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完整

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完整

一、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论文文献综述)

巢宗祺[1](2021)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之说的缘由》文中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部分有一说法:"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该课程标准于2001年公布以后,在语文教育领域引起强烈的反响,有愤怒谴责的,也有高度赞扬的,至今还时时有人提起。当然见之于报刊,绝对是批判之词铺天盖地。这句话是我在起草时写进去的,

何贵金[2](2021)在《心手证道 ——古代书论中“心手关系论”的思想内涵及其表现》文中研究指明

王智洋[3](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范丹凝[4](2021)在《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吴汝纶是晚清着名学者、古文家和教育家。然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这位“桐城派最后宗师”尚未有过系统的讨论,也未曾出现以吴汝纶作为研究对象专着。古文是吴汝纶不朽的功业,也是他一生学行的基础,所以研究吴汝纶的思想和创作,须从其文学活动入手,深入研摩文本,了解其继往开新古文理论和创作,才能全面把握吴汝纶生平学行大旨及其他方面的思想。本文以吴汝纶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吴汝纶以古文说经、以古文设教方面的内容。介于目前尚无对于吴汝纶生平经历的系统的梳理,故而本文第一章用了较长的篇幅考论吴汝纶的一生行迹,尤其是他早年幕府经历和为官经历。通过考察他的人生经历,分析他的性格特点、价值祈向和学术追求,为进一步阐述其学术思想和古文理论、创作观念奠定基础。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着重吴汝纶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其中第二章为全文重点,探明吴汝纶古文思想的两个核心主张:道因文存和以文求道。这两个观念也是吴汝纶一切古文思想的起点,也是勾通他对于桐城古文之学理念和经世致用价值观的核心思想。结合目前文本资料来看,吴汝纶关于古文创作的理论大多来自桐城派经典文论,故而本文第三章主要论述吴汝纶古文创作中承袭自桐城派的一面。包括他对于姚鼐“古文之学”的理解、对桐城派创作方法和与之相应的古文风格的继承。吴汝纶着籍桐城,又从学曾国藩,既是桐城的后学晚生,又是“湘乡派”的中坚力量,他的古文理论自桐城派中来,在创作中又融合了湘乡派之气派。故而其创作理论和行文之习尚未背离桐城法度,但文章主题与审美取向却又与之异趣。故而文章第四章重点结合吴汝纶代表性的古文作品,分析他在古文创作主题、形式、审美趋向方面的具体观念,力图较全面地展示吴汝纶在古文内容选择和风格取向上偏于湘乡派的一面。第五章涉及了吴汝纶“以文求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经学研究。这是一个很少被注意到的问题。事实上,桐城派大部分作家都有经学研究的经验,但并无独树一帜的经学研究方法。吴汝纶继承了姚鼐以来经学研究的成果,并将其落实在《尚书故》《易说》的写作方面。而究其“因文求意”的说经方法,亦与其“以文求道”的古文理论有关。第六章专门讨论吴汝纶“以文设教”的理论。吴汝纶关于以古文养育人才以及在清末新政中“以文设教”的一系列观点。这部分观念也是他“以文求道”古文观念的延续。在莲池书院时,他教导弟子学习古文是以“通达世变”为目的的;而经历了日本考察之后,他对于古文设教抱以传承国民精神的希望。事实上,吴汝纶当时提出的关于新式课堂中学设置的观点,成为后世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题纲领。同时,从桐城古文存亡的角度,吴汝纶在新式教育中“以文设教”观念最终动摇了古文这一经典文体存在的基础,间接加速了桐城古文走向衰亡。无论从古文理论或是创作上看,吴汝纶的古文思想与其持守的经世致用精神密不可分。在他积极探求以文弼世的道路上,除了赋予古文实用性的功能以外,也强化了以古文讲求经世之务的作用。吴汝纶希望加强文法的作用以发挥古文在描述新时期新事物时的重要作用,同时彰显古文之体作为“中学精髓”在文学艺术层面的优越性。在他的努力之下,古文艺术性和实用性皆得以发挥作用,既具备古典文言散文的形式,又在清末相当一段时间充当了新学思想的载体。后世新文学的倡导者尽管强烈批判桐城派,却也承认正是由于吴汝纶等人对于古文的改造使得桐城古文在晚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新思想和新文学的领路人。

惠盛健[5](2021)在《宋元界画中建筑形象的样式谱系与绘制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界画属性为何,是“画”,是“图”(工程图),还是介于其间。界画中建筑形象真实、准确与否,这涉及构件样式、构造细节及深层算法的表达。界画映射其本体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何,咸用工匠本法严格遵循一定的制度,还是对其构型元素进行拆解、分类并另行拼贴、重构,意在制造一种美术语境下的“虚拟建筑”,使其成为一种推动情节发展的、制造戏剧冲突的、本质是叙述性的特殊“道具”,作为“工具”服务于表达主题,而非成为表达主题自身。界画中建筑之形象与其时大木作技术系统间是否同步,也即,形象重构是否进入一种自足状态从而获得彻底的“形式自律性”。上述疑问最终汇合为一个宏观命题,也即如何“以图证史”。其内涵两点要义,其一,“图”之“置信度”需借助量化分析对其进行相对精确的界定与分级;其二,利用图反向补充建筑史的缺失,则需首先借助既有建筑制度对上述形式分析结论进行比对、验证,“图”、“史”二者相互支持、互为注脚。研究对象为宋元时期之界画并少量涉及其它时代之重要作品。基本研究手段为图像“形式分析”与“大木作制度比对”,两项工作相伴始终,并无主次、先后之差,需对案例逐一展开分析并最终汇总提炼。并得到以下五点重要结论,其一,界画以蕴含于铺作内之“材模数”控制画中各处物型之尺度比例与真实营造中大木设计步骤基本一致(反思整数尺制);其二,界画流派与大木技术流派存在紧密对应关系,宋元时期前者对后者变动的“捕捉”与“再呈现”极为敏锐;其三,法式之“大小三间”、“小亭殿”与殿宇规模挂钩且与其空间的展拓方式有关;其四,榆林窟型、法式型交替为宋元各代之官式技术系统;其五,南宋初期官式建筑檐下比例变异即已发生,铺作用材趋小、补间数目激增的现象并非迟至明清才突现。

