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的思考

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的思考

一、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孙妮[1](2020)在《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学习任务单是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基于心理理论与技术、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精准分析学情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加深课堂体验,拓展延伸心理课堂,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手段。学习任务单应具有创造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搞"花架子",凸显学生主体性,尊重个体差异性。遵照以上原则,教师分别设计与应用课前预习类、课堂活动类、课后拓展类学习单。学习任务单的应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习得相应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也增加了心理辅导活动课堂的容量与课程深度,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

李超[2](2020)在《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实现“活而有序”》文中指出"活而有序"是符合新课改"以生为本"理念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容易上得生动活泼,但也容易出现"无序"现象。本文在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思考,对于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容易出现的"活而无序"现象做了主客观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实现"活而有序"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周芳[3](2020)在《小学校园欺凌辅导活动课设计中选择轮的优化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校园欺凌现象在我国屡见不鲜,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严重威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基于校园良好风气角度,将集体教育作为着重点,通过对选择轮理论技术的应用,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融合设计,促使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校园欺凌中的角色心理,同时,将活动课的目标重点设置为旁观者辅导,并借助选择轮工具这一主线,让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行为,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此类事件,以望借鉴。

李丹[4](2019)在《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积极心理取向》文中研究表明人际认知是影响人际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人际交往过程的复杂性,人际认知中存在的积极或消极的倾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很难被察觉,本研究将人际认知倾向作为自变量来研究人际认知倾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并通过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对高中生的人际适应进行干预。本研究的目的:(1)了解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和人际适应水平的基本现状;(2)验证人际认知倾向与人际适应的关系;(3)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开发一套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方案;(4)通过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进行干预,验证人际认知倾向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采用范宏振编制的《人际认知偏向问卷》和《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中的《人际适应分量表》对南昌市某高中90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人际认知倾向和人际适应现状,验证两变量之间的关系。选择两个同质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组控制组,使用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六周的课程教学,对对照组进行为期六周与人际认知无关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课程教学,结合问卷和访谈结果考察干预效果。结果表明:(1)高中生人际认知整体上倾向于积极,但积极程度较低,判断标准略严格。且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在性别、家庭经济条件和拥有好友数三个人口学变量上有显着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加积极,判断标准更加严格;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良好的高中生比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高中生的人际认知倾向更加积极,判断标准更加严格;拥有的好友数越多,其人际认知倾向越积极,判断标准越严格。(2)高中生人际适应总体上中等偏上,大部分的高中生能够基本适应生活和学习中的人际关系,但仍有少部分高中生人际适应不良,超过五分之一的高中生有不同程度的人际疏离倾向。高中生人际适应在年级、是否为班干部、家庭经济条件和拥有的好友数这些人口学变量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高二年级在亲社会倾向维度和人际适应总分上都显着高于高三年级的同学;班干部学生比非班干部学生具有更高的亲社会倾向和人际适应水平,人际疏离更低;家庭条件贫困的高中生相比其他学生有较高程度的人际疏离,总体人际适应水平较低;高中生拥有的好友数越多,其亲社会倾向和人际适应水平越高,人际疏离程度越低;(3)人际认知倾向的辨别力d’与判断标准β与人际适应的亲社会倾向和人际适应总分呈显着正相关,与人际疏离呈显着负相关。即高中生的人际认知倾向越积极,且对人际问题的思考越成熟,其人际适应水平越高;(4)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人际认知的积极倾向;(5)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能够提高高中生人际适应水平。

