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探索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一、试探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论文文献综述)

陈辰[1](2021)在《减轻农民负担国家政策执行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 ——以江苏省东台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晓曦[2](2014)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如何有效地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是关乎革命胜利与否的关键问题。行之有效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对于赢取民心,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之前,山东地区农民承受的田赋负担、高利贷剥削、军需负担、灾荒负担和苛捐杂税异常繁重,农民苦不堪言。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根据地政府针对战时的农民负担问题,采取了粮赋改革、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优待救济、村政改革五种减负措施,以及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工商金融业发展两种促进发展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切实减轻了根据地的农民负担。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完善粮赋制度;着力发挥银行作用;紧抓优待抗属工作。这些特点使山东根据地较好地利用自身优势,解决根据地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为保障战时需要,壮大抗日力量,削弱封建势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的实践不仅赢得了民心,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群众基础,而且对抗战胜利后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共在这一时期对待农民的政策,以及我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怎样用政策的灵活性来对待战时的复杂性,是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渠道。另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农民负担的存在有其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和自身规律。通过研究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不仅可以对农民负担存在的历史原因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经验启示,并且以史为鉴,为解决当代农民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李代香[3](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减负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负担问题逐渐凸显,党和国家本着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原则,及时把减轻农民负担提上“三农”工作的重要日程,并且制订了一系列的农民减负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学术界虽然对此研究不少,但是大多是对某个阶段内的某项具体政策的研究,没有系统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减负政策,即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减负政策研究的系统性不强。本文期望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减负政策进行系统研究,梳理其基本内容,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之策。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理论基础。在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挖掘马列主义中的农民减负理论,其次是归纳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农民减负理论。第二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实践演进。这一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减负政策的演进过程进行梳理与概括,主要以“予”和“取”为主线,论述了“少予、多取”理念下的农民减负政策、“多予、少取”理念下的农民减负政策和“多予、不取”理念下的农民减负政策。第三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基本内容。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其一,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农民减负的重要性,认为农民减负是增进农民利益的重要途径、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维护工农联盟的重要措施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石;其二,强调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农民减负的治本作用;其三,强调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民减负的必要配套措施;其四,强调农民减负必须“加减并用”;其五,强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是农民减负的关键之举。第四部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农民减负政策的积极成效的基础上,客观剖析了农民减负政策的历史局限,并针对农民减负政策的局限提出了完善之策。

孙迪亮[4](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质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首要内容和主要组成部分,其测度指标具有多元性,其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指标是生活水平指标,一般用人均收入水平的增K率来苻代。具体到农民的物质利益,一般也用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来衡量。改芊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W改革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对农民物质利益问题一贯予以高度重视和努力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既蕴含着许多基于新的实践而生成的新理念、新观点,从而体现出其现实创新性,也承接了古今中外许多有价值的相关思想理论,从而体现出其历史继承性。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理论渊源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物质利益理论,主要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理论、实现;r农结合与城乡协调的理论、H家对农民予以经济资助的理论、促进农民合作化的理论等;二是国外解决农民物质利益问题的理论与经验,主要体现在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传统农民、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是R趋深化、与时俱进的:为了解除广大农民生活上的严重困苦,屮国共产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以保障农民温饱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随着农村脱贫目标的基本完成和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中国共产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了以实现农民小康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鉴于农民小康总体实现后农民贫富差距的空前凸现,中国共产党自本世纪以来形成了以ia求农民共富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在每一时段,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相应举措。