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

一、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杨妮妮[1](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理想人格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被社会所认可、推崇的人格模式。它包含了人的知识、智慧、情感、道德、审美各要素的统一。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中国青年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相比于以往历史时期的理想人格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主要具有超越性、崇高性、科学性、传承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是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的时代、新的要求,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育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培育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育理念存在偏差、培育方法较为单一、培育目标片面化、培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大学生理想人格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程度不够。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重视不够、社会及家庭的育人环境复杂多变以及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的自觉性不高三方面。根据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一是高校要把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工作放在首位;二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有益实践;三是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素养;四是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外部环境;五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塑造自我理想人格的自觉性。

张紫琪[2](2020)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化与数字化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不断融合、重组,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节目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网络直播。伴随着新媒体掀起的媒介革命,网络直播平台变成了市场与资本的宠儿和广大受众的秀场。网络直播的出现,尤其受到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网络直播准入门槛低、内容良莠不齐、渗透营销普遍等负面性导致完整、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圈无法形成,这自然会对尚未成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现状,总结网络直播怎样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影响,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根据这样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并制定出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网络直播的定义、直播形式、发展情况等内容的描述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从而阐述网络直播的类型及其特点。并分别对人格、道德人格、大学生道德人格进行阐释,说明大学生拥有完善而又健康道德人格的重要性。以问卷的形式,对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现状及对其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从受众人数情况、受众观看时间、受众观看取向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拓宽大学生道德社交视野、缓解大学生道德心理压力、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妨害大学生道德理性思考、破坏大学生道德审美判断、导致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促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功利化、淡化大学生公正文明的道德情感等几个方面。最后,从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制定出应对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影响的策略:社会层面则需要重视社会网络直播平台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网络直播、培育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人格、强化大学生网络审美教育;学校层面需要注重高校道德教育培养队伍的建设,增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进行网络参与心理干预;个体层面需要大学生增强培养网络直播的是非情感、养成网络道德的评判能力、提高网络直播的鉴赏能力,从而打造清朗的网络“生态圈”。这对构建网络道德环境、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能,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起到既治标又治本的作用。

石莹[3](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侯宇琪[4](2019)在《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才是个体的立身之基、发展之本。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成型的关键时期,其人格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更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受到外界复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频频出现各种问题,同时这也透视出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科学对策,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大学生人格教育进行了全面的生态化审视。立足于现实,通过对部分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访谈,并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透视出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人格教育问题多元,收效甚微,总体定位模糊缺乏精确性、实施零散缺乏系统性、课程资源泛化缺乏针对性、师资不足缺乏专业性;而家庭人格教育的优势也成为弊端,影响深远却喜忧掺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格教育的影响错综复杂,良莠不齐,负面影响难以分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最后,针对以上问题,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提出解决对策,主要从五个大方面入手。第一,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推进大学生人格教育可持续发展。第二,积极遵循耐度定律,推动人格教育教学改革。第三,努力消除限制因子,实现人格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第四,重视生态位的分化,积极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人格教育共同体。第五,保持人格主体的内稳态,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人格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关爱是回归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大学生人格教育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是实施人格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大学生人格教育不是仅仅依靠高校就可以完成的,更需要社会、政府、家庭等多方力量的援助。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建立人格教育生态系统网络,提出科学对策,共同推动人格教育实践,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周颜玲[5](2019)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意识形态一直是国内外学界、政界的敏感话题,也是新时代的哲学主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践和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融合,使其成为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向来强调“以文载道”“以文化成”的意识形态要素,承载着信仰塑造的基本功能,而且包含丰富的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智慧,能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滋养和丰富支撑。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为研究视域,科学把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效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今时代需要着重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研究方法,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视域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全文共分导论、结束语和五章,着重分析和论证了以下观点:为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体系化发展和大众化表达,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需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概念进行新视角定义,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新角度阐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界定,借鉴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综合了学者们的范围式、分层次定义,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社会发展要素推动、个体人格提升和行为养成三个层面对其进行了细化和微观化诠释,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定义层面党性与人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并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界定为理论层面的完善和创新、实践层面的现实建构和作用发挥两个方面。