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

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

一、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梁郭智[1](2021)在《白鲜基因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为芸香科白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根皮入药,用于治疗湿热疮毒、黄水淋漓、湿疹等,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在医用、药用、观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但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及原生境的破坏,导致其野生资源匮乏。人工栽培是解决药材来源和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对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了解和掌握是选育新品种进行人工栽培的基础,但此方面的研究尚未见系统的报道。因此,为明确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特征,本研究以收集的32个产地白鲜为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与化学指纹图谱相结合,解析了白鲜群体DNA遗传结构、化学组成特征、生物活性以及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ISSR分子标记显示,种群水平上白鲜具有中等偏低程度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UPGMA聚类与主坐标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将白鲜栽培种群和野生种群区分开,且与地理距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当遗传一致度约为0.85时,可将白鲜种群聚为四簇:第Ⅳ簇包括吉林、辽宁和少数内蒙古野生种群;第Ⅲ簇全部由内蒙古种群组成;第Ⅱ簇由栽培种群与黑龙江野生种群组成,表明栽培种质的来源。第Ⅰ簇只有大杨树单独一个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表明其特殊的遗传背景,可作为下一步种质资源的重点考察对象。(2)UPLC-TQ-MS/MS法测定了黄柏酮、梣酮、柠檬苦素、白鲜碱、茵芋碱、花椒碱6种化合物,不同产地化合物含量多呈显着差异,柠檬苦素类含量较高于呋喃喹啉生物碱类含量,在几乎所有产地中药典规定的黄柏酮和梣酮含量都超标;化学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910~1.000,27个产地被分为两种化学型,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也分为两种化学型,与指纹图谱和层次聚类结果相似,为白鲜化学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大多数化合物含量与气候因子相关性较小,其中经度对花椒碱含量影响较大,可能影响化合物的主要因素是基因型和代谢途径。(3)抗氧化活性研究揭示白鲜生物碱类化合物和柠檬苦素类化合物与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揭示白鲜碱含量与白鲜根皮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呈显着正相关。(4)分子标记聚类与指纹图谱聚类结果虽不完全一致,但都将莫拐和牧原聚为一类,这两个种群地理距离较近、遗传多样性较低。实地勘察显示这两个种群生长环境相似,且种质资源遭到人为过度采挖,亟需建立野生白鲜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黄柏酮和梣酮含量最高的霍林郭勒、乌拉盖聚为一个亚簇,且这两个种群具有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因此可将其作为优质种源用于品种选育。通过对白鲜遗传多样性、化学多样性以及生物活性的系统研究,为白鲜资源护和种质繁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陈永中[2](2021)在《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膜荚黄芪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甘肃、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生津养血等功效。黄芪种类多,栽培中存在品种混杂、种质退化等问题;选育膜荚黄芪新品种,成为提高膜荚黄芪质量和产量的关键。为加快多年生膜荚黄芪新品种选育,将其种子搭载于“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中分别历时33 d和22 h进行诱变处理。在有机栽培条件下,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不同太空搭载方式种子建立的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的变异性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太空搭载方式对膜荚黄芪遗传多样性诱导的效应,为中药材航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相比搭载“神州十一号”,膜荚黄芪种子搭载“长征七号”诱变22 h的SP2群体更容易使膜荚黄芪表型形态指标发生变异,并获得更多的变异,但两种搭载诱变方式均容易使膜荚黄芪成药株的株形、叶片和分枝发生变异。2.不同太空搭载方式使植株的变异方向不一致,且多样性程度也不一致。地上部分二级分枝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3 d群体除株高和茎粗外,其余地上部分形态指标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小于22 h群体;地下部分根长和根幅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鲜根重最低,33 d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和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低于22 h群体,可见,搭载“长征7号”的22 h群体,植株的株形和根形更具有多样性。3.不同太空搭载方式对不同类型膜荚黄芪的光合生理特性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相比其他类型植株,33 d和22 h群体的A型植株“半紫茎皮有茸毛叶色深绿”和33 d群体的B型植株“紫色茎皮有茸毛叶色深绿”拥有较强的光合效率,33 d群体A型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22 h群体A型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最高,说明叶片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优化了光合途径,提高了光合效率,22 h群体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均值最高,抗氧化酶活性较强。4.两群体中SSR位点均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33 d和22 h群体遗传距离分别在0~0.8959和0.0270~0.9435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分别在0.4000~1.000和0.3846~0.9730之间。33 d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是2号与25号植株、2号和32号植株,每组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均为0.4000,遗传相似系数最大是23号与24号植株,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为1.000。22 h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小的材料为6号与44号植株,为0.3846,遗传相似系数最大的材料为11号与14号植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9730。5.基于表型性状和SSR分子标记分析,揭示出太空搭载的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33 d和22 h群体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9.37%和26.17%,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7和1.22,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值分别为0.320和0.427,聚类结果能明显区分出不同类别的植株,且22 h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33 d群体,表型性状间的差异性较大,太空搭载创造了具有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群体。

