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陕西省咸阳市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一、陕西省咸阳市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马兴[1](2020)在《基于乡村养老模式的官厅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养老已成为当今现代最为赤手可热的话题,反映了我国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现如今,环境的严重化、社会的进步化、养老的多样化,让老年人对休闲环境、生活要求、心理精神需求逐渐提高,而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为当今重要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官厅村作为研究区域,以美丽乡村作为研究背景,结合景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老年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作为理论研究基础,运用交叉引用法、文献梳理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对考察地点实时勘察和记录,贴合生活环境,了解当地地域文化色彩、历史底蕴,活动场地等多方面因素,与老年人近距离询问并调查,研究探索出基于现有养老模式,对于乡村养老的景观设计研究。建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生活环境,是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与养老产业的结合,拓展新的养老思路和农业生产生活发展的重要时机。首先,以国家乡村政策与地方养老政策相结合,以基础概念与重要概念为前提下,结合国内外养老模式与乡村景观的深入研究与探讨,例举相关案例,研讨出在现有局势下,乡村养老及乡村景观的重要性及深入性。随后,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相关调研分析,得出乡村养老模式下建设性分析。紧接,展开对乡村景观设计的研究,从乡村景观的特征、要素、意义、设计原则、设计理念为出发点,最后,用官厅村景观设计作为实证分析研究,探讨其建设目标、总体布局及景观规划性研究。本文通过官厅村景观设计研究探讨得出,传统养老模式已满足不了当代老年人的需求,摸索新型养老模式,打造其乡村养老景观,以老年人为本,减轻其社会负担。同时,也为咸阳市礼泉县提供相关研究,为之后的乡村养老景观研究提供微薄研究基础,也为我国乡村养老事业贡献一份小小力量。

魏唯一[2](2019)在《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距今较远、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经济等价值,应给予关注与保护的村落。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单元,是中国广袤大地上一种实际存在、历史悠久、年代跨度最长至今仍在继续使用的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陕西省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在我国境内排名属于靠后位置,截止2018年12月,共计有五批113处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占总数的1.7%,地域密度0.55/千平方千米,略低于全国的0.71/千平方千米的平均水平。根据笔者选取30处国家传统村落的调研可知,主要问题有传统村落基数小、保护不力、申报不积极等,境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得出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局部聚集、整体分散以及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多、渭河平原较少的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到自然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平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和历史文化等四方面因素影响;并根据村落的突出特征将传统村落分为历史文化、区域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军事寨堡、手工业、商业集聚、山水格局生态等六个类型。目前陕西传统村落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物质空间衰败、城乡经济不均衡发展、保护技术滞后等问题,究其根源主要由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以及管冗杂的理体系等三大因素。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遵循真实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内容应从村落选址与山水格局的保护、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村落保护与现代经济的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展开。最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五大价值出发,建立陕西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体系,展开对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估,根据价值评估得出的结论,并结合三个地区出现的不同问题,秉持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提出对关中地区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陕北地区“一村一品”的推动和营造山南地区的地缘文化等建议。

冯志峰[3](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刘冲[4](2017)在《白村:农业产业化导向下关中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其首要问题在于生产的发展。然而,近年来,乡村空间环境质量差、乡村空间规划无序、产业与空间的黏度低、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协同作用缺乏等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探索适宜关中地区乡村产业与空间协同作用的规划方式、方法也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论文通过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当代的乡村空间规划模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空间规划模式。与此同时,通过运用文献查阅法、实践调查法、案例比较法、多学科融贯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等方法完善本论文的研究。论文选取陕西省礼泉县白村作为研究样本,其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的乡村空间规划模式,对周边地区的乡村空间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述评以及白村乡村空间建设历程的梳理,分析影响乡村空间布局与发展的要素,总结白村传统乡村的空间模式,进而提出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模式,总结其空间规划模式的弊端,并通过对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评析,提出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的策略。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1)传统农业主导下的白村乡村,其产业(第一产业)与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黏度较弱,呈现以“集中式”生活空间为中心,向外辐射生产空间的双层空间圈层结构。2)农业产业化(包括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导向下的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其产业(第一、二、三产业)与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黏度较强,呈现以“集中式+组团式”生活空间为中心,向外辐射“多组团、向心式”生产空间的双层空间圈层结构。3)白村新型农村社区整体空间规划应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用地总体布局模式;其生产空间应采用多组团向心式布局;生活空间根据产业布局与空间特征,应以行列式布局为主,结合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应形成“居住+科研农业”组团、“居住+技术农业”组团以及“居住+休闲农业”组团。

