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安徽: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一、安徽:科学制定发展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张锦娣[1](2021)在《安徽合力公司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璐[2](2021)在《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水利现代化建设分阶段分地区稳步推进,自东部部分省市率先探索实践起,到全国各地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其在治水理念、基础设施、技术手段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而从整体来看,各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程度不同、指标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影响明显,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尚存一定差异。因此,开展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及短板分析,对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明确水利现代化内涵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7项指标的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水利现代化发展水平,利用阻碍度模型对各省水利发展短板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提升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横向区域对比了 2018年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通过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聚类,31个省份可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天津,其水利现代化程度最高,已达到Ⅳ-级;第二梯队中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为Ⅲ+级,梯队内部包含三个层次,重庆、山东以及浙江等地更加偏向于Ⅳ-级,贵州、山西以及河北等地处于Ⅲ+级中位水平,陕西、甘肃以及黑龙江等地占比达该梯队的61.54%,其水利现代化水平更加偏向于Ⅲ-级;第三梯队仅包含西藏地区,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为Ⅲ-级。(2)从五大维度分析了 2018年省域水利现代化差异。水生态修复滞后与水管理能力差异是导致省域水利现代化仍存在不均衡的主要因素,省域间差异性明显,水生态修复整体水平较低,仅8个省域位于平均线以上。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治理及水安全保障方面,各省域间评价结果相差较小。(3)从纵向年度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现代化建设特征由2011年的由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为均衡发展,等级聚集度逐渐增高,各省域间水利现代化水平差距逐步缩小,41.93%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部分省份的水生态修复与水管理能力指数出现回弹,表明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增长仍属于依靠增强水安全保障力度与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的粗放型增长,而非全要素提升的集约式增长。(4)基于障碍诊断模型分析了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并提出了提升策略。水生态修复滞后是我国各省域水利发展普遍面临的短板,水资源控制是东北、京津冀、西北地区的突出短板,水环境治理滞后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突出的短板,水管理能力低下对水利发展的阻碍作用暂无明显的地区差异。并结合各区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别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水平提供一定的支撑。

李想[3](2021)在《旧街区更新改造的织补策略 ——以江西河口古镇三堡街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旧街区往往面临着肌理破损、基础设施陈旧、交通不畅等问题。旧街区的整体保留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整体拆除又磨灭了城市记忆,如何修补这些破损的街区肌理、完善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城市更新理论及实践的发展,对旧街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织”和“补”,可以在更新街区的同时保留最有价值的记忆。本文立足于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选取了符合城市更新发展趋势的“织补”策略,并将江西河口古镇三堡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图文资料的整理,从三堡街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街区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街区独特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文化价值。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道路交通、文化记忆、建筑遗存等角度对三堡街区的现状展开调查,发现三堡街区存在如街巷凋敝、商业败落、交通不畅、文化凋零、建筑残损严重等问题,导致街区活力丧失。通过比对研究,明确了“织补”策略在三堡街区的可实施性,并对三堡街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针对街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肌理修复、产业升级、道路疏通、文化重塑、建筑的植入和修复等更新策略。在提出上述更新策略的基础上,对三堡街区进行了概念性的规划设计,并从街区、建筑、景观三个层面落实“织补”策略,以达到街区活力再生的目的。通过对三堡街区的现状特征的研究,对“织补”策略的架构,并落实“织补”策略在土地利用、产业结构、道路交通、文化记忆、建筑遗存等方面的运用,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堡街区所面临的现状问题,使街区达到全方位的更新,进而印证“织补”策略的可实施性。本文提倡在尊重街区自身特色、保留地方记忆的基础上对街区进行更新,有利于促进“织补”策略在旧街区更新改造中的应用,为城镇旧街区的更新提供更多的参考。

张飞[4](2021)在《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革命传统建筑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物质载体。相比文字记载,革命传统建筑更能生动形象的反映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艰苦的战斗环境与坚强的革命意志,为广大人民群众还原历史人物与事件、感受中国革命精神与文化提供了切实的基础。金寨县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大别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根据地组件发展的活跃地带,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也是全国着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对于当下爱国主义教育与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革命传统建筑的周边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迹活动密集地区的革命传统建筑多数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偏远山区村落的革命传统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系统的保护修缮,很多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传统建筑遭到“冷落”趋于破败。经调查发现,金寨县内现有的革命传统建筑许多都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但是保护模式的趋同与非针对性仍然明显。这些革命传统建筑作为重要的革命文化资源,国家与地方文物部门的重视逐年增加,相关政策与法规也陆续出台。为了加强指导和规范革命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认识到与其他类型文物相比,革命建筑保护的特殊性,开展对于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调查与现有保护模式的分析研究,呈现金寨县传统建筑特征,并制定出适合、具有针对性的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对于接下来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以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为研究对象,首先,在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背景概况进行挖掘梳理,涉及自然历史背景、革命史背景、革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然后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表,更加详细的了解金寨县革传统建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特征。通过现有保护理论与模式的案例研究,总结现有保护模式的特点,研究和探讨其中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总结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原则,制定保护策略,并将其运用到六安六区十四乡苏府旧址(汪家祖宅)的实际保护工程案例中去,探讨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模式。图[47] 表[20] 参[49]

