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恶劣天气与航行安全

渤海恶劣天气与航行安全

一、渤海灾害性天气与航行安全(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峰[1](2020)在《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渤海湾水域三面连接陆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幅拉近了山东与辽宁的运输距离,水上运输优势得天独厚,客滚运输发展迅猛,极大推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海上运输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客滚运输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由于客滚船舶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渤海湾复杂多变的海况气象条件,渤海湾客滚船舶海事安全管理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为加强海上经济建设,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以及协同管理理论为支撑,选取渤海湾客滚船舶为研究目标,以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参考文献资料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到海事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参考借鉴国内外其他相关海域在海事规章制度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应用、海事安全监管机制、搜救协调组织的完善等方面提升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管理经验,找到影响渤海湾客滚船舶安全管理的因素,并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对渤海湾客滚船舶海事安全管理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渤海湾的具体情况,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对策。为提升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客滚船事故发生的风险,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需要从提升客滚船安全管理的保障能力、协同多方力量参与客滚船安全管理建设、加强海事管理部门安全管理能力、打造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加强海事立法研究,完善相关海事政策法规,提高客滚船安全技术水平,为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提供保障;二是要完善搜救应急保障机制,规范航运公司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共享船舶动态、气象等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建设;三是要借助现代信息化设备搭建智慧海事平台,创新监管模式,现场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加强海事部门安全管理能力;四是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与应变能力,加强海事执法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打造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相信随着各项举措的不断实施,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水平定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戴厚兴[2](2019)在《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在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船舶“能不能安全航行”和“如何安全航行”两个关键性问题,构建能动态显示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某一重点关注船舶在某一重点关注海域或航线上的海上交通风险等级,同时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3种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中重点考虑动态环境因素和重点关注船舶,有效提高了风险评估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以能见度不良天气为例,通过采集大样本,以及采用不完备信息条件下模糊信息分配理论修正专家调查法,确立了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数据对比分析表明:修正后的风险矩阵能充分体现海上交通风险特征和实际状况,避免了专家调查法完全依赖主观判断的缺点,有效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的可视化、智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运用ADAS-WRF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等国内外现代气象科技对气象和海洋部门提供的海上恶劣天气预报信息数据进行时间和空间精细网格化技术处理,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中极限学习机理论对未来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进行预测。数据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能实现较为稳定、准确、快速的时间步长1h、空间网格海域10 km× 10 km的大风、海浪预报信息数据,时间步长1 h、空间网格海域2 n mile×2 n mile的能见度预报信息数据,时间步长12 h、空间网格海域10 nmileX 10 n mile的海冰预报信息数据,以及时间步长10 min、空间网格海域2 n mile×2 n mile的未来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等风险动态信息数据的连续滚动预测和技术处理功能,为构建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数据支撑。最后,运用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气象预报信息数据处理技术、交通流密度预测理论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信息平台,构建了具有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的3种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实例仿真结果表明:3种系统均实现了针对重点关注船舶的海域风险和航线风险的动态预评估和船舶规避重大海上交通风险的可视化、智能化预警监控等辅助决策功能,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构建的3种系统,提高了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的可视化程度和智能化水平,丰富了能见度不良和严重海冰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开展上述关于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的研究工作,基本解决了恶劣天气下未来某一时段内船舶“能不能安全航行”和“如何安全航行”的关键性问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不仅要充分运用现代数学理论和最新科技指导并修正海上交通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实践,而且还要预先从动态环境因素的最坏处着想。研究结果可为海事主管部门制定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安全监管规则、规范和指南以及实施海上交通管制行为和船舶交通服务提供参考,也可为航运企业健全船舶航行安全管理制度以及跟踪、监管船舶动态提供技术手段,还可为船长、船舶驾驶员、引航员等航海者安全驾驶和操纵船舶提供实际指导。