综合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归纳,从宏观叙事与具体阐释两个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界定,并在具体阐释层面将其基本精神归纳为治国理政之道、社会运行之道、为人处世之道三个方面。基于以上定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新视角的说明。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层面,从生成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民族文化土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化而来,二者互动共生;从内容角度看,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是立足唯物史观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而成的文化成果。在社会发展要素推动层面,“大同小康”思想、“以德治国”传统、“民为邦本”思想、“天人合一”思维、“修齐治平”理想等中华优秀传统治国理念和价值精髓,都已被中国共产党所继承并弘扬,成为推动我国“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文化支撑。在个体人格提升和行为养成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蕴含着推进现代人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宝贵智慧,为个体理想信念的树立、现代人格的自我提升和行为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新中国成立以来,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与建设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且一直源源不断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丰富滋养和有益支撑。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自成型以后,一直决定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本方向和传承模式。按照意识形态建设的不同时期,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语义场分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化探索(1949-1978)、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1978-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2至今)三个阶段,厘清了不同历史阶段中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阶段性特征和传承模式,并从指导思想、社会措施、个体引导三个层面梳理出传承中华文化价值精髓坚守基本方向、契合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传统文化发展、吸纳民族精神基因提升公民综合素质三条基本经验,为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经济全球化使得信息、资金、技术的流动更加便捷,也使得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变得日益频繁,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这些挑战和机遇也会反映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之中。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正当其时;另一方面,面临西方虚假普世理念对理想信仰的遮蔽、全球化文化浪潮对传统家国文化的侵蚀、市场逻辑对伦理本位的挤压等生存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暴露出脱离时代发展的现实短板,其现实境遇令人堪忧。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准确识别这些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统领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当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存在传统文化主流价值阐发片面化、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水平不高、现代理想人格塑造尚未成型等问题。在传统文化主流价值阐发方面,由于未能严丝合缝对接当代文化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的阐发仍存在“言必称”“择其一二”等片面之说;在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方面,主要是未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作用,对其的活化性利用仍然处于浅层,存在功利化应用现象,其实践应用效果也有待提高;在现代理想人格塑造方面,由于中华传统人格思想对于人的现代化理想人格建设还不具备全面的激励因素,因而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理想型人格建设仍不成体系,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主要几点,可归纳为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核心理念阐发不足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整体合力尚未形成减缓了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等三个方面。基于以上问题,要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模式,使其在新的时代返本开新,更具有时代性和感召力。在当前中西文化与意识形态都处于相互冲突与交融的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而是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资源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及各种社会文化领域有所助益。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继续弘扬和传承,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意识形态视域来反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境遇,力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具有返本开新之效,有效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指导思想而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传承。就基本思路而言,要厘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功能性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一切有效力量,完善传承传播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具体举措而言,要通过思想引领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加强教育引导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体社会化的有益观念,在提升公民基本素养、推进现代人格生成、规范个体行为中推动社会的良性化发展。

董啸楠[6](2019)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培育路径探究》文中提出“理想人格”是作为类主体的人应该达至的做人目标,是人性的应然状态和修养境界,“大学生理想人格”就是青年大学生群体所应达至的人格理想和境界。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部分,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应当挺立自身人格,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思想,内蕴着对青年大学生人格理想的殷切期许,展现了“为什么加强青年人格教育”、“青年人格是什么”以及“如何展开青年人格教育”的思辨逻辑,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提供时代资源。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文化根基,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与实现路径提供丰富的历史支撑。新时代习近平青年人格发展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提供了四层意蕴:一是立志明辨,培育理想信念的明志人格;二是修德爱国,挺立责任担当的修德人格;三是求学问道,凸显勤学好学的致学人格;四是躬行慎行,力求创新躬行的力行人格。同时,从外部家庭、高校、组织、国家的教育引领和大学生内在自我提升、自我实践两方面,构设出培育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思想理论和引导方向。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理想,应以“志”为端的,强调“德”“学”并进,最终落实于“行”。