李逸民[5](2019)在《学业韧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对初三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成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赣州市某中学初中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探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的中学生的学业韧性差异,学业韧性与学习行为的关系,最后探究学业韧性心理活动课对学习行为的改善,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作用。方法:在对赣州市64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结果,选取九年级两个班级,一个班级(n=64)作为实验班级,另外一个班级(n=60)作为对照班级,方式为心理活动课。收集两个班级的期中考试成绩。实验班级接受为期七次的学业韧性相关课程,而控制班级不做处理。课程结束后,收集实验班级、控制班级的学业韧性问卷、学习行为问卷、期末考试成绩。最后对实验班级、控制班级的前后测数据运用SPSS21.0进行分析。结果:(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的中学生的学业韧性总分均有显着差异,在学业韧性的某些维度差异显着;(2)学业韧性与学习行为、学习成绩的相关显着。学业韧性越强,学习行为表现越好,学习成绩也越高;(3)控制班级前后测学业韧性总分以及各维度的得分均无显着差异;(4)实验班级经过学业韧性活动课之后,学业韧性得分、学习行为得分、学习成绩显着提高。结论:(1)不同年级的学业韧性差异显着,学业韧性按大小排序:初二>初一>初三>高一>高二>高三;(2)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学业韧性差异显着,女生在学业韧性以及各个维度的表现均好于男生;(3)非独生子女的学业韧性表现好于独生子女;(4)学业韧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5)学业韧性活动课可以有效改善初三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陈宇[6](2019)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正日益受到关注。研究综合采用了国内外乐观研究的乐观人格论和解释风格论这两种主要取向来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乐观心理品质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在对乐观的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论述的基础上,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广西南宁市某小学的四五六三个年级,总计509名小学生进行了测量乐观心理品质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我国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并深入探讨乐观人格、自尊程度与解释风格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以积极心理学相关技术和理论为指导,采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小学高年级其中两个班的学生的乐观心理品质进行干预对比研究,探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水平的效果,以期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乐观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研究综合采用了多种心理学研究方法,通过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研究效果,结合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乐观人格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部变量上无显着差异;2.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乐观人格在年级变量上有显着差异,五年级得分显着高于六年级的得分;3.小学高年级的独生子女学生在积极解释和解释风格上显着优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4.小学高年级中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在自尊程度、积极解释、解释风格上均显着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学生;5.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自尊程度两两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6.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显着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乐观心理品质。

左宏梅,张亚琴[7](2019)在《用故事和图画滋养心灵——小学生“两绘”心育课的架构与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绘"心育课,即绘本心理活动课和绘画心理体验课,是一种在小学生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这种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心育模式,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以活动和体验为主要教学形式,实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发展、预防和矫治相结合的教育目标。本文详细论述了"两绘"心育课程的架构和实施要点。

刘文瑜[8](2018)在《生涯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高考实施3+X模式,学生从高一起就要选科;这个X的选择就决定专业的选择,并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走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需要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提升生涯适应力。本研究在调查高一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生涯辅导活动课方案。研究过程中选取低生涯适应力被试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生涯辅导活动课的效果进行分析,同时也给高中的生涯辅导活动课提供一些建议。本研究认为通过生涯辅导活动课提升高中生的生涯适应力是十分必要的。方法:首先采用《生涯适应力量表》对益阳440名高一学生进行了生涯适应力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高一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现状。然后根据生涯发展,规划等相关原理和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制定提高生涯适应力的活动课方案。并选取48名低生涯适应力学生为被试,分为实验组,控制组一,控制组二。实验前,三组成员在年龄,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和生涯适应力量表测查得分上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每周上一次生涯辅导活动课。控制组一每周接受一次无生涯适应内容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控制组二不接受任何处理。十二周后,对三个组的生涯适应力水平进行后测,以检验辅导活动课方案的效果。一个月后进行追踪后测考察效果的持续性。结果:(1)大部分益阳市高一学生生涯适应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部分学生处于较低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男生总分高于女生。(2)参加生涯辅导活动课的实验组成员的生涯适应力总分和各维度分显着提高,并在一个月后的追踪测景中仍维持较高的生涯适应力分数。本研究开发的生涯辅导活动课方案可以提高高一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结论:本研究设计的生涯辅导活动课能提高高一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活动课的影响具有持续性效果。将生涯辅导活动课应用于高一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沈秋凤[9](2018)在《春江水暖“生”先知——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精准教学探微》文中研究说明人的能动性决定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灵动性,也决定了组织精准高效课堂的难度。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主题、设计、目标、内容四个方面探索心理辅导活动课达到精准教学的方法,以期增强辅导效果、提高课堂效率,达到"助人自助"的核心目标。

