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羟基丁酸酯与Pluronic F-127复合用作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研究

聚羟基丁酸酯与Pluronic F-127复合用作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研究

一、复合应用聚羟基丁酸酯和Pluronic F-127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婷婷[1](2020)在《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空气雾霾、油污泄漏等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问题时有发生,研究与开发吸附能力强、选择性高、与环境友好的高分子材料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和亲水非降解高分子材料聚氧乙烯(PEO)为基材,运用同轴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研究了PHB和PEO纺丝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动态流变性能及电纺条件对纤维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ATR-FTIR)等手段对制备纤维的形貌、核壳结构、热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亲水亲油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运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PHB和PEO纺丝溶液的在不同温度下的动态流变性能。结果表明,温度对PHB溶液的可纺性影响不明显,但过高的温度不利于纺丝,增加剪切速率,可纺性提高;对PEO溶液,提高纺丝液温度,纺丝加工窗口变宽;PHB和PEO纺丝溶液在25℃较为稳定,而在35℃和45℃稳定性随应力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在短时间1min内溶液较为稳定;PHB和PEO纺丝溶液均表现出剪切变稀的特点。运用同轴电纺丝技术,以PEO为核层组分,PHB为壳层组分,通过调控纺丝工艺条件,可制备出光滑无孔、螺旋无孔、螺旋多孔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多孔螺旋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热稳定性较纯PHB纤维和纯PEO纤维有所提高;以PHB为核层组分,PEO为壳层组分,调控纺丝工艺条件,也可制备出多孔的PHB/PEO核壳超细纤维。以高速旋转接收辊为同轴电纺丝接收装置,可制备出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纤维平均直径为0.57μm1.27μm;纤维含有组分PHB的α型晶体和组分PEO的单斜晶体;PEO大分子链在高速拉伸过程中易从折叠链晶体向伸展链片晶发展,而PHB组分不受影响;纤维直径和结晶度均随电纺条件改变而变化;以单因素为变量,纺丝电压18kV、推注速度0.07mm/min和收集距离8cm时所对应的纤维膜均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中各组分的热学稳定性均比纯组分高。疏水吸油测试结果表明,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膜的疏水性和吸油性大于纯PHB纤维膜,但保油率低于纯PHB纤维膜。

张平生[2](2019)在《选择性激光烧结制备无机物增强PCL复合骨支架及其表面修饰》文中提出随着骨缺损患者的不断增多,自体骨和异体骨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骨修复材料的需求,骨组织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骨支架是骨组织工程的首要问题,它不仅对周围的组织起支撑作用,还为细胞和新骨提供生长环境。聚己内酯(PCL)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常用作骨支架材料,但PCL骨支架亦存在生物活性不足、力学强度不高等缺点。针对这些缺点,本文以PCL为基体,同时加入鸡蛋壳粉(E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以增强其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并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SLS)制备三维多孔复合骨支架;用壳聚糖(CS)/羟基磷灰石(HA)凝胶对SLS制备的PCL骨支架进行表面修饰以改善其生物活性和细胞增殖性能;并对骨支架的宏观微观形貌、物相组成、热学性能、亲水性、生物活性、生物降解性能、细胞毒性以及细胞增殖性能进行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先在PCL基体中单独加入ES粉末,混合均匀后用SLS技术制成三维多孔骨支架。用不同的工艺参数制备PCL和PCL/ES支架,得到了最优的SLS工艺参数。检测结果显示SLS加工工艺没有破坏原材料的物相组成和分子官能团结构;ES粉末的加入改善了PCL的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改善了骨支架的亲水性,提高了骨支架的细胞增殖性能;但是骨支架的压缩强度增加不大,孔隙率有所下降。然后在PCL基体中单独加入不同含量的MWCNTs,并用SLS技术制备三维多孔骨支架。测量结果显示骨支架的尺寸精度和孔隙率随MWCNTs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但是骨支架的力学性能由于MWCNTs的加入而得到显着的增强,其压缩、拉伸和弯曲强度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MWCNTs含量为0.5wt%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56、14.36和14.84MPa,相比纯PCL样件分别增加了35.4%、31.1%和38.2%;从微观角度探讨了MWCNTs对骨支架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并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从分子层面进一步证实MWCNTs对PCL支架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最后为同时改善PCL骨支架的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在PCL基体上同时加入ES和MWCNTs两种增强相,采用SLS技术制成多孔骨支架,并对其形貌和性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CL/3ES/0.5MWCNTs骨支架相比纯PCL骨支架压缩强度提高了30.8%,拉伸强度提高了22.4%,而且具有更好的亲水性,但是孔隙率由原来的88%降低到72%,不过仍然超过70%,能为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提供必要的空间;矿化实验中PCL/3ES/0.5MWCNTs骨支架表面有磷灰石晶体析出,而PCL支架表面没有;体外细胞实验显示PCL/3ES/0.5MWCNTs骨支架的细胞相对增殖率为94.7%,细胞毒性为1级,而PCL骨支架的细胞相对增殖率为74.7%,细胞毒性为2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SLS制备的PCL/3ES/0.5MWCNTs骨支架具有更好的机械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且任然拥有较好的孔隙率,有望在临床上得到应用。(2)羟基磷灰石是人体和动物骨骼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好的生物活性和骨诱导性。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由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更有利于细胞的粘附,因此在PCL粉末基体中加入不同含量的n-HA粉末以改善其生物性能,并用SLS技术制成多孔贯通的骨支架,然后对骨支架的性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n-HA的加入使粉末的烧结性能变差,随着n-HA含量的增加,骨支架的表面更粗糙,精度更低,孔隙率更小;加入1wt%n-HA时骨支架的压缩强度略有提高,但是随着n-HA含量的继续加大,骨支架的压缩强度降低较多;但是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加入n-HA的骨支架浸提液中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纯PCL,细胞毒性也由原来的2级改善为1级。说明n-HA的加入能促进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改善骨支架的细胞毒性。(3)大部分的细胞都是粘附在骨支架表面,因此骨支架表面材料的性能对细胞的粘附和增殖有重要的影响。将选择性激光烧结制备的PCL骨支架浸入原位合成的CS/HA悬浮液中,通过真空浸泡、低速离心和冷冻凝胶等方式使PCL骨支架的表面和孔内粘附一层CS/HA凝胶,以改善PCL骨支架的生物活性和细胞增殖性能。并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压缩强度测试、体外降解和体外细胞实验等方法对支架的形貌、物相组成、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进行检测分析。XRD图谱表明原位合成的方法生成了HA;复合骨支架的SEM图片显示冷冻凝胶的方法形成了CS/HA凝胶,且与PCL骨支架表面黏附紧密;表面修饰后得到的PCL-CS/HA复合骨支架的力学性能比PCL骨支架略有降低,但是仍达到松质骨要求;表面水接触角由原来的65°减小为42°,改善了骨支架的亲水性,有利于细胞在支架表面的粘附;CS/HA的加入加快了骨支架的降解速度,同时能中和PCL骨支架降解时产生的酸性物质,改善了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PCL-CS/HA浸泡液中细胞最具活性且增殖数量最多,表明CS和HA的加入有效提升了骨支架的细胞增殖活性。

