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石灰土稳定砂掺碎石底基层施工方法

水泥石灰土稳定砂掺碎石底基层施工方法

一、水泥灰土稳定砂掺碎石底基层施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勇超[1](2020)在《再生填料在市政道路的应用研究及生命周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产生了大量建筑固体废弃物;由于拆除的建筑物多为砖混结构,建筑固体废弃物中烧结粘土砖占据较高比例。本文以废弃粘土砖生产再生填料,并取代天然填料用于市政道路工程。通过成型性研究确定级配后,对再生填料的路用性能及石灰稳定再生填料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并通过试验路段对再生填料的性能进行现场检测;最后,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废弃粘土砖再生填料在市政道路工程应用的环境影响与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废弃粘土砖再生填料的承载比为150%,掺加石灰后再生填料的承载比超过250%;石灰稳定再生填料的抗压强度随养护龄期增加也有明显提升,28d抗压强度较1d时增加120%~175%;同时,石灰的掺入还有利于改善再生填料的耐水稳定性与干缩性能。石灰稳定再生填料的石灰剂量随龄期增加而降低;累积放热量持续增加;微观形貌显示再生填料颗粒间相互连接,且结构更加密实。上述结果均表明,烧结粘土砖为主要成分的再生填料在击实条件下能直接与石灰发生火山灰反应,并改善再生填料的性能。但石灰掺量较高时,过量石灰未能及时参与反应,对再生填料的承载比与抗压强度等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中再生填料的最佳石灰掺量为3%~4.5%。再生填料用于路床的试验路段检测结果表明,碾压5遍后的压实度均超过95%,承载力达到400k Pa,弯沉值低于1.6mm;而由于粘土砖与石灰间火山灰反应的持续进行,掺加3%石灰的Ⅱ型再生填料用于底基层的强度随养护龄期增加有明显提升,底基层养护30d后的承载力较1d时增加了141.75%,弯沉值降低了73.47%。再生填料用于市政道路底基层及以下部位的相关性能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废弃粘土砖再生填料在市政道路工程的应用,对全球气候变暖、酸化以及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影响指标的影响较为明显。相比于水泥稳定碎石与石灰稳定土,在底基层应用1t石灰稳定再生填料的环境效益为10.136元,并节约应用成本70.588元;在路床应用1t再生填料的环境效益为7.396元,但增加应用成本29.539元。填料的生产或购置费用以及运输距离是影响环境效益与建设成本的关键因素,通过合理规划再生利用加工厂的位置以降低运输距离,或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固定式或移动式生产设备等方式,能有效降低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利用过程的环境影响与应用成本。

杨志浩[2](2019)在《北方地区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北方地区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和适用性进行相应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1)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北京地区降雨条件进行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设计;并针对全透水沥青路面不同结构层选用不同的透水性材料:透水面层材料选用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基层材料选用多孔级配碎石、多空水泥稳定碎石、多空水泥混凝土;(2)进行室内原材料性能检测和配合比设计,并针对透水沥青混合料和多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模拟北方地区冬季两种透水材料的抗冻性能;(3)根据所设计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和级配铺筑试验路,利用ALF设备对其进行15000.0次加速加载试验,研究不同结构的耐久性能和适用性能。本文通过对上述三方面内容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结构设计选定了三种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和一种半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即:A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混凝土+级配碎石;B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稳定碎石+多空水泥稳定碎石;C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D结构:透水沥青混合料+多空水泥混凝土+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2)通过设置浸水冻融循环试验组和湿冻循环试验组对照试验,模拟多空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在实际工程环境中的抗冻性能。研究表明,两种状态下的冻融循环试验对其渗水性能影响不大,但对其力学性能则有较大的影响:浸水冻融组试件的抗压强度与湿冻组试件的抗压强度相比降低了 15.09%,而劈裂强度则相对降低了 28.57%;通过对试件质量损失和力学性能降低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冻融循环后试件表层不断剥落导致的质量损失是造成其力学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3)经过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分别得到了四种结构的车辙深度、路表弯沉、路基沉降量等数据。四种结构的车辙深度:C结构>B结构>D结构>A结构;路表弯沉值:C结构>B结构>D结构>A结构;路基沉降量:B结构>C结构>A结构>D结构。通过对比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后的车辙深度数据和弯沉数据表征四种透水铺装结构的承载能力,即A结构最好,B结构和D结构次之,C结构最差;而通过路基沉降数据可以认为:砂砾土路基要优于灰土路基和粉土路基,推荐在全透水路面修筑时采用砂砾土路基,并在路基和基层间设置反滤土工布。(4)经过150000次浸水加速加载试验可以认为:半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普遍优于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同时在三种全透水结构中,A结构的承载能力最好。结合沥青路面设计标准可推荐路面承载能力较强的A结构和D结构用于机非混合道路面和停车场铺装,而B结构和C结构可推荐用于人行道、广场铺装以及小区内部道路等轻载道路。

朱玉琴[3](2019)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高速公路最主要的路面结构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在路面结构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验证了半刚性基层的耐久性,因而该类型路面结构在设计中仅需控制面层性能的发展,也即可以使用性能指标作为该类型路面结构的设计控制指标。在沥青面层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破损类型,进而针对典型破损类型分别研究构建了性能预测模型,为修正和完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法打下基础。首先,以江苏省高速公路为例,分析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性能和结构强度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衰退规律,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各项性能指标与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了占破损比例极高的横向裂缝和随路龄显着增长的车辙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破损类型,且二者与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相关性显着。