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旁神经阻滞联合PCA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PCA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

一、椎旁神经阻滞加PCA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徐茂华[1](2021)在《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既往研究证明: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优于单一的静脉镇痛,但其在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对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静脉镇痛与“金标准”硬膜外镇痛在腔镜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日照市人民医院择期接受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患者60例,年龄46~73岁,体重51~76Kg,ASA分级I~II级。排除标准: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局麻药物过敏、穿刺部位感染或解剖结构异常、重要脏器功能异常、患者有精神疾病或其他不能配合穿刺者。本研究经日照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B组(A组)和硬膜外镇痛组(B组),每组30例(n=30)。两组患者入室后行ECG、SPO2、PETCO2、脉搏心率检测,在局麻下行桡动脉有创测压,选择右侧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开放中心静脉通路。麻醉诱导前A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在竖脊肌与T8横突之间注入0.25%罗哌卡因注射液25 ml,相同方法行对侧竖脊肌阻滞,15~20 min后测麻醉平面;B组于麻醉诱导前于T8-T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置管。麻醉诱导:舒芬太尼0.3μg/kg、丙泊酚2 mg/kg、苯磺顺阿曲库铵0.2mg/kg序惯诱导行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机,设置吸入氧浓度60%、流量2L/min、潮气量6~8ml/kg、频率10~12次/分通气,根据PETCO2适时调整呼吸参数。麻醉维持:七氟烷吸入维持,瑞芬太尼0.1ug/(kg·min)、苯磺顺阿曲库铵0.1mg/(kg·h)持续泵注。术中根据麻醉深度监测值(BIS)适时调整药物泵注速度,维持BIS值45~55之间,根据镇痛需要加用舒芬太尼。手术结束顺序停用苯磺顺阿曲库铵、七氟烷、瑞芬太尼,等待患者苏醒拔管。A组患者术毕连接PC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舒芬太尼100ug+昂丹司琼16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背景剂量2ml/h,单次自控镇痛剂量1ml,锁定时间15min),B组于手术结束前半小时硬膜外给予2mg吗啡注射液,术后连接PCEA(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0.2%罗哌卡因+0.04mg/ml吗啡,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背景剂量2ml/h,单次自控镇痛剂量1ml,锁定时间15min)。记录术后2h、6h、8h、12h、24h患者静息及运动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评分(将疼痛从0~10分为十一级:0分代表没有疼痛,10分代表剧痛。让患者根据自身对疼痛的感受从0~10之间选取一个级别代表自己所承受的疼痛程度)。记录术后的不良反应(低血压、尿潴留、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等)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1分代表不满意;2分代表基本满意;3分代表满意;4分代表非常满意)。研究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及运动VAS评分比较(2h、6h、8h、12h、24h)A组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A组低血压发生率、尿潴留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恶心、皮肤瘙痒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能取得与其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2、与硬膜外镇痛相比,双侧竖脊平面肌阻滞联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患者满意度高。

胡玉龙[2](2021)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两种阻滞技术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80例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0-80岁,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I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32kg/m2,将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分别为腰方肌阻滞组(Q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两组患者在全麻诱导前分别行双侧超声引导下QLB或TPVB,每侧给予20ml 0.375%罗哌卡因,所有受试者均于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均予舒芬太尼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患者手术切皮前即刻和切皮后5min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数据,计算数据差值△MBP、△HR;测试并记录阻滞15min、30min后双侧腹部皮肤感觉阻滞范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累计用量、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2h、4h、6h、12h、24h、48h静息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0~12 h、12~24 h、24~48 h不同时段PCIA按压次数;记录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补救性镇痛发生率、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Q组同侧比较,T组阻滞15min后左右两侧T6、T7、T12、L1以及右侧T8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更多(P<0.05),阻滞30min后左右两侧T6、L1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更多(P<0.05);同一时段同组两侧同一节段腹部感觉被阻滞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Q组比较,T组术后6h运动VAS评分更低(P=0.048<0.05),两组其余各时段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变化、阿片类药物用量、首次PCIA按压时间、不同时段PCIA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发生率、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两种阻滞技术均可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提供满意的镇痛效果,两者镇痛效果相似,在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方面也无明显差异。