中M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战略价值的思想,解答了"为什么"实现农民物质利益的问题;二是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路径的思想,解答了"怎么样"实现农民物顶利益的问题。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战略价iff,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视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维护全H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环节和应对国际人权斗争的必然举措。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铬径,屮国共产党的基本思路是"加减并用"。所谓"加",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民收入总量,这主要依赖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三个途径:所谓"减",即减轻农^负担。对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评析应恪守求真务实的基本原则、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地进行,既不应为之涂脂抹粉,更不应对之无端指责,而是应当在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不足与局限,并就此进行善意而中肯的建言献策。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创新,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良好效应。但由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农民大国里,彻底解决九亿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确非易事,因而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上,也总是闪露出一些不足与缺憾,主要是:从思想的生成上看,应急性有汆而前瞻性不足;从思想的内涵上着,针对性有余而系统性不足:从思想的践行上看,宣示性有余而实效性不足。鉴于此,在末来的发展完善中,理应重点强化三个环节,即:及时体察农民的利益关切,增强思想的前瞻性;全面应答农民的利益诉求,增强思想的系统性;强力构筑农民的利益保障,增强思想的实效性。

杨晓东[5](2009)在《新时期农民隐性负担问题研究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文中提出给农民“减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从2006年起,全国取消了已经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新时期减轻农民负担仍然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的一个问题。2006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意见》(国办发[2006]48号)中明确提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由重点治重、治乱转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有效防止反弹的新阶段”。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这表明造成农民负担的体制、机制等诸多问题仍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不可忽视,“减负”使命任重道远。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取消农业税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巩固改革成果还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走更长的路”。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这对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台州作为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在努力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主要通过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农民负担源头管理和全程监控,建立监测网络,深入查处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措施,深入开展农民减负工作。台州农民负担的现状是,法律法规规定面向全体农民的显性负担越来越轻,但是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因素和不合法的攫取手段,而转嫁给农民的带有隐蔽性的隐性负担开始出现上升态势,存在负担反弹隐患和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主要是基层对减轻农民负担的观念有所谈化,认识有所模糊,特别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机制还不健全,诱发负担加重的因素还很多。从台州来看,建房、教育、就医等支出形成当前农民负担的主要形式,而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分摊已成为当前农民负担又一主要形式,健全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却是增加农民负担反弹压力的一个主要因素,进一步保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经费支出将是今后增加农民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通过对台州新时期农民负担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农民的隐性负担情况、农户家庭收入情况和农民对现有负担的承受情况,力求准确区分合理负担和不合理负担,正确分析农民隐性负担的内涵、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其影响,针对农民隐性负担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具实际操作性的新时期预防和控制农民负担反弹的对策措施,以期有效指导农民减负工作实践,并为新的农民负担立法提供依据。

赵云旗[6](2009)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民负担问题是封建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核心所在。它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决定着封建国家政权的盛衰存亡。全面分析中国社会农民负担的发展变化,既是研究中国古代财政史的重要内容,又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与农民关系的重要课题,对解决"三农"问题、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借鉴的意义。一、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的发展变化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负担,从宏观的角度看范围较宽,本文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出发,主要限定在农民向国家付出的租税、力役和苛捐杂税。

