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盈[1](2020)在《慢性胃炎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与导师治疗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胃黏膜慢性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多根据内镜所见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且其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慢性胃炎的治疗应当引起医疗各界的充分重视。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西医治疗本病相比,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而目前这一领域的中医治疗多以经验总结和分析为主,众说纷纭,说服力和指导意义不强。因此,科学研究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辨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体质与诸多疾病的发生、进展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医体质学说在生理病理、疾病发生、诊断治疗、预后转归、预防调护等多环节均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探索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可以确定疾病的易感人群,同时对该疾病基本病机认识、治疗用药等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面,中医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旨在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处方用药规律,为总结和学习导师治疗经验及处方思路提供科学依据,并期待可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CAG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探索和统计分析,探究其与慢性胃炎发生发展规律之间的相关性,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治疗、预防及调护等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病例收集及统计分析本研究通过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之间导师张厂教授于东方医院门诊诊治的2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首诊病例,将患者的一般资料、四诊信息及治疗用药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6,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库,使用IBM SPSS Statics 20.0和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问卷发放及统计分析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就诊于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377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及体质类型进行调查,建立数据库,将调查所得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6,使用IBM SPSS Static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相关性研究对照慢性胃炎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及导师治疗经验,进行描述性分析,初步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导师治疗慢性胃炎处方用药规律研究结果在2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119例。平均年龄52.26±12.04岁,CAG发病年龄高于CNAG。CNAG与CAG症状谱未见显着差异。通过对导师用药频数频率进行统计,共得到中药154味。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导师治疗慢性胃炎常用药物包括理气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安神药、化湿药、温里药、止血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收涩药等。选用药物以温性、寒性、平性药物居多,凉性和热性药物较少。药味选择上以苦味、辛味、甘味药为主,咸味、酸味药物应用较少。所选药物主归脾、胃、肺、肝等经。通过对CNAG和CAG分层进行聚类及关联分析,分别得到导师治疗CNAG和CAG的基础用药、加减用药,10味常用药物、12对药对及5个常用药物组合。2.慢性胃炎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调查结果所收纳的337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153例,女性患者224例。平均年龄50.77±13.78岁,CAG发病年龄高于CNAG。平均体重指数23.65±2.93,整体体重指数以正常及超重等级所占比例居多,达90.5%。CAG患者中感染Hp者比例更高。胃癌家族史、吸烟饮酒史、精神心理状态对CNAG和CAG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慢性胃炎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为:平和质45.6%>阳虚质18.0%>湿热质17.5%>阴虚质14.3%>气郁质12.5%=痰湿质12.5%>特禀质7.2%>气虚质5.8%>血瘀质3.7%。阴虚质与湿热质在CNAG和CAG中的分布有所不同,CNAG患者中湿热质较多,CAG患者中阴虚质较多。其余体质在两组间分布基本相同。3.相关性研究两项研究均确定年龄为CAG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CAG的发病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阴虚质在CAG中占比较高,而湿热质则在CNAG患者中占比较高,这与疾病的演变进程有一定相关性,在临床用药时亦有所体现。[研究结论]1.年龄和Hp感染为CAG主要危险因素。2.CNAG与CAG体质类型分布之间有差异,阴虚质与湿热质在CNAG和CAG中的分布有所不同,CNAG患者中湿热质较多,CAG患者中阴虚质较多,对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3.对导师治疗慢性胃炎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NAG治疗以香苏散、二陈汤为主方;CAG治疗以香苏散、丹参饮、百合乌药汤为主方。4.在经验总结方面,概括导师对慢性胃炎核心病机和病变部位的认识以及在诊法和治疗上的基本法则,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一定参考。

李可歆[2](2020)在《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及其寒热证与舌苔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胃炎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疾病,根据其胃黏膜病理诊断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及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两大基本类型。由于慢性胃炎的诊断需要进行胃镜和病理组织活检,极大地限制了临床诊断效率;同时因慢性胃炎临床症状较多,在中医辨证论中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明确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找寻简便的临床诊断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多中心、大样本横断面研究,分析CNAG和CAG患者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进一步聚焦寒证和热证两大类证型,观察寒、热证候的舌苔菌群特点,为明确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中医学证候证素、舌苔菌群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参考,为以宏微观相结合的中西医慢性胃炎诊治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CNAG和CAG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四诊信息,建立四诊信息库,应用描述性分析、差异性检验及因子分析等方法挖掘CNAG和CAG患者的证候、证素特点。