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治疗失眠50例

耳穴压豆治疗失眠50例

一、耳穴压豆为主治疗失眠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刚丽丽[1](2021)在《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近年来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患病率不断地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受到严重影响,为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我们需要探索一种疗效显着且安全无依赖性的治疗方案。从古至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都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采用针刺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董氏奇穴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特色针法,治疗特色是取穴少,见效快,治疗范围广,能促进失眠患者睡眠恢复;耳尖放血有清肝泻火,活血化瘀,解郁安神的作用,这两种中医特色疗法有机结合,能有效的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产生更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本论文由文献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两部分组成,评价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方案的临床可行性与疗效优势,为以后的科研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一:目的:通过对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系统评价董氏奇穴对照普通针刺、中药治疗、西药治疗等其他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常用的有效穴位,发现既往研究中的不足。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至2020年9月15日,检索文献为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同时提取治疗方法、常用穴位、有效率、安全性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使用R(version 4.0.2)软件Meta包对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获取结论。结果: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3个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治疗失眠症的RCT研究,共纳入病例1128例,本研究中涉及穴位共24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前7位主穴分别是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肾关)、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其中有12项研究讲述了随机试验方法,纳入的13篇文献均未明确描述分配隐藏,没有文献明确报告具体盲法,纳入文献中有6篇提及脱落病例情况及处理措施。Meta分析结果:1.董氏奇穴对照其他疗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影响纳入研究的13篇文献均报告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临床疗效更好。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的影响治疗组的PSQI总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PSQI总分;治疗组在改善入睡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缩短入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效率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能显着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时间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睡眠时间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在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方面的疗效较好;治疗组的日间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董氏奇穴治疗失眠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日间功能。3.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漏斗图呈正态分布,分布相对集中,形态对称,表明纳入的文献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极小。结论:董氏奇穴针法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等方面优于其他疗法。可能的有效穴位为人皇穴、地皇穴、天皇副穴、镇静穴、天皇穴、五花穴、火主穴。研究二: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势,总结最佳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将纳入的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或普通针刺治疗,总疗程28天。通过记录睡眠日记监测睡眠情况,分别在治疗第1天、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状况评估;分别于治疗第1天及治疗后28天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多导睡眠图监测(PSG)、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睡眠相关指标评估,同时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血清褪黑素(MT)含量,统计评价各项指标的变化,多时点、多角度观察综合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两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基线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前PSQI、SRSS等量表总分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脱落病例共5例,其中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组1例,常规针刺组4例。2.PSQI评分及因子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PSQI各因子积分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障碍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显着降低对照组(P<0.01,P<0.05)。3.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更显着。4.多导睡眠监测(PSG)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睡眠时间、S2、SWS、NREM、REM时间均有所延长(P均<0.05),且治疗组延长时间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睡眠效率均有所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入睡时间均有所缩短(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S1均有所延长(P均<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延长(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觉醒次数均有所减少(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其他观察指标两组治疗后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检测褪黑素(MT)水平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褪黑素水平均有所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褪黑素水平升高更显着(P<0.05)。治疗前后检测5-HT水平变化,治疗组5-HT水平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5-HT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对5-HT含量的改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SL与PSG客观监测SL比较均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SQI量表中主观记录的TST与PSG客观监测的TST比较均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疗效显着,该治疗方案能减轻失眠患者的睡眠障碍,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效率,改善睡眠质量,并使患者的日间功能得到恢复,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2.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董氏奇穴与耳尖放血各自本身具有改善睡眠的临床疗效,两者联合应用,存在叠加协同作用,比普通针刺更具优势。3.从治疗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针刺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改善睡眠的作用,可能与其调节MT、5-HT水平有关。

