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十大变化

5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十大变化

一、5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十大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智川[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总量小且产出低,经济建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十分严峻。当时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经济地位低下,更不用妄想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拥有话语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开辟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篇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和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表现在中国整体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资本流动数量及结构更加优化等等。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归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大方面进行总结:第一,我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蕴含的强大理论和实践优势是我们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法宝,在任何时代都行之有效、不能丢弃。第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该是条块或者封闭的,世界各个民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乘风破浪、披荆斩棘,就要把握好国内国外大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抵御风险。合理把握和利用国内外的优势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行稳致远。为了使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继续提升并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杜可风[2](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认为“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陈华荣[3](2011)在《体育的宪法保障研究 ——对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体育因其在教育、健康、文化、经济以及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现代法治国家,凡是重要的社会事务一般会写入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宪法对某领域的明文规定,也成为该项社会事务进入国家政治法律视野的重要标志。那么,各国宪法有没有规定体育,有多少个国家规定了体育,规定了什么内容,应该怎样规定?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体育在全球范围的开展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掌握世界各国对待体育的立场,将有助于我们判断政府在体育中扮演的角色。为了试图解答上述问题,笔者通过互联网收集了联合国192个成员国的宪法及宪法性文件,并对全球187部成文宪法是否包含体育内容进行了检索、分析。经验证、翻译、整理,获得了74部写入体育条款的宪法文本。本研究即围绕这74部成文宪法的体育条款而展开。本研究总体结构由三篇十章组成,核心内容为三大部分,即现状分析篇、理论分析篇和个案分析篇。具体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各国宪法文本的获取、验证和整理情况做了介绍。第二章至第四章为现状分析篇。第二章分析了成文宪法的概念、比较了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区别,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全球成文宪法的概况。第三章在定义成文宪法体育条款后,选取时间、区域、语言、国家性质、法系、发达状况和条款数目等7个变量列表分析,并对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的概况做了初步阐述。第四章将成文宪法结构分为总纲章节、公民权利章节、国家机构章节和其他章节,选取各大洲、年代、国家性质、语种、条款内容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情况等角度分析位于不同章节体系中的体育条款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第五章至第第七章为理论分析篇。在对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第五章首先略述了宪法视野下的体育议题,探讨了体育与部分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体育与国家权力和责任等议题,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限制。第六章紧紧围绕本研究目的,抓住人的体育权利这一核心范畴展开研究,厘清了体育权利的广狭义之分。第七章,以国家的体育责任为背景,从配置和行使体育权力的角度论证各国宪法如何保障体育的发展。第八章至第九章为个案分析篇。第八章对瑞士、葡萄牙、古巴和朝鲜这四个国家的宪法以及欧盟宪法性条约的体育条款的相关情况做了具体分析,探讨个案的影响和启示。第九章分析了我国宪法体育条款的情况。介绍了从清末立宪到2004年最新修正案,这百年间中国历史上的各个宪法文本,分析各文本中的体育条款,尤其是对1982年现行宪法中的体育条款作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宪法体育条款的实施以及体育权力配置作了具体分析。第十章为结论。

蔡丽萍[4](2009)在《高校图书馆30年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文中提出论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图书馆一系列根本性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阐释了高校图书馆定位、职能、管理理念、资源建设、馆藏内涵、资源利用、服务理念、服务对象、服务手段、图书馆员定位等十个根本性的变革。

张学军[5](2009)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7个关键词》文中研究说明以发展的眼光,从拨乱反正、蓬勃发展、馆员(队伍)建设、管理体制、服务创新、现代化建设、资源共享7个层面回顾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论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实现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开启我国图书馆事业迅速繁荣发展的伟大历程,而且也为未来图馆事业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周国富,范英,贾洪生[6](2004)在《关于我国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以发展的眼光考察、分析了传统图书馆 ,从业务运作到体制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图书馆的改革重点是实现信息服务 ,与此相适应在管理体制上应实行“业务流程重组”。

王惠翔,高凡[7](2002)在《我国8种图书馆学主要期刊载文、作者及引文的定量分析》文中指出依据原始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图书馆学报》等我国8种图书馆学主要期刊2001年的载文情况、作者构成及引用文献的现状进行一次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

席会芬[8](2002)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事业》文中提出知识经济推动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也推动着作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图书馆事业的巨大变化 ;它不仅发生着量的变化 ,而且在许多方面也发生着质的变化

梁芳[9](2001)在《以新馆为契机加强图书馆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图书馆现有人员情况和传统服务现状,在迁入新馆舍的条件下如何 转变服务面貌和培养一支高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队伍。

