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黄金旅游区建设——韶山“金三角”旅游区开发营销对策

湖南黄金旅游区建设——韶山“金三角”旅游区开发营销对策

一、建设湖南黄金旅游区——韶山“金三角”旅游区开发的营销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朱安妮[1](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高度市场化的旅游业是减收最大的行业之一。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行业积极展开自救,旅游业开始解冻,进入后疫情发展阶段。但疫后如何将这场旅游危机转化为变革性创新,引导旅游行业迅速恢复是当前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纵观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危机影响损失估算、危机影响规模和程度衡量、危机管理应对上,却忽略了展现旅游活动最直观的旅游流特征。同时,疫情影响下,作为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游客关注的热度。因此,本文基于旅游者数字足迹研究选取地理分布特征、节点特征和网络特征分析了疫情前后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变化,探讨未来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实证分析部分提出空间优化、节点优化及网络优化的建议对策。研究结果显示:(1)疫情影响了旅游者的出游决策和行为偏好,短途短期低消费的个人出游是疫情状态下旅游者的首选。出游时间上,全年出游率降低32%,出游高峰期后移,出游月份人流更为平均;停留时间上,疫情影响下,旅游者停留时间会更短暂,缺乏深度体验;出游花费上,受到疫情影响,收入较少,旅游花费下降9%;同伴选择上,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个人出游比率上升4.5%,老人及小孩出游较少。(2)疫情改变了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空间分布格局,湖南省传统的“旅游极效应”优势不再,以城市为核心的多极化空间格局正在形成。疫情影响下,湖南省空间地理集聚趋势从30.42降到了 28.94,北部流动弱化,热点区向南部转移。疫情常态化下,综合评价值上升的主要主要是位于城市中心、近郊区或核心景点附近的生态旅游地。为推动湖南省全域旅游发展疫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湘西板块与其他旅游板块的旅游资源差异、旅游发展不平衡问题。(3)疫情引发了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网络中部分节点的角色变化,旅游者决策开始向安全健康的自然景区倾斜。后疫情时代,节点的综合效能值从266降到222,说明疫情这类危机事件对湖南省生态旅游流造成损伤。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传统的湖南省生态旅游集散地,其结构洞水平从19.55将至13.72,核心地位和中介功能下降。少数节点掌握大部分流量的现象得到缓解。(4)疫情影响了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网络的结构组成,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整体网络密度从0.18将至0.14,生态旅游地之间的分离程度增加。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联结密度从0.287降为0.173,表明核心边缘区的各个生态旅游地互动减少。整体网络由单一主导转变为多中心主导,旅游者对健康、安全的需求拉动湖南省生态旅游流朝着多节点、多区域发展。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影响,文章总结出湖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态势:疫后,传统四大旅游板块冷热不均,湖南省传统的“旅游极效应”优势不再;安全健康的周边自然景区倾斜更受旅游者青睐;生态旅游发展形成了多中心网络格局,多极化空间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深区域品牌合作,构建生态旅游等时圈;对高密度景区进行引流,优化全域旅游格局;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优化全域旅游格局等建议。

邓静[2](2020)在《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特征研究 ——基于百度指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时代、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品牌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成为信息化、80、90、00后新生代旅游的主战场。网络重塑旅游发展格局,加大旅游市场整合力度,中国在下一个十年将成为最深度的线上旅游消费国家。旅游作为线上生活的对应面,逐渐成为新生代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对5A级旅游景区的需求正向短时间、多频次、生活化、小度假、多样化方向发展,并将进一步刚需化。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所有5A级旅游景区产品共同的竞争对象和战略制高点。本文基于西南地区38个5A级旅游景区,利用百度指数平台,获取20142018年西南地区38个5A级旅游景区的日网络关注度,利用数理统计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偏好特征进行分析;借助凝视理论、吸引力法则、旅游行为相关理论、3D分析法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20142018年西南地区38个5A级旅游景区的日网络关注度数据,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间特征进行分析。结论如下:周时段网络关注度呈“平日高、周末低”的趋势;月时段呈“三峰型”,按季节网络关注度划分平季>旺季>淡季;年度特征呈倒“V”形,网络关注总量值2017年>2016年>2015年>2018年>2014年;五一期间网络关注度具有周前兆效应,国庆假期网络关注度峰值出现在国庆假期内;各区域网络关注度周时段特征大体呈“工作日高,双休日低”,月关注度峰值期集中于夏秋季,低谷期集中在冬季。(2)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形态为凝聚型,呈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重心分布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景区附近;网络关注度空间特征呈“核心-边缘”、“一带两心”的趋势;空间分布变化幅度小,边缘区逐渐减少,次边缘区增多,次核心区增加。(3)运用景区分类、旅游偏好系数分析旅游偏好特征。发现潜在游客对景区的选择偏好为综合型旅游景区>自然旅游景区>人文旅游景区;旅游偏好系数最高为九寨沟景区,最低为邓小平故里景区,从旅游偏好系数分级来看强偏好景区有1个,中强偏好景区有4个,中偏好景区有8个,中弱偏好有11个景区,弱偏好景区有14个;(4)利用百度指数“人群画像”功能分析客源市场对景区的偏好。选取各景区网络关注度排名前七名的省域,分析客源市场对景区的偏好,关注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各5A级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总和分别有10个、10个、11个、13个、9个省市。(5)利用旅游行为相关理论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的日均网络关注度数据的因变量和7个自变量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以2018年大陆31个省(市、区)对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的日均网络关注度数据为因变量,以温度、空间距离、相对湿度、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距离、密度、分割为自变量进行对比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气候舒适度与旅游淡旺季吻合;景区知名度大小与网络关注度值高低相关;空间距离与网络关注度值呈负相关关系;旅游旺季正好与暑假、国庆黄金周重合;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经济联系与网络关注度值都呈正相关关系;旅游偏好、距离、密度、分割也是影响景区网络关注度值的因素之一。(6)依据分析,研究当前和未来十年国内国外旅游发展走向,笔者从政府、景区和游客三个方面分别提出相关建议。为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宣传营销、拓宽客源市场、客流量预测、景区开发等提供建设性意见,助推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龙雨[3](2019)在《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机构转型升级是必然的趋势,旅游业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另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有利的外界条件。但是随着旅游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有限的市场资源下,竞争也在不断地加剧,旅游企业也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汇总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应该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成为企业和众多学者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为研究对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明确发展战略在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战略,并且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与对策方法,对其长期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首先阐述了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战略管理的概念、维度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回顾,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意义,为岳阳市旅游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保证了本研究具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其次,根据战略管理的基本模型,对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指出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利用SWOT分析法对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更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外界环境以及公司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能力,制定了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的发展战略,并且结合公司的发展提出了战略实施的障碍以及确保公司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保证性措施。