王静[6](2021)在《斯坦利·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斯坦利·卡维尔(Stanley Cavell,1926-2018)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哲学家,同时也是英语哲学界(Anglophone philosophy)最重要的电影研究学者之一。卡维尔的哲学思想以抵制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的分裂为特征,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概念化因素对哲学认知的干扰,并坚持把文化和艺术纳入哲学探究的范畴。他以本体论和伦理学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核心议题,提出哲学反思是基于语言交流关系之上的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认知活动,并认为这种认知是艺术和哲学的恒久追求,因此他被认为是一位具有“人文主义”和“现代主义”精神的当代哲学家,而此基本思想也贯穿了他对电影的研究。①卡维尔继承了经典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对现实生活的观照精神,擅长从哲学视角探讨电影与人性、电影与世界的关系。他提出电影的本质具有浑然天成的思想性和哲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媒介特性的电影本体论和类型发展观,为电影媒介本身和电影的阐释行为赋予了“哲学合法性”②,开启了电影研究中的哲学转向,因此被认为是当代电影理论时期“电影哲学”学派的杰出代表。同时,作为一位当代主流哲学家,卡维尔早在五十年代就将电影带到大学课堂中探讨,设立了基于电影解读的哲学理论课,对电影学科在美国高校体制内的建立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③卡维尔的电影哲学中和了新好莱坞电影对艺术形式的反思以及经典好莱坞电影对美国生活的表现,是对欧洲电影理论的美国式解读,从理论上提高了好莱坞流行电影在电影研究中的艺术地位。卡维尔主张从哲学视角来研究电影的本体特征和艺术价值,其观点在“电影作为语言”盛行的七八十年代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进入数字电影时代以后才受到追捧,并在九十年代得到重新阐释,成为“电影作为哲学”(Film as Philosophy)派系的主要理论来源,为重新界定电影本体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他的电影类型观对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当代电影产业也具有指导作用和现实借鉴意义。统观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着述,可以发现其理论是从哲学的视角探讨电影本质和电影体验的研究,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电影本体论、电影的类型分析和电影阐释与批评。为了完整地呈现卡维尔的电影哲学思想,本文以这三部分的核心问题为支撑点,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把分散于卡维尔着述中涉及电影意义的观点进行整理,甄别和归纳他对电影阐释批评的立场和特点,并以此作为电影本体、类型研究和批评阐释之间的关联和延伸,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基于该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大致安排如下:绪论部分简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从卡维尔电影哲学的内容上看,卡维尔提出电影本身的内在逻辑使其具有自主性和思想性,该观点引领了正在发生的电影研究的哲学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电影理论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卡维尔的电影哲学属于当代电影理论阶段“本体论2”①思想的代表,在电影理论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值得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借鉴。但是,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都呈碎片化特征,缺少对其电影哲学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本文在全面地搜集和整理了相关文献之后,意欲对卡维尔的电影哲学进行整体理论研究,揭示其电影哲学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和理论框架作出系统的分析和呈现。论文第一章梳理了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鉴于卡维尔对于国内学术界来说还比较陌生,本章使用较多篇幅勾画其学术成长道路,并圈点出了对其电影哲学有重要影响的理论。首先,略述卡维尔的求学生活,指出正是对电影的迷影情结引导他从作曲专业转到哲学专业,并引导他把电影纳入哲学研究范畴。其次,分别论述了实用主义哲学、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和伦理学对卡维尔电影哲学的影响。最后,分析其电影哲学理论形成的文化语境,指出经典好莱坞电影和新好莱坞影片在他的理论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第二章阐述了卡维尔电影哲学的基础和核心——电影本体论。首先,把卡维尔的电影本体论具象为他对电影媒介的本体反思,通过对比卡维尔的本体论与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将两者的根本性差异放在电影媒介中摄影和投影装置的区别上,并进一步剖析卡维尔基于“一系列自动的世界投影”的本体描述,指出其电影本体论的核心为投影装置及其产生的现象学关系之和。