袁文[3](2021)在《MED-TLIF与传统开放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短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显微内窥镜下辅助的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ED-T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验证显微内窥镜下辅助的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治疗此类疾病是否有更佳的效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加微创、安全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武汉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且符合标准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40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6-75岁。根据患者的手术意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行MED-TLIF手术,对照组行开放TLIF手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引流量以及两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并将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0例患者全部获得了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退变类型等观察指标上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具有可比性。2.对两组手术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MED-TLI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多于开放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开放TLIF组(P<0.05)。3.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做为疗效指标进行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天、1月、3月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3天、术后1月MED-TLIF组评分低于开放TLIF组(P<0.05),术后3月两组患者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传统开放TLIF手术相比,MED-TLIF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早期恢复快等优势,但是明显增加了手术时间以及手术中透视次数。两者的中期(术后3个月)恢复效果并未见明显差异。除此之外,本研究样随访时间较短,因此对于MED-TLIF远期的并发症发生率是否会上升暂时应持谨慎态度。

李涛[4](2021)在《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点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腰臀部软组织张力及痛点痛阈的改善作用,评价点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动物研究通过观察点穴手法对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竖脊肌、腰椎间盘组织学影响,以及对腰椎间盘内Wnt3a、β-catenin、GSK-3 β及MMP-13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点穴疗法防治腰椎间退行性变的作用机理。研究一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以1:1 比例分为治疗组(点穴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法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疗程结束)和1个月随访的时点,对两组患者ODI评分、软组织张力、痛点痛阈、VAS评分评定等方面评价治疗效果。两组入选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基线分析,然后再对两组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每个时点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二分类资料的重复测量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P<0.05将被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安全性分析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的具体描述。结果:1.疗程进行中,有2个病例脱落,最终86个病例进入数据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的基线情况,各评价指标治疗前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2周治疗,两组组内比较,ODI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时点,ODI和VAS评分较前进一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个月随访时点测评中,ODI及VAS评分的下降趋势减缓,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但1个月随访时ODI及VAS评分均比治疗前要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4.对0.5kg载荷下竖脊肌、臀大肌位移值的测量显示,两处软组织位移值均呈上升趋势。两组组内比较,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点,软组织位移测量值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测量所得软组织位移值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测量竖脊肌、臀大肌压痛点阈值结果显示,两组组内比较,压痛点痛阈均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间点所测得痛阈值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点痛阈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治疗2周、治疗4周、1个月随访三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0DI和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患者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竖脊肌、臀大肌的压痛点痛阈测量结果显示,在治疗2周时点,治疗组痛点痛阈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4周时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而主体间效应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体上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在痛点痛阈改善方面疗效相当。7.根据ODI评分综合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有效率相当,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点穴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并有效降低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提高压痛点痛阈值。点穴与传统手法整体上疗效相当,同时具有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提高痛点痛阈的临床疗效。实验二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 i 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方法:1.造模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20±20g,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空白组,剩余44只大鼠接受前肢截除手术。术后大鼠单笼饲养72小时,然后转到正常鼠笼中适应性饲养1周。1周后,将双足大鼠移至特制可调高组合鼠笼中饲养。空白组不接受手术和造模,在正常鼠笼中饲养。总造模时间为5个月。在造模第5个月的最后1周,从接受造模的44只大鼠中随机抽4只大鼠,取材腰椎间盘进行H&E、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腰椎间盘均出现了明显退行性改变,提示造模成功。2.干预措施在前肢截除手术后第6个月的第一天,将剩余40只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模型组、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各组根据对应干预措施开始进行干预,总干预疗程为30天。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点穴组干预方法:将大鼠固定后,在腰阳关、第五腰椎棘突下缘,第四、第五腰椎夹脊穴(双侧)、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穴位上实施模拟点穴手法,每穴5分钟,每日1次。实验人员在每次干预前均在MFF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上进行训练,使点穴压力和频率保持在适当范围。