通过对岳阳市旅游公司的发展战略分析,不仅对岳阳市旅游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而且为政府旅游相关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对其他同类旅游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王华[4](2017)在《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交通与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将二者系统化及交叉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化和落地,尤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仅停留在口号式宣传呼吁,政府组织洽谈会或签定协议(合同)的活动,或两地建立铁路、公路、直飞航班等交通路线等层面,这是一种并不深入的泛合作活动,缺乏定量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紧密关系程度以及其与交通通达性的关系。本研究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交通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合作共时性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等方面分析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总结出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第四章从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法对区域旅游合作度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分析,并采用德菲尔法对每一个合作因子加权赋分,形成一个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模型。第五章选择武陵山片区6个连通度不同的市(州、区)作为案例地,用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体系分两个层次定量测评它们之间旅游合作度的大小。第六章从武陵山片区交通与旅游的兴起、发展、演化历程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推拉、共同发展过程,交通对武陵山片区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及影响类型等方面,进一步实证分析了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及弹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武陵山片区旅游开发与区域合作中,交通互连互通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出面帮助武陵源(当时分属三县的张家界林场、天子山、索峪溪)进行“三通”,张家界旅游业开始起步。1994年张家界飞机正式通航,特别是1995年底,张家界至长沙铁路连通,张家界旅游业迎来第一次腾飞。2003年张家界至吉首的二级公路开通,张家界与凤凰古城旅游合作日渐紧密。2005年张家界至长沙高速公路贯通,2007年吉首至长沙高速贯通,张家界-凤凰旅游通道游客流量激增。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2013年张家界至重庆、吉首至铜仁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珠三角、成渝、武汉城市群大量游客流向张家界-凤凰-梵净山旅游黄金线,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出现“井喷”。历时性分析长三角、中三角和湖南省旅游发展及合作,交通互连互通也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测评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层面的政策相通、环境同治、责任协担,企业层面的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游客互送,协会和社区层面的氛围共营、分歧共商,落实到系统地分析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层次及因子指标,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评价体系。首先,厘清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合作度)的目标和内涵。目标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内涵涉及对象结构和合作活动要素。其次,从宏观层面的涉旅产业族群,中观层面的旅游业到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分析其对象系统、管理过程系统、支持系统,确定合作指标体系构建准则和思路。再次,从众多的合作指标中筛选出实用的指标因子。最后对筛选出的指标归并出评价体系并请专家给予因子赋予权重。3.旅游地的外部通达度高,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两个旅游地之间连通度高,那么旅游合作度高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的6市(州、区)为案例,运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检验两地之间的旅游合作度与交通关系,开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定量测评和实证研究。一是把同处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大湘西),分别检验大湘西与贵州铜仁、重庆黔江、湖北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最高,大湘西与恩施合作度最低(几乎没有合作),大湘西与黔江的合作度比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略低。研究发现,铜仁与大湘西共建共用铜仁·凤凰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大湘西三个市(州)连通;黔江与大湘西国道、高速公路连通;恩施与大湘西截至2016年底还没有高等级公路连通。二是分别检验同处大湘西,市区地理位置呈等边三角形的张家界、吉首、怀化三者的两两旅游合作度,张家界与吉首的合作度最高,也有隶属渊源作用,吉首与怀化的合作度低,张家界与怀化的合作度更低。张家界与吉首有高等级旅游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相连;吉首与怀化有铁路相连,截至2012年,没有高等级公路相连;张家界与怀化之间没有直通道路,必须绕道湘西州(或常德桃源)才能连通。4.交通连通性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呈正相关性,促进区域旅游合作,龙头旅游地在合作中起引擎作用从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倒逼交通建设,交通发展对旅游线路的旅游流量历时性影响,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类型等方面分析交通的互连互通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分析张家界旅游发展倒逼交通网络的改善,交通每一质的提升反过来促进其旅游业实现一次大跨越,同时促进其与周边市(州)旅游合作加强。其次,以历史性数据分析张家界和湘西州之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与公路总里程(km)及高速公路(k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及0.904和0.952及0.932,双尾数检验为0,均小于1%,则旅游的两个指标与交通的两个指标是显着性相关的。再次,以张家界-凤凰-梵净山为例分析旅游通道演化对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最后,分析交通对不同地市合作效率及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5种主要类型,发现张家界对片区旅游合作有引擎作用。本研究拟在以下几点进行创新:第一,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本研究抛开广义的没有实质内容的区域旅游泛合作,首选区域必须满足地缘相邻,资源互补或共享,道路连通等条件,而且旅游合作中必须有政策相同,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市场共拓,形象共推等实质性活动,把具有以上特征的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为反映狭义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程度,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对区域旅游合作度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一体化为满分标准(赋值100%),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功能指标层、分析指标等逐层加权赋分,构建了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的体系。评价体系中用分值反映区域合作度的大小,完全一体化则合作度值为100%,完全没有合作则合作度值为0;其分值范围在0~100%,分值越大则表示合作度越高。这一点有3个创新分点:①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②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③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揭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从交通与旅游辩证关系,交通对长三角、湘鄂赣、湖南省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发现随着交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愈来愈紧密;交通对国家、省区、大都市圈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发现交通连通性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交通连通性不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松散;都凸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揭示了区域外部通达度好,则区域旅游业发展好,区域内部连通度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度就高;旅游龙头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本研究选取山高谷深的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作为案例地,首先对其外部通达度和内部连通度进行分析,对武陵山片区分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区域之间旅游合作度。第一层次,把大湘西作为一个整体,分别定量测评其与铜仁、黔江、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与铜仁道路连通度最好,旅游合作度也最高;恩施外部与重庆、武汉等通达度高,旅游业发展好,但是恩施与大湘西之间道路连通度很低,旅游合作度很低,几乎没有开展合作。第二层次,定量测评大湘西中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之间旅游合作度,发现张家界与湘西州道路连通好,旅游合作度最高;张家界与怀化道路连通性差,合作度最低。张家界与湘西州和湘西州与怀化道路连通度几乎一样,但湘西州与怀化的合作度远低于张家界与湘西州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旅游龙头在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另外张家界是从湘西州剥离出去的,行政隶属渊源对合作也有一定影响。