第二部分将慢性胃炎患者以寒、热证进行分类,通过16SrRNA技术联合Alpha多样性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及物种组成的差异分析方法,分析CNAG和CAG患者寒、热证之间的舌苔菌群差异,探索其与疾病、证候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通过证候、证素分析发现:①CNAG患者证候类型主要为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脾虚湿困证和肝胃郁热证,病位证候要素为胃、脾、心、肺、小肠、大肠、胆、肝,病性证候要素为湿、气滞、热、阴虚、气虚、痰、血虚、阳亢、食积、燥、血热。②CAG患者证候类型主要为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虚湿困证、肝胃郁热证和脾胃湿热,病位证候要素为胃、肝、脾、大肠、肾、胆、心、肺、小肠,病性证候要素为气滞、阳虚、热、阴虚、气虚、湿、痰、血热、燥、食积、血虚、血瘀、阳亢。舌苔菌群研究结果发现:①CNAG与CAG患者存在321个共有OTU及65个和28个独有OTU,门水平CNAG组Firmicutes(厚壁菌门)数量高于CAG组(P<0.05);②CNAG寒证组与热证组间有295个共有OTU,及各有42个独有OTU,无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菌门和菌属;③CAG寒证组与热证组间有262个共有OTU,及41个和46个独有OTU,门水平CAG寒证组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数量高于热证组(P<0.05),属水平寒证组Haemophilus(嗜血杆菌属)和Neisseria(奈瑟氏菌属)数量高于热证组(P<0.05),热证组Prevotella7(普氏菌属7)高于寒证组(P<0.05)。结论:(1)在CNAG阶段,实热证所占比高于虚寒证所占比,而随着病情进展至CAG阶段,虚寒证比例增加、实热证比例降低,符合慢性胃炎发展过程中“由实至虚”的病机转化规律。(2)Firmicutes(厚壁菌门)可能作为区分CNAG与CAG患者的潜在特征;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Haemophilus(嗜血杆菌属)、Neisseria(奈瑟氏菌属)、Prevotella 7(普氏菌属7)可能作为区分CAG寒证与热证组的潜在特征。

马学[3](2020)在《益气活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Notch1、Dll4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组织病理学以及Notch同源物1(Notch1)、Delta样配体4(Dll4)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CAG的疗效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就诊且经电子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确诊的CAG患者(31例)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30例)胃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检测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中Notch1、Dll4蛋白表达,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纳入的CAG组患者给予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16周疗程结束后复查安全性指标、胃镜并在相同部位取胃黏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检测Notch1、Dll4蛋白表达,收集治疗前后组织病理学、安全性指标及免疫组化结果。将上述数据收集整理在EXCEL表中,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CAG组、CNAG组胃黏膜Notch1、Dll4蛋白表达:CAG组患者Dll4蛋白为高表达,CNAG组为低表达或阴性表达,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Notch1蛋白在两组患者中均为低表达或阴性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G组治疗前后胃黏膜Notch1、Dll4蛋白表达:治疗后胃黏膜Dll4蛋白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Notch1蛋白治疗前后均为阴性表达或低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AG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影响:治疗后病理直观模拟评分总分、主要变量(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评分、次要变量(炎症、炎症活动度、HP)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萎缩、肠化在程度分级变化方面较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较治疗前改善尤其明显(P<0.01),异型增生无明显差异;4.CAG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1.益气活血解毒方能够改善CAG患者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可逆转萎缩及部分肠化,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好;2.益气活血解毒方能够改善CAG患者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其疗效机制可能与下调Dll4蛋白表达,抑制胃黏膜血管生成有关;3.Notch1蛋白可能不是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CAG的效应靶点。

宋德超[4](2020)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分泌功能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中医辨证分型与胃分泌功能(血清胃蛋白酶原(PG)、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的关系。研究方法:依据相关文献及临床指南,制定临床调查表,纳入105例符合纳入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搜集并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胃镜及病理结果,判定中医辨证分型,检测并记录血清PG、G-17的数值,分析CAG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分泌功能的关系。研究结果:1.本研究一共纳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5例,其中男性53例(51.1%),女性52例(48.9%)。患病年龄最大者为83岁,最小者为44岁,平均年龄为61.38±7.636(岁),患病主要集中于50-70岁。105例患者共分为6个证型,其中脾胃虚弱证27例(25.7%),肝胃郁热证22例(21.0%),肝胃气滞证22例(21.0%),脾胃湿热证19例(18.1%),胃阴不足证11例(10.4%),胃络瘀阻证4例(3.8%)。将6个证型归为热证类证型与非热证类证型两个类型,其中热证共41例,占比39.0%,非热证共64例,占比61.0%。2.CAG中医证型与Hp感染关系:Hp阳性者52人,感染率为49.52%,其中肝胃郁热证Hp感染率最高(59.09%),而脾胃虚弱证Hp感染率最低(37.04%),经卡方检验,不同中医证型CAG患者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热证类证型Hp阳性者23人,感染率为56.10%;非热证类证型Hp阳性者29人,感染率为45.30%。经卡方检验,热证类证型、非热证类证型CAG患者Hp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CAG中医证型与胃分泌功能关系:不同证型CAG患者血清PG Ⅰ、PG Ⅱ、PGR、G-17水平存在差异。