其次,利用有限元分析了江苏省在不同季节下的路面温度场,根据温度场确定了3个特征气候(春秋、夏、冬)结合4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组成12种工况,根据ABAQUS建立的温度场确定不同层位在不同特征气候下的实际温度,利用室内试验测得不同级配混合料的动态模量,根据动态模量主曲线计算得到各层实际温度下的动态模量,作为结构力学响应计算的输入参数。采用ABAQUS软件模拟计算了12种工况中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竖直移动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了路面纵向水平弯拉应力,横向水平弯拉应力和剪应力在路面结构内的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行车速度、温度、材料模量和路面结构等力学响应影响因素。根据分析得到的动载下的基层弯拉应力水平计算半刚性基层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半刚性基层在使用期内不会发生因荷载引起的疲劳破坏,可认为是永久性结构层。然后,根据江苏省高速公路交通量、气候条件和材料性能,对MEPDG进行了车辙预测模型的本地化标定,获得了适用于江苏高速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车辙预测模型标定系数。结果表明标定后的MEPDG车辙预估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为14.59%,优于我国新规范预测中车辙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42.3%和标定前MEPDG车辙预测模型的预测相对误差187.7%。接着,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另一个典型破损的横缝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未养护路段的横缝出现的路龄、每公里横缝数量发展速率及通车5、10、15年后的横缝间距等指标进行多元因素分析,确定了影响横向裂缝产生和发展的显着影响因素为交通量,路面各层位混合料类型,改性沥青层厚度,路面总厚度和基层类型。通过横缝间距与交通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交通量显着影响基层收缩裂缝反射至路面形成横向裂缝的速度和进程,但影响程度随着基层开裂的能量逐步释放,裂缝逐渐反射至路表的过程的而逐渐减弱。采用与横缝间距相关性显着的复合断裂能作为评价路面材料抗裂能力的指标,最终综合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路面厚度和复合断裂能建立了分阶段的横缝间距预测模型。

马健翔[4](2019)在《PFWD快速检测评价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现有沥青路面压实质量检测技术效率低、代表性差及对结构层有破损等问题,依托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道路建设工程,开展PFWD快速检测评价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的应用研究,以期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快速无损检测评价结构层的压实质量和承载能力提供科学依据。1)通过分析PFWD设备的性能参数、工作原理及可靠性,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技术规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同时其荷载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稳定性高,可用于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质量监控和验收。根据PFWD动力和静力反算方法的对比,结果显示,与静力反算相比,动力反算方法在反算模量的同时可以反算出密度,具有其他检测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2)原材料性能检验表明,沥青和粗细集料等性能指标均满足技术要求,可以用来制备沥青混合料。通过室内马歇尔试验确定了沥青混合料的标准密度,并用于控制其压实特性。同时,采用PFWD进行了室内测试,得到了反算模量和密度,通过对模量反算结果的尺寸和温度修正,结合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压实度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可为现场沥青面层压实质量控制提供指导。3)结合现场施工,采用PFWD对沥青路面各结构层的压实质量进行了快速检测评价,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的沥青面层及不同龄期下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动力反算结果,从而得到相应修正的PFWD反算模量与压实度之间的幂函数关系,据此提出了沥青面层及半刚性基层施工过程中的模量控制标准。结果表明,PFWD模量可用于快速检测评价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4)通过对瑶海区相城路沥青面层分别进行PFWD与BB的对比检测,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模量与弯沉之间的经验公式,从而提出了基于PFWD模量的质量验收标准。经依托工程应用,验证了 PFWD快速检测评价技术在沥青路面施工验收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总之,本文的研究为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的快速检测评价技术提供了借鉴,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

曾涓[5](2019)在《基于LCA-LCC的沥青路面结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也愈来愈高。道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公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沥青路面因其平整度好、行车舒适、耐久性好、抗滑性好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中。但是筑建道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酸性气体和固体颗粒等污染物,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温室气体可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正在逐渐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比如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和动植物分布变化等。目前,大部分投资者主要考虑经济效益,随着民众环保意识增强,单纯的经济效益主导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文从沥青路面的能耗、排放和经济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对沥青路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设计的方法。论文首先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和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并对LCA和LCC集成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2017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中沥青路面的设计流程以及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与验算程序HAPDS进行了介绍,初步拟定了重等交通荷载和中等交通荷载下沥青路面的结构层参数。其次,将沥青路面建设期划分为材料物化阶段、运输阶段和施工阶段三个阶段。明确了能源、筑路材料和机械设备三类基本清单,据此拟定了沥青路面建设期三个阶段的能耗、二氧化碳当量排放(CO2eq)和预算价格清单。最后,根据全国沥青路面结构调研结果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设计建议初步拟定部分结构层厚度以及控制层厚度范围,以基层类型(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2轴6轮及以上车辆的双向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T)、路基顶面回弹模量和控制结构层厚度为参数采用HAPDS程序计算沥青路面优化结构层厚度,再根据清单计算出沥青路面建设期内相应的能耗、CO2eq、预算价格以及环境经济综合造价指标并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变化参数对路面的能耗、排放和经济性能的影响规律,据此提出针对沥青路面建设期的相关设计建议。