罗恢远,曾小雅[7](2009)在《论江泽民减轻农民负担的思想》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农业的脆弱性和农民普遍贫困,是江泽民提出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原因。江泽民减轻农民负担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阐述了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刻分析了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江泽民减轻农民负担思想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张娟[8](2006)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提出政策评价是在政策运行过程不同阶段都需要的重要工作内容。但长期以来,人们专注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很少关心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政策评价是我国政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政策制定中这种现象不仅在一般政策过程中普遍存在,在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过程中也存在。农村税费改革实施几年来取得了什么效果,有无达到预期政策目标,政策的实际效益和效率如何,较少进行评价。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成为开展本研究的初衷。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新政策大量出台和实施的情况下,也有必要科学诊断政策效果,为下一步政策走向提供依据。由于政策评价在中国是个较新的学科,当前还没有评价农村政策所需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支撑,也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国外对政策评价的研究虽然比国内早,但大多集中于公共政策的评价领域,由于国情差异和我国农村的特殊性,其评价标准、模型、方法等还不能直接用于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在与农业有关联的政策评价方面,因各学者的出发点、注重问题的角度以及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差异很大,其评价结果也大相径庭、悬殊较大。国内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同仁对税费改革政策的内容、运行过程、政策缺陷、运行效果等进行了一些研究,为后来者提供了一定的素材和分析基础,但总体上缺少严谨的分析、尤其缺少理论升华,所以对整个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运行情况就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本研究在借鉴政策评价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学、公共经济学等层面探讨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农村税费政策的内容,从国家领导人讲话和各种文件中提炼出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目标(税费改革的直接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同时提出改革农村税费制度、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机制以及配套改革等三个政策次目标来完成减轻农民负担总目标),界定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概念与作用,梳理了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不同类型。本研究围绕税费改革政策目标,建立评价框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并进一步系统地构建了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以江苏的税费改革为研究对象,利用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各方面数据,结合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典型调查,围绕政策目标,分别对农村税费政策、利益调整政策以及配套改革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AHP分析方法对税费改革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文章最后总结了税费改革实施效果偏差及其偏差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税费改革政策实施效果偏差最终的“两难”,分析税费改革政策目标差异,并提出建立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税费改革配套政策以及深化农村税费制度的政策建议。税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表明,改革后农民负担比改革前减少了,负担减轻。农村税费制度显示了消除针对农民的税负身份歧视,表达了整个社会税负公平的理念和趋势,也就是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和政策的意图基本相一致,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基本成功。从农民负担的组成部分来看,各部分减少的程度不相同:农村税费政策后农民合同内负担减轻;合同外的“三乱”负担有所减轻,但仍然存在;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未发生实质性的下降;农民负担的平等性下降,税费减免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调整各方利益政策效果的评价表明,税费改革调节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机制的路径是通过减少基层政府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而非基层政府对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则用转移支付的形式给予部分填补,但这种路径的经济效益为负数,效率也不高。税费改革政策调节了改革各主体的利益,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政府收入减少,税费改革政策给了农村基层政府财政运转状况一个揭示机制,改革前期减少的是基层财政收入中的自筹资金,后期减少的是农业税收入,这些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税费改革政策给基层政府运转依靠自筹资金(增加农民负担)维持运转以揭示机制,也给基层政府发出发展当地经济维持正常运转的预警;改革前期村级组织运转难,后期已经基本能保持正常运转;改革期间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增加,农业生产边际成本基本保持不变,即减少负担额对江苏的农民收入来说占比太小,减轻农民负担并没有调动江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使农民长效、持久增收增效需要用其他政策来启动。配套改革政策效果的评价表明,由于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江苏对基层组织实行转移支付制度,部分地消除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反映上级政府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服务准则,体现财政的再分配功能,使不同地区能够保证获得基本水平的公共服务,履行政府的资源配置和稳定经济职能。但在实施过程中部分地区的转移支付还不能全额按时到位,存在层层截流等;机构改革难以真正到位,分流人员大都是从行政编制变为事业编制,基层政府的人员经费并未真正减少;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政策明确提出取消面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集资和教育费附加,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这项改革体现了国家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农村基础教育纯公共产品性质,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缩小不同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实现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初步均衡,促使教育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劳动力公平竞争提供了新的平台,标志着农村基础教育正朝着符合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方向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部分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仍以乡镇为主甚至以农民为主,农民的教育负担比较重,教师工资难以全额准时到位,基础教育负债增加,有的地区出现教育危机,税费改革政策也给农村基础教育负债运行以揭示机制,对政府付出随时应付危机出现的预警。利用上述三个方面的评价结果,结合改革取得的社会效益,运用多目标分析模型分析税费改革后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综合效益值比改革前提高,但江苏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改革的综合效益不同。苏南地区改革前、后综合效益值都比较大,但改革效果欠佳;苏北地区改革前、后综合效益值小,改革的效果好;苏中地区综合效益及改革的效果居两者之间。