程卓[3](2021)在《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认为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跨境”“直过”和“人口较少”民族,这种情况在全国为数不多、十分独特。他们在与居住环境相互适应的漫长岁月里,依赖植物生存与生活,积累了许多利用植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知识,例如野生植物的食用、药用植物的使用、传统养蜂技术、董棕栽培和薪柴收集等。这些传统知识在独龙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对于独龙族民族植物学方面开展的研究很少,并且在现代化建设加速的情况下,独龙族的传统知识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的冲击,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这些珍贵的传统知识一旦消失,将是不可逆转的重大损失,因此开展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民族植物学、民族生态学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等方法对独龙族野生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进行调查、整理、编目和评价,对独龙族传统知识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蕴含的生态学意义;采用食品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独龙族传统食用的董棕淀粉进行科学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独龙族采集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涉及59科148种,包括野生蔬菜、野生水果、代粮植物、调料植物、坚果类、油脂植物、酿酒植物、代茶植物和促凝剂等9类。以蔷薇科和禾本科最多,茎是最常食用的部位,采集时间集中在3-10月之间;(2)独龙族利用的药用植物有69科105种植物。最常使用的是菊科植物,多为全草入药。常见的药物加工方式和应用方式是水煎和口服;(3)独龙族传统养蜂过程中共使用19科38种植物,不同植物的不同部位分别用于制作蜂桶、固定蜂桶、驱赶蜂群和吸引蜂群。独龙族利用27种乔木来制造蜂桶,使用频率最高的蜂桶树种是尼泊尔桤木(Alnus nepalensis)、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胡桃(Juglans regia);(4)独龙族充分利用董棕植株的各个部位,包括食用、材用、药用、观赏等。独龙族进行董棕的栽培管理,并且使用取材于自然的原始工具进行淀粉的加工,能够较好地分离董棕淀粉;(5)独龙族使用薪柴作为做饭、取暖、煮猪食和酿酒的主要能源,从树林中拾柴与从河里捞柴是独龙族获取薪柴的主要方式。两种薪柴收集方式在收集距离、收集频率、收集重量等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本研究的结论是:(1)独龙族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非常丰富;(2)独龙族传统养蜂使用多种植物并且蕴含丰富的传统知识,对于保护本地蜜蜂、促进蜜源植物的传粉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董棕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淀粉植物,独龙族对于董棕的栽培利用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观念,不仅为栽培董棕并利用该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同时对于董棕种群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也有重要的意义;(4)独龙族特殊的薪柴收集方式弥补了林缘社区的薪柴需求,同时减少其对于森林的破坏,避免过多砍伐树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干扰。这种做法既保障了薪柴的充分供用,又有助于对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森林树种的保护;(5)独龙族传统知识受到多因素的威胁,尤其是外来物种的输入和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缺乏、单一作物种植、过度采集等。本研究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在于:(1)首次全面系统地调查了独龙族传统利用的野生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并使用定量指数的方法筛选出文化重要性高的物种,有助于独龙族传统生态学知识的抢救、整理、研究和传承。(2)首次对独龙族传统养蜂、董棕栽培和薪柴收集进行报道和研究,对其受到的威胁因子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独龙族传统生态学知识的保护和独龙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3)进行董棕淀粉的评价,为新型食品、能源、药物等方面的利用提供线索。(4)剖析独龙族传统养蜂、薪柴收集和董棕栽培等传统知识案例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对促进独龙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刘曼[4](2021)在《资丘独活的核心种质库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药材独活为伞形科药用植物重齿毛当归(Angelica biserrate(Shan et Yuan)Yuan et Shan)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一茎直上,不为风摇”而得名,应用历史悠久,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风湿性关节炎及头痛等。独活中所含香豆素类化合物为主要药用成分,且种类丰富,其中蛇床子素及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为《药典》中独活质量评价的指标化合物。目前独活市场供应来源主要以家种资源为主,湖北、重庆、甘肃、四川等省作为主产区产量较大,但近年来由于产地土壤退化及天气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独活品质不足产量降低,各地采收加工方法参差不齐导致市场上的独活品质良莠不齐,在当前独活市场流通中,多地品种混种,抗性降低,含量不达标,导致种质资源品质下降。核心种质库保存了种质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能有效地促进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目前独活尚无核心种质库构建,无法有效进行提高产量和质量的育种以及其他分子遗传特性等研究。“资丘独活”作为湖北的道地药材,具有品质好、产量高的特征,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因此,开展对野生资丘独活遗传资源的评估以及核心种质库的构建,能避免或减少我国传统中药材独活种质资源的进一步流失与破坏,有利于促进对该物种野生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为未来独活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培育以及生态栽培奠定基础。湖北长阳及周边地区作为资丘独活的道地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本研究收集了资丘独活道地产区3个野生独活居群共208份样品,首次对重齿毛当归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转录组开发高多态性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利用SSR标记对208份独活种质进行全面的遗传多样性评价,根据文献报道选择6种香豆素类化合物对与遗传评价材料对应的208份独活药材进行特征代谢物多样性评价,最后结合遗传多样性与代谢物多样性数据构建资丘独活的核心种质库。本研究首先对重齿毛当归转录组进行了数据库功能注释与SSR分布特征概括,并基于该转录组数据开发了17对高多态SSR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数据对3个居群独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遗传分化程度等进行分析探讨。在本研究中,17个SSR位点共扩增出132个等位基因,17个位点的主要遗传参数值(有效等位基因数量:3.89,香农信息指数:1.52,多态性信息含量:0.67)表明本研究收集的独活野生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个居群主要划分为2组,其中璞岭与高峰为一组,榔坪为单独另外一组,3个居群中榔坪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独活居群内的遗传变异(94%)远高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6%);3个独活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小,基因流较大。在208份独活药材中,6种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含量具有差异。榔坪独活中蛇床子素的平均含量在3个居群中最高,但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平均含量最低,相反的是,璞岭和高峰独活中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平均含量是榔坪独活的2-3倍,而蛇床子素平均含量仅为榔坪独活的十分之一。根据以上遗传和代谢数据,采用最小距离逐步取样策略(The Least Distance Stepwise Sampling Strategy,LDSS),确定取样比例为40%~10%,构建了独活7个初步核心种质,以遗传多样性为主、代谢成分为辅筛选了以20CC库(20%抽样比例、42份种质材料)作为独活最终核心种质库来保存核心代表性材料。经T检验证明,20CC库与原始种质之间主要遗传多样性指标在α=0.05水平上无显着性差异,并能保留原始种质90%以上的遗传多样性,且20CC种质库的总香豆素类化合物平均含量相对于原始种质有所提升。在本研究中,基于转录组开发的SSR分子标记可为重齿毛当归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图谱构建等提供更丰富的标记来源,全面评价重齿毛当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评估该物种的基因多样性,挖掘优良基因等提供重要线索,可以更高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该种质资源;全面评价独活不同居群、不同样品间的含量代谢差异,有利于优良种群及种质的筛选,为后期新品种选育提供数据支持;资丘独活的核心种质库的成功构建将有助于有效保存及管理重齿毛当归野生种质资源,并为该药用植物的新品种培育提供物质基础。

