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嘉新[1](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病程长短、中医证型),主诉及妇科检查情况(包括发热、下腹压痛、反跳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压痛、宫颈举摆痛、附件增厚及压痛情况、是否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包括妇科B超、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治愈、疾病进展、中转手术、遗留包块),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梳理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1)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0.01±10.11岁。(2)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0天,平均病程(5.89±5.23)天。(3)生殖道感染情况:303例患者中,有187例患者阴道感染,占61.72%,且均为单纯性感染,其中线索细胞阳性者112例(59.89%),解脲支原体阳性者35例(18.72%),念珠菌阳性者32例(17.11%),滴虫阳性者6例(3.21%),沙眼衣原体阳性者2例(1.07%)。(4)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多见(45.54%),其次为湿毒壅盛证(24.75%),热毒炽盛证(17.16%),瘀热内结证(12.54%)。(5)疾病类型:腹痛128例(42.24%),腹痛+发热31例(10.23%),腹痛+发热+包块144例(47.52%)。(6)不同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腹痛组中湿热蕴结证98例(76.6%),瘀热内结证30例(23.4%)。腹痛+发热组中热毒炽盛证5例(16.1%),湿毒壅盛证15例(48.4%),湿热蕴结证9例(29.0%),瘀热内结证2例(6.5%)。腹痛+发热+包块组中热毒炽盛证47例(32.6%),湿毒壅盛证60例(41.7%),湿热蕴结证31例(21.5%),瘀热内结证6例(4.2%)。2.治疗方案303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有297例(98.02%),我院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及患者病情程度酌情给药。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临床疗效(1)腹痛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4.50±0.71d、8.47±2.53d),抗生素+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发热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89±1.7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67±2.52d、8.00±5.57d、6.3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痛+发热+包块组: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57.69%、59.09%,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7.56±1.85d)、体温复常时间(3.26±1.36d)、WBC复常时间(6.57±2.08d)、PCT复常时间(4.92±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71d、7.00±1.41d、12.00±2.83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0.53±3.80d、4.80±1.72d、8.33±2.92d、8.1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药外治组在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WBC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所有中西医治疗患者总体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76.09%、81.71%,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5.64±2.00d)、体温复常时间(3.13±1.22d)、WBC复常时间(5.79±2.42d)、CRP复常时间(5.68±3.20d)、PCT复常时间(4.03±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58d、7.00±1.41d、12.00±2.83d、8.50±2.12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46±3.21d、4.44±1.72d、7.89±2.95d、8.28±4.01d、7.83±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医外治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WBC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CRP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1)腹痛组和腹痛+发热组治愈率(均为100%)显着高于腹痛+发热+包块组(59.1%),中转手术率、遗留包块率(均为0%)显着低于腹痛+发热+包块组(分别为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组、腹痛+发热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4.89±1.76d)均显着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7.56±1.85d)。腹痛+发热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2.81±0.68d)、WBC复常时间(3.93±2.1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3.26±1.36d、6.57±2.08d、6.45±3.00d、4.92±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1)腹痛组: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56±1.10d)小于瘀热内结证患者(5.08±1.29d)(P<0.05)。(2)腹痛+发热组:四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在疾病转归情况、腹痛消失时间(6.60±0.89d、4.92±1.88d、4.00±1.41d、4.00±1.41d)、体温复常时间(2.60±0.55d、2.75±0.62d、3.00±0.93d、3.00±0.00d)、WBC复常时间(5.80±1.10d、3.92±1.78d、3.00±1.83d、3.00±0.00d)、CRP复常时间(5.20±3.03d、3.67±2.93d、3.63±1.11d、3.53±1.51d)、PCT复常时间(4.60±2.88d、2.91±1.58d、2.32±1.37d、2.82±1.00d)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腹痛+发热+包块组:,热毒炽盛证(44.7%)的中转手术率与湿毒壅盛证(22.0%)、湿热蕴结证(12.0%)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高于瘀热内结证(0%)(P=0.005)。