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人才市场概况

2000年全国人才市场概况

一、2000年全国人才市场行情概观(论文文献综述)

程欣[1](2015)在《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加深,一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指标往往会带动该国的全球影响力指标。经过多年的磨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进出口高速发展,已然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却不是贸易强国,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将表现为人才竞争,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竞争。我国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直是经济学门类中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专业,研究这个有着庞大毕业生规模的专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在就业难的压力之下,许多应用型高校的国际经贸专业都在进行旨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转变,但受长期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应怎样改革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认识,本论文提出了核心研究问题:如何在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中融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了全面深入地回答该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本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案例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描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我国高校国际经贸教育的历史追溯,主要是对从萌芽、起步、探索到发展的四个阶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从中梳理出一些经验和值得深思之处。第三部分为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基于就业能力改革的探索,对英国和澳大利亚两所大学的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一定的改革经验。第四部分为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现状调研,包括了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设计的文本分析,用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方法洞悉了毕业生和企业雇主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了解了当前的课程现状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并获得了相关的课程改革建议。第五部分从就业能力的视角探讨了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应如何改革,首先分析了课程目标及重建的措施,其次对课程结构与内容进行了优化与调整,并尝试构建了要素设计的框架,最后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改革进行了阐述和探究。第六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总结与展望。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明确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目标,在课程目标的重建中,要注意让学生尽早明晰就业能力要求及其重要性;并加强与国际经贸企业的合作,体现企业界的参与。第二,在课程结构与内容方面,首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具体体现在课程类型、学分比例、学习进程、学习场所这四个方面的改革。其次应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如适当精简课程,进行内容整合;增加每门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更注重课程的质量,而非数量;结合当前经贸形势增加新的内容。最后在对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要素进行框架设计时应体现出基于就业能力的特点。第三,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就业能力。要做到采用多种方式将就业能力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如贸易情境模拟、研讨、团队业务合作、经贸业务软件操作、真实业务案例分析、双语课程、企业现场的学习等;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特别是要加强学生在课程中的主动学习和深入思考,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服务,如配备学业导师、设置专门的办公时间与学生交流、聘请国际经贸企业的资深业务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在课程中穿插专门提高就业能力的专题讲座、提供配套的辅助支持等。第四,在课程评价方面,应明确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考核且激发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同时应注重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不仅记录学校给出的课业成绩,也记录学生们在就业能力培养中的进步,这既有助于学生阶段性地进行学习总结与反思,也有助于企业雇主更全面客观地了解毕业生。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学习国外高校该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本土特色,探索出就业能力视域下我国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为高校正在展开的将就业能力融入课程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德华[2](2014)在《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黔东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浪费严重、环境受到破坏。因此,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动脉矿业的基础上发展静脉矿业,将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欠发达、欠开发”的黔东地区意义重大。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多种学科的复杂问题。论文以循环经济理论、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地学、产业经济学、工业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借鉴、融合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得到合理、可行的研究结果,指导区域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大地构造、地层、岩石、深大断裂、岩浆活动等方面分析黔东成矿地质条件,对黔东地区的矿床进行统计,分析其矿床成因、矿体特征、矿石及矿物特征、矿石品位,了解黔东矿产资源特征和优势矿产资源,在此基础上,研究黔东不同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黔东矿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为黔东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及黔东矿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础。研究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方法体系。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思路,确定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通过对组成要素、基本特征和目标分析,提出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确定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范式是复杂性科学,研究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对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深化,分别基于自组织理论、整体涌现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拓展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范围,在理论上为研究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从“企业小循环、工业园区中循环、产业带大循环”三个层次对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案例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对象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在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探索黔东地区的矿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确定系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路径,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论文结合黔东地区的矿产资源禀赋和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研究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方法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还原论和整体论,提出了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范式是复杂性科学,并就自组织理论、整体涌现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具体复杂性科学理论进行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分析,然后结合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从矿业企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到循环经济产业带进行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得到的结论:只有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发展动脉矿业的基础上发展静脉矿业,进行动静脉矿业的一体化发展,区域矿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图23幅,表18个,参考文献147篇

