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脉冲在线吹灰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气体脉冲在线吹灰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一、燃气脉冲在线吹灰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巧玲[1](2020)在《太阳能斯特林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因其工作方式简单、系统安全可靠而被广泛关注,发展前景广阔。但受结构限制,该系统原动力有限,致使其核心组成部分——斯特林直线发电机次级运行速度低、输出功率小。此外,直线发电机本身存在功率密度小、材料利用率低的缺点。这些因素制约了系统热电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Linear Magnetic-Geared Permanent Magnet Generator,LMGPMG)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它具有功率密度大、材料利用率高的优点,且可以通过内部齿轮有效提高系统驱动速度,非常适用于此类原动力不足的系统。本文将LMGPMG引入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本体设计、结构参数优化、电磁性能分析及功率控制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包括:首先,研究了LMGPMG拓扑结构,针对现有LMGPMG磁路耦合方式存在的磁场间干扰严重及工艺难度大的缺点,提出了一种串联耦合式结构,并讨论了其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LMGPMG拓扑结构直接决定其磁路耦合方式,进而影响其工作特性。为减小各部分之间的磁场干扰、简化拓扑结构、降低制作难度,提出了串联式拓扑结构,该结构克服了传统串联拓扑结构中导角带来的不便利因素,使次级行程不受导角限制,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电机设计参数直接决定其性能指标,LMGPMG属于新型永磁电机,其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尚不完善。本文以平板形LMGPMG为例,采用提出的串联式拓扑结构,结合电机设计技术,讨论了LMGPMG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为其结构设计提供了必要参考。其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了充磁方式对LMGPMG电磁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提出的串联式拓扑结构LMGPMG的电磁性能。永磁体充磁方式决定发电机磁场分布,进而影响其电磁性能。为了解这种影响的一般规律,对比分析了法向充磁、纵向充磁和Halbach充磁方式下LMGPMG的磁场分布,为LMGPMG充磁方式选择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了解提出的串联耦合结构LMGPMG的磁场空间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于上述结论,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其复杂的三维结构简化到二维模型,分析了法向充磁LMGPMG的磁场分布特征、空载和负载特性、功率密度等电磁性能,为该结构LMGPMG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然后,就LMGPMG参数优化展开研究,针对现有电机优化方法存在的收敛速度慢、耗时长、优化效率低的、难以实现多目标优化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响应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的多目标正交优化方法,并对提出的串联耦合结构LMGPMG进行了优化。电机优化可进一步提高材料利用率、改善电机性能。为简化计算、提高优化效率,提出的基于RSM的多目标正交优化方法通过建立多个优化目标与电机结构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来节约实验时间,并充分利用正交法均衡分布的特性和正交分析实现多目标优化,可通过较少次数的实验获得满意的优化结果,算法简单有效,为实现多目标电机优化提供了新途径。基于上述方法,在研究了影响串联耦合结构LMGPMG推力特性、反电动势和定位力的主要结构参数及影响规律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优化,为进一步研究该结构LMGPMG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就LMGPMG最大功率控制方法进行研究,针对传统功率控制存在的开关频率不固定、抗扰性能差和时滞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最大功率控制方法。用于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LMGPMG由斯特林发动机驱动,系统功率控制复杂,为了保证最大功率运行,提出了考虑二者功率匹配的最大功率控制策略,LMGPMG功率控制是该策略的核心。与传统直线发电机相比,由于增加了永磁齿轮部分,LMGPMG功率控制难度增大。为此,针对现有功率控制存在的开关频率不固定、抗扰性能差和时滞的缺陷,提出了基于ADRC的直接功率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保证开关频率固定的基础上,利用跟踪微分器的快速响应性有效提高了系统响应速度,并借助ADRC良好的扰动估计和补偿功能,提高了系统抗干扰能力,为LMGPMG最大功率控制开辟了新途径。最后,就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设计了一种平板形串联耦合结构的LMGPMG,制作了原理样机,并进行了必要的仿真和实验研究,仿真及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上述设计和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与传统直线发电机相比,LMGPMG的功率密度明显增大,它的引入有效提高了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热电转换效率。上述工作为LMGPMG在该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参考。

