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哈盆地南缘白嘴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铀成矿有利层位

吐哈盆地南缘白嘴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铀成矿有利层位

一、吐哈盆地南缘白咀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有利层位(论文文献综述)

程相虎[1](2019)在《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文中认为伊犁盆地是我国第一个发现砂岩型铀矿、也是最早成功进行地浸采铀的矿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盆地南缘相继发现了512、511、513、510等一系列大型铀矿床。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砂岩铀矿基地之一。矿化赋存于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含煤碎屑岩建造中,最主要赋存于V旋回中。二十多年来,关于该区铀矿特征、成矿规律等方面已做了较多的工作,基本上认为与中亚砂岩铀矿特征相似,属于局部层间氧化带型。近几年来重点勘探和发现了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隆起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规模较大;它是否与以前发现的V旋回等层位的铀矿特征一致或是一种新类型?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重点以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为对象,适当兼顾蒙其古尔地区其它层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分析铀矿床分布时空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层间氧化带开展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及动力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测试和工作,旨在揭示盆地南缘砂岩型铀矿化的基本特征,探讨其成因。(1)研究了铀矿床的基本特征,认为其为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矿化类型。矿化层位为西山窑组的第VII旋回上段(VII2),分布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受氧化带前锋线控制;氧化带规模有限,为局部层间氧化带型。氧化带砂岩显氧化的黄色或部分红色调,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地球化学特征是高Th/U和Fe3+/Fe2+比值,低有机碳(orgC)和总硫(∑S)。过渡带特点是有机碳(orgC)、总硫(∑S)含量较高,尤其是U含量最高;且富Re、Mo、V、Co、Zn等微量及伴生有益元素;发育碳酸盐化、粘土化、黄铁矿化等蚀变,铀矿物主要是沥青铀矿。还原带以正常沉积的灰色砂岩为主,其有机碳(orgC)、总硫(∑S)含量较高且Fe3+/Fe2+比值较低。上述认识,基本上确认了阔斯加尔地区VII2新层系铀矿与盆地南缘V旋回等以前主要层系铀矿化相比,无论从氧化带的空间分布、蚀变矿物分带还是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说明盆地南缘系列铀矿化(509、511、512等)成因和特征相同,只不过是层系不同。也说明了伊犁盆地南缘砂岩铀矿具有多层系特点,因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研究了成矿流体作用的性质和特点。由方解石胶物及石英裂缝增生边中包裹体的测试可知,流体作用以低温为主、少部分中低温为特征;通过中PH、EH值的测试和计算,结合蚀变矿物特征,认为氧化带流体性质主要是酸性氧化、过渡带为还原和弱酸-弱碱性、还原带则为正常的还原性流体作用主。因此,可以认为矿化的基本机制应该是一个氧化-还原的地球化学原理。(3)充分应用了目前较为先进的原位微区分析技术进行稳定同位素示踪及测年,深化了流体性质和成矿机制的认识。原位微区黄铁矿观察发现研究区含矿目的层中发现铀-黄铁矿伴生关系主要有自形立方体状或胶状、颗粒状或草莓状、矿物颗粒溶蚀坑内的黄铁矿、颗粒孔隙间呈胶状的黄铁矿等产状类型。黄铁矿原位微区S同位素测试,成矿期δ34S以明显的负值为特征;非成矿期δ34S分布范围较广,从-36.16‰51.19‰均有分布;S同位素的这种分布特征指示成矿作用与生物作用及有机质流体作用有关。沥青铀矿的原位微区SIMS年龄表明,该区成矿年龄较新,主要为中新世中期(13.8±3.0Ma),其次为更新世(1.678±0.35Ma);与盆地南缘新构造运动有较好的耦合性。(4)综合分析研究了本区铀矿床的基本形成过程和成因特点。在铀矿床基本特征、流体作用、盆地南缘构造演化、矿化时代、以及蚀变产物流体的H-O同位素和原位微区黄铁矿S同位素示踪等基础上,认为盆地南缘斜坡带形成以及中新世、上新世末-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等时期的差异性隆升剥蚀,携带蚀源区铀源的大气降水层间地下水进入侏罗系水西沟群目的层中,这种含铀含氧及常温-低温为主的地下水流体作用形成了层间氧化带;在地层中微生物作用、煤屑有机质、部分油气还原剂的作用下,形成了本区的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因此,本区铀矿床基本成因特点为层间氧化带型,基本成矿机制以常温-低温地下水流体作用及微生物等有机质作用为特色。