何雪敏[10](2001)在《试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图书馆专业的发展,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二、5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十大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十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回顾
    一、我国经济基础薄弱
        (一)我国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
        (二)我国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
    二、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薄弱
        (一)国际贸易发展迟滞
        (二)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不稳定
    注释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迁
    一、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排在世界前列
        (二)中国GDP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迅速提高
        (三)中国在全球的贸易份额迅速提高
    二、逐渐向世界市场及世界创新制造基地转变
        (一)中国成为世界现实的和潜在的最大市场
        (二)从加工基地逐渐向创新制造基地转变
    三、国际融资水平稳步提升
        (一)从引资大国向双向投资大国转变
        (二)跨国公司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注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优势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健全
        (三)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合作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良好外部环境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更高的平台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我国经济发展开拓新境界
    注释
第五章 我国国际经济地位变迁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保障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国国际经济地位逐步提升的重要法宝
        (一)拓展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
    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一)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格局
        (二)大力发展科技事业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加强国际合作是提升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关键一环
        (一)充分整合配置世界资源
        (二)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体育的宪法保障研究 ——对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1.1.1 体育的社会重要性
        1.1.2 体育受宪法保障的必要性
        1.1.3 研究全球宪法现状概况的必要性
        1.1.4 研究宪法体育条款的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拓宽宪法研究的领域,丰富比较宪法研究的内容
        1.2.2 提高体育的法律地位、政策地位和社会地位
        1.2.3 提升体育权利,细化体育权利内容
        1.2.4 明确政府的体育责任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体育与宪法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各国宪法汇编的文献综述
        1.3.3 关于体育权利的文献综述
        1.3.4 关于体育权力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宪法文本的收集与验证说明
第二章 全球成文宪法概述
    2.1 成文宪法概述
        2.1.1 成文宪法的概念
        2.1.2 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区别
    2.2 全球成文宪法现状
        2.2.1 全球国家概述
        2.2.2 全球成文宪法概况
    2.3 全球不成文宪法现状概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概况
    3.1 成文宪法体育条款的定义
        3.1.1 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则释义
        3.1.2 宪法规范与宪法体育条款定义
    3.2 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现状
        3.2.1 有关变量的说明
        3.2.2 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概况
        3.2.3 成文宪法体育条款7 因子概况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的章节体系分析
    4.1 成文宪法总纲章节体育条款分析
        4.1.1 关于各大洲的分析
        4.1.2 关于各年代的分析
        4.1.3 关于各国家性质的分析
        4.1.4 关于各语种的分析
        4.1.5 关于内容的分析
        4.1.6 与其他社会事业的交叉情况分析
    4.2 成文宪法公民权利章节体育条款分析
        4.2.1 关于各大洲的分析
        4.2.2 关于各年代的分析
        4.2.3 关于各国家性质的分析
        4.2.4 关于各语种的分析
        4.2.5 关于内容的分析
        4.2.6 与其他社会领域和社会、文化权利的交叉情况分析
    4.3 成文宪法国家机构章节体育条款分析
        4.3.1 关于各大洲的分析
        4.3.2 关于各年代的分析
        4.3.3 关于各国家性质的分析
        4.3.4 关于各语种的分析
        4.3.5 关于内容的分析
        4.3.6 与其他社会事业交叉或并列的情况分析
    4.4 成文宪法其他章节体育条款分析
        4.4.1 关于各大洲的分析
        4.4.2 关于各年代的分析
        4.4.3 关于各国家性质的分析
        4.4.4 关于各语种的分析
        4.4.5 关于内容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宪法视野下的体育议题
    5.1 体育与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5.1.1 体育与集会自由权
        5.1.2 体育与结社自由权
        5.1.3 体育与迁徙自由
        5.1.4 体育与宗教信仰自由
    5.2 体育与国家权力和责任
        5.2.1 提供法律保障的责任
        5.2.2 提供政策支持的责任
        5.2.3 提供行政管理的责任
        5.2.4 提供财政支持的责任
        5.2.5 提供其他公共服务的的责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体育权利
    6.1 体育权利的概念困境
        6.1.1 体育权利的主体因素:一元与多元
        6.1.2 体育权利的客观因素:存在与过程
        6.1.3 体育权利的内容要素:利益、自由、资格和法力
        6.1.4 体育权利的形式因素:法定主义、自然主义与约定主义
    6.2 体育权利概念逻辑的协调与发展
    6.3 体育权利的内容
    6.4 体育权利的规定方式
        6.4.1 《全民健身条例》模式
        6.4.2 《国际体育宪章》模式
        6.4.3 各国宪法模式
        6.4.4 各国体育法模式
        6.4.5 体育权利写入我国宪法的评估与选择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体育权力
    7.1 权力和体育权力
    7.2 体育权力的配置原则
        7.2.1 法治原则
        7.2.2 权力制约原则
        7.2.3 授益性原则
    7.3 体育权力的配置内容
        7.3.1 立法权在体育领域的配置
        7.3.2 行政权在体育领域的配置
        7.3.3 司法权在体育领域的配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国外代表性宪法体育条款分析
    8.1 瑞士宪法体育条款分析
        8.1.1 瑞士宪法背景分析
        8.1.2 瑞士宪法体育条款条款分析
        8.1.3 瑞士宪法体育条款的影响分析
        8.1.4 瑞士宪法体育条款的启示
    8.2 葡萄牙宪法体育条款分析
        8.2.1 葡萄牙宪法背景分析
        8.2.2 葡萄牙宪法体育条款条款分析
        8.2.3 葡萄牙宪法体育条款的影响分析
        8.2.4 葡萄牙宪法体育条款的启示
    8.3 古巴宪法体育条款分析
        8.3.1 古巴宪法背景分析
        8.3.2 古巴宪法体育条款条款分析
        8.3.3 古巴宪法体育条款的影响分析
        8.3.4 古巴宪法体育条款的启示
    8.4 朝鲜宪法体育条款分析
        8.4.1 朝鲜宪法背景分析
        8.4.2 朝鲜宪法体育条款条款分析
        8.4.3 朝鲜宪法体育条款的横向比较
        8.4.4 朝鲜宪法体育条款的启示
    8.5 欧盟宪法性条约体育条款分析
        8.5.1 欧盟宪法性文件的背景分析
        8.5.2 欧盟宪法条约草案的体育条款分析
        8.5.3 欧盟里斯本条约的体育条款分析
        8.5.4 欧盟体育白皮书中的具体措施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宪法体育条款分析
    9.1 中国宪法概述
        9.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各宪法文本概述
        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部宪法概述
    9.2 中国宪法体育条款概述
        9.2.1 中国历史上各宪法文本中的体育条款
        9.2.2 中国现行宪法体育条款分析
        9.2.3 中国宪法体育条款与其他国家宪法体育条款的比较
        9.2.4 中国宪法体育条款的展望
    9.3 我国宪法体育条款在政府体育工作中的实施
        9.3.1 1954 年宪法体育条款在政府工作中的实施
        9.3.2 1975 年宪法体育条款在政府工作中的实施
        9.3.3 1978 年宪法体育条款在政府工作中的实施
        9.3.4 1982 年宪法体育条款在政府工作中的实施
    9.4 我国的体育权力配置
        9.4.1 我国中央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权力
        9.4.2 我国地方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体育权力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4)高校图书馆30年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图书馆的定位:由文献情报中心到文献信息中心
2 高校图书馆职能:由单纯的“保存传递文献资源、情报职能”向“知识信息保存传递、社会教育、网络信息导航、文化娱乐等综合性职能”转变
3 高校图书馆管理:从以约束人为中心的“物化”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的转变
4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从“百馆一面”向特色化建设发展
5 高校图书馆馆藏内涵:由实体向虚拟、由收藏向存取发展
6 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从相对封闭到资源共享
7 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从“资源为本、有偿服务”到“用户为本、免费服务”
8 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从封闭的一校一馆走向开放化和社会化
9 高校图书馆服务手段:变手工信息服务为网络信息服务
1 0 高校图书馆员的定位:由图书管理员向专业化、学科化的信息开发员、导航员、咨询员方向发展