王攀磊[2](2020)在《合金粉末喷涂轴类工件表面处理过程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工件表面耐磨损、抗腐蚀、耐高温、抗氧化等性能,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合金粉末喷涂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件表面处理过程中。本文以某合金粉末有限公司的轴类工件合金粉末喷涂生产加工自动生产线为研究背景,研究设计自动生产线从自动上料、工件预热、工件表面打磨,合金粉末表面喷涂、合金粉末重熔、自动下料及自动抓取与传送等生产加工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采用“PLC+触摸屏”的系统结构,实现了轴类工件合金粉末喷涂自动生产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与可视化监控,提高了轴类工件合金粉末喷涂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原生产过程的仔细分析,针对目前人工生产效率低、生产质量不高等问题,研究了基于PLC与触摸屏的自动生产系统。基于自动生产过程中精确定位的重要性,重点研究伺服定位控制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绝对定位控制和相对定位控制,对工件在整个生产线上的移动路径进行了规划,设计伺服定位控制系统,完成生产线中伺服电机驱动机构的精确定位控制。(2)通过对生产线工艺介绍和各工位控制要点的分析,对表面处理过程控制系统的硬件进行总体分析与设计,并重点设计预热、重熔温度控制系统、上粉喷涂控制系统、自动抓取及传送控制系统以及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解决了轴类工件在上料、预热、打磨、合金粉末喷涂重熔以及下料工位的关键控制问题,实现了本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生产与智能化管理。软件设计触摸屏人机交互界面满足了可视化操作,实时监控各个工位的生产状况,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设置各工位参数,满足控制要求。(3)进行现场安装设备、接线等工作,成功组装一条完整生产线。现场对程序进行联机调试,发现并解决程序设计问题。通过生产试运行的过程,发现在以后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优化了控制系统软硬件结构。最终结果表明:合金粉末喷涂轴类工件表面处理过程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能稳定,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生产要求。

吕正南[3](2018)在《特定滑轮组装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生产生活上所用的滑轮经过了长期的改进及更新,已经衍生出众多品种以对应各种工况下的作业需求。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滑轮使用厂家对于自己购买的滑轮性能要求逐步升高,这就要求滑轮生产商提高滑轮以及滑轮组产品质量,并保证较低成本下的充足供货量。但是目前的滑轮生产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辅助工装治具进行生产—人力投入量大且产能低于其他全自动化产业,再加上当前的人工成本不断增高,明显影响到了滑轮以及滑轮组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对此,生产商们急需效率和精度皆高的组装机设备,来降低逐日增加的生产成本。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特定滑轮组装机的结构设计。针对滑轮子部件,分析特定滑轮组装机的整体工艺流程,根据工艺过程中各个环节,将组装机分为了排列模块、运输模块、装配模块、检测模块四个部分。(2)特定滑轮组装机定位系统设计。为了保证系统整体的响应速度,以及定位精度要求,重点研究了以定位销为定位基准的柔性化夹具设计和三环PID以及前馈干扰补偿的伺服电机控制模式。(3)特定滑轮组装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为满足特定滑轮组装机高速度高精度的生产要求,对伺服电机及三环PID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在安全方面,重点考虑了人员安全,以及复杂的现场环境,过程中涉及多个安全传感器的选型使用等;阐述了系统软件架构,重点研究了多CPU数据处理以及程序结构设计,并最后选择了双CPU的控制模式及多种通讯模式共存的控制方案。(4)特定滑轮组装机的性能检测。通过特定滑轮组装机在现场的运行生产,综合检验了整体系统在现场复杂环境下的安全性能可靠性,并检证系统优化后组装机实际生产性能达到了设计预期。对特定滑轮部品的组装工艺、滑轮的子部件的夹具方面设计及搬运机构的控制模式、整体的控制方案、设备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机电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了特定滑轮组装机每小时生产720个特定滑轮组件的同时,达到了 99%以上的合格率。

仇慎杰[4](2017)在《燃煤锅炉尾部灰污预测模型及吹灰策略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在锅炉运行过程中,煤粉燃烧使对流受热面灰污激增、热传递受阻,烟气余热不能及时再利用,导致过热烟气排入大气,使锅炉输入能损耗严重。为了改善热传递,实现锅炉高效运行,吹灰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传统的吹灰是根据锅炉条件的反应或某些时间表进行的。吹灰器的操作人员很少或者没有结垢状态等信息,往往只会根据经验进行判断或根据时间表对锅炉进行吹扫。因此,为了缓解灰污沉积造成的换热过程不均衡,消除热偏差及高、低温腐蚀等问题,势必要监测锅炉尾部金属管道表面污染情况和发展趋势,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吹灰方式。针对锅炉尾部金属管道不可避免的积灰、结渣等污染现象,以贵州黔西电厂24h数据为对象,进行相关灰污软测量、灰污预测及优化软测量监测等相关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污染率预测模型的智能燃气脉冲吹灰系统。首先建立省煤器等的灰污监测模型,用污染率表征各部件污染情况,将环境复杂的锅炉尾部间接变为可视图表;然后针对各部件污染状态,建立相关预测函数,从而方便运行人员对锅炉运行状态及效率的掌握;最后在实时软监测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智能吹灰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以上模型计算平台结果作为智能判断依据,上位机作为中间介质,连接软测量模型和吹灰器,以爆燃波作为输出。本课题建立污染率预测模型并设计了智能吹灰系统,利用某300MW锅炉换热面数据进行仿真分析,解析模型结果,分析积灰客观形成规律,检验该预测机制的合理性。在机组运行稳定情况下,上位机软件中依照灰污预测模型计算结果实行决策判断,经过控制单元指导吹灰装置吹扫,以达到燃煤锅炉尾部烟道智能清洁的目的。仿真效果充分表明该脉冲吹灰系统可稳定合理运行。该吹灰系统能够正确指导燃气脉冲吹灰器,能够有效解决锅炉尾部烟道吹灰紊乱问题,进而提升燃煤机组的安全性、经济性、可持续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5](20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7年 第1号》文中研究表明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全社会资源投向,我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现予公布。本目录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5大领域8个产业(相关服务业单独列出)、40个重点方向下的174个子方向,近4000项细分产品和服务。附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6](2016)在《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一、前言能源装备是能源技术的载体,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和核心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按照攻关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三个一批"的思路推进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装备自主创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的工作要求。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德国、美国相继提出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概念。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结构转型大形势下,传统能源技术装备亟需革新和提升水平,