邵明晖[3](2019)在《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船舶部署的关键问题研究 ——以北海海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为建设海洋强国再一次吹响了号角。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海上救助工作是保障海上命和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海上救助力量的合理配置能够提高救助行动的成功率和效率。如何提高海上应急救助反应的速度和能力,缩短救助力量抵达遇险现场的距离和时间,在有限救助力量的条件下让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科学合理的对专业救助船舶进行部署,并能够在海上应急救助时准确而快速的完成指挥决策,实现快捷高效的海上人命救助,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北海海域作为我国海上通航密度大、海况复杂的水域,海上安全形势极为严峻。本文基于以上背景,以危机管理理论和海上交通工程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的权重模型、运筹学中的0-1整数规划算法和MAPGIS坐标系转化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船舶部署的几个关键问题为切入点,以北海海域为例,对我国救助船舶的优化部署和调度决策进行深入研究,力图找出专业救助船舶的最优部署和调度决策方案。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本文以北海海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网格化划分,并详细分析影响海域安全的要素。通过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对要素进行筛选,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合的方法选取可直接观测的要素(指标),结合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不可直接观测的要素,最后利用改进的熵值法与属性数学方法结合的方式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网格单元的风险等级进行计算,从中确定北海海域的高风险区域。在此基础上,基于高风险海域多重覆盖的原则,通过0-1规划模型确定北海海域专业救助船舶待命点的具体位置。将北海海域分成8个区块:渤海海峡、秦皇岛、丹东、大连、烟台、天津、荣城、青岛。本文选取8个待命点,分布于8个区块中,救助力量可以覆盖整个北海海域,并实现对海域内险情最快最有效的救助。对于高风险水域可以实现多个待命点和多种船型的多重覆盖。利用仿真的方法,研究发生险情时如何从船舶待命点调度专业救助船舶的决策行为。构建险情与救助船舶匹配优化模型和动态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最终得到救助船舶调度决策模型;分别就是否考虑天气因素两种状态下的调度方案进行实例分析,并与支持向量机模型调度方案结果进行对比。对比发现:当需要救助船舶数量较多时,基于历史数据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得到的结果无法匹配。本文的优化模型的计算结果准确性较高。最后根据我国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系统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海上救助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靳双龙,陈建[4](2018)在《中国近海海上新能源开发环境风险综合区划》文中认为针对海上新能源开发的环境风险问题,基于中国近海的海面风场、海浪和热带气旋资料,统计其高值频率、概率极值、平均值、气候变化趋势等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互反判断矩阵计算近地层大风、大浪、热带气旋危险性指数,并对三者的综合危险性指数进行区划,为中国近海海上风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汐能等开发活动规避自然风险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海上新能源开发环境风险偏高的海区包括南海北部、吕宋海峡、菲律宾海中北部等,该海域热带气旋引发局地大风巨浪或将能量经吕宋海峡向南海传播形成大浪区;风险居中的海区包括北部湾、南海中部、菲律宾海中南部、台湾周边沿岸海域、东海中部等,这里虽然有台湾海峡、越南东南部海域等盛行大风区,但其相对热带气旋来说风险较低;风险偏低的海区包括渤海、黄海大部、东海西北部、南海南部等,这里风浪的各项指标都很低,热带气旋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几乎为零。此外,利用有效风速出现频率、波浪能开发有效时间占比,分别进行风能、波浪能资源区划,给出海上风能、波浪能的资源与风险综合区划。

于志明,王驷鹞,马冬亮[5](2018)在《渤海海洋气象灾害天气分型与预报指标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掌握渤海海洋气象灾害的特征,提高海洋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根据天气学原理并采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利用Micaps、卫星云图、探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及大浮标站资料,对2001—2015年渤海海区由大风、大雾、强对流引发的78次海难事故的天气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海上大风以冬季和春季偏北大风为主,偏南大风次之,影响渤海及沿岸地区的偏北大风冷空气可以分为北路、西北路和西路3条路径,偏南大风地面气压场可以分为东北低压型和华北地形槽型。渤海海上大雾多出现在秋季和冬季,多发的平流雾通过东、东南和西南3条路径进入并影响渤海及沿岸地区。渤海强对流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低涡(低槽)和东北低涡(低槽)影响。