假手法组干预方法:将大鼠以相同形式固定后,不施力按压,每日1次。DKK-1组干预方法:大鼠腹腔注射DKK-1(0.1 μ g/100g),每日1次。3.组织学评价采用H&E染色大鼠第二至第六腰椎节段的竖脊肌组织,采用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L4/5椎间盘。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各组肌肉组织和腰椎间盘的组织学改变,以Boos评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4.对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影响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qPCR等方法,测量并比较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方法对该通路的影响。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如数据属正态分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性者,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显着性,任意两组的比较使用Bonferroni检验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 s T2检验分析。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法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空白组大鼠,竖脊肌肌束排列规则、有序、较紧密,肌横纹可见,胶原纤维呈均匀卷曲状,定向束状排列。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模型组、假手法组、DKK-1组竖脊肌肌细胞明显增大。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大部分大鼠的竖脊肌肌束排列显着疏松,肌横纹模糊或消失,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明显疏散、扭曲,部分甚至出现断裂、挛缩等改变。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肌束排列较规则、有序、紧密,胶原纤维呈卷曲状,部分出现疏松、扭曲等改变。2.H&E染色下,空白组的纤维环和髓核结构清晰,软骨终板和髓核之间的边界清晰,大量的脊索细胞存在在髓核之中。模型组腰椎间盘高度下降,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之间发现了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大量减少。假手法组中髓核明显缩小,纤维环的层状结构紊乱,大部分出现细微裂缝。点穴组部分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层状结构出现紊乱和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轻度减少。同样,在DKK-1组中,髓核皱缩,脊索细胞的数量则轻度下降,但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的结构完整,偶可见髓核和纤维环之间有小裂纹出现。以Boos评分标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平均得分显着高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腰椎间盘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3.番红固绿染色下,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增殖明显,且肥大软骨细胞显着增多。两组软骨终板番红素0染色均变浅,提示软骨终板中胶原蛋白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软骨终板细胞未见明显增殖、肥大。Boos评分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的软骨终板平均得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但点穴组和DKK-1组的Boos评分也显着低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软骨终板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4.免疫组织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内Wnt3a、β-catenin和MMP-13阳性显着表达。相反,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腰椎间盘内GSK-3 β呈弱阳性。点穴组和DKK-1组椎间盘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为弱阳性表达,但GSK-3 β则为强阳性表达。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蛋白表达被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中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但GSK-3 β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点穴组和DKK-1组中,以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6.RT-qPCR检测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 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被显着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MMP-13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显着减少。结论:点穴能改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的竖脊肌和腰椎间盘退变状态,抑制腰椎间盘内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之一。

张君培[5](2021)在《间断椎旁神经阻滞在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术前联合术毕的椎旁神经阻滞在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录入在我院就医的60例患有早期肺癌预备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的胸外科患者;受试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接受不同浓度的神经阻滞药物:A组(诱导前0.4%罗哌卡因10ml+术毕追加0.4%罗哌卡因20ml);B组(诱导前0.4%罗哌卡因10ml+术毕追加0.25%罗哌卡因20ml);C组(诱导前0.4%罗哌卡因10ml)。统计术后多个时间点T1(术后6h)、T2(术后12h)、T3(术后24h)的不同指标,包括:术后各时间点,不同组病人使用PCIA镇痛泵自控补药的按压次数、静息与活动两状态下的VAS疼痛评分、补救性镇痛药物使用次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在本研究中,经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手术持续时间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静息状态下T1、T2时间点,A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且B组疼痛评分相比C组明显降低(P<0.05);运动状态下T1时间点,A组患者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且B组术后的VAS评分相比C组明显降低(P<0.05);T3时间点,三组患者静息或运动状态下的VAS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1、T2时间内PCIA镇痛泵的自控追加次数A、B两组患者明显少于C组,且T1、T2时间内A组术后PCIA镇痛泵的自控追加次数相比B组明显减少(P<0.05);三组患者观察时间内的补救性镇痛的次数比较,A、B两组次数低于C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仅存在三组中的A组发生率低于C组发生率的情况(P<0.0167)。结论:术前联合术毕间断使用罗哌卡因进行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提供给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良好的术后镇痛,且会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