唐婷[5](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以万涧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乡村可持续发展愈发受到重视,人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乡村规划师是乡村振兴人才序列的重要组成。随着乡村不断发展以及乡村规划的法定地位确立,乡村规划师的角色定位、工作模式与机制探索逐渐成为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热点。在村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外部力量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提高村民主体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是引导村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各地区开始实施驻村规划师制度,试图以驻村规划师的力量建立多元协调机制,从而激活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此,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系统梳理规划师特别是乡村规划师角色的时代变迁,比较分析近年来国内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差异,尝试建立适应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驻村规划师协同工作模式。本研究选取住建部试点村——万涧村的驻村规划师工作实践为例,采用参与式评估和内容分析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万涧村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并总结归纳多元协同模式下驻村规划师的运行机制。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总结归纳出共同缔造型、村民自治型和陪伴式规划三种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其共同点在于将规划与治理相结合,通过村民广泛参与的空间改造形成共同行动意识,并以多种手段组织发动全体村民理解、支持并全过程参与。同时,发现这三种模式大多围绕物质空间改造进行村庄建设,忽视了村庄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对于居民生计、文化传承等社会因素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思考。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适应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驻村规划师工作模式,以驻村规划师为枢纽搭建多元协同的工作平台,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保障政府、村委会、村庄组织与社会力量密切协作的有效方式。(2)构建驻村规划师引导下多元协同的工作模式并以万涧村作为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驻村规划师的组织机制、行动策略、运营监管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使其能够行之有效地引导村庄建设与发展。村庄规划与发展是一个集调研、规划编制、建设实施、监管运营、长效维护的完整系统,驻村规划师制度能够保障多元建设主体全流程参与,实现治理模式和规划方法的创新,成为村庄规划发展的新平台。(3)面对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发展的特殊性,建立健全驻村规划师制度的实施保障机制,为乡村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村庄建设和发展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驻村规划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融合多学科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在工作模式、方法和内容上做出适应性的转变,准确判别村庄发展阶段,制定针对性的策略,以陪伴式的工作方法服务于乡村,对促进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41]表[11]参[96]

徐阳清[6](2021)在《存量规划导向下芜湖市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如今社会的进步发展,城市扮演越来越多的职能角色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盲目地扩张发展是一种考虑不够全面的城市发展模式,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方能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中主张对城市的大拆大建、大兴土木这些做法,需要用一些合理的手段去改变它们,总的来说就是用“小修补”去替代“大规划”,以存量规划为手段优化调整城市发展策略,方能符合现今的发展形势。其中工业遗产作为城市的存量资源被提起重视,但是我国许多城市关于工业遗产研究方面还未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体系,需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尤其是在技术手段方面,仅仅依靠机械的规划设计并不能体现存量规划的特性,以及在工业遗产中的应用与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使用各种政策手段与制度加以配合,让城市工业遗产更新工作有效推行。首先,本文通过解读城市存量规划含义以及工业遗产的相关理论,发现城市存量规划与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都遵循传承城市文化内涵发展这一特点,引入“文化基因”1理论,对工业遗产中的价值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工业保护利用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城市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模式,为接下来的芜湖市工业遗产研究夯实基础。其次,通过对芜湖市工业发展脉络的整理,依据文献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等手段梳理芜湖市工业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芜湖工业萌芽起步时期、风雨飘摇时期、整装待发时期、曲折前行时期、蓬勃发展时期的工业发展状况,其中尤以近代工业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芜湖市现存的工业遗存进行现场调研,以时间为轴,对它们的位置、现存主要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后进行分类研究。然后出于对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面临的问题思考,就芜湖市现存的较为完整的工业遗存进行认知情况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对最终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芜湖市工业遗产缺乏法定认定体系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提出通过芜湖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对芜湖市现存的工业遗存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价,根据最终的评分结果进行工业遗产认定体系的搭建。