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朗讯设备维修经验

本地朗讯设备维修经验

一、本地朗讯设备维护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唐乐[1](2017)在《H公司拉美项目的跨文化冲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于2008年大爆发,至今各国经济还在艰难复苏的爬坡阶段,作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的中国致力于推动于“一路一带”的国家战略,在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逐步清晰[17],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业已完成。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大规模的走向世界,对外投资迅猛增加,企业对外派驻大量工作人员并雇佣众多的各国人才为自己服务。中拉文化都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却有不同的文化发展历程,隶属不同的文化圈。但是作为世界经济版图的重要一极,中国国有和私营企业都在陆续的拓展拉美的市场。H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注电信设备端到端产品及其应用软件的研发和销售,作为中国四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它在1996年就开启了国际化的进程,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正式加入WTO的全球贸易格局中。从欧美“引进来”到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注定是不平坦的,无论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欠缺还是企业产品的质量劣势和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弱小,这些问题在跨文化的运营环境中被迅速放大并在各个层面影响对外投资的成败。近年来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和对外交流的频繁而增强,企业产品的质量通过苦练内功得以提升,跨文化冲突和融合将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然面对的首要问题。H公司在拉美的运营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面对不同形式的跨文化冲突;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欧美先进企业处理跨文化冲突经验教训的前提下,H公司采取“以我为主”、“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拉美地区的运营中形成较为有效跨文化管理的方法。高效的跨文化管理在H公司买入拉美的第一天就全面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和决策,也决定着拉美地区项目高效运作和地区部运营目标的达成。本文是将中拉跨文化冲突管理与拉美多样性文化环境相结合的一次研究和归纳,尽管企业文化各有不同,作为案例实践的亲历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在其他中国企业制定投资拉美的发展战略过程中略有裨益。

郝清[2](2014)在《上海贝尔LTE产品辽宁地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12月,工信部正式发放4G(TD-LTE)牌照,意味着我国的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4G网络部署将带动电信基础建设、终端制造、软件应用等整个产业链的大发展,设备制造商首先受益其中。国内LTE设备供应商包括上海贝尔、华为、中兴、爱立信、大唐、诺基亚西门子、烽火、新邮通和普天等公司都积极参与到4G市场竞争中。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国资委直属企业,是中国第一家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拥有强大的本土实力和广泛的全球资源。为运营商、企业和行业客户提供端到端的信息通信解决方案和高质量的服务。上海贝尔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包括辽宁设立有分公司,分公司售前售后人员直接面对运营商省、市各级分公司用户,与用户建立起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作为LTE产品及服务方案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上海贝尔将LTE业务视为未来几年重要的战略产品和利润来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结合营销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对上海贝尔LTE产品在辽宁市场的营销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运用PEST模型详细分析了上海贝尔LTE产品的营销环境,其次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模型等理论工具讨论了上海贝尔LTE产品面临的竞争环境及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深入研究用户的产品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能力资源设计出针对辽宁地区用户的LTE产品营销策略和保障营销策略实施的必要措施。

陈力田[3](2012)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研究 ——基于适应性演化和协同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难以演进的问题。我国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仿造为主的阶段,缺乏技术集成与原创能力,企业能力结构现状和环境需求不匹配。其原因有三点:一,企业不明确转型背景下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路径;二,企业难以通过企业边界内各子能力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演进,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三,在快速变化的转型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对环境、自身战略和能力的全面感知能力弱,导致难以根据新机会及时地引发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演进。现有理论尚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将适应性演化视角和协同视角结合起来研究技术创新能力演化,有助于均衡“柔性”和“效率”,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规律。一方面,适应性演化视角有助于揭示为了适应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过程中动态目标的调整。另一方面,协同视角有助于揭示为了实现适应性演化,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如何通过子能力间的协同发展实现各演进阶段的静态目标。但仍有局限性:一,缺乏对于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路径的实证研究;二,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协同机理不明;三,缺乏认知因素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跃迁途径的研究。第一个问题是“why”和“what’’的问题,涉及到技术创新能力演进的原因和路径。第二、三个问题都是“how”的问题,涉及到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的机理和途径。