张鑫[2](2019)在《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山造山带位于亚洲大陆腹部,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经历了古生代碰撞增生和中新生代再造山活动。以东经约88°线为界限,分为东天山和西天山。东天山自南向北又可划分为南、中、北天山和博格达山。吐哈盆地夹持于北天山和博格达山之间,出露完整的上古生界至新生界地层,蕴含丰富的铀、煤和油气等资源。目前一些学者对吐哈盆地西南缘铀成矿作用开展了较多研究,而关于研究区构造、沉积演化与铀成矿及后期改造的关系仍不清楚。因此,对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和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不仅能够加深对东天山地区盆山耦合关系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查明吐哈盆地铀的来源、成矿及成矿后变化,为吐哈盆地铀矿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对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进行构造变形和沉积演化研究基础上,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锆石U-Pb年代学、细碎屑岩微量和稀土元素、铅同位素、电子探针和α蚀刻径迹等多种手段,分析和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变形、沉积演化、热演化和铀成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八仙口地区构造变形样式相对简单,山前构造带为一单斜构造,向盆地内部逐渐出露新地层,区内部发育一些断裂、逆冲断层和褶皱,断层多为逆断层或平移逆断层;布尔加地区构造相对较复杂,除发育大量的逆冲断层外,还兼有褶皱和倒转褶皱,断裂构造多具逆冲性质,褶皱主要为克尔碱向斜,向斜轴迹为近东西向,呈不规则弯曲状,与逆冲断层接触处,见倒转的背向斜构造。目的层碎屑锆石以岩浆成因锆石为主,少数为变质成因锆石,碎屑锆石年龄为270-684 Ma,指示了东天山中生代、古生代岩浆作用和新元古代变质基底;蚀源区花岗岩和盆内含矿层碎屑岩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6.364-19.216、15.482-15.820和37.184-39.082,变化范围大,含放射性异常Pb特征,样品Pb总体上以壳源Pb为主,混入了部分地幔Pb;碎屑组分统计和细碎屑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母岩经历了较强风化作用,其成分特征与上地壳相似,LREE富集,HREE较平坦,Eu亏损较明显;结合岩石学特征表面,研究区含矿层碎屑物主要来源于盆地南缘,母岩沉积构造背景为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相关的沉积盆地;源区中酸性火山岩、花岗岩等富铀岩石发育,为后期铀成矿提供重要的铀源。十红滩-八仙口地区含矿层西山窑组二段主要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前缘相,铀矿化发育在辫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环境,或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接触界面附近。布尔加地区目的层西山窑组二段也主要发育辫状三角洲前缘亚相;连井剖面、砂体等厚图、沉积相平面图等综合分析表明,铀矿化主要赋存在辫状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等微相之间的接触界面。磷灰石围限径迹平均长度变化范围为11.7-12.9μm,池年龄计算值为25-82 Ma;径迹分布类型主要为双峰和单峰类型,说明研究区样品经历了相对较复杂的构造热活动;热史模拟结果分析显示,中生代以来吐哈盆地西南缘主要发生了两期相对快速构造隆升事件,即晚白垩世初--早古近世初期(90-60 Ma)和古近纪晚期(40-25 Ma)。结合前人低温年代学数据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表明,吐哈盆地及其周缘构造隆升作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中新生代以来,吐哈盆地西南缘发生多期快速隆升事件,晚新生代时期构造活动变得相对稳定,而盆地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快速隆升剥蚀事件。吐哈盆地西南缘中生代以来所经历的热演化过程是对盆地构造与沉积活动的热力学响应。研究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多阶段快速隆升事件,使源区地层发生快速隆升和大量深层富铀岩体出露地表;新生代以来,盆地西南缘地区构造活动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构造隆升事件,促进了源区和地层内铀的活化迁移、充分富集,最终成矿。而吐哈盆地北缘富铀岩体出露相对较少,且晚新生代以来,北缘强烈的快速隆升构造活动,使得铀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聚集,因此,盆地北缘目的层内铀的富集程度相对有限。

苏美蓉[3](2019)在《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中新生代以来,中国西天山地区包括伊犁盆地先后受到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差异明显的构造地形地貌。伊犁-昭苏盆地位于中国西天山造山带中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所加持的伊犁微地块之上。本文以构造地质学和砂岩型铀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伊犁-昭苏盆地进行实地野外调查,结合实测剖面、测井资料、卫星遥感解译等方法,对伊犁-昭苏盆地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讨论,搭建出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框架,就构造变形样式对铀的迁移富集的作用进行了分类讨论。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识别出伊犁-昭苏盆地构造变形基本特征,调查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结合中新生代沉积地层的褶皱变形以及构造地貌的特征,认为伊犁盆地大致可分为北部断隆带、中部凹陷带和南部斜坡带,其山前断裂具有两期运动性质,伊犁盆地南缘东部发育有强烈变形的褶皱与断裂构造,西部为变形微弱的斜坡带,中部则为构造变形强弱地区的过渡带,西部为舒缓的背斜和向斜组合。昭苏盆地北部发育逆冲断层,中部为背冲式构造隆起,昭苏北部构造特征可与伊犁盆地南部相对比。(2)对伊犁-昭苏盆地内部分布的陆相红层进行了讨论,将该套地层的时代暂定为中新统,野外查明了该套红层的变形特征,为中新生代变形提供了参照物,依据该套红层覆盖及新生代晚期构造框架演化,划分出3个不同成矿阶段及一个成矿平静期,论证了该红层对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具有重要的影响。(3)对伊犁-昭苏盆地进行了盆地的构造原型恢复,认为现今的伊犁盆地是不同成盆期的原型盆地复合叠置的综合产物。(4)通过对盆地内断层与褶皱特征的归类分析,对铀的运移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正断层、逆断层、褶皱、盆地原型及中新统红层与地下水迁移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各种构造形态对铀富集的作用,探讨了该地区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通过对伊犁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富集规律的研究,在昭苏盆地进行了成矿区域预测。