宋波[6](2019)在《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为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26万公里。随着全国路网的基本建成,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干线公路逐步进入养护期,养护投入快速增长。据统计,2015年公路养护投资达到3389.9亿元。全国公路养护维修工程中,国、省干道大中修率在15%以上,每年公路路面大修养护里程达到50多万公里,大修养护费用达到数千亿元。沥青路面是我国公路路面的主要形式,在国省道干线路面中占90%以上。沥青路面的设计寿命一般为1015年,达到使用寿命后大部分需要结构性大修。搞好沥青路面大修养护特别是对结构性大修的科学决策,事关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目前在沥青路面大修养护中,对既有沥青路面的利用价值没有开展系统地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设计方法。由于在路面结构损伤检测方面缺技术,在路面结构评价上缺指标,在既有路面延寿设计上缺方法,传统的沥青路面大修养护管理方法,尚无法实现沥青路面的保值增值。本文以沥青路面典型病害和破坏特征为现象学基础,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无损检测技术、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安定理论、传感器实时监测技术等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路面综合性能分类、结构状况检评、延寿设计指标和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分类评价和延寿设计方法,对于完善我国大修养护设计方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过去30年的沥青路面历史数据,多特征、多维度对比分析路面基础数据。通过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典型结构力学分析,发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性能普遍优于普通公路,基本具备了长寿命路面的基础。路面厚度对结构的疲劳寿命影响大于材料模量,可以建立基于统计的沥青面层厚度与结构使用寿命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无结构性病害或出现轻微结构性病害的旧路,可以通过加铺沥青面层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而无须采取翻修改造的大修处治方式。通过对北京市沥青路面大修工程主要病害调研,发现既有沥青路面大修的主要病害是网状裂缝,路面延寿设计必须以疲劳开裂作为控制指标,以保证沥青路面在“延寿期”内的结构安全。既有沥青路面受交通荷载、外界环境、材料老化等内外因素的耦合作用,通过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发现路面综合性能可以分类为四种不同模式。其中,A类和B类的沥青路面,是优质的材料、合理的结构、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的预防性养护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现代无损检测技术和有损测试技术结合,典型路段检测评价与验证,构建了多指标的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态分类评价体系。针对探地雷达受系统带宽限制无法精准检测薄层路面厚度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基于探地雷达信号处理的沥青面层分层厚度检测方法,通过对雷达回波的迭代作谱峰搜索,重现雷达重叠信号,实现对不同沥青面层界面的区分,分层厚度估计最大相对误差小于5%;首次提出了路面结构损伤评价参数的两个新指标——路面损伤指数PDI和路面结构模量,再辅以高速公路的面层损伤指数SDI和基层损伤指数BDI,形成基于FWD弯沉盆数据的沥青路面损伤自动判别技术,其判定精度经现场验证,对于高速公路既有沥青路面的判别符合度达到89.88%,普通公路既有沥青路面判别符合度达到96.02%,符合度整体上可达到90%以上,为路面结构隐形病害诊断和分类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基于半刚性基层三阶段性能演化规律和既有沥青路面综合性能的四种演变模式,提出了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的四分类方法,并建立了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分类处治策略。对于结构状况良好的A和B类路面进行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基于控制路面结构的疲劳破坏和结构性车辙,以“半刚性基层疲劳损伤、加铺结构的安定荷载”为设计指标,以半刚性基层模量取值为重要设计参数,形成了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通过试验路的路用性能长期监测和传感器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既有路面延寿期的结构安全和结构安定的目标。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在精细化检测的基础上合理加铺沥青面层,可以有效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该方法适用于在A类和B类路面的基础上延长结构使用寿命一倍以上,为路面保值增值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路面养护水平的提升。

胡豆[7](2018)在《基于PFWD的路基和半刚性基层压实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现有路基路面压实度和承载能力检测技术的不足与局限性,依托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道路建设工程,开展基于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的路基和半刚性基层压实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研究,以期为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快速无损检测评价结构层的压实质量和承载能力提供科学依据。1)PFWD与常规检测方法对比结果显示,其具有快速、无损且检测场地广等优势,并且PFWD设备稳定性高,冲击荷载有效作用深度满足压实层厚度的控制要求,表明PFWD适用于路基和半刚性基层施工过程中的快速检测。2)依托工程路基填土为低液限黏土 CL,对湿度敏感性较强,通过掺灰处理后可有效解决含水率偏高而不易压实的问题。为此,通过室内外对比检测,分别建立了路基土样和路基的PFWD模量与压实度及含水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并根据现场经验公式将压实度控制标准换算为模量控制标准,经工程应用验证表明PFWD适用于路基施工压实质量控制。3)通过室内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养生条件下水泥稳定碎石试件的PFWD模量随成熟度的增长规律,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倒指数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模量增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通过半刚性基层施工现场的对比检测,建立了PFWD模量与压实度之间的幂函数关系,据此将压实度控制标准换算为模量控制标准,并进行了现场施工过程检测,表明PFWD适用于半刚性基层施工压实质量控制。4)通过灰土路基、石灰土底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工后的对比检测,分别建立了相应的PFWD模量与BB弯沉之间的幂函数关系,据此将弯沉验收标准换算为PFWD模量验收标准,并考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PFWD模量的龄期修正,对依托工程施工质量进行了验收检测,结果表明PFWD适用于路基与半刚性基层的施工质量验收。总之,本文的研究对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和长期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