谢文进[7](2016)在《燃气电动调压及远程测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气调压是城市燃气输配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城市燃气需求量巨增,传统燃气调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同时,我国正大力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均为燃气调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燃气调压器,采用自力式机械调压,存在机械疲劳、机械磨损等问题,导致调压精度低、稳定性差。为此,如何提高燃气调压器的调压性能和管理维护效率,实现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的优质高效利用,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现有燃气调压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基础上,以需求量最大的楼栋式燃气调压器为研究对象,设计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RBF-PID复合控制算法,并设计了燃气电动调压装置及其远程测控系统。整个系统由燃气电动调压器终端和远程测控中心平台组成,以实现燃气调压系统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本文的研究工作,有望提高燃气调压准确度和安全性,提高燃气调压器监管维护效率,为推动燃气调压设备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分析了现有燃气调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当前燃气调压技术水平和课题实际功能需求,对燃气调压器进行了电动化设计,构建燃气电动调压装置,并提出燃气电动调压远程测控系统的总体方案。然后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燃气电动调压控制系统模型,并建立被控系统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RBF-PID复合控制算法,以改善燃气调压系统的控制性能。接着,设计并研制了燃气电动调压器终端,以及系统远程测控中心平台,实现了燃气的电动调压和远程测控。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控制算法适用于解决时变非线性不确定燃气调压系统的控制问题,比其他三种算法具有更加优越的控制性能;同时,本文设计的燃气电动调压装置及其远程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好的实用性,实现了燃气的电动调压和远程测控。篇末,对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莫臻峰[8](2015)在《大型火电机组除尘器提效改造实践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煤烟尘排放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火电厂的锅炉烟尘排放占总排放量的35%,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开展大型火电机组除尘器提效改造实践与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论文对国内外除尘技术进行了详细的综述。通过调查研究,论文对乌沙山电厂1号和4号机组电除尘改造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方案论证。采用旋转电极结合12电场高频电源技术方案对1号机组进行电除尘提效改造,目标是烟尘排放20mg/Nm3以下。同时参考2号机组高频电源改造,进行效果比对;采用高频电源、脉冲电源结合湿式电除尘技术方案,对4号机组进行电除尘提效改造,目标是烟尘排放达到2.7mg/Nm3以下。作者在文中描述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措施,分析了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对改造效果进行了测试分析,对影响提效的各种因素和工程改造经验进行了总结。通过1号和2号机组测试效果对比,发现采用单独的高频电源改造,在系统运行良好的条件下除尘器出口浓度平均从原来的50mg/Nm3以上下降到2224mg/Nm3,但仍需要脱硫系统的二级除尘才能达到新的排放标准。旋转电机结合高频电源改造后,性能测试显示除尘器出口浓度在10mg/Nm3以下。综合考虑设备缺陷、可靠性、运行工况以及脱硫系统的二级除尘等因素,单独的高频电源改造适用于30mg/Nm3的标准。针对20mg/Nm3的标准,需要考虑组合技术,而“旋转电极+高频电源”组合技术是一种合适的方案。通过测试发现,对4号机组采用了“13电场高频电源+5电场脉冲电源+湿式电除尘器”的技术方案,完全能够满足5mg/Nm3甚至2.7mg/Nm3的排放标准。改造短期内达到了标准要求,而其长久的效果有待设备长久运行来验证。经13电场高频电源和五电场脉冲电源改造后,经调整,在电源未达最大出力的情况下,干式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为24.9 mg/Nm3。2号机组12电场高频电源改造后,高频电源调整到最大出力也能达到这个水平。考虑到脱硫系统的二级除尘和新增湿式电除尘设备,今后实施“近零排放”改造时,应适当减少电除尘的电源改造,避免过度投资。论文通过对本企业的1号和4号机组电除尘改造项目的实践、研究,总结改造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本企业今后的环保减排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研究结果可以为其他发电厂的除尘设备提效改造工作提供参考思路。

许东会[9](2015)在《锅炉吹灰PLC组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燃料在锅炉炉膛中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在燃料中存在不能燃烧的部分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就会以炉渣的形式沉积在炉内,炉渣中大的颗粒会沉积在炉内的贮渣槽中,很大一部分较小的颗粒会被烟气带动,日积月累,成为松软的浮灰层或硬质的灰渣层,沉积在炉膛辐射或后部对流受热面上,对受热面的热传输影响很大,如果吹扫不及时,日益严重的积灰和积渣将直接影响着锅炉系统的使用效率及运行。由于技术所限,现在并没有防止锅炉积灰和结渣的有效办法,因此,锅炉吹灰是燃煤锅炉重要的辅助系统,直接影响燃煤锅炉的高效稳定运行。合理先进的吹灰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改善锅炉运行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与强度,提高锅炉效率和安全稳定性,对提高锅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意义重大。