王舶宇[5](2016)在《咸阳市回族经济调查与研究 ——以秦渭两区为例》文中认为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既是解决当前民族问题、缩小各民族间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又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及散杂居区少数民族生计问题、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回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大量的散杂居人口。陕西的回族人口仅次于宁夏、甘肃、河南。咸阳是陕西省回族重要的散杂居集中区域,是回族形成较早的市区之一,是一个具有特殊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的回族散杂居区。其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特征。研究咸阳市回族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关注咸阳市散杂居回族的经济发展对咸阳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咸阳市区回族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问题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采用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等方法,调研、分析、归纳、提出咸阳市区回族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实施方案。全文由绪论、咸阳市回族的历史与现状、咸阳市回族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分析、咸阳市回族经济转型的实施方案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难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咸阳市回族的历史与现状,笔者从咸阳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入手,追溯咸阳市回族形成的历史及咸阳市回族传统经济发展的概况。第三部分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对当前咸阳市区的回族经济发展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等做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第四部分根据咸阳市区散杂居回族经济目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国家经济新常态下咸阳市散杂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实施方案,并对咸阳市散杂居回族经济发展的前景予以展望。

高苗[6](2014)在《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2012年以来,咸阳市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号召,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进程。然而,一方面,咸阳市农民素质现状严重制约着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进程;另一方面,咸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发展迅速,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特别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务农农民总数迅速减少,导致农业劳动者的数量减少与咸阳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再者,咸阳市包括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发展历程尚短,面临着职业农民队伍总量偏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现行培训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配套措施不完善等众多问题和难关,亟需探索并建立起一套适合咸阳市培育职业农民的模式和体系。本文在马克思关于人劳动价值论和全面发展理论及中国共产党对于农民培育的理论的思想理论指导下,紧紧围绕咸阳市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通过座谈会、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传统农民、职业农民内涵进行科学界定,掌握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将传统农民定义为:具有农业户口,拥有一定农业土地资源,专职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的群体;将职业农民定义为: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一种职业,具备以农业为职业、土地资源、技术技能、投资能力、收入来源于农业的5个方面的农民。(2)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农民综合素质包括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相对偏低。农民素质现状对职业农民培育后续工作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3)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如下:职业农民队伍总量偏小、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现行培训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配套措施不完善等4个方面;主要是由以下5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观念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民职业教育机构规模和数量有限、培训费用较高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统一规划运行机制不畅、激励反馈机制不完善理论研究环节薄弱。(4)提出更新观念、强化培训、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借鉴国内外经验等5条对策,进一步完善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周维现[7](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闫和成[8](2012)在《宁安市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实际调研,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宁安市的畜牧业发展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应用关联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宁安市各经济产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宁安市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城市,种植业十分发达,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基础和经济基础。同时,畜牧业产值与经济总产值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这说明大力发展畜牧业将对宁安市的经济总体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通过SWOT分析,综合分析了宁安市发展畜牧业的优势和劣势。