热毒炽盛证(5.3%)、湿毒壅盛证(17.0%)、湿热蕴结证(12.0%)的遗留包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瘀热内结证(66.7%)(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74±1.41d)、体温复常时间(4.21±1.62d)均大于湿毒壅盛证(分别为7.36±1.63d、2.92±1.08d)、湿热蕴结证(6.84±2.03d、2.89±0.99d)和瘀热内结证(6.00±1.41d、2.00±0.00d)(P<0.05)。(4)三种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总体分析:湿热蕴结证患者治愈率(94.8%)显着高于热毒炽盛证(55.8%)和湿毒壅盛证(69.8%)(P<0.05),湿热蕴结证与瘀热内结证(87.9%)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中转手术率(2.6%)和瘀热内结证(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着低于热毒炽盛证(39.5%)(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29±1.57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6.57±2.05d)、湿热蕴结证(5.11±2.69d)和瘀热内结证(4.75±2.06d)(P<0.05)。湿毒壅盛证显着大于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P<0.05),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体温复常时间(3.87±1.60d)大于瘀热内结证(2.50±0.58d),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PCT复常时间(6.21±3.78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3.03±3.71d)和湿热蕴结证(3.52±2.12d)(P<0.05),热毒炽盛证与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PID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多急性起病,频繁的宫腔操作、多育多产、阴道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房劳过度,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2.本研究PID患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将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联合应用,对单纯腹痛和腹痛伴发热患者疗效显着,治愈率均可达100%,对于形成盆腔包块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9.1%。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能有效改善PID患者的临床症状,WBC、CRP、PCT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用时短,且对腹痛伴发热及盆腔包块患者中转手术率仅为26.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发现症状、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PID后遗症的发生。3.PID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四型,疾病初期以湿热蕴结证多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伴或不伴炎性指标升高的患者以湿毒壅盛证居多,若病情持续进展,热势较高,伴炎性指标升高,或形成盆腔包块者多以湿毒壅盛证和热毒炽盛证为主。4.本研究中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热蕴结证和瘀热内结证疗效显着,且在疾病转归、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热毒炽盛证和湿毒壅盛证。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2](2021)在《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指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若未接受规范、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一系列后遗症的发生,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主要包括慢性盆腔痛、PID反复发作、不孕症和异位妊娠[1],严重影响了生育年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PID国内外发病率为2%~12%[2,3],研究数据显示,有PID病史的女性发生SPID的风险是无PID病史者的20倍[4],

黄利[3](2020)在《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循证评价研究,对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18种上市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分析与证据评级,为“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的制定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妇炎舒胶囊对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子宫组织炎症评分、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 factor 4,KLF4)、Toll样受体/髓样分化因子88(Toll-like receptors/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TLRs/MyD88)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并分析其相关性,探索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的疗效机制、作用环节和关键靶点。方法1.文献研究: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系统评价系统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国内外临床试验注册库及国内外指南文库,检索时间从建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手工检索会议论文、标准文件或专着。纳入具有清湿化瘀功效的上市中成药治疗SPID的临床试验。使用End Note X8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并对研究文献进行分类。2名评估人员独立地进行文献的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偏倚风险评价,非随机临床试验采用MINORS条目评分,观察性临床研究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研究数据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GRADE方法(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对纳入的中成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体进行评价,依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作出证据总体证据级别的最终决策。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等级,通过证据结果总结表呈现证据。2.