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分析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分析模型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分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胡宏雁[1](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谢帅[2](2020)在《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多年来积累的巨大产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出,很多企业开始到海外投资设厂。印度作为沿线重要国家,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近年GDP保持年均7.5%左右的高速增长速度,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是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再加上穆迪政府“印度制造”政策的推出,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外资前来投资设厂。仅2017年一年,有大约100家中资企业在印度注册公司开展业务,其中有30%左右的企业通过租赁厂房或购置土地开设印度生产基地。但是,企业在投资印度市场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印度独特的商业环境及文化差异背后隐藏的各种风险。面对不同的商业环境及文化差异,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然而,很多研究仅局限于企业母公司本身战略基因及目标市场的客观环境,没有充分考虑多重因素结合后产生的影响,从而未能得出战略失败的根本原因。本文以HIL公司为例,分析研究该公司如何基于母公司基因、目标市场竞争态势以及文化差异等核心因素下制定可行的公司发展战略体系,包括愿景、战略目标、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四部分。论文借助PEST模型、“五力模型”及关键内外部因素矩阵分析等工具,分析公司外部战略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然后应用SWOT分析工具确定公司发展战略。采用平衡记分卡将公司战略转化为公司平衡指标,通过建立全面预算体系将公司目标与公司关键平衡指标相结合,采用个人绩效承诺(PBC)将目标与每个员工相结合,最终使公司战略有效落地。同时,提出信息化系统建设、培育“人单合一”文化及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等三项保障措施,为公司发展战略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提出“I+i+n”脐带式组织架构,该架构的原则是每个部门只有一个负责人,终极目标是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由外派员工担任,前提条件是外派员工需要具备部门负责人的核心能力和素质。因此,任用具备胜任能力的员工(不分国籍)担任负责人是一个过渡方案。这个组织架构的好处是规避了因本土员工忠诚度不足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明确责权利解决了外派管理人员和本土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创造性的解决了目前组织机构中存在的中印双方员工博弈问题,提升了组织运营效率和竞争力。通过研究HIL公司发现,跨国公司在选取发展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目标国市场的特殊环境、自身具备的资源和能力及集团公司的战略定位。在设计业务战略和职能战略时,多采用创新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孙菁[3](2020)在《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土物流行业已经正式进入新一轮的并购浪潮。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存在规模小、网络分散以及竞争力较弱的特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物流行业CR10的集中度不足5%,而同时期美国物流运输行业CR10的集中度已超过70%,这也说明我国物流行业的集中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外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物流企业要寻求发展,扩大规模才是出路,只有当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时方可压制竞争对手,获得超额利润,多数物流企业为了能够快速获取市场份额、提升网络覆盖率,通常会采用兼并这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近几年发生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高频率并购行为,实际上都是行业集中化的产物。我国企业并购活动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日益活跃,国内企业并购的频率和规模也呈现出增强的发展趋势。同时,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使得在选择并购目标上也趋于更加理性。企业如何选择并购目标以及如何选对目标,对整个并购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作用。实际上企业拥有出色的并购能力,也是其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对并购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财务方面或是并购后的整合环节,而围绕并购的目标选择相关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基于此,结合近年来我国物流企业并购的趋势,本文将从战略性并购角度出发,以如何选择目标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学习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兼并等相关理论、通过分析和归纳行业近几年的典型并购案例、建立应用模型和案例应用等方法进行总结和阐述,为我国物流企业在该并购环节决策中提供借鉴,以推进整个并购达到预期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笔者查看大量资料发现,研究该课题的文献中所用的案例都已经是多年前发生的交易,而我国物流出于战略性目发生的并购多发生在近五年内,所以本文会重点对近五年内发生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影响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目标选择的主要因素,为建立应用模型搜集实例依据。其次,利用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内外部环境分析,结合先前总结的影响因素创建出目标企业选择的模型,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在多个目标企业中做出最佳选择。