张广程[3](2019)在《纳米基因工程与温敏型水凝胶支架在组织工程软骨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的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目的】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MSCs),为下一步实验和研究提供材料。【材料与方法】1.RMSCs的分离纯化培养从5-6周龄的Sprague Dawley(SD)大鼠后腿骨中提取大鼠骨髓,用D-Hanks液稀释以充分掺入,800 rpm/min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用DMEM轻柔地将细胞分散成单细胞悬浮液。将此悬浮液缓慢加入密度淋巴细胞分离培养基(ρ:1.077g/cm-3)的表面,并以3000 rpm/min离心20分钟,取出单核细胞层并用D-Hanks液洗涤两次,置入含有20%胎牛血清(FBS)的DMEM培养瓶中进一步培养。2.RMSCs的鉴定通过台盼蓝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将培养瓶放置于37℃、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更换培养基,弃去未贴壁的细胞,并且每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待细胞融合长满培养瓶底部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并传代。通过流式细胞术及体外定向诱导分化鉴定第三代RMSCs细胞。【结果】1.形态观察:接种后,RMSCs分布于培养瓶底部,呈圆形,细胞质明亮,折射性好。单个细胞在24小时后开始粘附于壁,增大并且细胞质向外延伸,类似于成纤维细胞,48小时后,贴壁细胞的形态为梭形,三角形,扇形及圆形。5天后,细胞形成分散的集落。2.流式细胞检测: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CD29和CD44阳性率分别达到95.34%、85.12%,而CD34和CD45阴性率分别为4.69%、5.12%。MTT生长曲线显示细胞增殖较快,生长状况稳定。3.体外定向诱导分化:诱导成脂实验中,经鉴定细胞内有脂滴集聚,证明定向成脂较好;诱导成骨细胞,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到细胞内有较多的钙结节,证明定向成骨较好;诱导软骨细胞,经Ⅱ型胶原-FITC染色测定,在绿色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呈现绿色,呈阳性表达软骨细胞特性。【结论】联合运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培养RMSCs,可获得纯度高、增殖速度快、生物学特征稳定的RMSCs,为下一步实验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第二部分纳米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及Sox9基因转染【目的】探讨通过纳米阳离子脂质体将Sox9基因转入RMSCs并实现其表达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简而言之,准确称取350mg 2,3-二油酰基-丙基(2,3-Dioleoyloxy-propyl)-trimethylammonium,DOTAP)溶解于1ml氯仿中,并与370mg二油酰基卵磷脂(1,2-diole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DOPC)混合。用氯仿将混合物总体积稀释至10ml并涡旋10分钟。使用旋转蒸发器在50℃下蒸发溶剂,使DOTAP和DOPC以薄膜分散在管壁上。干燥后继续蒸发1小时以除去残余溶剂。将脂质膜制成粉末并在剧烈搅拌下溶解于4ml水中以形成阳离子脂质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动态激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对该制剂进行进一步表征。取一定量的阳离子脂质体,加水稀释定容至10 m L,稀释液加入样品池中进行测定,以微粒个数为基准,测定粒径和Zeta电位。每个样品测定6次,取平均值。取一定量的阳离子脂质体,加水稀释定容至10 m L,取稀释液适量至小烧杯中,静置10 min,加3%磷钨酸负染,吸取负染液滴至铜网上,滤纸吸去多余染色液,静置30 min,使微粒沉积在铜网上,利用TEM观察粒径大小和形态。所有测量均在25℃下进行。2.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录因子Sox9的RMSCs诱导分化研究采用体外培养的第三代RMSCs进行后续实验。首先将Sox9质粒与阳离子脂质体溶液(不含FBS)在室温下充分混合,静置20分钟。然后将此混合物添加到含有RMSCs的6孔板中,并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小时后换完全培养基培养,继续培养做后续检测与鉴定。其中,细胞转染分为3组,(1)实验组:阳离子脂质体载Sox9质粒的转染组;(2)对照组1:仅含等量的阳离子脂质体;(3)对照组2:市售Lipofectamine 2000载Sox9质粒的转染组。培养6天后,用免疫化学法鉴定细胞。3.检测Sox9基因表达对于上述实验,接着连续培养7天后,收集细胞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实验)测定RMSCs中Sox 9的表达量及持续时间。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阳离子脂质体的鉴定阳离子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85.76±3.48nm,zeta电位为15.76±2.1m V,说明该阳离子脂质体具有纳米颗粒的单分散性质。阳离子脂质体的TEM与具有小于100nm的小尺寸DLS具相同的结果,具有预期的均匀类球形特点。2.R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形态变化用Sox9基因转染RMSCs7天后,细胞突起变长,细胞体变宽,折射率增加。通过MTT法描述生长曲线,结果显示Sox9基因转染后细胞的增殖速率较快,生长状态良好,可见毒性较小。3.ELISA检测RMSCs内Sox9基因的表达通过ELISA法检测Sox9蛋白的表达量,与市售脂质体相比,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较高,且保证质粒浓度为100ng/孔时达到最佳转染浓度。【结论】运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纳米阳离子脂质体,可以以Sox9 c DNA基因为靶点,成功转染RMSCs并具有软骨样表型,且Sox9基因表达稳定。第三部分温敏型水凝胶支架的构建【目的】体外构建具有温度敏感性的壳聚糖水凝胶支架。【材料与方法】将壳聚糖加入到0.1mol/L盐酸溶液中,形成最终浓度为2%(w/v)的溶液A,配制体积分数为50%(w/v)的β-甘油磷酸钠溶液。然后合并两种溶液并以不同比例(v/v)混合,将制备一系列不同比例的水凝胶保持在4℃液体状态,并在37℃下测试温度敏感性。采用SEM观察其形貌特征,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溶胀性能测试、体外释放能力、体外降解程度、体外增殖等实验。【结果】1.在37℃下观察不同比例壳聚糖水凝胶的成胶形成过程。结果显示,壳聚糖和β-甘油磷酸钠的比例不同,其成胶时间不同,随着β-甘油磷酸钠量的递增,成胶时间从30分钟下降至3分钟。2.SEM观察:凝胶支架孔结构均匀致密,一定的孔隙率(85%)很好的模拟了细胞生长的外基质环境。3.力学压缩测试:随着β-甘油磷酸钠比例的增加,水凝胶支架力学强度也随之增加。4.凝胶溶胀度测试:随着β-甘油磷酸钠的增加,水凝胶支架溶胀度呈现降低的趋势。5.凝胶释放、体外降解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壳聚糖和β-甘油磷酸钠的比例为5:1时,水凝胶支架累计释放量最小,体外降解的最少。6.凝胶体外增殖测试:水凝胶浓度越低,细胞增殖率越高。【结论】使用壳聚糖与β-甘油磷酸钠可以成功制备不同比例的温敏型水凝胶生物支架,其比例为5:1时水凝胶支架最为稳定,更加符合组织工程支架的要求。第四部分应用纳米基因工程转染Sox9基因的RMSCs与温敏型水凝胶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目的】应用纳米基因工程转染Sox9基因的RMSCs与温敏型水凝胶支架在裸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材料与方法】将转染2周的RMSCs细胞,与温敏壳聚糖水凝胶混合并皮下注射到裸鼠背部。将裸鼠体内实验分为4组:未转染Sox9基因的RMSCs-壳聚糖-水凝胶复合体(A组),转染Sox9基因的RMSCs壳聚糖-水凝胶复合体(B组),未转染Sox9基因的RMSCs(C组)和壳聚糖水凝胶(D组)。SPF级环境下喂养4周后,观察裸鼠皮下注射部位组织以观察软骨的形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番红O染色,胶原II、Ⅸ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鉴定,采用Western-Blot对形成的软骨进行进一步鉴定。【结果】在饲养4周后处死裸鼠并解剖注射部位。在A组和B组中发现相似的薄片样组织结构,B组外观类似半透明软骨,A组外观类似纤维组织;而C组和D组未见类似组织结构。HE染色显示:A组组织无完整软骨细胞形态,而B组组织中可见细胞的聚集,类似于软骨细胞表达;Safranin O染色显示:A组无正常软骨组织,B组细胞形态与排列与正常软骨组织无明显差异;II、Ⅸ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组织未见明显软骨细胞形成,B组组织中可见软骨细胞形成,脱蜡后细胞质呈棕黄色,细胞核呈空泡状。【结论】应用纳米基因工程转染Sox9基因的RMSCs与温敏型水凝胶支架在裸鼠体内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软骨,且工程支架可以被分解吸收,为软骨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韩微[4](2018)在《基于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益严峻的白色污染迫使人们减少对石油基原料的塑料产品的依赖,促使人们对可降解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聚乳酸(PLA)作为一种最有能力替代石油基塑料的可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无毒性与特有的透明度,但是它的疏水性和难控制的降解周期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文通过非溶剂致相分离法(NIPS)制备了一系列基于聚乳酸/壳聚糖(PLA/CS)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并对该膜进行了适当的参数优化和表面修饰,探究了复合膜的降解性能等。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方法和溶剂-非溶剂体系制膜过程的难易程度、膜的透明度与亲疏水性,确定了将NIPS方法和氯仿/DMF-水体系结合起来是基于PLA/CS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的最优制备体系。得到的具有抗菌性能的PLA/CS多孔薄膜与纯PLA膜相比,透明度基本不变,对可见光的透过率达到95%以上;亲水性提高,与水的接触角大约由80°减小至72°;体外降解速率加快,降解12周后的失重率大约由17%提高到24%。2)随着CS溶液在PLA和CS共混溶液中所占体积比例的增加,PLA/CS复合膜的孔径先减小后增加,同时该膜的体外降解速率与孔径呈正相关关系,孔径越大,降解速率越快。其中当PLA溶液与CS溶液的共混比例为6/1(V/V)时,复合膜的孔径最小,水解速率最慢。另外,CS在该膜的抗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CS含量越高,抗菌率越高。此外,用嵌段共聚物F127修饰后的PLA/CS复合膜的孔径分布均匀性明显提高,但其透明度明显下降了30%。用等离子体处理方法修饰后的PLA/CS复合膜的体外降解速率加快了将近18%,抗菌性能明显提高。3)为了促使PLA/CS复合膜在可见光下降解,在复合膜中添加二硫化钼(MoS2)纳米粒子。当可见光照射后,MoS2吸收光能产生自由基,将能量传递给复合膜,促进PLA/CS/MoS2复合膜在可见光下能够被光催化降解。同时该光降解过程可以通过控制MoS2的含量实现降解速率可控,从而使该材料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光—生物双降解材料。当MoS2含量为10%(W/W)时,该复合膜的光降解失重率最高,光照8天后的失重率高达22%左右。以上结果表明,本论文制备的基于PLA/CS的复合膜集自支撑、高透度、可降解和抗菌性四者于一体,能大面积制备,降解速度可控,是一种优良的生物医学材料和包装材料。

