
    4.3 体裁互文中翻译之他性兼顾
        4.3.1 文本中嵌入抒情诗句
        4.3.2 文本中插进他性文体
    4.4 资源互文中翻译之语境调节
        4.4.1 高低语境错层的显现
        4.4.2 沟通高低语境的斡旋
    4.5 词汇互文中翻译之溯本现源
        4.5.1 文化词汇的求异存同
        4.5.2 色彩用语的解读分理
    4.6 历时互文中翻译之瞻前顾后
        4.6.1 《六羡歌》的叠套视阈
        4.6.2 多维视阈的相融相合
5. 计算机应用技术优化典籍互文本翻译
    5.1 基于互文性的机辅翻译探析
        5.1.1 互文性对机译的启示
        5.1.2 语料库便捷互文翻译
    5.2 基于多锚点的双语对齐试验
        5.2.1 古汉—英语锚点对齐
        5.2.2 多层级的锚点词实验
    5.3 基于网络技术的超互文译本
        5.3.1 电子译质超越纸质本
        5.3.2 遍历性超文译文链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7)“杭为茶都”建设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打造"杭为茶都"的时代背景分析
    1.1.以龙井茶为代表的名优茶在茶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2.茶叶科技创新及新产品开发成为茶产业升级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3.茶文化是促进茶叶消费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4.龙井茶和茶文化对西湖申遗的重要性已经凸现
    1.5.发展茶产业是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6."杭为茶都"建设是历史赋予杭州的重任
第2章 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对现代茶文化的启示
    2.1.茶文化溯源
    2.2.杭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对现代茶文化的启示
        2.2.1.杭州是我国茶学学科体系的重要发祥地
        2.2.2.杭州是现代高层次茶学人才培养中心
        2.2.3.杭州是世界茶叶科学和茶文化研究最活跃的城市
        2.2.4.杭州是现代茶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城市
        2.2.5.杭州是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2.2.6.杭州最有可能成为世界名茶生产和绿茶贸易中心
第3章 "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及现代茶文化研究
    3.1."杭为茶都"文化内涵分析
        3.1.1.名茶、名泉、名具和名景赋予"杭为茶都"以扎实硬件基础
        3.1.2.丰富的茶文化底蕴赋予"杭为茶都"以灵魂
        3.1.3.茶文化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赋予"杭为茶都"以强大活力
    3.2.不同国家茶文化内涵比较研究
        3.2.1.中国茶文化内涵和形式
        3.2.2.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3.2.3.中韩茶文化比较研究
第4章 现代茶文化与杭州茶产业、茶旅游和茶市场发展的关系研究
    4.1.现代茶文化与茶产业的关系分析
        4.1.1.杭州现代茶文化发展回顾
        4.1.2.现代茶文化对茶产业发展的促进
    4.2.现代茶文化与旅游业关系分析
        4.2.1.现代茶文化对旅游景点开发的作用
        4.2.2.现代茶文化促进观光农业与休闲业的发展
        4.2.3.现代茶文化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4.3 现代茶文化与茶市场发展关系分析
第5章 杭为茶都城市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5.1.茶科技创新体系工程建设
        5.1.1 茶叶科技发展背景和趋势
        5.1.2.现状与差距分析
        5.1.3.茶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内容
    5.2.茶文化、茶科学培训工程建设
        5.2.1.国内外发展趋势
        5.2.2.现状与差距
        5.2.3.茶文化、茶科学培训工程建设内容
    5.3.茶叶产业化和市场化工程建设
        5.3.1.国内外发展趋势
        5.3.2.现状与差距
    5.4.茶文化旅游工程建设
        5.4.1.国内外发展趋势
        5.4.2.现状与差距
        5.4.3.茶文化旅游工程建设
    5.5.茶文化国际交流和传播工程建设
        5.5.1.国内外发展趋势
        5.5.2.现状与差距
        5.5.3.建设建议
    5.6.茶文化展示工程建设
        5.6.1.国内外发展趋势
        5.6.2.现状与差距
        5.6.3.建设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8)“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杭州茶文化溯源和茶产业地位
2 “杭为茶都”文化内涵分析
    2.1 名茶、名泉、名具和名景赋予“杭为茶都”以扎实硬件基础
    2.2 丰富的茶文化底蕴赋予“杭为茶都”以灵魂
        2.2.1 杭州的茶文化历史遗存
        2.2.2 古今名人活动及其留下的墨宝
    2.3 茶文化的社会和经济功能赋予“杭为茶都”以强大活力

(9)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茶文化产生的“温床”
    第一节 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第二节 熔铸士大夫意识的黄金时代
第二章 宋代品茗与宋代士大夫的人生
    第一节 天人合一的品茗环境与宋代士大夫的尚韵心态
        一、天人合一的品茗环境
        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三、随缘自适的禅悦情趣
    第二节 精细雅致的茶事活动与宋代士大夫的诗意生活
        一、精细雅致的茶事活动
        二、富贵雍容的君子风范