沿着“认知基础→协同创新→适应性演化”的主导逻辑,基于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的交集,本文提出研究问题:转型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战略构架这一认知因素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协同,以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跃迁,适应动态环境?围绕这一基本问题,本文设计了四个子研究:1)基于适应性演化和协同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性的探索性案例研究;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路径的实证研究;3)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子能力间协同机理;4)战略构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跃迁的途径。子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跳出了创新能力演化的静态分割观这一旧有论证思路,基于适应性演化和协同理论,应用案例数据、理论阐述和研究模型相互印证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信雅达、华为、福建邮科),通过国内三家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企业的资料编码和分析归纳,讨论了转型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性:一,跨企业边界宏观适应性演进规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存在随时间的适应性演化规律;二,企业边界内协同规律:在合适的战略构架驱动下,企业创新能力内部子能力(战略柔性、组织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间存在着跨层次随时间的协同规律。子研究二基于子研究一案例研究中适应性演化规律展开,针对现有文献缺乏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路径的实证研究的缺口,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技术创新能力的三种构成子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动态性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确定了一条技术创新能力演进的重要路径:“吸收能力主导沿吸收、集成能力为主向吸收、集成、原创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且环境越动态,其演进方向越明确。这一“从单一到复合”的演进路径,是对环境的动态适应过程。子研究三基于子研究一案例研究中提出的协同规律展开,分别就两种协同行为产生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1)首先,对于能力间补充/互补的协同行为,针对现有文献中存在的知识源搜寻能力间关系是互补或替代的争论,通过文献综述、探索性案例研究、概念模型构建和统计实证等过程,以横向研究的方式揭示了在组织柔性的调节下,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类型选择的作用机理:a)表现为跨外部边界搜寻能力和跨内部边界搜寻能力互补的战略柔性,更易引发吸收能力主导的技术创新能力类型(相比于其他能力结构类型);表现为跨外部边界搜寻能力和本地搜寻互补的战略柔性更易引发吸收、集成能力为主的技术创新能力类型(相比于其他能力结构类型);表现为跨外部边界搜寻行为的战略柔性,更易引发吸收、集成、原创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类型(相比于其他能力结构类型)。b)组织柔性对战略柔性的补充更易引发吸收能力主导型的技术创新能力。2)对于能力间良性互动的协同行为,本文从动态视角出发,针对技术创新能力演进领域中存在的创新能力内部协同机理和认知因素的缺口,通过规范的探索性案例分析方法(朗讯、UT斯达康、诺基亚),对企业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间的协同演进机理进行进一步考察。结果发现:一,聚焦的战略构架导致企业难以感知环境中的新机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柔性会出现一同衰退的现象,阻碍二者的协同演进(因为若企业未感知到环境中的新机会,技术创新能力的演进会缩小企业的知识缺口,进而削弱战略柔性和知识搜寻行为的广度。);二,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演进的驱动力在认知层面。复杂的战略构架通过加大感知的知识缺口,防止技术创新能力演进带来的惯性,促发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演进。子研究四为了弥补现有实证研究在技术创新能力演进途径力面的不足,基于前文分析和理论基础(上层梯队理论、认知理论和知识结构视角),构建了从搜寻知识到创造知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量化战略构架、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和跃迁途径。研究发现:一,技术创新能力沿着从单一能力到复合能力的路径(“吸收能力主导→吸收、集成能力为主→吸收、集成和原创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演进,辅证了子研究二的结论;二,调节战略构架的复杂度是促进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演进,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路径跃迁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理论上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规律及“从单一能力到复合能力”的演进路径。第二,揭示了在组织柔性的调节下,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类型选择的机理及协同效应,调节了在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过程中多种知识源搜寻之间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的争论。第三,揭示了战略构架促进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演进的机理,且调节战略构架复杂度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维持在20%-50%区间内的战略构架复杂度有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演进路径的跃迁。除此之外,本文还具有实际意义。第一,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初期就需要有能力演进的意识,并在能力发展过程中不断保持强化这一意识,这才能从认知上避免刚性,有意识地为能力演进最好准备。另外,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和发展阶段的局限性,需要有重点地,分阶段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沿着“吸收能力主导型→吸收能力、集成能力为主型→吸收、集成、原创能力高水平均衡发展型”路径演进。第二,为了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演进,企业应该协同表现为不同搜寻行为的战略柔性,选择合适的知识搜寻战略。为了形成吸收能力主导型技术创新能力结构,需要加强企业外部知识源和部门/产品线间知识源的互补;为了形成吸收、集成能力为主的能力结构,需要加强企业外部知识源和产品线内知识源的互补;为了形成吸收、集成、原创能力均衡发展型能力结构,需要更加重视企业外部知识源,促进创意的产生。第三,企业是一个整体,需要战略柔性、组织柔性、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环境感知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对环境的动态适应。如果感知不到环境中的新机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柔性会出现一同衰退现象。合适的战略构架是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柔性协同演进的关键。只有维持一定的战略构架的复杂性(20%-50%),才会不断发现已有知识的不足,进而引发外部搜寻,进一步提高知识结构的多样性,才会不断促进原创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信息流的融合;引入异质化的管理团队,保证企业家团队对环境、战略和自身能力的全面认识。