刘振[6](2016)在《黄渤海区大风浪条件下船舶风险评估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高气象敏感度的航运业其安全运营受到影响,发生多起重大海难事故,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和社会损失。黄海、渤海海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每年都有因为恶劣天气尤其是大风浪天气造成的船毁人亡的重大海上事故发生,是我国海上事故多发的区域之一。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黄渤海区大风浪引起的重大海难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与多位专家的交流探讨,得到多发事故船舶和应重点关注的船舶类型,确定了重点关注船舶,并分析了重点关注船舶多发事故的可能原因。然后,完成了对黄渤海区重点关注船舶的航行安全调查,内容包括引起黄渤海区大风浪的天气系统,以及大风浪对重点关注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对重点关注船舶的风险等级划分,并根据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相应的风险等级标准,以及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对不同风险等级标准的风险隶属度。根据现有的大风浪中航行船舶的危险度估算模型,结合重点关注船舶的实际,完成了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的风险评估模型的确立。依托天津北方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的中小尺度风浪数值预报系统,建立了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其中,还检验了系统中风浪数值预报结果的可用性,以及介绍了系统的工作流程模块功能。以实际应用演示,概述了该系统的功能,证明了系统海区和航线的风险预评估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指导性。该系统可动态、直观、有效地给出重点关注船舶在航行海区未来风险状况,可作为行之有效的船舶气象安全保障辅助决策产品供航运安全管理部门和海事安全管理部门使用,对减少黄渤海海区在大风浪条件下发生重大海难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航运企业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郑微微[7](2015)在《海洋季风与清前期北洋贸易南北航次的演变》文中指出清代北洋贸易中,沙船与鸟船航行深受海洋季节风影响。清初,两类船只都以适应季节风主风向为主,并受单次航行耗时所限,每年都只能进行一年一次的南北航行。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沙船对季节风的利用效率逐步提高,到乾隆时期实现了春季与秋季两次航行。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单次航行耗时大为缩短,春夏间航次逐渐增加到2—4次。在嘉庆间最终实现了冬季北行的航次,至此沙船一年南北航行可达4—5次。鸟船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在有清一代基本保持了一年一次的南北航行,但单次航行时间乾隆中期以后明显延长。沙船和鸟船不同方式的航次改变,对二者在乾隆中期以后北洋贸易大发展时期的竞争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沙船因运载能力的大幅提高脱颖而出,而鸟船逐渐退出竞争。

刘大刚,吴彬贵,解以扬,罗红红[8](2014)在《海事气象保障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提高国内海事气象保障服务水平,使其能够在海运、港口管理和海上作业等方面起到更好的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作用,通过深入调研,指出国内海事气象保障服务存在着精细化程度不够、缺乏深度开发和可视化服务产品,水文气象要素预报的概率形式制作和相应海事气象保障服务产品开发及应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等问题;分析国内外中尺度风浪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概率形式天气预报结果的应用以及风险分析、风险决策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提出中国近海气象保障服务的潜在需求,可为中国海事气象保障服务的升级换代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尹尽勇,徐晶,曹越男,张增海,赵伟,黄彬[9](2012)在《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防灾减灾的需要,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有了长足的进展。对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的现状及其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阐述了当前海洋气象监测技术手段,以及国内外在海雾、海上大风、海浪和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预报技术方面的发展,指出了当前海洋气象业务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薇,高山,訚忠辉,黄蕊,郭敬天[10](2012)在《渤海灾害性海浪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渤海是我国的北方内海,海洋捕捞、海上航运、石油平台等海洋生产活动频繁,几乎每年都有由灾害性海浪引起的海难事件发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利用渤海周边10个波浪观测站40余年的海浪观测资料,进行了灾害性海浪特征分析和海浪致灾原因分析,给出了渤海灾害性海浪的时、空变化和分布特征,并对海浪灾害致灾原因进行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渤海灾害性海浪季节和区域特征明显,冬季多发于渤海海峡和莱州湾,一般强度较强;夏季多发于辽东湾和渤海湾,强度较弱。

