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组织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

国防动员组织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

一、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卓[1](2017)在《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运用媒体宣传并加强管理的思想,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要发挥媒体政治功能的思想,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宣传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原则的思想,江泽民关于中国共产党应对新媒体“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思想,胡锦涛关于党提高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党和政府主办媒体必须姓党的思想。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主要分建党初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六个时期进行考察。通过历史考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特点与经验教训,其特点在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功能日趋全面化,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要求日趋严格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塑造良好形象的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的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对外传播的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现实挑战有六个方面:一是政党与媒体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二是多元化社会的政党政治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三是网络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四是非公共理性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五是信息沟通渠道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六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一是坚持五个“转变”的党管媒体的工作思路:从党管党报党刊转变为党管媒体,从党管“四权”转变为管导向、管宏观,从党政主导的“管制”模式转变为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从对舆论的刚性控制转变为遵循舆论规律的柔性引导,从主要依靠政策进行管理转变为依法管理、规范管理。二是创新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的运行方式:创新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进行意识形态引导的方式,创新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搜集、整合社会利益的方式,创新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沟通方式。三是积极应对多元社会思潮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要加强舆论导向力建设、理论透析力建设、洞察预见力建设、媒体传播力建设、国际影响力建设。四是增强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要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培育广大领导干部的新媒介素养,提高领导干部驾驭新媒体的能力,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借鉴国外政党运用新媒体的成功经验。五是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要引导网民理性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公开信息,注意培养并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正确对待网民的政治诉求,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高敏[2](2012)在《阿拉善盟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社会工作的各个层面,而作为电子政务的载体——网络平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服务质量和应用范围。本文正是以阿拉善盟电子政务网作为工程设计主体,开展实施了网络平台建设。基于对阿拉善盟电子政务现状和各机关对电子政务需求的考察,结合地方和各部门实际情况,本着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安全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可平滑升级等原则,将网络的外网和内网分开建设,形成两个物理上完全分离的网络硬件平台。外网整合是将现有党政大楼内各单位局域网进行统一出口改造;内网建设是盟直各部门以及下属各旗、经济开发区等业务点实现互联互通的接入网络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采用的三级组网结构是目前最为先进和稳定可靠的网络结构,接入终端的增减不会直接对核心设备作改动,可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路由器和局域网之间增加高性能防火墙,可以对互联网、局域网设备、终端以及服务器群实现有效的隔离防护。通过开展实施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政务信息的查询、浏览、检索、发布和共享,以及数据交换、视频会议、IP语音电话等功能。各部门内部局域网的每个终端可访问盟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查询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一般信息,通过授权查询网上特殊信息,提高了办公效率,节约了办公成本。综上所述,由于阿拉善盟电子政务建设起步较晚,尽管已实施了一些工程,但主要是一些弥补历史欠账的基础性项目,与国家和自治区整体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提高应用水平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阿拉善盟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能力。