黄佳宁[5](2017)在《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科技的快速发展,经济的稳定复苏,乡村生态旅游已成为广大居民旅游、娱乐的首选。农村生态旅游作为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组成部分,它能为乡镇经济发展、农民创业就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年来,在党的扶助政策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农村生态旅游得到大力开发和推广。本文研究主要以湖南省宁乡为例,分析了当前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背景和原因,以及问题所在,并且针对宁乡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可行性措施,为当前和未来的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宁乡县各种旅游资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次对其旅游资源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评价模型、构建了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并且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平均分布法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以下结论:(1)本文做了单项资源评价,一级乡村生态旅游资源8个,二级乡村生态旅游资源15个,三级乡村生态旅游资源10个,四级乡村生态旅游资源3个。(2)依据综合性、科学性、可实践性、交通便利等因素原则对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区评价,划分为6大生态旅游景区,并且对6大生态旅游景区进行了评分和排名,第一大力发展沩山风景区,发展难度最大的是青铜文化考古文化旅游区。(3)根据本文的评价结论和发展策略,沩山风景区主要是以宗教朝圣和生态休闲类为主的旅游区,其旅游资源文化品位和旅游发展价值相当高,重点发展、重点建设;努力将玉潭镇打造成一个旅游资源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资源为主的旅游区;花明楼旅游区发展为主要以红色旅游、观光度假旅游资源的旅游区;把灰汤温泉康复保健度假旅游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康体休闲、温泉疗养旅游度假区;回龙山主要以宗教朝拜和自然风景区为主要资源的旅游区;将炭河里和横市镇的炭河里西周城址、横市遗址、大量青铜器出土地址打造成青铜文化—考古文化基地。并且结合各自的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创新旅游活动、整合旅游资源,对各旅游区重点打造的项目大力发展,适度开发。

张晨莲[6](2016)在《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县域旅游的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打造良好的县域旅游品牌意义重大。湖南省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品牌种类齐全。根据旅游品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红色旅游品牌、地质生态旅游品牌、历史文化旅游品牌、特色产业旅游品牌、体育旅游品牌等五种类型。根据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的阶段,可以将其分为发展成熟型、发展启动型、发展制约型、发展阻滞型四种类型。同时,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农业依赖性、文化与旅游结合、竞争与合作共同发展的趋势特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其发展的主要机遇与优势是:政府支持品牌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大、产业基础雄厚、交通设施发达。其发展的主要劣势与挑战是:品牌分布与发展不均衡、品牌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健全、品牌定位不合理、品牌传播效率较低。基于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现状,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建构可以从湖南县域旅游品牌建构的主体、湖南县域旅品牌建构的内容、湖南县域旅游品牌建构的渠道、湖南县域旅游品牌建构的受众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即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造差异化传播战略、整合品牌传播的方式、建立受众传播互动机制四个方面塑造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

兰琳[7](2013)在《韶山旅游区的旅游者满意水平研究 ——基于旅游点评网的内容分析》文中认为在中国,红色旅游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多重意义的新创举。红色旅游活动的成功开展和红色旅游地的成功开发意义重大。旅游者满意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关键。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韶山旅游热”持续升温,研究韶山旅游区的旅游者满意水平,对于更充分把握游客真实的心理感受、更准确预测游客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研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满意水平研究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了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旅游环境3个一级指标,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行为、生态环境、社会环境6个二级指标,自然资源等28个三级指标的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标准,统计出每项指标的权重。通过网络文本收集游客对韶山旅游地的实地感受,将游客点评网站文本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内容分析,并对分析结构进行非结构化处理和结构化处理分析。非结构化处理的结果是挖掘出了游客最满意是红色伟人文化与乡土自然的农家风光、最不满意的方面分别是当地部分小摊商贩、服务质量、推介方式、活动形式等。结构化处理的过程主要是:首先,通过满意度加权平均法计算出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满意度;然后,根据每项指标的满意度、关注度、重要性等对韶山旅游各要素的满意水平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工PA法对各要素的满意程度和重要程度进行比较,通过建构四分图综合评价各要素的的满意水平现状,对未来韶山旅游区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指导方向。本研究通过对韶山旅游区满意度和满意水平综合分析,丰富了景区满意水平研究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对韶山满意水平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总体提升韶山旅游满意水平策略、为韶山景区规划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后续研究还可以尝试进一步从内容分析、扎根理论、典型点评个案研究、多景点对比研究等方法进行理论探索。另外,对于游客的心理意愿与期望也是另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

李众[8](2013)在《湘乡市乡村旅游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乡村旅游是为满足人们体验乡村生活、了解民俗风情、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购物的需求而产生的,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综述,发现相比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和滞后,特别是在乡村旅游的质量方面,理论严重落后于实践。