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凋亡和角膜疾病

细胞凋亡和角膜疾病

一、细胞凋亡与角膜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睿,王丽媛,张毅,郑涛,赵楚楚,刘平[1](2021)在《未折叠蛋白反应在角膜营养不良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角膜营养不良是一种双侧进展性的、非炎性遗传性疾病。晚期角膜营养不良常导致视力明显下降,目前非角膜移植无法治愈,且为全球角膜移植常见的原因之一。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未折叠蛋白反应是一个复杂的信号通路,其维持着细胞内质网腔中蛋白质的动态平衡,与角膜营养不良相关。在角膜营养不良中,未折叠蛋白反应过度激活,无法维持蛋白质稳态,并可能通过激活凋亡信号通路促进细胞死亡。未来未折叠蛋白反应可能作为角膜营养不良的治疗靶点。

孙宇宁[2](2021)在《机械拉伸下IL-8调控角膜细胞基质重塑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角膜扩张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角膜中央进行性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作为典型的承载组织,角膜所受力学环境的改变是圆锥角膜发生的影响因素之一。角膜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及结构的改变与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能密切相关。病理条件下,角膜基质层胶原数量减少,蛋白聚糖含量改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角膜厚度及其抗变形能力降低,进而引发圆锥角膜。圆锥角膜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炎症性眼科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圆锥角膜患者泪液中促炎因子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人群,表明圆锥角膜中炎症信号被激活,圆锥角膜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角膜疾病。白细胞介素8(IL-8)又称为趋化因子CXCL8,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和粘附分子的表达,调节细胞迁移、细胞黏附、血管生成等生理过程,参与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瘢痕等多种眼部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IL-8在圆锥角膜患者泪液中表达较高,且与圆锥角膜Pentacam参数角膜扩张综合偏差分析指数BAD-D呈强正相关,推测IL-8在促进圆锥角膜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体外培养的角膜成纤维细胞进行机械拉伸、药物处理,分析力刺激对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表达的影响及调节机制;通过si RNA技术和过表达技术调节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分析IL-8对角膜细胞外基质代谢及相关信号途径的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促炎因子IL-8在角膜细胞响应力刺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揭示圆锥角膜的发病机理及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从基因水平比较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结果显示,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表明IL-8介导的炎性反应参与了圆锥角膜的发生发展。(2)对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和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进行机械拉伸,分析IL-8及氧化应激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机械拉伸处理早期即可诱发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此外,机械拉伸能够诱导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及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过氧化氢(H2O2)生成及转运相关基因NOX4、AQP1的表达,表明机械拉伸能够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中AQP1介导的氧化应激反应。(3)对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进行H2O2及乙酰唑胺处理,检测IL-8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H2O2能够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和AQP1基因的表达,通过AQP1抑制剂乙酰唑胺处理降低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后,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和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的表达显着降低,表明AQP1介导的氧化应激参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调控。(4)通过siRNA干扰和过表达技术调节角膜成纤维细胞中的IL-8的表达,采用qPCR、ELISA、明胶酶谱等方法分析IL-8的表达对角膜成纤维细胞中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正常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过表达IL-8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胶原合成基因表达降低;沉默IL-8的表达后正常和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总胶原含量、胶原合成基因(COL1A2、COL3A1、COL5A3、COL6A1)及胶原交联基因LOX-4的表达显着升高,胶原降解酶MMP-2的表达和活性下降,圆锥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蛋白聚糖基因LUM、DCN、BGN的表达均显着升高。研究结果表明,IL-8负调控角膜成纤维细胞中胶原及蛋白聚糖的合成,参与MMP-2介导的胶原降解过程。(5)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IL-8参与的信号途径,采用qPCR、Western blotting分析IL-8的表达对角膜成纤维细胞中相关信号途径的影响。结果发现,过表达IL-8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6、IL-1β等其他促炎因子的表达增加,沉默IL-8后IL-6、IL-1β的表达降低;沉默IL-8的表达能够降低VEGF-α/VEGFR2和下游Akt、β-Catenin、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IL-8调节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6、IL-1β等促炎因子及VEGF的表达,并通过PI3K/Akt、Erk信号通路参与角膜细胞外基质代谢的调控。

李建德[3](2021)在《小鼠角膜碱烧伤及雷帕霉素对其修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眼角膜暴露于外部环境,极有可能受到各种损伤。角膜化学损伤占眼科急诊的11.5%至22.1%,其中,碱烧伤通常比其他类型的损伤更严重,这是由于碱试剂亲脂性的特征使其能迅速穿透组织,造成更为严重的创伤。即使采取及时的临床治疗,大多也会由于伤口愈合过程中形成角膜瘢痕和新生血管而造成永久性失明。因此,角膜的碱烧伤修复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医学问题。然而,大量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物对角膜碱烧伤的影响上,对损伤引起的系统性应答机制研究较少,不利于靶点药物的筛选。角膜碱烧伤引发的应答是一个复杂的级联反应,涉及细胞因子介导下的角膜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损伤引起的角膜血管新生、纤维化和严重的炎症反应。近年来,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被发现具有抗角膜损伤引起的纤维化和血管生成作用,但其介导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 TOR)调节角膜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采用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亚硫酸氢钠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从形态、组织和分子水平,确定小鼠角膜碱烧伤及Rapa干预下血管生成的DNA甲基化调控机制、转录因子调控机制、MAPK/ERK1/2和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机制、以及角膜碱烧伤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与药物干预下的修复机制,得到以下结论:Ⅰ.碱烧伤引起的小鼠角膜浑浊化及Rapa干预下血管生成的DNA甲基化调控、转录因子调控、及MAPK/ERK1/2和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1.碱烧伤引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介导的血管新生,并诱导静止的角质细胞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导致角膜纤维化。Rapa通过降低VEGF和α-SMA介导的血管生成和角膜纤维化,减轻角膜碱烧伤引起的损伤。2.碱烧伤诱导的角膜细胞增殖主要来自于基质细胞,而Rapa诱导的损伤角膜细胞增殖主要来自于上皮细胞。此结果显示出Rapa作为治疗角膜碱烧伤备选药物的可行性:能有效促进损伤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以达到修复创伤面的目的,并可能抑制因损伤引起的基质细胞增殖,保证了角膜基质的均一性和良好的光线折射性。3.小鼠角膜碱烧伤可诱导DNA甲基转移酶3b(DNA methyltransferases 3b,Dnmt3b)表达升高并介导m TOR基因启动子发生从头DNA甲基化修饰,而Rapa通过抑制Dnmt3b的表达降低碱烧伤诱导的甲基化。