孟江江[6](2020)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早期残留下腰痛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早期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从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接受诊治的95名OVCF患者的术后疗效,入组病例分为42例单侧入路PKP结合透视引导下双侧脊神经后支及小关节阻滞组(实验组)和53例单纯单侧入路PKP组(对照组)。分析全部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术中透视时间、病椎后凸Cobb角、满意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stry disabilite index,ODI)。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1d、2d、3d、2w)的VAS评分及术前、术后2w的ODI评分、出院时满意度,评价单侧入路PKP结合透视引导下双侧脊神经后支及小关节阻滞的临床疗效,分析OVCF患者PKP术后残留下腰痛与小关节损伤的关系。结果:术前两组间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对比两两时间点上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性,结果显示两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随时间逐渐减小,存在差异(P<0.05)。对照组的满意度低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实验组(P<0.05)。术前及术后1天两组的Cobb角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对比两两时间点上的Cobb角差异性,结果显示两组术后Cobb角均小于术前,存在差异(P<0.05)。两组间的手术时间(Z=-0.82,P=0.41)和透视时间(Z=-0.36,P=0.72)均无差异。结论:1.单侧入路PKP结合透视引导下双侧脊神经后支及小关节阻滞术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的早期疗效优于单纯单侧PKP。2.小关节损伤是OVCF患者PKP术后早期下腰部残留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孟江江[7](2020)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早期残留下腰痛原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早期残留下腰痛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从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接受诊治的95名OVCF患者的术后疗效,入组病例分为42例单侧入路PKP结合透视引导下双侧脊神经后支及小关节阻滞组(实验组)和53例单纯单侧入路PKP组(对照组)。分析全部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术中透视时间、病椎后凸Cobb角、满意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stry disabilite index,ODI)。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1d、2d、3d、2w)的VAS评分及术前、术后2w的ODI评分、出院时满意度,评价单侧入路PKP结合透视引导下双侧脊神经后支及小关节阻滞的临床疗效,分析OVCF患者PKP术后残留下腰痛与小关节损伤的关系。结果:术前两组间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对比两两时间点上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性,结果显示两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随时间逐渐减小,存在差异(P<0.05)。对照组的满意度低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实验组(P<0.05)。术前及术后1天两组的Cobb角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对比两两时间点上的Cobb角差异性,结果显示两组术后Cobb角均小于术前,存在差异(P<0.05)。两组间的手术时间(Z=-0.82,P=0.41)和透视时间(Z=-0.36,P=0.72)均无差异。结论:1.单侧入路PKP结合透视引导下双侧脊神经后支及小关节阻滞术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的早期疗效优于单纯单侧PKP。2.小关节损伤是OVCF患者PKP术后早期下腰部残留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伟[8](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曹健[9](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日间手术是患者在一个工作日完成手术并办理出入院的新诊疗模式。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凭借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已逐步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外科首选术式。目前对于经皮椎间孔镜日间手术模式治疗LDH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日间手术模式与普通住院模式治疗LDH的随访结果,探讨PTED日间手术模式治疗LDH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从2013年8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单间隙LDH患者183例行普通住院PTED治疗(普通住院组)。从2015年1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LDH患者261例于日间手术中心行PTED治疗(日间手术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钟)、手术并发症、住院总费用(元)、住院时间(小时)、延期出院人数及再入院人数;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术后2年)的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of lower limbs,VAS-L)、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of back,VAS-B)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日间手术组中有22例患者延期出院,延期出院率为9.36%。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入院率无明显差别。日间手术组的平均住院时间(19.2±0.9 h VS 2.8±1.1d)、平均住院费用(24356±126元VS 28090±286元)明显优于普通住院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普通住院组的优良率为91.0%,日间手术组的优良率为89.8%,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治疗LDH实施日间手术模式是安全有效的,显着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李雪杰[10](2019)在《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临床观察及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虽然具有切口小、损伤少、操作精细、出血少等优点,但外科手术损伤肺组织以及淋巴结清扫等因素,患者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依然较大;术后疼痛影响患者正常咳嗽排痰,对术后镇痛需求依然较高。而如何减少手术创伤导致的围术期应激反应以及炎性反应从而加速术后快速康复已经成为当今麻醉学临床研究的热点。患者的术后康复质量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时间、应激反应与炎性反应程度、麻醉质量、术后镇痛质量、术后并发症等。早在2001年,丹麦外科专家Kehlet先生就提出了快速康复理念(enhance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意在减少术后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术后恢复质量。ERAS流程中,抑制应激反应和有效术后镇痛是关键环节。胸科手术患者术后因惧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排痰受限,导致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堵塞小气道,容易造成肺不张、坠积性肺炎,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有效的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以及完善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本试验设计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为出发点,采用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静脉复合应用帕瑞昔布,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为今后胸腔镜患者的快速康复提供临床证据。