作为典型代表的湘乡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将湘乡市乡村旅游的分析与调查作为论文研究的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湖南乃至全国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文献搜集、现场考察和人员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湘乡市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存在着规划不科学,文化含量低,内容缺乏特色,管理体制不顺,运营模式落后,规模承载有限,高素质人才缺乏等特点;因此,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坚持绿色生态原则、地方特色原则、娱乐体验原则、科技创新原则等四个原则,提出了开发湘乡市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提高认识,加强引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精心规划,强化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夯实基础,改善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打造精品,提高效益,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培养龙头,壮大主体,促进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促销,拓展市场,着力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整章建制,规范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赵金金[9](2011)在《基于旅游流集散的韶山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探析》文中提出我国旅游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它也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空间结构不合理就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是使旅游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使旅游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旅游空间结构中,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优化迫在眉睫,目的地从旅游供给的角度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如果能首先解决空间结构不合理问题,必然能正确疏导游客,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益。韶山风景区是着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几年来,来韶参观的国内外游客与日俱增,2010年上半年韶山游客接待人数达412.15万人次,但存在旅游者集中于个别景区(点),景区综合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其景区空间结构亟待调整、优化。本文借鉴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将景区空间结构划分为旅游节点、旅游通道、旅游流、旅游网络和旅游体系五大要素,其中旅游流是真正推动空间结构重组的要素。因此文章从旅游流空间集散的角度研究韶山景区空间结构优化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直接了解韶山旅游流空间行为特征以及运用齐夫定律和分形理论探讨韶山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通过对2001-2009年韶山九大景点的旅游流的齐夫验证,得出齐夫参数分别是1.238、1.239、1.276、1.292、1.293、1.293、1.4199、1.4505、1.7459,各年的q值均大于1,且齐夫参数值逐年增大。由此可知,韶山的旅游流具有空间集聚特征,韶山可通过综合开发旅游节点,内外衔接旅游通道,科学引导旅游流,分工合作构建旅游网络,健全保障旅游体系的措施,实现旅游流的扩散,从而缓解韶山热点旅游景点的旅游承载压力以及带动周边景点的发展,提高韶山旅游效益,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袁尧清[10](2010)在《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旅游资源群是指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占据一定地理空间的某一类旅游资源单体集群,它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作用比旅游资源单体大得多。区域旅游资源群之间各种作用形成、运动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一定强度的空间效应,这种空间效应反映了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制约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较好地进行区域旅游整合开发能更好地优化区域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克服它在旅游发展中产生的诸多消极因素,使区域旅游发展更具有效率与效果。因此,对区域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对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湘西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等级高,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类型主要有石英砂岩峰林、喀斯特、丹霞等地质旅游资源,它们分别以武陵源石英砂岩峰林地质旅游资源群、红石林岩溶地质旅游资源群、万佛山丹霞地质旅游资源群为代表。这三大地质旅游资源群地缘相近,旅游资源具有趋同性也有异质性,在其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空间效应。对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进行充分认识以及优化是促进该区旅游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作者以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为案例,对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效应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进规律、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战略、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点认识:(1)区域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反映了区域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状况,影响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制约了区域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效率,也制约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对区域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能使我们从深层次理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区域旅游发展要素,更好把握区域旅游发展规律,正确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策略。(2)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是区域旅游整合开发的基础,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是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优化。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准确洞察区域旅游地间旅游空间作用关系,认清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机理,这为正确制定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战略与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区域旅游整合开发能使区内各旅游单元形成良好合作,优化配置区域旅游发展要素,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而促进旅游空间效应优化。(3)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区域旅游发展中最主要存在四种空间效应。本区域客流集聚指数与旅游业区位商、赫芬达尔指数、区域基尼系数均表明,本区旅游业集聚效应大,但近年来集聚效应有减缓趋势;武陵源景群对红石林景群与万佛山景群的替代效应比较强,红石林景群与万佛山景群间的替代效应强度属中等水平;武陵源景群对其它两大景群屏蔽强度大,但近年来有减缓趋势;本区各景群间的旅游经济溢出指数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呈现负数,但溢出指数与溢出水平却都增长很快,这说明该区旅游发展势头好,区域旅游合作初有成效。(4)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演进是其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作用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区域旅游发展是一个由均衡→不均衡→均衡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均衡化是本区域旅游发展的最理想状态。旅游极化与扩散是本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进的根本方式,旅游空间格局演进的根本动力是区域旅游地旅游竞争优势变化,主要动力是区域旅游空间作用强弱变化,重要动力是旅游需求与供给变化。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区域旅游共生单元达成质参量兼容状态,促使生成够用的共生能量,选择与构建合理的旅游共生界面,是形成旅游共生均衡的条件。(5)制定合理的整合开发战略是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的重要基础。对旅游整合开发战略的“六相”即政府愿景、社区愿景、市场愿景、物质条件、管理条件、最佳效益,以及从其中甄选出整合开发的SW0T要素及战略强度进行分析,构建可持续发展战略、政府主导发展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与区域旅游创新战略等整合开发战略模式,是本区旅游整合开发是否合理,能否正确实施的关键;实施战略动态平衡管理,才能使本区域旅游整合开发战略不断与环境、内部条件变化相适应。(6)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整合开发模式是能提高本区旅游发展效率,增强旅游竞争力,使本区旅游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模式。旅游空间拓展整合,能使区域旅游发展单元“资源共享、位势叠加”,取得整体优势与综合优势;旅游产品整合,是通过构建具有柔性化、个性化、多类型与多层次的旅游产品组合,使本区域既能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又能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旅游地旅游生命周期调控与整合,能推动本区旅游生命周期健康地可持续演进;旅游形象整合能使本区旅游形象得以凸显;旅游市场整合营销模式能提高本区旅游营销效率,使其获得更好的旅游经济效益。

二、建设湖南黄金旅游区——韶山“金三角”旅游区开发的营销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湖南黄金旅游区——韶山“金三角”旅游区开发的营销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及工具
2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3 研究进展
3 疫情影响下湖南省生态旅游流指标模型
    3.1 地理分布指标
    3.2 节点特征指标
    3.3 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指标