姜美珠,聂逢君,张成勇,严兆彬,张鑫,乔海明,周伟[4](2018)在《吐哈盆地克尔碱向斜构造特征与砂岩型铀矿目的层沉积相、微相及其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吐哈盆地的砂岩型铀矿找矿进入了攻坚期,到目前为止,除了在盆地西南缘找到了有价值的工业铀矿化以外,其他地区多年来一直没有重要突破。盆地西部布尔加地区克尔碱向斜侏罗系地层西山窑组虽然发现了若干铀矿化线索,但近年的勘查进展不大。究其原因,砂岩型铀矿的主要控制因素还没有完全弄清。本研究通过克尔碱向斜北、南、东部地区的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结合钻孔岩芯观察与镜下岩石鉴定,明确了北部的构造变形强,以逆冲断层和紧闭褶皱为特征;而南部的变形稍弱,主要是逆冲断层。铀矿目的层——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段赋矿砂体主要沉积于辫状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微相环境,少量的为前缘席状砂微相环境。形成铀矿化的含铀含氧流体主要来自南部隆起区,渗入到西山窑组二段底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后,再进入河口坝砂体中形成铀矿化,仅少量的氧化流体能够到达前缘席状砂体中。综合分析表明,向斜南部目的层成矿潜力比北部的要好,下一步找矿工作应着重在南部开展。

聂逢君,张成勇,姜美珠,严兆彬,张鑫,张进,乔海明,周伟[5](2018)在《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沉积相与铀矿化》文中研究表明吐哈盆地铀矿找矿工作因十红滩矿床的发现而取得了重要突破,之后又在八仙口、苏巴什等地区相继找到了铀矿体与铀矿化.尽管矿床的发现带来了与铀矿化有关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然而,矿床层间渗入氧化成矿作用的关键控制因素——沉积相与微相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通过分析盆地的构造演化、钻孔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识别出含矿目的层西山窑组(包括一段、二段、三段)主要形成于辫状三角洲环境.西山窑组一段、三段沉积于辫状三角洲平原环境,而最为重要的含矿层——西山窑组二段则沉积于辫状三角洲前缘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微相.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目的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次要为岩屑长石砂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铀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独立铀矿物,即沥青铀矿和含钛铀矿物.连井剖面对比研究表明,含铀含氧流体自南东向北西方向迁移,形成的铀矿体主要为板状和卷状.沉积相、微相与铀矿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铀矿化发育在辨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环境,或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接触界面附近的岩石中,沉积相(或微相)界面是控制铀矿化的关键因素.

蔡旭森[6](2018)在《吐哈盆地长流水地区沉积特征与铀成矿条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吐哈盆地从地貌上来看位于天山山脉中间,夹持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吐哈盆地南缘同时具备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构造-沉积环境和后生氧化作用成矿条件。近几年,核工业生产单位对吐哈盆地东部南缘的长流水地区,进行了重点探索。本文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镜下鉴定和钻孔资料分析,对吐哈盆地东部南缘长流水地区岩石学和沉积相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钻孔资料和氧化带分布,取得了以下认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岩心编录,采集样品,并进行镜下鉴定研究。认为研究区内目的层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从Dickinson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区物源主要存在于切割岛弧和过度弧,认为研究区物源来盆地南缘,同时发现样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偏低,反映出近物源快速沉积的特点。通过砂岩孔隙度、渗透率、粒度数据分析结合镜下观察,认为研究区孔隙度连通性很好,目的层沉积物大致处于初步固结阶段,渗透率总体>0.3m/d,有利于承压地下水在其间的径流和层间氧化作用的发育,即有利于成矿。通过研究区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结合伊犁盆地南缘进行对比得出,其成矿环境大体相同,为原生灰色地球化学带,具有较高的还原容量,是形成砂岩型铀矿床理想的地球化学类型。通过对研究区沉积相分析,绘制了区内单井、连井剖面沉积微相图、砂体厚度等值线图、砂地比等值线图和沉积相平面图,认为长流水地区主要的含矿层位中下侏罗统西山窑组主要沉积环境为辫状河环境。通过对研究区的构造背景条件、氧化带发育条件、水动力条件、异常与矿化特征等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区成果,认为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铀成矿条件。