闻华[4](2012)在《传输网络组网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光通信网的技术经历了 PDH技术、SDH技术和MSTP技术的发展过程。3G时代的到来,对光通信网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如何使新一代的传输网更灵活、更高效、更安全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由技术发展过程入手,分别介绍了现网的传输设备和网管情况,并对当前业务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本地承载网当前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对骨干网,汇聚层和接入层提出了优化策略,对新网络建设提出了相应组网方案。为了解决数据业务发展带来的问题,同时提高本地传输网的综合传送能力及应变能力,我们必须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调整,适时的将新技术引入到传输项目的组网过程中,使其能更好地承载各类新型业务。PTN作为一种分组化的传送技术,很好地迎合了未来业务IP化、宽带化的发展趋势。PTN技术在网络扩展性,与SDH设备兼容性和业务管理方面都显示出了比传统技术更优越的性能。为了满足当前的数据业务的需求,PTN网络的出现是光传送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王礼海[5](2010)在《安徽巢湖电信CDMA软交换核心网规划设计(电路域)》文中提出近年来,通讯市场在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固话业务前景十分严峻,通信网的业务发展正在从单纯语音业务为主向数据、多媒体业务为主的业务应用发展。从业务的发展趋势看来,对于通信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三个发展目标,就是移动化,宽带化,融合趋势。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是业务驱动的网络,通过呼叫控制、媒体交换及承载的分离,实现了开放的分层架构,各层次网络单元通过标准协议互通,可以各自独立演进,适用未来技术的发展。软交换体系承载层是一个基于IP的分组交换网络,通过不同种类的媒体网关将不同种类的业务媒体转换成统一格式的IP分组进行传送,利用IP端到端的寻址能力形成媒体网关之间扁平的组网架构,简化了网络拓扑,组网方式灵活,降低了建网成本和运维费用,提供了丰富业务及功能,并可以实现移动网络向下一代网络的平滑演进。论文首先阐述了CDMA 2000的系统结构、接口协议及核心网的演进;介绍了NGN的网络结构和特点,软交换技术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协议。然后结合安徽电信C网二期巢湖局核心网软交换工程实际情况,研究移动软交换3G核心网络的规划建设,给出了核心网网元设置及容量、接口带宽及MSCe的BHCA值预测。

庄涛[6](2010)在《光线路保护倒换系统在通信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电信运营环境日趋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个运营商都为自己的传输网制定了严格的可用性指标,以保证为其用户提供可靠的不间断服务。如何提高传输网的网络生存能力和恢复能力,是可用性的重要指标。光纤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OLP)是一种简单、经济、实用的保护手段,是一个独立于通信传输系统,完全建立在光缆物理路由上的自动监测保护系统。它能够实现光缆线路的同步切换保护,迅速恢复通信,从而大大提高光缆线路的可用性。本文介绍了光纤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的市场应用及前景、国内外目前的发展现状,对光纤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原理、分类、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安徽联通现网中不同厂家的传输系统提出具体保护技术要求,制定了具体应用解决方案,并进行测试验证。

张力[7](2010)在《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文中提出当前的电信产业中,处于集体衰落局面的外资跨国电信设备企业应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业务发展为研究案例,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这些企业在不同产业阶段的业务发展策略进行归纳和定性分析,推导出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走向集体衰落的根本战略原因,并据此建议其长远发展的策略方向。本研究发现:1)电信产业的发展经历了进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完整阶段。本研究证实了电信产业的阶段性变迁,并明确表明在2000年前技术创新是推动电信产业演变和产业生命周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进入成熟期和当前的衰退期,市场需求转而成为主导推动因素。2)竞争定位的偏差和竞争战略调整的滞后是外资跨国电信设备企业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不同于其他相关研究从产品、技术标准和经营管理等角度的分析,本研究首次提出竞争定位的偏差和竞争战略调整的滞后,才是导致这些企业逐渐丧失竞争优势走向衰落的根本战略原因。3)只有成功向广度差异化发展才能在衰退的电信产业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长远发展机会。这一研究发现印证了相关理论中广度差异化的企业改变产业竞争规则,以及在产业衰退期只有领导企业才能保持规模效应获得长远发展的观点。4)电信设备企业需要开拓新的战略业务,创造新的附加值和经济增长点。相对于其他研究从电信设备制造业务本身的角度分析电信设备企业的发展途径,本研究从新战略业务的角度提出了电信设备企业长远发展的可行思路。5)电信产业市场已从技术导向转入需求导向,企业需要深刻把握市场变化,调整相关业务战略和构建相应商业模式。这一点再次印证了在企业的发展中,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则的理论。6)电信产业将继续走向集中,产业资源的集中和汇聚对各企业都是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机会。不同于其他研究把产业资源的汇聚看成是对落后企业的威胁的观点,本研究认为产业的集中也为落后企业带来重要的变革和生存发展的机会。