对于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分别从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人才与科技条件、品种资源及良种繁育体系条件、管理体制条件、市场条件、产业组织条件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的研究了宁安市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优势,从资金、雇工、用地、疫病防治、组织化程度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不足,最终认为宁安市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与机遇,更加肯定了发展畜牧业的可行性。其次,通过对宁安市几个主要畜牧乡镇进行走访,了解不同乡镇的发展特点,并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宁安市8个主要乡镇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划分,同时提出了宁安市发展畜牧业的相应措施,即提高畜牧养殖科技含量以促进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措施;全力打造畜产品品牌以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措施;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以优化畜牧产业组织措施;全面发展上下游产业以推动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以突出畜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重视环境保护和动植物防疫以促进人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六大措施建设。这些研究都将为宁安市未来畜牧业的科学发展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宁安市制定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拓展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畜牧业的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宁安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发展目标。

张亲脑[9](2012)在《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西地处西部地区,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差异明显,农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与城镇相比具有明显落后特征的地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在不断累积,存在就业不足。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转移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物价上升、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因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探索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的有效路径意义重大。本文在汲取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而以实证分析为主的方法,以陕西省县域经济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定量分析了县域经济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可行性,探讨了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路径和方法,指出陕西各个县(市)应该立足于本地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农村人口基数大,虽然劳动力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县域范围内,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最关键的因素是县域经济水平的发展。县域经济越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就越少。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整体县域经济水平比较低,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陕西省发达县均分布在陕北地区,其依靠资源优势使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应该根据各个县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本文的结构按六章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相关理论;第三章,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第四章,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实证分析;第五章,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分析;第六章,结论。

司武林[10](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本篇论文立足于1978-2010年陕西乡村社会变迁的实际进程,对这一地域农村的现代化进行描述、分析。研究从陕西农村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四个主要方面展开,重点则是此一阶段陕西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路径。本项研究的目的,是明确改革以来陕西农村现代化的实际进程,而重点分析其中的重大问题,寻求陕西农村发展的良性机制。之所以研究农村现代化,是因为它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观点:“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之所以研究陕西农村,是希望考察对象具体明确,言之有物,更期望研究结论能够有一定的针对性,尽可能避免过于抽象和宏观的泛泛而谈。全文内容包括以下八个部分。第1章,引言,即对本项研究的介绍。包括同类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以及本项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等方面。第2章,农村现代化及其理论研究。包括世界现代化与乡村社会变迁的一般过程、发展理论对农村的思考以及中国农村现代化理论三个部分。这是展开研究的必要准备,也是陕西农村现代化的借鉴。第3章,陕西农村现代化的背景和条件。背景研究意在了解中国社会对陕西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条件分析意在了解陕西农村现代化的自然禀赋、人口状况和社会资源。第4章,陕西农村现代化的阶段。通过描述分析三十多年来陕西农村现代化的实际过程,完整认识当代陕西农村发展的逻辑和问题。第5章,路径之一:产业与市场的互动。这是陕西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结构调整,是农村传统经济形式适应市场体制的努力;农村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推动了农村繁荣,其后的市场萎缩则导致农村曲折发展。陕西农村经济复苏有待于市场体系的完善。第6章,路径之二:乡村治理体制创新。这是陕西农村政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1980年代形成的“乡政村治”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却发生“畸变”,日益导致乡政困难和村治异化,表现为农村社会矛盾尖锐。从表面来看,原因在于乡村治理中难以实现多主体间的合作;从根源上讲,则在于当时国家、基层政府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格局。进入21世纪,这一格局开始发生改变,体制运行环境优化,而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和推行,将直接实现分类治理。笔者就此提出“多层竞争一合作体制”,并认为这是当前阶段乡村治理的基本走向。从分化到分治的体制创新,是陕西农村现代化的路径之一,也反映了陕西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第7章,路径之三:新主体与新功能的重构。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举措。