武正乾[7](2018)在《吐哈盆地白咀山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咀山地区铀成矿类型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虽然找矿有所突破,但要增加铀资源储量,必须扩大找矿工作、提高找矿效率。为了解决铀矿勘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和综合研究等工作手段,研究区内构造、物源和铀源、沉积体系、水文地质、层间氧化带和不同还原障等控矿因素特征,总结铀成矿规律,预测可供下一步勘查工作的远景区。研究区处于吐哈盆地西南缘艾丁湖斜坡带上,构造斜坡带控制铀矿化集中区,十红滩背斜和鹰嘴崖断裂带控制矿体的产出部位,盆地的构造演化节律控制着铀矿化期次,渐新世—中新世为铀主矿化期(24Ma)。物源来自南部蚀源区觉罗塔格山,铀源以海西期花岗岩和地层预富集为主。含矿目的层位西山窑组第一岩性段以辫状河沉积为主,辫状河体系控制了铀矿化的层位,主辫状河道单元控制了铀矿体的分布。区内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完善,铀矿带位于地下水动力变异带和水文地球化学变异过渡带。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分带性,铀矿体产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层间氧化带发育规模、分布形态和氧化程度控制了铀矿化的规模、分布形态和矿化的强弱。多种还原障中的有机质对铀矿化起了主导作用,硫化物和煤成气对矿化起了一定还原作用。

李盛富[8](2019)在《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文中指出伊犁盆地位于新疆西部,在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发现清洁能源铀矿,同时发现大型煤矿,且其找矿成果十分显着,受到国内学者与地质工作者的普遍关注。现已成为我国铀矿勘查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多种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基本落实了多个砂岩型铀矿床,也探明了1600亿吨煤炭资源量。找矿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但研究程度尚不够全面,造成对伊犁盆地整体成矿潜力认识不足,特别是铀煤共存现象以及开采时序问题一直困扰着地质工作者。本文基于此问题,依托“伊犁盆地重点煤炭开发区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生产与科研项目,根据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伊犁盆地成矿地质背景,充分利用核工业、煤田、地矿、石油等主要勘查单位历年来取得的勘查成果,经过分析系统整理、综合研究,力求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更客观地总结出伊犁盆地的沉积演化史、沉积环境和成矿规律,以整个盆地为研究对象、以水西沟群为重点、以多种能源矿产为内容,研究了多种能源矿产的富集规律和成矿地质条件,提出多种能源矿产勘查与开发的时序问题。主要取得以下成果认识:(1)以整个伊犁盆地的多种能矿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伊犁盆地构造、沉积、矿产特征,重点研究伊犁盆地沉积作用和沉积相、典型矿产、成矿时序、成矿规律和成矿条件,并提出勘查开发时序方案。丰富了伊犁盆地成矿理论,服务地质生产。(2)研究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的成矿时序和富集规律,提出伊犁盆地能源矿产的成矿作用时序是:煤矿-铀矿(铼矿)-油气,即煤矿最早、铀矿和铼矿次之、油气最晚,并且铀矿和油气具有后生富集特征、煤矿具有原生成矿特征。(3)研究了典型矿产基本特征和成矿条件,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性,提出铀矿是本地区最重要的能源矿产,其次是煤矿,再次是铼矿,最后是油气矿产。认为构造、沉积、气候是多种能源矿产形成的基本条件。(4)从沉积厚度、砂泥比等五方面,分层段研究了水西沟群的结构、展布,重新划分了沉积相带,认为扇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是形成稳定的泥-砂-泥地层结构的有利相带,不仅成为良好的铀矿赋存空间,也是优质的油气贮层,为进一步研究目的层提供了工作思路。(5)针对铀煤同层共生,打破行业壁垒,推进资源共享,支持国防和地方经济建设,力求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首次提出综合勘查与合理开发的设想,并试图在伊犁盆地建立协同勘查与有序开发的评价机制;(6)伊犁盆地构造稳定,成煤条件优越,在盆地边缘发现的主要煤层厚度较大而且稳定性好,一直向盆地中心延伸,通过伊参1井可进行全盆对比,并且煤质类型与变质程度几乎全盆一致。则认为主煤层在整个盆地是连续的,构造成盆地含煤地层的主要格架,从而扩大了煤矿勘查与找矿靶区;(7)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条件较好,特定的地球化学环境造就了特有的铀矿成矿规律,表明铀矿化或铀矿床仅分布在盆地边缘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盆地中心尚未发现铀异常或铀矿化显示,推测盆地中心难以形成铀矿床,进而缩小了铀矿找矿靶区。