脾胃虚弱证血清PG Ⅰ、PG Ⅱ、G-17水平均最低,肝胃郁热证血清PGⅠ水平最高,胃阴不足证血清PG Ⅱ、G-17水平最高;脾胃虚弱证血清PGⅠ、G-17水平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部分证型间两两比较血清PG Ⅰ、PG Ⅱ、G-17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辨证分型间血清PG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证类证型相比,非热证类证型患者血清PGⅠ、PG 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血清PGR、G-17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AG不同病理分级与胃分泌功能关系:据统计结果,轻度萎缩组血清PG Ⅰ、G-17水平最高,重度萎缩组水平最低;与轻度萎缩组相比,中度萎缩组、重度萎缩组血清PGⅠ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萎缩组相比,重度萎缩组血清G-17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萎缩组间血清PG Ⅱ、PG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肠化组血清PG Ⅰ、PG Ⅱ水平最高,中度肠化组血清PG Ⅰ、PG Ⅱ、G-17水平最低;与轻度肠化组相比,中度肠化组血清PG Ⅰ、PG Ⅱ、G-17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R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分布存在一定规律,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其次为肝胃郁热证及肝胃气滞证。2.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分泌功能存在差异,胃分泌功能对脾胃虚弱证、热证类证型有较显着的提示作用。当胃分泌功能降低时,其证型多为脾胃虚弱证;而胃分泌功能提高时,其证型为肝胃郁热证及脾胃湿热证等热证类证型的可能性大。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萎缩程度与血清PG Ⅰ、PG Ⅱ、G-17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PG Ⅰ及G-17水平随萎缩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

汪道函[5](2020)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LDG)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近远期疗效,分析影响LDG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为选择LDG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胃肠肛肠病区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因胃癌行LDG的患者资料,按照消化道重建方式将患者分为Billroth-Ⅰ(BⅠ)组、Billroth-Ⅱ+Braun(BⅡ+Braun)组、Roux-en-Y(RY)组和Uncut Roux-en-Y(Uncut RY)组,分析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65例患者,其中BⅠ组50例,BⅡ+Braun组71例,RY组17例,Uncut RY组27例。(1)四组在性别、BMI、ASA分级、吸烟饮酒史、既往合并内科疾患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方面并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29)0.05),相对于另外三组,BⅠ组患者年龄较小(60±9.8岁,P=0.004),肿瘤主要位于胃窦部(86.0%,P(27)0.001),肿瘤直径较小(P(27)0.001),且肿瘤TNM分期更早(P=0.004)。(2)在手术方式方面,BⅠ组更多使用完全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Totally laparoscopic distal gastrectomy,TLDG),同时RY组多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Laparocopic-assist diatal gastrectomy,LADG)(P(27)0.001),BⅠ组手术时间相较于其他三组更短(216.2±25.8min,P(27)0.001),在术中出血、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术后首次排气、进食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各组间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29)0.05)。(3)在生存方面,四组的总生存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0),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4%、80.0%、78.6%、88.9%(P=0.105),在无病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2%、61.6%、67.7%、90.9%(P=0.008)。(4)根据术后1年的复查结果,RY组及Uncut RY组在降低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和胆汁返流的发生方面具有优势(P(27)0.05),与Uncut RY组相比,RY组Roux滞留综合征(Roux stasis syndrome,RSS)的发生率更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5.3%VS 5.9%,P=0.565)。Uncut RY组患者术后1年均未出现输入袢再通。BⅡ+Braun组患者术后更容易出现体重减轻(32.1%,P=0.032),其术后1年的白蛋白及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低于其他三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Ⅰ和BⅡ+Braun吻合是术后反流性胃炎、食管炎(HR=0.295,95%CI 0.136-0.638,P=0.001)以及胆汁返流(HR=0.271,95%CI0.089-0.824,P=0.021)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HR=1.112,95%CI 1.015-1.218,P=0.021),术前血红蛋白低(HR=0.933,95%CI 0.889-0.979,P=0.005),低PNI(HR=24.68,95%CI 2.283-266.90,P=0.008),N分期晚(HR=1.963,95%CI 1.833-4.628,P=0.022),胆汁返流(HR=274.32,95%CI 14.34-544.43,P(27)0.001)均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LDG术后采用BⅠ、BⅡ+Braun、RY和Uncut RY四种重建方式均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影响肿瘤的根治效果。2、BⅠ式吻合耗时最短,RY吻合最为复杂,耗时最长;BⅠ式吻合适用于早期的胃窦部肿瘤,BⅡ+Braun吻合使用最为广泛,对于病期较晚、肿瘤直径较大的肿瘤更为适合。3、RY和Uncut RY吻合在抗胆汁返流,减少反流性食管炎及胃炎方面要优于BⅠ及BⅡ+Braun吻合,且患者术后能获得更好的营养状态,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4、Uncut RY吻合相较于BⅠ和BⅡ+Braun吻合能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虽然与RY吻合相比,在降低RSS发生率方面的优势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闵沙[6](2020)在《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清胃散加减对于胃火炽盛证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1ori,HP)阴性慢性糜烂性胃炎(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CEG)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服药期间的副作用,不同性别、年龄、病程的有效率计中医证候积分,停药半年后复发的情况,以评定清胃散加减对慢性糜烂性胃炎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因素。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自2019年06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共120例病例,均在1周内经胃镜确诊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按中医标准诊断为CEG胃火炽盛证者,经13C-尿素酶呼气试验(13C-UBT)诊断为HP阴性者直接入组;若HP阳性者,经四联根除HP治疗2周后再入组。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中医证候积分上均无显着差异。2.治疗方法:对于HP阴性CEG患者,西药组继续服用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联合瑞巴派特4周,中药组改服清胃散加减(当归15g,生地15g,牡丹皮10g,升麻6g,黄连10g,吴茱萸3g,五灵脂10g,生蒲黄15g,白花蛇舌草10g,香橼10g。随证加减:伴胃中灼热,反酸烧心者加蒲公英10g、桑叶6g或煅瓦楞子15g;伴不欲饮食者加焦三仙各10g;伴胸闷憋胀者加薤白10g,瓜蒌10g;伴排便不畅感者加木香6g、焦槟榔10g或熟地15g;伴失眠多梦者加甜瓜子10g;伴夜尿频者加川牛膝10g、车前子10g)治疗。