邹春友[4](2019)在《芯片授权代理分销商S公司后向一体化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芯片授权代理分销商处于芯片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纽带。中国本土的芯片授权代理分销商由于经营模式的限制,通常缺乏核心技术及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价值低,在股票和资本市场不受青睐。中国的芯片授权代理分销商长远来看都必然会面临经营战略的调整和重新选择,战略选择和调整直接关乎企业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战略适合与否对于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芯片授权代理分销商S公司为实例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论概述分析以及采用PEST、SWOT和波特五力模型工具,分析得出S公司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因素。并分析S公司当前经营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S公司的后向一体化战略方案。通过SPSS工具实证分析来验证S公司后向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及成功的概率等,并进行战略设计和实施控制,提出配套的保障措施。当前国内外在半导体分销行业进行实施一体化战略的分析研究还很少,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对相应内容进行分析,第一个部分为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等。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后向一体化战略相关的理论基础,并进行文献综述,对一体化战略做梳理并分层次总结。主要对纵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战略理论及价值链理论等进行梳理总结,介绍了波特五力模型、PEST、SWOT和SPSS分析工具。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S公司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和PEST工具分析S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利用SWOT工具对S公司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做矩阵分析,总结出适合S公司的战略选项。第四部分内容是对战略的实证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利用SPSS工具对采集到的内容和有效问卷数据做聚类分析,验证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可行性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评估等。第五部分主要是进行后向一体化战略设计,制定实施方案和控制策略。对战略目标、战略路线图进行设计规划,制定产品品类定位策略等。第六部分是战略实施的配套保障措施,在企业文化、资本运营、管理创新和制度设计等上做调整和策略支持。第七部分作为结论部分,主要对本文中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统筹和概括,指出本文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及后续的研究方向。

席燕[5](2019)在《文化企业并购投资价值评估研究 ——以奥飞动漫收购四月星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于有利的外部环境,文化产业成为资本市场投资并购的热点。投资者希望借助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趋势,通过并购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在文化企业投资并购中,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是并购双方进行价格决策的基础,需要从特定投资者的角度判断投资并购目标文化企业为其创造的价值,因而评估工作开展应遵从投资价值评估的技术路径。但受制于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较晚、投资价值评估相关研究较为薄弱,致使现行的评估机构往往采用市场价值评估来代替投资价值评估,难以满足投资并购行为对投资价值评估的现实需求。因此,结合文化产业并购热潮背景,研究投资价值评估的实际运用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深化完善投资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也可以深入分析投资价值评估的实际应用问题,为文化企业的投资以及交易提供必要的价值参考。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主要从投资价值评估技术路径入手,提出考虑投资价值评估适用范围对评估结果产生的影响,并进行投资价值评估技术路径的改进,即在目标企业市场价值与双方创造的协同效应价值外,考虑战略性并购中所存在的实物期权价值,以期从理论上拓宽投资价值评估技术路径的研究思路。同时,在选择收益法进行评估时,提出使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收益的预测,以期消除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两种预测收益的评估思路:一种是考虑现金流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另一种是考虑时序分析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期从实践层面完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本文通过对企业并购价值创造过程的理论分析,结合对文化企业特点、商业模式与投资价值影响因素的梳理,研究了投资价值评估在文化企业战略性并购中的具体应用。以奥飞动漫收购四月星空为例,在投资价值评估技术路径的分析之上,选择用收益法进行投资价值评估,并使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收益的修正。同时,使用实物期权法对并购中存在的实物期权价值进行评估,将改进的投资价值评估技术路径应用于实际案例中,从理论与实践上形成了系统的研究框架,有望为后续学者进行投资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孙永超[6](2019)在《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然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上占据竞争优势,必须要将增强人力资源的能力作为发展的驱动,因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一线员工作为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能力如何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所依赖的成本优势正逐步消失,中国的制造业面临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的转移,而且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过程中,现有的企业员工结构和质量已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拥有良好的培训体系是帮助企业快速提升员工素质的途径,并开始组建并完善员工培训体系。JP公司是一家生产整体家居的企业,隶属于一家在中国家居行业处于领导地位的上市公司。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JP公司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不断增大、员工生产效率低下和经营利润不断下滑等问题,而通过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进行有效的培训、快速复制人才是解决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无法快速发展的瓶颈的关键要素。