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评语集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浅谈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提高评语集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浅谈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平几教学质量的一种好方法──浅谈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薛铮[1](2021)在《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唐山市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背景知识作为连接学生与文本的一座桥梁,能够帮助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增强情感体验,获得人生启示,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初中教师在语文背景知识的运用上存在诸多问题,亟须予以改进。本文立足部编本新教材,结合语文新课标,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的文献资料,界定了背景知识的概念,阐释了语文背景知识的性质,明确了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的内容,辨明了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的重要价值。同时,笔者深入教学一线,运用问卷调查、交流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了解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选取内容不合理、引入方法不恰当、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选取原则、引入方法和评价体系三大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希望本研究能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的背景知识教学提供有益参照。

谭文英[2](2020)在《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在高考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随着近年来高考的改革,各科的阅读量也相应的增加,对高中生的阅读要求也有所提高,可以说阅读成为了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作为高中生来说,浅层次的阅读已经不能使他们满足,因为无论是在认知,还是情感方面,他们都得到了一定的积累。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思考的过程,高中生应该要从阅读中学到更深层次的内容,而不是仅停留在表层,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深度阅读与浅阅读是一对相反的概念。浅阅读通俗的说是读者为了特定目的,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丰富的信息而采取片段式、跳跃式的阅读方式,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愉悦性的视觉快感或心里的愉悦。而深度阅读是从“文本表面”进入“文本底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层感悟,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和积累语言的同时,探究文本的精髓,让学生完成创造性的意义建构,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享受阅读之美的思维提升过程。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陈旧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导致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相比之下深度阅读则更有可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阅读回归本真,进而从语言层面、思维层面、文化层面与审美层面提高高中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目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阅读局限于表面、阅读教学模式化,所以深度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但要彻底的落实深度阅读教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系统的对高中语文深度阅读展开研究。第一章是引言,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研究目标与方法三部分的内容;第二章主要是对深度阅读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区分深度阅读和浅阅读的不同,从而概括了深度阅读的几大特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热潮,探寻出语文核心素养和深度阅读之间的联系;第三章是对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问卷调查现状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原因;第四章主要是针对目前深度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的指导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本论文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具体可行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来解决当前高中生阅读流于浅层化、形式化的问题。不仅能为深度阅读的研究提供一个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认识到深度阅读的价值,明确语文学科深度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为语文阅读教学规范化、专业化、高效化奠定基础;不仅丰富了深度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也丰富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时能更有效的指导阅读教学,给老师教学启示,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语文多向思维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邓春艳[3](2020)在《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比较思维是逻辑思维的一种,指人们用比较的思维看待历史现象,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对照着看,发现其中异同,揭示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本质与规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获得成长。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潭死水,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教学形式不断创新。新课程改革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重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成长,以为学生终生学习准备条件。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逐渐由知识向思维、能力倾斜,高考试题越考越活,在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比较思维是思维形成的开端,亦是历史学习中最重要的思维之一,研究高考题发现,每年历史高考中对历史比较思维的考查占据了不少分值,亦是学生在高考中难以攻下的堡垒。因比较思维具有抽象性,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亦是一项挑战。