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区薪材林可持续发展探讨

本溪地区薪材林可持续发展探讨

一、本溪地区薪炭林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巍[1](2021)在《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30年来,中国洪涝、干旱、冰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呈明显增加趋势,直接影响了农户经营的产出和收益。为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补偿农户林业灾后损失,森林保险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创新制度,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风险管理工具。森林保险的非营利性决定了森林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09年中央将“森林保险补贴”纳入财政补贴预算科目,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到2017年,保费补贴比例从81.72%增加到89.88%。2017年全国森林保险补贴保费收入为32.35亿元,保费补贴高达29.07亿元(中国森林保险发展报告,2018)。然而,作为购买森林保险的主体,始终存在农户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的问题,农户实际参保率也较低。既然林业自然灾害风险对林业产出和收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农户为何抵触森林保险?政府、保险公司和相关林业部门又该如何有效引导农户主动投保森林保险?回答以上问题不但可以为农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而且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抵抗自然风险能力,保证林业生产经营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林业与草原局2018年重大调研课题项目“农户林业投融资体制调研”对福建、浙江和辽宁省48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测度了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实证分析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与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农户风险感知在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九个章节,核心部分为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研究概括为两个部分:(一)理论分析。在行为经济学、计划行为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心理学范式李克特量表测度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根据风险感知动态模型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分析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借助IAD延伸模型构建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模型,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原理研究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和林地规模的关系;最后,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和风险收益理论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机理。(二)实证分析。根据福建省曹远县、洪田县、大湖县,浙江省住龙县、八都县、岩樟县、上垟县和辽宁省本溪县、抚顺县481户林地经营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从农户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态度倾向两个方面对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风险偏好进行测度,并通过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检验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均值比较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即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风险感知四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通过测算林业灾损系数比较农户风险感知与实际灾害发生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的准确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风险偏好的空间依赖性;再次,使用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及林地适度规模下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使用分组回归法分析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及林地适度规模的相应变化;最后,使用二元Logit模型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及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和农户投保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按照林种结构将样本分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考察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差异,以及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林业灾害风险感知低的农户比例较高,是投保主体森林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参与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火灾风险感知低,与实际火灾发生情况存在偏差;农户病虫害风险感知较高,与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偏差较小;农户鼠害风险感知水平低,与实际鼠害发生情况较为一致。第二,林业灾害风险中,风险规避类型的农户占比最大。农户风险偏好受到个体特质、家庭生产经营状况、林业灾害经历和风险沟通的影响,具有空间依赖性,对政府的“强依赖”、从众心理和邻里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相邻农户表现出相似的风险偏好。第三,风险感知越高、风险规避程度越大,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越高。农户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具有调节作用。商品林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呈倒“U”型结构,扩大农户的商品林规模能够提升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当农户对林业灾害风险感知高时,农户越规避风险,保费支付意愿越强烈;当农户林业灾害的风险感知低时,规避风险的农户对保费支付意愿的显着性受到影响。第四,风险感知高、风险偏好程度低的农户更倾向参加森林保险,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投保行为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风险感知对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的投保行为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风险偏好与公益林农户的投保行为负向相关,但没有显着影响;风险偏好负向显着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影响公益林农户投保行为中不具有调节作用,在风险偏好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中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户林业灾害经历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二是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有效引导农户通过参加森林保险管理林业灾害风险;三是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四是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本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创新:第一,已有文献研究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和投保行为时,通常从风险感知或者风险偏好单一视角进行讨论,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同时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探究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并对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进行科学测量,分析农户风险感知与风险实际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测量的准确度;第二,已有文献在研究个体风险偏好时,通常将其视为一种较稳定的个人倾向,忽略了“框架效应”即语义沟通对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空间相关关系,受到风险沟通的影响,相邻地区农户的风险偏好具有空间依赖性,趋向于相似的风险偏好类型。