刘厚伯[5](2021)在《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并优化应用白及悬浮细胞高效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培养体系。2.筛选调控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分析并验证基因间的互作机制。3.探索白及ARF基因家族对于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方法:1.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含量为主要监测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各关键因素的参数进行优化,在培养40天之后计算悬浮细胞的诱导率。随后挑选出疏松、嫩黄色的悬浮细胞,接种于同种增殖培养基上。在第2次继代和第4次继代时称重,计算愈伤组织的增殖率。在继代培养60 d后进行高效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培养,接种于15种优化增殖培养基上。在高效培养30天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对羟基苯甲醇(HBA)、Dactylorhin A、Militarine和Coelonin进行含量测定。2.采用方法1中的悬浮细胞材料,利用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对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关键节点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3.根据方法2中的转录组测序结果,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功能聚类、LncRNA、SSR等分析,并根据KEGG通路挑选出影响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主要代谢通路。4.根据方法3中的结果,对白及悬浮培养细胞的每两个发育时期进行比较,结合含量变化,对其中8个时间点(3Dpi、18 Dpi、27 Dpi、30 Dpi、33 Dpi、36 Dpi、39 Dpi、42 Dpi)的相关差异基因进行了分析。利用R语言筛选出与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时间点以及不同材料的基因表达量变化,并对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相互关系进行分析。5.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及悬浮细胞ARF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序列分析,并对其与拟南芥和铁皮石斛的ARF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利用R语言对白及ARF基因家族及与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高效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白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构建与优化以白及种子为外植体,利用正交试验方法,获得白及悬浮培养细胞诱导培养的优化培养基为 MS+1.0 mg/L 6-BA+2.0 mg/L 2,4-D+0.5 mg/LNAA+30 g/L 蔗糖。继代培养的优化培养基为 1/2MS+1.0 mg/L 6-BA+3.0 mg/L 2,4-D+0.5 mg/L NAA+30 g/L蔗糖。随后,添加不同的前体和有机物,结果显示1/2 MS+1.0 mg/L 6-BA+3.0 mg/L 2,4-D+30 g/L蔗糖+50 mg/L苯丙氨酸培养基中培养出的悬浮培养细胞的HBA及Coelonin含量比其它方案组高(p<0.05);MS+1.0 mg/L 6-BA+3.0 mg/L 2,4-D+30 g/L蔗糖+20 mg/L苯丙氨酸中培养出的悬浮培养细胞的Dactylorhin A及Militarine含量比其它方案组高(p<0.05)。2.全长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Illumina技术和PacBio SMRT技术对白及悬浮培养细胞的全转录本进行了测序,构建了白及全长转录组数据库,对得到的unigenes进行功能注释及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总共得到了 100,276个高质量的全长转录本,平均长度为2,530 bp,N50为3,302 bp。约52%的转录本获得了功能注释,其中52,018个unigenes映射到GO的不同功能条目;53,316个unigenes获得KOG注释,并分为26个功能分类;80,020个unigenes获得了 KEGG注释,映射到363条信号通路。并预测到15,133个1ncRNA,68,996条unigenes包含SSR位点。对其中30对SSR位点引物进行扩增,获得了稳定的条带。3.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关键节点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白及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数据,发现含有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是高效培养第3天(3 Dpi)和第42天(42 Dpi)的比较组,包含7,00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894个,下调基因3,112个。对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相关的代谢途径进行分析,发现苯丙素的生物合成、蔗糖和淀粉代谢、糖异生和糖酵解的代谢通路的关键基因在每两个时间点比较中均有显着差异表达。表明这4个代谢途径在每两个时间点中的差异积累与其关键基因差异表达有关,可能是白及悬浮培养细胞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不同积累含量形成的首要原因。4.调控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合成的目的基因筛选与表达量关联分析对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及含量分析发现,从33 Dpi开始,HBA和Dactylorhin A的含量开始下降,而Militarine和Coelonin的含量呈指数上升,推测HBA和Dactylorhin A可能促进Militarine和Coelonin的含量积累。差异表达基因与积累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代谢相关基因可能是造成不同时间点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差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共筛选出14个参与Coelonin合成的候选基因,18个参与HBA合成的候选基因,23个参与Dactylorhin A合成的候选基因及41个参与Militarine合成的候选基因。随后选择其中10个unigenes进行qPCR验证,结果显示,这10个unigenes在不同时间点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符。5.白及悬浮培养细胞ARF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BsARFs蛋白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磷酸化位点、保守结构域、保守基序以及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并分析BsARFs在不同时间点下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白及中共鉴定得到28个ARF基因,其编码蛋白的长度在230-860 aa之间,蛋白分子量约为25.81655-95.78813 kDa,等电点在5.17-10.05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均定位于细胞核。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27个成员均含有B3和ARF结构域,部分蛋白含有Aux/IAA结构域,共有20个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显示,28个BsARFs与37个AtARFs和22个DcARFs蛋白一起可分为三个大组,5个亚家族。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白及中ARF基因与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相关基因PAL、P450、BGLU关系密切。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发现,白及悬浮细胞中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显示出较强协同性的有:ARF17和P450、PAL1、PAL2、PAL3基因,ARF1与PAL2、PAL3基因,ARF22、ARF26 和 BGLU4。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起白及细胞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液体培养体系,并构建了白及全长转录组数据库,从中筛选得到白及悬浮培养细胞中与4种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与Coelonin合成相关的有14个,与HBA合成相关的有18个,与Dactyl orhin A合成相关的有23个,与Militarine合成相关的有41个。最后对整个培养时期的白及悬浮细胞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得到28个白及ARF基因,并推测白及中ARF基因可能参与调控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次生代谢。