聂芬芬[2](2020)在《情志疗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中风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情志疗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探究由人文关怀、正性情志信息导入和冥想吐纳等构成的情志疗法的积极作用和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缺血中风后失眠诊断的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予情志疗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每天1次,每次操作时间约20min,耳穴压豆左右耳交替取穴,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对照组予口服西药治疗,艾司唑仑1mg,睡前30分钟温水送服;两组均根据病情进行缺血中风的常规基础治疗,连续观察4周;临床观察结束后收集有效病例共56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8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作为观察指标,进行观察记录,经数据统计分析,评价其对睡眠状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及总体疗效。结果: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SQI总分均有下降(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总体睡眠状况;(2)观察组PSQI总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情志疗法联合耳穴疗法在改善患者总体睡眠状况方面优于对照组。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7个亚项评分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均可以降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6个亚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催眠药物亚项评分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此亚项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情志疗法联合耳穴疗法可降低对于催眠药物的依赖。(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改善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降低药物依赖性三个方面更具优势(P<0.01)。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有明显上升(P<0.01),表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观察组ADL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情志疗法联合耳穴疗法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4.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为别85.71%、8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总体疗效相当。5.PSQI总分与ADL评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经统计学分析,PSQI总分与ADL评分变化结果均符合正态性分布(P>0.05),二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r=-0.417,P=0.001(P<0.01),故PSQI总分与ADL评分变化二者之间呈负向直线相关关系,且关系密切;二者呈负向相关,即PSQI总分的降低与ADL评分的提高相互影响,表明睡眠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睡眠状况的改善。结论:情志疗法联合耳穴疗法对缺血中风后失眠患者具有良好疗效,能有效改善总体睡眠状况,改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降低对催眠药物的依赖,且在改善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和降低催眠药物依赖三个方面比艾司唑仑更具有优势;情志疗法联合耳穴疗法也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睡眠状况的改善可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睡眠状况的好转。

许精鑫(Sasiphat Aitthichaikhositkun)[3](2020)在《近十年推拿治疗失眠的文献挖掘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推拿治疗失眠(Insomnia)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分析,从推拿治疗失眠的手法、选穴及部位、推拿结合其他疗法以及辩证分型等方面,总结出推拿治疗失眠的手法及选穴应用规律,并结合推拿临床特点,为有效治疗失眠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的发挥推拿手法与穴位刺激的疗效优势,以服务临床。在回国后临床医疗工作中,籍以此课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本国的传统医药开展相关性研究,为人类健康服务。方法:文献数据分析:本研究通过数据检索和手工检索方法,对CNKI、CMB、WF、VIP等中文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Pubmed、Thai Journal(Thai Jo)TCI等外文数据库的古今文献资料进行文献数据挖掘分析。以“失眠”、“不寐”、“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睡眠障碍”、“神经官能症”、“原发性失眠”为病名检索词。以“推拿”、“推拿手法”、“推拿治疗”、“按摩手法”、“按摩治疗”等治疗方法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检索。英文检索词“Insomnia”、“Sleeplessness”、“Sleep disorder”、“Wakefulness”、“Sleep disturbance”、“Dyssomnia”、“Hyposomnia”、“Transint insomnia”、“Short-Trem insomnia”、“Long-Trem insomnia”、“Tuina”、“Tuina manipulation”、“Tuina therapy”、“Anmo”、“clinical research”,泰文检索词“(?)”、“(?)”、“(?)”、“(?)”、“(?)”、“(?)”。以2008年9月至2019年9月为检索年限,制定检索策略,确定数据筛选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所得的推拿治疗失眠临床文献数据资料逐一进行数据录入,包括发表日期、作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穴位、经络、手法、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治疗频次及疗程、疗效等内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原始数据库,运用SPSS23.0软件对推拿手法、腧穴、频次、经络、部位、特定穴、证型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用引入Apriori算法使用SPSS Clementine12.0软件制定关联规则,找出手法与腧穴、腧穴与腧穴、经络与经络等的关系,归纳总结文献记载中的临床常用治疗手法与腧穴相关配伍。结果:(1)通过检索得到推拿治疗失眠相关文献共460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05篇,检索到涉及常规推拿手法18种。使用常规推拿手法572次,频次排前5手法依次为按法92次、揉法92次、点法51次、推法50次、拿法45次。推拿治疗失眠采用按法配伍揉法;点法配伍按法、揉法;推法配伍揉法;扫散法配伍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揉法等。(2)特殊推拿手法相关分析,共涉及22种特殊推拿手法,总频次为316次,位居前5是头面部推拿法81次、脊背部推拿法65次、腹部推拿法39次、三部推拿法29次、开天门28次。特殊推拿手法治疗失眠采用头面部推拿法配伍脊背推拿法;腹部推拿法配伍三部推拿法、脊背推拿法、头面部推拿法;三部推拿法配伍腹部推拿法、脊背推拿法、头面部推拿法等。(3)腧穴相关分析涉及腧穴共76个,针对腧穴应用推拿手法1246次,位居前5的腧穴是印堂68次、百会65次、太阳58次、神庭57次、心俞47次;腧穴配伍频次排前是太阳配伍印堂;神庭配伍印堂;脾俞配伍心俞;肾俞配伍心俞;肝俞配伍心俞;胃俞配伍脾俞、心俞;攒竹配伍印堂;鱼腰配伍印堂等。(4)归经分析,位居前3是足太阳膀胱经397次、足少阳胆经160次、足阳明胃经57次;排前3是足太阳膀胱经18穴位、足少阳胆经12穴位、足阳明胃经7穴位;对经络配伍进行分析排前的是足少阳胆经配伍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配伍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5)奇经八脉及特定穴应用分析,位居前3是背俞穴314次、督脉230次、与阳维脉交会穴150次;奇经八脉及特定穴频次排前3是背俞穴10个穴位、阳维脉交会穴9个穴位、五输穴8个穴位;奇经八脉及特定穴配伍进行分析,位居前3是经外奇穴配伍督脉;阳维脉配伍督脉;背俞穴配伍督脉等。(6)部位总用穴频次关系分析,位居前3是头面部527次、脊背部261次、颈部130次;在各个部位选用腧穴数量中,位居前3是头面部25个穴位、颈部11个穴位、下肢(腿)9个穴位;部位与腧穴配伍进行分析,位居前3是头面部配伍脊背部;脊背部配伍头面部、腰部;颈肩部配伍头面部。(7)推拿结合其他方法治疗失眠的分析,位居前3是推拿结合针灸疗法23篇、推拿结合药物疗法8篇、推拿结合耳穴疗法6篇。(8)中医证型中,根据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位居前3是心脾两虚31篇、心肾不交19篇、肝火扰心17篇。结论:通过对近十年推拿治疗失眠的文献筛选,纳入和分析,推拿治疗失眠常选用推拿手法配伍、部位配伍、腧穴配伍、经络配伍、奇经八脉及特定穴配伍总结如下:(1)推拿治疗失眠的常用推拿手法是按法、揉法、点法、推法、拿法。配伍手法是揉法配伍按法配伍揉法;点法配伍按法、揉法。常用特殊手法是头面部推拿法、脊背部推拿法、腹部推拿法。头面部推拿法配伍脊背推拿法;腹部推拿法配伍三部推拿法、脊背推拿法。(2)常用穴位是印堂、百会、太阳。腧穴配伍多是太阳配伍印堂;神庭配伍印堂;脾俞配伍心俞。(3)常用经络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经络常用配伍是足少阳胆经配伍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配伍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4)常用奇经八脉及特定穴是背俞穴、督脉、阳维脉。奇经八脉及特定穴常用配伍是经外奇穴配伍督脉;阳维脉配伍督脉;背俞穴配伍督脉。(5)常用部位是头面部、脊背部、颈部。部位常用配伍是头面部配伍脊背部;脊背部配伍头面部、腰部;颈肩部配伍头面部。(6)常见证型是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肝火扰心型(7)通过对文献的挖掘与分析,揉法结合按法,按揉印堂、百会、太阳、神庭、心俞、脾俞等穴位治疗失眠心脾两虚型疗效最好。