第三,已有文献在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时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进行考察,忽略了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差异。本文将调研地区农户分类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研究异质性农户的森林保险投保行为,为调整森林保险供给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尝试构建林地适度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拟合函数,通过林地适度规模测算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值,与现实农户支付保费进行比较,探究合理的保费标准,为科学制定森林保险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王韦舒[2](2019)在《本溪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对本溪县森林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防护林和用材林在各林分面积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林地总量不足、质量一般,幼、中林面积所占比重大而成熟林占比重小,龄级结构不尽合理。提出了相应的森林资源管理对策和建议。

程晓琳[3](2018)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创建森林城市,对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彰显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WOT分析法,可以客观分析创建森林城市的可行性,并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和检验森林城市的建设水平。本文以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SWOT分析。(1)优势:自然基础良好;人文底蕴深厚;区域经济基础雄厚;林产建设蓬勃发展;生态基础良好,生态建设稳步推进。(2)劣势: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城市森林绿地规划尚需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大。(3)机遇:国内、省内森林城市迅速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需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居民广泛关注。(4)挑战: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尚需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周边城市创森成效显着,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通过SWOT分析结果,我们认为,本溪满族自治县具备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优势,可以进行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2.构建辽宁省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括森林管理、森林建设、生态文化3个支持系统、7个层次以及28个具体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值。经计算,森林管理指标权重值为0.2139、森林建设0.6449、生态文化0.1412。这与建设森林城市的意义和内涵都比较一致。3.构建辽宁省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分析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影响。通过该县在获批省级森林城市前后各项指标的评价值分析,可知,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建设、生态文化影响明显,对森林管理影响非常明显。4.综合评价本溪满族自治县2015年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水平。经计算,2015年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评价值为4.288,处于I级水平。表明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级森林城市标准。但还存在部门配合不紧密、档案建设不规范、城乡布局不均衡等问题。根据该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综合影响和评价结果,提出未来本溪满族自治县森林城市工作重点要长期规划、完善森林网络,加强村屯绿化,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等对策和建议。

郭日如[4](2018)在《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辽宁地区的辽东(丹东、本溪、抚顺)、辽南(大连、鞍山、营口、盘锦)、辽北(沈阳、铁岭)、辽西(锦州、朝阳、葫芦岛、阜新)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收集、调查,对辽宁地区苗木产业生产面积、苗圃数量、育苗种类和数量、良种基地建设、基地种子生产和供给能力、苗木产业从业人员等进行全面梳理并分析,了解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辽宁林木种苗事业健康发展,促使林木种苗建设由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林业科学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辽宁地区现有苗圃4306处,辽东、辽南拥有苗圃数较多,各占1/3;苗圃面积共18625 hm2,辽东面积最大,近总面积的1/2,辽西面积最小,仅占1/9。辽宁四个区域中,国营苗圃数量少,单个苗圃面积大,总规模较大;个体苗圃数量多,单个苗圃面积小,总规模最大;集体苗圃数量少,单个苗圃面积小,总规模较小。辽宁地区苗圃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4%,本科学历占13%,专科生学历占34%,而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占49%。辽东、辽南、辽西、辽北不同区域从业人员人才分布差异不大。2.辽宁地区苗圃年产苗量共616281万株,其中辽南、辽东地区产苗量分别占总产苗量的1/3;个体经营的苗圃对苗木产量贡献最大,占总产苗量的4/5。辽宁主要育苗树种约21种,其中:阔叶树14种,育苗面积占83%,以杨树、柳树、果树、山杏为主;针叶树7种,育苗面积占17%,以红松、云冷杉为主。辽东银杏、果树,辽西山杏,辽南柳树、果树,辽北杨树的苗圃面积最大,其次为各地区的针叶树种培育面积较大。各区域完成容器育苗均在90%以上,成活率均在80%以上,且长势较好。质量抽检发现辽宁各区域的苗批合格率均没有达到100%,但也都在60%以上。其中辽北合格率最高,达85%。3.辽宁地区良种基地总面积约5044 hm2,良种基地主要集中在辽东和辽西,占总面积的7/10,辽北分布只有1/10。在所有良种基地中,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均集中在辽东地区。辽宁地区采种基地面积共1113 hm2,采种基地以辽东为主,占总面积的1/3,而辽北采种基地面积仅占1/16。4.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林木种苗产量有待提高、林木种苗质量有待提高、林木种苗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林木种苗经营管理制度不还需健全、林木种苗信息体系不完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面积和水平不均衡等。5.针对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提高林木种苗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措施,提高苗圃产量;加大林木种苗人才培养力度;健全林木种苗经营管理制度;完善林木种苗信息体系;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王乙[5](2018)在《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据估计,当前野生动物灭绝速度比自然状态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灭绝速度由每天1种增加到每小时3种。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想要确保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保护野生动物。人类保护决策的主要原因是钱的问题,就是计算投入多少成本并带来多少回报,虽然决策也会受道德、美学、科学的影响,但主要依据是经济问题。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明确我国野生动物数量本底和质量本底。