李振远[3](2011)在《我国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与流转权益保障研究》文中提出土地对于人类具有重要价值,在人多地少的实际国情条件下,对我国农民更是有着特殊的重大意义,兼具生存保障等命脉功能。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迅猛、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加速等各种背景条件的急遽变化,“三农”问题中新型土地生产关系的创制愈发凸显,制约了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亟待规范与创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进行了一些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实践探索,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也由此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关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各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根本差异。而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则更为庞杂,内容涉及耕地流转、建设用地流转、失地农民问题、土地整理、农业规模经营等诸多方面,既有经济、社会、管理、法律视角,又有一定理论分析、定量分析、具体乡村个例,但实际上大多停留在对微观层面的定性描述上,缺乏政策性引领的深度和广度。本论文希望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可允许引证的一些内部个案数据和总体规划资料为数据来源,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部分省市农村土地流转实践探索为例,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综述性研究,从而进一步形成有效对策,使本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有利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正确进行。第一,通过阐释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公共政策理论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旁引有关学者对中国农用土地利用行为的观点,明确指出现行耕地保护的经济约束机制存在缺陷,政策法规制度滞后于土地承包经营过程,在解决一些矛盾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提出要慎重对待农村土地流转,深入总结和分析现阶段土地流转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第二,对新中国农村土地基本制度的历史变迁,包括土地改革、初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等四次农村土地制度变革进行阐述,以及内在历史逻辑分析,进一步例举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的“两田制”模式、发达地区的“反租倒包”模式、浙江等地的土地信托模式、贵州等地的湄潭模式等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状况,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概貌、运行方式效果、历史经验以及缺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阐释了在我国土地是农民的最重要资产的情况下,农业发展所需资金最终还必须依靠农地制度创新来解决。第三,对影响我国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因素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福建省部分县市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实际调研数据分析,从农户农地转入与转出两方面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同时对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的正效果进行深入考查。第四,重点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的收益权、增值收益等生存权益与保护机制,结合农村土地流转侵权案例逐步阐明:在现阶段,农地流转政策是农村土地流转保障法律制度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强化农地流转的审核与监督,赋予农民享有公平的土地流转收益、参与集体土地事务权利以及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以公益诉讼保护农地流转合法权益,把农地使用的受益权真正交给农民,农村土地流转保障法律制度也是实现农地流转政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第五,选取介绍日本、印度、智利、美国、菲律宾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土地交易制度的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析其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认清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对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认识不清、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行为不规范、个别地方绕过国家土地法规、农村土地流转监督机制不健全。进而提出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中国农村改革,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处理好土地的农业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之间的关系。土地承包制度中诸如土地流转不畅、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还有待解决。第六,结合国外有关经验教训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探讨提出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进行政策性思考与建议,从政治、经济、法律等视角,研判农地流转在未来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政策规制可能性等。提出规范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建议,要建立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培育和规范农地流转市场,正确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农地流转基础配套制度建设,协调推进相关领域配套改革。

王国生[4](2008)在《适应形势任务变化 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创新发展》文中认为新世纪新阶段,民兵预备役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地位更加重要。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着眼"确保国家安全、确保社会稳

张自勉[5](2008)在《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后备力量篇》文中研究指明国防后备力量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卫国家安全、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国防后备力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经验之丰富,均为世界军事史所罕见。改革开放

唐承沛[6](2007)在《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加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暴露的不和谐问题,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因此,不论是从领域、频度还是从规模、组织等维度来看,现阶段我国都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多发期。目前,在国家级层面理论界已就应急管理理论与应用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而突发公共事件突出特点是发生在基层和地方,作为占我国城市总数比重很高的中小城市,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破题阶段。本论文以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为研究对象,从我国国情出发,运用应急管理等相关理论成果,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就构建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以及方法措施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导言部分,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和论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了论述,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其次,应用比较管理学的方法,研究分析发达国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成功经验。重点研究应急管理最为成熟的美国,分析其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同时,选取应对自然灾害经验丰富的日本和应对人为事件成就突出的俄罗斯,分析其核心机构和协调机制。通过对三个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解析,总结出对我国中小城市建立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有益启示。第三,通过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领域研究的历史、代表人物及典型成果的梳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论证我国当前正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危期。从国际、国内,经济、文化等方面剖析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揭示了我国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分析比较评价我国几种典型城市应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应构建全面整合的中小城市应急管理体系的启示。第四,对构建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结构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九条构建原则,综合应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博弈论思想,进行组织上下级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博弈分析,并研究了他们之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了博弈模型和委托—代理模型。用绩效评估理论分析了建立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目标、主体及评估指标,运用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测法,建立了应急管理组织的绩效评估模型,并以宿州市为例,对模型进行实例验证。第五,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对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分突变前的控制管理(准备、预警)、突变过程的管理(应急、管控)、突变持续阶段的管理和突变过程后新的系统平衡的管理(善后)四个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时间序列应急管理原则。第六,以宿州市等为代表的中小城市为背景,利用本文提出的分析模型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进行类型分析和实例分析,提出优化建议,同时对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徐章晖[7](2003)在《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文中指出 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是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核心,完善的组织机构是平时做好动员准备和战时实施快速动员的重要组织保证。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我国的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成绩斐然。但从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看,还存在一些不