基于上述评价,本研究在对上述评价结果进行分类。第一类是基层财政收入减少、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下降。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减少实际也是财政收入减少的结果,因而第一类是基层财政收入减少。第二类是部分地区基层行政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不到位甚至出现倒流。第三类是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未明显减少、针对农民的“三乱”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转移支付不能全额、按时到位,存在层层截流等。剖析了上述问题之间的关系得出:第一类问题的出现是伴随着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出现的问题,是政策设计不到位造成的;第二类问题的出现是税费改革政策中的配套政策不到位造成的,与第一类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第三类问题的出现与第一类问题、第二类问题都有关,第一、二类问题是第三类问题的原因。税费改革政策实施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财政收入减少运转“难”,精简机构人员分流“难”,本文称之为“两难”。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确实减轻了,但目前的状态是处于动态平衡当中,因为基层财政运转难、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不到位等影响增加农民负担的因素未从根本上根除。只要基层财政运转难、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就会下降;只要转移支付不能全额、按时到位,面向农民的“三乱”就难以清除,行政事业性收费就不会明显减少。上述研究是围绕税费改革政策目标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出现的偏差,反衬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目标还不是很科学,税费改革政策目标中还存在目标差异,需要进一步调整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统一政策目标。论文在最后提出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建议。建立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配套改革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要注重制度性政策创新、目标性政策创新以及工具性政策创新,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王锋[9](2005)在《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场涉及到全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调整的深刻社会变革,农村税费改革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也引起了不少学者对改革进程和前途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假设在维持现有税费制度格局基础上如何完善,思路多局限在政策设计者指定的框架内,而且大多研究仅限于对税费改革的试点阶段的成绩概括或者做法详细列举。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往往追求理论翻新,就负担而说负担,最终当然无法解决负担问题。本文在研究中高度概括以往的研究情况,紧密结合中央关于“三农”的最新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两个趋向”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核心放在如何解决配套改革阶段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更注重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瞻性。全文由导论、五章主体内容和余论七个部分构成。 第一章、导论。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其次,就国内外有关税收、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等相关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归纳和概述。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作了说明。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分析研究。本章通过纵向比较,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王朝存亡的关系,分析考察了历史上典型的税费改革,为推动今天农村税费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第三章、国外涉农税收制度分析研究。本章通过横向比较,主要探讨了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的制度的特点:“使用者付费原则”或“直接受益原则”、一般不单独设立农业税,主体税种中或其他相关税种中给与农业一定优惠,有的表现为直接给予轻税政策,或者在统一的税率下实行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进行保护,给予农民以直接补贴。为我国解决农民负担问题,促进农村税费改革深化提供一定借鉴。 第四章、我国农民负担问题分析研究。本章主要通过重新界定农民负担含义、详细分析我国农民负担问题产生背景、农民负担构成及其特点、成因、危害等,指出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所在:以分税制为代表的现行财政体制弊端和以“食之者众、生之者寡”为特点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弊端结合,导致基层政府在人员机构膨胀的同时陷入了“吃饭财政”的困境,导致了税外收费的“三乱”产生,是加重农民负担的直接制度原因。从更深层次考虑,农民负担过重是我国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的产物,是政府推行剥夺农业、偏向城市的歧视性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必然

巴志鹏[10](2005)在《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我国农民负担渐趋沉重。农民负担过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正在积极进行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改革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所以,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农民过重负担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规律,并积极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新途径,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篇论文除了导言和结语之外,共分 8 章。第一章是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负担问题进行回顾。在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饱受封建地租、徭役、兵役等沉重负担之苦。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农民负担问题仍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是历代政权更迭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第二章写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负担状况,从整体上介绍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诸多负担的全貌和演变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新的土地经营模式也使得农民负担问题逐步显现,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后,农民的税内税外负担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农民负担遂演变成一个重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剖析农民负担过重带来的不良后果。农民负担过重,不但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他们生产和再生产的能力。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广大农村市场就启动不起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乏力。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因农民负担引发的群体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第四章分析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经济、政治原因。农业税制的缺陷和弊端、分税制的不完善、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等等都对农民负担造成很大影响,但农民负担过重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五章写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种种努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试探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探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论文提纲范文)