本文针对锅炉积灰、结渣问题,对锅炉吹灰工艺流程、吹灰装置的种类及特点、吹灰系统的组成进行了研究,在对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系统组成及配置、系统选型及特点、人机界面组态控制等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例项目锅炉的吹灰要求,设计了以Quantum 140系列PLC、工控机配置组态王软件对现场工作界面进行操控组态等为平台的锅炉吹灰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效地实现了由数量庞大的炉膛吹灰器、长/半伸缩吹灰器、空预器吹灰器等蒸汽吹灰器组成的锅炉吹灰系统控制。应用实践及实例项目正式投产运行表明:PLC的应用大大减小和降低了复杂工业电气控制系统的体积结构、硬件接线和故障率;人机界面组态的可视化简便操控极大地改善了锅炉的操作运行环境与强度;先进的PLC组态控制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地控制锅炉的排烟温度,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延长设备运行寿命,降低检修成本,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刘鹏鹏[10](2013)在《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方法及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发动机气路部件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中,其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气路部件故障是引起发动机严重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同时,航空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对于诸如气路静电监测技术等新型状态监测技术具有着强烈的需求,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作为研究主题,开展了静电传感器设计理论、静电信号预处理方法及特征参数体系、发动机气路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若干热端部件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气路异常状态在线监测方法、气路故障监测方法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发动机气路中带电颗粒的多电荷静电感应原理,研究了设计静电传感器时所需的功能模型、测量电路以及物理测量模型,形成可指导静电传感器设计制造的理论框架。设计了三款应用于航空涡喷发动机地面试车的静电传感器,并成功应用于数百小时的航空发动机地面试车中。组建了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系统实现在地面试车过程中持续在线监测发动机气路部件状态以及预警气路故障,为试车人员采取终止试车、检查排故等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信息。(2)建立了一套静电信号预处理方法,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系统在线计算静电监测信号的特征参数奠定基础。为了解决系统运行过程中实现在线连续计算静电电荷信号的问题,开展了静电电荷信号计算方法研究。利用实测的航空涡喷发动机静电监测信号开展静电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研究,形成了应用于反应气路静电水平变化情况的特征参数体系。(3)开展了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研究。利用自行设计制造的两款航空发动机碰摩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台开展了多叶片—机匣碰摩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整周碰摩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局部碰摩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的研究工作。利用自行研制的热端部件故障模拟实验设备开展了发动机冒烟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燃烧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热端部件烧蚀掉块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研究,分析了热端部件故障时多个静电信号特征参数的变化情况。(4)首次开展了航空涡喷发动机静电监测实验,获取了大量的发动机气路静电监测原始数据,以静电电压信号均方根值作为单一参数建立了静电健康基线模型。由于存在静电水平随航空发动机工况变化的问题,建立航空发动机多工况下的静电健康基线模型组。为了解决制造或使用等原因导致的发动机的气路静电水平存在个体差异的问题,开展了静电自适应健康基线的研究,提出了静电自适应健康基线更新方法和需遵循自适应更新策略,实现大时间尺度下的气路异常状态静电在线监测。(5)研究了应用于耐久性试车过程的多参数静电自适应健康基线模型,在线监测试车过程中出现的气路故障。根据获取的故障信号详细分析了在实际试车过程中出现气路滑油泄露、燃烧室积碳、发动机异响故障时静电信号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了减少气路故障静电监测系统的计算量和硬件资源需求,研究了航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过程中的预警策略问题。以更换密封圈、清除积碳维修活动前后气路静电电荷信号特征参数变化分析为基础,研究了维修活动对气路静电水平产生的影响,探索了从气路静电水平角度分析维修活动效果的可行性。

二、燃气脉冲在线吹灰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燃气脉冲在线吹灰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能斯特林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1.2.2 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现状
        1.2.3 斯特林直线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设计
    2.1 永磁电机的分析方法
        2.1.1 磁路法
        2.1.2 解析法
        2.1.3 数值法
        2.1.4 解析结合法
    2.2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结构设计
        2.2.1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工作机理
        2.2.2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磁路耦合方式
    2.3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主要参数分析
        2.3.1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主要尺寸与电磁负荷
        2.3.2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初级绕组与槽/极组合
        2.3.3 永磁材料及其尺寸