朱香梅,石雨荷,李晴,周日宝,童巧珍[6](2021)在《白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连作障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白术是我国常用的大宗类药材,在我国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随着白术市场需求量的扩大及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检测手段逐渐成熟和多样化,关于白术种质资源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分别介绍不同白术种质及其同属间形态水平上的差异和DNA水平上的差异。形态标记法能简单筛选出种质优良种株的表型特征,而分子鉴定技术直接分析遗传物质DNA的多态性来推断物种内在的遗传变异。白术栽植过程中除了DNA水平上存在的性状差异影响着白术品质,土壤因子的变化、化感自毒作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就白术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展开讨论。综述白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栽植过程中连作障碍问题的研究进展,为白术优质种质筛选鉴定、遗传多样性保护及药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陈诺[7](2021)在《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文中指出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智慧结晶,不仅能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和经验来源,对我国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现代文明的全面渗透以及民族社区自身重视不足等多种因素,我国经过千百年传承已久的传统知识已流失严重,传统知识搜集抢救工作亟待完成。维吾尔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拥有大量丰富的关于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知识,涉及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医药卫生和文化习俗等民族发展的各个方面。搜集调查和编目维吾尔族传统知识,对于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加快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大有裨益。本研究旨在:基于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关键人物访谈、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调查与编目,建立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文献化数据库;通过分析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特征,阐明传统知识、民族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义;并以维吾尔传统医药为案例研究,探究维吾尔传统知识发展传承现状、存在问题和受威胁因素,为生物保护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促进实现传统知识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和获取与惠益分享。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共调查编目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词条850个,其中: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相关知识词条数目457个(54%),传统医药知识231个(27%),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知识59个(7%),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词条36个(4%),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67个(8%)。2、在编目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知识特征分析,分析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形成、利用、发展及传承的过程与当地自然地理与资源特征、民族文化特征、经济利用特征和社会特征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以调查案例实证了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传统知识的形成特点和脉络走向。3、针对和田、吐鲁番、伊宁的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发现,不同民族社区对维吾尔传统医药知识的应用与认知有所不同,维吾尔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认知目前仍局限于本民族内部;多民族共同生活和文化交融与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医药而言是柄双刃剑,在对传统医药传承产生冲击的同时也能帮助传统医药突破桎梏。提出维吾尔医药的未来发展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本民族应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加强自身刻苦钻研,积极促进传统医药的科研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推广,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让更多人领略到维吾尔传统医药魅力和文化内涵。4、结合调研实际及结果,提出维吾尔传统知识的传承策略,包括相关政策和法规制度的健全,用法律手段保障传统知识不受侵害;采取工程措施,用技术手段保护和保存传统知识;加强研发推广,以传统知识助力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增强宣传力度,加强文化自信,注重社区参与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享。

徐燕玲,王振宇,杨淑达,陆露[8](2021)在《进化生态学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指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用于天然药物研究和开发的植物遗传资源,是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准确评价是中药材发挥疗效以及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关键。进化生态学是生态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用于探索物种为适应所处环境的进化机制。近20年来,随着进化生态学的学科技术不断革新与发展,物种地理分布区预测、物种鉴定、遗传多样性检测、亲缘关系分析、化学生理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栽培育种等研究手段也相继用于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评价,并为其不断提供新思路。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分子谱系地理分析、景观遗传分析、生态位模型分析、性状关联分析等几种进化生态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案例,并概述了进化生态学在药用植物种质鉴定、种质多样性评估、资源调查与预测、道地性研究、保护与栽培育种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未来通过结合基因组和大数据时代的前沿技术,以期健全更加完善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体系,为中药物质基础的深度挖掘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张丹,王颖莉,杜晨晖,裴香萍,尚彩玲,詹海仙[9](2021)在《生物学技术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根基,深入研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培育优良品种、保证中药产量和规范质量的前提条件。传统的鉴别方法从表观出发,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鉴定的效率和准确性普遍偏低。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其易操作、高灵敏度、结果准确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涉及野生与栽培品区分、中药替代品研究、中成药鉴别、优良品种标记育种、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图谱建立和组学研究等多个方面。其中组学研究由于分析目的不同分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又分为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3个亚领域。真核生物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组学研究还包括叶绿体基因组学、线粒体基因组学、核基因组学、质体基因组组学。其中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简单、相对分子质量小、保守性好;而线粒体基因组变异性强且结构复杂;核基因组数据复杂、核内部不含核糖体,导致翻译过程中会有时空差异,即使多次重复地进行试验,试验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当前药用植物研究涉及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组学研究仍有不足的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该文依次介绍了细胞学、分子标记、组学研究技术在药用种质资源鉴定中的特点和应用,为后续进行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别、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闫国跃[10](2020)在《基于转录组SSR、SNP标记的苦玄参遗传多样性及有效成分关联位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苦玄参(Picria felterrae Lour.)