(2)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前山东地区农民负担概况
    2.1 山东抗日根据地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2.1.3 根据地的战略地位
    2.2 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前山东地区农民负担情况
        2.2.1 田赋负担
        2.2.2 高利贷剥削
        2.2.3 军需负担
        2.2.4 灾荒负担
        2.2.5 苛捐杂税
第三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
    3.1 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
        3.1.1 粮赋政策
        3.1.2 减租减息
        3.1.3 精兵简政
        3.1.4 优待救济
        3.1.5 村政改革
    3.2 山东抗日根据地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
        3.2.1 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
        3.2.2 鼓励工商金融业发展
第四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特点及意义
    4.1 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特点
        4.1.1 注重完善粮赋制度
        4.1.2 着力发挥银行作用
        4.1.3 紧抓优待抗属工作
    4.2 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义
        4.2.1 保障战时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2.2 壮大抗日力量,巩固抗日统一战线
        4.2.3 削弱封建势力,巩固根据地政权
第五章 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现实启示
    5.1 以减负带发展,以发展促减负
    5.2 改革乡镇机构,建设服务型政府
    5.3 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5.4 完善财政体制
    5.5 加强农村民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减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理论渊源
    (一) 马列主义中的农民减负理论
        1.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而减轻农民负担的理论
        2.通过加大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而减轻农民负担的理论
        3.通过合理调整农村经济政策而减轻农民负担的理论
        4.通过强化城市对农村的援助而减轻农民负担的理论
    (二)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农民减负理论
        1.关心群众生活,减轻农民负担
        2.增产不增税,不加重农民负担
        3.努力发展生产,给农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4.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实践演进
    (一) “少予、多取”理念下的农民减负政策(1978-1997)
        1.“少予、多取”理念的渊源及其利弊
        2.以治理“三乱”为重点的农民减负政策
    (二) “多予、少取”理念下的农民减负政策(1998-2005)
        1.“多予、少取”理念的生成与发展
        2.“多予、少取”理念下的农民减负政策调整
    (三) “多予、不取”理念下的农民减负政策(2006-)
        1.“多予、不取”理念的凸现及其践行
        2.后农业税时代农民减负政策的创新与走向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 从战略高度强调农民减负的重要性
        1.农民减负是增进农民利益的重要途径
        2.农民减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3.农民减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基石
    (二) 强调税费改革对于农民减负的治本作用
    (三) 强调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民减负的必要配套措施
    (四) 强调农民减负必须“加减并用”
    (五) 强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是农民减负的关键之举
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评析
    (一) 农民减负政策的积极成效
        1.农民进入“无税”时代
        2.农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
        3.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大为改善
    (二) 农民减负政策的历史局限
        1.政策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反复性
        2.政策在实践中贯彻得不够得力
    (三) 农民减负政策的完善之策
        1.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农民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2.完善立法,综合治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3.健全监督机制,保障农民负担不反弹
        4.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健全农民自我保护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相关概念解析
    四、 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理论溯源
    一、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民物质利益理论
        (一)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 实现工农结合与城乡协调
        (三) 国家对农民予以经济资助
        (四) 促进农民合作化
    二、 国际借鉴:国外解决农民物质利益问题的理论与经验
        (一) 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
        (二)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 改造传统农民
        (四) 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 以保障农民温饱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1978-1990)
        (一) 改革之初农民的贫弱与困苦
        (二) 中国共产党保障农民温饱的思想与举措
    二、 以实现农民小康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1991-2001)
