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昆明市中小学生为例

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昆明市中小学生为例

一、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昆明市中小学生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陶雪[1](2019)在《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金部分)自然体验教育体系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环境破坏逐渐加剧,同时随着“自然缺失症”的出现和蔓延,人们越来越青睐于回归自然,自然体验教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金部分)(以下简称“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优良、森林风景资源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进行自然体验教育的优良场所。本文通过实地踏查和问卷调查了解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基础设施情况,运用模糊评判法、社会调查中的德尔菲法、AHP分析法与IPA分析法等,分析自然体验教育体系构成要素、功能等,构建了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体系及其评价模型,以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金部分)为对象进行实证应用研究,并结合游客对该地自然体验教育的感知/需求程度,提出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发展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资源质量优良,为自然体验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但目前森林公园道路交通、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了游客进行自然体验教育,尚待提升。(2)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体系由森林风景资源子系统、自然体验教育媒介子系统、自然体验教育受众子系统、自然体验教育保障子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通过对四个子系统构成要素的分析,提出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体系的评价系统,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出28个评价指标。(3)运用AHP分析法对自然体验教育体系的准则层与各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并构建了评价模型。根据游客对评价指标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合自然体验教育评价模型,运用模糊分析法对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体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评价。(4)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基本科学,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森林体验和自然教育活动体验性和参与性差强人意,种类较少;自然体验教育设施数量较少,通达性较弱;自然体验教育解说信息挖掘深度不够,智慧化解说系统开发滞后,解说步道系统未成体系;缺乏自然体验教育反馈制度和人才队伍等。(5)针对以上问题,因地制宜地为森林公园规划了自然体验教育步道游线和场所,以解说系统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自然体验教育设施;设计了科学认知类体验、森林拓展类体验、文化艺术类体验、科考探险类体验、公益保育类体验五大类型自然体验教育活动;并提出自然体验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模式、评估制度和安全制度规划。

库尔班尼萨·吐尔逊[2](2019)在《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以托克逊县为例》文中认为当前社会的经济和科技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与开采量越来越变增加,因此,人类生产生活动过程中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大自然发生的异常现象,于是导致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类似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淡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地破坏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人类面对这种环境条件下,大自然通过各种自然灾害和异常环境现象给人类呼吁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号。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想,借鉴多位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论、生态经济等理论入手,构建了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实证应用新疆托克逊县,评价该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1)在国家统一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一些具有鲜明自然环境特色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充分地利用本地优势,规避不利条件的影响,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特色指标,积极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2)极端干旱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极端干旱区人均水资源量”、“县城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等特色指标,为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建设提供技术支持。(3)通过大量相关的参考文献及资料,本文将对比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指标体系与自治区环保厅颁发的生态县(市)指标体系重点放在评价县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方面,将已收集到的指标组成一个指标层体系,将运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合理组合,将指标层的指标集进行了3次优化,最终建立出一个能够较为科学、客观及能够精确反映极端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准则层标体系以包括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生活文明、生态文化文明与生态制度文明5个准则指标体系,它包括34项指标组成的指标层。其中,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有7项指标、生态经济发展有8项指标、生态生活文明有10项指标、生态社会文明有4项指标和生态制度文明有5项指标。其中,生态环境质量包括极端干旱区人均水资源量和县城建成区绿地覆盖率2项特色指标。(4)实证研究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将通过3次优化的指标体系运用到托克逊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相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的制约因素以及对未达标的指标体进行分析、34项指标中有8项未达的指标。其结果能够较客观地进行分析托克逊县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

侯晓梅[3](2019)在《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班主任在学校中担任着基础性工作,既是管理者、组织者,又是辅导者和协调者,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间紧密的关联。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班主任培训已经无法适应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昆明市五华区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作为校级共同体,对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有独特的意义。笔者作为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在三年的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把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作为理论支撑,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方法,深入观察和剖析工作室的建设情况,挖掘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构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策略,对昆明市后续班主任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对班主任工作室共同体建构的研究延续了霍德关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五个维度来考虑:共享的价值与愿景、支持和共享的领导、集体学习和应用、共享个人实践和支持性条件。笔者结合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呈现的特点,得出其建构的五个特点:建立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共同体;建立以合作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建立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和谐共同体;建立以外部力量为保障的多元共同体;建立以集中式为特色的学习共同体。班主任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的新载体,笔者结合个案研究法,对工作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发现班主任在这种新生培训模式的推动下,有三方面的价值:班主任工作室成为班主任的学习基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智库空间—提升了本区域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是班主任蜕变的孵化温室—创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风格和特色。同时,工作室作为班主任培训和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包括外部保障的不足和内部机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文为班主任工作室未来的长远发展制定可行性的战略举措。