马熙[3](2012)在《江西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女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声誉,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和睦。国家培养一个女大学生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和精力,她们自己也希望学有所成,可是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她们求职无门。近几年,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低于男大学生,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女大学生虽然对未来的工作充满希望,但是在求职过程中还是会碰壁。文章从男生与女生在择业意向与期望、就业过程与结果以及不同学历女大学生的对比来分析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从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来解释导致女大学生就业过程出现问题的原因。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女性生育哺乳期给劳动时间带来的断层,女大学生往往被企业拒之门外。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总想把成本降到最低,于是为女大学生的就业门槛设置了很多隐性障碍。而社会在给予女大学生就业保障这块的政策并不完善。受高校培养模式限制,女大学生在专业对口率方面低于男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受女大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找工作方面遇到阻碍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很大一部分女生选择考研以此推迟就业,近年来,女大学生的考研比率直高于男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过度教育”,这些对找工作没有实质的帮助,导致很多女大学生“赢在考试,输在起跑线”。为了实现女性人力资本的最大化,笔者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首先,企业的支持。要配合国家提出的各项政策。其次,社会的职责。纠正传统观念,完善各种政策法规。第三,高校的作为。调整、改革和创新。最后,个人的回应。端正择业心态,优化心理素质。

杨亮[4](2012)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淄博——海岱之间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曾经哺育出辉煌灿烂的齐文化,而齐文化不仅是我国一支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之—和重要组成部分。务实、开放、多元、变革、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在“膏壤千里,粟如丘山”且风炎土灼的齐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辐射力,品类繁复、工艺精湛、独树一帜的民间工艺文化便是孕育其中、颇具特色的一枝奇葩。齐文化“重农兴商”的历史传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21世纪“全球化”的新型经济、文化格局中依然不失借鉴和启迪意义。民间工艺文化更是持续不断地探索新环境中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明晰如何变革民间工艺的传统文化优势形成淄博文化资源的产业优势、如何借助民间工艺的大众文化力量培育出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目的。在选题、调研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获得资料的途径包括:实地调查法(与当地的民间艺术家或手工艺者面谈并做记录)、函询法(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或民间协会组织发放咨询信函、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查阅法(图书馆、民艺馆、博物馆、档案馆和电子资源)等等。历史研究中的时空结合法,在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内探索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事实、揭示意义、解释原因、预测趋势。下面是各部分内容的提要:在引论中明示出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研究选题的原因和依据。界定民间工艺、文化和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并对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综述。首先对淄博民间工艺进行类别研究。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对淄博当地的民间工艺品类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历史梳理,理清每种民间工艺的起源、鼎盛、衰落或者消失的时间、地点和代表性事件,由此证明淄博有史以来确实是民间工艺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具体民间工艺品类包括最主要的陶瓷和丝绸(此亦为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手工艺)及其衍生品刻瓷工艺、琉璃工艺以及内画工艺、淄砚工艺、铜响乐器、蹴鞠制造工艺等等不一而足。其次深入分析了博民间工艺发展的原因。主要是针对淄博各种民间工艺,分析其产生、鼎盛、衰落和消亡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两部分。比如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尤其是煤炭、矿石、铁、铜等主要矿产资源以及农副产品资源等,此为相对稳定的地理决定性。而社会历史因素比之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深刻、复杂和富于变化,诸如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态、国家政治制度、阶级阶层关系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流行时尚、风俗习惯等外部因素以及淄博地区广大民众的品格气质、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都会共同作用于民间工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再次全面分析了是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涵。第一触及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核,亦即造物思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造物思想包含民众的智慧与理想,或“备物致用”的实用诉求或“文质彬彬”的审美意趣或“心手相传”的技能巧思,民间工艺匠人借用材质、配方、色彩、线条、形体等工艺语言表达出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第二在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中勾勒出淄博民众典型性格特征,摹写民间艺人传统的社会生活与生产状况,关照民间工匠的艰苦奋斗与执着信念。第三归纳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描绘主流民间工艺文化生命中历经“缓慢积累的成长期——理性选择的成熟期——无奈蛰伏的衰退期——华丽转身的复兴期——不可限量的再生期”的跌宕路径,‘藉此在思想上对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做出准备。复次是对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研究。首先将上述各种淄博民间工艺再次进行分类,明确不同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归宿问题;然后基于对选择性产业化理念的认同解决“产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按照选择性开发战略思路进行市场客体分类——文化标本、文化作品抑或文化产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宏观思路进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角色定位——政府、投资者、劳动者和消费者如何定位;按照多元化市场发展多维思路进行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市场开拓,旅游业、体育娱乐业、艺术品行业、网络市场范畴、国际贸易领域等等。最后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该选题展开进一步思考。主要结论是:结论之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其发展动因基本确证。结论之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内涵。结论之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产业化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结论之四: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之路需要采取选择性战略并重新进行市场主体界定和有针对性的市场开拓。本文的创新点在: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论题试图站在社会文化的基点上,将视线向下投射,着眼于一个城市的“小传统”即大众文化,但是并不是回避和排斥“大传统”即精英文化,反而是要努力在精英文化的脉络中摸到大众文化的脉搏,亦即尝试在正统的历史研究成果中找到同时代的大众文化尤其是民间工艺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2.对淄博城市形象评价的创新。淄博自古为齐国封地,“五霸之首”、“战国七雄”是其鼎盛的标志性形象。曾经“泱泱大风”的齐国所恃“鱼盐之利”随属地减少逐渐转型成为现代山东一内陆城市,传统的纺织工业、陶瓷工业联合新型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树立起淄博“工业城市”的形象,然淄博凭借曾经辉煌之“齐国”遗风,欲将重振其文化与经济并立之形象,还原本来应有之面目亦非不可能之事。3.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淄博的民间工艺文化以传统陶瓷和丝织工艺为轴心随时代不断演化出新的民间工艺品类,但是现代化机器大生产模式在陶瓷和纺织行业的成功并不能成为其他民间工艺同样可以效仿的佐证。为此本论文提出了“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选择性战略”。简言之,在开发和利用文化产业资源的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时要基于“选择性”原则区别对待,多元并行,方能取长补短各得其所。4.淄博民间工艺产业市场道路选择的创新。本论文提出“继续发展轻工制造业(陶瓷工业、丝绸纺织业)、重点开创商业和服务业的创新协作,同时加强外围产业的辅助和保护”的市场开拓思路。特别是民间工艺文化与艺术品市场、旅游业和旅游商品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层次化结合,同时兼顾金融、广告、教育和法律等环境建设。新模式、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在文化产业战略的大背景下显得益发突出和紧迫。

施春玉[5](2012)在《陈之佛与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世纪,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史的代表人物是陈之佛与庞薰琹两位先生。他们对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陈之佛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是坚持本土艺术广泛吸收西方艺术,通过东方的艺术感化西方的艺术;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是前后变化的,前期主张西化,后期则主张中西融合的观点。本文利用文献法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比较他们早期教育经历以及教育实践的异同。文章主要比较他们在特殊时代背景中的办学计划,重点是研究他们基础图案教学方式和途径的差异。借助于两位教育家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并且比较他们工艺教育思想的文章甚少,希望对设计理论和设计教育的发展能有一定的推动性作用。