该观点是其电影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直接影响了他后来对电影艺术现象和电影体验的看法。接着,本章展开对电影媒介特性的分析,说明电影具有“单向性”“自动性”和“自指性”,因此电影媒介本身具有内在逻辑性和自主性,并非再现现实的工具。最后,分析电影媒介的素材来源一—现实世界,指出卡维尔所理解的电影中的世界是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艺术空间,具有过去时间性和空间延展性的特征。第三章论述了卡维尔的电影类型观。卡维尔对电影类型的归纳和论述是其电影本体论在电影艺术现象层面的具体体现,因此他对电影类型的探讨也围绕电影最本质的意义展开。本章通过三个小节,分别阐释了卡维尔的“类型基因”概念、以“类型作为媒介”的论点,和类型的再叙述与发展演变;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指出卡维尔的电影类型观没有拘泥于标准化的外显特征,而是强调对人文主义内核的把握,并且突出文化和社会演变给电影类型带来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发展观,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第四章分析卡维尔的电影阐释与批评观。这部分内容是从电影本体论到电影批评实践的延伸,并呈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作用。首先从电影如何对观看者产生意义谈起,指出电影是通过“承认”的心理前提和“移情投射”的认知行为产生意义,并指出卡维尔在阐释电影意义时对直觉和科学论证方法的双重依重。接着,阐明卡维尔电影批评的基本立场是把“电影作为哲学”看待。在此基础上,继续说明卡维尔电影阐释批评中的伦理性和社会性特征,指出他的阐释和批评最终还是以现实存在作为界限,其普世的哲学追求始终落实于具体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第五章分析卡维尔电影哲学在学术界的接受状况、理论意义和局限性。首先指出卡维尔的电影哲学受历史语境的影响以及自身表述风格的限制,始终没有成为主流电影理论。但是,其跨学科的研究特点也使卡维尔的理论具有自己的独特立场和学术价值,十分契合当下的电影文化和电影研究语境。同时,结合我国电影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可以发现,过度集中于中观层面的理论研究或者沉迷于具体作品的微观批评都不利于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卡维尔所采取的微观批评与宏大理论结合的研究路径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另外,他的电影哲学体现了媒介和技术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义,是一种凸显人文性和日常性的电影哲学,为当代的电影理论研究带来了更宽广的方法论视域和多样化的阐释角度。结语部分首先简要回溯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总结了本文在明晰卡维尔电影本体论概念、归纳电影媒介的特性、通过卡维尔的伦理学思想脉络解析其电影阐释观、对其电影哲学进行整体评价这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把卡维尔电影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浓缩为电影的投影装置和意义,较为清楚地阐明了他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由此产生的电影媒介特性,并将这些特性作为进一步理解卡维尔电影阐释批评的重要依据和参考;此外,本文将卡维尔具有争议性的方法论和研究路径也作为其电影哲学的一部分,指出其电影哲学的意图不在于设立任何判断标准,而在于创建一个由电影通达哲学认知的思想路径。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未把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置于电影理论和哲学理论并行发展与交错影响的综合语境中研究,缺少对电影和哲学关系的历时性发展的详细论述,影响了对电影哲学范畴和研究边界的明晰;另外,将卡维尔与电影哲学流派中的其他学者进行更广泛的横向对比也将有助于明确其观点的原创性和继承性关系。这两方面的未尽之处也是笔者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李佳萌[7](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将初中阶段学生应知应会的语文基础知识以知识补白的形式编入教材。知识补白是教材呈现语文知识的重要渠道,其篇幅短小,内容多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到补充语文基础知识与建构语文知识体系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知识补白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许多教师对知识补白教学重视不足,知识补白教学策略匮乏,教学效果不理想等。因此,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策略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知识补白的教学策略,为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者提供一点参考。本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展开探究: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了知识补白教学的相关概述。梳理了教育界对语文知识内涵的划分,界定了知识补白的概念,按知识类型对补白内容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出知识补白的呈现特点,并对知识补白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原则进行分析。第二章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知识补白教学存在教师的重视性不足、缺少恰当教学时机、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和教学效果甚微等问题。第三章针对问卷调查结果中知识补白教学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转变传统语文知识教学观念,重新审视知识补白教学;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强化知识;根据各类知识特点设计教学方式和深化知识理解,注重实际运用。