    2.4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传动特性
        2.4.1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传动特性分析
        2.4.2 主要结构参数对推力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优化
    3.1 电机优化的基本方法
    3.2 基于RSM多目标正交优化方法
        3.2.1 优化机理
        3.2.2 优化流程
    3.3 基于RSM多目标正交优化方法的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优化
        3.3.1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推力优化
        3.3.2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反电动势优化
        3.3.3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定位力优化
        3.3.4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优化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电磁分析及样机制作
    4.1 永磁体充磁方式对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电磁性能的影响
        4.1.1 永磁体充磁方式机理分析
        4.1.2 充磁方式对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性能影响
    4.2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电磁性能分析
        4.2.1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有限元分析模型
        4.2.2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电磁性能分析
        4.2.3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的损耗及效率
    4.3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样机加工及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斯特林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功率控制研究
    5.1 斯特林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最大功率控制
        5.1.1 斯特林发动机的工作特性
        5.1.2 斯特林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功率匹配问题研究
        5.1.3 斯特林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最大功率控制策略
    5.2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发电系统建模
        5.2.1 考虑负载的斯特林发动机动力活塞运动方程
        5.2.2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数学模型
        5.2.3 变流器模型
    5.3 基于ADRC-DPC的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功率控制
        5.3.1 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功率控制策略
        5.3.2 基于ADRC-DPC的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功率控制
        5.3.3 系统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5.4 基于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的斯特林热发电系统效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与创新点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参数表

(2)合金粉末喷涂轴类工件表面处理过程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工件表面处理研究现状
        1.2.2 自动化生产系统研究现状
        1.2.3 伺服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伺服定位控制技术的研究
    2.1 伺服控制系统概述
        2.1.1 伺服系统的定义
        2.1.2 伺服系统的组成
    2.2 伺服控制原理
        2.2.1 伺服驱动器
        2.2.2 伺服电机三环原理
        2.2.3 伺服驱动器参数调整方法
        2.2.4 伺服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式分类
    2.3 定位控制方法
        2.3.1 确定移动量与移动速度
        2.3.2 计算电机转动圈数和转动速度
        2.3.3 计算输入脉冲数与输入脉冲频率
    2.4 生产过程路径控制方法
        2.4.1 传送系统路径分析
        2.4.2 伺服电机绝对定位控制
        2.4.3 伺服电机相对定位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生产线工艺介绍
    3.2 控制要点分析
        3.2.1 自动上料工位
        3.2.2 工件预热工位
        3.2.3 工件打磨工位
        3.2.4 上粉工位
        3.2.5 重熔工位
        3.2.6 下料工位
        3.2.7 自动抓取及传送系统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1 控制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3.3.2 预热、重熔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3.3.3 上粉喷涂控制系统设计
        3.3.4 自动抓取及传送控制系统设计
        3.3.5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3.4 控制器设计及硬件控制电路的实现
        3.4.1 主控制器(PLC)设计
        3.4.2 PLC扩展电路设计
        3.4.3 伺服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3.4.4 变频器控制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4.1.1 控制软件介绍及设计方法
    4.2 主要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4.2.1 预热、重熔工位工作流程
        4.2.2 喷涂工位工作流程
        4.2.3 输送工位工作流程
        4.2.4 控制程序设计
    4.3 控制系统监控程序设计