张青[5](2018)在《改性石墨烯—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静电纺丝技术是利用外加电场制备直径在亚微米级的纤维的一种简单方便的技术。它不仅适用于合成高聚物也适用于天然高聚物。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的聚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具有纤维直径小,比表面积高的特点,并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作为组织工程的支架、伤口包扎材料和药物释放的载体。但是由于其力学性能差,在实际使用中脆性很大,韧性差,容易发生脆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它的应用。可以通过添加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作为增强体来改善聚羟基丁酸酯的力学性能。本论文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十八胺与氧化石墨烯上的环氧基之间的亲核加成反应,制备出十八胺改性石墨烯,改善了氧化石墨烯在三氯甲烷中的分散性。以三氯甲烷/DMF为溶剂,将改性石墨烯分散在聚羟基丁酸酯的纺丝液中进行静电纺丝,制备出改性石墨烯/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了改性石墨烯的加入对改性石墨烯/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化学结构,结晶结构,热稳定性,接触角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2)以EDC/NHS为缩合剂,利用十八胺与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之间的酰胺化反应,制备出十八胺改性碳纳米管,提高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在三氯甲烷中的分散稳定性。以三氯甲烷/DMF为溶剂,将改性碳纳米管分散在聚羟基丁酸酯的纺丝液中进行静电纺丝,制备出改性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了改性碳纳米管的加入对改性石墨烯/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化学结构,结晶结构,热稳定性,接触角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3)以三氯甲烷/DMF为溶剂,将改性石墨烯和改性碳纳米管同时分散在聚羟基丁酸酯的纺丝液中进行静电纺丝,制备出改性石墨烯/改性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了改性石墨烯和改性碳纳米管的加入对改性石墨烯/改性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化学结构,结晶结构,热稳定性,接触角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徐亚文[6](2017)在《基于温敏水凝胶支架的体内外软骨再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伤或疾病导致的软骨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软骨再生能力差,缺乏血供,临床上治疗一直是外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组织工程软骨技术能在功能和结构上完全修复软骨缺损。然而,支架材料异物反应的问题依旧限制着组织工程软骨技术的推广。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首先尝试利用无支架软骨膜片技术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然而软骨膜片力学强度差,难以塑形。针对形态控制问题,我们猜测PCL内核可赋予软骨膜片特殊形态与力学强度。结果证实PCL内核外包软骨膜片裸鼠体内成功构建特定形态组织工程软骨。然而,PCL内核与软骨膜片间缺乏组织连续性,可见多为纤维组织或空洞,我们猜测是PCL内核分隔两侧软骨膜片所致。我们实验室已成功运用Pluronic F-127水凝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针对空洞或纤维形成问题,本实验尝试在软骨膜片内注射温敏水凝胶Pluronic F-127软骨细胞复合物或是单纯内注射Pluronic F-127水凝胶,无特殊处理组作为对照组。结果证明凝胶细胞复合物能促进PCL内核与软骨膜片的组织整合。无处理组均为不连续软骨组织。单纯Pluronic F-127水凝胶组未见理想结果。基于上述结果,可见软骨膜片复合PCL内核能构建特定形态组织工程软骨,裸鼠体内维持稳定。内注射Pluronic F-127水凝胶软骨细胞复合物有助于促进再生软骨组织整合。新型温敏HPCH水凝胶得到了我们实验室的关注。物理特性表明凝胶化的HPCH具有柔韧性,适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本研究通过自体皮下注射HPCH软骨细胞复合物,探讨HPCH水凝胶作为可注射支架材料的可行性,交联透明质酸作为对照组。结果证明HPCH水凝胶异物炎症反应严重,再生软骨山羊皮下易被吸收。体外构建是解决材料异物反应的主要方法。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基于HPCH水凝胶体外构建特定形态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以及体外再生软骨裸鼠体内长期转归情况。结果证实HPCH复合软骨细胞体外成功构建特定形态组织工程软骨,裸鼠皮下维持稳定。体外再生软骨山羊皮下自体回植,可见发生缩小变形的成熟软骨样组织。今后,我们将延长体外培养时间,让支架材料更充分降解,以期减轻山羊皮下免疫反应,构建长期稳定组织工程软骨。

乔天奎[7](2016)在《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功能化研究》文中提出生物可降解聚酯,如聚乳酸,聚乙交酯丙交酯,聚己内酯等,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能力和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疗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应用潜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生物可降解聚酯在组织工程、引导组织修复等方面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拓展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应用范围,更好的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需要解决力学性能,提高药物释放性能以及诱导细胞生长等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材料性能的改进。因此,本文基于电纺丝方法,对生物可降解聚酯纳米纤维膜的功能化进行了研究。1.力学:使用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和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作为交联剂和辅助交联剂对PLLA纳米纤维膜进行化学交联,增强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并且通过调控DCP和TAIC的浓度以及交联温度,来优化调整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在工作中对交联后的纳米纤维膜相应的性能,如形态,热力学,力学,降解进行了研究。发现PLLA纤维的形态交联后保持不变,但其结晶和熔融温度受到化学交联的影响。拉伸强度和模量随着TAIC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对交联温度也具有依赖性,在140℃时,交联效果最好。体外降解实验表明交联的纳米纤维膜比未交联的纳米纤维膜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化学交联提高PLLA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并保持它的力学稳定性更长,使之更适合于组织工程。2.载药:通过静电纺丝法以三氯甲烷和N,N-二甲基甲酰胺共溶剂体系制备包覆有黄腐酚的PLGA纳米纤维膜。为了增强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时的功能,还加入了5wt%聚乳酸接枝羟基磷灰石(HA-g-PLLA)。本工作的目的是揭示共混有HA-g-PLLA的载药纤维膜的相应属性,包括形态,热力学,润湿性,药物释放以及力学的效果。HA-g-PLLA的加入不仅把非晶的XN/PLGA纤维膜转变为晶体结构,也改变了膜的润湿性。各种载药纤维膜表现出持续的控制释放曲线,并且含有HA-g-PLLA的三元膜的药物释放速率比XN/PLGA二元膜的慢。三元膜的药物释放速率随着XN的加入量增加而变大。拉力试验还表明,三元膜的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二元膜。3.导电:为改善聚吡咯(PPy)与生物聚酯的界面相容性,本节制备了聚己内酯接枝改性的聚吡咯(PPy-g-PCL),将其与PLGA混纺制备平行取向结构复合纳米纤维膜。考察了PPy-g-PCL混纺比对复合纤维形貌,热稳定性,电化学活性,润湿性,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纺PPy-g-PCL对复合纤维形貌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改善了材料的亲水性和拉伸性能。同时考虑到PPy-g-PCL在微观上的导电性和纤维取向结构,纤维膜在诱导细胞生长,引导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具有方向性的组织修复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王辛[8](2016)在《聚柠檬酸酯基生物弹性体及其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认为通过对网络型聚酯生物材料的研究发现,柠檬酸是很重要的反应单体之一,主要原因是柠檬酸无毒、是人体内三羧酸代谢产物,及其特殊的分子结构。