本文针对JP公司的一线员工培训“上不能承战略、下不能接绩效”的培训痛点,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找到一线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需求分析不符合实际要求,培训方案制定不合理,培训管理粗放、缺乏制度保障和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针对出现的问题,结合相关胜任素质模型理论、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和柯氏(Kirkpatrick)培训四级评估模型,将一线员工培训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优化,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方案制定、培训管理到培训效果评估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优化,并从培训激励机制和培训积分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保障,旨在提升其一线员工培训效果,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黎柯韵[7](2018)在《我国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合并、收购、投资、筹资等对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需求的不断增大,又由于该类企业具有稳定性较好、无形资产发挥主要作用、决策动态性、潜在获利能力强等特点,传统评估方法已满足不了该类企业的价值评估。本文改进的两阶段剩余收益模型是对未来获利能力的评估,符合该类企业价值评估的特点,引入P/E乘数进一步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引入杜邦分析体系使评估结果更准确,并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体系的适用性。首先根据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特点说明剩余收益法比其他评估方法更适用于评估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再引入杜邦分析体系和P/E乘数对两阶段剩余收益模型进行改进以加强其适用性和可行性。由于预测的P/E值的准确性决定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为了提高P/E值的准确性,便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模型找出目标企业的高相似度企业,再把它们的市盈率进行平均以得到目标企业准确性较高的预测P/E值。在案例分析中,东华软件便是通过上述方法得到预测P/E值,再把估算的各参数代入到改进的剩余收益模型中得到评估结果。最终将该结果与由相关传统评估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可得出改进后的剩余收益模型结合由高相似度企业市盈率进行平均来预测P/E值的方法适用于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结论。

高健[8](2013)在《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企业价值实现 ——基于食品行业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等企业价值外部增长方式,来建立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食品大企业或集团,以改变我国目前食品行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同质、无序竞争、产业分散的格局,是我国食品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全球市场的战略联营与并购研究,结合食品行业特征和现状分析,对国内外食品行业如何实施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企业价值评估进行系统研究,基于食品企业较准确地进行企业价值评估为着眼点,并着眼于确保“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研究提出了有效的选择与实施食品企业外部增长的基本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阐明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目的,界定本论文相关的概念,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以及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研究现状综述。围绕本论文的研究目标、范围和内容,对现有关于企业价值及其评估,企业外部增长策略及绩效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介绍并评述本论文研究中依据的相关理论,包括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企业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并购理论、联营企业理论和企业价值理论,构建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基础。第三章,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价值实现理论分析。在上述研究评述和理论基础上构建本论文研究的整体理论分析框架,论述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和体系,构建食品行业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接着,构建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及其选择模型。最后,分析研究食品行业价值增值策略与外部增长策略、企业价值实现的关系,包括内部经营策略与基于企业价值实现的外部增长策略和企业价值实现与评估的关系,特别是联盟与并购等外部增长策略及其价值实现的相互作用机制。第四章,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价值实现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趋势进行分析;并对我国食品行业并购的历程进行回顾和展望。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实证分析范围进行界定,基于理论分析模型构建计量分析模型,并对食品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企业外部增长、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在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新技术背景下面临诸多新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我国的食品行业企业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第六章,我国食品行业企业发展策略。根据理论论述和实证分析结果,给出食品行业企业价值评估、企业成长策略及其选择模型应用建议、外部增长策略选择策略性及外部策略增长选择模型等的应用建议,并以食品企业可追溯体系投资意愿为视角,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提出了食品行业并购中企业选择策略。第七章,结论和展望。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论文的不足,分析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课题的主要创新之处主要是,研究了食品行业企业价值实现与外部增长策略的关系,并基于价值实现的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选择模型的构建,建立了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路径选择模型和外部增长路径、企业价值关系模型;将食品行业的外部增长策略与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尝试性地应用HMM模型,通过仿真方法研究了果蔬加工企业可追溯体系投资决策意愿的形成过程与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提出了食品行业并购中企业选择的一般原则。