这种调控机制在如碱烧伤类的损伤中主要借助于基因启动子区一些关键的Cp Gs位点实现其对转录水平的影响。4.转录因子ETS变体5(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ETS-variant 5,ETV5)结合在Rapa诱导的m TOR基因去甲基化位点并负调控基因表达,在角膜碱烧伤后的Rapa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5.小鼠角膜碱烧伤模型中,损伤诱导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化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alpha,HIF-1α)高调,引起VEGF高表达。因此得到一条角膜碱烧伤引起的血管生成调控轴:PI3K/AKT/m TOR/HIF-1/VEGF。6.MAPK/ERK1/2和PI3K/AKT信号通路通过m TOR分子调控VEGF的表达,因此,对以上通路的联合抑制,有利于血管生成疾病的治疗。Ⅱ.小鼠角膜碱烧伤及Rapa干预下的免疫应答:1.角膜碱烧伤引起包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内的白细胞浸润,它们通过角膜缘迁移进入基质,释放白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启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NOD样受体家族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P3)炎症信号通路,招募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发展了损伤角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和与之相关的血管生成。Rapa通过抑制白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了碱烧伤引起的角膜炎症反应和炎症相关的血管生成。2.Rapa促进角膜中碱烧伤诱导的CD4+T细胞向CD4+CD25high Treg细胞转化。

王翠莲[4](2020)在《牛磺酸对东莨菪碱诱导小鼠干眼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初探》文中指出干眼病是一种眼表病变疾病,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的。其特点为泪膜的稳态遭到破坏且伴有明显的眼表病变症状,其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泪膜不稳定、出现高渗透性泪液、眼表出现炎症和神经感觉异常。有研究表明,抗炎、抗氧化应激有改善干眼症状的作用,故如何能够有效减少致病因素,是目前治疗干眼最为正确的措施。牛磺酸(Taurine,Tau)是一种抗氧化剂,呈游离状态广泛存在于动物机体,能够维持机体的渗透压平衡,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具有抗炎和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在特定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细胞保护能力和角膜的自我修复能力。本试验通过皮下注射东莨菪碱的方式制作小鼠干眼模型,同时用不同浓度牛磺酸点眼给药,以探讨牛磺酸对小鼠干眼的改善作用。选取25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3%Tau给药组、4%Tau给药组、5%Tau给药组。模型组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0.3ml东莨菪注射液进行干眼造模;三组给药组,在给予东莨菪碱造模的同时分别使用3%、4%、5%牛磺酸点眼治疗。在治疗前(0d)与给药治疗后的第5d、10d、14d分别对各组小鼠进行泪液分泌测量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及评分;在第14天治疗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其眼睑、结膜和眼球(含角膜),观察其眼观病变并制备病理组织切片;使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各组小鼠的角膜细胞凋亡情况;选择小鼠新鲜角膜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牛磺酸可以促进泪液分泌(P<0.01);延长泪膜破裂时间(P<0.01);降低角膜上皮荧光素钠着色(P<0.01);可以缓解干眼小鼠角膜上皮增生情况;牛磺酸还可以抑制干眼小鼠结膜杯状细胞的减少(P<0.01);降低干眼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数量(P<0.01);下调角膜炎性因子IL-1β、TNF-αm RNA的表达。运用3%、4%、5%牛磺酸干预小鼠干眼,其中5%的牛磺酸与干眼模型组相比,差异最显着(P<0.01)。综上所述,牛磺酸可以促进小鼠泪液的分泌,促进泪膜的形成和稳定,改善角膜上皮细胞形态,促进结膜杯状细胞的再生;牛磺酸还可以抑制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抑制角膜促炎因子的表达,以5%牛磺酸干预效果最显着。

张丹[5](2020)在《芍药苷抑制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标准烧灼巩膜上静脉的方法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观察芍药苷(Paeoniflorin,PF)在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中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凋亡的影响,观察上游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2 related factor2,Nrf2)及下游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HO-1)蛋白表达的变化,初步揭示PF抑制慢性青光眼RGCs凋亡的机制,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SD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建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高眼压模型组及芍药苷治疗组,均以右眼作为实验眼。建立慢性高眼压大鼠模型(标准烧灼巩膜上静脉法),于上下眼睑中点做牵引缝线拉开眼睑,0.9%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固定在角膜缘后1.5mm处顺时针连续剪开6点-1点位球结膜,轻柔仔细分离结膜下筋膜及肌肉,暴露上直肌两侧及外直肌下方共3条表浅巩膜静脉总支(12点位、10点位、8点位),用台式电凝笔止血器灼烧静脉总支。烧灼处静脉血流消失,近端静脉充血怒张,远端静脉血流消失成一条白线标志即为烧灼成功。TONO-Pen AVIA眼压计测量眼压,术后眼压大于术前眼压的1.7倍即视为造模成功。空白对照组仅剪开球结膜,不处理巩膜表层静脉。芍药苷组按时进行大鼠腹腔注射芍药苷(20mg/Kg),其余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ml,每天1次,连续两周。测量记录造模前、造模后30min、造模后7天及14天的眼压。2.组织检测:末次注射后第二天,过量麻醉处死,快速摘除右眼球,留取部分球后视神经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24h。石蜡包埋行视网膜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变化;TUNEL凋亡检测各组大鼠RGCs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Nrf2及HO-1蛋白的表达变化。3.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运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三组大鼠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差异的比较运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构成比的关联性分析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眼压:造模前,三组眼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1.191,P=0.319,不同时间点不同组别间眼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球形分析:χ2=6.66,P=0.247;F时间(3,81)=560.672,P=0.000)。造模后30 min,模型组眼压及芍药苷组眼压均较之前升高,意味着造模成功(t模型组=-25.086,t芍药苷组=-24.912,均P=0.000);造模后1周、2周,高眼压模型组与芍药苷治疗组眼压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F1周=388.43,F2周=281.504,均P=0.000);造模后,模型组与芍药苷治疗组眼压无统计学意义(F=1.223,P=0.283)。2.HE染色:空白对照组比模型组、芍药苷组视网膜构造更规整,层次更清晰,内、外核层排列更整齐,RGCs层细胞数量更多(t模型组=7.965,t芍药苷组=3.833,P=0.000);同时,芍药苷组RGCs层细胞数量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14,P=0.000)。3.Tunel检测:空白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及芍药苷组单个视野内均可见TUNEL阳性RGCs细胞,且模型组(12.1±1.52个/视野)多于芍药苷组(5.3±1.7个/视野),具有统计学意义(t=9.410,P=0.000)。4.免疫组化染色:Nrf2/HO-1在慢性高眼压大鼠RGCs细胞质中呈片状散在棕褐色颗粒。在模型组中Nrf2及HO-1高表达为2例(20%),芍药苷治疗组中Nrf2及HO-1高表达为8例(80%);通过χ2检验,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P=0.023);通过t检验分析模型组和芍药苷组的分值差异(Nrf2:t=-5.304,P=0.000;HO-1:t=-4.506,P=0.000),Nrf2及HO-1蛋白在芍药苷组RGCs中均显着高表达(P<0.05)。结论:1.芍药苷对慢性高眼压大鼠RGCs凋亡具有抑制作用;2.芍药苷抑制慢性高眼压大鼠RGCs凋亡可能是通过上调Nrf2/HO-1信号通路表达实现的。