范晶[4](2020)在《“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观察“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以期寻找出一种能够改善中风后失眠的新方法,并观察改善失眠是否对清晨及睡前血压有所影响。方法:将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3例,给予脑血管病基础治疗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留针5h。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脱落2例,最终62例为有效治疗患者。两组治疗疗程为30次,每天1次,每周5~6次。于入组治疗前、30次以后评估SPIEGEL量表来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评估SF-12生活质量评估量表来了解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况,并记录患者每次的清晨血压及睡前血压情况。最后得到的数据用spss21.0进行分析。若数据符合计量资料的正态分布,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用秩和检验;若数据符合计数资料,则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结果当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无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失眠及高血压病程、血压、SPIEGEL量表评分、SF-12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均衡可比。1.在SPIEGEL量表评分中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SPIEGEL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SPIEGEL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下降明显,而对照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下降不明显。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SPIEGEL量表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的睡眠情况改善较对照组明显。2.在清晨及睡前血压方面清晨及睡前血压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组的清晨收缩压在前20次的下降效果明显,在第20~30次的下降效果趋于稳定,总体呈下降趋势。治疗组的清晨舒张压在第1~10次下降不明显,但在第10~20次下降明显,随后20~30次下降效果趋于稳定。对照组清晨血压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在各个时间点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清晨血压在治疗10次以后开始各个时点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睡前血压方面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的各个时点两组的睡前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SF-12量表评分中两组治疗后SF-12量表中的PCS总分均有改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MCS总分改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方面均有效,而且改善效果相近,但在心理方面改善不明显。结论:“百会、四神聪”深纳久留针能够改善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起到降压的作用,尤其改善患者的清晨血压,同时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功能。