实验研究: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混合菌液注射法建立大鼠SPID模型,将SPI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康妇炎胶囊组(KFY)、妇炎舒(FYS)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另设空白组,每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KFY组、FYS低、中、高剂量组以相应药物混悬液灌胃21天后处死,开腹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并对大鼠子宫炎症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测定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6、IL-1β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NF-κB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蛋白相对表达含量,RT-PCR法测定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TLR2、TLR9、MyD88、KLF4 mRNA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法分析KLF4与TLRs/MyD88通路关键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系统评价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初检共获得文献10324篇,最终纳入文献116篇,包括妇科千金制剂(n=41)、金刚藤制剂(n=22)、康妇炎胶囊(n=12)、金英胶囊(n=3)、妇炎康复制剂(n=3)、花红制剂(n=2)、抗妇炎胶囊(n=1)、盆炎净制剂(n=5)、妇炎舒胶囊(n=4)、宫炎平制剂(n=5)、妇炎康片(n=3)、黄藤素片(n=3)、妇乐制剂(n=3)、蒲苓盆炎康颗粒(n=2)、金鸡胶囊(n=1)、妇炎净胶囊(n=2)、妇炎消胶囊(n=3)、金香胶囊(n=1)共18种上市中成药的临床研究文献。(2)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09项RCT,8项研究评为High risk,5项研究评为Low risk,96项研究因缺失相关信息评为Unclear。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4项,1项研究MINORS条目评分5分,3项研究评为7-8分。纳入观察性研究3项,NOS量表评分均为4-5分。(3)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妇科千金制剂、金刚藤制剂、康妇炎胶囊、金英胶囊评为B级证据,妇炎康复胶囊(片)、花红制剂、抗妇炎胶囊、盆炎净颗粒、妇炎舒胶囊评为C级证据,宫炎平制剂、妇炎康片、黄藤素片、妇乐制剂、蒲苓盆炎康颗粒、金鸡胶囊、妇炎净胶囊、妇炎消胶囊、金香胶囊评为D级证据。2.实验研究结果:(1)子宫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子宫腺上皮坏死,腺腔内多量坏死细胞残片及炎细胞浸润,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多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累及肌层。KFY组大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少量炎细胞浸润。FYS低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上皮细胞轻度变性坏死,固有层内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腔壁变薄,黏膜固有层减少,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不等量炎细胞浸润。FYS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轻微水肿,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2)子宫组织炎症评分:模型组评分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3)IL-6表达情况:模型组IL-6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1),KFY组、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4)IL-1β表达情况:模型组IL-1β表达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5)KLF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KLF4蛋白、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KLF4蛋白显着升高(P<0.01),FYS低、中剂量组KLF4蛋白有升高趋势(P>0.05)。KFY组、FYS各剂量组KLF4 mRNA有升高趋势(P>0.05)。(6)TLR2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2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高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中剂量组TLR2蛋白和mRNA有降低趋势(P>0.05)。(7)TLR9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TLR9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TLR9蛋白和mRNA显着降低(P<0.05),FYS高剂量组TLR9蛋白显着降低(P<0.01)。FYS低、中剂量组TLR9蛋白有降低趋势(P>0.05),FYS低、中、高剂量组TLR9 mRNA有降低趋势(P>0.05)。(8)MyD88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模型组MyD88蛋白和mRNA均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KFY组、FYS高、中剂量组MyD88蛋白显着降低(P<0.05),KFY组、FYS高剂量组MyD88 mRNA显着降低(P<0.05),FYS低剂量组MyD88蛋白、FYS低中剂量组MyD88 mRNA均有降低趋势(P>0.05)。(9)NF-κB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较空白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KFY组、FYS中、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10)相关性分析结果:KLF4蛋白表达水平与TLR2蛋白、TLR9蛋白、MyD88蛋白、NF-κB蛋白、IL-6、IL-1β表达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结论1.现有循证证据表明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可缓解慢性盆腔疼痛,改善阴道分泌物异常,改善盆腔炎性体征,可能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总体证据质量偏低,均在中等质量(B级)到极低质量(D级)之间。2.妇炎舒胶囊可改善SPID模型大鼠子宫组织炎症性病理改变,降低子宫组织炎症评分,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KLF4表达,下调TLRs/MyD88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2、TLR9、MyD88、NF-κB、IL-6、IL-1β的表达有关。3.KLF4作为TLRs/MyD88上游调控因子之一,对TLRs/MyD88信号通路具有负向调控作用,可能为妇炎舒胶囊抗炎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4.