对于HP阳性CEG患者,西药组与中药组均先予以标准四联疗法治疗: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20mg,每日2次;克拉霉素胶囊50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胶囊1.0g,每日2次;瑞巴派特,0.1g,每日3次;共2周。停药1月后复查HP阴性且辨证为胃火炽盛证者,入组,治疗同上述HP阴性CEG患者。2组治疗每7天计一个疗程,治疗总计4个疗程。3.观察指标:两组间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单一临床证候积分及有效率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对临床证候积分及有效率影响程度的比较;两组间停药半年后中医证候复发率的比较。统计学分析方法:所收集数据均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χ ±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非参数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前对比2组样本间的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均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比2组治疗后临床证候疗效,中药组60例,临床痊愈18例,有效24例,显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西照组60例,临床痊愈1例,有效26例,显效2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3%。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后P<0.05,提示其临床证候疗效有统计学差别。3 2组患者经治疗后,单一症状改善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在口渴、口臭、呃逆、烧心、消谷善饥、大便次数改善情况方面,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在胃痛、胃胀、反酸情况方面2组效果相当;其中2组口臭的患者人数较少,因此所得出的结果不具有有效参考性。4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CEG的疗效与性别无相关性,但疗效受病程、年龄的不同所影响。其中病程12-24月,24月以上者有效率相较其他病程阶段有效率低(P<0.05);50-59岁,60-70岁有效率相较其他年龄阶段有效率更低(P<0.05)。由于入组人群有限,到底是何种因素引起此种表现,还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5对比2组半年后复发情况,中药组复发率为6.67%,西药组复发率为20%,中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组。结论:清胃散源于李东垣《脾胃论》,笔者导师在此基础上加减用以治疗胃火炽盛证慢性糜烂性胃炎疗效确切,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该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证候,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尤其在改善临床证候方面,效用优于常规西药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且副作用小,具有明显优势,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有效方剂。

娄娟娟[7](2020)在《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以及安全性情况来明确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索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新方法,丰富中医学理论。研究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两组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加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予以利胆和胃方加减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胆汁反流情况等结果,统计结果,建立数据库,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及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3%,治疗组远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更具有优势(P<0.05);症状总积分对比,两组积分在治疗后均下降,都能改善患者的症状,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好(P<0.05);中医症状积分单项对比,治疗组在治疗后对各个单一症状均有治疗效果(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经过比较,在脘腹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吐酸嘈杂、脘胁胀满及不欲饮食这些症状上有明显改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发现,治疗组在脘腹灼痛或胀痛、口干口苦、嗳气呃逆及情志不畅等症状方面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脘胁胀满、吐酸嘈杂及不欲饮食等症状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相当。两组治疗后,实验组共20例进行胃镜复查,治疗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有20例复查胃镜,治疗总有效率为55%,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组在胃镜改善方面,疗效更好(P<0.05)。结论: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型疗效明确,能显着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且对于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的改善效果良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本方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治疗价格低廉,安全性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沈雨妍[8](2020)在《基于NBI模式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像和舌像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基于消化内镜NBI模式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像与中医舌象的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分析NBI胃镜像与舌像的相关性。研究步骤:以筛选条件为依据,共挑选出102名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患,详细记录上病患的基本信息、患病轻重、疾病分型等有关资料,对病患进行舌象、NBI胃镜的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备份保存,最后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系统处理,探究舌象、NBI胃镜的检验结果的走向和关联性。研究结果:此次试验共挑选出102名符合条件的病患,包含48名男性和54名女性,男女比在0.89。其中,最小的病患为30岁,最大的病患为77岁。患病特征主要为脾胃虚弱证最多,胃络瘀阻证最少。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以ⅣV型为主。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以Ⅲ型多见。胃阴不足证主分布在Ⅳ型、VⅥ型。Ⅱ型NBI胃镜象舌色以淡红舌为主,胖大或齿痕舌多见,舌苔以薄白苔和白厚苔为主。Ⅲ型中舌色分布以淡红舌、淡白舌多见,样本数为数不多的瘀点瘀斑或青紫舌亦主要分布于此型。舌形分布以胖大或齿痕舌、正常舌形多见,舌苔分布于薄白苔、薄黄苔、黄腻苔。Ⅳ型舌色分布中,红或绛舌比例明显增加,舌形分布中多为正常舌形、胖大或齿痕舌,舌苔中出现黄腻苔、白厚及薄黄苔的分布趋势。V1型舌色多为红/绛舌,舌形分布以裂纹舌和瘦小舌为主,舌苔多见薄白苔及灰黑苔。研究总结:1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病症特点为脾胃虚弱,而胃络瘀阻的症状不为多见。2.该病症分型与胃镜检查结果有一定的关联性。Ⅱ型NBI胃镜象多为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主分布在Ⅳ型、V1型。3.NBI胃镜象与舌象具有相关性。Ⅱ型NfBI胃镜象以淡红胖大舌、薄白苔为主;瘀点瘀斑或青紫舌、薄黄苔、黄腻苔主要分布与Ⅲ型。Ⅳ型舌像分布中,红或绛舌比例明显增加,舌苔中出现黄腻苔、白厚及薄黄苔的分布趋势。V1型舌色多为红/绛舌,舌形分布以裂纹舌和瘦小舌为主。