        4.3.1 监控软件介绍
        4.3.2 监控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制系统调试运行结果分析
    5.1 现场安装
    5.2 联机调试
    5.3 运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喷涂模块控制程序
附录B 各工位定位控制程序

(3)特定滑轮组装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定滑轮组装机的结构设计
    2.1 工艺要求
    2.2 系统的构成
    2.3 工作流程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定滑轮组装机定位系统设计
    3.1 设备精度分析
    3.2 伺服电机的应用
    3.3 伺服运动系统控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定滑轮组装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设计
    4.2 通讯系统
    4.3 控制程序设计
    4.4 控制单元的优化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定滑轮组装机的性能检测
    5.1 安全开关的测试
    5.2 安全门禁功能
    5.3 生产性能检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燃煤锅炉尾部灰污预测模型及吹灰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燃煤锅炉受热面积灰成因
        1.1.2 积灰对燃煤发电的危害
    1.2 国内外吹灰方式及吹灰控制系统现状
        1.2.1 吹灰装置现状
        1.2.2 国内外污染监测及优化现状
    1.3 主要涉及问题
第2章 对流受热面污染监测模型及其优化
    2.1 对流受热面污染监测模型
        2.1.1 污染率模型建立
        2.1.2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2.1.3 积灰污染预测机制
    2.2 负荷起伏对燃煤发电的影响
        2.2.1 对污染监测模型优化
        2.2.2 实例验证及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吹灰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燃气脉冲吹灰装置设计
        3.1.1 燃气脉冲吹灰理论基础
        3.1.2 燃气脉冲吹灰装置组成及应用
    3.2 燃气脉冲吹灰控制系统设计
        3.2.1 可编程控制器
        3.2.2 实验板与调试板搭建
        3.2.3 可编程控制器实现吹灰软控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吹灰控制系统上位机设计
    4.1 上位机界面设计
        4.1.1 上位机软件
        4.1.2 上位机开发
    4.2 数据传输通信流程
        4.2.1 本地计算机OPC协议配置
        4.2.2 上位机与MATLAB通信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吹灰系统仿真与调试
    5.1 系统调试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燃气电动调压及远程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背景
        1.2.2 课题研究目的
        1.2.3 课题研究意义
    1.3 燃气调压领域研究现状
        1.3.1 燃气调压器国外研究现状
        1.3.2 燃气调压器国内研究现状
    1.4 燃气调压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5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研究现状
        1.5.1 人工神经网络特点及应用
        1.5.2 人工神经网络与系统辨识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7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 燃气调压器结构及技术研究
        2.3.1 传统燃气调压器结构及原理
        2.3.2 燃气调压器电动化设计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燃气电动调压控制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燃气电动调压控制系统模型
    3.3 燃气电动调压控制方法
    3.4 传统PID控制原理及参数自整定
        3.4.1 PID控制器原理
        3.4.2 PID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方法
    3.5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系统参数辨识
        3.5.1 系统辨识原理
        3.5.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
    3.6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RBF-PID控制
        3.6.1 基于RBF神经网络辨识的PID参数整定
        3.6.2 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
        3.6.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RBF-PID控制器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燃气电动调压器终端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终端硬件电路总体结构
    4.3 终端各部分硬件电路
        4.3.1 微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
        4.3.2 数据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3.3 电机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4.3.4 数据采集模块及安全报警器电路设计
        4.3.5 电源供电模块选型及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燃气电动调压器终端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软件开发环境和程序总体结构
        5.2.1 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5.2.2 终端程序总体结构设计
    5.3 电机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5.3.1 自适应调压控制程序设计
        5.3.2 指令开关控制程序设计
    5.4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5.4.1 压力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4.2 温度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5 数据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5.5.1 建立TCP连接程序设计