陈丹[10](2018)在《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如何有效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然而,目前部分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存在一些问题,要破解这些“困境”的必要途径就是要构建科学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评价体系,为此,本文通过初步构建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实现课堂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不断提升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让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更科学、更规范、更有实效性,同时,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有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每一所学校生动、持续推进。针对本研究的核心主题一初中心理健康活动课,本文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以及问卷法。首先查阅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对文献材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然后通过专家访谈的方法初步制定了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调查问卷,在对问卷进行预测后,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修改并重新编订正式问卷再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最终的评价问卷,进而构建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问卷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等级评定,计算出各权重,根据三级指标的权重,将权重系数以百分制换算成权重分数,建立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表。并根据体系表进行了试评估,发现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其研究结果如下:一、“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包含了“辅导活动课设计”、“辅导活动课过程”和“辅导活动课效果”三个部分,其相对权重分别为 0.33、0.46 和 0.21。二、一级指标“辅导活动课设计”中,包含“活动课目标”和“活动课主题”2个二级指标。其相对权重为0.19和0.11。其中“活动课目标”指标下包含3个观测点,“活动课主题”指标下包含4个观测点。三、一级指标“辅导活动课过程”中,包含“暖身活动”、“活动进程”、“学生参与”、“教师素养”、“课后作业”5个二级指标。其相对权重分配,依次为0.05、0.12、0.17、0.14和0.04;其中“暖身活动”指标下包含2个观测点,“活动进程”指标下包含5个观测点,“学生参与”指标下包含3个观测点,“教师素养”指标下包含10个观测点,“课后作业”指标下包含2个观测点。四、一级指标“辅导活动课效果”中,包含“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2个二级指标,其相对权重分配为0.10和0.08;其中“学生成长”下包含4观测点,“教师发展”指标下包含3个观测点。五、本研究着力科学构建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中要遵循的四条原则:(1)凸显“生本”的原则;(2)强化学生“获得感”的原则;(3)深度体验的原则;(4)针对性原则。运用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初中心理活动课的目标量表信度、活动课主题量表信度、学生表现量表信度、教师素养量表信度、学生收获量表信度、教师收获量表信度、课后作业量表信度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初步阐释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三个特点:(1)充分考虑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点;(2)评价指标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3)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具有等级性。最后,作者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进行了初步应用,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

二、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实现“活而有序”(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课“活而有序”问题的提出
二、阻碍心理课实现“活而有序”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科特点来看
    (二)从学生特点来看
    (三)从教师特点看
三、心理课实现“活而有序”的思考和尝试
    (一)建立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1.规则与奖惩。
        2.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课前更好地“备”学生
        1.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因班而异”
        2.课堂活动和组织形式“因班而异”
        3.教学素材的选用“因班而异”

(3)小学校园欺凌辅导活动课设计中选择轮的优化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校园欺凌心理辅导的科学解释
    (一)校园欺负、欺凌概念
    (二)选择轮技术
二、选择轮的构建
    (一)做好问题解决关键点的选择
    (二)积极开展心理导向,对三维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1)行为目标。
        (2)情感目标。
        (3)认知目标。
三、对选择轮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开展主题调查
    (二)对美好场景进行回放,做好情感的铺垫
    (三)选择合适的角度,完成初级选择轮的构建
    (四)小组演绎,充分发挥选择轮的作用
    (五)趣味练习
    (六)拓展选择轮的运用方向
四、选择轮实践
    (一)选择轮并非是一种技术辅导,更是积极心理学的渗透
    (二)优化选择轮,更应该注重怎么做
五、结论