清湿化瘀类中成药实验室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索研究与中成药的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相结合,二者相互印证,此方法可为今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罗辉[4](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罗梅[5](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杨成君[6](2019)在《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以便于探索经方在妇科炎性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可行性,以拓展中医治疗手段,深度挖掘中医经典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患者,采取半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病例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单号为治疗组,双号为对照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温阳化瘀中药;对照组30例,在常规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杜断寄生失笑散(科室经验方);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积分,腹痛消失时间,停药3月后腹痛复发情况。然后对治疗前后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疗效对比。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腹痛消失的天数比较P=0.006,P<0.01,具有显着差异,治疗组的腹痛消失天数小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腹痛方面优于对照组。2.对下腹疼痛痊愈的53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5例)患者经治疗停药3月后进行病情评估,其中治疗组复发2例,未复发26例,复发率为7.41%;对照组复发7例,未复发18例,复发率为2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预防下腹痛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与现在常用的治疗方法对比,说明经方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方面发挥有效的作用。并且其在缓解腹痛症状方面疗效确切,停药3月后复发率低,且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临床使用安全、方便,值得进一步推广。

潘如月[7](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文献的知识发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中医理论思想融汇贯通,各医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多数以隐性知识形式存在各大数据库。隐性知识常难以被限定和借鉴学习,却具有非常高的医疗价值。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超星发现等大型数据库中关于当代医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文献为数据采集来源,通过规范化、全要素提取文献中的症状、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既往病史、舌苔脉、证型、治法、内服中药、灌肠中药等相关信息,构建“病-症-证-方药”数据知识库,同时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理论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分析和发现知识,为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予以全面的总结,冀予对临床诊疗有所裨益和启发,亦为知识传承与创新提供一种现代信息化的新方法。方法:规范化检索、采集CNKI、万方、维普、超星发现等大型数据库中从1978-2017年中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诊断标准的文献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并对所采集的文本的相关用语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整理,建立完善、可供分析的文献数据库,构成形式背景并进行形式背景优化,运用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可视化计算机算法,生成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属性偏序结构图,利用属性偏序结构图对案例的症状、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舌苔脉、证型、治法、内服及灌肠方药及药物用量进行提取分析,总结当代医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发现新知识,凝练成当代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创新点。结果:1.症状特征优先度较高的症状属性为:下腹部疼痛(下腹胀痛、下腹刺痛);腰骶疼痛(腰骶酸痛);月经不调(经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带下异常(带下增多);神经衰弱症状(疲乏无力);大便异常(大便干或便秘);小便异常。其中,下腹部疼痛最常兼见腰骶疼痛,腰骶疼痛最常兼见腰骶酸痛,带下异常最常兼见带下增多,月经不调最常兼见经量过多或阴道不规则出血,神经衰弱症状最常兼见疲乏无力,大便异常最常兼见大便干或便秘。2.既往史分布优先度较高的既往史属性有:不孕症、急性PID史、慢性PID史、不洁性生活史、人流或清宫史、异位妊娠史、宫腔手术史、顺产史。其中,不孕症最常兼见急性PID史,急性PID史最常兼见慢性PID史,慢性PID是最常兼见人流或清宫史,不洁性生活史最常兼见盆腔手术史。3.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分布优先度较高的妇科检查和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属性有:双合诊阳性(附件区压痛、子宫压痛);B超检查提示异常(B超示输卵管卵巢包块或脓肿或囊肿、B超示输卵管腔积液或增粗、B超示盆腔包块、B超示盆腔游离液体);输卵管造影提示异常(造影示输卵管部分或全部阻塞)。其中,双合诊阳性最常兼见B超检查提示异常,B超检查提示异常最常兼见B超示输卵管卵巢包块或脓肿或囊肿,输卵管造影提示异常最常兼见造影示输卵管部分或全部阻塞。4.舌苔脉分布优先度较高的舌苔脉属性有:舌红、舌黯、舌有瘀点;苔腻、苔白、苔薄、苔黄;脉滑、脉弦、脉细、脉沉。其中,舌红最常兼见脉弦,脉弦最常兼见舌黯,舌黯最常兼见苔腻,苔腻最常兼见苔白,苔白最常兼见脉细。5.证型分布优先度较高的证型属性有:血瘀证、湿热证、气滞证、寒凝证、湿浊证、热象证、肝郁证、气虚证、阳虚证。其中,血瘀证最常兼见湿热证,湿热证最常兼见热象证,气滞证最常兼见寒凝证,寒凝证最常兼见湿浊证。6.治法分布优先度较高的治法属性有:活血法、祛湿法、清热法、止痛法、补肾法、疏肝法、通络法、健脾法、温经法、益气法、温阳法。其中,活血法最常兼见祛湿法,祛湿法最常兼见清热法,止痛法最常兼见通络法,补肾法最常兼见健脾法。7.内服中药(不含药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优先度较高的内服中药(不含药量)属性有:赤芍、当归、延胡索、茯苓、丹参、白芍、大血藤、香附、败酱草、甘草、牡丹皮、白术、川芎、薏苡仁、柴胡、桂枝、桃仁、莪术、牛膝、白花蛇舌草、乌药等共21味药物。