麦瑞权[9](2011)在《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归后的澳门特区建筑产业随着粤澳合作框架的签署,澳门的经济形势呈现跳跃式的进一步发展趋势,澳门的建筑产业亦在外来因素的强力影响下,不断吸引外资加入竞争形成产业聚集,特别是2006年建筑产业已经成为第二产业的首位,澳门建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且逐渐有趋向产业集群的态势,然而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论从理论上抑或现实经验的归纳,本来产业内的现有企业应该处于产业发展最有利的竞争位置,但遗憾的是本地传统建筑承包商却面临被淘汰及边缘化的境地。在产业集群的趋势下,探讨澳门建筑产业内本地传统总承包商的生存空间不仅涉及到澳门建筑产业的行业整合,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更是实践“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一个主要关键,因此,本文以本地传统总承包商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澳门建筑产业发展历程呈现怎样的规律,澳门建筑产业市场及组织管理制度具备什么特征先作出描述,而且与周边地区作出比较,并将澳门建筑产业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作出比较分析,然而对澳门的建筑产业逐步迈向产业集群的趋势中,建筑产业中的核心营运实体本地传统承包商的竞争力现状作出比较分析,接着提出建构适合澳门特色的建筑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及制定出新竞争战略,随后对澳门建筑产业内的本地传统建筑承包商优化升级及提升竞争力提出对策。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主要是:首先,基于建筑产业的组织形态不属于纵向一体化,亦不属于市场化而是出于中间形态的网络化组织,本文从本澳建筑市场现实中归纳出影响建筑市场规模和组织形态的模型。影响建筑市场规模和组织形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1)发展商投资规模;(2)建筑设计要求和技术要求;(3)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而市场内部水平分工和分层竞争又主要受政府法律和政策,以及产业标准和制度影响。其次,从内外部因素评价的角度,利用学者姚宽一所建构的建筑产业竞争力20个影响因子比较分析了澳门特区建筑产业和本地传统总建筑承包商在建筑产业中的强弱位置,本文以姚宽一的20个因子分析框架为参考,并结合澳门特区的实际情况,建构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产业、企业五大指标的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影响因子分析指标体系,并建立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因子评价指标,对本地传统承包商的竞争力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在理论与现实对比以及SWOT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澳门建筑产业在影响建筑产业的20个指标中均显示处于弱势,而澳门的建筑产业中本地传统承包商均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三,由于政治上曾深受葡澳管治影响,回归后“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经济体上的微型经济体系;文化上的中西交融等因素,本文对波特的五力竞争分析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适合澳门特区微型经济体系下的五力分析模型和新的竞争战略。最后,提出了澳门建筑产业及本地传统建筑承包商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主要是:政府政策的改革;产业组织功能的调整;并且建构产业成员学习型组织。

涂明[10](2008)在《我国中宽带冷轧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和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基础工业,特别是钢铁业面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地,企业原有体制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显露出来。作为新兴行业的冷轧行业,受到来自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困扰尤其严重。冷轧企业需要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摆脱困境。由于国内外对冷轧行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不多,这给我国冷轧企业判定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就是基于改善这种局面的目的,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利用自己多年从事冷轧行业的经验和大量的市场调查,分析了我国冷轧行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提出了冷轧行业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地评价模型。通过案例分析,找出了我国冷轧企业竞争力缺乏的结症,并提出了培育措施。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涉及到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简述以及本文的实际意义;第二章主要阐述核心竞争力理论:第三章简要对我国冷轧行业进行环境分析;第四章为全文的重点,提出了冷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第五章举例说明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第六章总结出培育和提升冷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最后,第七章对全文进行结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分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分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一、市场评估方法
        二、成本评估方法
        三、收益评估方法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跨国公司相关理论
        2.1.2 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1.3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理论
        2.1.4 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2.2 分析工具
        2.2.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2 PEST分析模型
        2.2.3 SWOT分析模型
        2.2.4 EFE分析模型
        2.2.5 IFE分析模型
    2.3 文献综述
第3章 印度家电市场战略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印度家电行业基本概况分析
        3.2.1 印度家用电器市场规模发展历程
        3.2.2 印度耐用消费品人均消费趋势
        3.2.3 印度家电市场规模及渗透率
    3.3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3.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3.3.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3.3.3 来自替代品的威胁
        3.3.4 来自供应商的压力
        3.3.5 来自购买者的压力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4章 HIL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HIL公司品牌资源能力分析
        4.1.1 品牌知名度