二、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报刊思想
        一、人民报刊是是人民精神、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
        二、人民报刊是“第三个因素”、具有诚实品质和内在规律性
        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夺取舆论阵地”
        四、党的机关报必须忠实地宣传党的观点
        五、“党的机关报必须由站在党的中心和斗争的中心的人来编辑”
    第二节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运用媒体宣传并加强管理的思想
        一、要运用媒体加强共产主义教育
        二、系统提出“理论灌输”论并特别重视媒体在理论灌输中的作用
        三、媒体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
        四、加强对传播媒体的管理
    第三节 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要发挥媒体政治功能的思想
        一、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提高群众斗争情绪
        三、教育群众、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四、批评监督和自由讨论
    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宣传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原则的思想
        一、理直气壮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二、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坚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和党性原则
        四、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五、坚持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原则
        六、坚持群众路线原则
    第五节 江泽民关于中国共产党应对新媒体“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思想
        一、“积极发展”——充分肯定网络等新媒体的积极意义
        二、“加强管理”——不可忽视网络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三、“趋利避害”——党和政府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的基本态度
        四、“为我所用”——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网络等新媒体
    第六节 胡锦涛关于党提高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想
        一、“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三、“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五、“必须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七节 习近平关于党和政府主办媒体必须姓党的思想
        一、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
        二、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三、新闻媒体要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
        四、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五、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能力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
        一、关于党运用媒体宣传的性质与作用
        二、关于党运用媒体宣传的任务与工作方法
        三、关于党运用媒体宣传的工作管理体制
        四、关于党报工作者的素质修养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
        一、对党报功能和作用的新认识
        二、对党运用媒体宣传任务和方法的新思路
        三、对党运用媒体宣传内容和形式的新看法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
        一、强调新闻媒体宣传内容必须完全真实
        二、明确党报应该具备的品质
        三、提出“全党办报”的口号和主张
        四、批判资产阶级新闻理论
        五、确立党对外宣传的思想和方针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宣传面临的任务
        二、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宣传的特点
        三、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必须遵循的方针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
        一、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改革发展时期:1949 年—1956 年
        二、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出现偏差时期:1957 年—1976 年
    第六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
        一、党的新闻媒体工作的拨乱反正和发展时期:1978 年—1989年
        二、党的新闻媒体工作的完善与成熟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第七节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二、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功能日趋全面化
        三、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要求日趋严格化
    第八节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教训反思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塑造良好形象的能力建设
        一、政党形象及塑造良好政党形象的意义
        二、媒体影响力是塑造良好政党形象的重要能力
        三、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塑造良好形象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建设
        一、坚持“三贴近”引导舆论能力建设
        二、坚持“三结合”引导舆论能力建设
        三、坚持“传递社会好声音、集聚发展正能量”引导舆论能力建设
        四、坚持提高公信力引导舆论能力建设
        五、创新和改进网上宣传引导舆论的能力建设
        六、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引导舆论的能力建设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共产党善待媒体能力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善用媒体能力建设
        四、中国共产党善管媒体能力建设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在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的能力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在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二、建立突发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