鲁芬[4](2017)在《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景区“非生态化”问题实质是景区人地关系冲突的外在表现,警示景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处于不理想状态,走生态化之路势在必行。生态化是现代地理学的新趋势和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实现景区人地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战略路径。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评价是其生态化建设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定量测度与评价研究甚少。针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侧重从生态和环境角度研究旅游景区的人地关系问题,综合应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人文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旅游景区生态系统为核心和研究对象,围绕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评价的目标,采用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体系,构建了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测度的逻辑框架,并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的基本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系统分析了与旅游景区生态化相关概念(生态旅游景区、低碳旅游景区、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特征,并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能值理论与方法、生态效率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人地关系和谐论等),为旅游景区生态化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从人地关系协调共生和生态系统组成角度认为旅游景区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并全面阐述了该系统的属性、组成、结构、功能;界定了旅游景区生态化的概念,在地理学研究的科学、伦理、价值三个维度的指导下,从思想意识、行为过程和系统状态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旅游景区生态化的内涵,并认为三者关系为因果关系,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是生态化思想意识和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重点分析了生态效率思想和能值理论耦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优势,建立了能值-生态效率模型及基于该模型的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测评指标体系和定量测度方法。第三部分为实证研究,分析了玉龙雪山景区的自然地理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经济系统以及三者共同作用下的景区旅游业发展状况;在对玉龙雪山景区进行能值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2015年的实际数据为依据,测度其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的17个指标值,根据计算结果对玉龙雪山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采用逆向思维方式,从玉龙雪山景区系统生态化状态的结果出发,寻找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具体从生态伦理思想、生态审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生态技术观和生态化旅游规划与设计、开发与建设、经营与管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研究、生态修复与治理方面分别对玉龙雪山景区思想意识和行为过程生态化水平做定性分析;最后总结玉龙雪山景区生态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措施。第四部分为策略研究,提高和优化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的主要策略包括:生态化顶层设计中植入“生态+”理念和意识,生态化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和制度护航,生态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法律保障,生态化的推进新观念引领和新产品配套,生态化的实践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和互相监督,生态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生态管理和绿色技术创新等。研究表明:旅游景区生态化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一种具有哲学高度的思想意识、伦理观念和科学理念,一个以生态学规律和原理为指导的景区开发与建设的行为过程,一种景区生态系统及其各组成子系统之间和谐的状态;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评价方法体系应用于玉龙雪山景区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说明该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特别是改进后的能值-生态效率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的投入与价值、有偿使用资源环境的价值和免费使用的环境资源的价值,能更真实地反映资源与环境的真实价值和相互作用关系,使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价更全面、客观和科学。本文通过跨学科交叉研究构建了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测度和评价的分析框架和方法体系,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为其他景区和旅游产业其他领域的生态化水平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董文英[5](2017)在《农村初中生环境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任由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延续下去,不仅会危害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威胁人们的生存安全。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要培养全民的环境意识,那么培养初中生的环境意识也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但是现在农村中学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不重视,产生了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环境意识淡薄、忽视环境保护等等,因此研究农村初中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分析了解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培养初中生的环境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意识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环境意识的概念,同时在理解环境意识概念的基础上,将环境意识划分为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这三个方面,为文章后面的调查问卷明确调查方向。第二部分,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对初中生的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三个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了解农村初中生环境意识的情况。第三部分,通过对农村初中生环境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文章概括出初中生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如对环境知识了解少;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低;学生环境行为滞后;学校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不积极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生环境意识的水平的提高。第四部分,根据对农村初中生环境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文章从学校方面研究,着重阐述学校在培养初中生环境意识方面所起的主导作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重视学校环境意识教育工作,对教师进行适当的环境意识培训,提高师生环境意识;丰富校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校园,美化校园环境,为培养初中生环境意识建立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与家庭、政府的联系沟通,通过学校的主导作用以及家庭、政府的辅助作用,支持初中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从而达到培养初中生环境意识的目的,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进步。