分析芜湖市现有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提出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策略与利用策略,保护策略分为整体性保护、分层级保护与分类型保护,保护利用策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种层面。最后,运用整体性思考与实践研究,以芜湖市造船厂为例,结合它的实际现状,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设计,以前文中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对造船厂进行总体分析,提出符合该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设计。通过对芜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际案例的研究,力求对芜湖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希望为芜湖市中心城区的存量用地的整合与改造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尤其是关于存量用地中历史文脉延续的部分。通过此次论文的研究,对城市存量规划建设中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提出思考,希望引起各方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并借此文为芜湖市工业遗产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思路与可靠的借鉴参考,结合实际,制定针对不同形式种类的工业遗存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力求展现出芜湖市工业记忆与文化脉络,增强芜湖中心城区工业遗存用地的活力,以更好地留住芜湖市的工业记忆和历史文化脉络,提高芜湖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活力,实现芜湖中心城区的历史文脉构建,保护和利用好芜湖优秀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图[51]表[21]鉴[85]

袁艺[7](2021)在《基于触媒理论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庐江县黄屯村为例》文中指出纵观传统村落的更新实践往往放置在由政府一元主导和相对静止的背景下,不仅脱离村民对村落空间的使用需求,而且使得乡村建设的过程性和有机性被抹杀。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争相呼吁传统村落空间的更新应着力于“自下而上”渐进动态式的转变。在此,笔者将引入触媒理论的相关概念,提出“以点带面”的更新思路,以期在触媒的空间示范效应下,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村民为主体、多方参与的渐进式更新策略,希望该尝试能给传统村落的更新建设带来启发。文章从“触媒”视角出发,以村落空间中的物质构成要素为更新对象,运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景观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对触媒理论指导下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展开探索。首先,通过对相关书籍和文献的整理,掌握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制定了论文的研究框架。其次,论述了村落空间更新现状及触媒理论的基本思想、作用原理、应用机制等方面内容,通过比对触媒理论的运作特征与村落空间更新中所面临的问题,证实了触媒理论介入村落空间更新的契合性。然后,剖析了传统村落更新中较为成功的触媒案例并构建了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框架,进而确定了触媒理论应用于村落空间更新的应用类型、应用原则、应用特征、应用目标。再次,笔者秉持“先生活后发展”的更新观念,立足于村落空间现状,以村落的保护发展愿景为导向,结合村民的意愿和需求实施由主及次的筛选与塑造本土触媒。同时,也为保障“自下而上”触媒反应的持久性运作进一步探索了如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职责与增强村落自身的“造血”能力,继而形成基于触媒理论的“挖掘原始触媒+筛选原始触媒+塑造原始触媒媒介+引导与控制触媒反应+扩大与反哺触媒反应”五个方面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最后,以庐江县黄屯村作为实例应用,将前文提出的村落空间触媒更新策略应用到实践中作为理论支撑,制定出较为系统的更新方案。图[81]表[42]参[101]

侍宏伟[8](2021)在《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水泥是石灰石经过煅烧成熟料后加入混合材进行粉磨而成的胶凝性建筑材料,是国家基建不可替代的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加大对基建的投入,给水泥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我国水泥行业通过错峰生产、停窑限产来调节供需矛盾,使水泥行业取得非常好的效益。然而,我国水泥行业仍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没有改变,部分地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企业间营销策略运用不当、造成区域性行业效益不高。近阶段通过产能置换不断增加了水泥新产能,一方面使行业面临环保压力,更加剧了产能严重过剩,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显然增加了水泥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行业内市场协同变得越发脆弱且危险。为了能够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取得优势,保障企业产销平衡,正确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水泥企业迫切需要优化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方案。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现有的营销策略问题展开优化研究。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存在的诸多营销问题,造成企业产销不平衡,竞争力下降,被动应对市场,企业效益不高。要想在激烈的水泥市场竞争中立足,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完成企业的既定经营目标,对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优化研究显得尤为至关重要。本文以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的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营销分析方法PEST和五力分析模型,对安徽郎溪NF水泥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结合目前营销现状的问题及原因来分析,通过STP理论对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的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和定位。运用4Ps营销理论对安徽郎溪NF水泥的现行的营销策略提出优化方案,首先是稳定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可销售区域。改进袋装水泥外观设计。创新开发差异性产品,避开主要竞争点。其次从价格上采用分区域定价和一户一策的灵活策略,利用承兑现金付款差额幅度作为价格补充调节,积极运用量价挂钩和年度返利政策来提高销量。对现行渠道,增加直销渠道,同时对渠道进行管控,并探索水泥的电商渠道。最后是在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尚无促销活动的前提下提出正确开展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人员推广和营业推广的促销活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使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可以应对在此恶劣环境下的激烈竞争,更好的生存发展,同时也能为其它同行带来借鉴和参考。