侯玉真[6](2020)在《以HMGB1为靶点防治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性角膜病变(Diabetic Keratopathy,DK)是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尚无有效的手术或药物等干预措施。因此,研究DK新的疾病机制、新的治疗靶标和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将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病理生理改变和上皮/神经损害,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1,HMGB1)及下游信号因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在DK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探讨抑制HMGB1在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上皮/神经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构建载药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后,评价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协同调控HMGB1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模型小鼠角膜上皮/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方法1.C57BL/6J小鼠腹腔注射STZ建立Ⅰ型糖尿病模型。于造模成功后4、8、12、16周测量同龄正常鼠和糖尿病鼠的体重、血糖、泪液分泌量、眼压等指标;利用裂隙灯观察各组小鼠角膜荧光素钠与虎红着色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内皮微观结构随年龄和/或糖尿病进程的改变;TUNEL法评价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角膜敏感度仪测量角膜敏感度;采用角膜神经染色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角膜神经密度;利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和观察HMGB1/RAGE蛋白的表达情况。2.构建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分别结膜下注射外源性HMGB1蛋白和甘草酸二钾溶液,利用荧光素钠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的修复情况,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修复后角膜神经密度。并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3.选用Gen1121(Gen)为模型药物,构建载药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测定其包封率与粒径,评价其储存稳定性;采用FRAP和ABTS法测定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的抗氧化能力;考察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滴眼液的透膜与体外释放特性、安全性、在体吸收特性。构建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模型,将模型小鼠分为五组:PBS滴眼组、甘草酸二钾滴眼组、Gen滴眼组、甘草酸二钾和Gen混合药物滴眼组、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溶液滴眼组,按实验方案对各组小鼠进行治疗。于规定时间点,观察并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上皮愈合速度、角膜神经密度以及角膜敏感度;利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和观察HMGB1/RAGE蛋白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小鼠角膜中IL-6和IL-1β的含量。结果1.糖尿病小鼠的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破坏,眼压升高,角膜上皮微观结构改变;伴随着眼表功能损害,角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多,角膜敏感度降低,神经密度降低;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GB1/RAGE的表达量随糖尿病病程延长呈持续升高的趋势;相对于正常同龄鼠,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后上皮/神经愈合延迟(p<0.05)。2.通过与PBS组比较发现,甘草酸二钾可以显着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损伤修复(p<0.05),外源性HMGB1蛋白使得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愈合延迟(p<0.05)。3.甘草酸二钾构建的纳米胶束滴眼液平均粒径为29.5±2.05 nm,包封率为98.96±0.95%,无眼表刺激性。纳米胶束包封后Gen的抗氧化能力增强,透膜以及在体吸收能力增强。与PBS组相比,甘草酸二钾溶液组角膜上皮愈合速度加快(p<0.05);与PBS组、药物组、甘草酸二钾组、混合溶液组相比,纳米胶束滴眼液显着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和角膜神经的再生与修复(p<0.05);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纳米胶束滴眼液组HMGB1/RAGE的表达量较其他组低(p<0.05),同时胶束组角膜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下降。结论HMGB1信号通路在DK中发挥重要作用,HMGB1信号通路是防治DK的潜在靶点。基于HMGB1抑制剂——甘草酸二钾所构建的纳米胶束滴眼液能够发挥多靶点调控HMGB1信号通路,有效防治DK的作用。

刘思雨[7](2020)在《r.57c>u突变型miR-184与序列相似的短平末端双链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眼病的关系和作为潜在治疗手段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miR-184-U(突变型的miR-184,r.57c>u)在多种家族性遗传性眼病中被发现,但在这些眼部疾病中,miR-184-U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仍不清楚。既往的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作为某些miRNA的海绵,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探讨miRNA或其突变体是否会影响circRNA的表达。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化学合成的miR-184-U模拟体及miR-184-C(野生型的miR-184)模拟体转染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对各组细胞的全转录组m RNA/circRNA进行测序,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验证,以初步探究miR-184-U的生物学功能和在眼部疾病中的致病机制。既往的研究证实,RNA的末端结构会影响其功能,但目前针对平末端双链RNA的研究却很少。随着化学合成的RNA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尝试调整RNA结构,以期获得新的生物学功能的探索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平末端双链RNA(dsRNA-184-U),其序列与miR-184-U类似,种子区域含有U碱基,但其3’端无碱基外伸,并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研究其生物学功能,以探索改变RNA的末端结构是否使其获得新的作用靶点和功能。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严重危害视力和眼健康。既往的研究表明,多种miRNA在眼部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和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miRNA潜在的治疗作用正受到学术界和生物技术公司的特别关注。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miR-184-U和dsRNA-184-U均可降低细胞内ATP水平,而新生血管的形成需要消耗大量ATP,因此我们设计了动物实验,以探究二者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通过使用两个不同的RNA文库,我们对用miR-184-C,miR-184-U和阴性对照处理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完整转录组m RNA/circRNA进行了测序。为了鉴定受miR-184-U影响的新基因,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并采用RT-q PCR和WB的方法对miR-184-U组和对照组间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验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根据验证结果,在第二部分的实验中我们检测了miR-184-U、dsRNA-184-U及对照RNA转染后,细胞内ATP的水平。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184-U和dsRNA-184-U的靶标基因。利用RNA下拉实验和质谱分析检测dsRNA-184-U与细胞内蛋白质的直接相互作用。通过免疫荧光法原位检测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并通过膜蛋白和胞质蛋白分离提取后分别进行WB检测的方法验证目标蛋白的转移。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预测的方法,我们模拟了dsRNA-184-U与目标蛋白的直接相互作用。在第三部分的实验中,我们使用氧诱导的视网膜病模型小鼠,检测玻璃体腔注射miR-184-U和dsRNA-184-U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使用FITC-dextran荧光造影在视网膜铺片中显示视网膜血管,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对新生血管团面积进行定量。结果:miR-184-U处理的HLE细胞和miR-184-C处理的HLE细胞之间存在16个显着的差异表达基因(DEG)。miR-184-C组和NC组之间有47个显着的DEG。miR-184-U组和NC组之间有63个显着的DEG。与野生型miR-184-C相比,miR-184-U下调基因的范围更广泛。miR-184-C、miR-184-U和NC三组之间的细胞凋亡率没有显着差异。miR-184-U可以降低ALDH5A1和GABRA3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这两个基因均与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相关。在单个细胞类型中,circRNA表达模式显示为全局可变。