郭娟[6](2014)在《高中生物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环境教育这一教育领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环境教育被认为是从根本上提高环境意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即“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目前普通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时间较紧却渴望实践”,如何在高中这一环境意识形成巩固的关键时期培养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成为一个难题。湖南省长沙市及其周边的湿地面积较大,湿地生态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目前却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湿地面积大减、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诸多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通过了解长沙市高中生的环境意识现状及特点,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一门本土化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将促使长沙市及其周边的高中生环境意识提高,对实现当地湿地生态保护具有长远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论文包括三个方面:(1)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关于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的概念、历史发展、研究现状等方面信息;(2)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编制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环境知识、环保行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评价、对环境教育的看法五个方面,随机抽取长沙市四所不同层次高中高一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长沙市高中生的环境意识;(3)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环境教育和校本课程的理论性探索和实践性探索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层面将环境教育渗透于校本课程,阐述了生物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组织模式、开发流程,在各环节中以“湖南省湿地生态保护”这-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为例进行了说明,并将研究总结出的环境教育的新方法在具体的课例中呈现出来。

陈慧蓉[7](2014)在《高中环境教育变化研究 ——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文中提出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教育被公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我国学校环境教育主要采用学科渗透式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式。因此,环境教育的书面评价也渗透于地理学科中。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研究法,从从高考评价体系入手,研究了地理高考试卷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标准的构建、高中环境教育变化特征和高中环境教育优化策略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构建地理高考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标准。通过整理研究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并结合我国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地理新课程对环境教育的要求,构建了地理高考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标准。第二部分,高中环境教育变化特征及问题研究。统计并分析我国2004——2013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环境教育类试题,知我国高中环境教育呈现出的如下变化特征:(1)环境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性依然存在;(2)环境教育更加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3)地理学科中环境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在增强;(4)环境教育类试题在地理高考中的比重增加,环境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5)地理新课程理念促进了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我国高中环境教育存在问题主要有传统应试教育的限制、地区发展不平衡、内容体系不均衡和评价题型单一化等问题。第三部分,高中环境教育优化策略研究。根据我国学校环境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高中环境教育学科渗透式教学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1)运用研究性学习同步提升地理课堂质量和环境教育的成效;(2)统筹区域环境教育发展,促进环境教育资源西进,完善环境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师资培训;(3)建立有效的环境教育评价机制,提升地理高考命题者的环境意识,增加开放性试题,促进题型多元化;(4)实施环境教育乡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战略。

高榕卿[8](2014)在《社会工作对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以兰州市M社区GCB环保实务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区作为人们无法脱离的生活场域,成为各类事务新的落脚点,并对于个体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转型,社区生活作为城市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其作用也逐渐凸显。在解决社区工作与社区周围环境的问题上除了依靠科技手段治理环境,社区中的居民参与也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主流,环境保护教育要从普通民众入手,走进社区已成为大势所趋。那么作为社会工作者要做好生态建设工作,首先需要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生态保护方案,运用大众传媒、社交网站等舆论宣传方式、积极动员全民参与生态建设,树立环保生态理念与意识,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因此,本文以社会工作对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为研究课题,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成长小组为干预手段,对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薄弱的社区居民进行干预,从而发现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对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笔者首先采取非概率抽样方法,通过《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调查问卷》筛选出M社区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表现薄弱(40-70分)的社区居民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受测群体首先分成男性、女性两大类,然后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男性和女性中各抽取10名:这样,由这20名居民所构成研究样本再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分类,将实验组的10名社区居民组成名为“创绿空间”的成长小组,并开展为期两个月,共7次的成长小组活动,控制组则不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在7次小组活动结束后,再用《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调查问卷》对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后测,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成长小组”对于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提高有积极的显着作用,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数据呈现表明成长小组对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第二、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尊重、接纳、平等、理解)在成长小组的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成员间和谐的小组氛围,并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第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可以帮助环保NGO更新工作理念,改变工作方法,从而提升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关注度。