顾彦[8](2008)在《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基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通信设备商之间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价格战愈演愈烈,甚至已经达到了非理性的程度。通信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新产品层出不穷,产品的生命周期与以前相比大大缩短,通信设备商依靠产品来进行差异化竞争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同时随着新一代网络演进及无线3G等新技术的发展,运营商正面临各种转型的挑战。如何专业化发展其电信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如何将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快速提供创新的应用等等,为通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意味着通信业的发展已由“技术驱动”迅速转型为“服务驱动”型,为通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大型通信设备商认识到了服务对其发展甚至生存的重要作用,将服务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甚至开始服务转型,对服务竞争战略进行探讨对通信设备商而言显得尤为紧迫和现实。本文通过对阿尔卡特-朗讯在亚太区的竞争战略分析,提出了从服务差异化角度出发对抗主要竞争对手的低成本竞争战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服务理念的产生背景和概念,提出了服务对通信设备制造商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引入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从电信服务市场和财务角度分析了通信行业选择服务业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提出了通信市场的竞争特点,并对阿尔卡特-朗讯和其在亚太区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SWOT分析;第四部分论证了阿尔卡特-朗讯在亚太区只能通过以服务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来取得竞争优势,并且从服务对象、模式和人员等方面研究了竞争战略的设计;第五部分从企业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如何确保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詹小勇[9](2008)在《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令系统受通信协议的控制,是通信网的神经系统,是通信网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通信网络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其中七号信令系统是蜂窝移动通讯网的基础。通信网络的维护、优化和故障分析与信令和协议密不可分,因此信令和协议的研究对通信系统维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结合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对七号信令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七号信令的MTP层、SCCP层、TCAP层和MAP层相关协议和规范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的特点,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论文首先对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结构、信令接口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着重介绍了阿尔卡特朗讯的CDMA设备;然后对CDMA系统中使用的七号信令协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最后总结了长期工作中运用协议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

任景瑞[10](2007)在《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联通传输网分为省际干线传输网、省内干线传输网和本地传输网,经过几年建设,中国联通建成了联通全国30个省分基于SDH和DWDM等光传送技术的省际干线传输网,同时随着联通GSM、CDMA、长途数据等业务网络的不断建设和完备,省内干线传输网络作为各业务网络的支撑网,其网络建设和网络优化也越来越受到运营商的关注和重视。省内干线传输网的建设主要采用SDH光传送技术,主要完成省内各主要节点间的业务传送及调度,根据各业务网络的需求实现业务的支撑保障和灵活调度。省内干线传输网的网络优化主要通过对网络的技术先进性,实现的经济性,维护的便捷性,网络扩展性、生存性、互通性等因素综合考虑,不断改进现有网络,以实现对业务网络的更好支撑。本论文主要结合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络的优化改造的具体实践,搜集和列举了大量现网数据和图表,对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各业务网络建设对二级干线传输网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并制定业务量模型,阐述了省内干线传输网的网络现状和改造原则,具体介绍了网络优化方案。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省内干线传输电路需求分析及业务模型确定;3、省内干线传输网络优化的建设原则及优化方案;4、对省内干线传输网络下一步规划方案的考虑。本论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图表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体介绍网络优化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对网络今后的规划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得出结论: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络经过优化和改进,在网络技术先进性、网络容量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安全可靠性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程度提高,较好的满足了各业务网络的需求,并为各业务网络提供了较好的支撑和保障。

二、本地朗讯设备维护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地朗讯设备维护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H公司拉美项目的跨文化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与创新
第二章 跨文化冲突与管理的理论概述
    2.1 与文化相关的概念界定
    2.2 文化层次理论
    2.3 企业文化理论
    2.4 跨文化管理相关理论
    2.5 跨文化条件下激励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拉美多样性文化与H公司组织文化研究
    3.1 拉美的文化及其历史
        3.1.1 拉美历史文化变迁
        3.1.2 现代拉美文化的主要特点
        3.1.3 研究学者对拉美文化的典型评价
    3.2 拉美三种典型亚文化研究
        3.2.1 伊比利亚-非洲-美洲文化的文化特征
        3.2.2 伊比利亚-美洲文化的文化特征
        3.2.3 伊比利亚-印第安-美洲文化的文化特征
    3.3 H公司企业文化研究
        3.3.1 中国文化是H公司企业文化的根源
        3.3.2 中拉文化交流状况构成拉美地区部的宏观环境
        3.3.3 H公司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价值观体系
第四章 H公司拉美项目的跨文化冲突的现状分析
    4.1 H公司拉美地区部的发展
    4.2 H公司在拉美运营的外部文化环境分析
        4.2.1 H公司拉美地区部的外部环境分析
        4.2.2 拉美地区部项目中的客户群分析
    4.3 H公司拉美地区部内部文化环境分析
        4.3.1 拉美地区部对跨文化冲突认识不足
        4.3.2 拉美地区部企业文化资源建设滞后
        4.3.3 拉美地区部跨文化管理能力不足
    4.4 拉美地区部跨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第五章 H公司拉美项目中跨文化冲突的应对措施
    5.1 拉美地区部项目中跨文化冲突管理的三个层面