        三、建立高效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
        四、面对突发事件分阶段采取不同的媒体应对策略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对外传播的能力建设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建设
        二、深耕议题“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建设
        三、对外传播话语权构建的能力建设
        四、对外传播公信力建设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现实挑战
    第一节 政党与媒体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一、改革开放以前政党与媒体关系
        二、改革开放以来政党与媒体关系的变化
        三、政党与媒体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第二节 多元化社会的政党政治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一、身陷多元化社会的政党政治
        二、多元化社会的政党政治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第三节 网络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一、网络媒体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二、网络社会思潮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三、网络共同体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四、网民的政治诉求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第四节 非公共理性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一、理性选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二、理性悖论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三、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呼唤公共理性
    第五节 信息沟通渠道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一、传统信息沟通渠道失灵
        二、现代信息沟通渠道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第六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分类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坚持五个“转变”的党管媒体的工作思路
        一、从党管党报党刊转变为党管媒体
        二、从党管“四权”转变为管导向、管宏观
        三、从党政主导的“管制”模式转变为多方参与的“治理”模式
        四、从对舆论的刚性控制转变为遵循舆论规律的柔性引导
        五、从主要依靠政策进行管理转变为依法管理、规范管理
    第二节 创新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的运行方式
        一、创新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进行意识形态引导的方式
        二、创新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搜集、整合社会利益的方式
        三、创新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与外部环境的交流、沟通方式.134
    第三节 积极应对多元社会思潮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一、加强舆论导向力建设
        二、加强理论透析力建设
        三、加强洞察预见力建设
        四、加强媒体传播力建设
        五、加强国际影响力建设
    第四节 增强中国共产党运用新媒体的能力
        一、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
        二、培育广大领导干部的新媒介素养
        三、提高领导干部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
        五、借鉴国外政党运用新媒体的成功经验
    第五节 积极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的挑战
        一、引导网民理性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及时公开信息
        三、注意培养并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四、正确对待网民的政治诉求
        五、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2)阿拉善盟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1 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1.1.2 内蒙古自治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1.1.3 阿拉善盟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1.2 发展电子政务的必要性
    1.3 网络平台建设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网络平台建设的基本设计
    2.1 阿拉善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
    2.2 网络平台目标
    2.3 设计原则
    2.4 QoS策略
第三章 网络平台建设的实施
    3.1 外网建设
        3.1.1 组网方法
        3.1.2 技术规范
    3.2 内网建设
        3.2.1 组网方法
        3.2.2 技术规范
    3.3 拓扑结构特性说明
    3.4 IP地址组织管理及分配方案
        3.4.1 IP地址规划
        3.4.2 IP地址分配
第四章 网络可靠性设计、网络安全与设备维护
    4.1 核心设备的可靠性选择
    4.2 网络安全措施
    4.3 设备维护
        4.3.1 硬件维护
        4.3.2 网络维护
    4.4 网络平台建设中的主要设备及其特性说明
        4.4.1 路由交换机
        4.4.2 路由器
        4.4.3 以太网交换机
        4.4.4 千兆交换机
        4.4.5 防火墙
        4.4.6 imc智能管理中心平台
        4.4.7 路由器
        4.4.8 路由交换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与流转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1.3.2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3.3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能够刺激城市工业的增长
        1.3.4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特点和创新
    1.6 国内外文献综述
        1.6.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6.2 已有研究的评述
2 理论基础
    2.1 资源配置理论
        2.1.1 资源配置的基本内涵
        2.1.2 资源配置的方式
        2.1.3 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效率
    2.2 公共政策理论
        2.2.1 政策的实质及特点
        2.2.2 公共政策及属性