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就是研究测度野生动物的保护本底的理论和方法,对制定保护政策、配置保护资源、提升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是在物种稀缺濒危的背景下,人类通过保护行为能够保存、延续并产生的野生动物总体价值,包括内禀价值和利用价值。内禀价值是物种延续自身存在和特征的价值,利用价值是野生动物对人类经济、生态、社会的贡献价值。本文首先明确了相关概念,指出内禀价值就是野生动物作为种质资源维系物种特征延续的价值,可以体现在稀有性、遗传资源信息、自然历史及进化信息、生产力供给能力和所处营养级等五个方面,尝试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内禀价值进行评价方法设计,拓展了保护经济学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的应用范围。其次,梳理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身禀赋是影响保护价值的首要因素、生态服务价值最能代表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这些因素彼此关联并形成包括直接关系、中介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复杂机理关系。第三,将保护价值影响机理研究结果与评价体系结合,以自身禀赋特征作为种质资源价值评价的主要指标,提出包括5个因素15个指标的种质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对已有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改进,设计基于CE方法的非消费型游憩价值评价模型,构建包括4类、14项内容的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根据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与层次,明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保护名录以外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总体评价方法。最后,根据保护级别与层次分别选取丹顶鹤、黑熊、东北林蛙3个物种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质资源保护、促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业经济发展、恢复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提高野生动物总体社会综合效益的政策建议。

李睿[6](2018)在《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渐渐失去了平衡。研究表明,建设森林城市能较好地处理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开展城市林业规划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林业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分析,优化现有的森林格局,探索使城市林业更好的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方式,并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科学的城市林业规划方法理论来指导森林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学、植物造景学等多个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基础调查与查阅文献的方法、SWOT分析法结合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的特殊性相结合,根据辽宁省辽阳市的自然状况、地域特点、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及其发展需求等,针对辽阳市创建森林城市中遇到具体问题提出实际的解决方案,对辽阳市域范围内城市林业的配置、景观结构的布局进行规划,研究城市林业规划的方法、步骤、布局依据及森林功能效益的落实与应用,为其他即将建设森林城市的现代城市提供借鉴和指导。经过研究得知,城市林业规划应注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高度可行性等原则,配置植物及生态工程规划时要充分结合生态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多学科理论,协调城市森林内部的关系。在辽阳市森林城市建设的实践中,为辽宁省辽阳市规划了“一主三副,一轴两环,一带三区,三网多点”的城市森林总体布局和“一带一屏,两环四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并根据指标规划了生态、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支撑保障体系的工程。同时,规划研究中发现,建设森林城市不光需要林业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政府、居民的大力支持,来满足在资金投入、城市林业管理的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提高公众的创森参与度,发挥城市森林更大的效益。

李宁[7](2014)在《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的本溪市森林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结构调整是森林经营的主要内容,为协调林区人民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相结合,根据本溪市的森林资源现状与区域特点,按照森林的三大效益以及森林的作用建立模型,请专家与林业经营者共同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对森林结构进行调整。得出该地区调整方案:公益林应多于商品林,增加特种用途林和经济林面积,增进多种经营;在保证森林后备资源的基础上,减少中幼龄林比例,提高成熟林比例。这样将实现多种收益相结合,提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牛香[8](2012)在《森林生态效益分布式测算及其定量化补偿研究 ——以广东省和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本研究整合了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及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和方法,以典型省份广东省和辽宁省为例,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分别对广东省和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基于评估结果,提出了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生态效益多功能定量化补偿系数(MQC)。该研究也强化了人们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效益补偿的认识,主要结论如下:(1)区分并明确了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效益等专有名词的科学含义。(2)提出了适合于省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效益评估的分布式测算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广东省(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和辽宁省(2006年、2008年、2010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效益进行了动态评估。并且采用通径分析模型进一步判断了影响森林生态效益变化的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和潜在因素,其中主要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森林面积和降雨量,直接影响因子分别为0.617和0.387。(3)提出了省级政府支付意愿指数(WTP),表达了省级政府对当地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意愿,广东省2011年的WTP是0.40,辽宁省2010年WTP是0.36,分别在全国排第12位和第14位,该指数动态的反映了生态效益与生态补偿的相互关系,是对省级生态效益补偿的一个真实评判参数。(4)明确了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生态效益多功能定量化补偿系数(MQC),并分别计算了广东省和辽宁省、两省不同地市、不同树种组的生态效益定量化补偿额度及补偿总量。结果表明:2009年广东省和2008年辽宁省的补偿系数分别为0.95%和0.33%,补偿总量分别为66.82亿元和13.67亿元,分别占对应年份省级财政收入的1.83%和1.01%。补偿额度为663.02元/hm2和225.27元/hm2,说明了在现有补偿基础上,广东省和辽宁省各自还需新增投入现有补偿标准的176.25%和50.20%才能够达到定量化补偿标准,从而实现基于森林生态效益高低的定量化补偿日标。(5)利用生态区位商方法判断优势功能和弱势功能,进一步明确了主导功能生态效益定量化补偿(DQC)的方向,对比研究了森林生态效益多功能和主导功能定量化补偿的异同。同时,阐明了本研究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是省级政府,且补偿系数是一个动态的补偿系数。

秦波,金永权[9](2012)在《辽宁省林业资源与信贷业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概述了辽宁省林业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分析了林权抵押业务存在的问题和林业行业的风险,提出了林业信贷建议。