        4.1.2 品牌首位度和转化率
        4.1.3 品牌形象
    4.2 HIL公司制造资源能力分析
    4.3 HIL公司产品研发资源能力分析
    4.4 HIL公司销售网络资源能力分析
        4.4.1 销售网络结构
        4.4.2 渠道深度
    4.5 HIL公司售后服务资源能力分析
        4.5.1 电话中心
        4.5.2 服务网点
        4.5.3 备件管理
        4.5.4 服务效果和成本对比
    4.6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结论
第5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方案选择
    5.1 SWOT分析
    5.2 HIL公司本土化发展战略方案
        5.2.1 HIL公司战略愿景
        5.2.2 HIL公司战略目标
        5.2.3 HIL公司业务层战略
        5.2.4 HIL公司职能层战略
第6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方案实施
    6.1 建立关键指标体系(KPI System)
    6.2 设置关键指标目标
    6.3 推广全员PBC(个人绩效承诺)
第7章 HIL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7.1 建设信息化系统
    7.2 培育“人单合一”公司文化因子
    7.3 建设风险控制体系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角度与方法
        1.2.1 研究角度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框架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并购理论
        2.1.1 并购的概念
        2.1.2 并购的基本类型
        2.1.3 并购的动因理论
    2.2 战略的相关理论
        2.2.1 企业战略和并购战略的定义
        2.2.2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论
        2.2.3 物流企业发展战略模式的趋势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物流行业并购现状分析
    3.1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历程
    3.2 我国物流行业并购现状
    3.3 我国物流企业并购的环境分析
    3.4 主并购企业的SWOT分析
第四章 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
    4.1 战略性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的分析模型
    4.2 目标企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搜寻途径
        4.2.1 目标企业选择的基本原则
        4.2.2 目标企业搜索途径
    4.3 案例分析
        4.3.1 案例选择标准和分析方法
        4.3.2 联邦快递收购TNT
        4.3.3 顺丰速运并购DHL供应链中国业务
        4.3.4 苏宁物流收购天天快递
        4.3.5 天地华宇加入上汽物流板块
    4.4 案例总结
        4.4.1 战略性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的基本特征
        4.4.2 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目标企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总结
    4.5 层次分析法(AHP)的操作步骤
第五章 实例应用—S公司选择战略性并购目标企业
    5.1 S公司简介
        5.1.1 S公司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
        5.1.2 S公司的并购动因
        5.1.3 并购目标企业介绍
    5.2 S公司并购目标企业的决策过程
        5.2.1 建立物流企业并购目标选择的评价指标
        5.2.2 以S公司为例的层次分析法的运用过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工作经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芯片授权代理分销商S公司后向一体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目标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一体化战略相关文献评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2 战略理论概述
        2.2.1 后向一体化战略特点
        2.2.2 后向一体化战略的驱动因素
        2.2.3 产业组织理论框架下的后向一体化
        2.2.4 交易费用理论框架下的后向一体化
        2.2.5 供应链关系与企业经营风险的后向一体化
    2.3 战略分析方法
        2.3.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3.2 PEST分析模型
        2.3.3 SWOT分析工具
        2.3.4 SPSS分析方法
第三章 S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S公司概况
        3.1.1 S公司发展历程介绍
        3.1.2 S公司经营现状介绍
    3.2 S公司所处的芯片授权代理分销行业分析
        3.2.1 S公司的供应商分析
        3.2.2 S公司的客户分析
        3.2.3 替代渠道分析
        3.2.4 竞争对手分析
    3.3 半导体及芯片行业PEST分析
        3.3.1 全球半导体及芯片产业转移情况
        3.3.2 我国半导体及芯片行业的推动因素
    3.4 S公司内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3.4.1 S公司的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分析
        3.4.2 S公司的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分析
    3.5 S公司SWOT矩阵分析
第四章 S公司后向一体化战略的实证分析
    4.1 SPSS实证分析理论
        4.1.1 聚类分析法
    4.2 S公司后向一体化战略实证分析
        4.2.1 分析对象
        4.2.2 数据来源
        4.2.3 调查结果SPSS分析
第五章 后向一体化战略设计及实施
    5.1 后向一体化战略设计
        5.1.1 战略定位
        5.1.2 战略目标
        5.1.3 战略实施路径的行动要点
        5.1.4 战略实施路径
        5.1.5 芯片产品定位策略
    5.2 后向一体化战略实施
        5.2.1 战略实施概述
        5.2.2 战略实施规划
    5.3 企业组织管理优化
        5.3.1 变革公司组织结构
        5.3.2 合理分配资源
        5.3.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设计
        5.3.4 加强S集团各业务单元有效管理,实现协同效应
第六章 后向一体化战略保障措施
    6.1 实现企业文化的整合
    6.2 加强企业资本运营力度
    6.3 加强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
    6.4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6.5 企业观念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文化企业并购投资价值评估研究 ——以奥飞动漫收购四月星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企业并购相关研究