把以上药物的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清热药、寒性药物、苦味药物、归肝经药物使用最广泛,活血化瘀药、平性药物、甘味和苦味药物、归脾经的药物使用优先度居于第二。8.内服中药(含药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优先度较高的内服中药(含药量)属性有:赤芍6至15g,延胡索3至15g,茯苓6至15g,甘草3至10g,丹参5至15g,当归3至12g,香附5至12g,桂枝2至15g,柴胡5至15g,牡丹皮5至12g,川芎5至12g,白术6至15g,桃仁3至12g,莪术6至15g,大血藤30g,牛膝3至15g。除了大血藤以外,其他药物用量均在15g以内。大血藤为清热解毒药,用量优先度最高的是30g。提示当代医家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时对清热解毒药的用量偏大。9.灌肠中药(不含药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优先度较高的灌肠中药(不含药量)属性有:败酱草、赤芍、莪术、丹参、蒲公英、大血藤、延胡索、三棱、黄柏、皂角刺、当归、没药、黄芪、甘草、鸡血藤、大血藤、花椒。把以上药物的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温性药物、苦味药物、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最广泛,利水渗湿药、寒性药物、辛味药物、归脾经的药物次之,补气药、甘味药、归心经的药物位居第三。10.灌肠中药(含药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优先度较高的灌肠中药(含药量)属性有:败酱草30g,莪术9至15g,三棱9至15g,赤芍10至15g,黄柏9至15g,蒲公英30g,大血藤30至35g,败酱草15至20g。清热解毒药用量偏大,在15-35g范围,其余药物用量均在15g以内。11.两两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在症状-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舌苔脉-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治法-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中优先度较高的前20味药物的分析,从功效分类角度,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使用最广泛;从四气角度,寒性药物和热性药物的使用最广泛;从五味角度,苦味、辛味和甘味药物使用最广泛;从归经角度,归肝经和脾经的药物使用最广泛。结论:1.当代医家在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时主要是借助患者下腹部疼痛、腰骶疼痛、月经情况、白带情况、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并重视既往病史的问诊和采集,以了解疾病的病程和过往的治疗效果。2.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文献的知识发现中,结合患者的症状、检查结果和舌苔脉进行证型的确立,本文知识发现结果显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以实证居多,虚证亦不在少数,是一个虚实夹杂的综合性疾病。3.确立具体治法之后,当代医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注重内外合治,内服药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的优先度较高,灌肠中药中优先度较高的药物除了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外,还包含了利水渗湿药和补气药。4.关于药量,内服中药和灌肠中药的清热药用量偏大,在15-35g范围。其余药物用量多为15g以内的常规用量。可能原因是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湿与热,到了后遗症阶段仍有湿热邪气未清,故加大清热药的用量有利于获得较好的疗效。5.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文献的药物知识发现中,功效属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的药物、四气属寒性和温性的药物、五味属苦味和辛味的药物、归经属肝经和脾经的药物优先度较高,是当代医家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常用药物类型。

郑银环[8](2015)在《少腹逐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少腹逐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将分为2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少腹逐瘀汤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高于对照组的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有效者治疗后随访半年、1年,观察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14.71%、32.35%,均低于对照组40.74%、6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近期疗效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且中远期疗效亦较好,能降低复发率,有效控制病情复发。

王霜[9](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抗炎治疗;实验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体征改善程度以及患者症状改善程度。结果:在疗效方面,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临床体征表现以及症状表现改善的程度方面,实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武志娟[10](2014)在《慢性盆腔炎中医常见证候规范化及PRO量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慢性盆腔炎文献和临床调研,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计算证候诊断阈值及分级诊断标准,为临床制定客观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证候诊断标准奠定基础;研制慢性盆腔炎PRO(患者结局报告,patient reported outcome)评估量表,并对其考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评估的方法学。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有关慢性盆腔炎的文献资料,论述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候分布,初步编制慢性盆腔炎四诊信息采集问卷。2、临床研究:通过填写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调查表方式进行大样本多中心证候规律调查,应用聚类、因子分析、百分位数法等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以患者为中心,遵循PRO量表的制作指南(FDA2009),提出量表理论模型,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等,建立慢性盆腔炎PRO量表的条目池初稿,对条目池进行筛选、优化,并对条目进行量化,形成量表初稿,进行预调查,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条目筛选,形成终选量表,再进行考评。结果:1、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得出湿热瘀结证和气滞血瘀证为慢性盆腔炎主要证型,各证型均可见到下腹痛、腰骶痛、带下量多、月经不调等症状。