        (一) 农村脱贫目标的完成与小康标准的制定
        (二) 中国共产党实现农民小康的思想与举措
    三、 以促进农民共富为主旨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2002-)
        (一) 农民小康的总体实现与农民贫富差距的空前凸现
        (二) 中国共产党促进农民共富的思想与举措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战略价值的思想
    一、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 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二) 通过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而激发国民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
    二、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
        (一) 农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之举
    三、 维护全国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一) 农村社会稳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
        (二)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
    四、 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环节
        (一)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全民共富
        (二) 全民共富的关键是增进农民的物质利益
    五、 应对国际人权斗争的必然举措
        (一) 国际人权斗争的实质与中国的回应
        (二)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应对国际人权斗争的必然举措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路径的思想
    一、 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
        (一) 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考察
        (二) 农民物质利益受损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启
        (三)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物质利益之增进
    二、 首要依托:农业现代化
        (一) 农业现代化是增进农民物质利益的首要依托
        (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三) 中国共产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三、 必由之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关键靠“农”外
        (二) 中国共产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与实践
    四、 战略举措:减轻农民负担
        (一) 增进农民物质利益必须“加减”并用
        (二) 中国共产党农民减负政策的历史演进
        (三) 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经验启示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物质利益思想之评析
    一、 历史贡献
        (一) 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二) 实践上的良好效应
    二、 现实缺憾
        (一) 思想的生成:应急性有余而前瞻性不足
        (二) 思想的内涵:针对性有余而系统性不足
        (三) 思想的践行:宣示性有余而实效性不足
    三、 未来发展
        (一) 及时体察农民的利益关切,增强思想的前瞻性
        (二) 全面应答农民的利益诉求,增强思想的系统性
        (三) 强力构筑农民的利益保障,增强思想的实效性
余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新时期农民隐性负担问题研究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新时期农民负担的内涵、特点和合理性界定
    2.1 新时期农民负担的内涵
    2.2 新时期农民隐性负担的种种表现
    2.3 新时期农民隐性负担的特点
    2.4 新时期农民负担与税费改革前的区别
    2.5 对农民负担的合理性界定
    2.6 澄清新时期农民负担的认识误区
第3章 新时期台州农民负担现状
    3.1 台州农业农村发展状况
    3.2 台州农民减负措施
    3.3 台州农民减负成效
    3.4 台州农民减负存在问题
    3.5 新时期台州农民隐性负担状况
第4章 台州农民隐性负担成因与后果分析
    4.1 加重农民负担的原因分析
    4.2 农民隐性负担增加的后果分析
第5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论江泽民减轻农民负担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泽民减轻农民负担思想提出的原因
二、江泽民减轻农民负担思想的主要内容
    1.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 减轻农民负担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
        第二, 减轻农民负担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可靠保证。
        第三, 减轻农民负担可以为维护全国社会稳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江泽民同志深刻分析了造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
    3.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
三、江泽民同志减轻农民负担思想的现实意义

(8)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选题依据
    2.国、内外研究动态
    3.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4.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篇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要求
    第一章 税费改革政策及评价的理论基础
        1.政策及政策评价相关理论
        1.1 政策科学的启示
        1.2 税收与收费理论的应用
        1.3 公共经济理论的借鉴
        2.对江苏税费改革政策的实证考察
        2.1 税费改革政策的思路
        2.2 税费改革的进程和内容
        2.3 税费改革政策的目标
        3.税费改革政策效果评价分析
        3.1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界定
        3.2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作用
        3.3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类型
    第二章 中国农民负担的变迁及税费改革政策
        1.中国农民负担的变迁历程
        1.1 历史上农民负担的制度分析
        1.2 新中国农民负担的制度分析
        2.农民负担问题分析
        2.1 农民负担与税收的关系
        2.2 农民负担的合理性与承受力分析
        2.3 江苏农民负担的特征
        3 税费改革政策创新是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有效途径
        3.1 农民负担重的原因分析
        3.2 税费政策创新是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二篇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第三章 评价指标体系与江苏概况
        1.政策评价方法
        1.1 政策评价的基本方法
        1.2 本研究采用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
        2.税费改革政策的评价体系
        2.1 税费改革政策的评价体系思路
        2.2 建立税费改革评价指标的原则
        2.3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框架和内容