柠檬酸分子上的三羧基结构,使其能与氨基和醇羟基等官能团反应,形成分子链相互交联、互穿式的网络结构。而且网络型聚酯合成简单、价格低廉、具有可控的降解性和力学性能等,使其在组织工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其结构进行调节和改性,可以满足医学上的不同需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聚(柠檬酸-1,8-辛二醇)为主体,通过熔融缩聚将Pluronic F127接入到聚合物大分子结构中,再通过高温固化得到聚(1,8-辛二醇-柠檬酸)-co-Pluronic F127生物弹性体;进一步通过与甲壳素纳米晶须的复合,以改善弹性体的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熔融缩聚的方法制备含有Pluronic F127的聚(1,8-辛二醇-柠檬酸)-co-Pluronic F127生物弹性体,并分别对反应投料比和交联时间进行探索。通过FT-IR、DMA、DSC等对所制得的POC-co-F127弹性体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得出以下结论:通过Pluronic F127、柠檬酸和1,8-辛二醇的一步熔融缩聚将F127成功引入到弹性体网络结构中;f127的引入明显降低了弹性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了弹性体的亲水性和体外降解速率,而且,由于f127本身具有温敏性,它的存在使弹性体的水溶胀性也表现出一定的温敏特征;f127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poc的力学性能,当f127的质量分数为20%时,得到的弹性体的综合力学性能相对较好;由于f127本身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特征,所以poc-co-f127弹性体也表现出较好的血液相容性。2、通过加入甲壳素纳米晶须(cw)改善poc-co-20f127弹性体力学性能。采用ft-ir、dma、dsc、xrd等对所制得的cw/poc-co-f127纳米复合物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得出以下结论:pluronicf127、柠檬酸和1,8-辛二醇的一步熔融缩聚制备的poc-co-20f127预聚体具有水溶性,能够与cw水溶液实现均匀混合,通过干燥、固化后得到cw均匀分散于poc-co-20f127中的纳米复合物;cw的引入,明显增强了纳米复合物的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使其在骨组织工程应用中具备潜在的应用价值;cw的引入改善了poc-co-20f127弹性体的细胞毒性。3、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cw/poc-co-20f127多孔支架,并进行了结构与性能表征,得出以下结论:当cw的质量分数大于等于15%时,通过冷冻干燥法可以得到弹性体多孔支架;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压缩回复性,最大的压缩强度达到241kpa;孔隙率在80%左右,吸水率约为500%;通过对cw与poc-co-20f127预聚体的混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结构分析,提出了孔形成的机理。

吴俊[9](2014)在《PHBV改性及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生物玻璃复合PHBV制备PHBV/BG支架目的:将亲水性材料-生物玻璃(bioactive glass,BG)与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co-hydroxyvalerate),PHBV)混合制备PHBV/BG复合材料,评价复合材料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及多孔支架材料的物理特征。方法:采用“剂浇铸-粒子析出法”将一定量(10%和20%质量百分比)的生物玻璃与PHBV混合后制备PHBV/10%BG和PHBV/20%BG三维多孔支架材料及片状材料,通过静态水接触角法和吸水率检测并比较单纯PHBV及PHBV/生物玻璃复合材料的亲水性;通过细胞粘附率检测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的生长情况评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扫描电镜观察PHBV及PHBV/生物玻璃支架多孔结构并检测材料的弹性模量。结果:PHBV分别与10%BG和20%BG复合后,复合材料的孔径、孔隙率与单纯PHBV相比无明显差异。水接触角从65±1.3°降低至52±2.5°和32±1.5°,弹性模量从0.16±0.03MPa增加到0.22±0.09MPa、0.41±0.09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纯PHBV相比,细胞在复合材料上的粘附率明显提高,并随着复合材料中BG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扫描电镜观察示细胞在支架上粘附良好。结论: BG与PHBV复合可以改善PHBV材料的的亲水性,提高材料对细胞的粘附能力及力学性能。PHBV/BG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多孔支架结构。第二部分PHBV/BG复合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目的:将软骨细胞接种到PHBV和PHBV/20%BG和支架上,体外培养后植入裸鼠皮下培养,观察期体内成软骨能力,评价PHBV/20%BG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荧光标记的软骨细胞分别接种至PHBV和PHBV/20%BG支架上,培养4h和12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分布情况。将PHBV和PHBV/20%BG制成浸提液培养软骨细胞,并行CCK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软骨细胞接种到PHBV和PHBV/20%BG支架上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体外培养1周、2周、3周后行软骨细胞DNA定量检测。将体外培养3周的细胞-支架复合物移植到裸鼠皮下继续培养,至4周,8周,12周取材行组织学染色,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GAG)定量检测及弹性模量测定。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与PHBV支架相比,软骨细胞接种至PHBV/20%BG支架后向支架内部迁徙的速度更快,在支架内部分布的更为均匀。CCK检测显示经PHBV/20%BG浸提液培养的软骨细胞增殖速度更快。体外培养期间,实验组新生组织软骨细胞DN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更多,且实验组裸鼠皮下培养新生组织在支架内分布更为均匀,厚度更厚,软骨结构更为成熟,且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GAG)含量和弹性模量更高。结论:BG与PHBV复合有利于软骨细胞在支架内均匀分布及增殖,与PHBV相比,以PHBV/20%BG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软骨质量更好。第三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以及与软骨细胞隔离共培养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并通过添加诱导剂或与软骨细胞隔离共培养两种方式,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方法:抽取兔髂骨骨髓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并在光镜下观察,采用抗兔CD29、CD105、CD166单克隆抗体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取原代及传代BMSCs贴壁培养,采用CCK检测细胞增殖并绘制生长曲线。使用软骨细胞诱导剂、成骨诱导剂量及脂肪诱导剂诱导BMSCs三相分化,并行相应的组织学染色及RT-PCR检测。将BMSCs与PLA/PGA支架复合后置于transwell室内,分别放于含有DMEM培养液(对照组)和贴壁软骨细胞(实验组)的培养皿内培养8周,植入裸鼠皮下继续培养6周,行RT-PCR检测和组织学染色。结果: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细胞,第2代细胞CD29、CD105、CD166的阳性率分别为为70%±10%、77%±8%、45%±8%。经软骨化、骨化及脂肪化诱导后,相应的特异性染色均呈阳性,RT-PCR检测分别有Ⅱ型胶原、Ⅰ型胶原及aP2基因的表达。BMSCs-支架复合物与软骨细胞体外隔离共培养后有新生软骨样组织形成,RT-PCR检测显示基质含有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裸鼠皮下培养6周后实验组可以形成良好的软骨样组织,组织学染色示新生组织有软骨陷窝结构,基质富含GAG和Ⅱ型胶原,对照组新生组织皱缩,无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获得纯度较好的BMSCs,添加软骨化诱导剂及与软骨细胞隔离共培养的方式均能够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第四部分PHBV/BG复合BMSCs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PHBV/20%BG支架复合BMSCs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探讨PHBV/20%BG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兔自体BMSCs后接种至PHBV/20%BG支架体外培养3天。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的20个膝关节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10个膝关节(B组和C组共用1个关节)。于股骨髁关节面非负重区制作软骨缺损模型,缺损直径5mm、深度3mm。A组植入BMSCs-PHBV/20%BG复合物,B组关节缺损处植入PHBV/20%BG支架,C组为空白组不作处理。术后12周观察软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缺损区组织分别取材行组织学染色和Ⅱ型胶原PCR检测。结果:A组关节软骨缺损区被新生软骨样组织填充修复,关节面基本平整,并与周围软骨组织整合良好。组织学染色及PCR检测示新生组织有软骨陷窝形成,细胞外基质为GAG和Ⅱ型胶原。B组和C组软骨缺损未被修复,软骨缺损处为纤维组织填充。