吴金友[10](2011)在《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与气候变化关系十分密切,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最大的碳储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维持地球碳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系统动态学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针对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及其特点,探讨如何估算与测量造林活动(项目)的碳储量,提出碳计量流程和方法;分析3篇应用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研究我国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密度的文章,提炼出可供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存量仿真模型各林龄组碳密度变量所需要的参考值。应用系统动态学因果关系与循环关系框架流程图方法,研建林地动态流程图,森林资源蓄积量、生长量动态流程图,木材采伐蓄积量动态流程图,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流程图和森林经营、林地、蓄积量、森林植被碳储量等综合动态流程图。采用世界先进的模拟仿真软件——Vensim软件,建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设计3种不同方案情景,应用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分别对辽宁省和14个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分析,模拟测算森林植被碳储量对碳密度的敏感程度。主要研究结果是:1.更新与提升造林工作理念,把增加森林植被碳储存能力作为造林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造林活动(项目)启动时,应用造林项目碳计量流程和方法,对造林项目碳储存能力进行预测,筛选造林树种,制订造林实施方案,确保造林项目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吸收碳、增加碳储存能力,进而提高森林植被的碳储量。2.应用系统动态学理论与方法,探析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分析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结构,应用系统动态学因果关系与循环关系框架流程图方法,构建森林资源林地动态流程图、森林资源林组资源动态流程图、森林资源木材生产经营动态流程图、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流程图以及森林经营与森林植被碳储量综合动态流程图,建立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3.应用Vensim软件创建森林资源动态流程图,建立起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设计多种经营方案对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模拟,选出3种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情景,进行分析论证。(1)现时经营方案。按现在经营措施和管理手段,森林植被碳储量从2005年的1.22亿吨分别增加到2010年的1.28亿吨、2035年的1.5亿吨,提高4.92%、22.95%。(2)发展方案。加大森林经营力度,增加幼龄林、中龄林人工抚育强度,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森林质量。森林植被碳储量从2005年的1.22亿吨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1.37亿吨、2035年的1.59亿吨,增加12.29%、30.33%。(3)战略方案。森林资源数量稳步增长,进一步调整和改善森林结构,加强森林抚育与管护水平。森林植被碳储量从2005年的1.22亿吨分别提高到2010年的1.44亿吨、2035年的1.71亿吨,增加18.03%、40.16%。研究认为,辽宁省可以采用“发展方案”制订森林植被碳储量中长期规划,经过努力到2035年能够实现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1.59亿吨的目标。4.应用仿真模型模拟森林植被碳储量对不同情景碳密度的敏感程度。从森林植被碳储量对碳密度的敏感程度分析中发现,碳储量对碳密度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在提高森林植被碳储量水平的工作中,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各林分林组的碳密度。也就是说,即使碳密度水平提高较小,碳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5.应用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模拟出辽宁省14个市2010-2035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抚顺市、丹东市和本溪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约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50%,铁岭市和朝阳市约占20%,大连市、鞍山市和葫芦岛市等9个市约占30%。森林植被碳储量若按行政市域划分,分布不均、差距较大。6.如果用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数据资料初始化仿真模型相关变量,那么就可以把已建立的森林资源流程图和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应用到不同区域(县、市、省、国家)。模拟出在不同经营方案下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变化趋势,研究探讨挖掘森林植被碳储存潜力的方法,为科学制订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发展战略奠定理论基础。

二、本溪地区薪炭林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溪地区薪炭林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
        2.2.2 农户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
        2.2.3 森林保险的相关研究
        2.2.4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理论框架
    3.1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1.1 可得性启发式原则
        3.1.2 阈值选择模型
        3.1.3 修正的消费决策模型
    3.2 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2.1 期望效用理论
        3.2.2 前景理论
    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3.3.1 理论模型
        3.3.2 数理分析
    3.4 理论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森林保险发展概况
    4.1 中国森林资源及主要灾害现状
        4.1.1 森林资源现状
        4.1.2 森林自然灾害现状
    4.2 森林保险发展现状
        4.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保险发展
        4.2.2 森林保险现状
        4.2.3 森林保险需求现状
    4.3 调研区域森林保险概况
        4.3.1 森林保险政策
        4.3.2 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5.2.1 变量说明
        5.2.2 模型设定
    5.3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
        5.3.1 量表设计
        5.3.2 测度结果
        5.3.3 测度偏差分析
    5.4 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实证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农户风险感知的异质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风险偏好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6.2.1 变量说明
        6.2.2 模型设定
    6.3 农户风险偏好的识别
        6.3.1 量表设计
        6.3.2 测量结果
    6.4 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
        6.4.1 实证结果分析
        6.4.2 风险沟通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进一步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与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7.2.1 变量说明
        7.2.2 模型设定
    7.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分析