李小燕[9](2012)在《环保观念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环境不容乐观,各国出现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我们的发展模式却是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取得经济成果的同时中国的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痛代价。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崛起,大量污染源已经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承受着自身和城市发展的双重压力。现在的农村已失去了当初田园风光的美好画面,随处可见的是生活垃圾堆积、污河横流、山体千疮百孔、土地塌陷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大约有9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环境的破坏显然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人民的生存环境,也会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由于农村面积广阔,人口多,单靠政府和企业投资治理环境是行不通的,必须号召全体农村人口共同保护才能为农村环境寻找出路。那么农村人口到底有没有环保观念,他们的环保观念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过程?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本文欲选取1949年至今时阶段研究农村环保观念的变迁,找出其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环保观念、改善农村环境而努力。文章的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参考文献论述等。第2章:环保观念与环保行动关系分析。农村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善生态环境,而环保观念直接影响到环保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善农村环境,这一章节主要指出研究农村环保观念的重要性。第3章: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环保观念变迁过程。笔者区分了1949-1978年、1979—2012年两个阶段研究农村环保观念变迁过程,分别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以及当时农民对环保的认识三个方面来分析当时人们的环保观念,经过分析发现在第一个阶段农民环保观念尚未形成,仍然是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改革开放以后,也就是本文所述的第二个阶段以后,农民环保观念开始逐渐觉醒,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章据笔者在河南省新密市农村环保观念调查情况分析了这个变迁过程的影响因素,试图能从这些因素中寻找出提高农村环保观念的对策。第4章:引起我国农村环保观念变迁的原因。这一章节主要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探讨农村环保观念变迁的原因。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到农民正常生活,社会舆论影响以及法律的逐渐完善都是影响其变迁的原因。第5章:环保观念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节主要是考虑环保观念变迁的影响结果,它会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等,与此同时也可能会引起企业和农民及相关环保部门之间的矛盾。第6章:河南省新密市农村环保观念案例分析。这一章节以笔者所做的调查问卷为依据用实际数据验证前几章的理论分析结果,找出影响农村环保观念变迁的影响因素以及其现状。第7章:结论及对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环保观念经历了从匮乏到觉醒的过程,并在逐步提高,但是在理解环保观念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针对整个研究内容,笔者提出建议以促使农民环保观念继续加强,如在学校教育中灌输生态文明思想,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及指导等。

贺世杰,上官修敏,王传远[10](2011)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规范化的保证。中国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太完善,本文通过确定评价指标的科学依据和设置基本原则,构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体系,包括环境指标、社会指标和学分指标三类指标,并对此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判。

二、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昆明市中小学生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昆明市中小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金部分)自然体验教育体系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自然体验教育
        2.1.1 概念
        2.1.2 国外自然体验教育的探索实践
        2.1.3 国内自然体验教育的探索实践
    2.2 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发展研究
3 研究地概况
    3.1 自然条件
        3.1.1 植物资源
        3.1.2 动物资源
        3.1.3 气候条件
        3.1.4 土壤条件
        3.1.5 水文条件
    3.2 人文资源
    3.3 基础设施现状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实地调查法
        4.2.2 德尔菲法
        4.2.3 层次分析法
        4.2.4 模糊分析法
        4.2.5 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法
    4.3 技术路线图
5 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金部分)自然体验教育体系构建与评价
    5.1 自然体验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5.1.1 自然性原则
        5.1.2 体验性原则
        5.1.3 引导性原则
        5.1.4 人性化原则
        5.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自然体验教育体系的构成分析
        5.2.1 森林风景资源子系统
        5.2.2 自然体验教育媒介子系统
        5.2.3 自然体验教育受众子系统
        5.2.4 自然体验教育保障子系统
    5.3 自然体验教育体系评价系统准则层
        5.3.1 自然体验教育体系指标层筛选
        5.3.2 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体系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3 权重值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5.3.4 评价指标层权重总排序
        5.3.5 综合定量评价
    5.4 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体验教育体系应用与评价
        5.4.1 问卷调查分析
        5.4.2 游客基本情况分析
        5.4.3 自然体验教育现状调查与模糊评价
6 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金部分)自然体验教育发展对策
    6.1 自然体验教育活动策划
        6.1.1 自然体验教育活动参与者
        6.1.2 自然体验教育活动主要类型
        6.1.3 自然体验教育具体活动
    6.2 自然体验教育设施规划
        6.2.1 自然体验教育游线规划
        6.2.2 体验场地规划
    6.3 自然体验教育解说系统规划
        6.3.1 自导式解说系统
        6.3.2 向导式解说系统
        6.3.3 智慧化服务系统
    6.4 自然体验教育保障体系规划
        6.4.1 资源保护
        6.4.2 人才队伍建设
        6.4.3 有序的管理模式
        6.4.4 评估制度
        6.4.5 安全制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录2 :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金部分)自然体验教育体系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3 :森林公园主要植物名录
附录4 :森林公园主要动物名录
附录5 :森林公园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表
附录6 :森林公园地表水质量监测数据表