张伟[9](2021)在《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安庆老城核心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安庆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市发展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安庆城是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和缩影,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安徽省皖江文化的源头和主要承载地,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改革开放后,安庆市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发展框架逐步拉开,城市中心逐步转移至东部新中心,老城发展则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配套设施弱、建筑质量差等问题逐步凸显,老城的原有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不断受到侵蚀破坏。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对我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崇达到新的高度,如何解决老城的基本民生问题的同时促进老城的利用与更新,是近年来地方政府的工作关注重点。本文以安庆市老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核心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文化旅游的视角下的老城保护与更新发展的具体策略和行动路径。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选题缘由和意义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当前国内外历史城区的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及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总结,理清了相关概念、研究思路和框架;其次,针对安庆市城市发展历程、文化禀赋进行概括,并对核心区范围的各类文旅资源等内容展开调查,详细分析了在安庆老城区在保护更新的同时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条件,系统总结梳理了现状的各类优势和不足,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围绕老城区文化旅游开展以及保护与更新提出具体引导策略,并根据相关策略,结合当前文化旅游市场趋势和导向,提出了安庆老城核心区内保护更新的具体构想,力图探索出在文化旅游发展视角下适合安庆老城保护与更新的具体实施措施和路径,通过剖析文化类别与空间特征,构建系统性保护与利用模式,明确文化诉求与空间响应,提炼文化特色与活动组织,完善配套设施及管理开发模式等一系列路径来解决安庆市老城区保护与更新问题。期望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研究,能够进一步完善同类老城保护与更新发展策略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也为类似地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和旧城更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图[36]表[7]参[62]

李琦[10](2021)在《基因传承导向下寿县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容器,城市基因具有文化传播类似的特征,在文化的“基因”控制下的文化系统有效的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必然导致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古城文脉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古城文化基因保护与城市发展不相融合。因此,城市基因作为物质环境与城市文化的载体,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本研究试图从生物遗传学中基因的概念和内涵出发,采取文献综述法、质性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来以文化基因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进程中的显隐形表达为研究对象,以寿县为实证区域,揭示文化基因的变异与寿县城市空间结构更迭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为基础,探索显隐性文化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文化基因变异情况下的古城发展规律,建立有效的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体系,为持续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指导思路。首先,借助于传统调研法和文献综述法持续深入的就古城文化基因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且广泛的探索和分析,从中发掘文化基因传承和特色延续的契合要素及关键内容。其次,以寿县古城为案例进行各方面内容的解析,提取古城的普适性文化基因,构建多要素、多层面、多层级古城文化基因评价体系模型,筛选出寿县独有的文化基因,依据提取的文化基因构建寿县古城的文化基因图谱,在此基础上,探讨出寿县的文化基因保护更新策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寿县保护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满怀历史名城的千年底蕴,但需烙文化印记;坐拥山环水抱的空间格局,但需优闲径绿脉;城市格局逐渐清晰且合理,但需强时空织补;具有得天独厚的城市特质,但需塑空间意象;急需利用区位优势,保护山水资源,挖掘历史文脉,加强区域联系。(2)通过对文化基因的显隐性表象特征分析,发现城市空间、地貌特征、历史遗存、建筑形态、历史文脉、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政策规划是古城保护更新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以此为基础构建寿县的文化基因图谱并根据图谱探寻保护更新策略。(3)古城形成“多核心、散点状、轴线初显”的功能结构特征。(4)寿县城区以楚风汉韵为景,山水寿春映城垣。致力于构建山水楚都、文化慢城。保护更新策略为彰显城市文化底蕴,述古、观山;做足城市生态文章,亲水、融园;织补城市特色空间,塑心、享街;提质生活空间意象,筑基、乐居。构建“四横三纵三出口十节点”的空间体系格局。

二、安徽:科学制定发展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科学制定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水利现代化概述
        2.1.1 水利现代化的提出与发展
        2.1.2 水利现代化内涵研究
        2.1.3 水利现代化建设体系
        2.1.4 水利现代化建设目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
        2.2.3 系统评价理论
    2.3 评价方法及模型
        2.3.1 确权方法
        2.3.2 云模型
        2.3.3 障碍诊断模型
        2.3.4 最小方差法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3.1 评价框架研究
    3.2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选取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评价指标设置
    3.3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3.3.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检验
        3.3.3 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3.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评价模型
        3.4.1 数据标准化处理
        3.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3 省域水利现代化评价模型
        3.4.4 评价准则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测度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4.2.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3 客观组合权重
    4.3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横向区域分析
        4.3.1 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4.3.2 五大功能模式现代化水平分析
        4.3.3 综合区域水利现代化水平分析
    4.4 基于云模型的省域水利现代化水平纵向年度分析
        4.4.1 基于省域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4.2 基于五大功能年度均值的跨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及提升策略
    5.1 水利现代化阻碍度模型
        5.1.1 阻碍度模型
        5.1.2 基于最优值的阻碍度模型
    5.2 省域水利现代化障碍因子诊断
    5.3 省域水利现代化短板分析
        5.3.1 基于最小方差法的阻碍模式分析
        5.3.2 单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3 双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4 三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3.5 四系统阻力模式短板分析