褚萍[6](2011)在《中国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entrepreneurship)引起了学术界与公共政策决策者们的密切关注。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人类进入21世纪后,创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业的核心要件就是把思想转化为经济机遇的活动。创业是创新和变化的源泉,创业刺激了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创业型经济”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在创业中实现了就业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创业政策和创业机制来促进创业活动的开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自由化导致了全球竞争的不断加强。学界既有的研究表明,“创业型经济”的主要对象是发达国家,创业政策也主要受到发达国家政策决策者重点关注。事实上,面临着“贫困、就业”等难题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通过创业活动和发展创业型经济努力获取国家竞争优势,尤其是中国,应该充分借鉴欧美经验,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创业活动和创业型经济发展。正因如此,近几年中国从学术界到政府都非常关注和重视创业活动和创业经济。所谓创业是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开创新企业或改进原企业的一种市场活动。而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是相对于管理型经济(Managed economy)而言的,它是基于企业家的创意和创新,以新办“创业型公司”为主要途径,微观上实现企业家个体价值,宏观上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创业型经济表现为创业活动多,创新发明与专利多,创业型中小企业多。与传统经济相比,创业型经济具有较高的创业启动与退出率,较高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较高的经济增长等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球性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正在掀起一股空前强劲的创业热潮。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业规模效应。到2006年,中国已经新增创业企业60多万家,新增注册资本1万亿元,每天平均有1500多个企业诞生,有30亿资本下海淘金。创业型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是机会型创业占主流;二是创业活跃程度高;三是高科技、高成长型创业企业发展态势迅猛;四是创业地域特征明显。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机制不健全。作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西部地区,要改变落后状态必须从提高内生素质入手,寻找新的动力源,必须要关注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潜力因素——创业,这不仅关系着西部地区未来的经济前景,也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发展创业型经济,探索适宜的创业型经济发展路径,是西部地区提高内生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基于目前国内外学界现有研究状况,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熊彼特创新理论等为基础,力图从创业型经济的经济学属性出发,分析了中国的创业活动和创业型经济发展历程及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现状,探索了创业型经济在西部地区发展的矛盾与瓶颈,在立足于对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进行SWTO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发展创业型经济的对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突破了学术界从管理学视角研究创业活动及创业型经济问题,而是从经济学视角切入,运用经济学原理系统研究创业型经济及相关问题,并给出创业型经济的经济学解释和经济学属性;二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创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现过程,并深入挖掘其实现条件;三是在政策设计方面,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基础上,从政策目标、总体框架、具体实施重点、工具选择等方面对西部地区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探讨,提出了适合中国西部特征的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现了集成政策体系的特点。

杨勐[7](2010)在《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当前研究生(只选择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下文所提研究生均指硕士研究生)在人力资源配置方式逐步市场化导致的人才全球性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研究生在就业和人才竞争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深入地分析和探讨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外延和培育路径等问题,对进一步培育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生只有把握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并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并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党的十七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需要更进一步要求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一种以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增强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虽然目前关于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还没有得到理论界足够的重视,但是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且不断壮大的群体,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研究生的特殊性对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影响、高校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偏颇与失误、研究生培养环境的不良影响等方面入手可以提炼出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即:创新创业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在“以人为本”的研究视角下,坚持解决体制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统一的思路,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问题,决定了必须采取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办法:即从优化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师资队伍入手,通过党建工作的带动、人文素质的拓展并辅之以专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才能真正把研究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自主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绝对发展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格完整独立,立场坚定自信,符合国家新时期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研究研究生核心竞争力问题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如: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的软件和计算方法,对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基本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确定其权重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李立明[8](2009)在《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外包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全文在阐述人力资源外包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缓中电力公司的情况说明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对缓中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现状分析,找出公司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的具体方面以及如何选择外包商。本文以期通过对缓中公司的“外包”项目的系统分析,为我国发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索出新的办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甚至,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朱容皋[9](2009)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与贫困进行不懈的斗争,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并对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使农村贫困家庭可以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意义深远。本研究从责任问题开始分析,融合经济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对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及其对策展开论述,责任的意义在于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全文共分为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导论,对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等内容作了重点论述:第二章是基础理论,对农村职业教育、贫困与反贫困、责任与权利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理论是支撑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同时分析了相关责任;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有六条经验教训对我国有启示;第四章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现状分析,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需要进行身份确认、责任权利与权利义务的内容体系存在关系、内在标准是公平与发展、其价值目标是先富与后富:第五章对农村贫困个体责任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追问,农村贫困形成原因,贫困个体形成的基本特征、现状、责任意识、责任原则、所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权利的内容;第六章对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进行了审思,重点是主体与个体的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都负有不同的责任,九条责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成效;第七章建立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模型分析;第八章是案例分析;第九章提出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第十章是研究结论及展望。