(2)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以托克逊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思想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文明的思想
    2.2 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状况
    2.3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进展
    2.4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第三章 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导思想
    3.2 构建原则
    3.3 理论基础
        3.3.1 生态文明论
        3.3.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3.3.3 人地关系理论
    3.4 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3.5 指标选取与确定
        3.5.1 目标层的确定
        3.5.2 准则层的确定
        3.5.3 指标层的粗选与确定
    3.6 特色指标的释义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形地貌
        4.1.3 气象气候
        4.1.4 水资源
        4.1.5 动植物
    4.2 区域社会经济概述
    4.3 环境质量现状与优势分析
        4.3.1 环境质量现状
        4.3.2 生态文明建设优势分析
    4.4 指标赋值
        4.4.1 指标权重
        4.4.2 规划基准年指标现值
        4.4.3 规划水平年指标预测值
    4.5 指标可达性分析
        4.5.1 已达标指标状况
        4.5.2 未达标难度较小指标分析
    4.6 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4.6.1 主要任务
        4.6.2 重点工程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3)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1.1.1 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困境
        1.1.2 班主任对专业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核心概念与理论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相关文献述评
        1.4.1 关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究
        1.4.2 关于“班主任培训”的研究
        1.4.3 对己有研究的述评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个案研究基础
        1.7.1 个案研究思路
        1.7.2 个案研究材料来源
    1.8 个案研究访谈提纲
        1.8.1 访谈目的
        1.8.2 访谈对象
        1.8.3 访谈提纲设计
        1.8.4 访谈提纲
        1.8.5 访谈实施
2.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建设实践
    2.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介绍
        2.1.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成立的背景
        2.1.2 优秀班主任L老师的基本情况
        2.1.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学员构成
        2.1.4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目标
        2.1.5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培训方案
    2.2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情况
        2.2.1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成立
        2.2.2 工作室开展活动的基本情况
        2.2.3 工作室的建设特点
    2.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的建设成效
        2.3.1 学习基地——促进了班主任专业发展
        2.3.2 智库空间——提升了区域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2.3.3 孵化温室——创出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风格和特色
        2.3.4 学员班级管理实践的个案分析
3. 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3.1 外部保障的不足
        3.1.1 缺乏主持人的培训系统,主持人继续学习的需求未考虑
        3.1.2 投入活动经费不足,工作室活动开展受阻
        3.1.3 过重的学员压力和负担,活动的时间无法保障
    3.2 内部机制的缺陷
        3.2.1 工作室制度不健全,活动开展保障力度降低
        3.2.2 活动创新力不足,特色不够突出和鲜明
        3.2.3 工作室成员主动性不够,对专业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
        3.2.4 工作室未充分使用网络平台,信息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
        3.2.5 学员教育科研的能力较弱,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不够强
4. 促进优秀班主任L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4.1 教育管理机构、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要做到齐抓共管
        4.1.1 工作室所依托的学校
        4.1.2 所在区域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4.2. 明确工作室经费来源、支付流程
        4.2.1 资金来源
        4.2.2 支付内容
        4.2.3 支取流程
    4.3 建立注重实效的考核制度、激励措施,确保工作室的考核和评估有依据
        4.3.1 注重考核制度的建设
        4.3.2 注重激励制度的建设
    4.4 内部挖潜,保证工作室有人带、有人学,有专业的指导、有切实的提升
        4.4.1 全面培养工作室负责人
        4.4.2 严格把控工作室成员素质
        4.4.3 培育更加开放的工作室氛围
        4.4.4 汲取外部力量,提升科研能力
    4.5 建设宣传通道,扩大班主任工作室辐射、示范作用
        4.5.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班主任工作室进行推广
        4.5.2 促进班主任工作室联盟的建立