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总circRNA表达和circRNA的染色体起源数目似乎也是随机的。这些miRNA与circRN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容的,而不是排他的。circRNA在ALU序列中较丰富,并具有miR-184-C和miR-184-U结合位点。dsRNA-184-U和miRNA-184-U均可以下调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ALDH5A1和ATP的水平。miRNA-184-U可以和ALDH5A1 m RNA的3’UTR直接结合,而dsRNA-184-U则不能。dsRNA-184-U双链和DHX9之间存在物理相互作用,同时dsRNA-184-U p2(dsRNA-184-U的一条单链)和ATP5A及PKM2之间也存在物理相互作用。过表达的dsRNA-184-U可以直接作用于ATP5A,使其从膜释放到胞质中。与对照组相比,miR-184-U组的新生血管团面积占视网膜总面积的比例显着降低,而dsRNA-184-U组的新生血管团面积占视网膜总面积的比例尽管有降低的趋势,但并未达到统计学显着水平。结论:HLE细胞中miR-184-U的过表达直接抑制了ALDH5A1的表达,间接下调了GABRA3的表达,其作用靶点可能为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并可能进一步影响三羧酸循环,这为理解与miR-184-U相关的眼病的进展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dsRNA-184-U和miRNA-184-U下调ALDH5A1表达和降低ATP产生的机制是不同的。miRNA-184-U与ALDH5A1 m RNA的3’UTR结合并沉默其表达,可能通过影响三羧酸循环来减少ATP产生。而DHX9可能作为dsRNA-184-U的双链识别因子,将dsRNA-184-U的双链解旋成单链。释放后的单链(种子区域包含U碱基)与ATP5A相互作用,导致ATP5A从线粒体膜释放到细胞质。这可能导致了ATP合酶活性受损,因而ATP的产生减少,并间接减少了ALDH5A1表达。dsRNA-184-U为调节ATP合酶活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机制,并可能有助于发现调节ATP异常表达的治疗药物。玻璃体腔注射miR-184-U可以显着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可能的机制是通过干扰血管内皮细胞ATP的生成而影响其增值和迁移,进而抑制新生血管产生。dsRNA-184-U虽然也能抑制细胞内ATP的生产生,但可能由于抑制程度低于miR-184-U以及动物体内环境的复杂干扰因素,而没有在本实验中显着抑制新生血管的产生,但对于其他ATP失调导致的疾病dsRNA-184-U可能仍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的这一推测还需要进一步的体内外实验验证。

铁金军[8](2020)在《lncRNA在氧化应激状态下人小梁网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是临床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之一。房角小梁网细胞(trabecular meshwork cells,TMCs)功能及组织结构变化所导致的房水排出障碍、进一步引起病理性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增高,是POAG患者视神经损害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疏通房角解除房水阻滞以降低眼内压是目前被证实最有效的治疗POAG的方法。已有研究证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POAG患者房水及小梁网组织中大量表达,说明POAG患者眼内处于氧化应激状态。氧化应激作为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可引起小梁网schlemm管(trabecular meshwork-schlemm canal,TM/SC)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异常沉积,使小梁网组织的正常生理结构发生改变,增加房水流出阻力,导致病理性眼压升高。自噬是一种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通过溶酶体循环降解细胞中多余的蛋白质和受损的细胞器,以此来维持细胞内的稳态。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下的自噬可以加速ROS的清除,而纤维化疾病中的自噬也对胶原等ECM相关蛋白具有降解作用。在表观调控的研究中,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s,lnc RNAs)和互作蛋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lnc RNAs通常不编码蛋白质,曾经被认为是转录过程中的副产物,不具有生物学功能。然而,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lnc RNAs以转录增强子等调控元件的形式参与了基因的表达调控,包括转录与转录后调控;并且参与了染色体沉默、染色质修饰、原癌基因活化等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已有研究表明,lnc RNAs在不同类型眼病的眼组织中有差异表达,可能参与眼病的发生发展,但其具体机制多未被揭示。尽管自噬在清除ROS及ECM相关蛋白中起着关键作用,但lnc RNAs在氧化应激诱导的TMCs自噬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探索lnc RNAs对TMCs氧化应激状态下自噬的调控作用,并揭示其具体调控机制。【研究内容及方法】1.不同浓度H2O2体外刺激TMCs诱导氧化应激,利用荧光探针检测ROS表达水平,通过CCK-8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MCs的活性变化及凋亡情况,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RT-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CM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最终确定适宜的刺激浓度;2.GFP-m RFP-LC3双标腺病毒示踪观察细胞氧化应激状态下自噬发生情况,检测ROS表达水平,WB检测自噬相关标志物及ECM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利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探索自噬在细胞氧化应激状态下的作用;3.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lnc RNAs和m RNAs,筛选与自噬可能相关的RNAs,进行RT-q PCR验证;4.针对筛选到的基因设计特异性si RNA以下调其表达,检测ROS表达和自噬发生情况,检测自噬相关标志物及ECM相关蛋白表达水平;5.通过RNA-pull down、质谱(mass spectrometry,MS)查找lnc RNA互作蛋白,并通过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进行反向验证,利用数据库预测两者的结合位点;6.特异性si RNA敲低互作蛋白表达水平,检测靶m RNA及其编码蛋白表达水平,明确互作蛋白对靶m RNA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1.过氧化氢(H2O2)刺激h TMCs后,ROS平均荧光强度增加、ECM相关蛋白及其编码基因表达升高、自噬小体增多、自噬膜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lnc RNA-ENST0000523905和肿瘤蛋白53核蛋白1(TP53INP1)在TMCs氧化应激状态下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倍数均>2,p<0.05.3.RT-q PCR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抑制ENST0000523905的表达可下调TP53INP1的表达。4.同3-MA处理后的结果一致,敲低TP53INP1或ENST0000523905的表达,可减少H2O2诱导的TMCs自噬小体数量、下调自噬膜蛋白表达、促进ROS平均荧光强度增高及ECM相关蛋白表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RNA-pull down、MS及RIP结果提示:ENST0000523905可直接与C/EBPβ结合。6.RT-q PCR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下调C/EBPβ的表达可抑制TP53INP1的转录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自噬可促进氧化应激状态下小梁网组织中ECM的降解清除,可能参与青光眼病理过程。2.ENST0000523905对TP53INP1的转录表达发挥顺式正向调控作用,二者均参与了氧化应激状态下TMCs的自噬水平调控。3.ENST0000523905可能通过与C/EBPβ结合促进TP53INP1的转录表达而增强自噬,从而减少TMCs氧化应激状态下的ROS及ECM相关蛋白堆积。

徐丽娟[9](2020)在《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首先在新西兰白兔眼中构建结膜纤维血管组织模型并进行鉴定,然后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探讨吡柔比星(THP)对新西兰白兔结膜的抗纤维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选择3只健康新西兰白兔作为未手术对照组,另外9只新西兰白兔采用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构建结膜纤维血管组织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月﹑2月和3月将模型与对照组﹑人原发翼状胬肉及人复发翼状胬肉进行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特征(Vimentin,α-SMA,TGF-β1/2及collagen-I表达量)的比较,评估该模型应用于后续药物实验的可能性,并选择合适的造模时间节点。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作为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阳性对照药物。在第二部分实验中,首先用组织块法在体外培养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abbit conjunctiva fibroblasts,RCF),并用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imentin进行鉴定。将RCF用THP或MMC作用5分钟后洗脱,继续培养细胞24小时(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及Ad-m Cherry-GFP-LC3B转染试验)或48小时(其他细胞实验)。