彭戈[9](2017)在《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觉罗塔格构造带是新疆东天山地区重要的成矿构造带,前人在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东段地区陆续发现了香山、黄山、黄山东、镜儿泉、图拉尔根等铜镍硫化物矿床,同时在其外围或相邻地区发现了铜镍硫化物矿点、矿化点。这些矿床、矿(化)点的赋矿围岩均为基性-超基性杂岩体。而觉罗塔格构造带中西段地区则鲜有研究。2012年起,前人在觉罗塔格中段及西段地区陆续发现了白鑫滩、路北铜镍硫化物矿床,在区域找矿上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本文以白鑫滩铜镍硫化物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从构造背景,成矿区带,控矿条件,成岩年代,地球物化场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为邻区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做出成矿远景评价。本文作为对觉罗塔格构造中、西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工作不足的重要补充,可为后续的找矿勘查、靶区圈定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区三个岩体的大地构造位置同属大南湖早古生代岛弧带,受控于大草滩断裂,火山岩以石炭世火山岩为主。时间上从泥盆纪到石炭纪均有喷发。主量元素研究表明目标杂岩体属于钙碱性—拉斑系列;Mg#与东天山其他铜镍硫化物矿床接近。氧化物相关性一致,表明存在橄榄石与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m/f值显示海豹滩东具有更大的成矿可能。微量元素方面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Nb、Ta较亏损的特点,不同的是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的橄榄岩均有较明显的Ti正异常,且海豹滩Sr略亏损。稀土元素大部分岩性表现为右倾形式,海豹滩及海豹滩东岩体还具有Eu正异常。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较为接近,分别为(276.6±4.4)Ma、(279±2)Ma、(278±2)Ma,同属于早二叠世,与该地区其他典型铜镍矿床及镁铁—超镁铁质岩石成岩时间一致。地球物化场套合较好,海豹滩东岩体与白鑫滩岩体特征更为一致。综合研究认为,海豹滩东杂岩体具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丁波[10](2017)在《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水成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岩石地球化学、油气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低温热年代学等方法,结合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取样测试及综合分析等工作,以含矿目的层砂岩蚀变特征为切入点,系统研究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的关系。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目的层砂岩中与铀矿化有关的成岩蚀变主要有黏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金属矿化,其中以黏土化蚀变为主;烃类逸散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响应主要有成岩蚀变响应、元素地球化学响应、有机响应,并详细的研究了成岩蚀变矿物成因、期次及与铀成矿的关系:其中高岭石为表生条件下的大气降水淋滤与成岩有机酸性流体综合作用的产物,与铀矿化除了存在直接吸附、间接还原关系,还存在成因上的联系;黄铁矿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分草莓状/胶状与立方体两类,均具有生物成因特征,与铀矿物在空间分布上关系密切,能为后期铀的沉淀富集提供了还原剂;碳酸盐胶结物存在三期,分别是同沉积泥晶状碳酸盐胶结物、与硫酸盐还原作用有关的泥晶-亮晶碳酸盐胶结物、与有机质脱羧基作用有关的亮晶碳酸盐胶结物,局部与铀矿物共生,成因上与铀矿物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将质量平衡理论引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精确厘定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分带的元素迁移及其与蚀变矿物的关系。蒙其古尔铀矿床含矿目的层成岩阶段可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A、B期、中成岩阶段A期及表生成岩阶段,总体经历了弱酸性→酸性-碱性过渡→酸性→碱性→酸性-碱性过渡、氧化→弱还原→氧化-还原过渡→还原增强→氧化-还原过渡的成岩环境的演化过程,此过程对铀离子的迁移与富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低温、盐度跨度大、中等密度及多期成矿流体叠加等特征;主要由盐水(无机)和烃类流体(有机)两部分组成,其中无机流体为大气降水性质的表生水,有机烃类流体为含矿层有机质(煤)脱羧基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及热催化降解产生的CH4(煤层气),铀矿体及成岩蚀变矿物皆为含矿层在成岩过程中有机-无机流体、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以含矿目的层埋藏演化为主线,系统的阐述了流体活动与构造演化、成岩蚀变、铀成矿之间的时空配置关系。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认为蒙其古尔地区含矿目的层经历了大致6阶段的热演化历史:1)侏罗纪含矿目的层的快速沉积埋藏增温阶段;2)早白垩世含矿目的层快速抬升剥蚀冷却阶段;3)晚白垩世-渐新世含矿目的层快速沉积埋藏增温阶段;4)早中新世含矿目的层的快速冷却剥蚀阶段;5)晚中新世含矿目的层的缓慢沉积埋藏增温阶段;6)上新世以来的含矿目的层快速抬升剥蚀冷却阶段。基于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测温研究,初步厘定了该区煤层气规模逸散的时间及期次,主要为71Ma、15Ma、1 Ma;在此基础上,结合铀成矿年代学研究,总结了该区构造演化-烃类逸散-铀成矿的时间序列,以时间为主线,将蒙其古尔铀成矿分为4个阶段:预富集阶段(J1-2)、层间氧化带大规模发育阶段(K2-E3)、主成矿阶段(N1)、叠加改造矿阶段(N2-Q),并建立了蒙其古尔地区构造演化-烃类逸散-层间氧化耦合铀成矿模式。

二、吐哈盆地南缘白咀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有利层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哈盆地南缘白咀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有利层位(论文提纲范文)