刘远[8](2021)在《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文中指出在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旅游业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海岛坐拥内陆地区稀缺的自然景观资源,成为国内旅游开发的新热潮。民宿产业作为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快速崛起,在海岛旅游产业中,海岛民宿拥有更好的环境条件及地域特色,而在众多民宿的营建方式中,由海岛民居改造为民宿的方式逐渐兴起,成长为一种产业。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海岛传统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为海岛文化的继承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由海岛民居改造成民宿,是要解决由居住功能到旅游度假功能的转换问题。本文通过对前人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梳理,对海岛民居的建筑价值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对涠洲岛的民居和民宿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该地区民居改造民宿的各项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涠洲岛民居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最后对本文提出的策略进行实践应用。本文的第一、二章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民宿的理论研究、民居改造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对于民宿的研究,总结出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民宿改造的重点要素。第三章对国内大海岛民居建筑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其特点,并对进行民宿改造的民居进行综合评估。第四章首先对涠洲岛整体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村落,总结出涠洲岛民居建筑的特点,同时对涠洲岛上的民宿现状进行分析,并选取典型的民宿案例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第五章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提出涠洲岛民居改造民宿的指导原则和相应策略,包括规划设计策略、建筑空间设计策略、情感需求设计策略、材料以技术应用策略以及运营管理策略。第六章为实践应用,依据第五章提出的改造策略对涠洲岛一处民居进行民宿改造设计,以实践对本文提出的策略进行论证。最后在第七章进行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的创新点,以及所提出的改造策略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今后对于海岛地区民居改造民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熊娇[9](2021)在《二更人物类微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研究》文中指出文艺作品是讲述故事的重要载体。作为互联网催生出的一种重要文艺样态,微纪录片能否讲好故事,对社会舆论导向将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二更微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三个层面进行了探索。在故事的来源即“选题”层面,研究发现,二更人物类微纪录片遵循以时代为经线,以人物为纬线的创作理念,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拓展后者的维度,并通过“选题表”进一步保证了选题的可行性。在故事的灵魂即“主题”层面,研究揭示了故事化与非故事化微纪录片的主题殊异之处,指出了普通个体、底层个体、群像人物等在内的不同主体之主题的常用选取角度,呈现主题时诗化标语与意象镜头的使用等技巧。在故事的呈现即“叙事”层面,研究发现,二更主要通过凸显核心、整合碎片、自述串联等方式建构情节;另外,除采用做出调整的三幕结构外,大量采用“飞轮结构”,辅以多线叙事、回忆叙事、环形叙事等结构。本研究对二更人物类微纪录片故事化的成功实践做出了理论上的梳理,以期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庄振富[10](2021)在《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文中提出《陶庵梦忆》是晚明文人张岱的小品文集,记录了张岱前半生的繁华靡丽。而构筑其繁华靡丽之前半生的,恰是张岱多趣的艺术生活。张岱出生于江南高门世族,颇事豪华,兴趣广泛,尤其多痴:痴于诗琴书画,痴于花鸟橘茶,痴于鲜衣美食,痴于华灯骏马。在张岱的朋友圈当中,亦多奇士艺人、疵侠癖客,他们或擅书画,或精梨园,或专茶道,或通音律,皆有一技之长。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试图还原张岱与这些奇士艺人、疵侠癖客交往的历史语境,进而构建出一个晚明文人的艺术世界,并对其艺术世界的特点作出归纳。从论文框架上看,绪论、正文和结语是构成整篇论文的三个部分,而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大块来论述:第一章分析张岱艺术世界的形成背景,认为张岱深受其祖辈崇尚文艺风气的影响,从小生长于艺术氛围浓厚的文化语境之中,拥有与其他晚明文人一样的审美趣味,由此形成雅俗互动的艺术世界。第二、三章分别从人与物的角度论述张岱和他的艺术物品,指出张岱在其艺术世界中所扮演的各类角色,如艺术赞助商、艺术创作者和艺术鉴赏家等;指出书画、香茗、古琴等艺术物品对于张岱的影响,认为艺术物品将张岱的社会关系网络串联了起来,从而形成艺术世界。第四章将张岱艺术世界的特点归结为“奇情俗趣”,认为张岱游于文人艺术与庶民艺术之间,显示了广泛的艺术爱好,其艺术世界则体现出奇雅之趣和世俗之乐的特点。简言之,《陶庵梦忆》是张岱艺术世界的缩影,“奇情俗趣”则是它的鲜明特征。