李梦妮[8](2018)在《油基岩屑在钻前公路无机稳定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钻前公路是为钻井生产服务而修建的临时道路,技术标准较低。油基岩屑作为石油气开发的产物,其含油率高达1525%,属于危险废弃物。随着页岩油气开发力度逐年加大,油基岩屑的处置问题迫在眉睫。油基岩屑固相部分主要是粘土和地底岩屑、矿屑,具有作为公路路面结构材料的潜质,本研究将经过LRET技术预处理过的油基岩屑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应用于钻前公路水泥稳定底基层中。本文首先从集料级配、混合料结构、混合料强度形成原理和主要破坏原理方面对半刚性底基层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研究指标为击实试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90d劈裂抗拉强度试验和90d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然后对拟使用的水泥、砂、碎石和油基岩屑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分析,确保其满足规范要求的技术标准。本文将LRET技术作为油基岩屑的预处理技术,分析表明经过LRET预处理后的油基岩屑含油率为0.6%,且其浸出毒性满足环保要求,可直接用于钻前公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掺油基岩屑水稳底基层结构的配比研究,根据击实试验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结果得到了满足钻前公路底基层结构的配比范围为:碎石掺量为52%,砂掺量为12%,水泥掺量为35%,油基岩屑掺量为3133%。为了保障掺油基岩屑水稳底基层结构的路用性能,本文还分析了不同油基岩屑掺量、不同细料配比和不同水泥掺量对水稳底基层的影响,分析表明油基岩屑掺量增多、油基岩屑掺量与砂掺量比增加、水泥掺量减少都会导致混合料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90d劈裂抗拉强度、90d抗压回弹模量降低。综合混合料强度、刚度和抗裂性能,水泥掺量为5%,油基岩屑为031%时,掺油基岩屑水稳底基层结构满足四川油气田钻前公路底基层的路用要求,本研究推荐的最佳配合比为水泥:油基岩屑:碎石:砂为5:31:12:52。

张小宁[9](2018)在《基于大型结构模型试验的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路面具有行车舒适、防水性能及防滑性能好等诸多优势,是目前各等级公路面层的主要应用形式,现众多路面易出现早期破坏现象。目前国内行驶车辆部分属于超载超限的高速车辆,车轮作用于路面的是应力大小和作用空间都随机变化的变动荷载,利用静力法、拟静力法设计的公路路面无法满足服务质量及使用寿命等各项要求,故需要进一步对车辆与路面结构相互动力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在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项目:“大型MTS模拟车辆动荷载激励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及破坏机理研究(2014 319 817 250)”的资助下,设计了一种基于大型MTS试验机模拟车辆动荷载的道路结构模型试验方式。通过MTS作用压头设计,通过作用荷载与接地面积及接地压强的关系确定MTS模拟车辆动荷载的可行性,以典型半刚性、柔性路基路面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路用材料配合比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3种路面结构模型,根据建立的路面结构模型,采用大型MTS和加速加载设备进行了沥青路面动态响应试验和沥青路面疲劳破坏研究,试验加载过程采集路面、路基层底拉应变,分析动荷载作用下不同沥青路面的动态响应,建立了变应变条件下的沥青路面结构模型疲劳模型。

姜曰文[10](2014)在《农村公路冷再生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再生技术既经济又环保,符合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势必会在我国农村公路的旧路养护和改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此情况下,研究农村公路冷再生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指标及对无机结合料稳定冷再生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推荐出再生方案,进而推荐出农村公路冷再生路面的典型结构很有必要。为了研究农村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指标,本文首先参考大量相关文献,对我国农村公路的典型结构和病害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我们农村公路的8种典型结构及坑槽、网裂等主要病害;然后,用ABAQUS对我国农村公路典型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得出我国农村公路的受力特点:沥青层疲劳寿命小于累计当量轴次,基层底部疲劳寿命约有41.7%的小于累计当量轴次,路基顶面的竖向压应变大于其容许压应变,面层顶面的温度应力部分大于其劈裂强度,基层顶面的温度应力部分大于其劈裂强度,面层底面的综合应力小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基层底部的综合应力部分大于其劈裂强度;最后,针对我国农村公路的病害和受力特点提出我国农村公路的设计指标:在《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路基顶面的永久变形、沥青层永久变形、沥青面层低温开裂的基础上增加了基层低温开裂、基层底部极限开裂指标。在冷再生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研究方面,针对我国农村公路冷再生混合料的性能要求,提出7d无侧限抗压强度、28d弯拉强度、60d抗压回弹模量、温缩系数、软化系数、工程造价指标,并依据上述指标对12种配合比方案进行比选。对于水泥稳定方案,推荐配合比为5:95;对于二灰稳定方案,推荐配合比为5:12.5:82.5;对于水泥粉煤灰稳定方案,推荐配合比为5:15:80;对于水泥石灰稳定方案,推荐配合比为5:10:85。对各稳定方案的推荐配合比进行对比,推荐出最佳稳定方案为5:15:80的水泥粉煤灰稳定方案。最后推荐出菏泽地区农村公路冷再生沥青路面各稳定方案的典型结构。

二、水泥灰土稳定砂掺碎石底基层施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灰土稳定砂掺碎石底基层施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填料在市政道路的应用研究及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组成
        1.1.2 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1.1.3 形势与政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混凝土再生利用
        1.2.2 粘土砖再生利用
        1.2.3 再生填料
        1.2.4 生命周期评价
        1.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
    2.1 再生填料的生产与基本性能
        2.1.1 再生填料的生产
        2.1.2 再生填料的级配
        2.1.3 再生填料的物理性能
        2.1.4 再生填料的化学组成与微观形貌
    2.2 其他原材料性能
    2.3 路用性能与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2.3.1 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率
        2.3.2 抗压强度
        2.3.3 承载比(CBR)
        2.3.4 回弹模量
        2.3.5 干缩测试
        2.3.6 水稳定性测试
    2.4 石灰稳定再生填料机理研究
        2.4.1 石灰剂量随龄期变化规律