(1)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盆地演化和构造单元
        2.2.1 盆地演化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区域地层
        2.3.1 基底
        2.3.2 盖层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3.1 地质背景
    3.2 铀矿化特征
    3.3 多种能源成藏(矿)特征
第四章 铀矿床地质特征
    4.1 容矿地层及沉积环境
        4.1.1 容矿地层
        4.1.2 沉积环境及物源
    4.2 矿石物质成分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矿石矿物特征
    4.3 层间氧化带地球化学分带特征
        4.3.1 空间分带性及伴生元素
        4.3.2 特征地球化学指标
        4.3.3 砂岩粘土蚀变
第五章 铀矿床成因分析
    5.1 流体作用及其地球化学性质
        5.1.1 流体的后生蚀变作用
        5.1.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3 流体组分及性质
    5.2 原位微区黄铁矿S同位素
    5.3 矿床成因综合分析
        5.3.1 中新生代构造变动
        5.3.2 矿床成矿年代学
        5.3.3 矿床成因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吐哈盆地铀矿区勘探与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研究进展及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构造单元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构造
        2.4.1 断裂构造
        2.4.2 褶皱构造
    2.5 岩浆岩
    2.6 区域矿产
3 吐哈盆地西南缘构造变形特征
    3.1 十红滩-八仙口矿区
        3.1.1 断裂
        3.1.2 褶皱
    3.2 布尔加地区
        3.2.1 断裂
        3.2.2 褶皱
4 目的层碎屑岩特征、年代学及物源分析
    4.1 碎屑岩特征及成因讨论
        4.1.1 砂岩碎屑成分特征
        4.1.2 结构特征
        4.1.3 填隙物特征
        4.1.4 成岩作用
    4.2 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
        4.2.1 测试方法与数据处理
        4.2.2 锆石特征与测试结果
        4.2.3 碎屑岩成岩年龄讨论
    4.3 物源分析
        4.3.1 铅同位素证据
        4.3.2 碎屑岩微量元素证据
    4.4 铀源条件分析
5 目的层沉积体系分析
    5.1 层位标志与划分
    5.2 沉积微相特征与相标志
        5.2.1 冲积扇
        5.2.2 湖相
        5.2.3 辫状三角洲平原
        5.2.4 辫状三角洲前缘
        5.2.5 河流体系
    5.3 垂向沉积序列
        5.3.1 单井相分析
        5.3.2 连井剖面特征分析
    5.4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6 盆缘热史磷灰石裂变径迹判断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6.1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简介
    6.2 样品采集与实验流程
    6.3 数据处理与热史模拟
        6.3.1 分析原理
        6.3.2 分析结果
        6.3.3 结果解释
    6.4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6.4.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初构造演化
        6.4.2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构造演化
        6.4.3 晚白垩世-古新世晚期构造演化
        6.4.4 始新世-渐新世初构造演化
        6.4.5 中新世晚期至今
7 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
    7.1 铀矿床基本特征
        7.1.1 铀矿体平面分布特征
        7.1.2 矿体剖面特征
        7.1.3 铀的赋存特征
    7.2 构造演化对铀成矿要素的控制作用
        7.2.1 构造演化对目的层砂体形成及其演化的控制
        7.2.2 构造演化对铀源条件的控制
    7.3 铀成矿模式
8 主要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3)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自然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拟采用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1 伊犁盆地北缘构造变形特征
        3.1.1 伊犁盆地北缘边界断裂
        3.1.2 伊犁盆地北缘红层
    3.2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变形特征
        3.2.1 蒙其古尔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2.2 古里格茂托博逆断层
        3.2.3 克其克博拉村正断层
        3.2.4 山前冲积平原构造特征
        3.2.5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红层
        3.2.6 伊犁盆地南缘西部构造变形小结
    3.3 伊犁盆地南缘中部构造变形特征
        3.3.1 扎吉斯坦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3.2 扎吉斯坦地区褶皱变形
        3.3.3 伊犁盆地南缘中部构造变形小结
    3.4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构造变形特征
        3.4.1 库鲁斯泰地区南缘边界断裂
        3.4.2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褶皱变形
        3.4.3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红层
        3.4.4 伊犁盆地南缘东部构造变形小结
    3.5 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3.5.1 昭苏马场地区变形特征
        3.5.2 吾尔塔米斯地区变形特征
        3.5.3 切特木斯地区变形特征
        3.5.4 阿依娜地区变形特征
        3.5.5 昭苏盆地红层
        3.5.6 昭苏盆地构造变形小结
    3.6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小结
第4章 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原型恢复
第5章 构造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的讨论
    5.1 中新生代构造与地下水运移的关系
        5.1.1 断层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2 褶皱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3 中新统红层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1.4 盆地构造原型对地下水流动的控制作用
    5.2 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砂岩型铀矿成矿期次的讨论
    5.3 成矿预测
        5.3.1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矿床古矿体存在的讨论
        5.3.2 昭苏盆地预测成矿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4)吐哈盆地克尔碱向斜构造特征与砂岩型铀矿目的层沉积相、微相及其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沉积相与微相
    2.1 向斜北部地质剖面
    2.2 向斜南部地质剖面
    2.3 向斜东部钻孔岩芯与地质剖面
3 目的层砂岩岩石学
4 讨论
    4.1 构造挤压作用与含铀含氧流体成矿
    4.2 沉积相、微相与流体成矿
    4.3 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5 结论

(5)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沉积相与铀矿化(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大地构造与构造单元
    1.2 地层与岩性
    1.3 铀源岩石学
2 目的层沉积相与微相
    2.1 辫状三角洲平原相
    2.2 辫状三角洲前缘相
    2.3 滨浅湖
3 目的层岩石学
4 铀矿化与铀矿体
5 讨论与结论
    5.1 铀源
    5.2 沉积相、微相与铀成矿关系
    5.3 成矿时代与水动力条件
    5.4 研究区勘探潜力
    5.5 结论