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传统的NSAIDs由于恶心、呕吐、胃出血等副作用,临床上的应用日渐减少。帕瑞昔布是第二代的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药,静脉注射后可迅速被肝脏羧酸酯酶水解成高选择性COX-2抑制剂伐地昔布,特异性抑制COX-2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由于帕瑞昔布对COX-2的高选择性,帕瑞昔布胃肠道的安全性较传统NSAIDs提高,对血小板影响轻微,不影响出血时间。帕瑞昔布超前镇痛可避免术中伤害性刺激引起中枢敏化和疼痛上调,降低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预防和减轻术后疼痛。研究表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的激活体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rylated 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与 COX-2 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并且p38MAPK磷酸化被抑制可以导致COX-2蛋白表达出现明显抑制的现象。多种疼痛相关介质或受体比如COX-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都与脊髓小胶质细胞p38MAPK的激活有关。就p38MAPK而言,COX-2就是一种因p38MAPK活化而表达增加的蛋白质。p38MAPK在应激以及炎症介导等大量的细胞反应中发挥关键的作用,并且和细胞的发育、生长以及分化存在密切的联系。目前帕瑞昔布抑制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与p38MAPK的关系还未明确,本研究我们利用光谱学为基础的方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通过圆二色光谱技术以及三维荧光等技术来研究帕瑞昔布对p38MAPK蛋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帕瑞昔布在体内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作用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合理用药及新药的研制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第一部分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的临床观察目的胸科术后疼痛影响患者咳痰或深呼吸,阻碍术后康复,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也是影响胸科手术术后恢复的一个重要方面。围术期大量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将导致过度应激,破坏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削弱机体生理储备,从而加重炎性反应,激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 syndrome,SIRS)。术后疼痛机制复杂,炎症性疼痛也是术后疼痛的一个方面。临床上提倡多模式镇痛,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镇痛技术联合使用,并发症少。帕瑞昔布是第二代的COX-2抑制药,通过选择性抑制COX-2,阻止花生四稀酸(arachidonic acid,AA)转化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um,PG)和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进而发挥解热、抗炎及止痛作用。本研究以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静脉注射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的影响以及对术后镇痛的影响,为ERAS指导下的术后镇痛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经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批同意,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行择期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40例患者,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均采用ERAS理念下的围术期管理模式,术前两小时禁饮,不留置尿管,不用术前药,采用标准化的术前准备和麻醉流程。全身麻醉前行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注入0.5%罗哌卡因20ml,阻滞后1Omin测麻醉平面,要求麻醉平面在T4-T8。患者被随机分为帕瑞昔布组(P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帕瑞昔布组分别于术前(T0)、术后24h(T1)注射帕瑞昔布40mg(生理盐水稀释至4ml),对照组注射0.9%NaCl溶液4ml。分别于手术前(T0)、术后24h(T1)、术后48h(T2)后取动脉血8ml,在4℃条件下以3500r/min的转速离心15分钟。取上层血浆于-80℃低温冰箱保存。全部样本留齐后批量测定动脉血中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IL-6、TNF-α水平。记录患者的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总量、输液量、失血量、手术时间、24h和48小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结果1、患者一般情况共计40例患者符合标准纳入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失血量、输液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患者术后VAS评分及住院时间患者术后VAS评分在T1时帕瑞昔布组低于对照组(P=0.004),术后VAS评分在T2时帕瑞昔布组低于对照组(P=0.004);相对于对照组,帕瑞昔布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减少(P=0.007)。3、应激反应与炎性反应指标术前两组患者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T1时两组患者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T2时两组患者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与对照组相比,T1时帕瑞昔布组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2时两组血浆ET、TXA2、IL-6、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帕瑞昔布可提高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符合ERAS理念下的多模式镇痛及快速康复要求。第二部分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目的p38MAPK影响多种细胞内反应,在炎症、细胞周期调节、细胞死亡、发育、分化、衰老和肿瘤发生中具有公认的作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KP)是广泛表达的丝氨酸/酪氨酸激酶,在哺乳动物细胞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p38信号通路是MAPK通路的一个重要分支,神经细胞在病理因素的刺激下可激活p38MAKP,进而激活MAKP信号通路,分泌白细胞介素1 β(interleukin-1β,IL-1β)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神经系统损伤。p38MAPK的激活体p-p38MAPK与COX-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并且p38MAPK磷酸化被抑制可以导致COX-2蛋白表达出现明显抑制的现象。多种疼痛相关介质或受体都与脊髓小胶质细胞p38MAPK的激活有关,如TNF-α、IL-1β、神经激肽1(neurokinin-1,NK-1)受体和COX-2。另外p38MApK激活还可以通过激活COX-2使前列腺素合成进一步增加,参与中枢敏化。帕瑞昔布降低了围术期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推测其降低TNF-α、IL-1等蛋白表达机制除了直接抑制环氧化酶外,还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所牵连的通路来起发挥作用的。