结论:PHBV/20%BG支架复合BMSCs后移植至关节软骨缺损区有新生软骨形成,软骨缺损修复良好,PHBV/20%BG支架可以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李绍群[10](2013)在《磺酸化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的制备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进程的进一步加剧,骨质疏松等相关疾病越来越严峻,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自体、异体骨移植骨源有限给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和风险。因此,制备出高生物学活性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成为治疗骨组织疾病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应用偶氮盐法对丝素蛋白进行磺酸化修饰,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获取磺酸化丝素蛋白及不同有机溶剂处理后样品的光谱图,通过对光谱傅里叶自退卷积、二阶导数及曲线拟合等方法测算磺酸化丝素蛋白各二级结构比率的变化。结果表明,β-折叠、无规卷曲、α-型、转角的比率分别为10.97%±1.32%、59.92%±2.72%、17.50%±2.13%、11.61%±1.17%;经90%甲醇、乙醇、异丙醇处理后,三种醇诱导二级结构改变的速率依次减缓。该过程中二级结构首先从无规卷曲转变成SilkⅠ型的α-型,然后转变成较稳定的SilkⅡ型(β-折叠),且在不同溶剂中无规卷曲和α-型之间相互转化。小鼠脾细胞(T、B细胞)的刺激反应性试验表明,磺酸化丝素蛋白的免疫原性较低。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羟基磷灰石,TEM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呈棒状,颗粒大小为100500nm×2050nm。将羟基磷灰石与磺酸化丝素蛋白混合,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具有较好性能的多孔支架,结果表明多孔支架的理想比例为SSF:SF为1:10:1,蛋白浓度为510%,羟基磷灰石为510%。体外降解试验结果提示,在三种降解体系中多孔支架的降解速率依次为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和PBS,且随着酶浓度的增加降解速率显着增加;在PBS中主要是水解机制,酶溶液中为水解和酶解协同作用。模拟体液和交替矿化结果表明,多孔支架具有较好的仿生矿化能力,在矿化基质上分别形成针状和长方体形的结晶。体内评价结果表明:SD大鼠皮下包埋试验发现该支架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家兔骨缺损模型修复试验表明,在支架材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BMP-2,均具有一定的成骨诱导性,且随着BMP-2浓度的增加诱导新骨生成越明显。为了提高机体对活性因子的利用效率,利用聚氨酯海绵填充法将不同孔径(510nm、1020nm、1530nm)的介孔SiO2添加到多孔支架中,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孔径介孔SiO2的多孔支架,荧光材料FITC的释放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包含介孔SiO2孔径越小的多孔支架缓释能力越明显。以荧光标记羊抗小鼠IgG抗体作为模型药物,研究结果也表明多孔支架对大分子蛋白也具有较好的缓释能力。SD大鼠皮下包埋表明包含介孔SiO2的多孔支架材料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本研究制备的多孔支架材料具有理想的孔径及孔隙率,体内外评价试验发现该多孔支架材料不仅具有一定的生物可降解性及良好的仿生矿化能力,而且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性;以介孔材料为药物运输载体制备的多孔支架,支架的缓释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制备的多孔支架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具有开发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潜能。

二、复合应用聚羟基丁酸酯和Pluronic F-127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合应用聚羟基丁酸酯和Pluronic F-127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聚β-羟基丁酸酯概述
        1.2.1 聚β-羟基丁酸酯的特性及应用
        1.2.2 聚β-羟基丁酸酯研究进展
    1.3 多结构的超细纤维概述
        1.3.1 超细纤维的特点
        1.3.2 超细纤维制备的研究进展
        1.3.3 超细纤维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PHB/PEO电纺丝溶液体系的流变行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纺丝液配制
        2.2.3 流变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温度对纺丝溶液黏弹性的影响
        2.3.2 温度对纺丝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2.3.3 温度对纺丝溶液流动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螺旋结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电纺溶液的配制
        3.2.4 多孔螺旋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纤维形貌表征
        3.3.2 全反射傅里叶红外测试
        3.3.3 纤维热性能测试
        3.3.4 抽提纤维中PEO组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纺丝工艺参数对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4.2 纺丝液成分对PHB基超细纤维的影响
        3.4.3 多孔结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成孔机理
        3.4.4 不同接收装置对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影响
        3.4.5 多孔螺旋结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热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电纺溶液的配制
        4.2.4 纯PHB、纯PEO纤维、PEO/PHB共混超细纤维的制备
        4.2.5 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纤维形貌表征
        4.3.2 全反射傅里叶红外测试
        4.3.3 纤维结晶度测试
        4.3.4 纤维热性能测试
        4.3.5 纤维束拉伸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形貌分析
        4.4.2 纺丝工艺参数对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形貌的影响
        4.4.3 纺丝工艺参数对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4.4.4 纺丝工艺参数对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4.4.5 有序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热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膜疏水亲油性能研究
    5.1 多孔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膜的润湿性能测试
        5.1.1 接触角测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多孔PEO/PHB核壳超细纤维膜的吸油和保油性能测试
        5.2.1 测试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选择性激光烧结制备无机物增强PCL复合骨支架及其表面修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骨组织支架的研究意义
    1.2 理想骨支架的特征及要求
    1.3 常用的骨支架材料
        1.3.1 金属材料
        1.3.2 生物陶瓷材料
        1.3.3 高分子生物材料
        1.3.4 复合材料
    1.4 常用的骨支架制备方法
        1.4.1 传统制备工艺
        1.4.2 快速成型制备工艺
    1.5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
        1.5.1 SLS的工艺过程和技术特点
        1.5.2 SLS的工艺参数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8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CL/ES复合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
    2.1 概述
    2.2 试验部分
        2.2.1 原材料和设备
        2.2.2 复合骨支架的制备
    2.3 PCL/ES复合骨支架的性能表征
        2.3.1 复合骨支架的形貌及物理性能
        2.3.2 复合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1 复合骨支架的结构和形貌
        2.4.2 复合骨支架的压缩强度
        2.4.3 复合骨支架的物相分析和分子官能团
        2.4.4 复合骨支架的热学性能
        2.4.5 复合骨支架的表面亲水性和生物活性
        2.4.6 复合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CL/MWCNTs复合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复合粉末及复合骨支架的制备
    3.3 PCL/MWCNTs复合骨支架的性能表征
        3.3.1 形貌表征
        3.3.2 力学性能测试
        3.3.3 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3.4 生物相容性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复合骨支架的形貌