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社会结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要求为政府与农民形成发展的合力,其实质则是新主体和新功能的重构。首先,政府需要积极转变职能,加大投入,实现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一体化,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其次,农民需要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更积极和更有影响力的参与主体。农村反贫困就是政府与农民共同努力、改善农村现状的具体表现。第8章,路径之四:乡村与城市的“对接”。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生活形态现代化的关键途径。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应坚持城乡融合的基本思路,积极促进乡村与城市的“对接”。2004年后,陕西农村城镇化逐渐形成“重点镇建设与城镇体系构建”的特色,重点镇建设成为核心内容,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产业聚集、市场融资机制、保护乡村传统、科学把握“为了谁”、准确定位“重点”等。本文的结论是:上述四个方面是三十多年来陕西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而现有问题的逐步解决,将使这些路径优化,进而形成陕西农村发展的良性机制。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方法上,运用学科综合的方法,着眼于较小地域的农村社会,重视政策文本与社会现实的互动,考察陕西农村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内容上,提出以下认识:解决“三农”问题,首先需要大力构建农村市场;当前乡村治理创新的走向是形成“多层竞争—合作”体制;在陕西农村城镇化中,“重点镇”建设是一条有效途径,但需要重视解决“为了谁”、准确定位“重点”的关键问题。

二、陕西省咸阳市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咸阳市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乡村养老模式的官厅村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及解析
        1.3.1 乡村及美丽乡村
        1.3.2 养老及乡村养老
        1.3.3 景观及景观设计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及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研究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养老模式
    2.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环境行为学
        2.2.3 老年心理学
    2.3 国内外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2.3.1 国内养老模式研究
        2.3.2 国外养老模式研究
    2.4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
        2.4.1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
        2.4.2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
    2.5 国内实践案例分析
        2.5.1 袁家村
        2.5.2 沣滨水镇·诗经里
    2.6 乡村养老相关文献、实践研究总结
第三章 基于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及乡村养老景观需求调查分析
    3.1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
        3.1.1 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精神、行为特征
        3.1.2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
    3.2 乡村养老模式的乡村建设分析
        3.2.1 乡村养老模式的分类
        3.2.2 乡村养老模式的特征
    3.3 乡村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及景观需求调查分析
        3.3.1 乡村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养老需求及景观需求调查
        3.3.2 老年人口调查分析
        3.3.3 礼泉县调查分析
        3.3.4 官厅村调查分析
    3.4 案例调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乡村养老模式的乡村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4.1 基于乡村养老模式的乡村景观特征
        4.1.1 地理特征
        4.1.2 气候特征
        4.1.3 土壤特征
        4.1.4 植被特征
        4.1.5 水文特征
    4.2 基于乡村养老模式的乡村景观要素
        4.2.1 自然环境景观要素
        4.2.2 人为景观要素
        4.2.3 聚落景观要素
        4.2.4 文化环境景观要素
    4.3 乡村休闲养老环境景观设计意义
    4.4 乡村休闲养老环境景观设计原则
        4.4.1 自然优先——保持乡村自然景观,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4.2 以老年人为本——理解、尊重老年人,重视其生理心理特点
        4.4.3 区域文化植入——提高分辨度,发展地域特色
        4.4.4 优化空间组织——适老化设计与景观可达性
        4.4.5 景观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
        4.4.6 经济性原则——实现经济适用、休闲养老
    4.5 乡村养老环境景观设计理念
        4.5.1 保护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
        4.5.2 传承地域特色的设计理念
        4.5.3 尊重当地生活且适老性设计理念
        4.5.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设计理念
第五章 实证分析:基于乡村养老模式的官厅村景观设计为例
    5.1 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地理区位
        5.1.3 现状分析
    5.2 土地利用
    5.3 建设目标
        5.3.1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原则
        5.3.2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
        5.3.3 尊重民主、彰显特色的原则
        5.3.4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5.3.5 节减用地、维护农田的原则
    5.4 官厅村概念构思及总体布局
        5.4.1 项目定位与规划目标
        5.4.2 设计原则
        5.4.3 规划理念
        5.4.4 总体布局
    5.5 产业发展
    5.6 官厅村景观规划设计
        5.6.1 官厅村村庄环境规划设计
        5.6.2 官厅村建筑规划设计
        5.6.3 官厅村景观道路规划设计
        5.6.4 官厅村公共设施规划设计
第六章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
附录
    附录一 乡村养老景观环境建设调查问卷表
    附录二 官厅村植物图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综合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村落
        1.3.2 历史文化名村
        1.3.3 传统村落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历程
        1.4.2 国内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现状
        1.4.3 目前存在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