    5.2 拉美地区部内部跨文化建设措施
        5.2.1 建设拉美地区部完善的多语种资料体系
        5.2.2 建设拉美地区部跨文化培训体系
        5.2.3 培养拉美地区部企业文化认同群体
    5.3 拉美地区部跨文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5.3.1 拉美地区部员工层面的跨文化管理
        5.3.2 拉美地区部客户与政府层面的跨文化管理
        5.3.3 拉美地区部消费者和所在社区的跨文化管理
    5.4 拉美项目中跨文化管理的效果评估和成功原因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上海贝尔LTE产品辽宁地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2.1 市场营销的概念与功能
        2.1.1 市场营销的概念
        2.1.2 市场营销的功能
    2.2 市场营销策略
        2.2.1 4P营销理论
        2.2.2 4C营销理论
        2.2.3 4R营销理论
        2.2.4 4V营销理论
    2.3 PEST分析模型
    2.4 波特五力模型
    2.5 SWOT分析法
第3章 上海贝尔LTE产品营销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2 替代品的威胁
        3.2.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3 用户需求分析
        3.3.1 产品功能需求
        3.3.2 服务增值需求
第4章 上海贝尔LTE产品营销的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品牌文化
    4.2 研发能力
    4.3 财务状况
    4.4 人力资源
        4.4.1 教育和培训
        4.4.2 激励与认同
第5章 上海贝尔LTE产品辽宁地区营销策略设计
    5.1 SWOT分析
        5.1.1 上海贝尔LTE产品的优势与劣势
        5.1.2 上海贝尔LTE产品的机会与威胁
    5.2 目标市场分析
        5.2.1 目标客户需求分析
        5.2.2 市场定位
    5.3 营销策略
        5.3.1 LTE产品组合设计
        5.3.2 价格策略
        5.3.3 员工策略
        5.3.4 服务增值策略
        5.3.5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第6章 上海贝尔LTE产品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6.1 建立顺畅沟通渠道
    6.2 加强分公司议价能力
    6.3 员工激励机制
    6.4 LTE产品售后服务团队建设
    6.5 建立目标客户信息化档案
第7章 结束语
    7.1 主要结论和工作
    7.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研究 ——基于适应性演化和协同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对象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对象界定
    1.3 构思内涵界定
        1.3.1 企业创新能力
        1.3.2 战略构架(Strategic schema)
        1.3.3 创新绩效
        1.3.4 环境动态性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内容安排
    1.5 创新点
        1.5.1 揭示了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规律及“从单一能力到复合能力”的演进路径
        1.5.2 揭示了在组织柔性的调节下,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类型选择的机理,调节了在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过程中多种知识源搜寻之间是互补还是替代关系的争论
        1.5.3 揭示了战略构架促进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演进的机理,且调节战略构架复杂度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维持在20%-50%区间内的战略构架复杂度有助于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的跃迁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研究述评
    2.1 方法选择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理论分布与变迁
        2.2.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前因研究
        2.2.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结果研究
        2.2.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的过程研究
        2.2.4 静态分割观的分歧以及整合思路
    2.3 整合理论框架的提出
        2.3.1 共演和协同的内涵及其辨析
        2.3.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中构思之间关系:基于共演和协同视角
    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文理论视角和研究问题选择的启示
        2.4.1 针对现有共演和协同理论研究的不足选择研究视角:适应性演化和协同视角
        2.4.2 适应性演化和协同视角下,技术创新能力演化研究的缺口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适应性演化和协同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性:探索性多案例研究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方法
        3.2.1 方法选择
        3.2.2 研究步骤
        3.2.3 案例选择
        3.2.4 数据搜集
        3.2.5 数据分析思路
    3.3 数据分析与评估
        3.3.1 技术创新能力
        3.3.2 环境动态性
        3.3.3 战略柔性
        3.3.4 组织柔性
        3.3.5 创新绩效
    3.4 案例讨论与命题提出
        3.4.1 案例数据编码
        3.4.2 案例分析和命题提出
    3.5 本章小结
4 技术创新能力随环境适应性演进的路径:实证研究
    4.1 研究框架和假设
        4.1.1 技术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基于动态能力观和组织二元性理论
        4.1.2 环境动态性对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作用:基于外部权变观、动态能力观
    4.2 研究方法
        4.2.1 调查程序与样本情况
        4.2.2 分析方法
        4.2.3 研究量表及其信度效度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三大检验
        4.3.2 假设检验
    4.4 讨论和结论
        4.4.1 主要结论讨论
        4.4.2 理论贡献
        4.4.3 实际意义
    4.5 本章小结
5 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各阶段主导类型选择的作用机理:实证研究
    5.1 理论基础和假设
        5.1.1 技术创新能力的类型
        5.1.2 战略柔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类型的影响:基于知识结构视角