赵明明[7](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格特征既是个体心理特征,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它在个体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更有来自自我思想意识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高度转型期,尽管他们的人格整体发展趋势是良好的,但由于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某些大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了偏颇甚至是严重缺失,对他们成人、成才、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培养和塑造我国大学健康的人格己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本文从这一时代背景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现状,概括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具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探讨了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基本途径,以期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能全面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本论文共包含三章,第一章从马克思人学视角下谈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科学内涵,此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科学内涵、人格及人格缺陷的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指导意义三节来展开论述,主要强调了“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三个理论思想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重要指导意义;第二章主要分析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节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现状及特征,第二节具体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四种表现,第三节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分析影响大学生构建健康人格的因素;第三章探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方法和途径,从社会新媒体环境、学校人格素质教育、家庭内部教育、个人自我教育四节分别提出了指导当代大学生构建健康人格的方法和措施。

张琼渌[8](2017)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 ——以福建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格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对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是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有效保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变化发展,大学生的人格受到繁冗复杂的社会状况的影响不断加深,新旧思想、国内外文化冲击和各方面压力等问题正日益激烈地冲击着大学生个体思想,严重阻碍了其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发展。本研究在实证分析当前大学生人格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国外品格教育的成功经验,提炼国外品格教育对我国健康人格的启示,提出当前增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理念、机制和原则,并对其培育路径提出部分优化建议。可以为当前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提供部分可供借鉴和深化的认识。具体而言,全文从六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问题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介绍“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之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汇总研究现状,阐明这一研究的具体思路。第二章在研究和整理国内外学者有关人格、健康人格的文献为基础,对人格与健康人格的含义进行尝试性探讨,界定健康人格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并以此为全文立论依据。第三章分别以学生、社会和民族复兴作为切入点,分析论述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性;并剖析健康人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个人发展的意义。第四章,以向大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运用五分量表,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分析出四种缺陷人格,并详细分析其成因,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实证性分析。第五章,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外品格教育相关文献,剖析国外品格教育内容和特点,并概括出其内在共性,阐明国外品格教育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启示。第六章,针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提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理念、培育原则、培育机制和培育路径。

黄凯[9](2017)在《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启示》文中指出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需要有更多的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之努力。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必然要做好迎接社会急剧变化发展的准备。在适应社会方面,大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综合能力之外,还需要理想的人格。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一些人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失衡,人格的扭曲、变态等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现状和重要性。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解决国家所处的不利局面,在思想领域中为国民的生存与发展,为国家的繁荣与昌盛指明了一条道路。在他发表的长篇着作《新民说》中,嬉笑怒骂,一针见血地揭露百年不变的国民劣根性,这对在几千年封建文化制度影响下的中国是一次巨大的冲击,让沉睡已久的国民对传统的人格进行了反思。基于“要强盛中国,先要强大中国青年的”理念,梁启超在自己的着作《新民说》中系统地提出了要塑造以“新民”为标准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国家要抵御外强,摆脱危机,需要提升全人民的道德水准、文化程度和办事能力,需要让国民振衰起敝,在困境中彰显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国民精神。其中所倡导的利群、公德、进取、自由和尚武的精神,对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重要的启示。社会的快速变革要求必须要有与相适应的人格发展。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力量,要在人格上建立起自身的优势。目前,不少大学生的人格存在缺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能够更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育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借鉴梁启超新民思想一方面可以为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能从中获取有效措施,为推进高校的育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为依托,着重挖掘“新民”人格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现代意义。梁启超论述的新民问题和当下高校对大学生人格的培育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都是为了解决青年在面对道德冲突和价值困惑时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人际关系失衡、爱国意识淡薄、缺乏进取精神和独立自主能力弱等人格缺陷问题,都是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梁启超在其人格思想中加入了许多现代因素,不仅在道德方面强调个体道德品质对社会的重要性,而且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方面要以国家主义为导向,其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为我们国家的人格教育起到了启发和指导作用。即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崇尚精神追求;增强群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历史担当;提高树立民族危机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进取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齐宁宁[10](2017)在《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改革速度的不断加快,创业产生动力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创业教育也随之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在各个高校内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教育进步必然的趋势。创业教育发展好了对于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以及科技强国都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教育,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素养是各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了社会议论的热点,各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无论是课程的体系、教学的方式、还是建立各种实训基地,都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从目前效果看,实质性的突破不明显。传统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仍然制约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创业人格方面的培养显得更为薄弱。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由于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传授,而忽略了精神、人格方面的培养,导致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志薄弱、思维比较僵化等现象。最终导致成创业人格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大学生的创业人格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的创业教育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技能方面进行培养,精神、素质、行为等人格方面都需要进行教育。