(7)我国8种图书馆学主要期刊载文、作者及引文的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载文情况调查分析
    1.1 载文量
    1.2 载文主题分布
2 载文作者情况调查分析
    2.1 载文作者的地区分布
    2.2 载文作者的系统分布
    2.3 论文作者的合着度
3 引文情况的调查分析
    3.1 引文的数量
    3.2 引文的类型
    3.3 引文的语种
    3.4 引文的年代
    3.5 期刊论文的被引用情况

(8)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观念的变化
    1.树立了“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观念。
    2.树立了多元化服务的观念。
    3.树立了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中心的观念。
    4.树立了整体化、系统化的概念。
二、体制的变化
三、馆藏的变化
    1.馆藏结构的变化。
    2.馆藏载体的变化。
    3.馆藏质量的变化。
四、服务方式的变化
五、服务功能的变化
六、服务对象的变化
七、馆员的变化
    1.馆员数量的变化。
    2.馆员素质和结构的变化。
八、理论研究的变化
九、网络化建设使图书馆产生了质的变化
十、社会地位的变化

四、5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十大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变迁研究[D]. 赵智川.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体育的宪法保障研究 ——对全球成文宪法体育条款的比较分析[D]. 陈华荣. 苏州大学, 2011(06)
  • [4]高校图书馆30年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J]. 蔡丽萍. 新世纪图书馆, 2009(06)
  • [5]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7个关键词[J]. 张学军. 图书情报工作, 2009(21)
  • [6]关于我国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 周国富,范英,贾洪生.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 [7]我国8种图书馆学主要期刊载文、作者及引文的定量分析[J]. 王惠翔,高凡. 图书馆杂志, 2002(08)
  • [8]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事业[J]. 席会芬.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02)
  • [9]以新馆为契机加强图书馆建设[J]. 梁芳. 医学情报工作, 2001(06)
  • [10]试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J]. 何雪敏.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

标签:;  ;  ;  ;  

5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十大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