二、渤海灾害性天气与航行安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渤海灾害性天气与航行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渤海湾
        2.1.2 客滚船
        2.1.3 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管理理论
        2.2.2 协同管理理论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3.1 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状况
        3.1.1 海事安全监管情况
        3.1.2 海事安全保障情况
        3.1.3 船舶技术水平情况
        3.1.4 安全预警建设情况
    3.2 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管理不够规范
        3.2.2 缺乏协调机制
        3.2.3 应变能力欠缺
        3.2.4 法规不够完善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
        3.3.2 协调共建意识不够足
        3.3.3 专业人才培养不充分
        3.3.4 海事法规机制不健全
4 国外与国内其它海域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概况
        4.1.1 挪威: 落实航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1.2 英国: 加强海事立法
        4.1.3 德国: 网格化水上搜救机制
    4.2 国内其它海域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概况
        4.2.1 湛江: 风险分级管理加两岸联动安全监管
        4.2.2 天津: 电子巡航监管助力辖区船舶通航安全
        4.2.3 福建: 建立海事现场综合执法机制
    4.3 经验借鉴
        4.3.1 重视法规建设在海事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4.3.2 结合自身海域特点开展海事安全管理
        4.3.3 加强现场监管与动态监管
        4.3.4 协同共建海事安全管理体系
5 进一步加强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提升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的保障能力
        5.1.1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5.1.2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5.1.3 努力提高客滚船技术水平
    5.2 协同多方力量参与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建设
        5.2.1 规范航运公司安全管理
        5.2.2 完善搜救应急保障机制
        5.2.3 加强海上气象预警建设
    5.3 加强海事主管部门安全管理能力
        5.3.1 现场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
        5.3.2 强化危险货物监管与车辆绑扎系固
        5.3.3 加强智慧海事平台建设
    5.4 打造专业的海事安全管理团队
        5.4.1 提高海事安全管理意识与应变能力
        5.4.2 加强对客滚船船员的培训管理
        5.4.3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风险评估相关概念
        1.2.2 海上交通风险评估方法的现状分析
        1.2.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研究的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目标、思路和任务
        1.3.2 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2.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内涵
        2.1.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因素分析
        2.1.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类型分析
        2.1.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对象
    2.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体系
        2.2.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评估体系要素分析
        2.2.2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动态风险预评估体系结构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2.3.1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2.3.2 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2.3.3 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2.3.4 冰区航行船舶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模型
    2.4 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的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
        2.4.1 模糊信息分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4.2 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理论的风险矩阵及其比较分析
        2.4.3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矩阵
    2.5 本章小结
3 风险动态信息数据预测与处理技术
    3.1 海上恶劣天气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3.1.1 精细化网格大风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3.1.2 精细化网格海浪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3.1.3 重点关注海域海上能见度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3.1.4 卫星遥感海冰信息数据处理技术
    3.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技术
        3.2.1 船舶交通流密度及其预测研究现状
        3.2.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时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模型
        3.2.3 成山角附近海域船舶交通流密度预测实例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4.1 大风浪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4.1.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4.1.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4.1.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4.2 能见度不良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4.2.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4.2.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4.2.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4.3 冰区航行船舶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系统
        4.3.1 构建思路和主要功能
        4.3.2 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
        4.3.3 系统仿真应用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船舶部署的关键问题研究 ——以北海海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总体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海上救助力量部署研究及现状分析
    2.1 海上交通安全风险的研究基础
        2.1.1 风险的概念
        2.1.2 海上交通安全风险的相关概念
        2.1.3 海上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
        2.1.4 海上救助船舶部署问题及动态值班制度相关成果
        2.1.5 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
    2.2 北海海域专业救助力量部署的现状分析
        2.2.1 海上专业救助的相关概念、机制及流程分析
        2.2.2 北海海域现有的专业救助力量
        2.2.3 北海海域现有专业救助船舶部署现状
        2.2.4 北海海域专业救助力量部署存在问题
    2.3 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船舶部署关键问题
        2.3.1 海上交通安全风险等级的确定
        2.3.2 专业救助船舶待命点的部署规划
        2.3.3 救助船舶调度决策的方案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网格化的海上交通安全风险等级确定
    3.1 网格化的海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价
        3.1.1 海上交通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3.1.2 海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分析
        3.1.3 网格化的海上交通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3.2 网格化的海上交通安全风险等级确定
        3.2.1 海上交通水域的网格划分
        3.2.2 海上交通安全风险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修正
        3.2.3 单指标风险等级的划分
        3.2.4 基于属性数学的风险等级综合评价模型
    3.3 北海海域交通安全风险等级实证分析
        3.3.1 北海海域网格水域风险等级确定
        3.3.2 北海海域的高风险网格水域的风险等级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限条件下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船舶的部署规划
    4.1 动态待命救助值班制度
    4.2 专业救助船舶部署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船舶类型
        4.2.2 应急响应时间
        4.2.3 气象水文条件
    4.3 专业救助船舶部署模型的构建
        4.3.1 救助船舶待命候选位置确定
        4.3.2 险情发生位置确定
        4.3.3 救助船舶的覆盖半径
        4.3.4 0-1整数规划覆盖模型的构建
        4.3.5 0-1整数规划覆盖模型算法设计
    4.4 北海海域专业救助船舶部署的实例分析
        4.4.1 北海海域现有专业救助船待命位置
        4.4.2 北海海域专业救助船舶的算例仿真分析
        4.4.3 模型求解部署方案与北海救助局原方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船舶调度决策
    5.1 海上救助决策分析
        5.1.1 海上救助决策的对象
        5.1.2 海上救助决策的前提
        5.1.3 海上救助决策的目标
        5.1.4 海上救助决策的依据
    5.2 险情与专业救助船舶分析
        5.2.1 险情的基本属性
        5.2.2 专业救助船舶的属性
        5.2.3 险情与救助船舶匹配决策的分析
    5.3 险情与救助船舶匹配的优化决策模型构建及求解
        5.3.1 模型构建的决策流程
        5.3.2 构建险情与救助船舶决策模型的前提条件
        5.3.3 险情与救助船舶匹配优化决策模型的构建
        5.3.4 险情与救助船舶匹配优化决策模型的求解
    5.4 北海海域专业救助船舶调度仿真模型与分析
        5.4.1 仿真模型的构建
        5.4.2 仿真事件与活动实现
        5.4.3 仿真进程
    5.5 北海海域专业救助船舶调度案例分析
        5.5.1 模型输入
        5.5.2 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6.1 科学海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价的对策和建议
        6.1.1 建立海上交通安全风险评价常态机制
        6.1.2 加强“高风险”区域的安全监管
        6.1.3 健全海上交通安全预警机制
        6.1.4 加强渔船的安全管理,降低渔船对海上交通安全风险的影响
    6.2 加强海上专业救助力量部署的保障措施
        6.2.1 加大救助力量的投入
        6.2.2 对专业救助力量进行合理布局
        6.2.3 对专业救助力量进行动态调度指挥决策
    6.3 优化海上专业救助决策的对策和建议
        6.3.1 优化组织结构、促进部门间协同合作
        6.3.2 加强海上应急救助人才队伍建设
        6.3.3 推进救助信息化平台建设
        6.3.4 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
        6.3.5 健全权责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1 北海海域海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5)渤海海洋气象灾害天气分型与预报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渤海海上大风特征及预报
        2.1.1 渤海海上大风特征
        2.1.2 偏北大风冷空气分型及预报指标
        2.1.2. 1 北路冷空气路径及预报指标
        2.1.2. 2 西北路冷空气路径及预报指标
        2.1.2. 3 西路冷空气路径及预报指标
        2.1.3 渤海沿海地区海面偏南大风天气分型
        2.1.3. 1 东北低压的影响
        2.1.3. 2 华北地形槽的影响
    2.2 渤海海上大雾特征及预报
        2.2.1 渤海海上大雾特征
        2.2.2 渤海海上大雾主要天气类型及预报指标
        2.2.3 渤海平流雾移动路径
    2.3 渤海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
        2.3.1 渤海强对流天气特征
        2.3.2 渤海强对流天气影响系统
        2.3.2. 1 蒙古低涡 (低槽) 型
        2.3.2. 2 东北低涡 (低槽) 型
        2.3.3 渤海海上强对流天气预报指标
3 结论与讨论