    第二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2.1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概况
        2.1.1 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分布情况
        2.1.2 中国传统村落区际分布
        2.1.3 中国传统村落族际分布
        2.2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现状
        2.2.1 市域分布
        2.2.2 区际分布
        2.3 陕西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2.3.1 局部聚集、整体分散
        2.3.2 黄土高原、秦巴地区多,渭河平原少
        2.4 陕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2.4.1 自然环境因素
        2.4.2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
        2.4.3 人口分布格局
        2.4.4 历史文化因素的沉淀
        2.5 陕西传统村落的分类
        2.5.1 历史文化型
        2.5.2 区域政治中心型
        2.5.3 交通枢纽型
        2.5.4 军事寨堡型
        2.5.5 手工业、商业集聚型
        2.5.6 山水格局生态型
        2.6 传统村落保护现状评析
        2.6.1 村落空间的衰败
        2.6.2 城乡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2.6.3 保护技术的滞后
        2.7 传统村落保护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2.7.1 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2.7.2 遗产价值的社会认知
        2.7.3 管理体系的冗杂制度
    第三章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价值评估体系
        3.1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原则
        3.1.1 村落保护的真实性原则
        3.1.2 村落保护的整体性原则
        3.1.3 村落保护的活态性原则
        3.1.4 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陕西传统村落保护内容
        3.2.1 村落保护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发展
        3.2.2 村落保护与现代文明的协调发展
        3.3 陕西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传统村落价值评估体系评估
        3.3.3 传统村落价值综合评估体系参数及释读
        3.4 基于AHP体系下陕西省传统村落价值评估
        3.4.1 历史价值评估
        3.4.2 文化价值评估
        3.4.3 艺术价值评估
        3.4.4 科学价值评估
        3.4.5 社会价值评估
        3.4.6 陕西省传统村落综合价值评估
        3.5 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探析
        4.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1.1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1.2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1.3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2.1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2.2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2.3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4.3.1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简况
        4.3.2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现状评述
        4.3.3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建议
        4.4 小结
下编田野调查
    第一章 关中地区传统村落
        1.1 渭南市
        1.2 咸阳市
        1.3 铜川市
        1.4 宝鸡市
    第二章 陕北地区传统村落
        2.1 榆林市
        2.2 延安市
    第三章 陕南地区传统村落
        3.1 安康市
        3.2 汉中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4)白村:农业产业化导向下关中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农业升级转型的时代所趋
        1.1.2 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时代背景
        1.1.3 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时代诉求
        1.1.4 陕西乡村发展现状概述及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业产业化
        1.2.2 关中
        1.2.3 模式
    1.3 研究对象简介
        1.3.1 村情概况
        1.3.2 遴选理由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2.1.2 农业专业化与农业产业化
        2.1.3 社区、农村社区与新型农村社区
        2.1.4 乡村与村庄
        2.1.5 乡村规划与乡村空间规划
    2.2 乡村空间规划经典理论梳理
        2.2.1 田园城市理论
        2.2.2 聚落地理学理论
        2.2.3 农业区位理论
        2.2.4 产业结构理论
        2.2.5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2.6 统筹城乡发展理论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1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研究
        2.3.2 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
        2.3.3 乡村空间的相关研究
        2.3.4 乡村规划的相关研究
    2.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1 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研究
        2.4.2 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
        2.4.3 农村转型的相关研究
    2.5 乡村空间规划相关实践研究
        2.5.1 乡村空间规划实践经验总结
        2.5.2 乡村空间规划相关规范综述
    2.6 现有乡村空间规划研究的未尽之处
        2.6.1 乡村空间规划理念转型的困境
        2.6.2 精细型的乡村空间规划方法亟待探索与研究
        2.6.3 多学科、融贯型的乡村空间规划体系亟需构建
    2.7 本章小结
3 白村乡村空间建设历程研究
    3.1 乡村概况
        3.1.1 区位交通
        3.1.2 自然地理
        3.1.3 社会经济
    3.2 演变历程
        3.2.1 划分依据
        3.2.2 阶段划分
    3.3 萌生阶段:1988年以前
        3.3.1 阶段特征
        3.3.2 空间形态特征
    3.4 形成阶段:1989—2005年
        3.4.1 阶段特征
        3.4.2 空间形态特征
    3.5 发展阶段:2006—2010年
        3.5.1 阶段特征
        3.5.2 空间形态特征
    3.6 提升阶段:2011年—至今
        3.6.1 阶段特征
        3.6.2 空间形态特征
    3.7 本章小结
4 传统农业主导下白村乡村空间模式
    4.1 影响乡村空间布局与发展的因素