本文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为背景,就如何实现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全文共分为四大章节: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交代的是本论文中所要研究的内容和一些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人格、创业人格和大学生创业人格等名词的相关概念、具有什么特点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人格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具体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找到有利的培养条件并对其充分的利用;对影响创业人格培养的不利因素进行反思并找到其根源。第四部分是根据对问题根源的分析,主要从观念、创业环境和创业教育等方面寻找具体有效的培养措施。其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对部分高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出在创业活动中,影响创业人格培养的因素和希望得到改进的方面来入手,从而找到合适的培养对策。第五部分是结语,它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通过对创业人格培养的深度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和对策。说明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是有方法可循的。通过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效果,同时也使所有高校大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创业人格精神,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概述
    (一)相关概念释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主要内容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迫切性及重要性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迫切性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重要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高校要把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开展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有益实践
    (三)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素养
    (四)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外部环境
    (五)提高大学生塑造自我理想人格的自觉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网络直播
        1.网络直播的定义
        2.网络直播的类型
        3.网络直播的特征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
        1.人格的内涵
        2.道德人格的内涵与结构
        3.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
    (三)研究的基础理论
        1.网络伦理学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3.网络传播理论
二、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的现状
        1.受众人数情况
        2.受众观看时间
        3.受众观看取向
    (二)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积极影响
        1.丰富的直播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2.互动的直播平台有利于拓宽大学生道德社交视野
        3.轻松的直播环境有利于缓解大学生道德心理压力
        4.灵活的直播形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感
    (三)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消极影响
        1.过度娱乐妨害大学生道德理性思考
        2.低俗文化破坏大学生道德审美判断
        3.非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
        4.打赏机制促使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功利化
        5.消极心态淡化大学生公正文明的道德情感
    (四)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1.网络直播的双面性
        2.网络道德环境管控机制的不健全
        3.高校网络利用引导的缺失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不足
        5.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欠缺
三、网络直播背景下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育对策
    (一)社会网络道德环境构建
        1.重视社会网络直播平台建设
        2.强化大学生网络审美教育
        3.科学宣传良好网络道德人格
        4.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网络直播
    (二)学校道德教育引导
        1.注重高校道德教育培养队伍建设
        2.增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
        3.进行网络参与心理干预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与判定能力
        1.培养网络道德的评判能力
        2.养成网络直播的是非情感
        3.提高网络直播的鉴赏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践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1.1.2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
        1.1.3 培育大学生养成新型健康人格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1.1.4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人格问题的现实呼唤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国内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综述
        1.3.2 关于国外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现状的综述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涵分析
    2.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涵
        2.1.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概念
        2.1.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
        2.1.3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2.2 教育生态学理论解析
        2.2.1 教育生态学理论概述
        2.2.2 教育的生态环境
        2.2.3 教育的生态功能
    2.3 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践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可行性
        2.3.1 传统人格教育的弊端日益暴露,推动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变革
        2.3.2 探寻有效的教育对策需要教育生态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化审视
    3.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原理分析
        3.1.1 基本定律法则
        3.1.2 基本效应
    3.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生态环境分析
        3.2.1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
        3.2.2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部生态环境
        3.2.3 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当前大学生主要人格问题
        4.1.1 心理发展滞后
        4.1.2 道德信念弱化
        4.1.3 自我中心价值倾向
        4.1.4 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4.2 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高校:问题多元,收效甚微
        4.2.2 家庭:影响深刻,喜忧参半
        4.2.3 社会:错综复杂,良莠不齐
    4.3 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外部生态环境:产生限制因子
        4.3.2 内部生态环境:人格主体内部失衡
        4.3.3 生态因子作用法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探寻大学生人格教育对策
    5.1 优化教育环境:推进人格教育可持续发展
        5.1.1 完善理论制度环境,规范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地位
        5.1.2 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5.2 遵循耐度定律:推动人格教育教学改革
        5.2.1 转变教学思维,大学生人格教育思维转向主体间性
        5.2.2 坚持以师为范,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格素质
    5.3 消除限制因子:实现人格主体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5.3.1 丰富和创新人格教育的载体,在活动实践中避免“花盆效应”
        5.3.2 创建多层次课程体系,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专业课程为主体
    5.4 重视生态位分化:构建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人格教育共同体