4 湖南省生态旅游流指标模型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旅游流网络构建
    4.3 湖南省生态旅游流地理分布特征
    4.4 湖南省生态旅游流节点特征
    4.5 湖南省生态旅游流整体网络结构特征
5 疫情影响下湖南省生态旅游流发展趋势及对策
    5.1 发展趋势
    5.2 发展对策
6 结论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原始数据样本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特征研究 ——基于百度指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互联网对旅游者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网络营销逐渐趋热
        1.1.2 智慧旅游助推旅游业提质增效,网络关注度有效缓解景区供需矛盾
        1.1.3 国家顶层大力支持智慧旅游的发展
        1.1.4 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研究鲜有报道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和创新
        1.5.1 研究难点
        1.5.2 可能存在的创新
    1.6 研究区概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A级旅游景区研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网络关注度研究
        2.2.1 国外网络关注度研究现状
        2.2.2 国内网络关注度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旅游偏好理论
    3.2 旅游目的地选择理论
        3.2.1 机会组合模型
        3.2.2 行为模型—克朗普顿模型
    3.3 传播地理学理论
    3.4 凝视理论
    3.5 吸引力法则
    3.6 核心—边缘理论
第4章 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
    4.1 景区网络关注度时间特征
        4.1.1 周时段网络关注度特征分析
        4.1.2 月时段网络关注度特征分析
        4.1.3 年度网络关注度特征分析
        4.1.4 黄金周网络关注度特征分析
        4.1.5 景区关注度区域分布特征
    4.2 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特征
        4.2.1 评价方法
        4.2.2 空间分布形态
        4.2.3 空间分布特征
        4.2.4 空间分布变化
第5章 景区网络关注度旅游偏好研究
    5.1 不同类型景区旅游偏好时间分析
    5.2 景区旅游偏好空间特征分析
    5.3 景区客源市场旅游偏好分析
第6章 网络关注度分布影响因素
    6.1 感知环境
        6.1.1 气候因素
        6.1.2 景区知名度
        6.1.3 空间距离
    6.2 闲暇时间
    6.3 经济实力
    6.4 旅游偏好
    6.5 互联网发展水平
    6.6 经济联系
    6.7 距离、密度、分割
        6.7.1 距离:影响空间效率
        6.7.2 密度:景区密度与景点密度
        6.7.3 分割:行政主体边界的开放程度与通行成本
第7章 相关建议
    7.1 政府方面
        7.1.1 发挥政府引领保障作用,助推景区提质增效
        7.1.2 实施惠民便民举措,激发大众二次消费潜力
    7.2 景区方面
        7.2.1 以“三层”联动为核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2.2 以季节差异为基础,因时制定营销策略
        7.2.3 以旅游偏好为突破口,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7.2.4 以风险评估为前提,提升旅游品质
        7.2.5 以“类中介”旅游人群为新视角,实现服务主体全覆盖
    7.3 游客方面
        7.3.1 与时俱进,迎接旅游市场的新变化
        7.3.2 提升生活品质,加快旅游融入生活的步伐
        7.3.3 保护环境,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8章 结论和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3)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的发展环境分析
    2.1 外部环境分析
        2.1.1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1.2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1.3 岳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2 内部环境分析
        2.2.1 公司发展概况
        2.2.2 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 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2.3.1 优势与劣势分析
        2.3.2 机遇与挑战分析
        2.3.3 SWOT矩阵组合分析
第3章 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3.1 战略制定的思路与原则
        3.1.1 战略制定的思路
        3.1.2 战略制定的原则
    3.2 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3.2.1 战略定位
        3.2.2 战略目标
    3.3 战略规划与战略重点
        3.3.1 战略规划
        3.3.2 战略重点
第4章 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4.1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步骤
        4.1.1 近期战略阶段
        4.1.2 中期战略阶段
        4.1.3 远期战略阶段
    4.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与保障措施
        4.2.1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障碍
        4.2.2 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性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样本选取
        1.3.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
        2.1.2 旅游与旅游业
        2.1.3 区域旅游合作
        2.1.4 交通通达性
        2.1.5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2.1.6 区域旅游合作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交通区位理论与点轴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与旅游O-D理论
        2.2.3 区域旅游辐射理论与发展梯度理论
        2.2.4 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旅游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
    3.1 交通与旅游的辩证关系
        3.1.1 交通与旅游密不可分
        3.1.2 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
    3.2 交通网络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
        3.2.1 长三角旅游合作
        3.2.2 湘鄂赣旅游合作
        3.2.3 湖南省域旅游合作
    3.3 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
        3.3.1 不同国家层面旅游合作
        3.3.2 不同省区层面旅游合作
        3.3.3 大都市圈旅游合作
    3.4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
        3.4.1 政府主导或推动型
        3.4.2 企业主导或行业引导型
        3.4.3 空间引致合作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目标和内涵
        4.1.1 评估的目标
        4.1.2 评估的内涵
        4.1.3 影响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要素
    4.2 合作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
        4.2.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整体性设计
        4.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初选)
        4.3.2 指标的筛选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
    4.4 指标测度方法选择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4.4.3 评价指标的计量
        4.4.4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模型
        4.4.5 指标筛选过程
        4.4.6 指标取舍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度的实证分析
    5.1 武陵山片区景区及其可达性
        5.1.1 武陵山片区地市交通的可达性
        5.1.2 片区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
        5.1.3 旅游景点分布和可达性分析
    5.2 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区域
    5.3 武陵山片区各城市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分析
        5.3.1 公路通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公路通达性的测度
        5.3.3 铁路交通和航空通达性分析
        5.3.4 片区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5.4 测算大湘西与周边各地市的旅游合作度
        5.4.1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状况分析
        5.4.2 合作度测算依据
        5.4.3 筛选测算对象及测算
        5.4.4 测算结果及分析
    5.5 大湘西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分析