借鉴和总结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农村贫困个体要接受弹性学制、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新的课程体系,更新就业观念、通力协作做好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认识个体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农村职业学校要适时调整政策、结合实际开通城乡职业教育的联系与沟通渠道,降低求学成本、建立教学质量服务支撑体系启动名师名校工程,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农村职教反贫困的良性发展;各级政府要实行依法治教、落实县级政府及其责任人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加强政府统筹,硬性规定普职学生比例,明确农村教育普职分流,把握职教定位:重点扶持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办好职教中心,改善职教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整顿招生秩序,制止无序竞争,选择若干县、市,实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实验试点。

才宁[10](2008)在《体育法中伤害保障制度确立的探讨》文中提出我国对于体育运动中运动员运动伤害(以下简称运动伤害)问题,目前尚无专门的单行法规进行调整。如今,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运动中运动伤害问题层出不穷,用现有的法律规范来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单薄无力。因此,深入运动伤害的研究、完善运动伤害的立法,已成为保证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快速稳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尚少有人论及,笔者尝试用体育保险来保障运动伤害的方式进行初步地研究。本文第一章主要对运动员的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同时对运动员的风险、分类、特性进行梳理与归纳。本章的亮点是对运动伤害的分类做了详细介绍。有了详细的伤害分类,对运动员的伤害保护就有了针对性。只有对伤害有了详细地认识和清晰地分类,才能明确运动伤害保护的目标。本章的目的是对运动员的概念、分类、特性等做出准确的界定,使其成为文章后部分论述如何保护运动伤害的理论基础。在本章中关于运动员的风险描述占较大篇幅,理由在于,有了运动风险,必然会提出如何分担风险,而如何分担风险的解决途径则为体育保险。怎样解决运动伤害、分担运动风险正是笔者阐述的主要内容,即用体育保险的方法来对运动伤害加以保障。其次,对运动伤害的立法做了收集与归纳,发现在该问题上存在严重保障不利的状况。在第二章中,笔者首先提出了保护运动伤害的最佳途径为参加体育保险。但是我国体育保险体系相当欠缺,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无论是保险覆盖面、保险意识还是保险制度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原因有很多,如历史原因,国家体制原因等等。如何缩短这些差距、让我国体育保险业赶上发达国家,这是我国体育界与法律界都要思考的问题。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德国的保险制度,其次对日本体育保险制度的发展与特点等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再次就德日与我国体育保险进行简单比较,通过对德日两国保险制度的分析比较,旨在对我国运动员保护方法的完善得到启发,起到借鉴作用。最后通过中美两国体育保险比较,进一步分析我国运动伤害保障以及体育保险的相关问题。本章中,中美体育保险历史比较、监管机制、经纪人是文章的创新之处之一。众所周知,美国是目前世界保险业最发达国家之一,保险公司数目庞大,美国拥有较高的保险覆盖率并且美国人民具有非常强的投保意识。这都是我国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经过制度比较与理论分析深层次地了解了美国体育保险,期望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起到指引和借鉴的作用。最后一章中,笔者结合我国国情,就保障运动伤害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目的在于改善目前运动伤害救治的困境,通过完善我国体育保险体制的方式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

二、2000年全国人才市场行情概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全国人才市场行情概观(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中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核心概念
        一、课程
        二、国际经贸专业课程
        三、就业能力
    第五节 理论基础
第二章 我国高校国际经贸教育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萌芽阶段(1949年之前)
    第二节 起步阶段(1949—1977年)
    第三节 探索阶段(1978—1991年)
    第四节 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第三章 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基于就业能力课程改革的探索
    第一节 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商学院的课程改革
        一、国际经贸专业的现状
        二、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改革
    第二节 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商学院的课程改革
        一、国际经贸专业的现状
        二、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改革
    第三节 就业能力视域下国外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经验
        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课程的总体目标
        二、课程内容注重与职场内容的对接
        三、教学实施以生为本,以提高就业能力为主旨
        四、课程评价重视过程性和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
        五、课程持续关注雇主和毕业生对课程效果的反馈
第四章 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现状调研
    第一节 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设计:文本分析
        一、教育目标与学习结果
        二、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三、与就业能力的关联度分析
    第二节 毕业生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问卷与访谈调查
        一、课程学习目标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评价
        五、专业课程与就业能力
        六、对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三节 企业雇主对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的诉求:访谈调查
        一、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二、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
        三、对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五章 就业能力视域下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
        一、专业的定位
        二、以培养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重建的措施
    第二节 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一、课程结构的优化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要素设计框架
    第三节 课程实施
        一、采用多种方式将就业能力嵌入到课程教学中
        二、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
    第四节 课程评价
        一、基于就业能力的课程评价
        二、发展性的学生成长记录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一、研究贡献
        二、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1.2.2 国内矿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
        1.2.3 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研究
    1.3 矿业经济相关理论评述
        1.3.1 循环经济理论
        1.3.2 复杂性科学理论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4.4 创新点
2 黔东矿产资源禀赋与特征
    2.1 成矿地质条件
        2.1.1 大地构造
        2.1.2 地层
        2.1.3 岩石
        2.1.4 深大断裂
        2.1.5 岩浆活动
    2.2 黔东矿产资源禀赋与特征
        2.2.1 黔东矿产资源自然禀赋条件
        2.2.2 黔东矿产资源特征
    2.3 黔东优势矿产资源
        2.3.1 优势金属矿产资源
        2.3.2 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
    2.4 本章小结
3 黔东矿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金属矿业发展现状
        3.1.1 锰产业发展现状
        3.1.2 钒产业发展现状
        3.1.3 铝产业发展现状
        3.1.4 汞产业发展现状
    3.2 非金属矿业发展现状
        3.2.1 钡产业发展现状
        3.2.2 硅产业发展现状
    3.3 矿业环境保护现状
    3.4 黔东矿业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3.4.1 黔东矿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3.4.2 黔东矿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3.4.3 黔东矿业发展的内部环境
        3.4.4 黔东矿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方法体系研究
    4.1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思路