        3.4.2 复合骨支架的力学性能
        3.4.3 MWCNTs对骨支架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
        3.4.4 PCL/MWCNT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4.5 复合骨支架的细胞毒性和增殖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CL/ES/MWCNTs复合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复合骨支架的制备
        4.2.3 模拟体液的配置
        4.2.4 细胞的提取、培养与传代
    4.3 PCL/ES/MWCNTs复合骨支架的性能表征
        4.3.1 复合骨支架的形貌和力学性能测试
        4.3.2 复合骨支架的XRD衍射实验
        4.3.3 水接触角测试
        4.3.4 矿化试验
        4.3.5细胞的黏附和增殖实验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骨支架的形貌与力学强度
        4.4.2 复合骨支架的物相组成
        4.4.3 复合骨支架的亲水性
        4.4.4 复合骨支架的生物活性
        4.4.5 复合骨支架的细胞黏附和增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PCL/n-HA复合骨支架的制备及性能
    5.1 概述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
        5.2.2 复合骨支架的制备
    5.3 PCL/n-HA复合骨支架的性能表征
        5.3.1 形貌和力学性能的测试
        5.3.2 孔隙率的测试
        5.3.3 XRD测试分析
        5.3.4 细胞的毒性和增殖实验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复合骨支架的形貌、孔隙率与力学强度
        5.4.2 复合骨支架的物相组成
        5.4.3 复合骨支架的细胞毒性和增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Chitosan/HA表面修饰PCL多孔骨支架
    6.1 概述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材料
        6.2.2 Chitosan/HA表面修饰PCL骨支架的制备
    6.3 复合骨支架的性能表征
        6.3.1 形貌和力学性能的测试
        6.3.2 XRD实验分析
        6.3.3 水接触角测试
        6.3.4 体外降解率的测定
        6.3.5 细胞毒性和增殖实验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复合骨支架的形貌
        6.4.2 复合骨支架的力学性能
        6.4.3 复合骨支架的物相组成
        6.4.4 复合骨支架的亲水性
        6.4.5 复合骨支架的生物降解性能
        6.4.6 复合骨支架的细胞毒性和增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纳米基因工程与温敏型水凝胶支架在组织工程软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纳米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及 Sox9 基因转染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温敏型水凝胶支架的构建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应用纳米基因工程转染 Sox9 基因的 RMSCs 与温敏型水凝胶支架构建组织工程软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温敏型复合支架在软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白色污染现状
        1.1.2 白色污染危害
        1.1.3 白色污染解决措施
    1.2 可降解材料
        1.2.1 生物降解材料
        1.2.2 光降解材料
        1.2.3 光—生物双降解材料
    1.3 可降解自支撑薄膜的制备原料
        1.3.1 聚乳酸
        1.3.2 壳聚糖
    1.4 基于聚乳酸材料的改性和制备方法
        1.4.1 基于聚乳酸材料的常用改性方法
        1.4.2 基于聚乳酸薄膜的常用制备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的制备体系的确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基于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薄膜的体系探讨
        2.3.1 方法的选择
        2.3.2 溶剂的选择
        2.3.3 非溶剂的选择
    2.4 基于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薄膜的表征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体系的确立
        2.5.2 形貌
        2.5.3 红外
        2.5.4 接触角
        2.5.5 透明度
        2.5.6 热分析
        2.5.7 降解性能
        2.5.8 抗菌性能
    2.6 本章小结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比例的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不同比例的基于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的制备
    3.4 不同比例的基于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的表征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形貌
        3.5.2 红外
        3.5.3 接触角
        3.5.4 透明度
        3.5.5 热分析
        3.5.6 降解性能
        3.5.7 抗菌性能
        3.5.8 表面改性
    3.6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降解的聚乳酸/壳聚糖/二硫化钼自支撑薄膜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聚乳酸/壳聚糖/二硫化钼自支撑薄膜的制备
    4.4 聚乳酸/壳聚糖/二硫化钼自支撑薄膜的表征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1 形貌
        4.5.2 结构
        4.5.3 光学性质
        4.5.4 可见光降解性能
    4.6 本章小结
    4.7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期刊论文
    申请专利
致谢

(5)改性石墨烯—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静电纺丝
        1.1.1 静电纺丝技术概述
        1.1.2 静电纺丝的装置及原理
        1.1.3 静电纺丝的影响因素
        1.1.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应用
    1.2 聚羟基丁酸酯简介
        1.2.1 聚羟基丁酸酯
        1.2.2 PHB的性质
        1.2.3 PHB的应用
    1.3 石墨烯简介
        1.3.1 石墨烯
        1.3.2 氧化石墨烯
        1.3.3 氧化石墨烯的功能化修饰
        1.3.3.1 共价键功能化修饰
        1.3.3.2 非共价键功能化修饰
    1.4 碳纳米管
        1.4.1 碳纳米管的功能化修饰
        1.4.1.1 共价键功能化改性
        1.4.1.2 非共价键功能化改性
    1.5 石墨烯、碳纳米管在静电纺丝中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改性石墨烯/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改性石墨烯的制备
        2.2.2.1 反应机理
        2.2.2.2 十八胺改性石墨烯的制备
        2.2.3 改性石墨烯/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2.2.3.1 GO-ODA/PHB纺丝液的制备
        2.2.3.2 静电纺丝制备GO-ODA/PHB复合纳米纤维膜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1 扫描电镜测试(SEM)
        2.3.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2.3.3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2.3.5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3.6 热重分析(TG)
        2.3.7 分散性测试
        2.3.8 接触角测试
        2.3.9 力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改性石墨烯的研究
        2.4.1.1 改性石墨烯的分散性研究
        2.4.1.2 改性石墨烯形貌分析
        2.4.1.3 改性石墨烯红外光谱分析
        2.4.1.4 改性石墨烯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1.5 改性石墨烯拉曼光谱分析
        2.4.1.6 改性石墨烯X-射线衍射分析
        2.4.2 改性石墨烯/聚羟基丁酸酯纳米纤维膜的研究
        2.4.2.1 复合纳米纤维膜形貌分析
        2.4.2.2 复合纳米纤维膜红外光谱分析
        2.4.2.3 复合纳米纤维膜X-射线衍射分析
        2.4.2.4 复合纳米纤维膜TG分析
        2.4.2.5 复合纳米纤维膜水接触角测试分析
        2.4.2.6 复合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
        3.2.2.1 反应机理
        3.2.2.2 十八胺改性碳纳米管的制备
        3.2.3 改性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3.2.3.1 MWCNT-ODA/PHB复合纺丝液的制备