        4.1.1 自然条件
        4.1.2 耕作半径
        4.1.3 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
        4.1.4 交通条件
        4.1.5 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4.1.6 社会因素
    4.2 白村传统乡村空间特征概述
        4.2.1 关中传统乡村空间特征
        4.2.2 白村传统乡村空间特征
    4.3 白村传统乡村空间模式
        4.3.1 关中传统乡村空间模式
        4.3.2 白村传统乡村空间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农业产业化导向下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模式
    5.1 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特征
        5.1.1 社区群体分布特征
        5.1.2 空间结构特征
        5.1.3 空间要素特征
        5.1.4 空间形态特征
    5.2 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模式
        5.2.1 社区群体空间模式
        5.2.2 生产空间模式
        5.2.3 生活空间模式
    5.3 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模式的弊端
        5.3.1 社区空间缺乏规划,发展秩序紊乱
        5.3.2 产业与空间的耦合关系欠佳
        5.3.3 一、二、三产业融合度稍差
    5.4 白村既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评析
        5.4.1 空间结构
        5.4.2 空间规模
        5.4.3 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优势
        5.4.4 白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不足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产业化导向下白村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策略
    6.1 产业规划策略
        6.1.1 集聚化发展
        6.1.2 特色化发展
        6.1.3 生态化发展
    6.2 总体空间规划策略
    6.3 生产空间规划策略
        6.3.1 建设模式
        6.3.2 建设理念
        6.3.3 运行机制
        6.3.4 经营管理
    6.4 生活空间规划策略
        6.4.1 建设模式
        6.4.2 建设理念
        6.4.3 总体风貌
        6.4.4 建筑意向
        6.4.5 运行机制
    6.5 交通规划策略
        6.5.1 构筑区域快速交通
        6.5.2 对接地区交通网络
        6.5.3 统筹城乡交通体系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结论一
        7.1.2 结论二
        7.1.3 结论三
    7.2 白村当前发展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7.2.1 白村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解析
        7.2.2 白村发展过程中的优化建议
    7.3 研究的不足及未尽之处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图 白村灌溉系统总平面图
附表一 2006年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汇总表
附表二 2006年度“中国十大魅力乡村”汇总表
附表三 2005—2017年陕西省新农村建设阶段发展情况一览表
附表四 关中地区乡村发展模式
附表五 农业产业园区类型汇总表
附表六 农业旅游园区类型汇总表
附表七 乡村现状问卷调查表
附录一 访谈记录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科研课题
    项目实践
    奖项荣誉
致谢

(5)咸阳市回族经济调查与研究 ——以秦渭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文献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思路、研究的方法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 论文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二、咸阳市回族的历史与现状
    (一) 咸阳市的自然与人文概况
    (二) 咸阳市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三) 咸阳市回族传统经济发展概况
三、咸阳市回族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分析——以秦渭两区的调研为基础
    (一) 咸阳市回族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二) 咸阳市回族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 咸阳市回族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原因分析
    (四) 咸阳市回族经济特征分析与对比研究
    (五) 咸阳市回族经济生活与文化互动
四、咸阳市回族经济转型的实施方案
    (一) 精心设计咸阳回族经济发展转型目标与内容
    (二) 不断优化咸阳回族经济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三) 积极探索咸阳回族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四) 大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咸阳回族经济
    (五) 全面加速回族人力资源开发推进民族经济现代化
    (六) 结论与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职业农民培育的概念
        2.1.1 传统农民
        2.1.2 职业农民的概念和特征
        2.1.3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区别
    2.2 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3.1 咸阳市农业发展现状
    3.2 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成效
        3.2.1 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
        3.2.2 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成效
    3.3 咸阳市农民素质现状
        3.3.1 文化素质状况
        3.3.2 科技素质状况
        3.3.3 经营管理素质状况
        3.3.4 思想道德素质状况
        3.3.5 农民身体素质状况
第四章 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职业农民人数总量较低
        4.1.2 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缓慢前进
        4.1.3 现行培训无法满足农民需要
        4.1.4 职业农民配套设施不健全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观念、思想认识不到位
        4.2.2 农民职业教育机构规模和数量有限
        4.2.3 培训费用较高,资金投入不足
        4.2.4 缺乏统一规划,运行机制不畅
        4.2.5 激励反馈机制不完善,理论研究环节薄弱
第五章 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5.1 更新观念,给职业农民以思想保障
    5.2 强化培训,给职业农民以教育保障
        5.2.1 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
        5.2.2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办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
    5.3 创新机制,给职业农民制度保障