        4.1.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4.1.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复杂性分析
        4.1.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特点
        4.1.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思路
    4.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
        4.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4.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组成要素
        4.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
        4.2.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目标分析
    4.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方法论
        4.3.1 系统方法论
        4.3.2 复杂系统与还原论
        4.3.3 复杂系统与整体论
        4.3.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方法论
        4.3.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方法论原则
        4.3.6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5.1 复杂性科学是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范式
        5.1.1 蕴含整体性存在原理
        5.1.2 蕴含内在关系存在原理
        5.1.3 蕴含自组织原理
        5.1.4 蕴含生态有机原理
    5.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理论及分析方法
        5.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内涵
        5.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
        5.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分析方法
    5.3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5.3.1 自组织理论概述
        5.3.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
        5.3.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协同效应分析
        5.3.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自组织
    5.4 基于整体涌现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5.4.1 整体涌现的含义
        5.4.2 整体涌现的特征
        5.4.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系统的整体涌现分析
    5.5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分析
        5.5.1 复杂适应系统简述
        5.5.2 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
        5.5.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复杂适应系统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6.1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6.1.1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6.1.2 金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6.1.3 效益分析
        6.1.4 分析评述
    6.2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6.2.1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概况
        6.2.2 松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6.2.3 效益分析
        6.2.4 分析评述
    6.3 黔东玉铜松循环经济产业带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案例研究
        6.3.1 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概况
        6.3.2 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实践
        6.3.3 效益分析
        6.3.4 分析评述
    6.4 本章小结
7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与措施
    7.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分析
        7.1.1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7.1.2 生态环境分析
    7.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分析
        7.2.1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7.2.2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劣势
        7.2.3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7.2.4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威胁
        7.2.5 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分析
    7.3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实施路径
        7.3.1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7.3.2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
        7.3.3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路径
    7.4 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7.4.1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组织与监管黔东矿业发展
        7.4.2 完善矿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配套服务业
        7.4.3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7.4.4 拓展融资渠道,健全融资体系
        7.4.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和管理
        7.4.6 推进矿业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
        7.4.7 加强矿业节能减排建设力度
        7.4.8 强化矿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江西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2 筛选假设理论与过度教育
3 江西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3.1 江西省大学生就业的调查问卷解析
        3.1.1 高校扩招对江西省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影响
        3.1.2 性别差异对江西省女大学生的就业影响
        3.1.3 江西省女大学生的择业意向与期望
        3.1.4 江西省女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与结果
        3.1.5 江西省女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选择认知
    3.2 江西省女大学生的就业访谈解析
4 江西省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4.1 家庭层面
        4.1.1 家庭投资的预期收益选择
        4.1.2 家庭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
    4.2 社会层面
        4.2.1 政治环境
        4.2.2 经济环境
        4.2.3 文化环境
    4.3 学校层面
        4.3.1 就业信息不对称
        4.3.2 高校学科设置劣势
        4.3.3 高校校园文化的缺失
    4.4 个人层面
        4.4.1 内在因素
        4.4.2 外在因素
5 解决江西省女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5.1 企业支持:配合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
        5.1.1 降低女性雇佣成本,提高歧视成本,使女性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1.2 鼓励、支持本土企业招聘女大学生
    5.2 社会职责:纠正传统观念,完善政策
        5.2.1 向全社会推进性别平等观念
        5.2.2 公共政策性别意识的建设
        5.2.3 提高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
    5.3 高校的作为:调整、改革与创新
        5.3.1 高校应开设社会性别意识课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5.3.2 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以市场导向作为风向标,立足于文理大类招生
        5.3.3 高校应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多倾听女大学生的心声
        5.3.4 对女生就业特别困难专业进行“男女捆绑销售”
        5.3.5 对女大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5.4 学生的回应:端正择业心态,优化心理素质
        5.4.1 优化心理素质,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5.4.2 端正择业心态,切忌“眼高手低”,但也不要“妄自菲薄”
        5.4.3 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5.4.4 知己知彼,充分发挥女性的自我优势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江西省大学毕业生调查问卷

(4)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的界定
    三 相关研究现状
    四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淄博主要民间工艺类别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淄博陶瓷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淄博丝织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淄博琉璃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淄博淄川淄砚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五节 淄博临淄蹴鞠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六节 淄博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七节 淄博花灯制作工艺的历史演变