        5.5.2 发送GPRS数据程序设计
        5.5.3 接收短消息程序设计
    5.6 安全报警模块程序设计
    5.7 主函数程序设计
    5.8 本章小结
6 远程测控中心平台设计
    6.1 引言
    6.2 远程测控中心系统总体设计
        6.2.1 系统网络架构
        6.2.2 平台系统组成
    6.3 通信服务子系统设计
        6.3.1 TCP/IP数据接收模块设计
        6.3.2 SMS短信发送模块设计
    6.4 数据库服务子系统设计
    6.5 WEB服务子系统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7.1 引言
    7.2 控制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7.2.1 MATLAB仿真参数
        7.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7.2.3 系统稳定性测试及分析
    7.3 燃气电动调压器终端测试
        7.3.1 终端硬件电气特性测试
        7.3.2 终端具体功能测试
    7.4 远程测控中心平台测试
    7.5 实验测试结论
    7.6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 系统硬件电路原理图

(8)大型火电机组除尘器提效改造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社会背景
    1.2 雾霾的成因与危害
        1.2.1 雾霾的污染源分析
        1.2.2 雾霾的危害
    1.3 煤炭的依赖性
    1.4 政策压力
    1.5 国内、外发展情况
    1.6 本课题主要工作
第二章 除尘技术介绍
    2.1 电除尘器理论研究
    2.2 除尘器提效新技术
        2.2.1 袋式除尘器改造技术
        2.2.2 原电除尘基础上的改造技术
        2.2.3 电源改造技术
        2.2.4 湿式电除尘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除尘旋转电极+高频电源”组合技术改造
    3.1 原系统简介
    3.2 立项背景
    3.3 方案选型研究
        3.3.1 除尘器改造选型原则
        3.3.2 方案制定
    3.4 改造实施
        3.4.1 方案综述
        3.4.2 旋转电极改造
        3.4.3 高频电源改造
    3.5 改造结果
        3.5.1 性能测试
        3.5.2 改造效果分析
        3.5.3 运行情况
        3.5.4 暴露的问题及对策
    3.6 本章小结
        3.6.1 改造综述
        3.6.2 经验与不足
第四章 电除尘器“近零排放”改造
    4.1 立项背景
    4.2 调研情况
    4.3 方案选型
        4.3.1 近零排放改造初步方案
        4.3.2 改造最终方案
    4.4 湿式电除尘总体设计计算
        4.4.1 主要参数计算
        4.4.2 总体设计计算
        4.4.3 小结
    4.5 改造实施
        4.5.1 干式电除尘脉冲电源改造
        4.5.2 湿式电除尘改造
    4.6 改造结果
        4.6.1 在线监测状况
        4.6.2 运行中发现的问题
        4.6.3 改造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4.7.1 改造小结
        4.7.2 改造经验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前景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锅炉吹灰PLC组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燃煤锅炉吹灰系统
    2.1 引言
    2.2 燃煤锅炉蒸汽吹灰器
        2.2.1 炉膛吹灰器
        2.2.2 长伸缩吹灰器
        2.2.3 半伸缩吹灰器
        2.2.4 空预器吹灰器
    2.3 燃煤锅炉的吹灰系统
        2.3.1 锅炉吹灰系统组成
        2.3.2 火电厂燃煤锅炉吹灰系统实际案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煤锅炉吹灰控制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PLC选型及特性
        3.2.1 PLC选型要素
        3.2.2 Quantum 140系列PLC特性
    3.3 人机界面及特点
        3.3.1 人机界面组态
        3.3.2 组态王 6.53的性能及特点
    3.4 燃煤锅炉吹灰控制系统设计及说明
        3.4.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情况
        3.4.2 动力系统控制情况
        3.4.3 PLC系统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锅炉吹灰PLC组态控制应用实践
    4.1 锅炉吹灰PLC控制流程
    4.2 锅炉吹灰控制组态界面
        4.2.1 吹灰控制系统操作、指示及设置
        4.2.2 吹灰控制系统组态界面
    4.3 系统运行效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方法及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技术综述
        1.2.1 传统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技术综述
        1.2.2 基于新型PHM传感器的航空发动机机载状态监测技术综述
    1.3 航空发动机气路静电监测技术综述
        1.3.1 国外航空发动机气路静电监测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3.2 国内航空发动机气路静电监测技术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路线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系统研究
    2.1 引言
    2.2 气路中带电颗粒来源分析
        2.2.1 吸入物
        2.2.2 燃烧排放物
        2.2.3 气路故障产物
    2.3 颗粒荷电机理
        2.3.1 固体间接触荷电
        2.3.2 固体释放电子荷电
        2.3.3 颗粒吸附荷电
        2.3.4 固体断裂荷电
        2.3.5 喷射荷电
        2.3.6 电流体动力荷电
    2.4 静电传感器设计理论与实物
        2.4.1 带电颗粒感应原理
        2.4.2 静电传感器测量原理
        2.4.3 传感器功能模型
        2.4.4 传感器测量电路
        2.4.5 传感器物理测量模型
        2.4.6 静电传感器实物
    2.5 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系统
        2.5.1 气路故障静电监测系统组建原理