本文从五个部分入手,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本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加以说明,阐述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目标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理论部分,概述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重在解释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内涵、构成,分析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理论支撑,并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需要、高考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探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笔者广泛地阅读文献、整理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五点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策略,即教授学生比较法知识;扎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整合教材,创设比较问题情境;注重由方法向思维的转变;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概括能力。第四部分,笔者以人民版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教学设计为例,将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新课教学中,具体地说明在新课教学中如何落实对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有大量的比较资源,是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的不错选择。最后一部分,笔者在两种层次班级——优生班和普通班分别授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后,通过调查的方法和访谈的方法,在两个班级分别发放问卷,问卷包括十个单项选择题,收回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并在两个班级分别找三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此次教学实践中的整体学习情况,同时对授课的两种层次班级学习情况进行比较,以为笔者提供反馈,结合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反思,总结出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提出一些实践性强、可操作的建议,以为笔者今后的教学提供一点思路和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笔者粗浅的想法。

范莎[4](2020)在《小学高年段数学情感教育实施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人情感意识的淡薄,社会上出现了诸如“路人发生意外无人帮扶,虚假产品增多”等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在学校也常发生“霸凌事件和师生冲突”等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情感意识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随着问题事件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对情感教育的研究已从理论层面逐渐延伸到实践层面,但是研究范围不够全面,教师实践操作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情感教育研究有所忽视。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当前小学高年段数学情感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进一步选取不同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教师教学中数学情感实施的具体操作,对其中的利与弊进行总结启示,以供当下一线教师进行参考学习。本研究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从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目的展开阐述,通过梳理“情感教育、数学情感教育、课程实施”的核心概念,在综合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通过对石家庄市区S小学和邯郸市区G小学共14位教师和24名学生的访谈,同时对部分教师进行课堂跟踪,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教学前备课、教学过程、教学后延伸、教师理论认知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实施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准备不够全面,教师实施数学情感教育忽略学生主体,以及教师忽略课后延伸。第三部分: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四模块分别选取相应的教学案例,对部分教师课堂进行录像并整理成表,同时针对具体教学在课后对授课教师进行简短访谈。通过对教师教学各环节的深入分析,研究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具体措施。第四部分:从实践案例中总结启示。通过对研究实践案例中数学情感教育实施利弊,进行总结启示以供一线教师参考学习。

符秋霜[5](2019)在《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南宁市秀田小学为例》文中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1,同时“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2,是现代人应该掌握的众多能力中的基础之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程度很大程度上能够从他的写作水平反映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会写字开始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写作的影子,小到日记,大到论文。有关小学生写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主要练习的内容是“写话”,五六年级就开始注重“习作”的编写和锻炼,而关键的小学三年级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的语文水平由写话过渡到习作的关键阶段。不仅要巩固低年级的“写话”基础,也要为高年级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代表的意义是否重要就不言而喻了。此外,小学三年级一般是学生八、九岁的年龄段,是一个让学生从具体描写事物,看待事物的过程慢慢向抽象思维和逻辑转变的重要年龄段过渡期,小学三年级书面语言的精进对学生的思考逻辑与抽象思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所以,研究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受到教育界专家和一线老师的重视。基于此,本论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南宁市秀田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在遵守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生传达的习作要求和建议、注重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以及注意观察小学生在习作教学领域的表现如何的前提下,研究调查现现今的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某些不合理或者不完善的地方,以及这种种问题背后隐藏的原因,结合南宁市秀田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的一些做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本论文的目的便是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自始至终都从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教育目前有哪些不足之处的出发点进行研究,力求整理出更科学、更完善的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方案。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陈述了本论题的研究理由、研究的意义,而且为了确立出本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核心,本人对国内外有关本研究的文献做了相应的梳理和调查,以及对相关的概念作解释。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概述,包括三年级习作教学的特殊地位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写作要求,明确研究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对南宁市秀田小学友爱校区三年学生的习作情况、老师的教学进度和家长对学生的习作帮助和指引做了访谈和问卷形式的调查。