为广西道地药材,也是重要的壮药,壮族称之为“棵兜”,也属“桂药”、“南药”,为广西“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的十大中药材之一。由于苦玄参生长环境恶化,野生资源日益匮乏,苦玄参市场供应主要来源于人工种植。人工种植品种未经选育,种质混杂,且长期的种植使品种不断退化,出现药用活性成分含量降低等质量问题,迫切需要选育出高质量的苦玄参新品种。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基因组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入到种质资源研究的多个层次和方面,使人们能够客观准确地检测出种质基因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以不同地理来源的苦玄参居群和形态差异较显着的株系为研究材料,以苦玄参主要药用活性成分苦玄参苷的组成和含量为优质种质标准,基于转录组SSR、SNP分子标记,对收集的苦玄参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并挖掘苦玄参苷关联基因,其结果可为苦玄参优良种质的筛选、鉴定及品种改良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1)采集广西、云南两省野生居群种质13份,广西龙州、梧州两地栽培种质50份,在南宁扩繁后,参照《中国药典》2015版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标准操作程序》测定所有样品的主要药用活性物质苦玄参苷IA和IB含量,比较分析不同地理来源及不同株系的苦玄参样本其苦玄参苷IA和IB含量的差异,初步筛选高苦玄参苷含量的优势居群和优良种质。(2)采用转录组高通测序技术经过RNA样品检测、文库构建及文库质控等程序,完成来源于广西、云南两地63份苦玄参鲜叶平行样本转录组测序,经拼接组装后,获取苦玄参转录组遗传数据;使用BLAST软件将Unigene序列与 NR、SwissProt、GO、COG、KOG、Pfam、KEGG 数据库比对,获得 Unigene的注释信息,经过数据库比对及利用Getorf软件进行编码蛋白框(CDS)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预测。(3)获得苦玄参转录组遗传信息数据后,利用针对转录组测序的比对软件STAR与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并通过GATK挖掘苦玄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基于 SNP 分子标记,通过进化分析、群体结构分析、主元成分分析及亲缘关系分析对13个居群样本及50个栽培单株样本进行遗传结构分析,分析样本间遗传进化关系;并以苦玄参有效成分含量为目标性状,基于转录组SNP及GEM进行关联分析,筛选苦玄参有效成分关联位点,通过与已知数据库比对预测候选基因功能。(4)基于苦玄参鲜叶转录组序列,利用鉴定简单重复序列软件MISA挖掘苦玄参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SSR)分子标记,基于SSR标记两端保守序列开发苦玄参EST-SSR引物,随机选择4份材料对引物进行多态性检验,并利用选择出的20对多态性引物对供试样本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结果分析18个群体及69个单株的遗传结构,并利用SPSS软件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GLM)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苦玄参苷含量相关联的SSR分子标记。结果:(1)苦玄参苷IA含量在广西、云南两省13个野生群体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苦玄参苷IB和总苷含量水平在两省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综合整体,云南居群苦玄参优于广西,其中优势居群为云南景洪市曼沙区,其次为云南澜沧县勐朗镇。50份栽培品种单株样本苦玄参苷含量差异比较,苦玄参苷IA和总苷含量水平在广西和梧州两地间差异不显着(p>0.05);苦玄参苷IB含量水平龙州显着高于梧州(p<0.05),根据总苷含量,梧州、龙州两地种质水平相当。各株系间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编号为HZP04、ZGB0、WZHZP21、ZGB08、WZHJX03的单株整体水平较优。(2)63份苦玄参平行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并经过测序质量控制后,共得到323.55Gb Clean Data,Q30碱基比例超过86.28%。利用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后,初步建立苦玄参转录组数据库,共得到519,730条Transcript和203,606条 Unigene,Transcript 与 Unigene 的 N50 分别为 3,365 和 751。通过苦玄参Unigene 序列与 NR、Swissprot、GO、COG、KOG、Pfam、KEGG 等七大数据库比对,203606条转录本中131183条Unigene被注释,注释比例达到64.42%。将Unigene与已知蛋白数据库进行比对后,得到与已知蛋白基因序列相同或相似Unigene,共获得153100个CDS核苷酸序列和CDS氨基酸序列。对未知与已知蛋白库比对上的Unigene,利用Getorf软件平台,有65536个CDS核酸序列和65536个CDS氨基酸序列被预测。(3)63个苦玄参平行样本SNP分子标记跨度在57355~107932个之间,其中野生种质样本T01~T13中SNP数量在61430-81517个之间,栽培单株T14~T63中SNP数量57355~107932个,栽培种数量跨度大于野生种。纯合型SNP数量变化范围为41852~74564个,杂合型SNP数目变化在4094~47084个之间,纯合型数量大于杂合型。遗传结构分析中,13个居群可分为2个亚群,云南的8个居群被归为同一亚群,2个云南居群与广西3个居群归为另一亚群。50个栽培单株样本可分为两群,梧州有4个单株被归为一个亚群,其余归为另一亚群。利用转录组关联技术对SNP及GEM与苦玄参苷目标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基于SNP分析,在阈值p<1.00E-06时,苦玄参苷IA关联位点有5个,苦玄参苷IB关联位点4个;基于GEM分析,阈值p<1.00E-06 下,苦玄参苷IA关联位点184个,苦玄参苷IB相关关联的位点2421个,与两种成分同时关联的位点45个;SNP和GEM联合关联分析在阈值p<1.00E-03,筛选苦玄参苷IA关联位点5个,苦玄参苷IB关联位点6个,位点功能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录、甲基化、基因修饰等功能作用。(4)通过对总碱基数为47,941,629bp Unigene序列评估,挖掘13768个苦玄参SSR分子标记,鉴定出6种不同SSR类型,基于两端序列开发相关引物,对随机抽取的100对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获得多态性引物48对。随机抽取20对多态性的引物对18个种群样本进行扩增,扩增出等位基因71个,平均每对引物3.55个。引物间P变化范围为0~40.7%;PIC范围0~0.7941;I范围 0~1.8143。ObsHet 范围 0~0.4423;ExpHe 范围 0~0.8269。Fis 值为0.0953~0.6639;亚群间Fit值范围0.0626~0.8587;遗传分化系数Fst范围0~0.6866。基因流(Nm)范围0.1144~0.7594。各种群Nei范围0~0.4016;I范围0~0.6209,群体相似系数0.3814~0.9686,遗传距离0.0319~0.9638。18个种群在遗传距离0.3213处分成4个亚群,云南样本可分为3亚群,广西3个种群归入同一亚群。69个单株利用20对SSR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76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观测等位基因3.8个。等位基因多态率范围为0~59%。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0~0.6211;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变化范围0~1.240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范围0~0.6823。各位点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3824;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 0.3659;基因流Nm平均值0.4332。样本间相似系数范围0.5856~0.9506,遗传距离范围0.0506~0.5325,在遗传距离0.24处,69单株样本分成13个亚群。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有5个位点与苦玄参苷IA、IB相关联,其中,同时与两种成分关联的位点仅1个。结论:根据国家药典对苦玄参质量评价标准,云南和广西13个野生种群样本中,云南野生种质明显优于广西,具有更大的筛选优良苦玄参种质资源的潜力。广西主产区苦玄参栽培品种质量良莠不齐,广西梧州的栽培品种中可能出现品种退化现象。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初步建立苦玄参转录组公共数据库,填补了苦玄参遗传信息的空白。利用转录组数据开发苦玄参SSR、SNP分子标记,从不同层次分析苦玄参遗传进化关系,不同产地间均出现不同程度分化,广西、云南两地野生种质间分化明显,分析结果与供试苦玄参种质地理分布差异基本吻合,但也存在区域间遗传交叉现象,该结果为研究苦玄参药材优势居群提供依据;广西栽培品种间整体遗传分化水平较低,但存在个别单株分化明显的现象,可为筛选优良株系提供资源。以苦玄参有效成分含量为目标性状,采用不同分子标记及关联策略,筛选出大量与苦玄参苷关联的分子标记位点,关联位点基因功能主要涉及信号转录、甲基化、基因修饰等功能作用,结果将为苦玄参优良种质选育提供最直接的遗传信息,加快苦玄参优良种质选育。

二、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白鲜基因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1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中药材现状