        5.5.1 大湘西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历程
        5.5.2 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完整度
        5.5.3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组织度
        5.5.4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直观度
        5.5.5 测算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
        5.5.6 测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的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及弹性分析
    6.1 旅游倒逼交通发展
        6.1.1 武陵山片区旅游龙头呈现
        6.1.2 武陵山片区第一个旅游地的形成
        6.1.3 旅游地的发展倒逼交通改善
    6.2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化建设
        6.2.1 大湘西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建设
        6.2.2 大湘西交通网络推动旅游合作
        6.2.3 交通发展与旅游合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6.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历时性影响
        6.3.1 旅游运输通道类型及演化机制
        6.3.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3.3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
    6.4 交通网络对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
        6.4.1 交通网络密度对合作效率影响
        6.4.2 交通网络优势度对旅游合作效率影响
    6.5 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通达性计算
        6.5.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6.5.2 研究方法
        6.5.3 旅游节点交通通达性评价
        6.5.4 通达性与旅游合作的关系
    6.6 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类型
        6.6.1 旅游资源禀赋的牵引
        6.6.2 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的优势
        6.6.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
        6.6.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6.6.5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交通规划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传统农业的变革及其功能的拓展
        1.2.2 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农村经济问题的解决
        1.2.3 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2.4 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生态旅游概念与内涵
    2.2 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2.2.1 乡村的概念
        2.2.2 乡村生态旅游
    2.3 乡村生态旅游的背景
        2.3.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2.3.2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
        2.3.3 旅游市场开发的需要
        2.3.4 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
        2.3.5 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2.3.6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2.4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
        2.4.1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
        2.4.2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构成
        2.4.3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
    2.5 评价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3.1 宁乡自然地理环境
    3.2 宁乡社会经济环境
    3.3 宁乡历史文化状况
    3.4 宁乡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3.5 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分析
        3.5.1 宁乡县近五年取得的旅游业成绩
        3.5.2 优势与机会
        3.5.3 劣势与威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4.1 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4.1.1 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原则
        4.1.2 科学性与完备性相结合原则
        4.1.3 可行性原则
        4.1.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4.2 建立指标体系方法
    4.3 宁乡县单项乡村生态旅游评价与分级
        4.3.1 评价过程
        4.3.2 结果与分级
    4.4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4.4.1 各景区旅游资源优势
        4.4.2 各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策略
    5.1 发展原则
        5.1.1 以农为本,突出特色,创新发展
        5.1.2 因地制宜,注重文化,保护生态
        5.1.3 市场导向,政府扶持,社会参与
    5.2 发展格局
    5.3 战略重点
    5.4 促进宁乡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对策
        5.4.1 建设健全各旅游区服务中心
        5.4.2 完善内外交通道路条件
        5.4.3 开展一批特色旅游活动
        5.4.4 举办一批特色旅游节会
        5.4.5 优化投资环境
        5.4.6 加强旅游创新宣传与形象设计
        5.4.7 狠抓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
        5.4.8 注重环境与生态保护
    5.5 分区发展策略
        5.5.1 沩山风景名胜区
        5.5.2 玉潭镇综合游憩区
        5.5.3 花明楼红色—休闲旅游区
        5.5.4 灰汤温泉康体保健度假旅游区
        5.5.5 沩水-回龙山宗教文化风景区
        5.5.6 青铜文化-考古文化旅游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宁乡县旅游区生态旅游资源问卷调查
附件2 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专家意见表
附件3 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隶属度统计表
致谢
作者简介

(6)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分布状况与模式特征
    第一节 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分布状况
        一、长株潭地区县域旅游品牌分布
        二、洞庭湖地区县域旅游品牌分布
        三、湘南地区县域旅游品牌分布
        四、大湘西地区县域旅游品牌分布
    第二节 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的模式特征
        一、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的模式类型
        二、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特征
第二章 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SWOT分析
    第一节 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的机遇与优势
        一、政府支持品牌发展
        二、国内市场需求大
        三、产业基础雄厚
        四、交通设施发达
    第二节 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的劣势与挑战
        一、品牌分布与发展不均衡
        二、品牌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健全
        三、品牌定位不合理
        四、品牌传播效率较低
第三章 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编制县域旅游品牌发展合作规划
        二、加大对县域旅游品牌的综合管理
        三、淳安县千岛湖政府整合借鉴
    第二节 打造差异化传播战略
        一、品牌定位差异化
        二、目标市场细分化
    第三节 整合品牌传播的方式
        一、内外渠道的整合
        二、整合品牌传播手段
    第四节 建立受众传播互动机制
        一、加强受众的深度体验
        二、完善受众反馈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韶山旅游区的旅游者满意水平研究 ——基于旅游点评网的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技术路线
    第六节 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德尔菲法
        三、IPA分析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红色旅游研究相关文献评述
        二、韶山红色旅游研究相关文献评述
        三、旅游者满意度研究相关文献评述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旅游点评网