(6)吐哈盆地长流水地区沉积特征与铀成矿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吐哈盆地铀矿地质研究
        1.2.3 吐哈盆地沉积相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盆地基底构造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3 盆地基底
        2.3.1 盆地基底结构
        2.3.2 盆地基底断裂
        2.3.3 盆地盖层断裂
        2.3.4 盆地基底断块
    2.4 盖层岩性
    2.5 研究区地质概况
        2.5.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5.2 长流水地区目的层构造特征
        2.5.3 研究区目的层结构特征
        2.5.4 研究区目的层岩相古地理特征
3 砂岩岩石学与物性特征
    3.1 成分与结构特征
        3.1.1 碎屑
        3.1.2 填隙物特征
        3.1.3 结构特征
        3.1.4 Q-F-L三角图解分析
        3.1.5 Qm-F-Lt三角图解分析
    3.2 目的层砂体孔隙度与渗透率
        3.2.1 成岩作用
        3.2.2 孔隙度与渗透率
    3.3 目的层还原剂类型与分析
        3.3.1 目的层碎屑类型
        3.3.2 目的层元素含量分析
        3.3.3 吐哈盆地南缘与伊犁盆地南缘元素对比分析
4 长流水地区沉积相分析
    4.1 沉积相识别
        4.1.1 岩石颜色标志
        4.1.2 沉积构造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4.2.1 冲积扇沉积
        4.2.2 辫状河沉积
    4.3 垂向沉积序列
    4.4 连井剖面特征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 铀成矿条件分析
    5.1 成矿作用
    5.2 铀源条件
    5.3 构造与水动力条件
        5.3.1 构造条件
        5.3.2 水动力条件
    5.4 氧化带发育与异常特征
    5.5 找矿思路与找矿方向
        5.5.1 找矿思路
        5.5.2 找矿方向
6 结论
参考文献