        2.4.2 水化热测试
        2.4.3 微观形貌
    2.5 试验路段现场测试方法
第三章 石灰/水泥稳定再生填料的性能
    3.1 再生填料的路用性能
        3.1.1 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率
        3.1.2 抗压强度
        3.1.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3.1.4 加州承载比(CBR)
        3.1.5 回弹模量
    3.2 再生填料的耐久性
        3.2.1 干燥收缩
        3.2.2 水稳定性
    3.3 石灰稳定再生填料反应机理
        3.3.1 石灰剂量随龄期变化
        3.3.2 水化热
        3.3.3 微观形貌
    3.4 细料含量对再生填料性能的影响
    3.5 水泥掺量对再生填料性能的影响
    3.6 再生填料的技术指标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路段再生填料的性能
    4.1 概况
        4.1.1 试验路段选址
        4.1.2 试验路段设计概况
        4.1.3 施工条件
    4.2 试验路段施工
        4.2.1 施工准备
        4.2.2 基槽开挖
        4.2.3 大粒径砖渣填筑
        4.2.4 路基及底基层施工
        4.2.5 软基处理顶部褥垫层施工
    4.3 试验路段检测结果
        4.3.1 软基处理顶部褥垫层检测结果
        4.3.2 下路床检测结果
        4.3.3 上路床检测结果
        4.3.4 底基层检测结果
    4.4 施工质量检查技术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命周期评价
    5.1 目标和范围确定
        5.1.1 研究目的和对象
        5.1.2 范围确定
        5.1.3 功能单位
    5.2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
    5.3 清单分析
        5.3.1 运输阶段
        5.3.2 再生填料生产阶段
        5.3.3 级配碎石生产阶段
        5.3.4 粘土开采阶段
        5.3.5 废弃物填埋处置阶段
        5.3.6 石灰生产阶段
        5.3.7 水泥生产阶段
    5.4 综合环境影响
        5.4.1 再生填料用于底基层的排放清单
        5.4.2 再生填料用于路床的排放清单
        5.4.3 综合环境影响
    5.5 应用成本
    5.6 分析及解释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取得学术成果

(2)北方地区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透水型沥青路面路用性能优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2.1 透水路面设计因素
    2.2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组成
    2.3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2.3.1 确定理论渗透系数
        2.3.2 确定各结构层厚度
        2.3.3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组合
    2.4 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验算
        2.4.1 各结构层力学性能验算
        2.4.2 透水性能验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透水沥青路面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3.1 原材料性能研究
        3.1.1 粗集料
        3.1.2 细集料
        3.1.3 矿粉
        3.1.4 水泥
        3.1.5 透水沥青路面专用高粘度改性沥青
        3.1.6 水性环氧沥青
        3.1.7 橡胶改性沥青
    3.2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3.2.1 配合比设计
        3.2.2 透水沥青混合料基本性能检验
        3.2.3 透水沥青混合料抗冻融性能研究
    3.3 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
    3.4 多空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3.4.1 配合比设计研究
        3.4.2 多空水泥稳定碎石抗冻融性能研究
    3.5 多空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透水沥青路面试验路加速加载试验研究
    4.1 试验路结构及加速加载试验方案
        4.1.1 试验路结构
        4.1.2 加速加载试验方案
        4.1.3 传感器及其埋设方案
    4.2 路基原状土性能检测
        4.2.1 路基原状土的天然含水率
        4.2.2 路基土的最大干密度
        4.2.3 液限和塑限
    4.3 试验路铺筑
        4.3.1 路基处理
        4.3.2 底基层施工
        4.3.3 上基层施工
        4.3.4 层间处理
        4.3.5 面层施工
        4.3.6 其他附属设施
    4.4 浸水加速加载试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4.4.1 车辙断面
        4.4.2 路表弯沉
        4.4.3 路基沉降
        4.4.4 湿度
        4.4.5 温度
        4.4.6 渗水性能
        4.4.7 路表破损
        4.4.8 钻芯取样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1.2.2 对沥青路面破坏类型的研究
        1.2.3 对性能预测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使用状况分析
    2.1 整体状况
        2.1.1 江苏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路网规模
        2.1.2 路龄状况
        2.1.3 交通状况
        2.1.4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型式
    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性能状况
        2.2.1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体系
        2.2.2 路面破损状况特征及发展状况
        2.2.3 路面车辙特征及发展状况
        2.2.4 路面平整度特征及发展状况
        2.2.5 路面抗滑性能特征及发展状况
    2.3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强度特征
        2.3.1 路面结构强度评价方法
        2.3.2 路面结构强度发展趋势
    2.4 各项性能与累积轴载的相关性分析
    2.5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养护状况
        2.5.1 江苏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高速公路典型养护方案
        2.5.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各层位养护比例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
    3.1 竖向移动荷载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模型
        3.1.1 模型建立
        3.1.2 动力学响应结果分析
        3.1.3 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3.2 基层耐久性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PDG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