全面调查、统计、分析,探究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南宁市秀田小学友爱校区三年级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调查剖析,找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某些原因。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师期待值高,教学热情不高;指导方法单一,甚至无法可循;教学设计单一,课堂趣味性不足;写作习惯未养成,习作训练量不够;注重写作指导,讲评却流于形式;评价方式单一,挫伤写作积极性等教师“教”的问题。学生恐惧写作,习作兴趣不浓;习作内容空洞、虚假,缺乏真情实感;抄袭现象严重,习作“功利性”明显的学生“学”的问题。缺乏对习作的正确认识,不重视习作;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缺乏,家长价值的缺失;重视生活素材的积累,疏忽了孩子的教育的家长“辅导”的问题。第四部分依据以上三部分的调查原因和剖析结果,并结合实际的有关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心情况,拟定出很好有助于小学三年级的习作教学的策略。第五部分是南宁市秀田小学依据习作教学策略所进行的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探索,列举了三年级习作教学计划和教师平时进行三年级习作教学的一些做法。笔者希望本次的调查和研究,能够改善或者是完善一下南宁市秀田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情况,提供一些有用的、更好的建议,与此同时,也期望本论文可以在其他研究者整理小学语文教育时的工作时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发挥本论文应有的余热。

施艳萍[6](2019)在《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数据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据是对某种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的度量,它是纷繁复杂的现象向数字领域变换的结果。而历史数据则是将复杂的历史现象用数据的形式加以呈现,以数据来揭示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当前,历史科学面临着两大发展任务,一是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二是揭示历史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主要依赖于描述性的语言。而揭示历史规律,仅仅依靠描述性的说明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发挥数据的作用,使历史规律的揭示、阐述和证明更加规范化。为了使历史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和精确化,以历史数据为研究对象的量化史学在历史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数据同样重要,它常常作为史料在课堂上以各种方式呈现。为了了解历史数据在高中课堂上运用的情况,本文揭示了历史数据在高中课堂上的应用价值,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教学设计和对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历史数据在高中课堂上的运用现状,分析历史数据在教学中运用的特点。针对课堂上数据运用的不足之处,本文以高中人民版教材必修二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选修一的《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以及必修一的《太平天国运动》这三课,从导入、讲授新课和课堂小结这三部分,融合进量化史学研究成果,探讨了历史数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从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提出优化数据在课堂上运用的建议。

曹志峰[7](2018)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并进行操作化定义和测量,形成《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预测问卷,并对预调研收集到的176份网络版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同时对预测问卷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形成《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其次,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等21所本科院校的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抽样调査,共获取879份有效高校教师调查数据。通过对有效调査样本的数理统计分析,具体包括样本特征分析、描述性分析和正态性检验以及信、效度检验,确定了调查样本具有良好代表性和调査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再次,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层级回归分析以及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研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性别、受教育程度、职称、学科和工作时间等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教师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群体差异,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以及组织支持感知影响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第四,本研究根据目的性抽样方法,对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财经大学等21所本科院校的12名高校教师和8名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半结构性访谈,结合信度、效度和研究伦理道德,采用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进行质性研究,以补充、完善量化研究结论。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访谈,本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研究变量结构维度具有多元一体性。高校教师胜任力包括基础胜任力、教学胜任力、科研胜任力和创新胜任力等4个维度,25个测量项,教师工作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适应性绩效等3个维度,20个测量项;组织支持感知包括组织制度支持感知、上级领导支持感知和学校同事支持感知等3个维度,20个测量项。(2)研究样本抽样合理、群体差异显着。通过对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发现研究对象分布合理,研究结论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推广性。同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感知等研究变量在性别、受教育程度、职称、学科和工作时间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普遍存在较大群体差异。(3)研究变量相关性高、回归效应显着。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层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等控制变量,高校教师胜任力等自变量以及组织支持感知等中间变量对高校教师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和适应性绩效等研究变量分别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和显着回归效应。(4)组织支持感知存在显着性中介效应。通过SPSS22.0和AMOS21.0统计软件对研究变量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协方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组织支持感知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中存在显着中介效应。相对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贡献之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应用贡献,具体包括:(1)将组织支持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本研究引入组织支持作为中间变量,通过对组织支持在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的调查研究,从组织支持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提高高校教师胜任力和促进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对策建议。