二、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论文提纲范文)

(3)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吴汝纶的生平
    第一节 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培养与古文教育背景
    第二节 曾氏幕府中的历练与文缘
    第三节 从“三十专城”到“志在吏隐”
    第四节 莲池十年与扶桑四月
第二章 吴汝纶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认识与发明
    第一节 吴汝纶对姚鼐“古文之学”的理解
    第二节 文道观念的重塑
    第三节 重视文法与桐城文论的新变
第三章 吴汝纶对桐城古文创作理论的实践
    第一节 学为文用:吴汝纶的古文学习方法
    第二节 以气行辞:“因声求气”说在古文创作中的运用
    第三节 高邈古雅:吴汝纶承于桐城的古文风格
第四章 吴汝纶古文创作的湘乡派特征
    第一节 能济时变的“有为之作”
    第二节 文气“厚集”与“行气之法”
    第三节 雄奇谲宕与坚直劲健
第五章 “因文求意”与吴汝纶的古文说经方法
    第一节 “因文求意”的由来、运用及特征
    第二节 《易说》“因文求意”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 《尚书故》中的综合性说经实践
第六章 古文之学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改良
    第一节 莲池书院时期的“以文设教”
    第二节 “以文设教”在晚清教育改革中的提出与运用
    第三节 “以文设教”与“国民精神”的养成
    第四节 贺涛对“以文设教”观念的继承与保定文学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宋元界画中建筑形象的样式谱系与绘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方法、路线、技术手段等)
    1.7 论文结构框架
2 宋元界画绘制规律研究
    2.1 既有形式分析方法的缺陷与不足
    2.2 界画形式分析对象的特殊性
    2.3 宋元界画视角表达研究
        2.3.1 界画“再现”技法概论
        2.3.2 界画视角研究
        2.3.3 小结
    2.4 宋元界画“铺作”绘制规律探析
        2.4.1 唐辽型铺作绘制规律探析
        2.4.2 榆林窟型铺作绘制规律探析
        2.4.3 法式型铺作绘制规律探析
        2.4.4 斜垂构件的表达
        2.4.5 小结
    2.5 宋元界画开间、柱高绘制规律探析
        2.5.1 铺作形制与檐下比例设定
        2.5.2 比例真实类型
        2.5.3 折算后比例真实类型
        2.5.4 √2 重构类型
        2.5.5 小结
    2.6 宋元界画“构型”表达研究
        2.6.1 界画“构型”技法概论
        2.6.2 尺度层面的形式自律现象
        2.6.3 样式层面的形式自律现象
        2.6.4 结论
3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补遗
    3.1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探析一——“大小三间”与“重檐”形制
        3.1.1 “大小三间”概念简述
        3.1.2 “大小三间”与“重檐”概念再探析
        3.1.3 现存遗构中“大小三间”与“重檐”建筑
        3.1.4 界画中之“大小三间”殿宇与“重檐”建筑
        3.1.5 结论
    3.2 《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探析二——“小亭殿”与“方殿”
        3.2.1 “小亭殿”概念简述
        3.2.3 界画中之“小亭殿”与“方殿”
        3.2.4 小结
4 “榆林窟型”铺作与檐下比例设定探析
    4.1 “榆林窟型”的典范——北宋官式的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4.1.1 北宋官式的技术选择
        4.1.2 汴京与洛阳宫室制度渊源
        4.1.3 斜垂下昂类型探析
        4.1.4 平置下昂类型探析
        4.1.5 小结
    4.2 “榆林窟型”的异变——金官式的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4.2.1 金官式的技术选择
        4.2.2 岩山寺壁画中铺作绘制规律与构造类型探析
        4.2.3 大型殿宇檐下比例的设定
        4.2.4 小型殿宇檐下比例的设定
        4.2.5 小结
5 “法式型”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5.1 “法式型”的异变一——南宋官式的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5.1.1 南宋官式的技术选择
        5.1.2 本节研究思路
        5.1.3 檐下比例的两类衍化模式
        5.1.4 临安大内与太庙殿宇的形式构成解析
        5.1.5 永思陵殿宇的形式构成解析
        5.1.6 初祖庵与永乐宫的形式构成解析
        5.1.7 小结
    5.2 “法式型”的异变二——元官式的铺作与檐下比例探析
        5.2.1 元官式的技术选择
        5.2.2 本节研究思路
        5.2.3 元代界画体现的铺作与檐下比例
        5.2.4 元大都大内殿宇的形式构成解析
        5.2.5 元上都大安阁的形式构成解析
        5.2.6 小结