2、临床收集慢性盆腔炎患者510例,经专家辨证分9个证型:其中湿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及血瘀肾虚型所占比例最大,占所有患者的70.59%,绝大部分证型可见瘀血内阻。症状出现率前十位的是:白带量多、舌质黯红、痛经、舌苔白、月经量多、神疲乏力、腰骶胀痛或刺痛、小腹胀痛或刺痛、舌苔腻、舌质瘀点瘀斑。3、变量聚类聚为四类分别是:寒湿瘀滞证、血瘀肾虚证、湿热瘀结证和气滞血瘀证。将510例病例经样品聚类分为五个类群,按病例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湿热瘀结型150例(29.41%)、气滞血瘀型120例(23.53%)、血瘀肾虚型115例(22.55%)、气虚血瘀型(脾虚湿瘀型)65例(12.75%)、寒湿瘀滞型60例(11.76%),与临床辨证分型及所占比例大小基本相符。4、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得到了五类能够反映51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群体基础证型的症状群组合类别。第一类群中医症状集合与湿热瘀结证有关,主要相关症状有:小腹灼痛,白带颜色异常、质稠、气臭,经血鲜红或深红,低热,小便黄,舌苔黄或腻,脉弦滑;第二类群中医症状集合与血瘀肾虚证相关,主要相关症状有:小腹坠痛,腰骶酸痛,腰膝酸软,耳鸣,面淡而晦黯,小便频,脉沉涩;第三类群中医症状集合与气滞血瘀证相关,主要相关症状有:小腹、腰骶胀痛或刺痛,乳房、胸胁胀痛或刺痛,喜叹息,烦躁易怒,脉弦涩;第四类群中医症状集合与寒湿瘀滞证相关,主要相关症状有:腰骶冷痛,白带质稀,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第五类群中医症状集合与气虚血瘀证相关,主要相关症状有:小腹隐痛,白带量多,痛经,月经量多伴经期延长,气短,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质黯红有瘀点瘀斑。5、根据各证型记分第5百分位数(P5值)作为诊断阈值;百分位数法制定各证型轻(5%-25%)、中(25%-75%)、重(75%-95%)程度评分标准。6、研制慢性盆腔炎PRO评估量表:①量表性质:慢性盆腔炎患者自评定量表;②量表结构:含26个条目,由4个维度、6个方面构成。完成量表的科学性考评:①量表接受率为100%,完成率为95.45%,完成时间为(10.38±2.42)min;②信度:总量表,量表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社会维度和满意度方面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77、0.952、0.969、0.945、0.899;量表的折半信度是0.942。③效度:因子分析条目组成基本符合量表的理论构想。④反应度:五类人群各维度及总得分的方差分析P值均小于0.01。结论:1、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基础证型有湿热瘀结证、气滞血瘀证、血瘀肾虚证、寒湿瘀滞证、气虚血瘀证等,为本虚标实之证,这些证型的分布规律体现了慢性盆腔炎的基本病机。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主要以湿热、气滞、寒湿为主,并兼有瘀血内阻;下腹痛,腰骶痛,带下、月经的改变及舌脉表现是其主要临床症状。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可获得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症状间的相关程度,百分位数法计算证候诊断阈值及分级诊断标准,为临床制定客观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证候诊断标准奠定基础;2、慢性盆腔炎PRO评估量表以FDA规定的PRO量表制作流程为基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建立病证结合的综合指标体系,以评估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生存质量;量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信度、效度和反应度,适用于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评估,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观察内容及方法
        2.3 疗效评定标准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结果
    1 临床特点
        1.1 年龄分布情况
        1.2 病程分布情况
        1.3 孕产次情况
        1.4 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
        1.5 中医证型分布
        1.6 疾病类型
        1.7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 治疗方案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腹痛组
        3.2 腹痛+发热组
        3.3 腹痛+发热+包块组
        3.4 三组患者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3.5 三组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复常时间总体分析
    4 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
        4.1 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4.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
    5 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
        5.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5.2 腹痛组
        5.3 腹痛+发热组
        5.4 腹痛+发热+包块组
        5.5 三组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5.6 三组疾病类型治愈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总体分析
讨论
    1 盆腔炎性疾病概况
    2 真实世界研究
    3 患者临床特点
    4 PID的治疗方案
        4.1 西医治疗
        4.2 中医治疗
        4.3 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对比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
    1 目的
    2 方法
        2.1 纳入标准
        2.1.1 研究对象
        2.1.2 干预措施
        2.1.3 对照措施
        2.1.4 结局指标
        2.1.5 研究类型
        2.2 排除标准
        2.3 检索方法
        2.3.1 电子检索
        2.3.2 手工检索
        2.3.3 检索策略
        2.4 数据收集和分析
        2.4.1 研究筛选与数据提取
        2.4.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3 缺失数据处理
        2.4.4 证据综合分析
        2.4.5 发表偏倚评估
        2.4.6 证据体质量评价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估结果
        3.3 证据概述
        3.3.1 妇科千金制剂
        3.3.2 金刚藤制剂
        3.3.3 康妇炎胶囊
        3.3.4 妇炎康复胶囊
        3.3.5 金英胶囊
        3.3.6 花红制剂