        2.4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
        3.江苏农村的基本概况
        4.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标准是减负程度
第三篇 税费改革政策减负效果的多角度评价分析
    第四章 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减负效果的评价
        1.税费改革相关试点及其评价
        1.1 2000年前税费改革探索的三种主要形式
        1.2 税费制度改革探索的有效性分析
        2.2001年开始的税费制度改革评价
        2.1 改革后农村税费制度评价
        2.2 改革前后不同群体农民负担的不平等性变化
        3.结论
    第五章 调整利益机制减负效果的评价
        1.乡镇利益的变化
        1.1 税费改革前后乡镇财政收支结构变化
        1.2 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案例分析及总体变化
        2.村级组织利益的变化
        2.1 税费改革后影响农民村级负担的因素分析
        2.2 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变化的案例分析
        2.3 2000年、2003年和2004年某村收支案例
        3.农民利益的变化
        4.从决策的角度分析改革政策调整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的机制
        5.税费改革的经济成本、效益和效率分析
        6.结论
    第六章 配套改革政策减负效果的评价
        1、转移支付到位情况
        1.1 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
        1.2 原因分析
        2、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改革的效果
        2.1 乡镇机构改革的背景
        2.2 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改革的效果
        2.3 原因分析
        3.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效果
        3.1 财政与基础教育关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主体
        3.2 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4.结论
第四篇 税费改革政策的综合评价及改进建议
    第七章 税费改革政策的多目标评价
        1.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的综述
        2.税费改革政策的多目标评价方法
        2.1 多目标评价方法介绍
        2.2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与多目标分析方法
        3.多目标决策效益评价方法
        3.1 指标及属性的确定方法
        3.2 权重的确定方法
        3.3 综合评价方法
        4.税费改革评价方法的应用
        5.结论
    第八章 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结论和政策建议
        1.评价结论
        2.原因分析
        2.1 政策的目标差异
        2.2 税费改革政策实施效果的偏差分析
        3.政策建议
        3.1 完善税费改革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
        3.2 改善配套改革政策措施的建议
        3.3 税费改革政策创新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1.1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1.2.1.2 瓦格纳的税收理论
        1.2.1.3 凯恩斯学派的税收理论
        1.2.1.4 供应学派的减税理论
        1.2.1.5 税收的最高三原则
        1.2.1.6 马克思的“六项扣除”原则
        1.2.1.7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
        1.2.1.8 制度变迁理论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2.1 “费改税”与减税的概述
        1.2.2.3 对农村税费改革前试点模式研究
        1.2.2.4 对现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研究
        1.2.2.5 对现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研究
    1.3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及拓展
第二章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分析研究
    2.1 封建社会的农民负担考察
    2.2 封建社会的税费改革考察
        2.2.1 两税法
        2.2.2 一条鞭法
        2.2.3 摊丁入亩
        2.2.4 火耗归公
        2.2.5 黄宗羲定律
    2.3 本章小结:历史上农民负担和税费改革的借鉴
第三章 国外涉农税收制度分析研究
    3.1 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特点
        3.1.1 现在还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的特点
        3.1.2 现在不征收农业税的国家的特点
        3.1.2.1 消除“身份性税收”
        3.1.2.2 给予农业一定的税收优惠
        3.1.2.3 政府补贴农业
    3.2 本章小结:国外涉农税收制度的借鉴
第四章 我国农民负担问题分析研究
    4.1 研究农民负担的目的
    4.2 对农民负担的重新界定
        4.2.1 农民负担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4.2.2 农民负担是一个综合的范畴
        4.2.3 农民负担是一个公平的范畴
        4.2.4 对农民负担的界定(定义)
    4.3 农民负担问题的提出及产生背景
        4.3.1 农民负担问题的提出
        4.3.2 农民负担问题产生的背景
        4.3.2.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停滞
        4.3.2.2 基层政府及部门、人员的膨胀
        4.3.2.3 现行分税体制不完善
    4.4 农民负担沉重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4.4.1 “头税”(含涉农各税)
        4.4.2 “二税(”三提五统)
        4.4.3 “三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集资、摊派、罚款等)
        4.4.4 “两工”负担
        4.4.5 “暗税”(剪刀差)
        4.4.5.1 “剪刀差”的形成原因
        4.4.5.2 “剪刀差”的严重危害
        4.4.5.3 消除“剪刀差”的可行途径
第五章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和配套阶段有关问题分析研究
    5.1 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始和进展情况概述
    5.2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探索和认识
        5.2.1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探索
        5.2.2 对农村税费改革目标的认识
        5.2.2.1 对试点改革阶段目标的认识
        5.2.2.2 对配套改革阶段目标的认识
    5.3 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阶段分析和反思
        5.3.1 单纯的“费改税”不能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5.3.2 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层阻力分析
    5.4 对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有关问题的认识
        5.4.1 对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的认识