刘仲玮[5](2019)在《用中医耳穴压豆法治疗失眠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耳穴压豆法在临床上也被称之为压丸法,是在耳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简单安全的失眠治疗方法 ,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中医耳穴压豆法在治疗失眠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选取天津市公安医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50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50例患者均采用中医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观察这50例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这50例失眠患者中治疗显效患者为22例,占比为44.0%;治疗有效患者为26例,占比为52.0%;治疗无效患者为2例,占比为4.0%;总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结论耳穴压豆法在失眠治疗中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廉,其对患者没有任何创伤以及副作用,临床治疗有效率高,效果良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值得在临床失眠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华诚峰[6](2018)在《揿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改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揿针疗法和耳穴压豆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所致疼痛的疗效,包含止痛效果、颈椎病症状改善两个部分,并在观察过程中对揿针的安全性做出判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既可减轻患者痛苦、安全可靠,又可发挥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优势。方法:本研究选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脊柱科门诊确诊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对患者随机分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揿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耳穴压豆治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 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for Assessment of Cervical Myelopathy)评分表和疼痛的简化McGill量表收集数据,数据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20.0完成统计任务。结果:1.严格遵守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纳入6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值为69岁,平均年龄为45.54±17.11岁。其中男性患者为28人,女性患者为37人,男女的比例约为5:7。2.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在性别(P=0.694>0.05)、年龄构成(P=0.870>0.05)、病程年龄(P=0.660>0.05)、是否长期低头(P=0.524>0.05)、文化程度(P=0.966>0.05)的组间比较上均无显着性差异,故两组患者具备可比性。3.根据McGill疼痛量表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分级指数(PRI)、现在疼痛情况(PPI)分数对比,结果P0.477>0.05;P=0.197>0.05;P=.856>0.05,差异无显着性,故两组患者具备可比性。在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VAS、PRI、PPI分数与自身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故耳穴压豆和揿针疗法均能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起到缓解作用;在两组间的得分比较中,在治疗后第3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疼痛得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治疗后第7天的得分比较上,两组VAS、PRI、PPI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20<0.05;P=0.009<0.05;P=0.031<0.05),因此在治疗后1周,揿针疗法较耳穴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改善程度更为明显。4.根据J0A量表的进行比较,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J0A量表总得分比较声0.504>0.05,表明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J0A总分组内治疗前后,治疗后第7天相比治疗前得分,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而在治疗后3天,治疗组与实验组J0A总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935>0.05),在治疗后7天,两组间JOA总分比较差异具备显着性(P=0.035<0.05);治疗前后治疗组平均有效率为55%,对照组平均有效率为39%。所以认为,揿针治疗对患者JOA评分改善的程度较耳穴压豆组更为明显。结论: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上,揿针治疗和耳穴压豆治疗均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疼痛和改善麻木等症状的作用,但是在治疗7天后,揿针治疗相比耳穴压豆能够起到更好的治疗效用。