    4.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方法
        4.1.1 MEPDG对于永久性变形的预测方法
        4.1.2 中国新规范对于沥青混合料层永久性变形的预测方法
    4.2 车辙预测模型参数获取
        4.2.1 代表路段结构信息
        4.2.2 材料参数
        4.2.3 交通量数据
        4.2.4 气候环境数据
    4.3 MEPDG计算结果分析及模型修正
        4.3.1 MEPDG的车辙预测结果
        4.3.2 基于MEPDG车辙预测模型修正
    4.4 中国新规范中关于车辙的预测
    4.5 江苏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车辙预测模型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建立
    5.1 横向裂缝类型判别和研究类型划定
    5.2 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参数获取
        5.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横缝状况影响因素
        5.2.2 断裂能测试及与横缝间距的相关性分析
    5.3 横缝间距预测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4)PFWD快速检测评价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FWD快速检测技术分析
    2.1 PFWD检测原理与方法
    2.2 力学分析与反算方法
    2.3 小结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室内PFWD测试
    3.1 原材料性能检验
    3.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 室内PFWD测试
    3.4 小结
第四章 PFWD快速检测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研究
    4.1 PFWD现场检测方案
    4.2 半刚性基层压实质量快速检测
    4.3 沥青面层压实质量快速检测
    4.4 PFWD快速检测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的应用
    4.5 小结
第五章 PFWD快速检测在施工质量验收中的应用
    5.1 PFWD现场检测方案
    5.2 PFWD模量与BB弯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3 PFWD快速检测应用于施工质量验收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基于LCA-LCC的沥青路面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路面LCA研究现状
    1.3 LCA-LCC研究现状
    1.4 沥青路面设计方法简介
        1.4.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1.4.1.1 路面设计流程
        1.4.1.2 路面结构验算
        1.4.2 HAPDS程序介绍
    1.5 研究现状小结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建设期LCA-LCC清单分析
    2.1 初拟沥青路面结构
    2.2 目标与范围确定
    2.3 能源、筑路材料和机械设备清单
        2.3.1 能源清单
        2.3.2 筑路材料清单
        2.3.3 机械设备清单
    2.4 沥青路面物化阶段清单
    2.5 沥青路面运输阶段清单
    2.6 沥青路面施工阶段清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等交通条件下沥青路面LCA-LCC量化计算及分析
    3.1 重等交通参数
    3.2 不同路面结构模型设计
    3.3 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分析
        3.3.1 能耗与排放清单量化模型建立
        3.3.2 清单量化计算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LCC分析
        3.4.1 LCC量化模型
        3.4.2 清单量化计算
        3.4.3 计算结果分析
    3.5 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LCA-LCC集成分析
        3.5.1 LCA-LCC量化模型
        3.5.2 清单量化计算
        3.5.3 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等交通条件下沥青路面LCA-LCC量化计算及分析
    4.1 中等交通参数
    4.2 不同路面结构模型设计
    4.3 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能耗与排放分析
    4.4 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LCC分析
    4.5 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LCA-LCC集成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沥青路面结构计算书
附录 B 沥青路面清单计算模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情况

(6)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延寿的可行性分析
    2.1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概况
    2.2 沥青路面典型结构力学分析
        2.2.1 力学分析模型
        2.2.2 普通公路结构计算与分析
        2.2.3 高速公路结构计算与分析
    2.3 路面厚度与使用寿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既有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
    3.1 既有沥青路面主要病害调研
    3.2 路面性能演变的因素分析
    3.3 沥青路面综合性能聚类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综合检测方法
    4.1 既有沥青路面厚度检测方法
        4.1.1 GPR检测路面厚度工作原理
        4.1.2 WRELAX时延估计算法
        4.1.3 实验结果与验证
    4.2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综合检测方法
        4.2.1 路面常用检测方法
        4.2.2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检测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分类评价标准
    5.1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评价指标
        5.1.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理念
        5.1.2 国内外结构评价指标分析
        5.1.3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评价指标
    5.2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分类评价标准
        5.2.1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状态划分标准
        5.2.2 既有路面结构状态评价标准
    5.3 既有沥青路面结构状况检评与分类处治流程
        5.3.1 沥青路面结构状况检测流程
        5.3.2 既有沥青路面分类处治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研究
    6.1 半刚性基层非线性疲劳损伤分析
    6.2 基于安定理论的沥青加铺层设计
    6.3 既有沥青路面延寿设计方法