        3.3.7 抗妇炎胶囊
        3.3.8 其他中成药证据概述
        3.4 清湿化瘀类中成药证据汇总
    4 讨论
        4.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定义及流行病学概况
        4.2 中医药治疗SPID的优势和特色
        4.3 “清湿化瘀”法治疗SPID立法依据
        4.4 中成药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4.4.1 中成药发展现状
        4.4.2 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4.5 SPID中、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4.5.1 西医指南制定现状
        4.5.2 中医的标准制定现状
        4.6 中成药治疗SPID临床应用指南制定研究的意义
        4.7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4.7.1 主要结果总结
        4.7.2 数据完整性与证据适用性
        4.7.3 证据质量
        4.7.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造模菌种
        1.3 实验药物
        1.3.1 实验组药物
        1.3.2 对照组药物
        1.4 实验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 方法
        2.1 建立动物模型
        2.1.1 混合菌液制备方法
        2.1.2 SPID大鼠模型建立方法
        2.2 分组与给药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检测技术与方法
        2.4.1 组织学形态观察及评分
        2.4.2 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2.4.3 免疫组化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4.4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4.5 Real-time 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2.5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组织形态学观察
        3.1.1 光镜下病理形态改变
        3.1.2 子宫组织炎症评分
        3.2 子宫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情况
        3.2.1 IL-6表达情况
        3.2.2 IL-1β表达情况
        3.3 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研究结果
        3.3.1 KLF4表达情况
        3.3.2 TLR2表达情况
        3.3.3 TLR9表达情况
        3.3.4 MyD88表达情况
        3.3.5 NF-κB蛋白表达情况
        3.4 KLF4与TLRs/MyD88 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中医药防治SPID疗效机制探索的必要性
        4.2 SPID大鼠模型的建立
        4.3 妇炎舒胶囊方药分析及研究基础
        4.3.1 妇炎舒胶囊组方特色分析
        4.3.2 妇炎舒胶囊组方药物的药理研究
        4.3.3 妇炎舒胶囊前期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
        4.4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5 本研究靶点定位
        4.5.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4.5.2 KLF4与炎症信号通路
        4.6 研究结果分析
        4.6.1 SPID模型建立机制
        4.6.2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疗效分析
        4.6.3 妇炎舒胶囊治疗SPID作用机制探讨
    5 结论
主要工作与创新
    1 主要工作和意义
        1.1 文献研究
        1.2 实验研究
    2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转录因子KLF4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三 :子宫组织HE染色结果
附录四 :子宫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的培训和学术会议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流程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8.2 Gas6-TAM信号通路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附表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6)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中医证候及盆腔体征评分标准
        1.5 病情分度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随访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临床疗效结果
        3.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发病因素
        1.2 临床治疗
    2.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机溯源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3.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治疗方案
        3.3 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立法依据
    4.对照组设立依据
    5.本研究的方药分析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文献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1.1.1 病名源流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则治法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西医认识
        1.2.1 病因病理
        1.2.2 西医治疗
第二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的数学理论知识
    2.1 数学理论基础
        2.1.1 形式背景、形式概念、概念格
        2.1.2 偏序关系与偏序集
        2.1.3 属性偏序概念图和对象偏序概念图
        2.1.4 属性偏序结构图的原理
        2.1.5 属性特征的数学描述
        2.1.6 属性偏序结构图构建步骤
        2.1.7 形式背景的分层优化方法
        2.1.8 属性偏序结构图生成举例
    2.2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文献的知识发现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知识数据库构建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准备