本研究我们利用光谱学为基础的方法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通过圆二色光谱技术以及三维荧光等技术来研究帕瑞昔布对p38MAPK蛋白结构的影响;同时对于帕瑞昔布和p38MAPK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热力学常数进行计算。方法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稳态/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能量转移等技术研究了帕瑞昔布与p38MAPK的相互作用。结果紫外-可见吸收、圆二色光谱以及三维荧光能够反映出p38MAPK的空间结构以及微环境都因帕瑞昔布结合发生改变,造成p38MAPK整体骨架结构逐渐松散,部分具有疏水性的芳香环氨基酸和多肽链暴露于溶液。根据荧光光谱和透射电镜实验结果,帕瑞昔布可以导致p38MAPK发生团聚,两者可以通过非共价键力作用一静电作用力与p38MAPK以1:1的比例发生结合,形成帕瑞昔布-p38MAPK结合物。帕瑞昔布对于p38MAPK存在一定的荧光猝灭影响,这种荧光猝灭机制归类为静态猝灭;由Stem-Volmer方程计算出在25摄氏度时,帕瑞昔布与p38MAPK的亲和常数KA为8.13 × 104/M;由Van’t Hoff方程计算出△G、△H和△S分别为-2.80X 104 J·mol-1,-1.62×105 J·mol-1·K-1和-450 J·mol-1;这种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的自发分子反应,分子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95nm。结论本研究发现帕瑞昔布导致p38MAPK的空间构象和微环境出现变化。p38MAPK中具有比较松散的骨架结构,同时内部的疏水性的多肽链和芳香环氨基酸不断的发生暴露。分析所有的理论数据以及实验结果显示帕瑞昔布对于p38MAPK结构影响非常显着,并且提供了的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的基础数据。

二、椎旁神经阻滞加PCA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旁神经阻滞加PCA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试验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麻醉药物及主要仪器设备
        2.1 麻醉及术中用药
        2.2 主要仪器设备
    3 试验方案
        3.1 麻醉前准备
        3.2 ESPB、CSEA及麻醉诱导、维持与苏醒
        3.3 术后镇痛方案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4.1 患者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情况
        4.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3 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2 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两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2)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实验仪器及主要药品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病例分组
        2.3.2 研究实施
        2.3.3 观察时间点和观察指标
        2.3.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筛选
    3.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双侧腹部感觉阻滞范围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术中一般情况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静息和运动时VAS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PCIA 按压时间及不同时段PCIA 按压次数
    3.7 两组患者术后补救性镇痛、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情况比较
    3.8 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镇痛满意度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情况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4.2 镇痛方式的选择及影响
    4.3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3)MED-TLIF与传统开放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短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研究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典型病例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4.2 MED-TLIF手术的优势
    4.3 MED-TLIF手术的术中并发症及应对
    4.4 MED-TLIF手术的不足
    4.5 本次研究的不足
第五章 研究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4)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1 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
        1.1.2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1.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1.2.1 卧床休息
        1.2.2 药物治疗
        1.2.3 物理治疗
        1.2.4 运动疗法
        1.2.5 手术治疗
        1.2.6 再生疗法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1.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脏腑关系
        1.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3.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关系
        1.3.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筋骨的关系
    1.4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4.1 中药方剂
        1.4.2 推拿手法
        1.4.3 针刺治疗
        1.4.4 功法锻炼
    1.5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1.5.1 正常椎间盘组织的结构和成分组成
        1.5.2 引起椎间盘退行性变因素
        1.5.3 椎间盘退变的评价
        1.5.4 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通路研究
    1.6 中医药对椎间盘退变相关信号通路影响实验研究进展
        1.6.1 中药单体研究
        1.6.2 中药复方研究
        1.6.3 针刺
第二章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对不良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2.1.4 合并用药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2.2.1 基线比较
        2.2.2 各观察结果比较
    2.3 讨论
        2.3.1 疗效分析
        2.3.2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机制探讨
        2.3.3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2.3.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2.3.5 安全性评价
    2.4 创新点与不足
        2.4.1 创新点
        2.4.2 不足与展望
    2.5 结论
第三章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饲养环境、条件和动物伦理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药物及试剂
    3.2 造模及干预方法
        3.2.1 IVDD模型造模方法
        3.2.2 实验分组
        3.2.3 干预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样本取材