        1.2.2 投资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
        1.2.3 评估中神经网络的相关研究
        1.2.4 并购中实物期权法的相关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文化企业概念及分类
        2.1.2 文化企业特点与商业模式
        2.1.3 投资价值与市场价值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效应理论
        2.2.2 竞争优势理论
        2.2.3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2.2.4 实物期权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文化企业投资价值评估外部影响因素
        2.3.2 文化企业投资价值评估内部影响因素
第3章 投资价值评估技术路径与评估方法的选择及改进
    3.1 投资价值评估的技术路径
        3.1.1 投资价值评估的加法技术路径
        3.1.2 投资价值评估的减法技术路径
        3.1.3 投资价值评估的加法技术路径改进-基于主并方的实物期权价值
    3.2 投资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3.2.1 成本法的适用性分析
        3.2.2 市场法的适用性分析
        3.2.3 收益法的适用性分析
        3.2.4 实物期权法的适用性分析
    3.3 文化企业并购投资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及改进
        3.3.1 评估方法的选择-收益法与实物期权法
        3.3.2 评估方法的改进-基于BP神经网络的收益法改进
第4章 案例应用-以奥飞动漫收购四月星空为例
    4.1 行业发展及企业概况
        4.1.1 动漫行业发展概况
        4.1.2 并购双方企业概况
    4.2 评估过程
        4.2.1 评估技术路径与评估方法选择
        4.2.2 目标文化企业市场价值评估
        4.2.3 主并购方拥有的实物期权价值评估
        4.2.4 并购双方的协同效应价值评估
        4.2.5 确定文化企业并购投资价值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关于投资价值评估技术路径的研究结论
        5.1.2 关于投资价值评估方法与模型的研究结论
        5.1.3 关于投资价值评估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
        5.1.4 关于文化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定义
        2.1.1 一线员工
        2.1.2 员工培训
        2.1.3 培训体系
    2.2 相关理论与模型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胜任素质模型
        2.2.3 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2.2.4 培训成熟度模型
        2.2.5 柯氏(Kirkpatrick)培训四级评估模型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JP一线员工培训体系现状分析
    3.1 JP公司概况
    3.2 JP公司一线员工组成及特点
    3.3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的目标、特点和方式
        3.3.1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目标
        3.3.2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特点
        3.3.3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方式
    3.4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现状
        3.4.1 培训需求分析方面
        3.4.2 培训方案制定方面
        3.4.3 培训管理方面
        3.4.4 培训效果评估方面
第四章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4.1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现状调查与数据分析
        4.1.1 现状调查
        4.1.2 数据分析
    4.2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的问题
        4.2.1 培训需求分析不符合实际要求
        4.2.2 培训方案制定不合理
        4.2.3 培训管理粗放、缺乏制度保障
        4.2.4 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优化
    5.1 培训体系优化的原则与思路
        5.1.1 培训体系优化的原则
        5.1.2 培训体系优化的思路
    5.2 培训体系优化的具体方案
        5.2.1 培训需求分析方面优化
        5.2.2 培训方案制定方面优化
        5.2.3 培训管理方面优化
        5.2.4 培训效果评估方面优化
第六章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6.1 强化培训资源协同共享
        6.1.1 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的职业培训新格局
        6.1.2 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
    6.2 制定配套的培训管理制度
        6.2.1 建立培训激励机制
        6.2.2 实施培训积分管理制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B 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访谈提纲
致谢

(7)我国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和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1.3.2 剩余收益评估模型及其改进
        1.3.3 计算P/E值的方法
        1.3.4 其他评估方法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概述
    2.1 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概念
    2.2 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特点
        2.2.1 公司规模不大、成长性高
        2.2.2 风险性高
        2.2.3 高投入
        2.2.4 高收益
    2.3 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特点
        2.3.1 稳定性较好
        2.3.2 无形资产发挥主要作用
        2.3.3 潜在获利能力强
        2.3.4 决策动态性
第3章 剩余收益法评估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的适用性
    3.1 剩余收益法及其评述
    3.2 其他评估方法评估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的局限性
        3.2.1 成本法及其局限性
        3.2.2 市场法及其局限性
        3.2.3 股利折现模型及其局限性
        3.2.4 自由现金流量模型及其局限性
        3.2.5 EVA评估模型及其局限性
        3.2.6 BS期权定价模型及其局限性
    3.3 剩余收益法评估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的适用性综述