(4)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积极心理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人际认知倾向的相关研究
        1.1 认知与人际认知
        1.2 人际认知倾向
        1.3 人际认知倾向对人际适应的影响
    2.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
        2.1 积极心理学概述
        2.2 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
    3.高中生人际适应及其干预现状
        3.1 高中生人际适应现状
        3.2 高中生人际适应干预现状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基本思路
    3.研究意义
第三章 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与人际适应的关系
    1.研究目的
    2.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步骤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讨论
        4.1 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基本现状
        4.2 高中生人际适应基本现状
        4.3 高中生人际认知倾向、人际适应水平的关系
第四章 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方案的设计
    1.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的主题选定依据
    2.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形式和设计原则
    3.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课方案
第五章 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假设
    3.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步骤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4.1 积极心理取向的人际认知辅导对提高高中生积极人际认知倾向的有效性
        4.2 干预效果的总体分析
        4.3 干预效果的作用机制
        4.4 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六章 总结论
附录1 :问卷
附录2 :教案节选
附录3 :干预实施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5)学业韧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对初三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成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学业韧性的研究综述
        1.1.1 学业韧性的概念
        1.1.2 学业韧性的结构模型
        1.1.3 中学生学业韧性的四个维度
        1.1.4 学业韧性干预研究
    1.2 学习行为的研究综述
        1.2.1 学习行为的概念
        1.2.2 学习行为的理论研究
        1.2.3 关于学习行为的研究
    1.3 学业韧性与学习行为、学习成绩的相关性
2 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方法
    3.6 研究思路
4 研究一中学生学业韧性与学习行为的相关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的处理
    4.3 研究假设
    4.4 研究结果
        4.4.1 中学生学业韧性的总体状况
        4.4.2 中学生学业韧性的性别差异检验
        4.4.3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学业韧性差异检验
        4.4.4 中学生学业韧性的年级差异检验
        4.4.5 中学生学业韧性与学习行为的相关关系
        4.4.6 学业韧性与学习行为的回归分析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1 中学生学业韧性的总体状况
        4.5.2 中学生学业韧性的性别差异检验
        4.5.3 非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学业韧性差异检验
        4.5.4 中学生学业韧性的年级差异检验
        4.5.5 学业韧性和学习行为的结果分析
5 研究二学业韧性团体辅导改善学习行为、学习成绩的效果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假设
        5.2.4 研究设计
    5.3 学业韧性课程设计方案
        5.3.1 课程设计依据
        5.3.2 学业韧性课程
    5.4 研究结果
        5.4.1 学业韧性对比
        5.4.2 学习行为的比较
        5.4.3 学习成绩的比较
    5.5 结果分析与讨论
        5.5.1 学业韧性比较结果分析
        5.5.2 学习行为的比较结果分析
        5.5.3 学习成绩的比较结果分析
        5.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乐观概述
        1.1.1 乐观的概念
        1.1.2 乐观的影响因素
        1.1.3 乐观的相关研究
    1.2 积极心理学概述
        1.2.1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1.2.2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培养研究
    1.3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1.3.1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1.3.2 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本研究创新之处
        2.3.1 在研究内容上
        2.3.2 在研究方法上
    2.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方法
    2.5 研究设计
        2.5.1 研究一: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关系研究
        2.5.2 研究二: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干预研究
3 研究一: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现状及相关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3.4.1 研究工具
        3.4.2 数据处理
    3.5 研究结果
        3.5.1 研究被试的基本情况
        3.5.2 小学生高年级学生乐观发展的情况
        3.5.3 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3.5.4 乐观人格、乐观解释风格与自尊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3.6 讨论
        3.5.1 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发展的总体情况
        3.5.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人格、乐观解释风格与自尊程度的特征
        3.5.3 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之间的关系
        3.5.4 乐观人格、乐观解释风格与自尊程度之间的关系
4 研究二: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数据处理
    4.4 研究程序和步骤
        4.4.1 准备阶段
        4.4.2 干预阶段
        4.4.3 结束阶段
    4.5 研究结果
        4.4.1 实验组、对照组基本情况描述统计
        4.4.2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的同质性检验
        4.4.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的差异性检验
        4.4.4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后测的差异分析
        4.4.5 个案研究效果
        4.4.8 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及对辅导教师的评价
    4.6 讨论
        4.6.1 实验班与对照班乐观心理品质讨论
        4.6.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干预方案的有效性评估
        4.6.3 被试对班级心理辅导的评价
5 研究结论及教育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育建议
        5.2.1 积极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
        5.2.2 积极开展户外实践活动
        5.2.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5.2.4 多使用积极反馈和积极评价
        5.2.5 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6 研究不足及展望
    6.1 研究样本小
    6.2 乐观测量工具适用性不高
    6.3 团辅干预的成员数量多
    6.4 团辅干预时间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乐观关系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与后测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方案
附录四 :干预过程用到的部分表格
附录五 :干预活动记录照片
致谢

(7)用故事和图画滋养心灵——小学生“两绘”心育课的架构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绘”心育课的实践意义
    (一) 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托,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价值导向
    (二) 以班级为实施单位,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可行路径
    (三) 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
    (四) 以结构化方式呈现,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课堂模式
二、“两绘”心育课的基本理论及实施要点
    (一) 绘本心理活动课
        1. 绘本心理活动课的基本概念
        2. 绘本心理活动课的应用原理
        3. 绘本心理活动课的教学环节
        4. 绘本心理活动课的注意事项
    (二) 绘画心理体验课
        1. 绘画心理体验课的基本概念
        2. 绘画心理体验课的应用优势
        3. 绘画心理体验课的一般操作
        4. 绘画心理体验课的教学要点
三、“两绘”心育课的课程架构
四、“两绘”心育课的教学反思