(6)黄渤海区大风浪条件下船舶风险评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海事气象保障服务现状
        1.2.2 国内海事气象保障服务现状
        1.2.3 中小尺度风浪数值预报模式在海事气象保障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黄渤海区大风浪条件下应重点关注船舶的确立
    2.1 黄渤海区近年来大风浪造成的船舶事故统计
    2.2 黄渤海区大风浪条件下应重点关注的船舶
第3章 黄渤海区重点关注船舶航行安全调查
    3.1 黄渤海区航行环境调查
        3.1.1 引起黄渤海区大风浪的主要天气系统
        3.1.2 大风浪对重点关注船舶航行安全的影响
    3.2 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的风险分析
        3.2.1 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风险等级划分
        3.2.2 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风险等级标准的确定
        3.2.3 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对不同风险等级标准的隶属度
第4章 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风险评估模型及系统实现
    4.1 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风险评估模型确立
        4.1.1 大风浪中航行船舶风险估算模型简介
        4.1.2 大风浪条件下重点关注船舶风险评估模型
    4.2 中小尺度风浪数值预报支持系统
        4.2.1 风场数值预报及可用性分析
        4.2.2 浪场数值预报及可用性分析
        4.2.3 风浪信息动态显示
    4.3 系统工作流程
        4.3.1 数据采集模块
        4.3.2 中央处理模块
        4.3.3 动态显示模块
    4.4 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4.4.1 船舶海区风险预评估
        4.4.2 航线风险预评估
第5章 大风浪条件下船舶风险评估系统实例分析
    5.1 大风浪条件下船舶航行风险预评估系统功能概述
    5.2 大风浪条件下船舶海区风险分布预评估
    5.3 大风浪条件下船舶航线风险预评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7)海洋季风与清前期北洋贸易南北航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洋季风的特点及其对清初沿海贸易南北航次的影响
二、海洋季风与乾隆中期以后沙船南北航次演变
    (一)春夏航次
    (二)秋季航次
    (三)冬季航次
三、海洋季风与乾隆中期以后鸟船南北航次的演变
四、余论