        4.5.3 建立班主任工作室与各学校之间的联动机制
    4.6 工作室成员加强自我修养,激发发展的源动力
        4.6.1 制定清晰、具体的发展目标
        4.6.2 加强反思,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4)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研究背景
        1.1.1 问题提出
        1.1.2 选题来源
        1.1.3 研究背景
    第2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1.2.2 旅游景区生态化研究
        1.2.3 生态效率及旅游生态效率研究
        1.2.4 能值理论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研究
        1.2.5 研究评述
    第3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4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5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创新之处
第2章 旅游景区生态化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1节 相关概念
        2.1.1 旅游景区
        2.1.2 生态旅游景区
        2.1.3 低碳旅游景区
        2.1.4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2.1.5 旅游景区生态化
        2.1.6 复合生态系统
    第2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2.2.1 能值理论
        2.2.2 生态效率理论
        2.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2.2.5 低碳经济理论
        2.2.6 人地关系和谐论
第3章 旅游景区生态化内涵分析
    第1节 旅游景区“非生态化”问题及产生原因
        3.1.1 旅游景区“非生态化”问题及表现
        3.1.2 旅游景区“非生态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3.1.3 旅游景区生态化的必要性
    第2节 生态化内涵分析
        3.2.1 生态与生态学
        3.2.2 从“××化”到生态化的演绎
        3.2.3 生态化内涵
    第3节 旅游景区生态化内涵分析
        3.3.1 思想意识生态化
        3.3.2 行为过程生态化
        3.3.3 系统状态生态化
第4章 旅游景区生态系统分析
    第1节 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4.1.1 非生物环境——发展背景和基础
        4.1.2 生产者——旅游产品供应商、旅游从业者和当地居民
        4.1.3 消费者——游客、当地居民
        4.1.4 分解者——自然环境系统和废弃物处理系统
    第2节 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的功能
        4.2.1 旅游服务功能
        4.2.2 生产服务功能
        4.2.3 生活服务功能
        4.2.4 生态服务功能
        4.2.5 文化教育服务功能
        4.2.6 科学研究服务功能
    第3节 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的特征
        4.3.1 复杂性和综合性
        4.3.2 等级性和层次性
        4.3.3 脆弱性和敏感性
        4.3.4 地域性和动态性
    第4节 旅游景区生态系统的属性
        4.4.1 自然属性
        4.4.2 社会属性
        4.4.3 经济属性
        4.4.4 文化属性
第5章 旅游景区系统生态化水平测度研究
    第1节 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测评的一般分析原理与方法
        5.1.1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5.1.2 评价的基本原则
        5.1.3 评价方法
    第2节 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测度的模型和指标体系
        5.2.1 基于能值理论的旅游景区生态效率模型构建
        5.2.2 基于能值-生态效率模型的旅游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
        5.2.3 旅游景区生态效率和能值理论的耦合及优势分析
    第3节 旅游景区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5.3.1 绘制旅游景区生态系统能值分析图
        5.3.2 编制旅游景区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表
        5.3.3 建立能值综合指标体系
第6章 实证研究——玉龙雪山景区系统状态生态化水平测度评价
    第1节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6.1.1 研究区及其旅游业发展概况
        6.1.2 数据来源
    第2节 玉龙雪山景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6.2.1 玉龙雪山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6.2.2 玉龙雪山景区的经济系统
        6.2.3 玉龙雪山景区的社会系统
    第3节 玉龙雪山景区系统生态化水平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6.3.1 玉龙雪山景区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6.3.2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生态效率
        6.3.3 基于能值-生态效率的玉龙雪山景区系统生态化水平测度与分析
        6.3.4 玉龙雪山景区系统生态化水平分析与评价
    第4节 玉龙雪山景区思想意识和行为过程生态化现状分析和优化
        6.4.1 玉龙雪山景区思想意识生态化水平分析
        6.4.2 玉龙雪山景区行为过程生态化水平分析
        6.4.3 玉龙雪山景区思想意识和行为过程生态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6.4.4 玉龙雪山景区生态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法
第7章 提高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的策略
    7.1 生态化顶层设计中植入“生态+”理念和意识
    7.2 生态化建设需要政府主导、制度护航
    7.3 生态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法律保障
    7.4 生态化的推进新观念引领和新产品配套
    7.5 生态化的实践过程需要多方参与,互相监督
    7.6 生态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生态管理和绿色技术创新
第8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成果简介
致谢