(2)关于组织支持结构的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复合型组织支持的概念,它可以被解构为基于高校组织视角的“组织支持获得”和基于高校教师视角的“组织支持感知”,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组织支持感知结构维度,建立了新的组织支持感知测量模型。二是研究方法贡献,具体体现在:(1)采用复合型组织支持视角探讨高校组织支持理论。本研究以组织制度支持感知、学校同事支持感知以及上级领导支持感知作为组织支持感知的操作性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组织视角的“组织支持获得”的综合构念,形成了高校组织支持理论的复合型视角。(2)运用实证研究与质性访谈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综合量化研究和质性访谈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以及组织支持获得与组织支持感知的形成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较为全面地和透彻地证实了组织支持影响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的实践启示:(1)基于高校组织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二是健全提升高校教师人力资本的绩效评价体系;三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要强化组织支持感知对教师的影响。(2)基于高校教师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构建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二是提升适应高校组织发展战略的工作绩效水平;三是教师要增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支持获得的感知。组织支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作用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研究工程。本研究尽管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的研究程序对此进行论证,得到的研究结论也符合研究设计预期,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研究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改进、完善和深化。(1)不断验证与提高调查问卷质量。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量表编制和调查问卷设计没有进行大样本的反复检验,调查问卷的合理性和通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因此,后续研究还需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等核心概念的量表编制和调查问卷设计进行反复验证、修正和完善,以形成成熟的调查问卷。(2)不断细化或者增加研究对象数量。研究对象和调查样本量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因此,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提高研究对象代表性;二是增加数据收集样本数量和质性访谈个案数量,这样也会得出更加精确的研究结论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王宁[8](2018)在《中学化学微课的教学策略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如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学习和翻转学习)为目的在线教学视频,它是在新技术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广大用户对多种学习方式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本文从微课的本质入手,将其定义为“课”。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可视化、情景化等特点,支持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可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需求。目前对微课的研究正从信息技术层面逐渐转向基于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设计层面,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是影响微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负荷理论、微型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及多模态教学理论为基础,从宏观教学策略的分类与微观微课教学的特点两个方面出发设计微课教学策略的结构,此外,针对每一条策略又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微策略。在此基础上,以本文提出的微课教学策略的结构为分析框架,对中国微课网中获奖的中学化学微课案例进行分析,提取其中采用的教学策略,与本文提出的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本文提出的微课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课及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与问题;微课的概念、理论基础、特点、类型及与传统课堂的区别;教学策略的概念、特点与分类;微课教学策略设计的依据、理念与思路;微课教学策略的构成;中学化学优秀微课中采用的教学策略。本研究的结论是:微课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和教学辅助策略这三个方面。其中,教学组织策略考虑的是微课的内容应如何组织与编排,包括教学内容选择策略与教学内容编排策略,主要根据学习者的注意力特点进行设计;教学传递策略考虑的是如何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传递给学习者,包括呈现策略与陈述策略,主要目的是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从而高效的学习;教学辅助策略指的是对微视频的教学起辅助作用的策略,包括学习支持策略与练习反馈策略,主要从学习任务单和练习题两个方面来设计。通过对优秀微课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微课的时长基本上控制在5-10分钟,基本都采用教学导入-主体内容展开-总结的教学结构。故事化、案例话和问题化的教学内容是目前常用的微课内容组织方式。大多数微课会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利用背景音乐促进教学情感的表达,通过创造虚拟对话空间与共情感的授课思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提供学习目标作为自主学习的导向,通过微练习进行巩固并给予及时的反馈。

刘纲[9](2017)在《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数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和方法的拓展,数学已成为高新技术和思想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主动使用数学知识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但是数学应用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必须建立数学模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与用模的过程。因此,运用建模思想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模型思想的渗透的案例研究,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模型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适切性,通过对小学五年级人教版上册的教材内容选取四个领域的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并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以此来明确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建模思想的情感态度;二是了解学生各领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三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研究的主要得出的观点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所学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论文就渗透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要求。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有益的教学策略与改进方法,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改进的起点。