    5.4 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提升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旧街区更新改造的织补策略 ——以江西河口古镇三堡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案例研究
    2.1 街区更新的政策与策略
        2.1.1 街区更新的政策
        2.1.2 街区更新的策略
    2.2 “织补”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织补”的形成与发展
        2.2.2 “织补”的内容
        2.2.3 “织补”的类型
    2.3 相关案例分析
        2.3.1 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更新项目
        2.3.2 南京门东历史街区更新项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堡街区特征解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环境
    3.2 历史文化背景
        3.2.1 历史沿革
        3.2.2 文化背景
    3.3 景观环境特征
        3.3.1 自然环境
        3.3.2 人工环境
    3.4 街巷特征
        3.4.1 街巷结构
        3.4.2 街巷节点
        3.4.3 街巷尺度
    3.5 建筑特征
        3.5.1 建筑平面
        3.5.2 建筑屋顶
        3.5.3 建筑立面
        3.5.4 建筑结构
        3.5.5 建筑构造
        3.5.6 建筑装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堡街区现状问题及更新策略
    4.1 三堡街区现状问题
        4.1.1 土地利用问题——肌理破损
        4.1.2 产业结构问题——商业败落
        4.1.3 道路交通问题——交通不畅
        4.1.4 文化记忆问题——文化凋零
        4.1.5 建筑现状问题——残损严重
        4.1.6 三堡街区问题总结
    4.2 三堡街区更新策略
        4.2.1 土地利用策略——肌理修复
        4.2.2 产业结构策略——产业升级
        4.2.3 道路交通策略——道路疏通
        4.2.4 文化记忆策略——文化重塑
        4.2.5 建筑策略——修复与植入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堡街区更新设计
    5.1 更新理念构思
        5.1.1 织补策略的引入
        5.1.2 更新的基本原则
        5.1.3 更新范围的划定
        5.1.4 更新内容的控制
    5.2 街区更新设计
        5.2.1 总体布局
        5.2.2 规划结构
        5.2.3 功能分区规划
        5.2.4 交通系统规划
        5.2.5 公共设施规划
    5.3 建筑更新设计
        5.3.1 新建筑的植入
        5.3.2 既有建筑的修复
    5.4 景观更新设计
        5.4.1 景观设计构思
        5.4.2 连续的绿地系统
        5.4.3 连续的公共空间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三堡街区典型建筑一览表
致谢

(4)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背景研究与现状调查分析
    2.1 金寨县自然历史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环境
        2.1.3 人文历史
    2.2 金寨县革命史概况
        2.2.1 历史背景
        2.2.2 革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2.2.3 对中国革命史的影响
    2.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2.3.1 调查范围与数量
        2.3.2 调查目的与内容
        2.3.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现状调查表示例
    2.4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特征分析
        2.4.1 建筑使用类型特征
        2.4.2 建筑分布特征
        2.4.3 建筑空间布局特征
        2.4.4 建筑细部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及问题剖析
    3.1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整体保护现状
    3.2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现状案例分析
        3.2.1 主题街区集群式的保护
        3.2.2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保护
        3.2.3 博物馆式的保护
        3.2.4 异地重现式的保护
    3.3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问题剖析
        3.3.1 建筑本体保护中的问题
        3.3.2 建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3.3 建筑人文保护中的问题
        3.3.4 建筑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3.3.5 问题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的制定与实践研究
    4.1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原则
        4.1.1 原真性原则
        4.1.2 可替代性原则
        4.1.3 整体性原则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5 保护与更新协调原则
    4.2 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策略
        4.2.1 基于不同现状的革命传统建筑的保护策略
        4.2.2 基于人文和环境的保护策略
        4.2.3 基于不同建筑类型的保护策略
        4.2.4 基于建筑构成的保护策略
        4.2.5 管理与政策的建议
    4.3 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汪家祖宅)保护实践研究
        4.3.1 项目概况
        4.3.2 建筑信息
        4.3.3 汪家祖宅的价值内容
        4.3.4 汪家祖宅的修缮设计
        4.3.5 汪家祖宅针对性保护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5.1 成果综述
    5.2 成果思考
    5.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以万涧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规划与发展的政策背景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1.3 驻村规划师引导村庄发展的新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驻村规划师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内生发展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村庄规划与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进展
        2.3.2 社区规划师的相关研究进展
        2.3.3 乡村人才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
    2.4 国内外驻村规划师的实践探索
        2.4.1 日本的人才支援制度
        2.4.2 台湾的社区规划师实践
        2.4.3 成都的乡村规划师实践
        2.4.4 案例总结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现行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及启示
    3.1 村庄规划发展历程与规划师角色的适应性变迁
        3.1.1 村庄规划的发展历程
        3.1.2 不同阶段规划师角色的适应性变迁
        3.1.3 村庄建设发展的问题分析
    3.2 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案例分析
        3.2.1 共同缔造模式:青海省土关村
        3.2.2 村民自治型模式:安徽绩溪县尚村
        3.2.3 陪伴式规划模式:宁波市王家岭村
        3.2.4 经验借鉴总结
    3.3 驻村规划师引导下多元协同的工作模式
        3.3.1 驻村规划师的特征
        3.3.2 驻村规划师引导下多元协同的工作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万涧村驻村规划师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域的概况与发展特征