        2.5.2 基于PXI的气路故障静电监测系统整体架构
        2.5.3 监测软件功能模块与业务逻辑分析
        2.5.4 系统实际应用效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路静电信号预处理及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气路静电信号预处理方法
        3.2.1 静电电压信号去直流分量
        3.2.2 静电信号降噪方法总结
        3.2.3 静电电荷信号计算方法研究
    3.3 静电电压信号特征分析研究
        3.3.1 时域特征分析
        3.3.2 频域特征分析
    3.4 静电电荷信号特征分析研究
        3.4.1 活动率水平
        3.4.2 事件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碰摩故障模拟实验台及静电监测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碰摩故障机理分析
    4.3 静电感应技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碰摩故障监测的可行性分析
        4.3.1 静电感应技术应用于监测航空发动机碰摩故障的探索研究
        4.3.2 碰摩故障过程分析
        4.3.3 碰摩颗粒产生机理
    4.4 应用于气路静电监测实验的碰摩故障模拟实验台研制
        4.4.1 多叶片-机匣碰摩故障模拟实验台ZP-1
        4.4.2 碰摩故障模拟实验台ZP-2
    4.5 整周碰摩故障静电监测实验研究
        4.5.1 整周碰摩故障静电监测实验方案
        4.5.2 实验结果分析
    4.6 局部碰摩故障静电监测模拟实验研究
        4.6.1 局部碰摩故障静电监测模拟实验方案
        4.6.2 局部碰摩故障静电监测物理过程分析
        4.6.3 实验数据频域特征
        4.6.4 叶片瞬时线速度对碰摩故障静电信号的影响
        4.6.5 径向冲击力对碰摩故障静电信号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端部件若干故障模拟静电监测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热端部件故障分析
        5.2.1 受高温热应力引起的故障
        5.2.2 机械振动引起故障
        5.2.3 积炭和燃气腐蚀故障
        5.2.4 燃烧过程故障
    5.3 热端部件故障模拟实验装置
    5.4 发动机冒烟故障模拟静电监测研究
        5.4.1 发动机冒烟故障模拟
        5.4.2 实验过程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异常燃烧故障模拟静电监测研究
        5.5.1 异常燃烧故障模拟
        5.5.2 实验过程
        5.5.3 试验结果分析
    5.6 热端部件烧蚀掉块故障模拟静电监测研究
        5.6.1 热端部件烧蚀掉块故障模拟
        5.6.2 实验过程
        5.6.3 试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航空发动机气路异常状态在线静电监测研究
    6.1 引言
    6.2 航空涡喷发动机静电监测实验环境
        6.2.1 试车台组成
        6.2.2 试车程序
        6.2.3 试车台传感器安装
    6.3 静电健康基线模型研究
        6.3.1 发动机工况参数
        6.3.2 双带宽系数阈值估计模型
        6.3.3 静电健康基线模型
        6.3.4 静电健康基线模型在发动机气路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6.3.5 静电自适应健康基线模型
    6.4 大时间尺度下的发动机气路异常状态监测研究
        6.4.1 大时间尺度下的发动机气路异常状态监测总体流程
        6.4.2 大时间尺度下的发动机气路异常状态监测的实际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耐久性试车过程中气路故障静电监测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多参数静电自适应健康基线模型
        7.2.1 静电电压信号时域多参数静电自适应健康基线模型
        7.2.2 频域特征的静电自适应健康基线模型
        7.2.3 静电电荷信号的静电多参数健康基线模型
    7.3 试车过程中发动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应用研究
        7.3.1 航空发动机滑油泄露故障静电监测
        7.3.2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积碳故障静电监测
        7.3.3 航空发动机异响故障静电监测
    7.4 气路故障预警策略
    7.5 航空发动机维修活动对气路静电电荷水平的影响分析
        7.5.1 更换启动电机密封圈前后的气路静电电荷水平对比分析
        7.5.2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分解修理对气路静电电荷水平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研究总结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燃气脉冲在线吹灰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能斯特林直线磁齿轮复合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杨巧玲. 兰州理工大学, 2020
  • [2]合金粉末喷涂轴类工件表面处理过程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D]. 王攀磊.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3]特定滑轮组装机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吕正南. 苏州大学, 2018(05)
  • [4]燃煤锅炉尾部灰污预测模型及吹灰策略优化[D]. 仇慎杰. 东北电力大学, 2017(01)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 2017年 第1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7(11)
  • [6]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J].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 中国产经, 2016(06)
  • [7]燃气电动调压及远程测控系统研究[D]. 谢文进. 重庆大学, 2016(03)
  • [8]大型火电机组除尘器提效改造实践与研究[D]. 莫臻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9]锅炉吹灰PLC组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许东会. 燕山大学, 2015(07)
  • [10]航空发动机气路故障静电监测方法及系统研究[D]. 刘鹏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气体脉冲在线吹灰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