        5.3.1 推进农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5.3.2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5.3.3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5.3.4 强化政策扶持
    5.4 优化环境,给职业农民社会保障
        5.4.1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4.2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5.4.3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5.5 借鉴国内外经验,为职业农民产生实践保障
        5.5.1 职业农民培育地位突出,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5.5.2 职业农民培育目标明确,注重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5.5.3 资金保障充足,扶持激励灵活多样
        5.5.4 评价认定制度完善,反馈调节及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产业发展理论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科学发展观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一、经济体制因素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四、市场因素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执政能力
        二、管理适度
        三、政治清明
        四、加强监督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社会因素
        一、人口因素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三、社会保障因素
        四、社会稳定因素
    第五节 科技因素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一、基础条件较差
        二、公共设施落后
        三、主导产业缺乏
        四、农业经济明显
        五、劳动力素质低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落后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三、历史文化因素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一、津市基本情况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经济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宁安市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有助于制定宁安市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1.1.2 有助于拓展宁安市畜牧业的发展思路
        1.1.3 有助于实现宁安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1.1.4 有助于优化宁安市畜牧业的管理模式
        1.1.5 有助于实现宁安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宁安市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关联分析
        1.3.2 宁安市畜牧业的 SWOT 分析
        1.3.3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区划与布局研究
        1.3.4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问题探讨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畜牧业概念界定
        2.1.1 畜牧业的概念
        2.1.2 畜牧业产业化
    2.2 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理论
    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第三章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3.1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3.2 宁安市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与地位
    3.3 宁安市畜牧业的内部结构
    3.4 宁安市畜牧业的区域布局
第四章 宁安市发展畜牧业的 SWOT 分析
    4.1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优势
        4.1.1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4.1.2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人才与科技条件
        4.1.3 宁安市畜牧业品种资源及良种繁育体系
        4.1.4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条件
        4.1.5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
        4.1.6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条件
    4.2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劣势
    4.3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机遇
        4.3.1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4.3.2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4.3.3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周边地区环境
    4.4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威胁
第五章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区划与布局
        5.1.1 宁安市畜牧业发展规划目标
        5.1.2 宁安市畜牧业区划布局
    5.2 宁安市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措施 -----提高畜牧养殖科技含量
    5.3 宁安市畜产品市场竞争措施 -----全力打造畜产品品牌
    5.4 宁安市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措施 -----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
    5.5 宁安市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措施 -----上下游产业全面发展
    5.6 畜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5.7 重视环境保护和动植物防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2.2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4.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剩余劳动力
        2.1.2 劳动力转移
        2.1.3 关于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概念的界定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意义
        2.2.1 "刘易斯拐点"及其影响
        2.2.2 就地转移模式的发展和功能分析
3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3.1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分析
        3.1.1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构成
        3.1.2 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