侯雪[9](2019)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临床观察量表建立数据库,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本病发病的相关因素,并探究本病的证型及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依据,并促使中医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指南和咨询专家,制订《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量表》,对2017年02月-2018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就诊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四诊信息。应用Excel、SPSS21.0统计软件对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职业、学历、生活方式、幽门螺杆菌感染、焦虑抑郁状态进行频次分析,对主要四诊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并结合《证素辨证学》对证型、证候要素规律进行探讨。结果:1.一般资料:本病发病以40-49岁为主,总体女性较多;发病人群中体质指数正常者最多见;在职业分布方面,教师、高级自主创业人员、职员较多;在学历方面,高中以上高学历人群发病率明显;胆汁反流程度以Ⅰ级、Ⅱ级为主;幽门螺杆感染率占总人数的69%;在情绪方面,焦虑抑郁状态在BRG的发病率极高,占总人数的86.5%,其中BEG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比例最高,占BRG焦虑抑郁状态人群的45.09%,BRG伴焦虑状态次之,为32.95%,BRG伴抑郁状态为21.97%;不同年龄段焦虑抑郁状态分布不同:20-29岁,BRG伴焦虑状态的比例较高;30-39岁,BRG伴焦虑状态、BRG伴焦虑抑郁状态比例均衡;40-49岁、50-59岁年龄段,BRG伴焦虑抑郁状态比重最高;60-69岁、70岁以上年龄,BRG伴抑郁状态比例最高。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不同人群焦虑抑郁状态亦不同: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BRG伴焦虑状态、BRG伴焦虑抑郁状态分布明显;而对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分布最多的是BRG伴焦虑抑郁状态人群,其次是精神状态正常人群。2.中医证候:①四诊信息排名前10位的为:口苦、胃脘灼痛、脉弦、泛酸、口干、嗳气、胃脘胀满、舌红、纳呆、恶心;②经聚类分析,BRG患者的主要症状被聚类成类肝胃郁热、类肝气犯胃、类寒热错杂、类脾虚湿盛、类痰瘀内阻、类脾胃气虚六类;③经因子分析得出了因子载荷矩阵,并参阅朱文锋教授所着《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证素量表”得出BRG病位证素有胃、肝胆、心、脾;病性证素为热、气滞,湿、痰、阳虚。结论:1.焦虑抑郁是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因素。2.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位在胃,同时与肝胆、心、脾密切相关;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者可见阳虚、气虚,实者可见气滞、热,湿、痰、寒;类肝胃郁热、类肝气犯胃、类寒热错杂、类脾虚湿盛、类痰瘀内阻、类脾胃气虚是临床常见类型。

周灵情[10](2019)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舌象与证型及其胃镜像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收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与胃镜像信息,研究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舌象与证型及其胃镜黏膜形态的相关性,以期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舌象与分型诊断、胃黏膜形态和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并筛选出江西省中医院2017年9月-2018年12月脾胃肝胆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202例进行相关研究;设计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量表,采集患者基本信息,观察记录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形态(99例同时检测了Hp感染的情况和39例同时检测了病理指标),利用canon70d拍摄舌象(由两位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质的人员进行判读,不一致的请第三位人员协商)判读一致后存档。存档的照片再应用DS01-A中医四诊仪(上海道生公司)进行舌象的参数分析与判读,人工判读与四诊仪判读一致的纳入,不一致的舍弃。将相关数据导入SPSS.21软件进行统计,并分析舌象信息特征与中医证型、胃镜像、Hp感染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中,年龄多集中在4049岁,其次为5059年龄段;其中4059岁年龄段占总样本的51%,而在1019岁与7079岁的患者占有比率较小,1019岁年龄段占总样本的0.5%,7079岁年龄段占总样本的6.4%。1019岁:男性1例;2029岁:男性15例,女性10例;29岁之后女性均多于男性。2、202例患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舌色排在前三的是:淡红舌77例(38.12%),红舌58例(28.71%),暗红舌38例(18.81%);舌苔排在前三的是:薄白苔68例(33.66%),黄厚(腻)苔44例(21.78%),白厚(腻)苔33例(16.34%);舌形排在前三的是:齿痕舌85例(42.08%),胖大舌80例(39.60%),正常舌46例(22.77%)。3、舌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1)舌色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淡红舌在肝胃不和证中占比较多;红舌在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中占比较多;暗红舌在脾胃湿热证与肝胃不和证中占比较多;淡白舌在脾胃虚弱证中占比较多;绛舌与青紫舌均在脾胃湿热证中占比较多。(2)舌苔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白苔、白厚腻苔均在脾胃虚弱证中占比较多,剥落苔在胃阴不足中占比较多,薄黄苔在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中占比较多,黄厚腻苔及黄白相兼厚腻苔均在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中占比较多。(3)舌形中胖瘦舌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胖大舌在脾胃虚弱证上占比较多,瘦舌在肝胃不和证上占比较多。(4)舌形中齿痕舌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齿痕舌在脾胃虚弱证上占比较多。(5)舌形中裂纹舌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裂纹舌在脾胃湿热证和胃阴不足证上占比较多。(6)舌形中点刺舌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刺舌在肝胃不和证上占比较多。4、舌象与胃镜像的相关性:(1)舌色与胃粘膜糜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粘膜糜烂的患者,舌色以淡红舌、暗红舌及红舌占比较多。(2)舌苔与胃粘膜红白相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粘膜红白相间的患者,舌苔以薄白苔占比最多。(3)舌苔与胃粘膜糜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粘膜糜烂的患者,舌苔以黄厚(腻)苔、白厚(腻)苔占比较多。(4)舌形中裂纹舌与胃粘膜糜烂分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p<0.05),有胃粘膜糜烂患者的裂纹舌比无胃粘膜糜烂患者的裂纹舌多。(5)舌形中裂纹舌与胃粘膜伴粘液湖黄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粘液湖黄染患者的裂纹舌比无伴有粘液湖黄染患者的裂纹舌多。(6)舌形中点刺舌与胃粘膜伴粘液湖黄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粘液湖黄染患者的点刺舌比无伴粘液湖黄染患者的点刺舌多。