        7.3.1 实证结果分析
        7.3.2 稳健性检验
    7.4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
        7.4.1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测算
        7.4.2 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
        7.4.3 风险感知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8.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8.2.1 变量说明
        8.2.2 模型设定
    8.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8.3.1 实证结果分析
        8.3.2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作用
        8.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加强农户林业灾害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
        9.2.2 有效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引导农户参加森林保险
        9.2.3 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
        9.2.4 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差异化需求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2)本溪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本溪县概况
2 森林资源现状与分析
    2.1 森林资源现状
        2.1.1 林地资源
        2.1.2 龄组结构
        2.1.3 优势树种
        2.1.4 林地权属
    2.2 现状分析
        2.2.1 林地龄组结构有待优化
        2.2.2 防护林和用材林比重大
        2.2.3 非公有制林业占较大优势
        2.2.4 天然林资源发展良好
3 森林经营建议
    3.1 严格保护, 突出重点
    3.2 强化调控, 科学管理
    3.3 持续利用, 提高效益

(3)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森林城市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城市森林研究进展
        1.3.2 国家森林城市研究
        1.3.3 辽宁省森林城市研究
        1.3.4 森林城市综合评价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来源
第三章 研究地概况
    3.1 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1.4 矿产资源
        3.1.5 土地资源
        3.1.6 森林资源
    3.2 社会概况
    3.3 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概况
第四章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
    4.1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优势(S)
        4.1.1 自然基础良好
        4.1.2 人文底蕴深厚
        4.1.3 区域经济基础雄厚
        4.1.4 林产建设蓬勃发展
        4.1.5 生态基础良好,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4.2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劣势(W)
        4.2.1 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4.2.2 城市森林绿地规划尚需完善
        4.2.3 生态环境治理压力大
    4.3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机遇(O)
        4.3.1 国内、省内森林城市迅速发展
        4.3.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需求
        4.3.3 地方政府和市民响应创森建设
    4.4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森林城市的挑战(T)
        4.4.1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尚需提升
        4.4.2 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4.4.3 周边城市创森成效显着,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
    4.5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建立原则
        5.1.2 指标筛选
        5.1.3 指标体系构成
        5.1.4 指标计算
        5.1.5 指标权重值计算
        5.1.6 结果分析
    5.2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5.2.1 综合评价评分过程
        5.2.2 综合评价值等级标准
        5.2.3 综合评价模型
    5.3 本溪满族自治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综合影响
        5.3.1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管理的影响
        5.3.2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森林建设的影响
        5.3.3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生态文化的影响
    5.4 本溪满族自治县2015年省级森林城市综合评价
        5.4.1 综合评价结果
        5.4.2 综合评价值分析
        5.4.3 森林城市建设现存问题
        5.4.4 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发展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林木种苗业发展状况
    1.2 国外林木种苗业发展状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调查内容及调查方法
    2.1 调查方法
    2.2 调查主要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辽宁地区苗圃发展状况
    3.1 辽宁地区林业概况
    3.2 辽宁各地区苗圃数量和苗圃面积调查
    3.3 辽宁各地区苗圃育苗状况
    3.4 辽宁各地区国有苗圃从业人员状况
4 辽宁地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及基地供种能力
    4.1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总体状况
    4.2 辽宁各地区良种基地建设及良种生产状况
    4.3 辽宁各地区采种基地建设及采种状况
    4.4 辽宁各地区林木种苗建设投资完成情况
5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5.1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建设存在问题
    5.2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业发展对策
6 结论
    6.1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现状
    6.2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建设存在问题
    6.3 辽宁地区林木种苗建设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5)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野生动物
        2.1.2 保护价值
        2.1.3 价值评价
    2.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的特征
        2.2.1 复杂特殊性
        2.2.2 综合影响性
        2.2.3 动态变化性
        2.2.4 保护约束性
        2.2.5 种间差异性
    2.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相关理论
        2.3.1 劳动价值论
        2.3.2 效用价值论
        2.3.3 环境价值论
        2.3.4 能值理论
        2.3.5 认知心理学理论
        2.3.6 野生动物可持续经营理论
        2.3.7 保护经济学理论
    2.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方法
        2.4.1 直接市场法
        2.4.2 间接市场法
        2.4.3 虚拟市场法
        2.4.4 路径分析法
        2.4.5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3.1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3.1.1 影响因素结构