        5.4.2 对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和保障的认识
        5.4.3 对取消农业税的认识
        5.4.4 对WTO 框架下政府农业支持政策选择的认识
        5.4.5 对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的认识
        5.4.6 以制度变迁破解农村税费改革中的难题
    5.5 本章小结: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回顾与分析
第六章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
    6.1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进展、成效
        6.1.1 指导思想
        6.1.2 改革思路
        6.1.3 改革的目标
        6.1.4 改革主要内容
        6.1.5 改革成效
    6.2 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
        6.2.1 税费改革中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的问题
        6.2.1.1 农民负担不平衡(农户和地区之间)和农业特产税征收难
        6.2.1.2 一些地方“两工”负担依然很重
        6.2.1.3 农业税征管方式的改革
        6.2.1.4 妥善解决税改后村级运转难问题
        6.2.2 配套改革阶段需要巩固成果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6.2.2.1 继续做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6.2.2.2 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6.2.2.3 继续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和促进职能转变
        6.2.2.4 继续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6.3 对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基层实践的调查研究
        6.3.1 对徐州市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查研究
        6.3.2 对铜山县税费改革后农税征管难的调查研究
        6.3.3 对沭阳县化解乡村债务的调查研究
        6.3.4 对苏州市实行“一事一议”公平负担的调查研究
        6.3.5 对涟水县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
        6.3.6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民意调查及情况简析
        6.3.6.1 税费改革后的民意调查情况
        6.3.6.2 对民意调查情况的简要分析
    6.4 本章小结:江苏省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第七章 余论
    7.1 离开制度的框架无法理解农民负担
    7.2 离开制度的变迁无法解决农民负担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对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土地家庭承包制下中国农民负担研究状况述评
    三、本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一章 中国农民负担的历史回顾
    一、秦汉时期的农民负担
    二、隋唐时期的农民负担
    三、宋元时期的农民负担
    四、明清时期的农民负担
    五、民国时期及革命根据地的农民负担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农民负担
第二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负担的状况
    一、土地家庭承包制与农民负担
    二、土地家庭承包制下我国农民的农业各税负担
    三、土地家庭承包制推行以后我国农民承担的税外负担
    四、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发展的几个阶段
    五、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的区域差别
第三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现实危害
    一、农民负担过重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农民负担过重对扩大内需政策绩效的影响
    三、农民负担过重对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形象以及对农村和整个社会稳定的影响
第四章 土地家庭承包制下农民负担过重的症结
    一、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我国农民负担
    二、我国的农业税制与农民负担
    三、分税制对我国农民负担的影响
    四、乡镇行政、财政体制缺陷对农民负担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的实践
    一、20 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初期:制止“三乱”、规范农民负担
    二、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遏制恶性案件发生,强化领导干部责任
    三、世纪之交:费改税、理顺税费关系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负担实践的绩效分析
    一、“三令五申”减农负绩效不佳现象分析
    二、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考
第七章 中国历史上及国外涉农税制借鉴
    一、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税制考察
    二、我国历史上农业税制沿革的启示
    三、国外涉农税制概述
    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八章 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路径探讨
    一、统筹城乡发展,早日完成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到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
    二、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
    三、增收是减负的关键一环: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试探如何减轻农民负担(论文参考文献)

  • [1]减轻农民负担国家政策执行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 ——以江苏省东台市为例[D]. 陈辰. 吉林大学, 2021
  • [2]山东抗日根据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研究[D]. 张晓曦. 天津商业大学, 2014(06)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减负政策研究[D]. 李代香.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物质利益思想研究[D]. 孙迪亮. 曲阜师范大学, 2012(12)
  • [5]新时期农民隐性负担问题研究 ——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D]. 杨晓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5)
  • [6]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负担研究[A]. 赵云旗. 财政史研究(第二辑), 2009
  • [7]论江泽民减轻农民负担的思想[J]. 罗恢远,曾小雅. 南都学坛, 2009(01)
  • [8]中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评价研究 ——以江苏为例[D]. 张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6)
  • [9]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分析研究[D]. 王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3)
  • [10]土地家庭承包制下的农民负担问题研究[D]. 巴志鹏.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标签:;  ;  ;  ;  ;  

探索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