        5.1.3 组织柔性对战略柔性的补充,对技术创新能力类型的影响:基于协同理论、适合度景观理论和内部权变观
    5.2 研究方法
        5.2.1 调查程序与样本情况
        5.2.2 分析方法
        5.2.3 研究量表及其信度效度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三大检验
        5.3.2 假设检验
    5.4 讨论与结论
        5.4.1 主要结论讨论
        5.4.2 理论意义
        5.4.3 实际意义
    5.5 本章小结
6 战略构架促进战略柔性和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演进的机理:案例研究
    6.1 动态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战略柔性的互动:战略构架的作用
    6.2 战略构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战略柔性协同演进的机理:案例研究
        6.2.1 研究方法
        6.2.2 数据分析与评估
        6.2.3 案例讨论与命题提出
        6.2.4 案例小节和讨论
    6.3 本章小结
7 战略构架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路径跃迁的途径: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建模与仿真研究
    7.1 理论与方法
        7.1.1 理论综述(理论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分析)
        7.1.2 方法简介
    7.2 系统建模与仿真
        7.2.1 总体结构
        7.2.2 模型构建
        7.2.3 模型主要参数与仿真方程
        7.2.4 模型检验和评估
        7.2.5 模型结果与分析
    7.3 讨论与结论
        7.3.1 主要结论
        7.3.2 理论贡献
        7.3.3 实际意义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理论贡献
    8.3 实际意义
    8.4 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传输网络组网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背景
    1.3 论文结构简介
第二章 本地传输网简介
    2.1 传输设备介绍
        2.1.1 朗讯网
        2.1.2 华为传输网
        2.1.3 阿尔卡特传输网现状
    2.2 传输网管介绍
        2.2.1 朗讯二网网管
        2.2.2 华为传输网管
        2.2.3 阿尔卡特传输网管
    2.3 传输网承载业务简介
    2.4 传输网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
        2.4.1 网络饱和
        2.4.2 退网问题
        2.4.3 传统技术有待提高
        2.4.4 微改光工作有待完成
第三章 传输网络的技术应用及分析
    3.1 ASON的基本概念
    3.2 MSAP技术
        3.2.1 MSAP技术简介
        3.2.2 MSAP的技术应用分析
    3.3 PTN技术的简要分析
        3.3.1 PTN技术简介
        3.3.2 PTN技术应用分析
    3.4 IP RAN技术分析
        3.4.1 IP RAN技术简介
        3.4.2 IP RAN技术应用分析
    3.5 PTN与IP RAN技术总结
        3.5.1 PTN与IP RAN技术对比
        3.5.2 PTN与IP RAN技术发展趋势
    3.6 SDH与PTN技术对比
第四章 业务发展分析及需求预测
    4.1 业务发展现状
    4.2 传输网业务需求预测
        4.2.1 移动业务需求预测
        4.2.2 基站回传电路需求
        4.2.3 局间中继电路需求
        4.2.4 IP业务电路需求
第五章 本地传输网的分析及优化策略
    5.1 网络定位
    5.2 承载业务分析
        5.2.1 移动通信业务
        5.2.2 业务主体的变化
        5.2.3 网络容量的变化
        5.2.4 承载效率要求提高
    5.3 宽带接入业务
    5.4 大客户专线网络
    5.5 传输网的优化及发展策略
        5.5.1 网络结构
        5.5.2 电路调度系统策略
        5.5.3 网络优化策略
        5.5.4 传输网通路组织优化策略
    5.6 新网络引入策略
        5.6.1 OTN新网络的引入
        5.6.2 PTN网络引入策略
        5.6.3 MSAP技术引入策略
    5.7 网管系统发展策略
        5.7.1 网管系统体系结构向国际标准化方向发展
        5.7.2 网管系统功能的规范化
        5.7.3 网管系统接口的标准化
        5.7.4 网管系统建设的可持续性
        5.7.5 把网络规划及优化纳入网络管理系统之中
        5.7.6 继续完善传输预警网管建设
第六章 传输网络建设方案
    6.1 核心汇聚层建设方案
        6.1.1 WDM/OTN传输网络建设方案
        6.1.2 SDH/MSTP传输网络建设方案
    6.2 GSM/WCDMA配套基站接入传输网建设方案
    6.3 网络优化建设方案
    6.4 PTN网络组网方案
        6.4.1 PTN网络组网简介
        6.4.2 PTN网络与MSTP网络的关系
        6.4.3 PTN网络组网模型
        6.4.4 PTN设备引入方案
    6.5 PTN的应用现状
    6.6 PTN专线调度方法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安徽巢湖电信CDMA软交换核心网规划设计(电路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CDMA 2000技术简介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1.2 CDMA 2000技术简介
        1.2 1 CDMA 2000技术结构系统
        1.2.2 CDMA 2000接口和协议
        1.2.3 中国电信CDMA2000网络结构
第二章 NGN及软交换技术简介
    2.1 下一代网络结构及特点
    2.2 NGN标准研究
        2.2.1 ITU-T在NGN标准方面的进展
        2.2.2 3GPP在NGN标准方面的进展
        2.2.3 ETSI在NGN标准方面的进展
        2.2.4 IETF NGN标准进展
    2.3 软交换网络总体结构
    2.4 软交换网络主要协议
        2.4.1 H.248协议
        2.4.2 SIP/SIP-T协议
        2.4.3 SIGTARN 协议
        2.4.4 MGCP协议
        2.4.5 SCTP协议
    2.5 CDMA2000核心网的演进过程
        2.5.1 CDMA2000核心网的演进阶段
        2.5.2 3GPP2标准在核心网方面的演进
        2.5.3 LMSD的特点
第三章 安徽巢湖电信CDMA软交换核心网络的规划设计
    3.1 安徽巢湖电信网络现状
        3.1.1 CDMA电路域现状
        3.1.2 固网软交换网络现状
        3.1.3 CN2承载网络现状
        3.1.4 信令网现状
    3.2 业务预测
    3.3 核心网络的建设方案和网络组织
        3.3.1 核心网电路域主要网元设置原则
        3.3.2 核心网电路域主要网元设置方案
    3.4 路由组织
        3.4.1 安徽电信话务路由组织
        3.4.2 安徽电信信令路由组织
        3.4.3 本地通话与长途通话说明
第四章 电路域核心网相关接口及参数设计
    4.1 软交换设备的接口及配置
    4.2 软交换设备中BHCA需求配置
第五章 CDMA软交换IP承载网的建设方案
    5.1 CDMA承载网组网原则