    第八节 淄博其他若干民间工艺杂项
第二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原因分析
        一、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二、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一:矿石资源
        三、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主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二:蚕桑遍植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分析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三、小结
第三章 淄博民间工艺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核——造物思想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关系的解读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生命周期性规律
第四章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的当代产业化
    第一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当代产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选择性开发理念
    第三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角色定位
    第四节 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市场开拓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管理办法
附录二 《文物法》中有关拍卖、转让和展览的条款
附录三 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
附录四 《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年)》
附录五 《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
附录六 《淄博市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2010年到2015年)
附录七 2007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摘录
附录八 《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附录九 张明文《刻瓷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分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陈之佛与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来源
    二、 研究背景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 论文框架
第一章 工艺美术实践与教育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早期教育的抉择
        一、 陈之佛选择机织科,留学日本
        二、 庞薰琹弃医从艺,留学法国
    第二节 工艺美术实践与教育的尝试
        一、 “尚美图案馆”与“决澜社”的得与失
        二、 不同时期两者书籍装帧设计之路
        三、 相异教育经历造就相同艺术追求
    第三节 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形成的对比
        一、 不同阶段两者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演化
        二、 形成途径的异同点
第二章 特殊时期办学计划之比较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办学计划探索
        一、 陈之佛“实业救国”的办学计划
        二、 庞薰琹的“乌托邦”办学计划
    第二节 适应大工业生产的办学计划对比
    第三节 抓基础教学与抓专业需要的差异
        一、 陈之佛强调基础技能培训
        二、 庞薰琹强调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的需要
第三章 图案教学方式与途径之区别
    第一节 陈之佛基础图案教学特征
        一、 写生变化是图案的基础
        二、 把握图案的原则
        三、 狠抓装饰和绘画的基本功
    第二节 庞薰琹图案教学方式
        一、 绘画基础是图案设计的基础
        二、 重视学习图案的程序
        三、 侧重图案的构思能力
    第三节 两者研究图案途径之区别
        一、 庞薰琹融合了考古及民族学
        二、 陈之佛以留学及西方考察为主
第四章 社会需求为主导的交叉性办学理念
    第一节 为人民大众的生活服务
    第二节 以培养设计人才为目标
    第三节 传统理念继承的差异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六、论文的写作技术线路图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内涵及特征
        一、创业型经济的基本元素
        二、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及缘由
        三、创业型经济的内涵
        四、创业型经济的特征
    第二节 创业型经济基础理论
        一、创业型经济的类型
        二、创业型经济基本理论
        三、创业型经济的概念模型
        四、创业型经济的意义
    第三节 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分析
        一、创业型经济的经济学属性分析
        二、创业型经济与经济发展
第二章 创业型经济相关基础因素分析
    第一节 创业教育因素与创业型经济
        一、创业型经济的创业教育因素
        二、创业型经济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文化因素与创业型经济
        一、创业型经济的制度文化因素
        二、创业型经济的创业文化因素
    第三节 环境因素与创业型经济
        一、创业型经济的创业环境因素
        二、创业型经济的创业政策环境
        三、基于GEM(全球创业观察)模型的创业环境分析
    第四节 经济增长因素与创业型经济
        一、创业型经济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二、创业型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第三章 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状况
    第一节 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现状
        二、中国各地区创业活动发展概况
        三、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现实约束分析
        四、中国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意义
    第二节 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概况
        二、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三、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现实约束
第四章 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SWOT分析
    第一节 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创业机会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空间优势是构筑创业经济的微观基础
        三、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相对优势
    第二节 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二、西部地区创业活动水平较低
        三、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相关服务体系不健全
        四、西部地区创业政策对创业型经济的扶持力度较弱
        五、西部地区创业教育发展滞后
        六、西部地区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匮乏
        七、西部地区创业环境的深化研究不足
    第三节 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机遇分析
        一、创业政策支持为创业型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西部地区处于经济发展扩张阶段
        三、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带来机遇
        四、区域经济合作带动创业型经济发展
        五、全球化引发竞争性发展动力
    第四节 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挑战因素分析
        一、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受到体制性障碍的约束
        二、西部创业型企业创业融资难、资金缺口大
        三、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四、国家加强自主创新的要求与市场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风险扩大化与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
        六、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问题的要求
第五章 西部地区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美国硅谷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借鉴
        一、美国硅谷创业型经济发展概况
        二、美国硅谷创业型经济成功的因素
    第二节 中关村创业型经济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借鉴
        一、中关村创业型经济发展历程
        二、中关村创业型经济发展状况
        三、中关村创业型经济成功的因素
    第三节 促进西部地区创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创业资金扶持,疏通各种融资渠道
        二、强化创业政策引导,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三、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创业企业自身发展
        四、提倡创业创新精神,培育创业文化氛围
        五、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基础人才
        六、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营造良好体制环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7)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高校实现研究生充分就业的需要
        1.1.3 研究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2.1 核心竞争力
        2.1.1 核心竞争力的提出
        2.1.2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2.2 研究生核心竞争力