        3.1.2 影响因素内容
    3.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影响机理
        3.2.1 影响因素的直接关系
        3.2.2 影响因素的中介关系
        3.2.3 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
    3.3 影响机理模型构建及变量预设
        3.3.1 影响机理模型构建
        3.3.2 观测变量预设
    3.4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假设实证研究
        3.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3.4.2 数据分析及检验
    3.5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假设实证结果分析
        3.5.1 假设验证结果分析
        3.5.2 模型路径拟合分析
        3.5.3 观测变量差异分析
    3.6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实证研究解释
    3.7 本章小结
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4.1 保护级别对评价体系的约束
    4.2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构成分类体系构建
        4.2.1 种质资源价值构成分析
        4.2.2 经济价值构成分析
        4.2.3 生态价值构成分析
        4.2.4 社会价值构成分析
    4.3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方法体系设计
        4.3.1 种质资源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2 经济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3 生态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4 社会价值评价方法设计
        4.3.5 预期收益折现方法设计
    4.4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指标设定及内涵阐释
        4.4.1 种质资源价值指标设定
        4.4.2 活体价值指标设定
        4.4.3 一次性产品价值指标设定
        4.4.4 多次性产品价值指标设定
        4.4.5 消费型游憩价值指标设定
        4.4.6 非消费型游憩价值(CE方法)指标设定
        4.4.7 能量供给价值指标设定
        4.4.8 有害物种控制价值指标设定
        4.4.9 植物授粉及种子传播价值指标设定
        4.4.10 科学研究价值指标设定
        4.4.11 社会生产力价值指标设定
        4.4.12 文化、美学及遗产价值指标设定
    4.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总体评价方法
        4.5.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5.2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5.3 国家保护名录外动物总体评价方法及指标权重
    4.6 本章小结
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的原因、物种选取标准及数据来源
        5.1.1 案例研究的原因
        5.1.2 案例物种选取的标准
        5.1.3 参照物种选取的标准
        5.1.4 案例物种保护价值构成的确定依据
        5.1.5 数据来源
    5.2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保护价值评价
        5.2.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2.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2.3 丹顶鹤保护价值评价
    5.3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黑熊(Ursus thibetanus)保护价值评价
        5.3.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3.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3.3 黑熊保护价值评价
    5.4 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东北林蛙(Rana Chensinensis)保护价值评价
        5.4.1 生态学特征及保护现状
        5.4.2 保护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4.3 东北林蛙保护价值评价
    5.5 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案例的比较分析及解释
        5.5.1 影响因素对案例物种价值评价结果影响分析
        5.5.2 案例物种保护价值评价结果的比较及解释
    5.6 本章小结
6 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价值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质资源保护
        6.1.1 重点保护高度濒危野生动物
        6.1.2 加强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
        6.1.3 加强历史孓遗野生动物保护
    6.2 促进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产业经济发展
        6.2.1 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育产业
        6.2.2 发展野生动物生态旅游产业
        6.2.3 探索野生动物新型保护经营模式
    6.3 恢复国家保护名录外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
        6.3.1 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6.3.2 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
    6.4 提高野生动物总体社会综合效益
        6.4.1 开展野生动物科普教育
        6.4.2 推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城市林业概述
        1.2.1 国内外城市林业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城市林业发展趋势
        1.2.3 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指标计算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森林城市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生物多样性理论
    2.3 森林美学
    2.4 生态学理论
        2.4.1 森林生态学
        2.4.2 城市生态学
        2.4.3 景观生态学
    2.5 植物造景理论
3 城市林业规划研究
    3.1 城市林业的功能
        3.1.1 生态功能
        3.1.2 社会服务功能
        3.1.3 经济功能
    3.2 城市林业规划原则
        3.2.1 生态安全原则
        3.2.2 以人为本原则
        3.2.3 因地制宜原则
        3.2.4 高度可行性原则
        3.2.5 重视效益发展原则
    3.3 城市林业规划内容框架
    3.4 城市林业规划时的考虑因素
        3.4.1 自然因素
        3.4.2 布局因素
        3.4.3 经济因素
        3.4.4 文化因素
    3.5 城市林业规划的布局和规划指标
        3.5.1 布局
        3.5.2 规划指标
4 案例——辽阳市
    4.1 基本概况
        4.1.1 自然状况
        4.1.2 社会经济状况
    4.2 生态环境状况
        4.2.1 空气环境
        4.2.2 水环境
        4.2.3 声环境
        4.2.4 固体废物
        4.2.5 土壤环境
        4.2.6 矿区环境
        4.2.7 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4.2.8 农村生态环境
    4.3 森林与绿地资源现状
        4.3.1 森林资源现状
        4.3.2 绿地资源现状
    4.4 SWOT及对策分析
        4.4.1 分析
        4.4.2 对比
    4.5 辽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达标情况分析表
    4.6 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及总体布局
        4.6.1 指导思想
        4.6.2 建设愿景
        4.6.3 建设目标
        4.6.4 规划期限
        4.6.5 总体布局
    4.7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4.7.1 人居环境绿色福利空间建设与提升工程