        4.1.1 村落概况
        4.1.2 村落发展特征
    4.2 万涧村驻村规划师的多元协同模式
        4.2.1 驻村规划师的介入方式
        4.2.2 驻村规划师的枢纽作用
        4.2.3 驻村规划师的行动策略
        4.2.4 驻村规划师引导的运营监管机制
    4.3 万涧村驻村规划师模式的实施效果
        4.3.1 社会经济发展成效
        4.3.2 整体空间效应
        4.3.3 村民感知评价
    4.4 实践反思
        4.4.1 问题分析
        4.4.2 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规划师的运行机制
    5.1 驻村规划师的组织机制
        5.1.1 构建纵向到底的规划协调机制
        5.1.2 培育横向到边的“1+N”的村民组织
    5.2 驻村规划师的行动策略
        5.2.1 物质空间改造
        5.2.2 产业转型发展
        5.2.3 文化塑造
    5.3 驻村规划师的运营监管机制
        5.3.1 多维共建机制
        5.3.2 多元共管机制
    5.4 驻村规划师的实施保障机制
        5.4.1 管理机制
        5.4.2 激励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存量规划导向下芜湖市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工业遗产的关注度日益提升
        1.1.2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1.1.3 新政策背景下矛盾的转变问题
        1.1.4 芜湖市工业遗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存量规划
        1.3.2 工业遗产
        1.3.3 城市文化与工业文化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存量规划内涵研究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1.3 研究述评
    2.2 工业遗产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外工业遗产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内工业遗产相关理论研究
        2.2.3 研究述评
    2.3 相关基础理论
        2.3.1 城市意象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文化基因理论
    2.4 存量规划背景下对工业遗产的探讨
        2.4.1 存量规划与工业遗产的关联
        2.4.2 工业遗产中基因要素的提取
        2.4.3 工业遗产的存量资源属性
    2.5 工业遗产相关实践研究
        2.5.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相关实践
        2.5.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相关实践
        2.5.3 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
第三章 芜湖市工业发展史及工业遗存调查
    3.1 芜湖市工业发展历史脉络研究
        3.1.1 芜湖古代手工业发展
        3.1.2 芜湖工业发展萌芽时期(列强入侵时期——萌芽起步)
        3.1.3 芜湖工业迂回发展时期(战争时期——风雨飘摇)
        3.1.4 芜湖工业起步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整装待发)
        3.1.5 芜湖工业曲折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曲折前行)
        3.1.6 芜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蓬勃发展)
    3.2 芜湖市工业遗存现状资源调查
        3.2.1 芜湖工业遗存总体概况
        3.2.2 芜湖工业遗存布局分析
        3.2.3 芜湖工业遗存分类
    3.3 芜湖市工业遗存认知情况调查
        3.3.1 芜湖工业遗存认知度调查方法
        3.3.2 芜湖工业遗存认知情况分析
        3.3.3 芜湖工业遗存认知度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芜湖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
    4.1 芜湖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4.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依据
        4.1.2 芜湖工业遗产价值评估的框架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4.2.1 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的确立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4.3 评价指标各层次权重的确立
        4.3.1 评价分析方法
        4.3.2 评价指标因子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3.3 评价的总层次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4.4 芜湖市工业遗产整体价值评价模型
        4.4.1 指标基准分值的确定
        4.4.2 芜湖市工业遗产整体价值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5.1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现状
        5.1.1 芜湖新华印刷厂——新华958 文化创意产业园
        5.1.2 芜湖益新面粉厂——大砻坊科技文化园
        5.1.3 大砻坊历史文化长廊
    5.2 芜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思路
        5.2.1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发展目标
        5.2.2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整体思路
        5.2.3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
    5.3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5.3.1 整体性保护
        5.3.2 分层级保护
        5.3.3 分类型保护
    5.4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4.1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宏观策略
        5.4.2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微观策略
    5.5 芜湖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
        5.5.1 项目调查
        5.5.2 项目周边要素分析
        5.5.3 芜湖造船厂价值评价
        5.5.4 芜湖造船厂保护利用方案
        5.5.5 芜湖造船厂保护利用规划设计
        5.5.6 芜湖造船厂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实施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芜湖市工业遗存现状认知情况调查
附录B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基于触媒理论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庐江县黄屯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更新的紧迫性与机遇
        1.1.2 传统村落更新方式的发展趋势
        1.1.3 触媒理论为村落更新提供新思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范围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
        1.4.2 触媒理论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村落空间更新及触媒理论的相关概述
    2.1 村落空间更新的相关概述
        2.1.1 村落空间环境的普遍现状
        2.1.2 村落空间更新面临的困境
        2.1.3 村落空间更新的理论基础
    2.2 触媒理论的相关概述
        2.2.1 触媒理论的产生背景
        2.2.2 触媒理论的相关概念
        2.2.3 触媒理论的运作特征
        2.2.4 触媒理论的应用机制
    2.3 触媒理论引入村落空间更新的适应性分析
        2.3.1 触媒理论与村落空间更新的契合性
        2.3.2 触媒理论对村落空间更新的指导意义