    5.2 CDMA承载网目标组网结构
    5.3 CDMA承载网的网络组织规范和VPN分类
        5.3.1 业务VPN分类
        5.3.2 总体路由组织
        5.3.3 电路域VPN设计
    5.4 IP地址规划
        5.4.1 IP地址规划原则
        5.4.2 IP地址分配方案
        5.4.3 网元地址分配方案
        5.4.4 用户地址分配方案
        5.4.5 IP资源具体分配方案
第六章 安徽巢湖电信CDMA移动软交换核心网的相关测试
    6.1 测试背景
    6.2 测试目的
    6.3 测试原则
    6.4 参与人员、时间、地点
    6.5 测试条件
    6.6 测试项目
第七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光线路保护倒换系统在通信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光纤线路自动切换保护系统原理
    2.1 系统概述
    2.2 术语定义
    2.3 系统保护方案
        2.3.1 单纯收端保护方案
        2.3.1.1 实现方式
        2.3.1.2 工作模式
        2.3.1.3 应用定位及特点
        2.3.2 1+1自动保护倒换
        2.3.2.1 实现方式
        2.3.2.2 工作模式
        2.3.2.3 应用定位及特点
        2.3.3 1:1(A)同步倒换
        2.3.3.1 实现方式
        2.3.3.2 工作原理及功能
        2.3.3.3 应用定位及特点
        2.3.4 1:1(B)同步倒换
        2.3.4.1 实现方式
        2.3.4.2 工作原理及功能
        2.3.4.3 应用定位及特点
    2.4 网管系统
        2.4.1 网管系统的功能
        2.4.2 网管系统通道组织方式
第3章 安徽联通OLP工程设计方案
    3.1 传输设备对OLP的系统要求
        3.1.1 SDH系统对OLP的要求
        3.1.2 WDM系统对OLP的要求
        3.1.2.1 16/32/40×2.5Gb/s WDM系统
        3.1.2.2 16/40×10Gb/s WDM系统
        3.1.2.3 设备供应商对OLP的要求
    3.2 OLP应用注意事项
    3.3 安徽联通OLP工程概况
    3.4 总体建设方案
        3.4.1 项目建设范围
        3.4.2 项目建设目标
    3.5 西门子400G密集波分系统配置方案
        3.5.1 系统路由情况
        3.5.2 系统参数计算分析
        3.5.3 各段OLP系统配置情况
    3.6 朗讯40G密集波分系统配置方案
        3.6.1 系统路由情况
        3.6.2 系统参数计算分析
        3.6.3 各段OLP系统配置情况
    3.7 北电320G密集波分系统配置方案
        3.7.1 系统路由情况
        3.7.2 系统参数计算分析
    3.8 朗讯2.5G SDH系统配置方案
        3.8.1 系统路由情况
        3.8.2 系统参数计算分析
        3.8.3 各段OLP系统配置情况
    3.9 网管系统设计方案
第4章 工程应用-施工及测试
    4.1 安装过程
    4.2 线缆布放规范和要求
    4.3 测试项目
        4.3.1 插入损耗
        4.3.2 工作带宽
        4.3.3 偏振相关损耗
        4.3.4 光功率监测范围(过载点、灵敏度、精度、分辨率)
        4.3.5 隔离度
        4.3.6 系统误码性能
        4.3.7 系统保护倒换测试
        4.3.8 光功率告警门限
        4.3.9 业务纤切换门限
    4.4 测试结果
        4.4.1 单机测试结果
        4.4.2 系统测试结
        4.4.3 网管测试结果
        4.4.4 各路由介入OLP前后的光功率变化
        4.4.5 各路由介入OLP前后的主备路由波长、功率、信噪比谱
        4.4.6 分析结果及结论
第5章 结束语-工程结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3 研究设计
    1.4 研究流程
第二章 文献探讨
    2.1 国际市场进入策略
    2.2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方法
    2.3 业务策略
    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架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限制
    3.4 资料分析方法
    3.5 效度和信度分析
第四章 个案介绍
    4.1 诺基亚西门子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4.2 摩托罗拉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4.3 北电网络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4.4 阿尔卡特朗讯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4.5 爱立信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4.6 华为在中国及全球的业务发展
    4.7 中兴在中国及全球的业务发展
    4.8 主要设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状况对比
第五章 个案分析
    5.1 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环境分析
    5.2 电信设备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5.3 个案企业各阶段业务发展策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命题
    6.2 对业界的建议和后续研究建议
    6.3 研究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案例中各公司官方网站
    Ⅱ 访谈问题

(8)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基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服务理念产生背景
    1.2 服务概念
    1.3 服务对通信设备制造商的重要作用
        1.3.1 提升核心竞争力
        1.3.2 催生新的营销理念
        1.3.3 加速通信设备制造商转型
2 通信业选择服务业的必要性
    2.1 通信行业服务的定义
        2.1.1 产品相关服务
        2.1.2 网络相关服务
        2.1.3 IT相关服务
    2.2 通信服务产品的生命周期
    2.3 通信服务市场状况
        2.3.1 市场收入
        2.3.2 增长速度
        2.3.3 制造商在通信服务市场所占份额
        2.3.4 通信服务市场的利润
        2.3.5 服务业占通信设备商收入比重
    2.4 通信服务业的重要性
3 通信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3.1 通信市场竞争特点
        3.1.1 从设备、网络竞争走向服务竞争
        3.1.2 从同质化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
        3.1.3 从单一竞争走向多元竞争
    3.2 通信产业链趋势
    3.3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简介
    3.4 阿尔卡特-朗讯SWOT分析
        3.4.1 Strengths优势
        3.4.2 Weaknesses劣势
        3.4.3 Opportunities机会
        3.4.4 Threats威胁
        3.4.5 阿尔卡特-朗讯SWOT综合适应性分析
        3.4.6 阿尔卡特-朗讯的总体战略
    3.5 竞争对手分析