        4.7.2 森林城市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工程
        4.7.3 森林生态屏障建设与质量提升工程
        4.7.4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4.7.5 闭坑矿山生态治理工程
    4.8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4.8.1 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
        4.8.2 林下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8.3 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4.8.4 苗木花卉产业升级建设工程
        4.8.5 生态休闲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4.9.1 建设现状
        4.9.2 建设目标
        4.9.3 建设内容
    4.10 森林支撑体系建设
        4.10.1 林火防护体系建设
        4.10.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4.10.3 林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4.10.4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5 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的本溪市森林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1.1 自然条件
    1.2 森林资源现状与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层次分析理论
    2.2 模糊评价理论
    2.3 模型的建立
        2.3.1 因子的确定
        2.3.2 模型建立
    2.4 构建判断矩阵
3 结果与分析
    3.1 层次分析法评定结果
    3.2 模糊评价结果
    3.3 结果分析
4 结论

(8)森林生态效益分布式测算及其定量化补偿研究 ——以广东省和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3.1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1.3.2 国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3.3 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进展
        1.3.4 小结
    1.4 生态效益补偿研究进展
        1.4.1 生态补偿概念的发展
        1.4.2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1.4.3 国外生态效益补偿现状及进展
        1.4.4 国内生态效益补偿现状及进展
        1.4.5 小结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广东省自然地理及森林资源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森林资源概况及其动态变化
    2.2 辽宁省自然地理及森林资源概况
        2.2.1 自然地理概况
        2.2.2 森林资源概况及其动态变化
3. 研究方法、研究数据源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典型省份的选择
        3.1.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的选取
        3.1.3 森林生态效益分布式测算方法
        3.1.4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与价值量转换方法
        3.1.5 数理统计及制图方法
    3.2 研究数据源
        3.2.1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功能观测数据源
        3.2.2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源
        3.2.3 物质量与价值量转换公共价格数据源
    3.3 技术路线
4. 省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
    4.1 广东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
        4.1.1 广东省不同时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
        4.1.2 广东省不同地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
        4.1.3 广东省不同树种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
        4.1.4 广东省不同林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
        4.1.5 小结
    4.2 辽宁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评估
        4.2.1 辽宁省不同时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
        4.2.2 辽宁省不同地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
        4.2.3 辽宁省不同树种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评估
        4.2.4 小结
5. 省级森林生态效益动态变化分析
    5.1 广东省森林生态效益动态变化分析
        5.1.1 广东省不同时间森林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
        5.1.2 广东省不同地市森林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
        5.1.3 广东省不同树种组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
        5.1.4 小结
    5.2 辽宁省森林生态效益动态变化分析
        5.2.1 辽宁省不同时间森林生态效益动态变化
        5.2.2 辽宁省不同地市森林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
        5.2.3 辽宁省不同树种组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
        5.2.4 小结
6.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6.1 基于通径分析模型的生态效益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6.1.1 通径分析模型
        6.1.2 驱动力因子对生态效益动态变化影响的通径分析
    6.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分析
        6.2.1 涵养水源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6.2.2 保育土壤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6.2.3 固碳释氧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6.2.4 净化大气环境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6.3 小结
7. 森林生态效益政府支付意愿及多功能定量化补偿研究
    7.1 政府支付意愿现实的相对合理性分析
    7.2 森林生态效益多功能定量化补偿的合理性研究
        7.2.1 基于恩格尔系数与皮尔生长曲线模型相结合的补偿系数分析
        7.2.2 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多功能定量化补偿研究
    7.3 补偿系数的动态变化及补偿目标的实现
    7.4 小结
8. 主导功能生态效益定量化补偿(DQC)研究
    8.1 主导功能生态效益补偿的目的和意义
    8.2 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中的优势功能判断
        8.2.1 广东省和辽宁省森林生态区位商(ELQ)分析
        8.2.2 广东省和辽宁省各市森林生态区位商(ELQ)分析
        8.2.3 广东省和辽宁省各树种组森林生态区位商(ELQ)分析
    8.3 优势功能评判后的主导功能定量化补偿研究
        8.3.1 水源涵养主导功能生态效益定量化补偿研究
        8.3.2 固碳释氧主导功能生态效益定量化补偿研究
        8.3.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导功能生态效益定量化补偿研究
    8.4 主导功能补偿与多功能补偿的定量化差异分析
    8.5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1.1.1 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1.1.1.2 气候变化
        1.1.2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2 国内外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现状