    1.2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
        1.2.1 DNA遗传多样性概述
        1.2.2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3 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多样性
        1.3.1 化学成分的检测方法
        1.3.2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化学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3 影响药用植物化学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1.3.4 药用植物生物活性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白鲜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2.2 ISSR-PCR扩增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白鲜基因组DNA检测
        2.4.2 ISSR引物退火温度的筛选
        2.4.3 ISSR遗传多态性分析
        2.4.4 白鲜遗传多样性分析
        2.4.5 白鲜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4.6 白鲜种群聚类分析
        2.4.7 白鲜种群的主坐标分析
    2.5 讨论
        2.5.1 白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2.5.2 白鲜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
    2.6 小结
第三章 白鲜化学成分及其多样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3.2.4 线性关系考察
        3.2.5 精密度试验
        3.2.6 稳定性试验
        3.2.7 重复性试验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白鲜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3.4.2 LC-MS指纹图谱的建立
        3.4.3 主成分分析
        3.4.4 白鲜化学成分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白鲜甲醇提取液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解析了白鲜种群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特征
        5.1.2 明确了白鲜化学成分及化学多样性特征
        5.1.3 测定了白鲜抗氧化活性
        5.1.4 建立了白鲜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2)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芪概述
        1.1.1 黄芪资源分布
        1.1.2 黄芪的化学成分
        1.1.3 黄芪的药理活性
    1.2 黄芪育种研究进展
        1.2.1 黄芪育种进展
    1.3 航天育种研究进展
        1.3.1 航天育种概述
        1.3.2 空间诱变的特点
        1.3.3 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1.3.3.1 空间诱变对生长发育及表型的影响
        1.3.3.2 空间诱变对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影响
        1.3.3.3 空间诱变对植物细胞学效应的影响
        1.3.3.4 空间诱变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4 药用植物航天育种现状
    1.5 药用植物中的分子辅助育种
        1.5.1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表型性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种子太空搭载诱变处理
        2.1.3 SP_2代种子来源及二年生群体的建立
        2.1.4 生长指标测定
    2.2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成药群体地上部分生长动态的影响
        2.3.2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地上部分表型性状的影响
        2.3.3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地下部分表型性状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二年生植株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1.4 光合参数的测定
        3.1.5 生理指标的测定
    3.2 数据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植株光合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太空搭载对膜荚黄芪SP_2代不同类型植株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_2代二年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田间表型性状调查及取样
        4.2.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4.2.3 引物筛选与PCR扩增
    4.3 数据统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基于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1.1 变异分析与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
        4.4.1.2 表型聚类分析
        4.4.2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2.1 多态性分析
        4.4.2.2 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分析
        4.4.2.3 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4.5 讨论
        4.5.1 基于表型性状分析太空搭载诱变的膜荚黄芪SP_2代群体遗传多样性
        4.5.2 基于分子标记分析太空搭载诱变的膜荚黄芪SP_2代群体遗传多样性
        4.5.3 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聚类结果不一致的可能原因
    4.6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3)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民族植物学简述
        1.1.1 野生食用植物研究
        1.1.2 药用植物研究
        1.1.3 文化植物研究
        1.1.4 经济植物研究
        1.1.5 应用与现代民族植物学研究
    1.2 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区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
        2.1.1 “两山夹一江”高山峡谷地貌
        2.1.2 多样的立体气候
        2.1.3 闭塞的交通条件
        2.1.4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1.5 丰富的生物资源
    2.2 研究民族
        2.2.1 历史变迁
        2.2.2 语言文字
        2.2.3 宗教信仰
        2.2.4 风俗习惯
    2.3 研究方法
        2.3.1 民族植物学方法
        2.3.2 食品科学方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独龙族民族植物学调查
    3.1 野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3.1.1 信息人的人口特征
        3.1.2 野生食用植物多样性
        3.1.3 野生食用植物的用途分类
        3.1.4 野生食用植物的采集月份
        3.1.5 野生食用植物的多用途分析
        3.1.6 基于RFC和CFSI对野生食用植物的评估和选择
        3.1.7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对野生食用植物知识的影响
        3.1.8 独龙族野生食用植物的机遇和挑战
    3.2 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3.2.1 药用植物多样性
        3.2.2 药用植物的引用频率和信息一致性指数
        3.2.3 药用植物的保护现状
        3.2.4 药食两用植物
        3.2.5 独龙族药用植物的研究展望
第四章 案例研究
    4.1 独龙族传统养蜂
        4.1.1 独龙族传统养蜂的步骤
        4.1.2 独龙族传统养蜂使用到的植物
        4.1.3 制作蜂桶的材料评价
        4.1.4 独龙传统养蜂的机遇和挑战
    4.2 董棕栽培
        4.2.1 董棕的传统知识
        4.2.2 董棕淀粉评价
        4.2.3 董棕栽培及其生态学内涵
    4.3 薪柴收集
        4.3.1 独龙族能源消耗类型和用途
        4.3.2 独特的薪柴收集方式—捞柴
        4.3.3 两种薪柴收集方式在收集距离、收集频率和收集重量方面的比较
        4.3.4 特殊薪柴收集方式的生态与经济价值分析
        4.3.5 关于保障薪柴的建议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加会议及考察情况