6 结论
    6.1 解决的关键问题
    6.2 研究方法的突破
    6.3 中世官式建筑檐下形式构成法则的解明
参考文献
图录
附录一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
致谢

(6)斯坦利·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三)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语境
    第一节 迷影情结和实用主义哲学观
        一、卡维尔的迷影情结
        二、实用主义哲学观
    第二节 现实主义电影理论
        一、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二、现实主义理论的现象学渊源
    第三节 从怀疑论到伦理学
        一、怀疑论与反怀疑论启示
        二、日常生活——怀疑论之争的伦理归宿
    第四节 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变迁
        一、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期”
        二、新好莱坞电影的崛起
第二章 卡维尔的电影本体论
    第一节 作为本体的电影媒介
        一、电影媒介的基础装置——摄影
        二、电影媒介的本体装置——投影
    第二节 电影媒介的特性
        一、电影媒介的单向观看性
        二、电影媒介的自动性
        三、电影媒介的自我指向
    第三节 电影媒介的素材:现实
        一、具有过去时间性的世界
        二、现实空间的转换和延展
        三、技术与现实——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
第三章 卡维尔的电影类型观
    第一节 类型基因说
        一、“史前条件”和类型“基因”
        二、西部片类型发展中的颠覆和继承
    第二节 作为媒介的电影类型
        一、电影类型作为“电影艺术的可能性”
        二、电影类型与语言游戏的类比
    第三节 电影类型的再叙述模式
        一、类型的原型与演变
        二、成为类型成员的标准——意义生成与复杂关系建构
第四章 卡维尔的电影阐释与批评论
    第一节 电影的意义生产
        一、意义生产的前提:“承认”主体与世界
        二、意义生产的过程:“卡普拉时刻”与电影的体验
    第二节 “电影作为哲学”的阐释观
        一、电影阐释的方法论:带有哲学反思的审美批评
        二、美学可能性的哲学阐释
        三、以《西北偏北》为例
    第三节 卡维尔电影阐释批评的伦理维度
        一、卡维尔的道德至善论
        二、电影体验中的伦理关系
        三、一种空间和时间的伦理
    第四节 卡维尔电影阐释批评的社会维度
        一、“日常性”作为“世俗”的隐喻
        二、从复婚式喜剧、陌生女人情节剧到《卡罗尔》中的女性成长
第五章 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接受和学术价值
    第一节 对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接受与“回避”
        一、卡维尔电影哲学与电影研究历史语境的磨合
        二、卡维尔的写作风格
    第二节 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卡维尔电影哲学的理论史价值
        二、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三、卡维尔电影哲学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卡维尔电影哲学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斯坦利·卡维尔学术年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语文知识的学习对初中生来说必不可少
        (二)新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三)目前知识补白教学效果不佳
    二、研究意义
        (一)唤起教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重视
        (二)为知识补白教学的改进提供思路
        (三)为知识补白教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研究
        (二)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语文知识编写研究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部编版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相关概述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的相关概念概述
        (一)语文知识的内涵
        (二)知识补白的内涵
        (三)知识补白教学的内涵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的内容分布及呈现特点
        (一)知识补白的内容分布
        (二)知识补白的呈现特点
    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的教学价值
        (一)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素养
    四、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的教学原则
        (一)随时教学
        (二)随文教学