何生明[10](2017)在《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故而,计算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计算教学非常简单,只要教会计算法则,没什么可探索的,却忽略了计算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也有不少教师

二、提高平几教学质量的一种好方法──浅谈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平几教学质量的一种好方法──浅谈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唐山市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语文背景知识概念界定的研究
        1.3.2 关于引入语文背景知识的应用价值的研究
        1.3.3 关于语文背景知识引入原则的研究
        1.3.4 关于语文背景知识实际教学问题的研究
        1.3.5 关于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策略的研究
        1.3.6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交流访谈法
        1.4.4 课堂观察法
    1.5 研究理论
        1.5.1 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理论
        1.5.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和“支架式教学”理论
        1.5.3 建构主义理论
    1.6 研究目标
第二章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概述
    2.1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概念及性质
        2.1.1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概念界定
        2.1.2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性质
    2.2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内容
        2.2.1 部编本教材中的初中语文背景知识
        2.2.2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分类
    2.3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应用价值
        2.3.1 加深作品理解,促进个性化解读
        2.3.2 丰富语文知识,加强自主学习
        2.3.3 提高审美水平,培养人文精神
第三章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
    3.1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调查内容的设计
        3.1.1 调查背景
        3.1.2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3.2 调查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3.2.1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3.2.2 访谈结果的分析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选取内容不合理
        3.3.2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引入方法不恰当
        3.3.3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四章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
    4.1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选取原则
        4.1.1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4.1.2 以文本为基础
        4.1.3 以学生为主体
    4.2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引入方法
        4.2.1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引入时机
        4.2.2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引入方式
        4.2.3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引入频次
    4.3 初中语文背景知识的评价体系
        4.3.1 评价内容全面化
        4.3.2 评价方式多样化
        4.3.3 评价主体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课程标准的要求
        2.全国I卷对深度阅读的考查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及方法
        1.研究目标
        2.研究方法
二、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概述
    (一)深度阅读教学
        1.深度阅读教学概念
        2.深度阅读与浅阅读的区别
        3.深度阅读特征
    (二)语文核心素养与深度阅读教学的联系
        1.外在联系
        2.内在联系
三、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调查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问卷设计
    (二)问题分析
        1.阅读内容的浅薄化严重
        2.功利性的应试阅读严重
        3.思维惰性严重
    (三)原因分析
        1.学校层面
        2.教师层面
        3.学生层面
        4.家长层面
        5.其它层面
四、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深度阅读铺路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2.延伸课堂内容,拓宽知识视野
        3.教授方法,加强阅读指导
    (二)引发学生思考,力推深度阅读前行─“一创二引三抓”
        1.创新提问策略
        2.引入背景知识
        3.引入文学批评
        4.抓关键词
        5.抓主旨句
        6.抓矛盾点
    (三)注重阅读方法,形成阅读好习惯—“三注重”
        1.注重阅读输出的方法
        2.注重圈点批注的习惯
        3.注重文本细读的技巧
    (四)家校合作,为深度阅读提供保障
        1.提供多种课程资源
        2.完善深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3.有力的督促与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3)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综述
    1.3 本文目标
    1.4 研究方法
2 高中历史比较思维能力概要
    2.1 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2.2 高中阶段培养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理论依据
    2.3 高中阶段培养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现实意义
3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比较思维能力的策略
    3.1 教授学生比较法知识
    3.2 扎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3.3 整合教材,创设比较问题情境
    3.4 注重由方法向思维的转变
    3.5 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概括能力