    2.4 触媒理论应用于村落空间更新的案例分析
        2.4.1 案例一:福建省建宁县上坪村
        2.4.2 案例二:河南省新县西河村
        2.4.3 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与经验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建构
    3.1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类型
        3.1.1 生态景观触媒类型
        3.1.2 公共空间触媒类型
        3.1.3 建筑实体触媒类型
        3.1.4 公共设施触媒类型
    3.2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角度
        3.2.1 解决生态失衡的应用角度
        3.2.2 解决物质落后的应用角度
        3.2.3 解决功能过时的应用角度
        3.2.4 解决文脉缺失的应用角度
    3.3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原则
        3.3.1 整体性原则——统筹谋划,动态实施
        3.3.2 示范性原则——本土触媒、多点示范
        3.3.3 开放性原则——有限干预,开放营建
        3.3.4 渐进性原则——渐进更新,护改并重
        3.3.5 协同性原则——协同共建,体系保障
    3.4 触媒理论在村落空间更新中的应用目标
        3.4.1 改善空间环境,实现多元复兴
        3.4.2 激发内生动力,鼓励社会参与
        3.4.3 可持续性更新,平衡保护与发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触媒理论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
    4.1 触媒理论应用于村落空间更新的策略框架
    4.2 挖掘村落空间中的原始触媒要素
        4.2.1 生态景观原始触媒要素
        4.2.2 公共空间原始触媒要素
        4.2.3 建筑实体原始触媒要素
        4.2.4 公共设施原始触媒要素
    4.3 筛选村落空间中的原始触媒要素
        4.3.1 原始触媒筛选的基本原则
        4.3.2 原始触媒筛选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4.4 塑造村落空间中的原始触媒媒介
        4.4.1 以修复生态景观为导向的媒介塑造
        4.4.2 以优化公共空间为导向的媒介塑造
        4.4.3 以提升建筑实体为导向的媒介塑造
        4.4.4 以完善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媒介塑造
    4.5 引导与控制村落空间中的触媒反应
        4.5.1 搭建网络互动平台,拓宽参与渠道
        4.5.2 制定更新单元制度,采取渐进更新
        4.5.3 鼓励专业人士融入,参与指导决策
        4.5.4 建立长效监管体系,完善公共责任
    4.6 扩大与反哺村落空间中的触媒反应
        4.6.1 举办特色节事活动的影响
        4.6.2 发展多元化集体经济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触媒理论的庐江县黄屯村空间更新实践
    5.1 黄屯村基本概况及规划背景
        5.1.1 村落发展机遇
        5.1.2 村落基本概况
        5.1.3 村落特色资源
        5.1.4 村落规划背景
    5.2 黄屯村原始触媒的挖掘
        5.2.1 村落空间环境的现状分析
        5.2.2 村落空间环境的核心问题
    5.3 黄屯村原始触媒的筛选
        5.3.1 村落空间使用情况与民意调查
        5.3.2 原始触媒预判及联动组织结构
    5.4 黄屯村原始触媒媒介的塑造
        5.4.1 第一期触媒策略——村入口片区的媒介塑造
        5.4.2 第二期触媒策略——“鱼眼”片区的媒介塑造
        5.4.3 第三期触媒策略——黄屯河片区的媒介塑造
    5.5 黄屯村触媒反应的引导与控制
        5.5.1 搭建网络平台,拓宽参与渠道
        5.5.2 划分更新单元,实施分期更新
        5.5.3 重视专家指导,多元参与决策
        5.5.4 设立监管机构,强化主体责任
    5.6 黄屯村触媒反应的持续与扩大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6.2.1 研究的贡献
        6.2.2 研究的不足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黄屯村村落空间使用情况与民意问卷调查
附录B 黄屯村传统建筑调查表与意见征求图片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4PS理论
        一、产品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促销策略
    第二节 波特五力竞争分析模型
        一、潜在新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二、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三、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
        四、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五、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
    第三节 PEST理论
        一、PEST理论内容
        二、PEST理论分析法优势
    第四节 STP理论
        一、STP理论概念
        二、STP理论运用方式
第三章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PEST
        一、公司概况
        二、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分析模型
        一、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二、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威胁
        三、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四、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五、替代品的威胁
第四章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现状
        一、现行营销策略
        二、营销效果现状
    第二节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存在的营销问题分析
        一、产品服务方面的问题分析
        二、价格制定的问题分析
        三、渠道问题分析
        四、促销问题分析
    第三节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第五章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第一节 安徽郎溪NF水泥公司目标市场细分与定位
        一、市场细分
        二、目标市场
        三、市场定位
    第二节 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一、优化产品组合策略
        二、价格策略
        三、渠道策略
        四、促销策略
    第三节 人力资源优化策略
        一、做好人才储备,推行师徒制
        二、健全优化绩效考评制度
        三、完善激励制度
        四、完善晋升机制和标准
        五、定期培训学习
第六章 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保障方案
    第一节 业务管理保障
        一、实行业务操作标准化
        二、强化营销管理检查
        三、实行监督评价考核
        四、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第二节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一、完善物流配送目标体系
        二、合理运用配送策略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安庆老城核心区保护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内容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老城保护更新及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老城保护更新及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
        1.2.3 国内关于历史城区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论述
        1.3.2 相关理论论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安庆文化缘起及老城核心区现状空间特征分析
    2.1 安庆城市发展概述及文化内核
        2.1.1 安庆城市发展历程回顾