        3.3.3 诊断标准
    3.4 数据规范化表达
        3.4.1 症状规范化
        3.4.2 证型规范化处理
        3.4.3 中药规范化处理
    3.5 基于属性偏序可视化方法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文献的知识发现
        3.5.1 症状特征
        3.5.2 既往史分布
        3.5.3 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分布
        3.5.4 舌苔脉分布
        3.5.5 证型分布
        3.5.6 治法分布
        3.5.7 内服中药(不含药量)用药规律
        3.5.8 内服中药(含药量)的用药规律
        3.5.9 灌肠中药(不含药量)的用药规律
        3.5.10 灌肠中药(含药量)的用药规律
        3.5.11 症状-药物属性图规律研究
        3.5.12 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药物属性图规律研究
        3.5.13 既往史-药物属性图规律研究
        3.5.14 舌苔脉-药物属性图规律研究
        3.5.15 治法-药物属性图规律研究
第四章 讨论
    4.1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断分析
        4.1.1 症状特征
        4.1.2 腰腹部疼痛症状特征
        4.1.3 月经不调症状特征
        4.1.4 带下异常症状特征
        4.1.5 次要伴随症状特征
        4.1.6 既往史分布
        4.1.7 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分布
    4.2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辩证分析
        4.2.1 虚实辩证
        4.2.2 舌苔脉分布
        4.2.3 证型分布
    4.3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法分析
        4.3.1 内服和外治
        4.3.2 治法分布
    4.4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分析
        4.4.1 从性味归经角度对药物进行分析
        4.4.2 内服中药(不含药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4.3 内服中药(含药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4.4 灌肠中药(不含药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4.5 灌肠中药(含药量)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4.6 内服中药和灌肠中药优先度较高的前30味中药药理分析
        4.4.7 症状-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4.8 妇科检查和辅助检查-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4.9 既往史-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4.10 舌苔脉-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4.4.11 治法-药物属性偏序结构图的知识发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8)少腹逐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5讨论

(9)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标准
    1.4症状改善评分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3 讨论

(10)慢性盆腔炎中医常见证候规范化及PRO量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检索范围
        (二)文献分类
        (三)文献的选择标准
        (四)研究方案
        (五)编制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问卷
    三、研究结果
        (一)慢性盆腔炎中医常见证型分布
        (二)慢性盆腔炎中医常见证型的主要临床症状
        (三)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四诊信息采集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慢性盆腔炎证候规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二)慢性盆腔炎 PRO 评估量表的研制和考核
    二、结果
        (一)慢性盆腔炎证候规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二)慢性盆腔炎 PRO 评估量表的研制结果
        (三)慢性盆腔炎 PRO 评估量表的考核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探讨
        (一)文献研究中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
        (二)临床研究中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分布
        (三)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与四诊信息的关系
        (四)证型诊断的量化标准
    二、慢性盆腔炎 PRO 评估量表
        (一)PRO 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三)条目的筛选方面
        (四)软指标的量化
        (五)量表的科学性考核方面
        (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D]. 徐嘉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成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3)
  • [3]从KLF4调控TLRs/MyD88通路探讨妇炎舒胶囊抗炎机制及清湿化瘀类中成药治疗SPID的系统评价[D]. 黄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4]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6]温阳化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研究[D]. 杨成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当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文献的知识发现[D]. 潘如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少腹逐瘀汤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郑银环. 新中医, 2015(05)
  • [9]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J]. 王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24)
  • [10]慢性盆腔炎中医常见证候规范化及PRO量表的研究[D]. 武志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