    6.4 既有路面延寿设计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PFWD的路基和半刚性基层压实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FWD快速检测技术分析
    2.1 依托工程概况
    2.2 PFWD设备检测原理及性能分析
    2.3 PFWD检测规程
    2.4 PFWD检测可靠性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PFWD快速检测路基压实质量应用研究
    3.1 路基填土物理力学性能室内试验
    3.2 室内路基土样试件PFWD模量与压实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3.3 现场路基PFWD模量与压实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3.4 PFWD快速检测路基压实质量工程应用
    3.5 小结
第四章 PFWD快速检测半刚性基层压实质量应用研究
    4.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 室内水泥稳定碎石试件PFWD模量随龄期增长规律分析
    4.3 现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PFWD模量随龄期增长规律分析
    4.4 现场半刚性基层PFWD模量与压实度之间相关性分析
    4.5 PFWD快速检测半刚性基层压实质量工程应用
    4.6 小结
第五章 PFWD快速检测在施工质量验收中的应用研究
    5.1 路基PFWD模量与BB弯沉之间相关性分析
    5.2 半刚性基层PFWD模量与BB弯沉之间相关性分析
    5.3 PFWD快速检测在施工质量验收中的工程应用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油基岩屑在钻前公路无机稳定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油基岩屑处理技术现状
        1.2.2 油基岩屑资源化利用现状
        1.2.3 底基层发展与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半刚性底基层结构的设计原理
    2.1 级配原理
        2.1.1 级配类型
        2.1.2 级配理论
    2.2 结构原理
        2.2.1 悬浮-密实型
        2.2.2 骨架-密实型
        2.2.3 骨架-孔隙型
    2.3 强度原理
        2.3.1 机械压实原理
        2.3.2 水泥水化
        2.3.3 水泥的凝结
        2.3.4 水泥硬化
    2.4 破坏原理
        2.4.1 干缩裂缝破坏原理
        2.4.2 温缩裂缝破坏原理
        2.4.3 疲劳裂缝破坏原理
    2.5 半刚性底基层的技术要求
        2.5.1 强度和刚度
        2.5.2 稳定性
        2.5.3 抗裂性能
        2.5.4 层间结合
    2.6 本章小节
3 原材料的性质分析
    3.1 水泥
    3.2 粗、细集料
        3.2.1 粗集料
        3.2.2 细集料
    3.3 油基岩屑
        3.3.1 基本性质
        3.3.2 油基岩屑预处理
        3.3.3 预处理后油基岩屑的基本性质
        3.3.4 浸出毒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掺油基岩屑水稳底基层配合比优化设计
    4.1 设计思路
    4.2 配合比设计试验过程与方法
        4.2.1 击实试验
        4.2.2 试件制备与养护
        4.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3 掺油基岩屑的水稳底基层配合比初配
        4.3.1 集料级配设计
        4.3.2 胶凝材料剂量的确定
        4.3.3 油基岩屑的掺量初选
        4.3.4 击实试验
        4.3.5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4.4 配合比第二次优化设计
        4.4.1 混合料比例
        4.4.2 击实试验
        4.4.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4.5 配合比第三次优化设计
        4.5.1 混合料比例
        4.5.2 击实试验
        4.5.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4.6 本章小节
5 不同因素对水稳底基层的影响研究
    5.1 试验组设置
        5.1.1 油基岩屑掺量
        5.1.2 细料配比
        5.1.3 水泥掺量
    5.2 不同因素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5.2.1 油基岩屑掺量
        5.2.2 细料配比
        5.2.3 水泥掺量
    5.3 不同因素对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
        5.3.1 试验方法与过程
        5.3.2 油基岩屑掺量
        5.3.3 细料配比
        5.3.4 水泥掺量
    5.4 不同因素对抗压回弹模量的影响
        5.4.1 试验方法与过程
        5.4.2 油基岩屑掺量
        5.4.3 细料配比
        5.4.4 水泥掺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9)基于大型结构模型试验的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运动荷载对路面破坏机理研究
        1.2.2 沥青路面疲劳破坏试验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问题及关键技术
        1.3.3 技术路线图
2 原材料检验及配合比设计研究
    2.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1.1 原材料性能
        2.1.2 矿料级配设计
        2.1.3 油石比确定
        2.1.4 配合比设计检验
    2.2 二灰土基层配合比设计
        2.2.1 原材料检验
        2.2.2 二灰土配比设计
        2.2.3 二灰土击实试验
        2.2.4 二灰土配比检验
    2.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
        2.3.1 原材料检验
        2.3.2 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设计
        2.3.3 水泥稳定碎石击实试验
        2.3.4 水泥稳定碎石配比检验
    2.4 级配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
        2.4.1 原材料检验
        2.4.2 级配碎石级配设计
        2.4.3 级配碎石击实试验
    2.5 石灰土底基层配合比设计
        2.5.1 原材料检验
        2.5.2 石灰土级配设计
        2.5.3 石灰土击实试验
        2.5.4 石灰土配比检验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大型MTS组合式路基路面模型设计研究
    3.1 MTS模拟加载压头设计
        3.1.1 模拟加载压头尺寸设计
        3.1.2 模拟加载压头接地面积及接地压强设计
    3.2 组合式模型箱设计及模型施工
        3.2.1 组合式模型箱设计加工与制作
        3.2.2 路基施工
        3.2.3 基层施工
        3.2.4 面层施工
        3.2.5 模型安装
    3.3 传感器分析与埋设设计
        3.3.1 应变传感器原理分析
        3.3.2 应变传感器布置分析
        3.3.3 应变传感器埋设研究
    3.4 荷载波形与数据采集设计
        3.4.1 荷载波形研究
        3.4.2 数据采集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大型MTS模拟车辆动荷载作下沥青路面动态响应研究
    4.1 试验数据分析
        4.1.1 结构一数据分析
        4.1.2 结构二数据分析
        4.1.3 结构三数据分析
    4.2 荷载-沥青面层层底响应研究