        3.3.2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步骤
        3.3.3 H&E染色实验步骤
        3.3.4 番红固绿染色实验步骤
        3.3.5 组织学评价方法
        3.3.6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3.3.7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3.3.8 RT-qPCR实验方法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H&E染色和番红固绿结果
        3.5.2 免疫组化结果
        3.5.3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3.5.4 RT-qPCR检测结果
    3.6 讨论
        3.6.1 点穴对大鼠退行性腰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3.6.2 点穴对大鼠竖脊肌组织的影响
        3.6.3 点穴对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3.6.4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选择
    3.7 创新点与不足
        3.7.1 创新点
        3.7.2 不足与展望
    3.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间断椎旁神经阻滞在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排除条件
        1.3 主要药品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麻醉方式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情况比较
    3.3 三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3.4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发生发生情况
(四)讨论
    4.1 间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评价
    4.2 间断椎旁神经阻滞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的评价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早期残留下腰痛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设备及药品
    1.4.2 术前准备
    1.4.3 手术过程
    1.4.4 术后处理
1.5 评价指标说明
1.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2.1 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性分析
2.2 各时间点ODI差异性分析
2.3 各时间点Cobb角差异性分析
2.4 术后残留痛控制治疗方案及效果总满意度的分析
2.5 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透视时间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3.1 OVCF患者PKP术后残留下腰痛的治疗现状
3.2 OVCF患者PKP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可能原因
3.3 顽固性OVCF患者PKP术后残留痛的治疗
3.4 总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7)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早期残留下腰痛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设备及药品
        1.4.2 术前准备
        1.4.3 手术过程
        1.4.4 术后处理
    1.5 评价指标说明
    1.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2.1 各时间点VAS评分差异性分析
    2.2 各时间点ODI差异性分析
    2.3 各时间点Cobb角差异性分析
    2.4 术后残留痛控制治疗方案及效果总满意度的分析
    2.5 手术时间、住院费用、透视时间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3.1 OVCF患者PKP术后残留下腰痛的治疗现状
    3.2 OVCF患者PKP术后残留下腰痛的可能原因
    3.3 顽固性OVCF患者PKP术后残留痛的治疗
    3.4 总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8)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纳入排除标准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2.7 观察指标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2.11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患者纳入流程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4.讨论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9)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术前准备
    2.5 手术方法
    2.6 术后处理
    2.7 分析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疗效随访结果
    3.3 手术并发症、延期出院及再入院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PTED治疗LDH的优势
    4.2 PTED治疗LDH日间手术模式与普通住院模式的疗效比较
    4.3 PTED治疗LDH延期出院因素分析与处理
    4.4 PTED治疗LDH再入院因素分析
    4.5 开展PTED日间手术的个人体会
    4.6 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临床观察及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及炎性反应的临床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帕瑞昔布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主要创新点
研究不足之处
综述 p38MAPK: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的分子机制和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椎旁神经阻滞加PCA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腔镜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效果评价[D]. 徐茂华. 青岛大学, 2021(02)
  • [2]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D]. 胡玉龙. 南昌大学, 2021(01)
  • [3]MED-TLIF与传统开放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短期疗效分析[D]. 袁文. 江汉大学, 2021(01)
  • [4]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D]. 李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间断椎旁神经阻滞在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多模式镇痛中效果的研究[D]. 张君培.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早期残留下腰痛原因分析[D]. 孟江江. 延边大学, 2020(05)
  • [7]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PKP术后早期残留下腰痛原因分析[D]. 孟江江. 延边大学, 2020(05)
  • [8]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 [9]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临床研究[D]. 曹健. 南昌大学, 2020(08)
  • [10]帕瑞昔布对胸腔镜手术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临床观察及与p38MAPK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研究[D]. 李雪杰. 山东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PCA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