第4章 剩余收益评估模型及其改进
    4.1 剩余收益评估模型背景概述
    4.2 基本的剩余收益模型
        4.2.1 剩余收益的定义及假设
        4.2.2 剩余收益基本模型推导
        4.2.3 剩余收益模型两阶段模型分析
    4.3 剩余收益模型的改进
        4.3.1 引入杜邦分析体系
        4.3.2 引入P/E乘数对无限预测期的改进
    4.4 改进剩余收益模型评估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的优点综述
第5章 改进的剩余收益模型中的P/E值的计算
    5.1 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财务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2 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选择高相似度公司的方法
        5.2.1 因子分析模型
        5.2.2 聚类分析模型
    5.3 计算P/E值模型的应用
        5.3.1 样本选择
        5.3.2 计算结果
第6章 案例分析——东华软件价值评估
    6.1 东华软件基本情况
    6.2 评估基准日、评估假设及期初权益价值
    6.3 股东必要报酬率R的预测
    6.4 明确预测期参数估计
        6.4.1 预测东华软件的营业收入
        6.4.2 资产周转率的预测
        6.4.3 权益乘数的预测
        6.4.4 销售净利率的预测
        6.4.5 明确预测期评估价值
    6.5 无限预测期评估价值
    6.6 价值评估结果
    6.7 与不同无限预测期价值评估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之处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企业价值实现 ——基于食品行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企业价值
        1.2.2 外部增长策略
        1.2.3 绩效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企业价值及其评估研究
        2.1.1 企业价值及其评估理论
        2.1.2 企业价值及其评估研究文献回顾
        2.1.3 企业价值及其评估研究文献评析
    2.2 企业并购及其绩效研究
        2.2.1 企业并购相关理论
        2.2.2 企业并购及其绩效文献回顾
        2.2.3 企业并购及其绩效研究文献评述
    2.3 企业联盟及其绩效研究
        2.3.1 企业联盟相关理论
        2.3.2 企业联盟及其绩效研究文献回顾
        2.3.3 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绩效研究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价值实现理论分析
    3.1 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价值实现分析
        3.1.1 企业价值增长的内涵
        3.1.2 企业价值增长的环境分析
        3.1.3 企业价值增长的策略
    3.2 食品行业企业价值指标及其评估模型
        3.2.1 食品行业企业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2.2 食品行业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3.3 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比较分析
        3.3.1 并购与联盟的动因比较
        3.3.2 外部增长策略风险比较分析
    3.4 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模型选择
        3.4.1 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
        3.4.2 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模型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价值实现实证研究
    4.1 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4.1.1 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4.1.2 我国食品行业的特点
    4.2 我国食品行业并购特征分析
        4.2.1 我国食品行业并购历程的回顾
        4.2.2 我国食品行业并购特征分析
        4.2.3 我国食品行业并购前景展望
    4.3 我国食品行业外部增长与价值实现的实证分析
        4.3.1 国内外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方法
        4.3.2 本文研究方法的选择
        4.3.3 我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食品企业增长发展的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
    5.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5.2 新技术背景下食品企业增长发展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
        5.2.1 环境的变化与实践的需求:催生了食品新技术
        5.2.2 技术的局限与制度的缺失:隐含了食品新技术的安全风险
        5.2.3 道德失范:扩大了食品新技术的安全风险
    5.3 食品企业增长发展的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
        5.3.1 食品安全与社会责任的含义
        5.3.2 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5.4 食品企业增长发展的食品可追溯安全责任体系构建
        5.4.1 食品可追溯体系
        5.4.2 目前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缺陷
        5.4.3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框架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食品行业企业发展策略选择与实施
    6.1 我国食品行业企业价值增长策略选择与实施
        6.1.1 我国食品行业企业价值增长策略
        6.1.2 我国食品行业企业价值增长策略选择模型
    6.2 我国食品行业企业外部增长策略实施
        6.2.1 联盟策略的实施
        6.2.2 并购策略的实施
    6.3 我国食品行业并购中的企业选择:企业可追溯体系投资意愿的视角
        6.3.1 问卷调查案例简介
        6.3.2 问卷设计与变量界定
        6.3.3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6.4 基于 HMM 的计量分析
        6.4.1 建立所有特征观察值矩阵及模型参数估计
        6.4.2 模型的解码
        6.4.3 仿真分析
        6.4.4 主要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丰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产业竞争力概念、内涵和维度 2.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流派 2.3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2.4
    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澳门建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澳门建筑产业发展历程 3.2