(5)农村初中生环境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环境意识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和目的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目的
一、环境意识相关概念界定
    (一) 环境
    (二) 环境意识
        1. 环境意识的概念
        2. 环境意识的构成
二、农村初中生环境意识现状分析
    (一) 初中生环境知识的现状分析
        1. 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2. 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认识
        3. 获得环境知识的途径
    (二) 初中生环境态度的现状分析
        1. 对环境问题的态度
        2. 对环境保护的态度
        3. 对参与活动的态度
    (三) 初中生环境行为倾向的现状分析
        1. 家庭中的环境行为倾向
        2. 学校中的环境行为倾向
        3. 社会中的环境行为倾向
三、农村初中生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初中生环境意识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环境知识了解少并存在局限性
        2. 学生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不高,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低
        3. 学生的环境意识淡薄,保护环境的行动滞后
        4. 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不积极
    (二) 影响初中生环境意识的原因
        1.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学校的环境教学资源存在空缺
        2. 环境意识教育的地位没有确定,学校的教育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 家庭与学校环境意识教育脱节,家长对教育责任的认识不明确
        4. 社会对环境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培养环境意识的措施不够得力
四、初中生环境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 发挥学校环境意识教育在初中生环境意识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1. 重视环境教育工作,完善相关课程教材
        2. 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意识水平
        3.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环境知识涉猎
        4. 丰富学生课外实践,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5. 开展环保舆论宣传,营造环境教育气氛
        6. 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创造绿色和谐氛围
    (二)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发挥学校在家庭环境意识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1. 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呼吁家长以身作则
        2. 结合学校家庭实际,培养学生环保习惯
    (三) 学校与政府共同为培养初中生环境意识作出努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高中生物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环境意识的发展
        1.2.1.1 环境意识的起源
        1.2.1.2 环境意识的内涵
        1.2.2 环境教育的发展
        1.2.2.1 环境教育的起源
        1.2.2.2 环境教育的发展及其概念
        1.2.3 校本课程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1.2.4 中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开发现状
2 长沙市中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现状分析
    2.1 长沙市高中生环境意识调查方案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3 调查对象的选择
        2.1.4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2.1.5 数据分析方法
    2.2 长沙市高中生环境意识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2.2.1 环境知识和传播途径分析
        2.2.2 环境保护行为分析
        2.2.3 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评价分析
        2.2.4 学校水平与环境知识水平和环保行为的显着性分析
    2.3 调查结论与建议
        2.3.1 调查结论
        2.3.2 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建议
3 高中生物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3.1 生物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3.2 《湖南省湿地生态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程序
        3.2.1 环境分析
        3.2.2 课程目标设置
        3.2.3 课程组织
        3.2.4 课程实施
        3.2.4.1 开展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实施原则
        3.2.4.2 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形式
        3.2.5 课程评价
    3.3 湿地生态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课例及分析
        3.3.1 课例一:湖南省湿地生态环境——“水乡泽国”
        3.3.2 课例二:湿地生物资源及其保护——湿地多瑰宝
        3.3.3 课例三:湿地考察——去洋湖湿地,来一场心灵旅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环境教育变化研究 ——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
        二、 高考试题分析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 构建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标准
        二、 高中环境教育变化研究
        三、 高中地理学科环境教育优化研究
第二章 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标准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标准的基础
        一、 环境教育目标
        二、 环境教育的内容
        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内容
        四、 《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高中课程内容
    第二节 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标准的构建
        一、 判断标准的初步构建
        二、 判断标准的验证
第三章 新课改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分析
    第一节 新课改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统计与分析
        一、 新课改推进情况及地理高考试卷概述
        二、 新课改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统计
    第二节 新课改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变化
        一、 高中环境教育的变化特征
        二、 高中环境教育变化的原因
        三、 高中环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高中环境教育学科渗透式教学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科同步提升的桥梁
        一、 运用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能性