    5.5 保持人格主体内稳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人格教育
        5.5.1 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为人格主体内部生态稳定奠定基础
        5.5.2 积极调试心理耐度,寻找人格主体内外平衡的有效结合点
    5.6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点与努力方向
第一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
    一、相关概念
        (一) 意识形态及其建设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弘扬
        (三)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关系
        (一) 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层面: 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的提炼交融
        (二) 社会发展要素推动层面: 综合国力、五位一体的因素驱动
        (三) 个体人格提升和行为养成层面: 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曲折化探索(1949-1978)
        (二)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1978-2012)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2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意识形态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
        (一) 指导思想层面:传承中华文化价值精髓坚守基本方向
        (二) 社会措施层面:契合社会主义事业推进传统文化发展
        (三) 个体引导层面: 吸纳民族精神基因提升公民综合素质
第三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建设的崭新机遇
        (一)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传承要求
        (二) 现代化建设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传承基础
        (三) 国家地位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建设的现实挑战
        (一) 西方价值观对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遮蔽
        (二) 全球化文化浪潮对传统文化生存空间的挤压
        (三) 市场逻辑对“伦理本位”思想的冲击
第四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和成因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弘扬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传统文化主流价值阐发片面化
        (二) 传统文化活化利用水平不高
        (三) 现代理想人格塑造尚未成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传承弘扬存在问题的现实原因
        (一) 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弱化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
        (二) 核心理念阐发不足弱化了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 整体合力尚未形成减缓了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承
第五章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举措
    一、指导思想层面: 顶层设计和发展方向的精准谋划
        (一) 根本原则: 坚持导向加强引领推进发展
        (二) 价值塑造: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 传播推广: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外传承
    二、基本思路层面: 攻坚目标与重点措施的谋求落实
        (一)基本目标: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功能指向: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
        (三) 主体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聚一切群众力量
        (四) 载体建设:完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体系
    三、具体举措层面: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教育引导
        (一) 思想引领:“表”“里”兼顾提高认知认同
        (二) 教育引导:“显”“隐”共进助力传播传承
        (三) 素质提升:“质”“格”并行促进自觉自省
        (四) 行为养成:“情”“行”并重推动身体力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培育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1.大学生理想人格内涵的研究
        2.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必要性
        3.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育路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一、人格与理想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定义
    (二)理想人格
        1.理想人格的定义
        2.大学生的理想人格
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的价值诉求
        1.新时代的新特征鞭策大学生挺立理想人格
        2.新时代的新要求促使大学生健全理想人格
    (二)大学生人格亟需提升
        1.大学生人格存在的问题
        2.大学生人格现存问题的原因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
    (一)以“志”为首塑造明志人格
        1.立志:坚定理想信念
        2.明辨:善断是非曲直
        3.志存高远:勤勉图强
    (二)以“德”为要达至修德人格
        1.正心:秉持爱国之心
        2.诚意:坚持精诚态度
        3.情理兼修:浩然宽容
    (三)以“学”为重求索致学人格
        1.勤学:牢固学识根基
        2.博学:拓展专业广度
        3.德才并重:责任担当
    (四)以“行”为终至臻力行人格
        1.躬行:执持笃实务实
        2.慎行:保持慎始敬终
        3.勇于开拓:革新创造
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路径
    (一)强化家庭、高校、组织、国家的教育作用
        1.家庭配合塑造养成
        2.高校优化方法内容
        3.党团组织严格要求
        4.国家树立榜样模范
    (二)发挥自我驱动于实践中塑就理想人格
        1.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2.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人学视角下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科学内涵
    第二节 人格与人格缺陷
        一、人格的基本概念
        二、人格缺陷的内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指导意义
        一、“人的本质”是人格培育的理论前提
        二、“人的需要”是人格培育的内在动力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格培育的根本要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
        一、人格结构处在剧烈变动与定型过程中
        二、人格理想逐步明确
        三、人格发展中的情感与情绪过于丰富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表现
        一、自我意识存在偏差
        二、心理状态不稳定
        三、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四、人际关系失调
    第三节 影响当代大学生构建健康人格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家庭因素
        四、个人因素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导下的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
    第一节 重视社会新媒体正确引导作用
        一、优化公共网络氛围
        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二节 强化校园素质教育
        一、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强化大学生人格教育内容
        二、完善大学生校园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三、重视教师人格模范作用
        四、加强培养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创新能力
    第三节 强化家庭内部教育
        一、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二、制定适当家庭教育方式
    第四节 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
        一、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
        二、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 ——以福建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人格与健康人格
        2.1.1 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2.1.2 健康人格的内涵及维度分析
    2.2 健康人格培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学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3.1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必要性
        3.1.1 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3.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3.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3.2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意义