    澳门建筑产业特征 3.3
    澳门建筑产业管理制度与周边地区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澳门建筑产业及承包商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4.2
    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4.3
    本地传统承包商SWOT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波特理论的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5.1
    基于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应用分析 5.2
    澳门建筑行业的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分析 5.3
    本地传统承包商的竞争战略 5.4
    本章小结 6
    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6.1
    政府政策的改革 6.2
    产业组织功能的调整 6.3
    构建产业成员学习型组织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10)我国中宽带冷轧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和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核心竞争力及其相关理论
    2.1 核心竞争力的渊源
        2.1.1 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演变
        2.1.2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2.2 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2.3 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分析
        2.3.1 市场因素
        2.3.2 技术创新因素
        2.3.3 人力形态因素
        2.3.4 企业组织管理因素
        2.3.5 资本运营因素
        2.3.6 企业信息资源整合能力
        2.3.7 企业市场营销能力
        2.3.8 企业文化建设
    2.4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识别
        2.4.1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途径
        2.4.2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第3章 中宽带冷轧行业环境分析
    3.1 我国当前冷轧行业格局
        3.1.1 冷轧产品特点
        3.1.2 我国冷轧行业竞争状况
    3.2 冷轧行业的宏观分析
        3.2.1 冷轧行业的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3.2.2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3.2.3 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3.2.4 我国的环境保护因素
        3.2.5 冷轧行业的科技环境因素
    3.3 冷轧行业的行业环境分析
        3.3.1 冷轧行业的波特五力分析
        3.3.2 冷轧行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3.3.3 冷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第4章 冷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4.1 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流程
        4.1.1 评价的基本思路
        4.1.2 评价的流程
        4.1.3 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 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4.3.1 确定评价模型
        4.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4.3.3 冷轧行业综合评价模型
第5章 案例分析—“金莱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
    5.1 “金莱公司”基本状况
    5.2 “金莱公司”资源SWOT分析
        5.2.1 优势
        5.2.2 劣势
        5.2.3 机会
        5.2.4 危机
    5.3 金莱公司竞争力评价
        5.3.1 评价
    5.4 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冷轧企业竞争力培育途径
    6.1 提升产品能力
    6.2 提升技术能力
        6.2.1 冷轧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6.2.2 技术创新的策略
        6.2.3 建立创新机制
    6.3 提升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6.3.1 端正观念
        6.3.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6.4 提升营销能力
    6.5 提升管理能力
        6.5.1 战略管理能力
        6.5.2 实施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
        6.5.3 企业文化建设
第7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分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
  • [2]HIL公司印度家电市场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D]. 谢帅. 山东大学, 2020(05)
  • [3]我国物流企业战略性并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D]. 孙菁.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4]芯片授权代理分销商S公司后向一体化战略研究[D]. 邹春友.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5]文化企业并购投资价值评估研究 ——以奥飞动漫收购四月星空为例[D]. 席燕.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6]JP公司一线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D]. 孙永超.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7]我国中小板信息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 黎柯韵. 云南大学, 2018(01)
  • [8]企业外部增长策略与企业价值实现 ——基于食品行业的实证研究[D]. 高健. 江南大学, 2013(12)
  • [9]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D]. 麦瑞权.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5)
  • [10]我国中宽带冷轧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和案例分析[D]. 涂明.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分析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