4 基于历史比较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
    4.1 设计思路
    4.2 导入设计
    4.3 教学过程设计
    4.4 课后作业设计
5 培养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结果与反思——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
    5.1 优生班与普通班实践结果及分析
    5.2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学实践结果调查问卷
致谢

(4)小学高年段数学情感教育实施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改下需要数学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数学情感教育影响学科兴趣
        (三)高年段学生情感意识薄弱
        (四)笔者的个人经验喜好
    二、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点
    六、理论基础
        (一)情绪心理学基础
        (二)卢家楣的情感教学心理学
        (三)朱小蔓的情感教育理论
    七、概念的界定
        (一)情感教育
        (二)数学情感教育
        (三)课程实施
第一章 数学情感教育的实施现状
    一、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师情感教育的实施现状
        (一)访谈对象取样
        (二)访谈资料整理
    二、小学高年段数学情感教育实施现状总结
        (一)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二)教师实施情感教育的准备不够全面
        (三)教师实施数学情感教育忽略学生主体
        (四)教师忽略课后延伸
第二章 数学情感教育实施案例研究
    一、数与代数情感教育实施研究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背景
        (二)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过程
        (三)亿以内数的认识案例分析与研究
    二、图形与几何情感教育实施研究
        (一)认识公顷教学背景
        (二)认识公顷教学过程
        (三)认识公顷案例分析与研究
    三、统计与概率情感教育实施研究
        (一)平均数教学背景
        (二)平均数教学过程
        (三)平均数案例分析与研究
    四、综合与实践情感教育实施研究
        (一)找次品教学背景
        (二)找次品教学过程
        (三)找次品案例分析与研究
第三章 数学情感教育实施案例启示
    一、了解学生是数学情感教育实施的基础
        (一)关注学生学习经验
        (二)关注学生生活体验
        (三)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二、数学情感教育实施手段
        (一)情感教学策略促进数学情感教育实施
        (二)数学史的渗透促进数学情感教育实施
        (三)贴近生活实际延伸数学情感教育实施
    三、情感教育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一)情感教育中教师的情感
        (二)情感教育中学生的情感
        (三)师生情感互动促进数学情感教育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5)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南宁市秀田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2.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的困境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3.访谈法
        4.问卷调查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1.习作
        2.习作教学
        3.教学策略
一、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概述
    (一)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的特殊地位
        1.学段处于课标过渡期,三年级尤其重要
        2.学生步入心理发展关键期
    (二)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写作要求
二、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师“教”的问题
        1.指导方法单一,甚至无法可循
        2.教学设计单一,课堂趣味性不足
        3.写作习惯未养成,习作训练量不够
        4.注重写作指导,讲评却流于形式
        5.评价方式单一,挫伤写作积极性
    (二)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中学生“学”的问题
        1.学生恐惧写作,习作兴趣不浓
        2.习作内容空洞、虚假,缺乏真情实感
        3.抄袭现象严重,习作“功利性”明显
    (三)小学习作教学中家长“辅导”的问题
        1.缺乏对习作的正确认识,不重视习作的辅导
        2.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缺乏,家长价值的缺失
        3.不重视生活素材的积累,疏忽了孩子的教育
三、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终身学习意识淡薄,自我提升不够自觉
        2.教师队伍年轻化,缺乏习作指导和经验
        3.教师重作前指导,轻学生写作过程
        4.读与写结合不够紧密,写作习惯未养成
        5.拔高习作要求,评价缺乏鼓励性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缺乏语言积累,书面表达习惯未形成
        2.缺乏观察能力和生活体验,不善于素材积累
        3.学生自制力弱,家校配合度不够
四、提升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教师习作教学素质
        2.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3.提倡“真作文”,营造“我手写我心”氛围
        4.仿写与创新结合,加强习作训练
        5.加强家校合作,丰富生活积累
    (二)完善方法,逐步提高三年级学生习作水平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读与写紧密结合
        2.重视习作讲评,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
        3.鼓励为主,坚持多元评价方式相结合
五、南宁市秀田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探索
    (一)三年级习作教学计划
        1.三年级重点训练篇目
        2.三年级习作教学措施
    (二)三年级习作教学的做法和效果
        1.观看无声影片,塑造人物形象
        2.个性化积累,鼓励运用
        3.巧借文本,加强练笔指导
        4.坚持写日记,养成书面表达习惯
        5.家校合作,积累生活素材
        6.同伴互助,互评互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6)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数据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历史数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第一节 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第二节 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导向的需要
    第三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章 高中课堂历史数据运用现状评析
    第一节 历史数据在教学中的呈现方式及特点
    第二节 历史数据的运用效果调查及分析
第三章 课堂运用历史数据的案例实践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历史数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实践
    第二节 课堂上运用历史数据的教学建议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主要章节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一、胜任力研究溯源
        二、胜任力概念辨析
        三、胜任力模型构建
        四、高校教师胜任力研究
        五、小结
    第二节 关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研究