        三、幽约细美的全新体验
第三章 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
    第一节 茶茗的功效与宋代士大夫的凝炼自省
        一、茶茗清心净神的饮用功效
        二、理性主义的哲思化和敛情约性的内省化倾向
    第二节 茶的高蹈脱俗之美与宋代士大夫的适意乐道
        一、茶的高蹈脱俗之美
        二、圆融超旷的达观襟怀与独立自持的人格操守
    第三节 宋代士大夫在氤氲茶烟中治心养气
        一、氤氲茶烟中的现实指向
        二、浩然正气的养成与淑世精神的高扬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第三节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社会经济基础
    第二节 社会科技条件
    第三节 社会思想根源
    第四节 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二章 明代茶学着作的新发展
    第一节 明代数量丰富的茶书
    第二节 明代茶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醉茶消客《茶书》的探讨
    第四节 陈元辅《枕山楼茶略》的探寻及考辨
    第五节 明代茶书的科学内涵与学术价值
第三章 明代茶树栽培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茶树栽培区域的扩展
        一、明代北限古茶区的探讨
        二、明代台湾茶区的形成问题
        三、明代新老茶区的发展
    第二节 明代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
        一、明代茶树生物学知识的充实
        二、明代茶树选种和繁育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明代茶园管理技术的发展
        一、明代栽培茶园的主要构成
        二、明代生态茶园的管理技术
        三、明代茶园土壤管理技术提高
        四、明代茶树修剪技术萌芽
    第四节 明代茶叶采摘技术的发展
        一、明代是我国采茶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明代茶叶采摘技术的进步
第四章 明代茶叶加工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茶叶加工发展概述
        一、明代是我国茶叶加工理论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明代散茶的全面发展
        三、明代名优茶发展举例
    第二节 明代绿茶加工的发展
        一、明代蒸青绿茶加工技术的成熟
        二、明代炒青绿茶加工技术理论形成
        三、明代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的发展
    第三节 明代其它茶类的发展
        一、明代创造黄茶制法
        二、现代黑茶(散茶)制法起源于明代
        三、现代白茶制法起源于明初
        四、明代创制红茶
        五、明代制茶技术进步促进青茶发展
        六、明代花茶发展成一种茶类
        七、明代紧压茶发展为边茶的主要茶类
    第四节 明代茶叶包装与贮藏技术的发展
        一、明代茶叶贮藏认识的提高
        二、明代茶叶包装贮藏技术的进步
第五章 明代茶文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品茶的发展
        一、明代茶叶功效的辨证评价
        二、明代“开千古茗饮之宗”的泡饮法
        三、明代形成以品饮散茶为主的泡茶茶艺
        四、明代重视品茶的环境
        五、明代茶叶品质审评的发展
    第二节 明代茶具的发展
        一、明代茶具的革新
        二、明代紫砂茶具大放光彩
        三、明代瓷质茶具的发展
    第三节 明代品水的发展
        一、明代“茶性借水而发”的认识提高
        二、明代对贮水方法和煮水火候的讲究
    第四节 明代茶馆的发展
        一、明代南方茶馆的兴盛
        二、明代茶馆文化的成熟
第六章 明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与茶文化外传
    第一节 明代茶叶贸易的概况
        一、明代茶叶内销的发展
        二、明代的茶商
        三、明代的贡茶
    第二节 明代茶叶边销的发展
        一、明代边茶贸易的变迁
        二、明代茶马贸易的积极影响
        三、明代茶马贸易的负面作用
    第三节 明代茶叶的对外传播
        一、明代茶叶向东方国家传播
        二、明代茶叶传向西方国家
        三、明代茶叶向北传往俄罗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谈谈日本式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学(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洛阳地区唐墓出土的茶具与茶文化[J]. 李萌. 农业考古, 2021(05)
  • [2]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 [3]跨文化视角下茶叶名称英译分析[J]. 杨颖. 福建茶叶, 2017(01)
  • [4]高校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 李平. 福建茶叶, 2016(05)
  • [5]中国的日本国民性研究现状与课题[J]. 张建立. 日本学刊, 2011(01)
  • [6]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 姜怡.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7]“杭为茶都”建设的战略思考[D]. 高铉周. 浙江大学, 2010(02)
  • [8]“杭为茶都”的文化内涵研究[J]. 高铉周,梁月荣,邵淑宏,陆建良. 茶叶, 2009(03)
  • [9]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 王璇. 江南大学, 2010(06)
  • [10]明代茶叶科技、贸易、文化研究[D]. 章传政.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谈日式中国茶文化与中国茶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