(7)舌色与胃镜诊断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淡红舌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占比最多;红舌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中占比较多;暗红舌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占比较多;淡白舌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占比较多;绛舌与青紫舌均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中占比较多。(8)舌苔与胃镜诊断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白苔、薄黄苔均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占比最多;白厚(腻)苔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中占比最多;黄厚(腻)苔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中占比较多;黄白相兼厚(腻)苔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占比较多。(9)舌形中裂纹舌与胃镜诊断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裂纹舌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中占比较多。(10)舌形中点刺舌与胃镜诊断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刺舌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中占比较多。5、随机同步抽检99例患者Hp感染情况,Hp阳性率为56.57%,抽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及中医证型分布感染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6、随机同步抽检39例患者病理活检报告,抽检人群病理指标与中医舌象及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验水准α=0.05的条件下,舌色、舌苔和舌形在中医各证型中分布有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舌色、舌苔和舌形与胃镜像表现存在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肝胃不和型舌象以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正常或偏瘦,或有点刺多见,与2017年中华中医药协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舌象标准基本相符,肝胃不和型胃镜像表现以胃粘膜伴粘液湖黄染多见,研究发现胃粘膜伴粘液湖黄染者,舌象多有点刺,两者有相关性;脾胃湿热型舌象以舌红或舌暗红,苔黄厚腻或苔黄白相兼厚腻,或有裂纹多见,与上述专家共识意见的舌象标准也基本相符,脾胃湿热型胃镜像表现以胃粘膜糜烂多见,研究发现胃粘膜糜烂者,舌象多有裂纹,两者有相关性。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疾病中,舌象(舌色、舌苔、舌形)和胃镜像存在相关性,且二者都可以成为判断中医证型的客观依据。

二、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胃炎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与导师治疗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慢性胃炎西医研究近况
        1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2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 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现代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概况
        1 辨证分型治疗
        2 名家经验总结
        3 专方专药施治
        4 成药膏方普及
        5 中医特色外治
        结语
        参考文献
    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1 中医体质学说起源与发展
        2 体质学说的国外相关研究
        3 中医体质的生理特点
        4 中医体质的分类
        5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研究方法
        3 慢性胃炎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调查方法
    基于数据挖掘的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分析
        2 临床症状统计结果
        3 用药规律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调查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结果
        2 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
    讨论
        1 张厂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用药规律研究
        2 慢性胃炎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
        3 相关性分析
        4 导师张厂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测评表
    附录2 体质判定方法与标准
致谢
个人简介

(2)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及其寒热证与舌苔菌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舌苔菌群与慢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相关性临床研究进展
        1 慢性胃炎患者舌苔菌群临床研究进展
        2 胃癌患者舌苔菌群临床研究进展
        3 从舌苔菌群变化看慢性胃炎“炎癌转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舌苔菌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正常人舌苔菌群分布特点
        2 病理舌象的舌苔菌群分布特点
        3 病-证结合下的舌苔菌群分布特点
        4 病-证结合视角下的舌苔菌群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研究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临床病例报告表(CRF)的制定及病例收集标准操作SOP培训
        5 调查内容
        6 质量控制
        7 数据分析与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基于因子分析的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
    讨论与分析
        1 CNAG与CAG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分析
第三部分 慢性胃炎寒热证舌苔菌群差异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舌苔样本采集
        4 测序实验流程
        5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苔菌群差异
        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寒证与热证患者舌苔菌群差异
        4 慢性萎缩性胃炎寒证与热证患者舌苔菌群差异
    讨论与分析
        1 慢性胃炎不同病理诊断舌苔菌群差异分析
        2 慢性胃炎不同证候间舌苔菌群差异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附录2 慢性胃炎患者证候要素判定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益气活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Notch1、Dll4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理论认识
    第一单元中医学对CAG研究概述
        1.CAG中医学概念
        2.CAG病因病机认识
        3.益气活血解毒法与CAG血管生成机制研究