        二、满意度
        三、满意水平
        四、红色旅游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选取
    第二节 满意度测评指标的选取及赋值标准
        一、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
        二、指标赋值标准
    第三节 指标权重的确定
第四章 满意水平分析
    第一节 非结构化处理分析
        一、韶山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二、旅游者印象最好和最差的因素
    第二节 结构化处理分析
        一、信度分析
        二、满意度计算
        三、旅游吸引物满意水平分析
        四、旅游服务设施满意水平分析
        五、旅游环境满意水平分析
        六、满意水平综合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果
    第二节 研究创新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湘乡市乡村旅游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1.2.1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研究综述
    1.3 理论基础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城乡一体化理论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时间
    2.3 调查地点
    2.4 调查范围
        2.4.1 地域范围
        2.4.2 人群范围
    2.5 调查内容
3 调查结果
    3.1 湘乡市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区位和交通条件
        3.1.4 旅游产业概况
    3.2 旅游资源调查结果
        3.2.1 湘乡市旅游资源结构
        3.2.2 小结
    3.3 乡村旅游产品调查结果
        3.3.1 乡村旅游产品基本类型
        3.3.2 湘乡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
    3.4 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发展经营情况
        3.4.1 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发展相对成熟
        3.4.2 乡村旅游示范区(点)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3.4.3 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发展特点
4 湘乡市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地理区位良好
        4.1.2 交通条件便利
        4.1.3 农业基础良好
        4.1.4 旅游资源丰富
        4.1.5 政府高度重视
    4.2 劣势
        4.2.1 缺乏科学规划,开发混乱无序
        4.2.2 产品内涵浅薄,缺乏个性深度
        4.2.3 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混乱
        4.2.4 管理体制落后,政策支持不够
        4.2.5 基础配套不全,设施建设滞后
    4.3 机会
        4.3.1 旅游产业地位提高,政策支持力度增强
        4.3.2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乡村旅游迎来机遇
        4.3.3 旅游产品面临转型,市场需求日益扩大
        4.3.4 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市场崛起扩大
    4.4 挑战
        4.4.1 旅游开发加速,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4.4.2 游客品味提升,产品要求不断提高
5 发展原则与对策
    5.1 发展原则
        5.1.1 绿色生态原则
        5.1.2 地方特色原则
        5.1.3 娱乐体验原则
        5.1.4 科技创新原则
    5.2 对策建议
        5.2.1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5.2.2 精心规划,强化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5.2.3 夯实基础,改善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发展
        5.2.4 打造精品,提高效益,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
        5.2.5 培养龙头,壮大主体,促进乡村旅游高品质发展
        5.2.6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5.2.7 加强促销,拓展市场,着力向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
        5.2.8 整章建制,规范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局限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湘乡市乡村旅游发展区位图
附录2 湘乡市旅游发展功能分区图
附录3 湘乡市乡村旅游示范点:茅浒水乡
附录4 湘乡市乡村旅游示范点:明月山庄
致谢

(9)基于旅游流集散的韶山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空间结构优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1.2 旅游流对景区空间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1.1.3 韶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3.2 旅游流研究进展
        1.3.3 旅游流与旅游空间结构关系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定性研究
        1.5.2 定量研究
    1.6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分析
        2.1.1 景区空间结构
        2.1.2 旅游流
        2.1.3 旅游流集散
    2.2 旅游流研究相关理论分析
        2.2.1 旅游流齐夫定律理论
        2.2.2 曼德尔布罗特的空间分形理论
第3章 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
    3.1 景区空间结构与旅游流的关系分析
        3.1.1 旅游流对景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3.1.2 景区空间结构对旅游流的影响
    3.2 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
        3.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2 以人为本原则
    3.3 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3.3.1 合理有序组织旅游活动
        3.3.2 区域旅游空间竞合发展
        3.3.3 产业要素合理配置
        3.3.4 综合效益充分发挥
    3.4 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范畴
    3.5 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的方法
        3.5.1 内部空间结构优化
        3.5.2 外部空间结构优化
        3.5.3 内外和谐发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流空间集散对韶山景区空间结构的影响
    4.1 韶山风景区概况
        4.1.1 韶山风景区基本情况
        4.1.2 韶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状况
        4.1.3 韶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状况
    4.2 韶山旅游流空间行为特征
        4.2.1 韶山不同性别旅游流的行为特征
        4.2.2 韶山不同年龄旅游流的行为特征
        4.2.3 韶山不同职业旅游流的行为特征
        4.2.4 韶山不同收入旅游流的行为特征
        4.2.5 韶山不同目的旅游流的行为特征
    4.3 韶山旅游流空间流动特征
        4.3.1 韶山旅游流齐夫结构特征
        4.3.2 齐夫结构变化的地理意义诠释
    4.4 旅游流空间流动特征对韶山景区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
        4.4.1 韶山旅游流空间流动特征存在的问题
        4.4.2 对韶山景区内部结构演变的影响
        4.4.3 对韶山景区空间分形结构形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韶山景区空间结构优化
    5.1 韶山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5.1.1 景区内部空间结构优化
        5.1.2 景区外部空间结构优化
        5.1.3 景区空间结构内外协调发展
    5.2 韶山旅游空间结构优化途径
        5.2.1 旅游节点——综合开发
        5.2.2 旅游通道——内外衔接
        5.2.3 旅游流——科学引导
        5.2.4 旅游网络——分工合作
        5.2.5 旅游体系——健全保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韶山风景区游客抽样调查问卷表
附录B 韶山风景区简介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现状
        1.3.2 旅游资源群研究现状
        1.3.3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研究现状
        1.3.4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
    2.1 博弈论
    2.2 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协同论
        2.2.3 耗散结构理论
    2.3 生态理论
        2.3.1 种间竞争与生态位理论
        2.3.2 共生理论
    2.4 区域经济理论
        2.4.1 地域分工理论
        2.4.2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2.4.3 核心—边缘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地质旅游资源概述
    3.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大地构造背景