(7)吐哈盆地白咀山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区勘探与研究现状
        1.1.1 基础地质工作
        1.1.2 铀矿地质工作
        1.1.3 含矿目的层的认识
        1.1.4 铀成矿作用认识
        1.1.5 存在问题
    1.2 项目来源、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项目来源
        1.2.2 选题依据
        1.2.3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构造特征
        2.2.1 基底结构与构造
        2.2.2 盖层基本构造格局
    2.3 盆地演化阶段
    2.4 盆地基底、盖层岩性岩相
        2.4.1 盆地基底岩性岩相
        2.4.2 盆地盖层岩性岩相
    2.5 盆地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白咀山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
    2.1 十红滩地区矿带分带特征
    2.2 白咀山地区铀矿带特征
        2.2.1 主要构造特征
        2.2.2 含矿目的层及沉积体系特征
        2.2.3 水文地质特征
        2.2.4 潜水、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
        2.2.5 不同还原障特征
    2.3 白咀山地区铀矿体地质特征
        2.3.1 矿体地质特征
        2.3.2 矿石特征
        2.3.3 铀存在形式
        2.3.4 铀成矿年龄
第四章 主要控矿因素
    4.1 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1.1 区域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1.2 白咀山地区主要构造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2 含矿目的层及沉积体系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2.1 含矿目的层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2.2 含矿目的层沉积体系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3 地下水动力及水文地球化学变异过渡带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3.1 地下水动力变异带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3.2 水文地球化学变异过渡带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4 层间氧化带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4.1 层间氧化带的形态、规模、分布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4.2 氧化带发育程度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5 不同还原障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5.1 有机质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5.2 硫化物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4.5.3 煤成气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第五章 成矿规律
    5.1 成矿规律
    5.2 找矿标志
    5.3 预测远景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工作展望
        6.2.1 研究存在的问题
        6.2.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多种能源产研究现状
        1.2.2 伊犁盆地多种能源产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工作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成果认识与创新点
第2章 伊犁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矿地质背景
第3章 目的层水西沟群沉积特征
    3.1 总体特征
    3.2 平面沉积特征
        3.2.1 八道湾组下段
        3.2.2 八道湾组上段
        3.2.3 三工河组
        3.2.4 西山窑组下段
        3.2.5 西山窑组上段
    3.3 岩石学特征
        3.3.1 岩石物理特征
        3.3.2 岩石化学特征
    3.4 沉积相的划分方案与特征分析
        3.4.1 南部斜坡带沉积相带分析
        3.4.2 北部褶皱带沉积相带分析
第4章 典型能源矿产成矿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
    4.1 煤炭资源
        4.1.1 总体特征
        4.1.2 伊犁盆地北缘煤炭成矿地质特征
        4.1.3 伊犁盆地南缘煤炭成矿地质特征
    4.2 铀矿资源
        4.2.1 总体特征
        4.2.2 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4.2.3 铀矿特有的成矿条件
    4.3 铼矿资源
    4.4 油气资源
    4.5 多种能源矿产富集规律
        4.5.1 多种能源矿产重要性分析
        4.5.2 多种能源矿产富集时间序列
        4.5.3 多种能源矿产空间规律
        4.5.4 多能源矿产成矿作用
第5章 多种能源矿产成藏条件分析
    5.1 构造条件
        5.1.1 构造背景
        5.1.2 构造演化对能源矿产的控制
    5.2 岩性岩相条件
        5.2.1 岩性岩相与成煤关系
        5.2.2 岩性岩相与铀成矿关系
    5.3 气候条件
第6章 勘查与开采问题研究
    6.1 综合勘查
    6.2 有序开发
    6.3 全面论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交通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1.3.2 镁铁—超镁铁岩研究现状
    1.4 区域工作及研究程度
        1.4.1 以往区域工作情况
        1.4.2 综合研究及科研工作
    1.5 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石
    2.2 区域矿产特征
        2.2.1 成矿带区划
        2.2.2 区域物理场特征
        2.2.3 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
第3章 白鑫滩杂岩体特征
    3.1 宏观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3 矿床地质特征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4 地球化学特征
        3.4.1 主量元素分析
        3.4.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3.5 同位素测年
    3.6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3.7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3.8 矿床成因
    3.9 找矿标志
第4章 海豹滩杂岩体特征
    4.1 宏观地质特征
    4.2 岩相学特征
    4.3 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分析
        4.3.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4.4 同位素测年
第5章 海豹滩东杂岩体特征
    5.1 宏观地质特征
    5.2 岩相学特征
    5.3 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分析
        5.3.2 微量、稀土元素分析
    5.4 同位素测年
第6章 成矿远景评价
    6.1 岩体特征对比
        6.1.1 岩体及围岩
        6.1.2 岩石地球化学
        6.1.3 物理化学场特征
    6.2 远景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伊犁盆地研究现状
        1.2.3 烃类逸散过程中流体-岩石反应研究现状
        1.2.4 烃类对铀成矿的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地层
        2.2.1 盆地基底特征
        2.2.2 盆地盖层
    2.3 盆地构造特征
        2.3.1 区域构造格架
        2.3.2 断裂构造
        2.3.3 褶皱构造
    2.4 盆地构造演化
    2.5 铀矿化特征
    2.6 盆地烃源岩特征
3 矿区地质
    3.1 构造位置
    3.2 地层及砂体发育
    3.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4 铀矿化特征
        3.4.1 矿石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5 有机质特征
4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响应
    4.1 成岩蚀变响应
        4.1.1 成岩蚀变类型
        4.1.2 蚀变矿物成因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4.1.3 蒙其古尔铀矿床成矿机理
    4.2 元素地球化学响应
        4.2.1 质量平衡理论、方法及应用
        4.2.2 元素质量迁移计算
        4.2.3 元素质量迁移规律及其与蚀变矿物的关系
    4.3 有机响应
        4.3.1 含矿目的层中酸解烃特征
        4.3.2 含矿目的层中饱和烃的色谱特征
5 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5.1.3 流体包裹体成分
    5.2 流体性质
    5.3 流体组分及来源
    5.4 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响应
        5.4.1 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
        5.4.2 流体活动的成岩成矿响应
6 蒙其古尔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6.1 磷灰石裂变径迹原理及应用
    6.2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研究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演化中的应用
    6.3 蒙其古尔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史
        6.3.1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6.3.2 年龄数据分析
        6.3.3 热演化史模式
    6.4 蒙其古尔地区烃类逸散的时间及期次研究
        6.4.1 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原理及应用
        6.4.2 烃类逸散的时间及期次厘定
        6.4.3 煤层气逸散与铀成矿的关系
7 蒙其古尔铀矿床构造演化-烃类逸散-层间氧化耦合铀成矿模式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四、吐哈盆地南缘白咀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有利层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伊犁盆地南缘乌库尔其-蒙其古尔地区砂岩铀矿地质特征与成因分析[D]. 程相虎. 西北大学, 2019(12)
  • [2]吐哈盆地西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铀成矿关系研究[D]. 张鑫. 东华理工大学, 2019(12)
  • [3]新疆伊犁-昭苏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与砂岩型铀矿的关系[D]. 苏美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4]吐哈盆地克尔碱向斜构造特征与砂岩型铀矿目的层沉积相、微相及其找矿意义[J]. 姜美珠,聂逢君,张成勇,严兆彬,张鑫,乔海明,周伟.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5]吐哈盆地西南缘地区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沉积相与铀矿化[J]. 聂逢君,张成勇,姜美珠,严兆彬,张鑫,张进,乔海明,周伟. 地球科学, 2018(10)
  • [6]吐哈盆地长流水地区沉积特征与铀成矿条件分析[D]. 蔡旭森. 东华理工大学, 2018(12)
  • [7]吐哈盆地白咀山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D]. 武正乾. 西北大学, 2018(01)
  • [8]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多种能源矿产富集特征与成藏条件分析[D]. 李盛富.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9]新疆东天山海豹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特征及成矿远景评价[D]. 彭戈.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10]蒙其古尔铀矿床烃类逸散过程中流—岩反应及与铀成矿关系[D]. 丁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7(04)

标签:;  ;  ;  ;  ;  

吐哈盆地南缘白嘴山至迪哈尔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铀成矿有利层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