(4)资丘独活的核心种质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独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及配制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基于转录组数据开发重齿毛当归的SSR分子标记
        2.1.1 转录组测序及组装注释
        2.1.2 总DNA的提取及检测
        2.1.3 SSR位点开发,引物设计及合成
        2.1.4 SSR-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建立
        2.1.5 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2.2 独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2.1 PCR扩增及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
        2.2.2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转录组拼接及注释结果
        3.1.1 转录组拼接结果
        3.1.2 转录组注释结果
        3.2 重齿毛当归转录组SSR分布特征
        3.3 重齿毛当归转录组SSR引物开发
        3.4 独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1 独活多态性位点检测结果
        3.4.2 独活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3.4.3 独活种质资源居群结构分析
    4 讨论
第二章 HPLC法测定独活中6 个香豆素化合物含量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内容
        2.1 色谱条件
        2.2 溶液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配制
        2.2.2 供试品溶液配制
        2.3 方法学考察
        2.3.1 线性关系考察
        2.3.2 阴性干扰实验
        2.3.3 精密度实验
        2.3.4 重复性实验
        2.3.5 稳定性实验
        2.3.6 加样回收率实验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独活药材的香豆素含量分布情况
        3.2 3 个独活居群的香豆素含量分布情况
    4 讨论
第三章 独活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库构建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取样比例的确定
        2.2 取样方法的确定
        2.3 基于遗传和代谢数据构建初步核心种质
        2.4 初步核心种质的检测及评价
        2.5 最终核心种质库的确认及检验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初步核心种质的构建及评价
        3.2 最终核心种质的确定
        3.3 最终核心种质的检验及评价
    4 讨论
结语与创新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白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前言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全长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前言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相关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前言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白及细胞转录组的ARF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NA-seq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6)白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连作障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术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1 形态学水平研究
    1.2 DNA分子水平多态性研究
        1.2.1 RAPD标记技术
        1.2.2 SCAR标记技术
        1.2.3 SSR和ISSR标记技术
        1.2.4 AFLP标记技术
        1.2.5 其他标记技术
2 白术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白术连作障碍的原因
        2.1.1 土壤因子的变化
        2.1.2 化感自毒作用
    2.2 解决白术连作障碍的措施
        2.2.1 土壤消毒,合适的肥料
        2.2.2 轮作
3 结论与展望

(7)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传统知识国内外研究态势及热点
        二、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研究热点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内容
        一、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整理与编目
        二、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三、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四、维吾尔传统知识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传承策略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实地调查
        三、数据处理
    第三节 研究区域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编目
    第一节 编目概况
    第二节 传统选育农业遗传资源的相关知识
        一、维吾尔族传统农作物遗传资源
        二、维吾尔族传统家养动物和水生生物遗传资源
        三、维吾尔族传统利用动植物资源
    第三节 传统医药相关知识
        一、维吾尔族传统药用生物资源
        二、维吾尔族传统医药理论和传统方剂
    第四节 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
        一、维吾尔族传统农业生产技术
        二、维吾尔族传统工艺
        三、维吾尔族传统食品加工技术
        四、维吾尔族传统规划设计与建筑工艺
    第五节 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文化
        一、维吾尔族生态伦理与习惯法
        二、维吾尔族传统节庆与传统饮食文化
    第六节 传统生物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知识
    第七节 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特征分析
        一、自然地理与资源特征
        二、民族文化特征
        三、实践利用特征
        四、社会经济特征
第四章 维吾尔传统医药案例研究
    第一节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特征分析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特点
        二、采集与药用部位特点分析
        三、功效特点分析
    第二节 维吾尔族社区居民对维医药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使用及评价状况
        三、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认知程度
        四、社区居民对维吾尔医药的保护意愿
    第三节 维吾尔传统医药发展与传承趋势
        一、发展与利用现状
        二、传承与保护现状
        三、发展趋势
第五章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传承的问题、影响因素及传承策略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日趋减少
        二、传统药用生物资源开发不当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遭到忽视
        四、传统工艺逐渐消失
    第二节 影响因素
        一、传统知识产权制度尚未健全
        二、传统知识的搜集整理颇有难度
        三、传统知识受到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冲击
        四、传统知识传承观念日渐淡薄
    第三节 传承策略
        一、建立惠益分享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传统知识不受侵害
        二、采取工程措施,用技术手段保留保存传统知识
        三、加强研发推广,以传统知识应用助力经济建设
        四、增强宣传力度,注重社区参与保护传统知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条示例
    附录2 居民(村民)维吾尔医药认知程度调查问卷(汉语版)
    附录3 维吾尔医医院(诊所)医生半结构式访谈表
    附录4 和田药材市场药材销售商半结构式访谈表
    附录5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表(新疆野生)