        2.2.1 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2.2.2 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及其作用
    2.3 我国研究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现状
        2.3.1 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2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3.3 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2.3.4 研究生的人文素质
3 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
    3.1 经济全球化与研究生核心竞争力
    3.2 信息网络化与研究生核心竞争力
    3.3 价值多元化与研究生核心竞争力
    3.4 高等教育改革与研究生核心竞争力
        3.4.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3.4.2 研究生就业市场化
4 当前我国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研究生教育者方面存在着问题
        4.1.1 专业教师、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不全面2
        4.1.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不适应
        4.1.3 导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2 研究生群体自身方面的不足
        4.2.1 年龄跨度较大,培养过程面临诸多复杂问题的干扰
        4.2.2 知识层次高、独立性强,存在功利主义倾向
        4.2.3 生源成分复杂,社会经历差异性大
        4.2.4 研究活动较为分散,集中管理较困难
    4.3 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工作体制存在问题
        4.3.1 缺乏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方面的专门考核与训练3
        4.3.2 研究生就业指导方式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4.3.3 研究生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尚需完善
    4.4 研究生培养环境受到干扰
        4.4.1 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
        4.4.2 校园环境遭到侵蚀
5 改善和提升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
    5.1 创新研究生培养理念
        5.1.1 以人为本
        5.1.2 培育创新、创业的成才观念
    5.2 打造强有力的研究生教育工作队伍
        5.2.1 优化导师队伍
        5.2.2 提升研究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科技化水平
        5.2.3 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5.3 继续强化党建工作的龙头地位
        5.3.1 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路开展工作
        5.3.2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
        5.3.3 用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解除体制机制中的瓶颈制约
        5.3.4 进一步加强高校研究生专兼职组织员队伍建设
    5.4 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拓展,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5.4.1 加强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5.4.2 培养、拓展全球化思维和视野
        5.4.3 开展有针对性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教育
    5.5 充分关注就业问题,为研究生就业提供培训与指导
        5.5.1 优化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与招生人数
        5.5.2 培养研究生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5.5.3 构建高校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6 余论
    6.1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6.2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6.3 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理论
    2.1 人力资源外包的含义
    2.2 人力资源外包产生的理论根源
    2.3 人力资源外包的类型及特点
    2.4 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
第三章 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分析
    3.1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3.2 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3.3 缓中电力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策略
    4.1 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的具体方面
        4.1.1 薪酬设计外包
        4.1.2 员工培训外包
        4.1.3 员工招聘外包
    4.2 缓中电力公司外包服务商的选择
        4.2.1 外包商市场现状分析
        4.2.2 缓中电力公司外包商选择的决策过程
第五章 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的实施结果
    5.1 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实施过程
    5.2 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的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2.1 责任问题的理论研究
        2.2 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2.3 职业教育反贫困与农村职业教育责任观点
    3 研究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步骤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农村教育
        1.2 职业教育
        1.3 农村职业教育
        1.4 贫困与反贫困
        1.5 责任与权利
    2 支撑理论
        2.1 激励理论
        2.2 公平理论
        2.3 二元经济理论
        2.4 人力资本理论
        2.5 科学发展观
        2.6 和谐社会理论
    3 相关责任问题
        3.1 对反贫困的责任进行分析
        3.1.1 各级政府的责任
        3.1.2 职业学校的责任
        3.1.3 贫困家庭的责任
        3.2 每个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3.2.1 国家行政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3.2.2 学校教职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3.2.3 家庭骨干成员应承担的责任
    4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职能
第三章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启示
    1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1.2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1.3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2 发展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
        2.1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模式
        2.2 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南美模式
    3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3.1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前提
        3.2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环节
        3.3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多元化是调节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
        3.4 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措施
        3.5 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途径
        3.6 增加职教投入和教育立法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现状分析
    1 贫困与返贫 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问题现状
        1.1 贫困与返贫的博弈
        1.2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含义与特征
        1.3 农业职业教育学生消费者身份确认
        1.4 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个体责任
    2 责任与权利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责任分析
        2.1 责任与权利的观念
        2.2 责任权利与权利义务的潜在关系
        2.3 责任个体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
        2.4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3 公平与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标准
        3.1 公平与发展的理念
        3.2 教育公平与农村职教制度改革的意蕴和体现
        3.3 和谐社会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3.4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内在的动力和途径
    4 先富与共富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价值目标
        4.1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4.2 先富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条件
        4.3 共富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功能效应
        4.4 农村职教缓解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措施