        2.2.3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
    2.3 农户行为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
        2.3.1 土地与土地利用
        2.3.2 农户与农户行为理论
        2.3.3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理论
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模式和方式分析
    3.1 新中国农村土地基本制度变迁
        3.1.1 第一次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土地改革
        3.1.2 第二次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初级合作社
        3.1.3 第三次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人民公社制度
        3.1.4 第四次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家庭联产承包制
        3.1.5 变革的内在历史逻辑
    3.2 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状况
    3.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模式
        3.3.1 最早发端于山东的"两田制"
        3.3.2 曾一度盛行于发达地区的"反租倒包"
        3.3.3 广东等地的"股田制"
        3.3.4 浙江等地的土地信托模式
        3.3.5 贵州等地的湄潭模式
        3.3.6 对上述几种模式的小结
    3.4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方式分析
        3.4.1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包与出租
        3.4.2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与互换
        3.4.3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入股
        3.4.4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
        3.4.4.1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3.4.4.2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建议措施
        3.4.5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继承
        3.4.6 代耕与反租倒包
4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探讨
    4.1 我国农地流转的相关制度及农地流转的总体情况
    4.2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选择的理论分析
        4.2.1 农户决策行为的理论基础
        4.2.2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分析
        4.2.2.1 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理论基础
        4.2.2.2 农户农地经营的收益分析
        4.2.2.3 农户农地经营的成本构成分析
5 我国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实证研究
    5.1 调研的基本情况
        5.1.1 调研区域简况
        5.1.2 调研方法和数据
    5.2 农户农地流转情况的描述统计分析
        5.2.1 调研样本农户的一般情况
        5.2.2 农户农地流转情况分析
    5.3 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3.1 研究变量的选取
        5.3.2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4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效应分析
        5.4.1 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效益
        5.4.2 农地流转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5.4.3 农地流转能够有效遏制土地撂荒,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的权益与保护机制
    6.1 与农地流转相关的权益分析
        6.1.1 农村土地生存权益
        6.1.2 农村土地收益权
        6.1.3 农地的流转增值收益
    6.2 农地流转中的权益侵害问题
        6.2.1 地方政府主导的农地权益侵害
        6.2.2 工商企业主导的大规模土地入股
        6.2.3 对农地流转收益的侵占损害
        6.2.4 对农民特殊群体的农地权益侵害
    6.3 建立流转农户权益的保障机制
        6.3.1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6.3.2 强化农地流转的审核与监督
        6.3.3 确保农户享有公平的土地流转收益
        6.3.4 确保农民参与集体土地事务权利
        6.3.5 完善失地农民补偿机制
        6.3.6 以公益诉讼保护农地流转合法权益
        6.3.7 把农地使用的受益权真正交给农民
7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7.1 日本的农地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7.1.1 日本农地制度的基本内容
        7.1.2 日本农地流转交易对我国的启示
    7.2 印度的农地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7.2.1 印度农地制度的基本内容
        7.2.2 印度农地流转、交易对我国的启示
    7.3 智利的农地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7.3.1 智利农地制度的基本内容
        7.3.2 智利农地流转、交易对我国的启示
    7.4 美国的农地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7.4.1 美国农地制度的基本内容
        7.4.2 美国农地流转、交易对我国的启示
    7.5 菲律宾的农地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7.5.1 菲律宾失败的土地入股制度
        7.5.2 菲律宾土地入股制度失败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8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思考与建议
    8.1 我国应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8.1.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8.1.2 我国进一步规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8.2 对改革完善农地制度规范农地流转的主要思考
        8.2.1 从政治视角看待农地流转
        8.2.2 从经济视角看待农地流转
        8.2.3 从法律视角看待农地流转
    8.3 研判农地流转未来发展趋势和相关的政策规制可能性
        8.3.1 我国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
        8.3.2 一些相关的政策规制可能性分析
    8.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4.1 研究结论
        8.4.2 规范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农地流转调查表
致谢