        4.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CAG方解
        5.益气活血解毒方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6.典型病例分享
    第二单元Notch信号通路与肿瘤血管生成概述
        1.Notch信号通路概述
        2.Notch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中作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单元Notch1、Dll4 蛋白在CAG、CNAG患者胃黏膜表达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案
        3.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第二单元益气活血解毒方干预CAG病变的疗效机制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案
        3.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分泌功能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分泌功能研究进展
        1 CAG的流行病学特点
        2 CAG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
        3 CAG与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的关系
        4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与胃分泌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
        1 CAG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 CAG的辨证分型研究
        3 CAG的证候演变研究
        4 CAG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的关系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制定临床观察表
        3.2 研究人员资格
        3.3 收集临床资料
        3.4 偏倚控制
        3.5 中医辨证
        3.6 血清学检查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CAG辨证分型情况
        4.3 CAG胃分泌功能状况
    5 讨论
        5.1 CAG辨证分型分布状况分析
        5.2 CAG辨证分型与年龄分布状况的关系分析
        5.3 CAG辨证分型与病程分布状况的关系分析
        5.4 CAG与Hp感染状况的关系分析
        5.5 CAG辨证分型与胃分泌功能的关系分析
        5.6 CAG病理分级与胃分泌功能的关系分析
    6 研究总结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调查表
个人简介

(5)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手术步骤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2.2 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结果
    2.3 生存分析
    2.4 远期并发症及营养状态
    2.5 反流危险因素分析
    2.6 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1.1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名称
        1.2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
        1.3 现代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各朝代论述胃脘痛相关病因病机及治疗
        2.3 各朝代论述胃脘痛相关治疗
    3. 近代医家对慢性糜烂性胃炎的治疗
        3.1 成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
        3.2 自拟方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
        3.3 其他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研究设计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临床资料比较
        5.2 一般情况比较
        5.3 临床疗效比较
        5.4 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CEG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5.5 2组患者复发情况
        5.6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现代医家对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认识及辨证分型论治
        6.2 从胃火炽盛论治CEG
        6.3 清胃散加减相关认识
        6.4 结果分析
        6.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BR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BRG的诊断
        2.3 BRG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的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与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及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评定标准
        3.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2 胃镜疗效评价标准
        3.3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学处理
    5. 治疗结果
        5.1 基本情况指标
        5.2 疗效观察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利胆和胃方选方理论依据
    2. 利胆和胃方方药分析
        2.1 药物组成
        2.2 方义分析
        2.3 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NBI模式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像和舌像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1.4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标准
        2.2 观察方法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医证型分析
        3.2 舌像分析
        3.3 胃镜像分析
        3.4 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1.1 定义
        1.2 发病机制
        1.3 治疗进展
    2. 现代医学对胃镜检查及舌诊的应用
        2.1 胃镜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
        2.2 舌诊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中的应用
        2.3 胃镜像与舌像、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3. 传统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中医分型
        3.3 中医诊疗现状及进展
    4. 本研究相关性的认识
        4.1 CAG NBI胃镜象与证型相关性的认识
        4.2 CAG NBI胃镜象与舌象相关性的认识
    5.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及舌象、胃镜象观察结果记录表
    附录2: NBI胃镜观察标准图
    附录3: 舌象观察标准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数据预处理
        3.3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4.2 身高和体重
        4.3 职业和文化程度
        4.4 诱发因素
        4.5 饮食特点