第五章 农村贫困个体责任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
    1 农村贫困形成的原因及责任问题
        1.1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1.2 农村贫困个体形成的基本特征
        1.3 农村贫困个体的责任现状评断
        1.4 农村贫困个体反贫困责任意识
    2 贫困个体的责任原则
        2.1 自觉的责任意识
        2.2 正确的贫困观念
        2.3 统一的价值倾向
        2.4 良好的道德原则
    3 贫困个体所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权利的基本内容
        3.1 知情权
        3.2 选择权
        3.3 消费权
第六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研究
    1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与个体的责任
        1.1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政府的责任分析
        1.2 农村职业教育与贫困个体的权利意识
        1.3 农村反贫困主体责任问题的历史回顾
        1.4 贫困个体脱盆致富奔小康的社会觉醒
    2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问题评述
        2.1 中央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1.1 增加职教投入扩大中职办学自主权
        2.1.2 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职教资源互补
        2.1.3 开展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职教协作
        2.2 省级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2.1 大力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
        2.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
        2.2.3 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
        2.2.4 完善绿色证书与农技资格证书制度
        2.3 县级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3.1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职教管理体制
        2.3.2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
        2.3.3 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的产教合作制
    3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社会责任
        3.1 社会各界自愿捐资农村职教反贫困
        3.2 企业扶持职教双家型管理队伍建设
        3.3 社会平等对待贫困个体的就业准入
    4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中的责任实践
        4.1 树立面向社会和面向市场的办学观念
        4.2 推广零学费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4.3 更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4.4 全面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确保办学质量
        4.5 抓好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4.6 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和积极推行学分制
        4.7 紧密结合生产服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
        4.8 初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半工半读的制度
        4.9 健全校企合作基地的学生实习实训制
第七章 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模型分析
    1 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模型分析
        1.1 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分析
        1.2 模型分析
        1.3 农村贫困家庭投入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影响
    2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入及其收益预算
        2.1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人的收益预算
        2.2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入的成本分析
第八章 案例分析
    1 中部发展地区湖南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1.1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1.2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3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 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2.1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2.2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3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 西部贫困地区贵州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3.1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3.2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3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对农村贫困个体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1.1 接受弹性学制适应农村职教教学改革学习新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更新就业观念通力协作拓宽农村职业学校贫困生的就业渠道
        1.3 认识个体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
    2 对农村职业学校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适时调整政策结合实际开通城乡职业教育的联系与渠道沟通
        2.2 降低求学成本建立教学质量服务支撑体系启动名师名校工程
        2.3 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农村职教反贫困的良性发展
    3 对各级政府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实行依法治教落实各级政府行政人员对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
        3.2 加强政府统筹硬性规定普职学生比例明确农村教育普职分流
        3.3 把握职教定位重点扶持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办好职教中心
        3.4 改善职教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整顿招生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3.5 选择若干县市实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实验试点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农村贫困个体(家庭)形成的基本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职生的权利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 C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 D 家庭骨干成员情系“三农”问题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奖励

(10)体育法中伤害保障制度确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运动员运动伤害的现状、立法及问题
    第一节 运动员及运动伤害简介
        一、运动员的概念、特征
        二、运动员的分类及风险
        三、运动伤害的概念、特征
        四、运动伤害的分类
    第二节 我国运动伤害的立法现状
第二章 我国体育保险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体育保险及其概观
        一、体育保险的概念
        二、体育保险与其他保险的比较
        三体育保险发展状况
    第二节 我国体育保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中外体育保险比较
    第一节 德国体育保险
        一、德国体育保险概观
        二、中德体育保险比较
    第二节 日本体育保险
        一、日本体育保险概观
        二、中日体育保险比较
    第三节 美国体育保险概观
        一、美国体育保险的种类
        二、美国体育保险主要特征
        三、中美体育保险的比较
第四章 构建以体育保险为核心的保障体系
    第一节 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建议
    第二节 构建各种运动伤害保障制度设想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0年全国人才市场行情概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的视角[D]. 程欣. 南京大学, 2015(05)
  • [2]黔东动静脉矿业一体化发展研究[D]. 吴德华. 中南大学, 2014(02)
  • [3]江西省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D]. 马熙. 江西农业大学, 2012(05)
  • [4]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 杨亮. 山东大学, 2012(12)
  • [5]陈之佛与庞薰琹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比较[D]. 施春玉. 南京艺术学院, 2012(02)
  • [6]中国西部地区创业型经济发展研究[D]. 褚萍.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7]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 杨勐. 浙江理工大学, 2010(06)
  • [8]缓中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外包项目管理研究[D]. 李立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9(10)
  • [9]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D]. 朱容皋.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 [10]体育法中伤害保障制度确立的探讨[D]. 才宁. 复旦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2000年全国人才市场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