        3.2.3.2 静电纺丝制备MWCNT-ODA/PHB复合纳米纤维膜
    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1 扫描电镜测试(SEM)
        3.3.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3.3.3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3.3.4 X-射线衍射测试(XRD)
        3.3.5 热重分析(TG)
        3.3.6 分散性测试
        3.3.7 接触角测试
        3.3.8 力学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改性碳纳米管的研究
        3.4.1.1 改性碳纳米管的分散性研究
        3.4.1.2 改性碳纳米管红外光谱分析
        3.4.1.3 改性碳纳米管拉曼光谱分析
        3.4.2 改性碳纳米竹/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研究
        3.4.2.1 复合纳米纤维膜扫描电镜分析
        3.4.2.2 复合纳米纤维膜红外光谱分析
        3.4.2.3 复合纳米纤维膜X-射线衍射分析
        3.4.2.4 复合纳米纤维膜热稳定性分析
        3.4.2.5 复合纳米纤维膜水接触角测试分析
        3.4.2.6 复合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石墨烯与改性碳纳米管在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中的协同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改性石墨烯/改性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4.2.2.1 GO-ODA/MWCNT-ODA/PHB复合纺丝液的制备
        4.2.2.2 静电纺丝制备GO-ODA/MWCNT-ODA/PHB复合纳米纤维膜
    4.3 测试与表征
        4.3.1 扫描电镜测试(SEM)
        4.3.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4.3.3 X-射线衍射测试(XRD)
        4.3.4 热重分析(TG)
        4.3.5 接触角测试
        4.3.6 力学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纳米纤维膜扫描电镜分析
        4.4.2 复合纳米纤维膜红外光谱分析
        4.4.3 复合纳米纤维膜X-射线衍射分析
        4.4.4 复合纳米纤维膜热稳定性分析
        4.4.5 复合纳米纤维膜水接触角测试分析
        4.4.6 复合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基于温敏水凝胶支架的体内外软骨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绪论
第一章 温敏水凝胶复合软骨细胞促进再生软骨组织整合
    第一节 软骨膜片复合PCL内核构建特殊形态组织工程软骨可行性
    第二节 可注射支架促进软骨膜片体内再生软骨组织整合可行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型温敏HPCH水凝胶作为支架材料体内外构建软骨可行性
    第一节 HPCH理化特征
    第二节 HPCH作为可注射支架材料大动物皮下成软骨可行性
    第三节 HPCH作为支架材料体外构建特殊形态软骨可行性
    第四节 HPCH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大动物皮下自体回植成软骨能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及投寄论文

(7)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功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可降解聚酯
        1.2.1 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分类
    1.3 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功能化
        1.3.1 聚合改性
        1.3.2 共混改性
        1.3.3 其他改性方法
    1.4 生物可降解聚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选题及意义
第二章 化学交联增强PLLA静电纺丝膜的力学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2.2.3 静电纺丝膜的化学交联过程
    2.3 材料的表征
        2.3.1 红外光谱表征(IR)
        2.3.2 扫描电镜(SEM)
        2.3.3 差示扫描量热(DSC)
        2.3.4 拉伸性能测试
        2.3.5 体外降解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材料的红外分析
        2.4.2 材料形貌
        2.4.3 材料的热力学性质
        2.4.4 材料的力学性能
        2.4.5 材料的体外降解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腐酚/HA-g-PLLA/PLGA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载药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载药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3.3 材料的表征
        3.3.1 红外光谱表征(IR)
        3.3.2 扫描电镜(SEM)
        3.3.3 差示扫描量热(DSC)
        3.3.4 亲水性表征
        3.3.5 黄腐酚稳定性测试
        3.3.6 药物释放
        3.3.7 力学性能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纤维形貌分析
        3.4.2 红外分析
        3.4.3 DSC分析
        3.4.4 亲水性分析
        3.4.5 黄腐酚的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行为
        3.4.6 载药静电纺丝膜的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可降解的导电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生物可降解导电聚吡咯的制备
        4.2.3 导电聚吡咯复合静电纺丝膜的制备
    4.3 材料的表征
        4.3.1 红外光谱表征(IR)
        4.3.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
        4.3.3 电导率测试
        4.3.4 电活性测试
        4.3.5 扫描电镜(SEM)
        4.3.6 热失重测试(TGA)
        4.3.7 力学性能测试
        4.3.8 接触角测试
        4.3.9 体外降解行为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导电聚吡咯的结构分析
        4.4.2 PPy-g-PCL的导电性能分析
        4.4.3 PPy-g-PCL的电活性分析
        4.4.4 复合纺丝膜的形貌
        4.4.5 复合纺丝膜的热稳定性
        4.4.6 复合纺丝膜的力学性能
        4.4.7 复合纺丝膜的亲水性
        4.4.8 复合纺丝膜体外降解行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聚柠檬酸酯基生物弹性体及其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降解生物弹性体
        1.2.1 热塑性(物理交联)可降解生物弹性体
        1.2.2 热固性(化学交联)可降解生物弹性体
    1.3 可降解生物弹性体的应用
        1.3.1 血管工程
        1.3.2 骨组织工程
    1.4 Pluronic F127
    1.5 甲壳素与甲壳素纳米晶须
        1.5.1 甲壳素简介
        1.5.2 甲壳素纳米晶须
        1.5.3 甲壳素纳米晶须增强复合材料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聚 (1, 8-辛二醇-柠檬酸)-co-Pluronic F127生物弹性体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POC-co-F127生物弹性体的制备
        2.2.4 POC-co-F127生物弹性体结构和性能表征
    2.3 结果分析
        2.3.1 POC-co-F127弹性体结构分析
        2.3.2 Pluronic F127质量分数对POC-co-F127预聚体的影响
        2.3.3 Pluronic F127含量对POC-co-F127弹性体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甲壳素纳米晶须/POC-co-20F127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CW的制备和CW/POC-co-20F127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4 CW/POC-co-20F127纳米复合物结构和性能的表征
    3.3 结果分析
        3.3.1 CW/POC-co-20F127纳米复合物结构分析
        3.3.2 CW/POC-co-20F127纳米复合物的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甲壳素纳米晶须/POC-co-20F127多孔支架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CW/POC-co-20F127多孔支架的制备
        4.2.4 CW/POC-co-20F127多孔支架的表征
    4.3 结果分析
        4.3.1 CW/POC-co-20F127多孔支架的SEM图像
        4.3.2 压缩力学分析
        4.3.3 孔隙率分析
        4.3.4 吸水率分析
        4.3.5 CW/POC-co-20F127成型机理探索