        2.1.2 安庆城市发展轨迹总结
        2.1.3 安庆市文化价值取向及特征分析
        2.1.4 安庆老城的皖江文化资源价值和意义
    2.2 老城核心区现状空间特征分析
        2.2.1 研究范围界定
        2.2.2 老城核心区现状空间构成调查
        2.2.3 用地权属及设施配套特征
        2.2.4 商业业态及街巷功能特征
        2.2.5 人口密度及生活空间质量特征
        2.2.6 历史空间格局及风貌特征
第三章 安庆老城核心区现状旅游资源特征及发展条件分析
    3.1 老城核心区现状资源调查及特征分析
        3.1.1 老城核心区历史文化遗存资源调查
        3.1.2 老城核心区历史文化遗存总体特征
    3.2 老城核心区文化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3.2.1 发展优势分析
        3.2.2 发展机遇分析
        3.2.3 发展劣势分析
        3.2.4 发展挑战分析
    3.3 分析总结
第四章 文化旅游视角下安庆老城核心区保护与更新发展策略研究
    4.1 保护与更新的基本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原真性原则
        4.1.3 互动性原则
        4.1.4 可持续性原则
    4.2 文化旅游视角下安庆市老城区保护与更新路径
        4.2.1 剖析文化类别与空间特征
        4.2.2 构建“文化+空间+活动”保护与利用模式
        4.2.3 构筑“文化+空间”要素交互的融合框架
        4.2.4 打造“文化+活动”特色联动的开发方式
        4.2.5 完善配套设施及组织开发模式
    4.3 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安庆老城保护与更新实施措施
        4.3.1 明确文化诉求与空间响应
        4.3.2 提炼文化特色与活动组织
        4.3.3 构建保护与发展协同机制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基因传承导向下寿县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设的问题
        1.1.2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需求
        1.1.3 续“文脉"”提“气质”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体系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古城文化基因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2.1.1 文化基因的内涵
        2.1.2 文化基因的作用和表现
        2.1.3 古城文化基因传承的研究
        2.1.4 古城文化基因的特征
    2.2 旧城更新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古城保护相关研究
        2.3.1 古城保护理论研究
        2.3.2 古城保护工作实践研究
        2.3.3 相关研究总结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现状研究
    3.1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现状调查
        3.1.1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现状公众调查问卷
        3.1.2 古城保护调查结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3.1.3 古城更新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3.2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现状解析
        3.2.1 “山水城”城市格局保存完整
        3.2.2 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的城镇格局初步形成
        3.2.3 历史遗存丰富历史空间全景可读
        3.2.4 营造技艺天人合一
        3.2.5 政治因素凸显历史地位重要
        3.2.6 非遗丰富历史名人众多
    3.3 古城文化基因的传承模式
        3.3.1 文化基因传承导向的古城特色空间建构
        3.3.2 古城文化基因传承与古城保护更新的契合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寿县古城文化基因的提取识别
    4.1 文化基因梳理的原则和流程
        4.1.1 古城文化基因梳理的原则
        4.1.2 古城文化基因的分类
        4.1.3 古城文化基因筛选流程
    4.2 古城文化基因要素提取
        4.2.1 文化基因识别与提取研究
        4.2.2 质性调查获取文化基因要素
        4.2.3 文化基因的提取
    4.3 基于文化传承的寿县文化基因评价体系建构
        4.3.1 建构寿县古城文化基因评价模型
        4.3.2 文化基因图谱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因传承导向下寿县古城保护更新策略
    5.1 寿县文化基因现状评估
        5.1.1 显性文化基因
        5.1.2 隐性文化基因
        5.1.3 现状问题总结
    5.2 寿县古城保护更新路径
        5.2.1 保护更新历程
        5.2.2 文化基因保护更新路径
        5.2.3 文化基因保护更新目标及定位
    5.3 寿县古城的显性文化基因保护更新策略
        5.3.1 形态格局控制与延续
        5.3.2 特色地貌场所再现与植入
        5.3.3 典型地标雕琢与烘托
        5.3.4 多层次多手段保护与利用历史遗存
    5.4 寿县古城的隐性文化基因保护更新策略
        5.4.1 融古通今打造宜居新城
        5.4.2 挖掘保护全域历史文化资源
        5.4.3 复兴活化突出自身优势
        5.4.4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制度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1.1 文化基因传承实质是保护和延续文化基因
        6.1.2 文化基因传承是古城特色保护的重要手段
        6.1.3 文化基因传承需要优化现行规划体系保障
        6.1.4 文化基因传承需要多方借鉴多种尝试
    6.2 创新点
        6.2.1 研究视角创新:引入文化基因概念探讨古城保护更新策略
        6.2.2 更新模式创新:通过显隐形的文化基因塑造打造特色古城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寿县历史文化名城发展认知公众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安徽:科学制定发展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合力公司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张锦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我国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测度及短板分析[D]. 陈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旧街区更新改造的织补策略 ——以江西河口古镇三堡街区为例[D]. 李想.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金寨县革命传统建筑保护研究[D]. 张飞.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5]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以万涧村为例[D]. 唐婷.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存量规划导向下芜湖市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D]. 徐阳清.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7]基于触媒理论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庐江县黄屯村为例[D]. 袁艺.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8]安徽郎溪NF水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侍宏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安庆老城核心区保护与更新研究[D]. 张伟.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10]基因传承导向下寿县古城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D]. 李琦.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安徽:科学制定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