        3.2.1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2 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3.2.3 有利于个人成长成才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及其问题分析—以福建高校为例
    4.1 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4.1.1 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的效度分析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的表现
        4.2.1 缺乏体魄锻炼,意志力薄弱
        4.2.2 自主能力不强,独立性较弱
        4.2.3 理想信念缺失,行为无目标
        4.2.4 抗挫能力差,自控能力弱
    4.3 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成因分析
        4.3.1 家庭教育效能的弱化
        4.3.2 学校教育仍存在不足
        4.3.3 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
        4.3.4 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第五章 国外品格教育的实施效果及对我国的启示
    5.1 国外品格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5.1.1 国外品格教育的内容
        5.1.2 国外品格教育的特点
    5.2 国外品格教育的实施效果
        5.2.1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
        5.2.2 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品格导向
        5.2.3 使学生品格状况极大改善
    5.3 国外品格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启示
        5.3.1 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3.2 发挥传统美德的教育,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5.3.3 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合作,建构品格教育的合力机制
        5.3.4 积极借鉴国外道德角色教育方法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对策建议
    6.1 树立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理念
        6.1.1 以人为本,将塑造健全的人作为工作重点
        6.1.2 与时俱进,将健康人格教育贯穿全过程
        6.1.3 创新思维,以现代思维实现育人目标
    6.2 架构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原则
        6.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6.2.2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原则
        6.2.3 培育与消弥相结合原则
        6.2.4 整体与个体互推互进原则
    6.3 优化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机制
        6.3.1 加强健康人格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6.3.2 推进健康人格教育的平台建设
        6.3.3 完善健康人格教育的政策支持
        6.3.4 拓宽健康人格教育的培育维度
    6.4 健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路径
        6.4.1 以家庭教育作为培育基础,创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6.4.2 以学校教育作为培育主导,加强人格培养力度
        6.4.3 以社会教育作为培育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格培育大环境
        6.4.4 以学生自我建设作为培育根本,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
    (一)新民的内涵
    (二)新民人格的界定
    (三)新民人格的特征
    (四)新民思想对人格塑造的现代意义
二、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育
    (一)理想人格的概述
    (二)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容
    (三)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特征
    (四)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性
    (五)大学生人格存在的问题
    (六)产生大学生人格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梁启超新民思想与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的契合
    (一)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二)倡导社会公德
    (三)激发进取精神
    (四)高度重视人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塑造
四、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启示
    (一)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崇尚精神追求
    (二)增强群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历史担当
    (三)提高民族危机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培养进取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的构成与意义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格
        2.1.2 创业人格
    2.2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的构成
        2.2.1 大学生创业人格的界定
        2.2.2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的构成要素
        2.2.3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形成机制
    2.3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的意义
        2.3.1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创业观
        2.3.2 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2.3.3 有利于改善整体的就业环境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3.1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的优势
        3.1.1 创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3.1.2 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初步形成
        3.1.3 团队合作的品质和精神
        3.1.4 具备敢于冒险的意志和性格
    3.2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存在的具体问题与根源分析
        3.2.1 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创业人格培养的影响
        3.2.2 环境对创业人格培养的影响
        3.2.3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健全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的对策
    4.1 把创业人格的培养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进程
        4.1.1 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观念
        4.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人格的培养
    4.2 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4.2.1 优化良好的社会创业环境
        4.2.2 优化家庭教育
    4.3 构建健全的创业教育体系
        4.3.1 合理安排创业教育的课程
        4.3.2 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4.3.3 加强创业实践教育和榜样示范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D]. 杨妮妮. 延安大学, 2020(12)
  • [2]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D]. 张紫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4]基于教育生态学原理的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侯宇琪.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5]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视域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 周颜玲. 山东大学, 2019(02)
  • [6]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培育路径探究[D]. 董啸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7]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D]. 赵明明. 深圳大学, 2018(07)
  • [8]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 ——以福建高校为例[D]. 张琼渌.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9]梁启超新民思想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启示[D]. 黄凯. 延安大学, 2017(01)
  • [10]当代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的对策研究[D]. 齐宁宁.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与人格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