(9)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
2 海洋气象监测技术
    2.1 主要监测技术手段
    2.2 我国海洋气象监测现状与规划
3 海洋气象预报技术
    3.1 海雾数值预报模式
    3.2 海浪数值预报模式
    3.3 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
    3.4 海上大风预报技术
4 海洋气象导航的发展和水平
5 目前我国海洋气象业务存在的不足及发展前景
    5.1 存在的不足
        5.1.1 海洋气象监测业务和技术薄弱
        5.1.2 海洋气象技术支持体系不完善
        5.1.3 海洋预报产品不能满足精细化服务的需求
    5.2 未来的发展
        5.2.1 建立和完善海洋监测业务
        5.2.2 逐步建立海洋气象要素格点化指导产品业务体系, 延长预报时效, 拓展产品种类
        5.2.3 加强对外合作, 促进资源共享, 加强海洋气象服务

(10)渤海灾害性海浪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灾害性海浪时空特征分析
    2.1 灾害性海浪过程统计
    2.2 灾害性海浪过程年际变化特征
    2.3 灾害性海浪过程季节变化特征
    2.4 最大波高分布特征
3 渤海各海区诱发灾害性海浪过程天气形势分析
4 典型个例
5 讨论与结论

四、渤海灾害性天气与航行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 [1]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研究[D]. 王慧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2]恶劣天气下海上交通风险动态预评估研究[D]. 戴厚兴.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3]海上交通安全专业救助船舶部署的关键问题研究 ——以北海海域为例[D]. 邵明晖.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4]中国近海海上新能源开发环境风险综合区划[J]. 靳双龙,陈建. 海洋科学, 2018(03)
  • [5]渤海海洋气象灾害天气分型与预报指标研究[J]. 于志明,王驷鹞,马冬亮.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01)
  • [6]黄渤海区大风浪条件下船舶风险评估系统研究[D]. 刘振.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7)
  • [7]海洋季风与清前期北洋贸易南北航次的演变[J]. 郑微微. 浙江学刊, 2015(04)
  • [8]海事气象保障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J]. 刘大刚,吴彬贵,解以扬,罗红红. 中国航海, 2014(01)
  • [9]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现状与发展[J]. 尹尽勇,徐晶,曹越男,张增海,赵伟,黄彬. 气象科技进展, 2012(06)
  • [10]渤海灾害性海浪特征分析[J]. 张薇,高山,訚忠辉,黄蕊,郭敬天. 海洋预报, 2012(05)

标签:;  ;  ;  ;  

渤海恶劣天气与航行安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