在观察时间点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细胞活力,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死亡细胞,用WB检测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这一部分实验探讨THP对RCF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筛选出THP对RCF的有效作用浓度以应用于下一步动物实验。同时,我们观察了THP作用于体外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human cornea epithelial cells,HCECs)后细胞形态﹑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第三部分实验中我们首先选择了9只健康新西兰白兔行双眼构建结膜纤维血管模型。造模成功后行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根据术中联合用药不同分为4组:DMEM组(阴性对照组),不同浓度THP组(组2,组3),MMC组(组4,阳性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各组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复发情况及副作用,评估THP对预防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3个月后,获取手术部位结膜组织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cleaved caspase 3和LC3B),评估THP对结膜组织结构完整性﹑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之后我们采用C57BL/6小鼠进一步评估了THP对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毒性损害:选择3只作为未手术组(组1),另外12只双眼角膜去上皮后用药物作用5分钟后洗脱,根据不同的药物分4组:DMEM组(阴性对照组,组2),不同浓度THP组(组3,组4),MMC组(组5,阳性对照组),观察比较各组间角膜上皮愈合情况;1周后获取小鼠眼球﹑心脏﹑肝脏及肾脏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评估药物对上述组织的毒性损害。结果:本研究中所有造模的新西兰白兔眼中均形成了结膜纤维血管组织,该模型与人复发胬肉具有相似的以下特征:三角形外观,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及上皮下新生血管形成,其中3个月模型相似度最高,因此被选择应用于后续药物的动物实验研究。在细胞水平,THP和MMC均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RCF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其中THP对RCF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1 mg/m L,为MMC的1/20(IC50=0.2 mg/m L)。0.005 mg/m L THP通过上调Beclin 1,Atg 5/12复合体及LC3B激活了RCF自噬通路,而0.01 mg/m L THP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凋亡通路诱导RCF发生凋亡,并且以早期凋亡为主。THP和MMC均抑制HCECs增殖,诱导细胞凋亡,0.005和0.01 mg/m L THP诱导HCECs早期凋亡为主,而0.2 mg/m L MMC诱导细胞晚期凋亡为主,3组药物均将HCECs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在动物实验中,0.005 mg/m L THP及0.01 mg/m L THP均与0.2 mg/m L MMC相似,未观察到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而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44.4%(4/9)。0.005 mg/m L THP组未观察到明显副作用;但0.01 mg/m L THP组观察到2例(2/3)角膜混浊,1例(1/3)巩膜溶解;0.2 mg/m L MMC组观察到1例(1/3)角膜上皮延迟愈合。免疫组化结果显示:0.005 mg/m L THP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结膜组织中出现显着增多的自噬细胞;而0.01 mg/m L THP组与0.2mg/m L MMC组胶原纤维排列稀疏,均在结膜组织中出现明显增多的凋亡细胞。在小鼠角膜损伤愈合过程中,0.005 mg/m L THP术后第一天愈合面积显着小于对照组,术后第二天完全愈合;0.01 mg/m L THP及0.2 mg/m L MMC术后1-4天愈合面积显着小于对照组,术后6-7天达到完全愈合。三组药物均未破坏角膜结构,但是0.01 mg/m L THP和0.2 mg/m L MMC组角膜基质中观察到了多形核细胞;三组药物均未对心脏﹑肝脏及肾脏产生毒性损害。结论:通过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可以在新西兰白兔结膜中诱导形成纤维血管组织,该模型与人复发胬肉相似,未来可能可以应用于眼表纤维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THP表现出对RCF的抗纤维潜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呈浓度依赖性地诱导细胞自噬﹑激活线粒体途径的凋亡通路;0.005 mg/m L THP可能具有有效且安全地预防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的作用。

郝菲菲[10](2020)在《白蒺藜散对小鼠干眼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白蒺藜散对雌性C57/BL6小鼠实验性干眼模型引起眼表损伤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采用智能干燥环境系统结合注射药物东莨菪碱诱导建立小鼠干眼模型,将实验小鼠分成空白对照组(N)、模型对照组(M)、白蒺藜散给药组(B)、溶剂对照组(R)、Cs A阳性药对照组(Y),每组7只小鼠均进行一般健康检查和眼科项目检查(眼周、结膜、虹膜、角膜、视盘和眼底血管),泪液分泌量检测(SIT)、泪膜破裂时间检测(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实验(FL),保证参与实验的35只小鼠角膜屏障功能良好,眼前节正常。建立干眼模型周期为14天,造模第1天开始给药,给药周期为14天,第14天对各组小鼠进行角膜上皮损伤检测、SIT、BUT检测;第15天取小鼠眼球及眼睑附属器组织,制作冰冻病理切片;PAS糖原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膜组织上杯状细胞的密度;HE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层的厚度;Tunel凋亡法检测各组小鼠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膜组织中CD4+T细胞的浸润情况。结果:经过白蒺藜散灌胃14天后,给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小鼠泪液分泌量显着增加;泪膜破裂时间延长;钴蓝光下观察到荧光素钠滞留减少,SIT、BUT、FL三项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白蒺藜散对角膜上皮损伤有保护作用;HE染色结果表明白蒺藜散对角膜上皮细胞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给药组角膜上皮细胞层厚度较模型对照组有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S糖原染色结果显示白蒺藜散会减少杯状细胞的溶解和缺失,单位长度结膜组织上杯状细胞数量较模型对照组有显着性增加(P<0.05);Tunel凋亡实验证明白蒺藜散能减少干眼模型小鼠角膜上皮细胞和结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并且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免疫荧光染色法发现经白蒺藜散灌胃治疗后小鼠结膜组织中CD4+T细胞的浸润较模型对照组有显着性减少(P<0.05)。结论: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干燥环境结合药物诱导方法可以建立快速且稳定的实验性小鼠干眼模型,运用该动物干眼模型经白蒺藜散灌胃给药治疗14天后,小鼠眼表上皮损伤有所减轻,结膜组织中CD4+T细胞的浸润减少,泪液分泌量增加,泪膜稳定性增加,杯状细胞缺失减少,白蒺藜散能够抑制角膜上皮细胞和结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并改善角膜屏障功能。

二、细胞凋亡与角膜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凋亡与角膜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未折叠蛋白反应在角膜营养不良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未折叠蛋白反应的概述
2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角膜营养不良
    2.1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2.2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Ⅱ型
    2.3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斑状角膜营养不良
    2.4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Meesmann角膜营养不良
3 小结

(2)机械拉伸下IL-8调控角膜细胞基质重塑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简介
        1.1.1 圆锥角膜的概况
        1.1.2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
    1.2 圆锥角膜与细胞外基质代谢
        1.2.1 角膜细胞外基质的组成
        1.2.2 圆锥角膜与胶原代谢
        1.2.3 圆锥角膜与蛋白聚糖
    1.3 力刺激在角膜相关病变中的作用
    1.4 力刺激对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1.5 促炎因子在细胞外基质代谢中的作用
        1.5.1 圆锥角膜中促炎因子的表达
        1.5.2 力刺激对促炎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1.5.3 促炎因子对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机械拉伸对角膜细胞IL-8表达的作用及机制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角膜成纤维细胞的提取及培养
        2.2.2 细胞处理
        2.2.3 活性氧含量检测
        2.2.4 基因表达分析