        3.1.3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
        3.1.4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3.2.1 乡村人口基数大
        3.2.2 农村耕地的渐进性流失
        3.2.3 农业边际报酬递减
        3.2.4 农业科技水平提高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可能性
        3.3.1 产业的地区转移
        3.3.2 劳动力回流
    3.4 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4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实证分析
    4.1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概况
    4.2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4.2.1 指标选取
        4.2.2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分析方法
        4.2.3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
        4.2.4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4.3 陕西省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概况
    4.4 本章小结
5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路径分析
    5.1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劳动力资源
        5.1.2 产业结构特点
        5.1.3 倾斜政策支持
    5.2 陕西省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路径分析
        5.2.1 发展特色经济
        5.2.2 农业产业化的内部吸收
        5.2.3 发展中小企业
        5.2.4 推进农村城镇化
6 结论
    6.1 主要观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综述
        1.1.1 研究现状
        1.1.2 研究述评
        1.1.3 研究趋势
    1.2 本篇论文的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的
        1.2.2 选题背景
        1.2.3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1.4.1 基本概念
        1.4.2 基本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
        1.5.1 可能的思路创新
        1.5.2 可能的观点创新
第2章 农村现代化及其理论研究
    2.1 现代化与乡村社会变迁
        2.1.1 原发现代化中的乡村变迁
        2.1.2 后发现代化中的乡村变迁
    2.2 发展理论的农村现代化研究
        2.2.1 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与农民力量
        2.2.2 发展经济学:农业现代化与劳动力转移
        2.2.3 发展社会学:农村社会变迁
    2.3 中国农村现代化理论
        2.3.1 “乡村建设学派”的农村研究
        2.3.2 其他学者的中国农村研究
        2.3.3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现代化理论
第3章 陕西农村现代化的背景和条件
    3.1 陕西农村现代化的背景
        3.1.1 农业和农村政策调整
        3.1.2 社会形态变化
        3.1.3 国家发展战略宏观部署
    3.2 陕西农村现代化的条件
        3.2.1 自然禀赋
        3.2.2 人口状况
        3.2.3 社会资源
第4章 陕西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4.1 农村现代化的划分标准
        4.1.1 现有研究
        4.1.2 本文的划分标准
    4.2 陕西农村现代化的阶段
        4.2.1 启动阶段(1978~1985年)
        4.2.2 平缓发展阶段(1986~1993年)
        4.2.3 曲折发展阶段(1994~2001年)
        4.2.4 良性发展阶段(2002~)
第5章 路径之一:产业与市场的互动
    5.1 产业结构调整
        5.1.1 农业
        5.1.2 非农产业
    5.2 市场
        5.2.1 生产要素市场
        5.2.2 商品市场
    5.3 措施建议
        5.3.1 产业结构优化
        5.3.2 市场体系建设
第6章 路径之二:乡村治理体制创新
    6.1 “乡政村治”体制下的分化
        6.1.1 “乡政村治”体制的形成
        6.1.2 陕西的乡村治理
        6.1.3 农村社区建设
        6.1.4 乡村治理的逻辑
    6.2 根本问题
        6.2.1 研究视角
        6.2.2 乡村治理的内部关系
        6.2.3 乡村治理的外部关系
    6.3 “多层竞争—合作”体制下的分治
        6.3.1 乡村治理体制综述
        6.3.2 “多层竞争—合作”体制
第7章 路径之三:新主体与新功能的重构
    7.1 新农村建设
        7.1.1 内涵和外延
        7.1.2 根本要求
    7.2 陕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7.2.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2.2 农村社会保障
    7.3 陕西农村扶贫
        7.3.1 扶贫历程
        7.3.2 扶贫模式
    7.4 陕西农民组织化
        7.4.1 组织化现状
        7.4.2 特点和问题
        7.4.3 措施建议
第8章 路径之四:乡村与城市的“对接”
    8.1 城镇化
        8.1.1 城镇化释义
        8.1.2 城镇化道路
    8.2 陕西农村城镇化
        8.2.1 发展阶段
        8.2.2 发展现状
    8.3 主要问题
        8.3.1 聚集困难
        8.3.2 建设资金
        8.3.3 乡村传统
    8.4 措施建议
        8.4.1 产业聚集
        8.4.2 市场融资
        8.4.3 定位“重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陕西省咸阳市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乡村养老模式的官厅村景观设计研究[D]. 马兴. 长安大学, 2020(06)
  • [2]陕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 魏唯一. 西北大学, 2019(01)
  •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白村:农业产业化导向下关中新型农村社区空间规划模式研究[D]. 刘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5]咸阳市回族经济调查与研究 ——以秦渭两区为例[D]. 王舶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6]咸阳市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 高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7]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8]宁安市畜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闫和成. 吉林大学, 2012(03)
  • [9]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研究[D]. 张亲脑. 西安工业大学, 2012(07)
  • [10]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现代化路径研究[D]. 司武林.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陕西省咸阳市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