第二章 部编版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部编版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二、部编版教材知识补白教学问卷调查结果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学生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二)教师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知识补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知识补白教学重视不足
        (二)缺少恰当的教学时机
        (三)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四)教学效果甚微
    四、知识补白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未能贯彻落实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的教学要求
        (二)课堂内时间有限
        (三)没有抓住各类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四)没有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语文知识教学观念,重新审视知识补白教学
        (一)领会教材编者意图:一课一得、随文教学
        (二)正视新课标要求:“淡化”非“弱化”
    二、充分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强化知识
        (一)灵活调整教学设计
        (二)合理利用导学案
    三、根据各类知识特点设计教学方式
        (一)汉语知识:趣味精讲,激发学习兴趣
        (二)文化知识:随文拓展,开阔学生视野
        (三)其他知识: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四、深化知识理解,注重实际运用
        (一)汉语知识: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炼与归纳
        (二)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使用与感悟
        (三)其他知识:指导学生在交际生活中体验与内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1.1.2 民宿行业的发展
        1.1.3 民居改造“新”与“旧”之间的矛盾突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民宿
        1.3.2 海岛民居
        1.3.3 民居改造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民宿改造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
    2.1 民宿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民宿的相关定义
        2.1.2 民宿的起源
        2.1.3 民宿的发展历程
        2.1.4 国外民宿理论研究
        2.1.5 国内民宿理论研究
    2.2 民宿建筑师的研究
        2.2.1 王澍“富阳文村”
        2.2.2 张雷的研究
        2.2.3 元象建筑的研究
    2.3 民居改造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历史文脉主义
        2.3.2 新旧共生理论
        2.3.3 有机更新理论
    2.4 民宿改造经典案例分析
        2.4.1 云庐精品度假酒店
        2.4.2 武义县梁家山村·清啸山居民宿
        2.4.3 “鹿饮溪”主题民宿
        2.4.4 莫干山“伴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岛民居特征与价值分析
    3.1 海岛村落民居概述
        3.1.1 海岛村落的特征
        3.1.2 海岛村落的文化内涵
        3.1.3 海岛村落的价值体现
    3.2 海岛民居特征分析
        3.2.1 辽南海岛民居
        3.2.2 胶东半岛海草房建筑
        3.2.3 舟山海岛民居
        3.2.4 海岛民居特征小结
    3.3 海岛民居进行民宿改造的价值评估
        3.3.1 海岛村落综合评估
        3.3.2 海岛民居周边环境评估
        3.3.3 海岛民居价值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涠洲岛民居价值及民宿发展现状
    4.1 涠洲岛民居概述
        4.1.1 涠洲岛民居生成背景
        4.1.2 地理与气候
        4.1.3 涠洲岛历史概述
    4.2 涠洲岛盛塘村民居价值评估
        4.2.1 村落整体价值评估
        4.2.2 旅游与开发价值评估
        4.2.3 民居建筑价值评估
    4.3 涠洲岛公山村民居价值评估
        4.3.1 村落整体价值评估
        4.3.2 旅游与开发价值评估
        4.3.3 民居建筑价值评估
    4.4 涠洲岛民居特征分析
        4.4.1 平面特征
        4.4.2 材料特征
        4.4.3 结构与空间特征
        4.4.4 环境特征
    4.5 涠洲岛民居发展困境
        4.5.1 现代生活需求带来的困境
        4.5.2 现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
        4.5.3 传统建筑出现危机
    4.6 涠洲民宿发展现状
        4.6.1 涠洲岛民宿使用者的基本特征
        4.6.2 涠洲岛民宿的基本类型
        4.6.3 涠洲岛民宿发展的常见问题
    4.7 涠洲民宿典型案例分析
        4.7.1 方岛艺术酒店
        4.7.2 野里宅院
        4.7.3 渡舍精品民宿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涠洲岛民居的民宿改造策略
    5.1 要素归纳与改造策略提取
    5.2 涠洲岛民居改造民宿的指导原则
        5.2.1 协调海岛特色原则