        2.2.5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
        2.3.2 机械拉伸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
        2.3.3 机械拉伸诱导角膜成纤维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
        2.3.4 AQP1介导的氧化应激参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IL-8基因的表达调控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IL-8对角膜细胞外基质代谢的影响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角膜成纤维细胞的提取及培养
        3.2.2 载体构建
        3.2.3 细胞转染
        3.2.4 IL-8相互作用蛋白预测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2.6 蛋白表达分析
        3.2.7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IL-8基因siRNA干扰体系和过表达体系的构建
        3.3.2 IL-8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胶原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3.3 IL-8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胶原含量的影响
        3.3.4 IL-8对人角膜成纤维细胞蛋白聚糖基因表达的影响
        3.3.5 IL-8基因相互作用蛋白预测
        3.3.6 IL-8对角膜成纤维细胞其他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3.7 干扰IL-8后角膜成纤维细胞中VEGF的表达
        3.3.8 IL-8对下游信号途径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小鼠角膜碱烧伤及雷帕霉素对其修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哺乳动物眼球及角膜结构
        1.1.1 眼球的结构
        1.1.2 角膜的结构
    1.2 角膜碱烧伤引起的主要不良病变
    1.3 小鼠角膜碱烧伤引起的血管新生和纤维化病变研究
        1.3.1 哺乳动物角膜碱烧伤引起的血管新生
        1.3.2 哺乳动物角膜碱烧伤引起的角质细胞向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
    1.4 角膜碱烧伤的甲基化调控研究
        1.4.1 表观调控及甲基化调控简介
        1.4.2 角膜疾病中的甲基化调控研究及研究意义
    1.5 角膜碱烧伤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1.6 Rapamycin(Rapa)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研究
        1.6.1 Rapa及mTOR简介
        1.6.2 Rapa在碱烧伤治疗中的应用和研究意义
    1.7 PI3K/AKT/mTOR、MAPK信号通路和HIF-1 对角膜碱烧伤影响的研究
        1.7.1 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对血管生成的调控
        1.7.2 HIF-1/VEGF通路对血管生成的调控
        1.7.3 MAPK信号通路对血管生成的调控
    1.8 选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
    1.9 本研究的创新
第二章mTOR因子介导的小鼠角膜碱烧伤及Rapa干预下血管生成的甲基化调控、转录因子调控及信号通路PI3K/AKT和 MAPK/ERK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药物和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及模型建立
    2.3 实验方法
        2.3.1 碱烧伤引起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态学数据采集
        2.3.2 石蜡切片和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
        2.3.3 冰冻切片及CD31、HIF-1α和VEGF免疫荧光染色
        2.3.4 石蜡切片和Brd U免疫荧光染色
        2.3.5 RNA提取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
        2.3.6 DNA亚硫酸氢钠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
        2.3.7 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
        2.3.8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
    2.4 实验结果
        2.4.1 时间梯度的筛选和建立
        2.4.2 碱烧伤引起的角膜血管新生和Rapa处理对其形态的影响
        2.4.3 碱烧伤及Rapa处理对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结构的影响
        2.4.4 碱烧伤及Rapa处理对角膜细胞增殖的影响(Brd U+细胞染色)
        2.4.5 碱烧伤及Rapa处理对角膜血管生成的影响(CD31 染色)
        2.4.6 碱烧伤及Rapa处理对角膜VEGF和 α-SMA表达的影响
        2.4.7mTOR因子介导的小鼠角膜碱烧伤及Rapa干预下血管生成的甲基化调控(DNA水平调控)
        2.4.8 转录因子ETV对去甲基化位点的负调控(转录水平调控)
        2.4.9 Rapa通过抑制碱烧伤诱导的PI3K/AKT/mTOR、HIF-1和MAPK信号通路活化,降低了VEGF的表达(蛋白水平调控)
    2.5 讨论
        2.5.1 碱烧伤诱导VEGF和 α-SMA表达与Rapa对角膜血管生成和纤维化的抑制作用
        2.5.2 碱烧伤引起的角膜组织损伤和Rapa对其的修复
        2.5.3 角膜碱烧伤及Rapa对其修复的分子机制
    2.6 本章主要结论
第三章 小鼠角膜碱烧伤及Rapa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应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药物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及模型建立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鼠血清的采集
        3.3.2 石蜡切片和H&E染色
        3.3.3 CD45、F4/80和MPO冰冻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
        3.3.4 RNA提取及qRT-PCR
        3.3.5 血清中TGF-β和 Foxp3的ELISA测定
        3.3.6 流式细胞术对脾脏淋巴细胞的测定
        3.3.7 角膜中TNF-α、MMP-2、p-mTOR和VEGF蛋白的检测
    3.4 实验结果
        3.4.1 CD45+、F4/80+、MPO+细胞通过角膜缘浸润进入基质
        3.4.2 Rapa抑制碱烧伤诱导的炎症因子高表达
        3.4.3 脾脏T细胞对小鼠角膜碱烧伤及Rapa处理的响应
    3.5 讨论
        3.5.1 碱烧伤引起的炎症细胞浸润和Rapa对其过程的抑制
        3.5.2 Rapa在多重细胞因子调控的炎症和血管生成中发挥作用
        3.5.3 MMP-2对碱烧伤引起的血管重构发挥炎症因子作用
        3.5.4 Rapa通过诱导CD4+CD25highTreg细胞生成调控角膜的损伤修复
    3.6 本章主要结论
Rapa在角膜碱烧伤诱导的损伤应答中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牛磺酸对东莨菪碱诱导小鼠干眼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原因
        1.1.1 内在因素
        1.1.2 外在因素
    1.2 干眼的治疗
        1.2.1 药物治疗
        1.2.2 手术治疗
    1.3 牛磺酸的作用
        1.3.1 牛磺酸对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
        1.3.2 牛磺酸对机体渗透压的影响
        1.3.3 牛磺酸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1.3.4 牛磺酸对视觉方面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验试剂、器械及其来源
        2.1.3 常用试验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动物模型制作
        2.2.2 试验分组与方案
        2.2.3 泪液分泌量试验
        2.2.4 泪膜破裂时间
        2.2.5 荧光素钠染色及评分
        2.2.6 样本取材
        2.2.7 石蜡切片&HE 染色
        2.2.8 过碘酸-雪夫(PAS)染色
        2.2.9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
        2.2.10 qRT-PCR检测炎症因子
    2.3 统计学处理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泪液分泌量的变化
    3.2 泪膜破裂时间的变化
    3.3 荧光素钠染色情况
    3.4 角膜上皮细胞形态学变化
    3.5 结膜杯状细胞形态学变化
    3.6 角膜上皮细胞凋亡计数
    3.7 炎性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干眼动物模型的建立
    4.2 牛磺酸有促进泪液分泌的作用
    4.3 牛磺酸有保护眼表上皮的作用
    4.4 牛磺酸对细胞凋亡具有抑制作用
    4.5 牛磺酸对炎症具有抑制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芍药苷抑制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对象及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高眼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取材及制作标本
    3 组织检测
        3.1 HE染色
        3.2 TUNEL染色