        一、工作绩效内涵界定
        二、工作绩效测量维度研究
        三、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研究
        四、小结
    第三节 关于高校组织支持的研究
        一、组织支持理论的提出
        二、组织支持的测量维度
        三、组织支持相关变量及作用机制研究
        四、小结
    第四节 关于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的研究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预测研究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机制研究
        三、小结
    第五节 文献研究总结和评述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
        三、高校组织支持
        四、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教师胜任 力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
        三、高校组织支持
    第二节 概念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三、高校组织支持感知操作化定义及测量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人才测评理论
        二、绩效激励理论
        三、组织支持理论
        四、高校教师发展理论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一、研究问题
        二、理论假设
        三、本研究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变量问卷编制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内容结构
        一、调査问卷设计原则
        二、调查问卷设计步骤
        三、调查问卷内容结构
    第二节 预测问卷施测与分析
        一、预测问卷施测
        二、预测问卷分析
    第三节 正式调查与数据质量评估
        一、预测问卷修订与正式问卷形成
        二、研究数据收集与基本分析
        三、研究变量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操作化
        一、研究问题操作化
        二、研究假设操作化
    第二节 研究变量差异性分析
        一、性别影响差异性分析
        二、受教育程度影响差异性分析
        三、职称影响差异性分析
        四、学科影响差异性分析
        五、工作时间影响差异性分析
    第三节 研究变量相关性分析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相关性分析
        二、高校教师胜任力与组织支持感知相关性分析
        三、组织支持感知与工作绩效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研究变量线性回归分析
        一、虚拟变量对比编码
        二、研究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三、研究变量多元层级回归分析
    第五节 组织支持感知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作用机制分析
        一、中介效应检验原理与过程分析
        二、组织制度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三、学校同事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四、上级领导支持感知对研究变量中介效应分析
    第六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整理
        二、研究变量差异性分析总结与讨论
        三、研究变量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四、研究变量作用机制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系统分析
    第一节 质性研究设计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访谈提纲与问题设计
        三、确定访谈对象与访前准备
        四、质性研究信、效度和伦理
    第二节 质性研究过程
        一、质性研究资料收集
        二、质性研究资料整理
        三、质性研究资料分析
    第三节 高校教师胜任力、工作绩效和组织支持描述性分析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描述性分析
        二、高校教师工作绩效描述性分析
        三、高校组织支持描述性分析
    第四节 复合型组织支持对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解释性分析
        一、从高校教师胜任力到工作绩效:个体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作用
        二、从工作绩效到高校教师胜任力:组织支持的形成与塑造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研究变量结构维度具有多元一体性
        二、研究样本抽样合理、群体差异显着
        三、研究变量相关性高、回归效应显着
        四、组织支持感知存在显着性中介效应
    第二节 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基于高校组织的对策建议
        二、基于高校教师的对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贡献
        一、理论应用贡献
        二、研究方法贡献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预测问卷
    附录二: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与预测问卷编号对应表
    附录三: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正式问卷
    附录四: 调查问卷难度测量表
    附录五: 高校教师工作情况访谈问卷
    附录六: 高校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访谈问卷
    附录七: 博士学位攻读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致谢

(8)中学化学微课的教学策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微课研究综述
        1.2.2 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微课的概念界定
        2.1.1 什么是微课
        2.1.2 微课与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
    2.2 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2.2.1 什么是教学策略
        2.2.2 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
        2.2.3 教学策略的特征
        2.2.4 教学策略的分类与构成要素
    2.3 理论依据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认知负荷理论
        2.3.3 掌握学习理论
        2.3.4 微型学习理论
        2.3.5 多模态教学理论
第3章 微课的特点、类型及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3.1 微课的特点
    3.2 微课的类型
    3.3 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第4章 微课教学策略设计的依据、理念与思路
    4.1 微课教学策略设计的依据
        4.1.1 教学目标对设计教学策略起决定性的作用
        4.1.2 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是设计教学策略的基础
        4.1.3 教师自身特征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条件
        4.1.4 微课教学特点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4.2 微课教学策略的设计理念
        4.2.1 充分体现以学为主
        4.2.2 以促进自主学习为基准
        4.2.3 以减轻认知成本与负担为依归
    4.3 微课教学策略设计的思路
第5章 微课教学策略的构成
    5.1 教学组织策略
        5.1.1 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5.1.2 教学内容编排策略