        5.2.2 有机更新原则
    5.3 规划设计策略
        5.3.1 价值评估
        5.3.2 尺度肌理相协调
        5.3.3 契合区位环境条件
    5.4 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5.4.1 空间拆分
        5.4.2 空间扩充
        5.4.3 空间整合
        5.4.4 空间置入
    5.5 情感需求设计策略
        5.5.1 海岛渔村氛围营造
        5.5.2 邻里关系重塑
        5.5.3 主题陈设
        5.5.4 亲子空间营造
    5.6 材料与技术应用策略
        5.6.1 建造技术有机
        5.6.2 地域性建造材料
    5.7 运营管理策略
        5.7.1 产业活化带动
        5.7.2 运营模式
第六章 设计应用分析
    6.1 项目基本情况
    6.2 设计策略的应用分析
        6.2.1 规划设计
        6.2.2 建筑空间设计
        6.2.3 情感需求设计
        6.2.4 材料与技术应用
    6.3 其他设计实践
        6.3.1 屿见山居
        6.3.2 南海鲚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二更人物类微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故事从何来:“选题”研究
    3.1 二更微纪录片的“选题”
        3.1.1 选题的标准
        3.1.2 选题的来源
        3.1.3 选题的误区
    3.2 二更微纪录片的“策划”
        3.2.1 调研与预防
        3.2.2 方案与提纲
4 为何讲故事:“主题”研究
    4.1 “主题”的界定
        4.1.1 故事化微纪录片:“较完整的道德前提”
        4.1.2 非故事化微纪录片:“不完整的道德前提”
    4.2 “主题”的挖掘
        4.2.1 单一人物:紧扣本职 挖掘动机
        4.2.2 群像人物:情感切口 呈现问题
    4.3 “主题”的呈现
        4.3.1 文字:提炼诗化标语
        4.3.2 画面:借用意象镜头
5 故事如何讲:“叙事”研究
    5.1 二更微纪录片的叙事“情节”
        5.1.1 “情节”的界定
        5.1.2 “情节”的建构
    5.2 二更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5.2.1 线性结构
        5.2.2 非线性结构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解析
        一、艺术世界
        二、奇情俗趣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一、研究现状
        二、主要论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家风遗泽
        一、张元忭:先世楷模
        二、张汝霖:名士气派
        三、张耀芳:声伎之乐
        四、张联芳:收藏嗜好
    第二节 艺术启蒙
        一、家蓄声伎
        二、师学古琴
        三、艺苑交游
    第三节 时代审美观念
        一、崇“奇”
        二、尚“俗”
        三、求“淡”
第二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参与者
    第一节 作为艺术赞助商
        一、曲伎东家
        二、茶工雇主
    第二节 作为艺术创作者
        一、戏剧大师
        二、古琴高手
        三、茶艺识客
    第三节 作为艺术鉴赏家
        一、书画鉴藏
        二、戏剧评论
第三章 艺术品:张岱的日常用物
    第一节 书画
        一、书画作为礼物
        二、不朽图赞
    第二节 香茗
    第三节 古琴
第四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雅俗之辩
    第一节 文人艺术:奇雅之趣
    第二节 庶民艺术:世俗之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和完整(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知识之说的缘由[J]. 巢宗祺. 七彩语文, 2021(36)
  • [2]心手证道 ——古代书论中“心手关系论”的思想内涵及其表现[D]. 何贵金.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4]吴汝纶古文理论与创作研究[D]. 范丹凝. 山东大学, 2021(11)
  • [5]宋元界画中建筑形象的样式谱系与绘制规律研究[D]. 惠盛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斯坦利·卡维尔的电影哲学研究[D]. 王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7]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补白教学策略研究[D]. 李佳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海岛民居的民宿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以涠洲岛民宿改造为例[D]. 刘远. 广西大学, 2021(12)
  • [9]二更人物类微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研究[D]. 熊娇.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10]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D]. 庄振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标签:;  ;  ;  ;  ;  

不宜刻意追求系统完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