        4.6 胆汁反流程度
        4.7 幽门螺杆菌
        4.8 焦虑抑郁状态
    5.BRG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5.1 四诊信息统计结果
        5.2 聚类分析
        5.3 因子分析
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于BRG认识
        1. 手术损伤
        2. 胆囊疾病
        3. 上消化道动力异常
        4. 精神因素
        5. 幽门螺杆菌
        6. 其他因素
    二. 统计结果探讨
        2.1 一般统计结果探讨
        2.2 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探讨
    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BRG四诊信息
    附录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量表
致谢
发表论文

(10)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舌象与证型及其胃镜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认识
        1.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名认识
        1.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2.1 外感六淫,入侵于胃
        1.2.2 饮食失宜,脾胃受损
        1.2.3 情志不遂,气滞血瘀
        1.2.4 脾胃素虚,运化无权
    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西医认识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1.1 幽门螺杆菌感染
        2.1.2 自身免疫因素
        2.1.3 胆汁反流
        2.1.4 其他因素
        2.2 诊断
        2.2.1 临床表现
        2.2.2 内镜表现
        2.2.3 病理改变
        2.3 治疗
        2.3.1 幽门螺杆菌阳性治疗
        2.3.2 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
    3 慢性胃炎舌象的现代研究进展
        3.1 慢性胃炎舌象的临床研究
        3.2 舌象在慢性胃炎辨证分型中的应用
        3.3 舌象与慢性胃炎胃镜象
        3.4 舌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3.5 慢性胃炎舌象的实验研究
        3.5.1 慢性胃炎舌象的动物实验研究
        3.5.2 其他实验研究
        3.6 舌苔脱落细胞研究
        3.7 舌微循环研究
临床研究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中医舌象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一般资料收集
        5.2 舌象采集与分析
        5.3 胃镜像采集
        5.4 数据处理与舌象观察项目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情况
        6.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分布特点
        6.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
        6.4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类型情况
        6.5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与胃镜诊断类型的相关性
        6.6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像分布特点
        6.7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与胃镜像的相关性
        6.8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及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
        6.9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及中医证型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讨论
    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分布规律
        1.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色分布规律
        1.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苔分布规律
        1.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形分布规律
    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2.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色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2.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苔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2.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形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与胃镜像的相关性分析
        3.1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色与胃镜像的相关性分析
        3.2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苔与胃镜像的相关性分析
        3.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形与胃镜像的相关性分析
    4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象、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附表2 临床信息采集量表
附图
个人简介

四、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胃炎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研究与导师治疗经验总结[D]. 张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慢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及其寒热证与舌苔菌群的相关性研究[D]. 李可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益气活血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Notch1、Dll4表达的影响[D]. 马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分泌功能相关性研究[D]. 宋德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D]. 汪道函.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清胃散加减治疗胃火炽盛证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闵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利胆和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娄娟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基于NBI模式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像和舌像的相关性分析[D]. 沈雨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因素及证候规律研究[D]. 侯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10]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舌象与证型及其胃镜像相关性研究[D]. 周灵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