        3.1.1 研究区范围
        3.1.2 自然地理环境
        3.1.3 大地构造背景
    3.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的地层岩性特征与地质发展史
        3.2.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地层与岩性特征
        3.2.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地质发展史
    3.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的形成
        3.3.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发育内在机理
        3.3.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发育外部动力系统
        3.3.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发育模式
    3.4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景观类型与特征
        3.4.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景观类型
        3.4.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景观特征
    3.5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价值分析
        3.5.1 美学价值
        3.5.2 科学价值
        3.5.3 生态学价值
        3.5.4 休闲康体价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条件结构
    4.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景区(点)空间结构分形测算
        4.1.1 景区(点)空间结构分形测算方法
        4.1.2 景区(点)体系网格信息维数测算与分析
        4.1.3 景区(点)体系关联维数测算与分析
    4.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竞争比较优势空间结构
        4.2.1 三大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背景比较
        4.2.2 三大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资源量值与品质比较
        4.2.3 旅游者对三大地质旅游资源群感知比较
        4.2.4 三大地质旅游资源群空间竞争态势比较
    4.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场的空间结构
        4.3.1 旅游场概念、特征及其形成
        4.3.2 旅游场分析方法
        4.3.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场场强分析
        4.3.4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场位势分析
    4.4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空间效应过程的空间条件结构
        4.4.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空间效应过程的阻尼分析
        4.4.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区域景区(点)空间拓扑分析
        4.4.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可介入分析
        4.4.4 高速交通网络化的时空收敛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
    5.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区域旅游业集聚效应
        5.1.1 旅游业集聚效应内涵与特征
        5.1.2 旅游业集聚效应形成的机理
        5.1.3 旅游业集聚效应的测度与分析
        5.1.4 旅游业集聚效应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
    5.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间旅游替代效应
        5.2.1 旅游替代效应内涵与特征
        5.2.2 旅游替代效应形成的机理
        5.2.3 旅游替代效应测度与分析
        5.2.4 旅游替代效应对区域旅游发展影响
    5.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间旅游屏蔽效应
        5.3.1 旅游屏蔽效应内涵与特征
        5.3.2 旅游屏蔽效应形成的机理
        5.3.3 旅游屏蔽效应测度与分析
        5.3.4 旅游屏蔽效应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
    5.4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间旅游经济溢出效应
        5.4.1 旅游经济溢出效应内涵与特征
        5.4.2 旅游经济溢出效应形成的机理
        5.4.3 旅游经济溢出效应的分析
        5.4.4 旅游经济溢出效应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空间效应的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空间格局演进
    6.1 基于空间效应的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进的动力机制
        6.1.1 空间格局演进的根本动力:旅游地旅游竞争优势变化
        6.1.2 空间格局演进的主要动力:区域旅游空间作用强弱变化
        6.1.3 空间格局演进的重要动力:需求与供给变化
    6.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地成长与再成长分析
        6.2.1 基于"P-E"法的旅游地成长阶段判定
        6.2.2 旅游地成长分析
        6.2.3 旅游地再成长机制
    6.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进的一般规律
        6.3.1 极化与扩散
        6.3.2 共生均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战略
    7.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战略的"六相分析"
        7.1.1 "六相分析"法的内涵
        7.1.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战略的"六相分析"
    7.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战略的SWOT定量化分析
        7.2.1 SWOT要素甄选
        7.2.2 SWOT要素强度计算与分析
        7.2.3 战略强度分析
    7.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战略的确定
        7.3.1 整合开发战略指导思想及目标
        7.3.2 整合开发战略模式
        7.3.3 整合开发战略的动态平衡管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模式
    8.1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原则
    8.2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的驱动机制—APT模型
        8.2.1 利益引力(Attraction)驱动
        8.2.2 环境压力(pressure)驱动
        8.2.3 整合条件推力(Thrust)驱动
    8.3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模式
        8.3.1 旅游空间拓展整合开发模式
        8.3.2 旅游产品整合开发模式
        8.3.3 旅游生命周期调控与整合模式
        8.3.4 旅游形象整合模式
        8.3.5 旅游市场整合营销模式
    8.4 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整合开发的保障体系
        8.4.1 经济基础保障
        8.4.2 组织保障
        8.4.3 制度、法规保障
        8.4.4 技术保障
        8.4.5 人力资源保障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建设湖南黄金旅游区——韶山“金三角”旅游区开发的营销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南省生态旅游流的影响研究[D]. 朱安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西南地区5A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特征研究 ——基于百度指数分析[D]. 邓静.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岳阳市旅游发展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龙雨. 湖南大学, 2019(07)
  • [4]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D]. 王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宁乡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发展研究[D]. 黄佳宁.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6)
  • [6]湖南省县域旅游品牌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晨莲.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7]韶山旅游区的旅游者满意水平研究 ——基于旅游点评网的内容分析[D]. 兰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 [8]湘乡市乡村旅游调查与分析[D]. 李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6)
  • [9]基于旅游流集散的韶山景区空间结构优化探析[D]. 赵金金. 湘潭大学, 2011(04)
  • [10]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 袁尧清. 中南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湖南黄金旅游区建设——韶山“金三角”旅游区开发营销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