        二、 运用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原则
        三、 中学环境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第二节 统筹区域环境教育发展,强化师资培训
        一、 促进环境教育资源西进
        二、 成立环境教育协调中心,完善环境教育管理体制
    第三节 加强高考命题中对环境教育的考核
        一、 国家纲领性文件对高考环境教育命题的引导
        二、 增加开放性试题,促进题型多元化
        三、 地理高考命题者的环境意识对环境教育类试题命制的导向
    第四节 实施环境教育乡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战略
        一、 依托乡土地理的环境教育
        二、 放眼全球的环境教育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 扩大环境教育渗透学科范围
        二、 综合环境教育笔试评价及其他环境教育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社会工作对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以兰州市M社区GCB环保实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研究
    2.2 国内关于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研究
    2.3 我国关于环境政策的相关研究
    2.4 评价与启示
第三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3.1 基本概念界定
    3.2 理论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第四章 社区居民成长小组活动开展过程分析
    4.1 小组成员的选取
    4.2 小组设计理念
    4.3 成长小组活动方案
    4.4 小组干预过程
    4.5 “创绿空间”成长小组活动过程展示及效果评估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研究结果
    5.2 实验组和控制组五个维度的比较
    5.3 研究讨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思考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思考与建议
    6.3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介入社区居民环保问题的研究及对策建议
    6.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环保观念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3 简单评价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环保观念与环保行动关系分析
    2.1 观念涵义与环保观念的解析
        2.1.1 观念的一般涵义
        2.1.2 不同领域观念的涵义
        2.1.3 明确观念涵义的意义
    2.2 观念与行动的一般关系
        2.2.1 观念指导行动
        2.2.2 观念产生于行动的需要
        2.2.3 行动的结果是评判观念正确与否的标准
    2.3 环保观念与环保行动的关系
        2.3.1 环保观念对环保行动的指导意义
        2.3.2 环保观念产生于环保行动
        2.3.3 环保成果是检验环保观念的唯一标准
第3章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环保观念变迁过程
    3.1 农民环保观念匮乏时期(1949—1978年)
        3.1.1 经济发展状况
        3.1.2 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3.1.3 中国农村环保观念状况
    3.2 农民环保意识逐渐强化时期(1979—2012年)
        3.2.1 经济发展状况
        3.2.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3.2.3 农村环保观念状况
第4章 引起我国农村环保观念变迁的原因
    4.1 生态环境恶化引起农民警醒
        4.1.1 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
        4.1.2 水资源短缺显现
        4.1.3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4.2 社会舆论的引导性
    4.3 法律的强制和引导
        4.3.1 促使农民环保观念提高
        4.3.2 引导采用防污染的新技术
        4.3.3 强制企业或个人加强环境保护
第5章 环保观念变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5.1 正面影响
        5.1.1 为在农村实施环境优先发展战略提供基础
        5.1.2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2 负面影响
第6章 河南省新密市农村环保观念案例分析
    6.1 环保观念问卷调查概况
        6.1.1 调查方法
        6.1.2 问卷设计
        6.1.3 样本选择
    6.2 农村环保观念变迁过程访谈记录
        6.2.1 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6.2.2 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对生态环境的态度
    6.3 农村环保观念现状
        6.3.1 农村环保观念整体较弱、提升空间较大
        6.3.2 环保知识有待提高
        6.3.3 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向追求生态利益转变
        6.3.4 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6.3.5 环保预期行动有所提高
    6.4 环保观念变迁的影响因素
        6.4.1 性别
        6.4.2 年龄
        6.4.3 文化程度
        6.4.4 职业
        6.4.5 年收入状况
第7章 总结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 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的依据和设计原则
3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体系构建
    3.1 环境指标
    3.2 社会指标
    3.3 学分指标

四、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昆明市中小学生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金部分)自然体验教育体系构建及发展对策研究[D]. 陶雪.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极端干旱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以托克逊县为例[D]. 库尔班尼萨·吐尔逊. 新疆大学, 2019(11)
  • [3]中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建设研究 ——以昆明市五华区L工作室为例[D]. 侯晓梅. 云南大学, 2019(03)
  • [4]旅游景区生态化水平测度研究[D]. 鲁芬. 云南师范大学, 2017(12)
  • [5]农村初中生环境意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董文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6]高中生物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 郭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7]高中环境教育变化研究 ——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D]. 陈慧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8]社会工作对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 ——以兰州市M社区GCB环保实务项目为例[D]. 高榕卿. 兰州大学, 2014(10)
  • [9]环保观念变迁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 李小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2)
  • [10]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 贺世杰,上官修敏,王传远.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01)

标签:;  ;  ;  ;  ;  

环境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昆明市中小学生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