        3.3 免疫组化染色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2章 结果
    1 眼压测量结果
    2 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变化
        2.1 SD大鼠视网膜形态病理变化
        2.2 SD大鼠RGCs数量变化
    3 TUNEL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RGCs凋亡变化
    4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RGCs中Nrf2/HO‐1 蛋白的表达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6)以HMGB1为靶点防治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中眼部相关变化
        1.1.1 角膜变化
        1.1.1.1 角膜上皮层
        1.1.1.2 Bowman层
        1.1.1.3 基质层
        1.1.1.4 Descemet膜
        1.1.1.5 内皮层
        1.1.2 结膜参与
        1.1.3 泪膜的变化
        1.1.4 糖尿病角膜神经
        1.1.5 角膜触觉
    1.2 糖尿病角膜病变分子机制
        1.2.1 生长因子
        1.2.2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
        1.2.3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和活性氧
        1.2.4 Sirtuin1
        1.2.5神经激肽1
    1.3 HMGB1与糖尿病眼病
        1.3.1 HMGB1及其相关信号通路
        1.3.2 HMGB1信号通路与糖尿病并发症
        1.3.3 HMGB1信号通路与眼部疾病
        1.3.4 HMGB1抑制剂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1.4 甘草酸概述
        1.4.1 甘草酸简介
        1.4.2 甘草酸的安全问题
        1.4.3 甘草酸抑制HMGB1的生成与释放
    1.5 Gen
        1.5.1 Gen基本介绍
        1.5.2 Gen药理活性
        1.5.3 Gen在眼科领域的应用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HMGB1信号通路在糖尿病性角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1.1.1 实验动物
        2.1.1.2 实验耗材与试剂
        2.1.1.3 实验仪器
        2.1.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2 实验方法
        2.1.2.1 糖尿病小鼠模型(Ⅰ型)的建立
        2.1.2.2 小鼠眼压及角膜敏感度测试
        2.1.2.3 小鼠眼泪分泌量检测
        2.1.2.4 小鼠眼前节裂隙灯观察
        2.1.2.5 小鼠角膜扫描电镜(SEM)观察
        2.1.2.6 小鼠角膜上皮凋亡检测(TUNEL染色)
        2.1.2.7 小鼠角膜神经染色
        2.1.2.8 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观察
        2.1.2.9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
        2.1.2.10 免疫组化
        2.1.2.11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糖尿病小鼠基本变化
        2.2.2 糖尿病小鼠眼表变化
        2.2.3 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与角膜内皮微观结构的改变
        2.2.4 糖尿病小鼠上皮细胞凋亡严重
        2.2.5 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密度与角膜敏感度的改变
        2.2.6 糖尿病病程进展中角膜组织中HMGB1表达变化规律
        2.2.7 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愈合延迟
        2.2.8 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延迟
        2.2.9 角膜上皮损伤后小鼠角膜中HMGB1表达变化
    2.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抑制HMGB1信号通路对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治疗作用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3.1.1.1 实验动物
        3.1.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2.1 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模型的建立
        3.1.2.2 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染色
        3.1.2.3 Western blot法
        3.1.2.4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结膜下分别注射甘草酸二钾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作用
        3.2.2 结膜下分别注射甘草酸二钾对糖尿病小鼠角膜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
        3.2.3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3.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甘草酸二钾纳米胶束多靶点调控HMGB1信号通路防治糖尿病性角膜病变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1 实验动物
        4.1.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4.1.1.3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2.1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制备
        4.1.2.2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表征
        4.1.2.3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储存稳定性
        4.1.2.4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抗氧化能力考察
        4.1.2.5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PAMPA及体外释放
        4.1.2.6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安全性考察
        4.1.2.7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小鼠角膜吸收
        4.1.2.8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药效学实验
        4.1.2.9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处方优化
        4.2.2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外观及微观特征
        4.2.3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稳定性
        4.2.4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抗氧化能力
        4.2.5 甘草酸二钾显着促进Gen的透膜性与释放能力
        4.2.6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的安全性
        4.2.7 甘草酸二钾促进小鼠角膜的在体吸收
        4.2.8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药效学结果
        4.2.8.1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促进糖尿病小鼠角膜上皮损伤修复
        4.2.8.2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促进角膜上皮损伤后角膜神经和敏感度修复
        4.2.8.3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有效抑制糖尿病角膜HMGB1 信号通路
        4.2.8.4 甘草酸二钾-Gen纳米胶束滴眼液显着降低糖尿病角膜中炎症因子的表达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r.57c>u突变型miR-184与序列相似的短平末端双链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眼病的关系和作为潜在治疗手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表
序言
u突变型处理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全转录组m RNA/circRNA的研究'>第一部分 miR-184 及其r.57c> u突变型处理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全转录组m RNA/circRNA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miR-184-C,miR-184-U和 NC处理细胞中的RNA表达水平
        3.2 miR-184-C组和miR-184-U组分别与NC组比较DEG有所不同
        3.3 miR-184-C和 miR-184-U处理的细胞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
        3.4 凋亡基因表达谱
        3.5 circRNA预测
        3.6 circRNA定量
        3.7 circRNA与 miRNA的种子匹配分析
        3.8 circRNA中的ALU元件富集
        3.9 miR-184-U下调的基因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与突变型miR-184 序列相似的短平末端双链RNA可通过与ATP5A结合来解离Fo F1-ATP合酶二聚体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dsRNA-184-U下调了ALDH5A1 的表达