        4.3.6 CW/POC-co-20F127多孔支架成型原理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PHBV改性及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HBV 复合生物玻璃制备 PHBV/BG 支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HBV/BG 复合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及与软骨细胞隔离共培养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PHBV/BG 支架复合 BMSCs 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磺酸化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的制备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1.1 骨组织工程材料发展历程
        1.1.2 天然高分子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1.3 无机高分子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1.4 复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2 具有缓释性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1.2.1 三维多孔支架作为运输载体
        1.2.2 包封生长因子
        1.2.3 刺激—应答聚合物
        1.2.4 其他运输方式
    1.3 生物活性因子的应用
        1.3.1 骨形态发生蛋白
        1.3.2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3.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点
    1.5 本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磺酸化丝素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免疫原性
    2.1 试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及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丝素蛋白的提取
        2.2.2 丝素蛋白的磺酸化修饰及结构表征
        2.2.3 不同溶剂处理磺酸化丝素蛋白及其二级结构测定
        2.2.4 磺酸化丝素蛋白的免疫原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丝素蛋白的提取
        2.3.2 丝素蛋白的磺酸化修饰
        2.3.3 丝素蛋白修饰前后的红外光谱
        2.3.4 乙醇处理前后磺酸化丝素蛋白的二级结构变化
        2.3.5 磺酸化丝素蛋白的二级结构
        2.3.6 不同溶剂处理后 SSF 的二级结构变化
        2.3.7 磺酸化丝素蛋白的免疫原性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SF/HA 多孔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3.1 试验药品及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3.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磺酸化丝素蛋白的制备
        3.2.2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3.2.3 SSF/nHA 复合多孔材料的制备
        3.2.4 复合多孔材料的孔隙率测定
        3.2.5 复合多孔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6 复合多孔材料的 FTIR 分析
        3.2.7 复合多孔材料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羟基磷灰石的红外光谱分析
        3.3.2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3.3.3 纳米羟基磷灰石的 TEM 图片
        3.3.4 复合多孔支架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3.3.5 复合多孔支架的 XRD 分析
        3.3.6 复合多孔支架的孔隙率
        3.3.7 复合多孔材料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3.8 复合多孔支架的能谱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SF/nHA 多孔支架体外降解及矿化研究
    4.1 试验药品及仪器
        4.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4.1.2 主要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多孔支架的制备
        4.2.2 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多孔支架的降解
        4.2.3 不同酶溶液中多孔支架的降解
        4.2.4 模拟体液矿化法
        4.2.5 交替矿化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体外降解速率的测定
        4.3.2 降解速率的回归分析
        4.3.3 降解液的 pH 变化
        4.3.4 降解支架的 FTIR 分析
        4.3.5 体外降解多孔支架的 SEM 分析
        4.3.6 影响体外降解的因素
        4.3.7 模拟体液矿化多孔支架 SEM 分析
        4.3.8 交替矿化多孔支架 SEM 分析
        4.3.9 体外矿化 FTIR 分析
        4.3.10 体外矿化能谱分析
    4.4 讨论
        4.4.1 降解机理的探讨
        4.4.2 体外矿化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SF/HA 多孔支架的组织相容性及成骨诱导性
    5.1 试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5.1.1 主要试剂及药品
        5.1.2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
        5.1.3 试验动物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材料的制备
        5.2.2 多孔支架的 SD 大鼠皮下包埋
        5.2.3 SD 大鼠的观察
        5.2.4 SD 大鼠皮下包埋支架的组织切片观察
        5.2.5 家兔骨损伤模型的构建及修复
        5.2.6 术后家兔的观察
        5.2.7 骨修复材料的组织切片观察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术后 SD 大鼠的观察
        5.3.2 SD 大鼠皮下包埋支架的组织相容性研究
        5.3.3 术后家兔的观察
        5.3.4 骨修复材料的组织切片观察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具有缓释性能 HA/SiO_2多孔支架的制备及组织相容性研究
    6.1 试验药品及仪器
        6.1.1 主要试验试剂
        6.1.2 主要试验仪器
        6.1.3 试验原料
    6.2 试验方法
        6.2.1 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6.2.2 不同孔径介孔材料的制备
        6.2.3 丝素蛋白的提取与修饰
        6.2.4 大孔介孔支架材料的制备
        6.2.5 多孔支架的氨基化修饰
        6.2.6 多孔支架对荧光素的吸附
        6.2.7 多孔支架对荧光标记羊抗小鼠 IgG 抗体的吸附
        6.2.8 多孔支架偶联磺酸化丝素蛋白
        6.2.9 缓释性能研究
        6.2.10 多孔支架的组织相容性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介孔二氧化硅的 FTIR
        6.3.2 介孔二氧化硅的 TEM
        6.3.3 介孔二氧化硅的 SAXRD
        6.3.4 多孔支架孔隙率的测定
        6.3.5 多孔支架的 FTIR
        6.3.6 多孔支架的图片
        6.3.7 大孔/介孔支架的释放性能
        6.3.8 大孔/介孔支架的组织相容性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复合应用聚羟基丁酸酯和Pluronic F-127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结构的PEO/PHB核壳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婷婷. 北方民族大学, 2020
  • [2]选择性激光烧结制备无机物增强PCL复合骨支架及其表面修饰[D]. 张平生. 南昌大学, 2019(01)
  • [3]纳米基因工程与温敏型水凝胶支架在组织工程软骨中的应用[D]. 张广程.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4]基于聚乳酸/壳聚糖的可降解自支撑薄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韩微. 东南大学, 2018(05)
  • [5]改性石墨烯—碳纳米管—聚羟基丁酸酯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青. 天津工业大学, 2018(11)
  • [6]基于温敏水凝胶支架的体内外软骨再生[D]. 徐亚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7]生物可降解聚酯的功能化研究[D]. 乔天奎. 长春工业大学, 2016(11)
  • [8]聚柠檬酸酯基生物弹性体及其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D]. 王辛. 东华大学, 2016(06)
  • [9]PHBV改性及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D]. 吴俊. 苏州大学, 2014(10)
  • [10]磺酸化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的制备及评价[D]. 李绍群.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聚羟基丁酸酯与Pluronic F-127复合用作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