(8)生涯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生涯适应力
        2.1.1 生涯适应力的概念内涵
        2.1.2 生涯适应力的测量
        2.1.3 生涯适应力的相关研究
    2.2 生涯辅导
        2.2.1 生涯辅导的背景
        2.2.2 生涯辅导的概念和内容
        2.2.3 生涯辅导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2.4 高中生生涯辅导活动课的优势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目标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对象
        3.4.1 现状调查对象
        3.4.2 生涯辅导活动课干预的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6 研究内容
    3.7 实验设计
        3.7.1 实验设计表
        3.7.2 控制组一的活动设计
        3.7.3 额外变量的控制
        3.7.4 辅导者受训背景
        3.7.5 实验实施
    3.8 生涯辅导活动课方案的设计
        3.8.1 生涯辅导活动课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3.8.2 生涯辅导活动课方案
        3.8.3 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3.8.4 本方案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4. 研究结果
    4.1 高一年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调查
        4.1.1 高一年级学生生涯适应力整体情况
        4.1.2 高一年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性别差异检验
    4.2 生涯辅导活动课干预结果
        4.2.1 干预前的差异比较
        4.2.2 干预后的差异比较
        4.2.3 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4.2.4 控制组一前后测差异比较
        4.2.5 控制组二前后测差异比较
        4.2.6 实验组后测追踪后测差异比较
        4.2.7 控制组一后测追踪后测差异比较
        4.2.8 控制组二后测追踪后测差异比较
        4.2.9 三组前后测差值差异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高一年级学生生涯适应力总体现状分析
    5.2 生涯辅导活动课方案讨论
    5.3 生涯辅导活动课对生涯适应力影响的效果分析
    5.4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5.5 研究主要贡献和创新
    5.6 研究不足与期望
        5.6.1 研究不足
        5.6.2 对未来的期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生涯辅导活动课摘选教案一
附录二 备选面试题(1)
附录三 备选面试题(2)
附录四 生涯辅导活动课摘选教案二
附录五 《生涯的期待》学生资料
致谢

(9)春江水暖“生”先知——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精准教学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一、投石问路——集疑答惑让主题精准化
    (一) 系统性调查
    (二) 主题性调查
二、寻根溯源——理论架构让设计精准化
三、百炼成钢——有效评价让目标精准化
    1. 初定目标
    2. 有效评价
    3. 精准目标
四、不拘一格——打磨活动让内容精准化
    (一) 暖身活动建关系:源于生活, 暖身暖心
    (二) 转换工作谋提升:源于需求, 动脑走心
        1. 精角色, 准承担。
        2. 精挑战, 准平衡。
        3. 实录节选:
    (三) 结束整合促内化:源于行动, 领悟入心

(10)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质的研究
        1.1.1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涵义
        1.1.2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点
        1.1.3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作用
    1.2 关于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的研究
        1.2.1 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的原则
        1.2.2 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的基本流程
        1.2.3 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施的方法及作用
    1.3 关于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的研究
        1.3.1 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的涵义
        1.3.2 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的研究
        1.3.3 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的目的
        1.3.4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1.3.5 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的原则
2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现状与不足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过程
4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问卷的编制
    4.1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初始问卷的形成
    4.2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初始问卷的施测及结果分析
        4.2.1 初始问卷施测情况
        4.2.2 初始问卷结果分析
    4.3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正式问卷的施测及结果分析
        4.3.1 正式问卷施测情况
        4.3.2 正式问卷结果分析
5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形成
    5.2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正式确立
    5.3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6 讨论
    6.1 问卷编制方法分析
    6.2 关于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6.3 关于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应用[J]. 孙妮. 现代教学, 2020(06)
  • [2]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如何实现“活而有序”[J]. 李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08)
  • [3]小学校园欺凌辅导活动课设计中选择轮的优化运用研究[J]. 周芳. 中华少年, 2020(09)
  • [4]人际认知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积极心理取向[D]. 李丹.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学业韧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对初三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成绩的影响[D]. 李逸民.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研究[D]. 陈宇.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7]用故事和图画滋养心灵——小学生“两绘”心育课的架构与实施[J]. 左宏梅,张亚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12)
  • [8]生涯辅导活动课对高中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D]. 刘文瑜.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春江水暖“生”先知——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精准教学探微[J]. 沈秋凤.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22)
  • [10]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D]. 陈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关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实践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