        4.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4.2.2 二灰土基层
        4.2.3 级配碎石基层
    4.3 频率-沥青面层层底响应研究
    4.4 温度-沥青面层层底响应研究
    4.5 层底纵-横向应变差异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大型MTS模拟动荷载作用下路面疲劳模型研究
    5.1 沥青混合料疲劳试验方法研究
    5.2 沥青路面疲劳影响因素分析
        5.2.1 荷载条件
        5.2.2 材料性质
        5.2.3 环境条件
    5.3 变应变条件下疲劳模型研究
        5.3.1 传统疲劳模型研究
        5.3.2 变应变条件下疲劳模型建立原理研究
    5.4 模拟车辆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疲劳破坏研究
        5.4.1 疲劳破坏设计标准
        5.4.2 应变-加载次数关系分析
        5.4.3 疲劳方程参数计算
        5.4.4 疲劳模型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农村公路冷再生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冷再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农村公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村公路结构和病害调查与分析
    2.1 国内外农村公路路面结构调查
        2.1.1 国外低交通量公路结构调查
        2.1.2 国内农村公路结构调查
    2.2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病害调查
    2.3 菏泽地区农村公路调查
        2.3.1 路面结构调查
        2.3.3 路面病害调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公路在车辆荷载和温度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3.1 广义荷载
        3.1.1 行车荷载
        3.1.2 温度下降
    3.2 行车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3.2.1 农村公路车辆荷载作用下数值模拟分析模型
        3.2.2 有限元分析结果
    3.3 温度下降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3.3.1 温差分析
        3.3.2 材料参数
        3.3.3 解析法分析温度应力
        3.3.4 温度应力计算结果
    3.4 车辆和温度综合作用下的应力分析
        3.4.1 面层应力分析
        3.4.2 基层应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设计方法
    4.1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设计指标
    4.2 农村公路轴载换算
        4.2.1 标准轴载
        4.2.2 轴载换算系数
        4.2.3 设计轴载累计当量轴载作用次数的确定
    4.3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病害预估
        4.3.1 路面结构力学模式
        4.3.2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病害预估
        4.3.3 路面永久变形预估
        4.3.4 沥青面层的低温开裂预估
        4.3.5 基层低温开裂预估
        4.3.6 基层底部极限开裂预估
    4.4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设计和算例
        4.4.1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设计
        4.4.2 农村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设计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 农村公路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指标及要求
        5.1.1 强度指标
        5.1.2 抗压回弹模量
        5.1.3 温缩系数
        5.1.4 水稳性能
    5.2 农村公路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级配设计
        5.2.1 原材料
        5.2.2 级配的确定
    5.3 农村公路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组成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研究及方案对比
    6.1 冷再生方案
    6.2 击实试验
    6.3 强度试验
        6.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6.3.2 弯拉强度试验
        6.3.3 间接抗拉强度(劈裂强度)试验
        6.3.4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6.4 路用性能试验
        6.4.1 干缩试验
        6.4.2 温缩试验
        6.4.3 水稳试验
        6.4.4 疲劳寿命分析
        6.4.5 工程造价分析
    6.5 稳定方案的选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公路冷再生沥青路面典型结构设计
    7.1 交通量调查分析
    7.2 土基强度调查分析
        7.2.1 土基强度的确定
        7.2.2 土基强度等级划分
    7.3 菏泽市冷再生农村公路结构设计
        7.3.1 菏泽市典型结构选取
        7.3.2 力学参数
        7.3.3 菏泽市农村公路力学响应
        7.3.4 病害预估
        7.3.5 菏泽市冷再生农村公路结构推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泥灰土稳定砂掺碎石底基层施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填料在市政道路的应用研究及生命周期评价[D]. 刘勇超. 东南大学, 2020(01)
  • [2]北方地区海绵城市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耐久性研究[D]. 杨志浩.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3]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控制指标研究[D]. 朱玉琴. 东南大学, 2019(05)
  • [4]PFWD快速检测评价沥青路面压实质量的应用研究[D]. 马健翔.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5]基于LCA-LCC的沥青路面结构优化设计[D]. 曾涓.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既有沥青路面结构评价与延寿设计方法研究[D]. 宋波.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7]基于PFWD的路基和半刚性基层压实质量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研究[D]. 胡豆.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8]油基岩屑在钻前公路无机稳定底基层中的应用研究[D]. 李梦妮. 西南科技大学, 2018(10)
  • [9]基于大型结构模型试验的动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结构响应研究[D]. 张小宁. 山东交通学院, 2018(12)
  • [10]农村公路冷再生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研究[D]. 姜曰文. 长安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水泥石灰土稳定砂掺碎石底基层施工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