    附录6 维吾尔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表(新疆多年栽培)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进化生态学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进化生态学分析方法与应用
    1.1 分子标记
    1.2 分子谱系地理分析
    1.3 景观遗传分析
    1.4 生态位模型分析
    1.5 性状关联分析
2 进化生态学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2.1 药用植物种质鉴定
    2.2 药用植物种质多样性评估
    2.3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预测
    2.4 药用植物道地性研究
    2.5 药用植物的保护与栽培育种
3 进化生态学应用于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的中文学术文献分析
4 结语与展望

(9)生物学技术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学
2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分类
    2.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2.2 随机扩增引物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
    2.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2.4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2.5 表达序列标签微卫星(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SR)
    2.6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2.7 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
    2.8 DNA条形码及指纹图谱
3 组学研究
    3.1 基因组学
    3.2 转录组学
    3.3 代谢组学
    3.4 蛋白质组学
4 总结与展望

(10)基于转录组SSR、SNP标记的苦玄参遗传多样性及有效成分关联位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动态
        一、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保护现状
        二、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三、药用植物分子育种研究
    第二节 壮药药用资源研究动态
        一、壮药药用资源概况
        二、壮药资源利用历史及现状
        三、壮药药用资源保护现状
    第三节 苦玄参研究动态
        一、苦玄参药用资源地理分布及资源利用现状
        二、苦玄参生物学特性
        三、苦玄参人工繁育及栽培
        四、苦玄参化学成分及主要活性成分含置测定
    第四节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动态
        一、RFLP标记发展及应用
        二、RAPD标记发展及应用
        三、ISSR标记发展及应用
        四、SSR标记发展及应用
        五、SNP标记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 苦玄参有效成分含量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不同省份群体样含量差异分析
        2. 群体苦玄参苷含量差异
        3. 单株样苦玄参苷含量差异比较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章 苦玄参转录组测序及功能注释
    第一节 苦玄参转录组测序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测序数据量统计
        2. 转录组文库质量评估
        2.1 mRNA片段化随机性检验
        2.2 插入片段长度检验
        2.3 转录组测序数据饱和度检验
        3. 组装结果统计
        4. 不同样品总体表达量比对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节 苦玄参转录组功能注释及CDS预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组装结果Unigene功能注释
        1.1 苦玄参同源序列的物种分析
        1.2 Unigene的GO功能分类分析
        1.3 Unigene的COG功能分类
        1.4 Unigene的KOG统计分析
        2. 编码蛋白框(CDS)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章 转录组SNP遗传结构分析及有效成分关联基因挖掘
    第一节 苦玄参转录组SNP位点挖掘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SNP位点统计
        2. 基因的SNP密度分布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节 基于转录组SNP标记的苦玄参遗传结构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苦玄参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1.1 进化分析
        1.2 群体结构分析
        1.3 PCA分析
        2. 单株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2.1 进化分析
        2.2 群体结构分析
        2.3 PCA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节 苦玄参有效成分关联转录组SNP基因位点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基因表达量分析
        2. 关联分析
        2.1 SNP关联分析结果
        2.2 GEM关联分析结果
        2.3 联合分析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五章 苦玄参EST-SSR遗传多样性及品质基因关联分析
    第一节 苦玄参转录组SSR位点挖掘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节 EST-SSR引物开发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引物开发和检测
        1.1 转录组引物设计
        1.2 引物筛选和多态性验证
        2. PCR扩增结果
        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各位点PIC值
        3.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F统计值和基因流
        3.4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节 栽培单株苦玄参SSR遗传多样性及品质性状相关标记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 各位点PIC值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2. F统计检验结果及基因流
        3. 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4. 苦玄参苷含量关联标记相关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 [1]白鲜基因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研究[D]. 梁郭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太空搭载膜荚黄芪SP2代二年生群体遗传变异分析[D]. 陈永中.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3]独龙族民族植物学研究[D]. 程卓.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资丘独活的核心种质库构建[D]. 刘曼.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白及悬浮培养细胞合成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基因调控机制分析[D]. 刘厚伯.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6]白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连作障碍研究进展[J]. 朱香梅,石雨荷,李晴,周日宝,童巧珍.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8)
  • [7]新疆维吾尔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研究[D]. 陈诺.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8]进化生态学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J]. 徐燕玲,王振宇,杨淑达,陆露. 中草药, 2021(05)
  • [9]生物学技术在药用植物鉴定中的研究进展[J]. 张丹,王颖莉,杜晨晖,裴香萍,尚彩玲,詹海仙.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1)
  • [10]基于转录组SSR、SNP标记的苦玄参遗传多样性及有效成分关联位点分析[D]. 闫国跃.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标签:;  ;  ;  ;  ;  

利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发药用植物资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