    3.6 华为公司简介
    3.7 华为SWOT分析
        3.7.1 Strengths优势
        3.7.2 Weaknesses劣势
        3.7.3 Opportunities机会
        3.7.4 Threats威胁
        3.7.5 预期华为会采用的战略
4 以服务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战略设计
    4.1 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竞争竞争战略选择
        4.1.1 战略选择
        4.1.2 战略目标—整个通信行业
        4.1.3 战略优势—服务差异化是核心
    4.2 服务差异化竞争战略
    4.3 服务对象差异化
    4.4 服务模式差异化
    4.5 服务人员差异化
    4.6 差异化持久性
5 服务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5.1 组织架构
        5.1.1 以客户为导向的组织架构
        5.1.2 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5.1.3 将服务前置到销售环节
    5.2 低成本运营
        5.2.1 低成本提供服务
        5.2.2 走出去战略
    5.3 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战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1.2 CDMA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1.3 MAP协议在系统中的作用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CDMA的系统结构
    2.1 CDMA的系统结构
    2.2 CDMA系统的信令接口
    2.3 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
        2.3.1 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结构
        2.3.2 ECP部分
        2.3.3 5ESS部分
第三章 七号信令系统的总体结构
    3.1 概述
    3.2 七号信令系统的结构
    3.3 七号信令系统的信号单元格式
    3.4 信令链路测试消息
    3.5 信令链路控制部分SCCP消息
        3.5.1 SCCP层消息的结构
        3.5.2 常用的SCCP的消息
        3.5.3 SCCP的主要参数
        3.5.4 SCCP参数地址表示语
        3.5.5 SCCP层参数-全局码
第四章 CDMA系统中MAP协议
    4.1 概述
    4.2 术语的定义
    4.3 SCCP的使用
    4.4 TCAP的使用
    4.5 MAP协议主要的消息流程
        4.5.1 基本登记过程,不包括鉴权过程
        4.5.2 鉴权
        4.5.3 基本被叫
        4.5.4 切换
        4.5.5 补充业务
        4.5.6 短消息
    4.6 CDMA网中MAP消息主要参数
第五章 MAP协议在故障分析和定位中的应用
    5.1 应用MAP协议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具
        5.1.1 朗讯CDMA交换机故障定位的思路
        5.1.2 朗讯CDMA设备故障定位常用工具
    5.2 MAP协议应用实例
        5.2.1 用户漫游到外地后被叫失败问题的分析
        5.2.2 跨局拨打在盲区的CDMA用户听到关机音的问题分析
        5.2.3 SCP宕机时智能网用户呼叫困难的解决方案
        5.2.4 某业务区主叫困难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5.2.5 国际漫游用户接收短消息问题的分析
        5.2.6 关于一次主叫号码显示限制功能的测试和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1 引言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必要性和意义
    1.2 长途传输网的发展概述
    1.3 中国联通传输网的结构
    1.4 本人在方案实施中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第二章 河南联通内干线传输系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河南联通光缆资源现状
        2.1.1 一级干线
        2.1.2 二级干线
    2.2 河南联通光传输系统现状
    2.3 现网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的传输电路需求分析及业务量模型的确定
    3.1 业务量分布模型
    3.2 业务量分布模型的确定
    3.3 业务需求分析
第四章 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的网络优化方案
    4.1 建设原则
    4.2 网络优化方案
        4.2.1 新建华为二干2.5G传输系统
        4.2.2 现有朗讯二干2.5G传输系统改造
        4.2.3 市内干线电路引接环的优化
    4.3 网络优化达到的效果
第五章 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的下一步规划方案
    5.1 光缆网建设目标
    5.2 传输网建设目标
        5.2.1 2.5Gb/S波分复用系统平台
        5.2.2 2.5Gb/s、10Gb/s SDH复用段保护环
        5.2.3 数字交叉连接设备(DXC)
        5.2.4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
        5.2.5 河南联通近期规划方案
    5.3 长途传输网的演进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本地朗讯设备维护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H公司拉美项目的跨文化冲突研究[D]. 唐乐.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2]上海贝尔LTE产品辽宁地区营销策略研究[D]. 郝清. 东北大学, 2014(06)
  •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研究 ——基于适应性演化和协同视角[D]. 陈力田. 浙江大学, 2012(10)
  • [4]传输网络组网与优化策略研究[D]. 闻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4)
  • [5]安徽巢湖电信CDMA软交换核心网规划设计(电路域)[D]. 王礼海.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6]光线路保护倒换系统在通信网中的应用[D]. 庄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7]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策略研究(1978-2009):产业生命周期角度[D]. 张力.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8]阿尔卡特—朗讯(亚太区)基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顾彦. 复旦大学, 2008(08)
  • [9]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 詹小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S2)
  • [10]河南联通省内干线传输网的优化[D]. 任景瑞. 郑州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本地朗讯设备维修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