        1.2.1 国外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现状
        1.2.2 国内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进展
        1.2.2.1 研究现状
        1.2.2.2 碳汇计量方法
        1.2.3 国内外森林植被碳储量研究成果
    1.3 系统动态学在森林资源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2.1.1 辽宁省经济社会情况
        2.1.2 环境条件
        2.1.2.1 地理位置
        2.1.2.2 地质地貌
        2.1.2.3 气候水文
        2.1.2.4 土壤类型
        2.1.2.5 植被类型
        2.1.2.6 野生动植物资源
    2.2 森林资源概况
        2.2.1 森林资源现状
        2.2.1.1 林业用地面积
        2.2.1.2 活立木蓄积量
        2.2.1.3 非林业用地造林情况
        2.2.2 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3 森林资源分析
    3.1 森林资源在我国的位置
    3.2 森林资源结构分析
        3.2.1 森林权属结构
        3.2.2 龄组结构
        3.2.3 树种结构
        3.2.4 天然林与人工林
        3.2.4.1 天然林
        3.2.4.2 人工林
        3.2.5 灌木林与经济林资源
        3.2.5.1 灌木林资源
        3.2.5.2 经济林资源
    3.3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3.3.1 林地面积
        3.3.2 森林蓄积
        3.3.3 森林资源质量
        3.3.3.1 单位面积蓄积量
        3.3.3.2 林龄结构
        3.3.4 权属变化
        3.3.5 林种面积变化
        3.3.6 人工林面积变化
        3.3.7 天然林面积变化
    3.4 森林资源分布
        3.4.1 按地理区域分布
        3.4.2 按行政区域分布
        3.4.2.1 林业用地面积
        3.4.2.2 活立木蓄积量
    3.5 森林资源特征与对比分析
        3.5.1 森林资源特征
        3.5.1.1 森林类型与树种多样性
        3.5.1.2 林种比例
        3.5.1.3 天然林与人工林比例趋于平衡
        3.5.1.4 林龄结构低龄化
        3.5.1.5 资源总量少
        3.5.1.6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3.5.1.7 林分树种单一
        3.5.2 森林资源对比分析
        3.5.2.1 林分质量
        3.5.2.2 林地生产力水平
    3.6 小结
4 造林活动(项目)碳计量流程与方法
    4.1 造林活动碳计量流程
        4.1.1 造林活动(项目)概念阶段
        4.1.1.1 造林活动(项目)目标
        4.1.1.2 造林活动(项目)位置、规模与监测方法
        4.1.1.3 组织机构与利益相关者
        4.1.2 造林活动(项目)建议书
        4.1.2.1 基线情景
        4.1.2.2 项目活动、项目预算和环境评估
        4.1.3 造林项目审阅、评估与批准
        4.1.4 项目实施监测
        4.1.5 项目评价
        4.1.6 造林活动(项目)碳计量工作流程
    4.2 造林活动(项目)碳计量方法
        4.2.1 造林项目情景描述
        4.2.2 造林项目产生的碳泄漏
        4.2.3 造林项目产生的额外性
        4.2.4 模拟造林活动(项目)情景下的碳计量方法
        4.2.4.1 缺省值方法
        4.2.4.2 样地调查方法
        4.2.4.3 模型技术方法
        4.2.5 造林活动(项目)不同碳库的计量方法
        4.2.5.1 估算地上生物量的方法
        4.2.5.2 估算地下生物量的方法
        4.2.5.3 估算枯死木和枯落物生物量的方法
        4.2.5.4 估算土壤有机碳的方法
        4.2.6 造林活动(项目)碳计量方法
        4.2.6.1 造林项目碳储量
        4.2.6.2 碳通量方法
        4.2.6.3 碳储量变化方法
    4.3 小结
5 森林植被碳密度分析
    5.1 方法使用的资料
        5.1.1 方法1使用的资料
        5.1.2 方法2使用的资料
        5.1.3 方法3使用的资料
        5.1.4 分析使用的资料
    5.2 方法的理论基础
        5.2.1 方法1的理论基础
        5.2.2 方法2的理论基础
        5.2.2.1 生物量换算因子
        5.2.2.2 生物量的计算
        5.2.3 方法三
        5.2.3.1 生物量的实测
        5.2.3.2 生物量的估算
    5.3 方法得到的结果
        5.3.1 方法一的主要结果
        5.3.2 方法二的主要结果
        5.3.3 方法三的主要结果
    5.4 分析评价
    5.5 小结
6 森林资源动态流程图
    6.1 系统动态学与VENSIM软件
        6.1.1 系统动态学
        6.1.2 VENSIM软件
    6.2 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6.3 林地动态变化流程图
    6.4 森林资源蓄积量、生长量动态流程图
    6.5 木材采伐蓄积量动态流程图
    6.6 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流程图
    6.7 森林资源综合动态流程图
    6.8 小结
7 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
    7.1 仿真模型的建立
        7.1.1 模型说明
        7.1.2 综合动态流程图的创建
        7.1.3 建立系统动态学仿真模型
    7.2 仿真模型的应用
        7.2.1 方案1(现时经营方案)下的模型应用
        7.2.2 方案2(发展方案)下的模型应用
        7.2.3 方案3(战略方案)下的模型应用
    7.3 敏感性分析
        7.3.1 不确定因素方案设计
        7.3.2 敏感程度分析
    7.4 小结
8 仿真模型在森林植被碳储量分析中的应用
    8.1 碳储量静态分析
        8.1.1 森林资源分析
        8.1.2 森林植被碳储量静态分析
    8.2 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模拟
        8.2.1 各市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
        8.2.1.1 动态流程图
        8.2.1.2 仿真模型
        8.2.2 方案1情景下,碳储量动态模拟
        8.2.3 方案2情景下,碳储量动态模拟
        8.2.4 方案3情景下,碳储量动态模拟
    8.3 森林植被碳储量分析
        8.3.1 森林植被碳储量静态分析
        8.3.2 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分析
        8.3.2.1 方案1情景下,碳储量动态分析
        8.3.2.2 方案2情景下,碳储量动态分析
        8.3.2.3 方案3情景下,碳储量动态分析
    8.4 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本溪地区薪炭林可持续发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海巍.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本溪县森林资源现状分析及评价[J]. 王韦舒. 防护林科技, 2019(01)
  • [3]本溪满族自治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SWOT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D]. 程晓琳.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4]辽宁地区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郭日如.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5]野生动物保护价值评价研究[D]. 王乙.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1)
  • [6]森林城市规划研究 ——以辽阳市为例[D]. 李睿.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7]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法的本溪市森林结构调整研究[J]. 李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4(04)
  • [8]森林生态效益分布式测算及其定量化补偿研究 ——以广东省和辽宁省为例[D]. 牛香.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5)
  • [9]辽宁省林业资源与信贷业务分析[J]. 秦波,金永权. 经济师, 2012(05)
  • [10]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 吴金友. 北京林业大学, 2011(07)

标签:;  ;  ;  ;  

本溪地区薪材林可持续发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