    5.2 教学传递策略
        5.2.1 呈现策略
        5.2.2 陈述策略
    5.3 教学辅助策略
        5.3.1 学习支持策略
        5.3.2 练习反馈策略
第6章 微课教学策略的案例分析
    6.1 案例分析框架
    6.2 案例选取
    6.3 案例分析
        6.3.1 案例1《乙醇、乙醛、乙酸和酯的转化关系》
        6.3.2 案例2《科学认识84消毒液》
        6.3.3 案例3《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6.3.4 案例4《铝热反应—“绝命毒师”的开锁真相》
        6.3.5 案例5《认识盐桥原电池》
        6.3.6 案例6《镁的性质和用途》
        6.3.7 案例7《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6.3.8 案例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6.3.9 案例9《离子键与共价键》
        6.3.10 案例10《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不足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变化》
附录B微课制作要求及评审标准
附录C《遗失的美丽》
附录D《人生感悟》
附录E《他们终于开心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模型思想
        1.1.2 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亟需提高
        1.1.3 模型思想的教育价值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收集文献
    2.2 关于数学建模教学的要求
    2.3 关于数学模型的研究
        2.3.1 模型
        2.3.2 数学模型
    2.4 关于模型思想的研究
    2.5 关于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研究
        2.5.1 对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教学的背景、现状与前景的研究
        2.5.2 对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教学的策略研究
        2.5.3 对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教学的作用研究
        2.5.4 对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教学的原则研究
        2.5.5 对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教学的过程模式研究
        2.5.6 国内外小学数学建模对比
    2.6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2.6.1 一线教师是研究主体
        2.6.2 研究成果大部分是教学经验总结,缺乏深入研究
        2.6.3 多数研究很类似,没有创新
    2.7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的说明
    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3.5.1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
        3.5.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5.3 数学模式理论
        3.5.4 建构主义理论
    3.6 研究的伦理
    3.7 小结
第4章 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设计
    4.1 小学数学四个领域中的数学模型
    4.2 渗透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基本要求
        4.2.1 渗透模型思想的基本策略
        4.2.2 渗透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
    4.3 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教学设计
        4.3.1 教学设计内容的选取
        4.3.2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设计案例
        4.3.3 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设计案例
        4.3.4 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设计案例
        4.3.5 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设计案例
        4.3.6 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四领域中教学设计的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实施
    5.1 数与代数领域教学案例
        5.1.1 《方程的意义》教学过程实录
        5.1.2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5.2 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案例
        5.2.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过程实录
        5.2.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5.3 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案例
        5.3.1 《可能性(第2课时)》教学过程实录
        5.3.2 《可能性(第2课时)》教学反思
    5.4 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案例
        5.4.1 《植树问题》教学过程实录
        5.4.2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
    5.5 小结
第6章 个案研究
    6.1 个案的选取
        6.1.1 学生A的个案研究
        6.1.2 学生B的个案研究
        6.1.3 学生C的个案研究
        6.1.4 学生D的个案研究
        6.1.5 学生E的个案研究
        6.1.6 学生F的个案研究
        6.1.7 学生G的个案研究
        6.1.8 学生H的个案研究
    6.2 讨论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可继续研究的问题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算教学需要创设情境
二、计算教学需要动手操作
三、计算教学应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四、提高平几教学质量的一种好方法──浅谈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唐山市X中学为例[D]. 薛铮.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问题研究[D]. 谭文英.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3]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D]. 邓春艳. 西南大学, 2020(01)
  • [4]小学高年段数学情感教育实施案例研究[D]. 范莎.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以南宁市秀田小学为例[D]. 符秋霜.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数据运用研究[D]. 施艳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高校教师胜任力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组织支持的作用机制[D]. 曹志峰. 南京大学, 2018(06)
  • [8]中学化学微课的教学策略设计研究[D]. 王宁.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D]. 刘纲.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 [10]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J]. 何生明. 陕西教育(教学版), 2017(Z2)

标签:;  ;  ;  ;  ;  

提高评语集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浅谈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