(4)适应形势任务变化 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地位作用, 切实增强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创新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
二、要贯彻改革创新精神, 不断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的质量层次
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任务有效落实

(5)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后备力量篇(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况
二、观点撷要
    (一)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涵义、基本特点、地位和作用
    (二)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关于国防后备力量体制编制
    (四)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战备训练与管理
    (五)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思想政治工作
    (六)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比较研究
三、前沿追踪
    (一)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发展趋势
    (二)关于国防后备力量的信息化建设
    (三)关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概念界定
        1.2.1 突发公共事件及其概念界定
        1.2.2 应急管理及其概念界定
        1.2.3 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特点
        1.2.4 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频度和趋势
    1.3 国内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1.3.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
        1.3.2 国内应急管理理论
        1.3.3 国际上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结构安排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国际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分析与启示
    2.1 美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分析
        2.1.1 应急管理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1.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分析
        2.1.3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运作机制
        2.1.4 地方层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2.2 其他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2.2.1 日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2.2.2 俄罗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2.3 国际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经验的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阶段
        3.1.1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3.1.2 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形成的典型事件与典型模式
    3.2 我国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实问题
        3.2.1 我国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诱因
        3.2.2 我国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3.3 构建全面整合的中小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原则
    4.2 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构建设计
        4.2.1 构建政府应急管理常设指挥机构
        4.2.2 设立行政部门应急管理预备机构
        4.2.3 常设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的运作
    4.3 政府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博弈模型分析
        4.3.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博弈模型
        4.3.2 政府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委托—代理模型
        4.3.3 构建最优激励模型
    4.4 组织规模对委托人—代理人的影响分析
    4.5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4.5.1 建立应急管理组织的绩效评估模型
        4.5.2 应急管理组织的绩效评估模型应用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
    5.1 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
        5.1.1 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5.1.2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关联
        5.1.3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5.2 突发公共事件时间序列分析
        5.2.1 基本观点
        5.2.2 公共部门应急管理阶段划分
    5.3 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时间序列应急管理原则
        5.3.1 准备
        5.3.1.1 实施有效规避
        5.3.1.2 强化预案管理
        5.3.1.3 完善情景预演机制
        5.3.2 预警
        5.3.2.1 广泛收集信息
        5.3.2.2 认真整理归纳信息
        5.3.2.3 准确及时作出应急报告
        5.3.3 应急
        5.3.3.1 快速评估、选择应对方案
        5.3.3.2 及时启动预案
        5.3.3.3 应急介入、控制事态
        5.3.4 管控
        5.3.4.1 科学调度
        5.3.4.2 实时决策
        5.3.4.3 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5.3.5 善后
        5.3.5.1 妥善做好安置工作
        5.3.5.2 尽快恢复重建
        5.3.5.3 对应急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施方法
    6.1 自然灾害类事件的控制与管理
        6.1.1 自然灾害的特征
        6.1.2 自然灾害诱发因素分析
        6.1.3 认知程度分析
        6.1.4 自然灾害事故的处置方法
        6.1.5 个案研究—宿州市泗县龙卷风刮塌教室事件
    6.2 事故灾害类事件的控制与管理
        6.2.1 事故灾害的特征
        6.2.2 诱发因素分析
        6.2.3 认知程度分析
        6.2.4 事故灾害类事件的处置方法
        6.2.5 个案研究—宿州芦岭矿难事件
    6.3 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与管理
        6.3.1 中小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6.3.2 诱发因素分析
        6.3.3 认知程度分析
        6.3.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处置方法
        6.3.5 个案研究—宿州市泅县部分学生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群体心因性反应事件
    6.4 社会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控制与管理
        6.4.1 我国中小城市社会安全(群体突发)事件的特征
        6.4.2 诱发因素分析
        6.4.3 认知程度分析
        6.4.4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原则
        6.4.5 社会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方法
        6.4.6 个案研究—宿州市杨山县程庄集体上访事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现管理主体由军队为主向军地结合、政府为主的转变
二、实现机构设置由条条分割向集中统一的转变
三、实现功能作用由侧重应战向应战应急的转变
四、实现运行方式由内向封闭型向外向开放型的转变
五、实现人员编配由兼职为主向专兼结合的转变

四、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运用媒体能力建设研究[D]. 刘卓.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2]阿拉善盟电子政务的网络平台建设研究[D]. 高敏.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3]我国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与流转权益保障研究[D]. 李振远.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4]适应形势任务变化 推进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创新发展[J]. 王国生. 国防, 2008(12)
  • [5]中国特色国防研究30年·后备力量篇[J]. 张自勉. 军事历史研究, 2008(02)
  • [6]中小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与方法[D]. 唐承沛. 同济大学, 2007(02)
  • [7]国防动员组织机构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J]. 徐章晖. 国防, 2003(01)

标签:;  ;  ;  ;  ;  

国防动员组织建设要尽快实现“五个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