        3.2 dsRNA-184-U和 miR-184-U降低了ATP的产生
        3.3 ALDH5A1的3'UTR不是dsRNA-184-U的直接靶标
        3.4 dsRNA-184-U结合蛋白的鉴定
        3.5 DHX9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6 dsRNA-184-U与 ATP5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有关
        3.7 dsRNA-184-U驱动ATP5A释放进入细胞质
        3.8 ATP5A与 dsRNA-184-Up2 序列对接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突变型miR-184(miR-184-U)及其短平末端双链RNA(dsRNA-184-U)对氧诱导的视网膜病模型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OIR模型评价
        3.2 玻璃体腔注射miR-184-U或 dsRNA-184-U后视网膜血管形态
        3.3 miR-184-U和 miR-184-U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影响的定量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眼部发育和疾病中的 MicroRNA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lncRNA在氧化应激状态下人小梁网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_2O_2 诱导TMCs氧化应激状态下的自噬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细胞培养与处理
        1.1.2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
        1.1.3 细胞凋亡检测
        1.1.4 LC3双标腺病毒转染
        1.1.5 ROS荧光检测
        1.1.6 RT-qPCR
        1.1.7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1.1.8 免疫荧光
        1.1.9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氧化应激细胞模型的构建与鉴定
        1.2.2 H_2O_2刺激后ROS产生增多
        1.2.3 H_2O_2 刺激后TMCs中 ECM表达水平升高
        1.2.4 H_2O_2 刺激后TMCs自噬增强
        1.2.5 3-MA抑制自噬对氧化应激状态下TMCs的影响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调控自噬的相关基因及lncRNA筛选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细胞培养与处理
        2.1.2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
        2.1.3 siRNA 转染:(靶序列见附录)
        2.1.4 RT-qPCR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
        2.2.2 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测序结果验证
    2.3 讨论
    2.4 小结
三、ENST00000523905的自噬调控作用及机制探索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细胞培养与处理
        3.1.2 LC3双标腺病毒转染
        3.1.3 ROS荧光检测
        3.1.4 RT-qPCR
        3.1.5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3.1.6 免疫荧光
        3.1.7 RNA pull down实验
        3.1.8 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实验(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
        3.1.9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下调TP53INP1 表达对氧化应激状态下TMCs的影响
        3.2.2 下调ENST00000523905 表达对氧化应激状态下TMCs的影响
        3.2.3 ENST00000523905 通过C/EBPβ正向调控TP53INP1 的表达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自噬及lnc RNAs在眼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用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在新西兰白兔眼中建立结膜纤维血管模型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动物实验
        2.4 人翼状胬肉标本的采集
        2.5 制备石蜡切片
        2.6 HE染色
        2.7 免疫组化染色
        2.8 免疫荧光
        2.9 阅片与数据分析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角膜缘干细胞切除联合碱烧伤法成功地诱导了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conjunctival fibro-vascular tissue[CFVT])形成
        3.2 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具有与人复发胬肉相似的组织化学特征
        3.3 术后观察
    4 讨论
第二部分 吡柔比星诱导体外培养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凋亡和自噬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组织块法成功培养出原代兔结膜成纤维细胞
        3.2 THP抑制RCF增殖,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3.3 THP对 RCF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THP诱导RCF死亡,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
        3.5 THP诱导RCF自噬
        3.6 THP抑制HCECs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将细胞阻滞于G2/M期
    4 讨论
第三部分 吡柔比星预防新西兰白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配置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动物实验
        2.4 制备石蜡切片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化染色
        2.7 阅片分析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THP减少兔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切除术后复发
        3.2 THP诱导兔结膜发生自噬和凋亡
        3.3 0.005 mg/mL THP未损伤手术周围角膜缘干细胞
        3.4 THP对 C57BL/6 小鼠角膜上皮愈合功能的影响
        3.5 THP对角膜﹑心脏﹑肝脏和肾脏的毒性评估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膜术后纤维化机制及治疗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白蒺藜散对小鼠干眼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干眼症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干眼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综述三:干眼症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细胞凋亡与角膜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折叠蛋白反应在角膜营养不良中的研究进展[J]. 刘学睿,王丽媛,张毅,郑涛,赵楚楚,刘平. 医学综述, 2021(12)
  • [2]机械拉伸下IL-8调控角膜细胞基质重塑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D]. 孙宇宁.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小鼠角膜碱烧伤及雷帕霉素对其修复的机制研究[D]. 李建德. 兰州大学, 2021(09)
  • [4]牛磺酸对东莨菪碱诱导小鼠干眼的改善作用及机制初探[D]. 王翠莲.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5]芍药苷抑制慢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研究[D]. 张丹. 青岛大学, 2020(01)
  • [6]以HMGB1为靶点防治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其机制研究[D]. 侯玉真.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7]r.57c>u突变型miR-184与序列相似的短平末端双链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眼病的关系和作为潜在治疗手段的研究[D]. 刘思雨. 浙江大学, 2020(01)
  • [8]lncRNA在氧化应激状态下人小梁网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铁金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吡柔比星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抗兔结膜纤维化[D]. 徐丽娟. 浙江大学, 2020(01)
  • [10]白蒺藜散对小鼠干眼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郝菲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细胞凋亡和角膜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