刘杨[7](2018)在《口服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口服中药联合耳穴压豆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评估耳穴压豆辨证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探讨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辅以耳穴压豆,是否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解决中药治疗失眠疗程较长的问题,形成多途径给药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门诊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即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30例和对照组即归脾汤组30例。两组基础方均为归脾汤加减,每日1付,早晚分服。耳穴压豆是在单侧耳廓神门、皮质下、心、脾、胃五穴贴压王不留行贴,4天为一个疗程,双耳交替,共7个疗程。两组总疗程均为28天,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基本资料:本研究最终共纳入59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29例,归脾汤组30例。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平均年龄47.14± 10.270岁,男性12例,女性17例;归脾汤组平均年龄48.73±10.531岁,男性13例,女性17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工作性质、病程、合并疾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严重度指数、PS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分析后各项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PSQI评分:经治疗后,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和归脾汤组的PSQI各项目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入睡时间评分0.93±0.923、睡眠效率评分0.72±0.841、总分5.86±4.846,归脾汤组入睡时间评分1.50±0.900、睡眠效率评分1.23±0.971、总分7.90±4.483,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在降低PSQI评分及入睡时间、睡眠效率两项单项积分方面,优于归脾汤组。中医证候积分:经治疗后,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和归脾汤组的中医证候各症状积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失眠评分1.59±2.027、心悸评分0.48±0.688、食少纳呆评分0.52±0.634、总分12.76±7.453,归脾汤组失眠评分2.60±1.976、心悸评分0.97±0.809、食少纳呆评分0.93±0.785、总分15.27±6.028,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在降低中医证候总分及失眠、心悸、食少纳呆三项单项积分方面,优于归脾汤组。失眠的临床疗效:经治疗后,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和归脾汤组的失眠临床疗效虽无明显差异,但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痊愈6例,总有效率为89.66%;归脾汤组痊愈4例,总有效率为83.33%,前者有效率高于后者。综合比较,口服归脾汤配合耳穴压豆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单纯口服归脾汤。失眠的中医证候疗效:经治疗后,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和归脾汤组的失眠中医证候疗效虽无明显差异,但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组痊愈3例,总有效率为89.66%;归脾汤组痊愈2例,总有效率为83.33%,前者有效率高于后者。综合比较,口服归脾汤配合耳穴压豆在失眠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单纯口服归脾汤。研究结论归脾汤加减口服联合耳穴压豆及单纯归脾汤加减口服均能有效降低失眠患者的PSQ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对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均有显着疗效。归脾汤加减口服联合耳穴压豆在降低PSQI总分及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归脾汤加减。归脾汤加减口服联合耳穴压豆在降低中医证候总分及改善心悸、食少纳呆等中医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口服归脾汤加减。总体来说,口服中药联合耳穴压豆的综合疗法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值得推广应用。

李志远[8](2018)在《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耳穴压豆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疗效和患者血清SP、VIP水平的变化,进而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收集60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予莫沙必利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患者血清SP、VIP含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两组之间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之间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P、VIP水平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能明显调节患者血清SP、VIP的变化。(4)患者安全性指标观察,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耳穴压豆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改善血清SP、VIP的水平有关。

刘珍,邓天好,徐琦,王红梅,蔡铁如[9](2018)在《失眠症与内科相关疾病中医治疗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说明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和醒后再入睡困难,是各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主要由药物、躯体疾病、心理因素以及环境改变等引起,与内科相关疾病关系密切。有研究[1]显示,失眠与多种躯体疾病呈显着线性关系,且内科疾病越多、越重者罹患失眠症的风险越高。失眠易引起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继而引起呼吸、循环、神经、内分泌等系统

王秋虹,郑慧娟,张锦花[10](2017)在《2型糖尿病伴失眠的中医治疗进展》文中提出系统回顾了近年来中医药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伴失眠的临床研究情况,对临床运用中医药疗法和非药物疗法治疗糖尿病伴失眠的方法和疗效进行分类综述,指出了中医治疗糖尿病伴失眠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临床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二、耳穴压豆为主治疗失眠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耳穴压豆为主治疗失眠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进展
        2. 传统医学对肝郁化火型失眠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董氏奇穴及耳尖放血在失眠症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 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董氏奇穴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本研究结论及对未来临床研究的指导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情志疗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中风后失眠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不良反应处理
        2.4 疗效指标与评价
        2.5 统计学处理
        2.6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PSQI量表总分比较
    2 PSQI量表亚项评分比较
    3 ADL量表评分比较
    4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5 PSQI总分与ADL评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 对中风后失眠病名的认识
    2 对中风后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中风后失眠治疗的认识
        3.1 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
        3.2 西医治疗中风后失眠
    4 情志疗法与耳针的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4.1 情志疗法
        4.2 耳针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情志疗法联合耳穴压豆可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5.2 情志疗法联合耳穴压豆可明显改善日间功能状态
        5.3 失眠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互影响
    6 临床体会
    7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病例报告表
附录 B 随机数字表
附录 C 文献综述 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近十年推拿治疗失眠的文献挖掘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资料筛选
        1.2.1 文献检索方法、范围与策略
        1.2.1.1 检索方法及范围
        1.2.1.2 检索策略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统计学方法
    2.2 数据挖掘
    2.3 频率和众数统计法
    2.4 关联规则
    2.5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患者基本信息分析
        3.1.1 性别
        3.1.2 年龄分析
    3.2 推拿手法使用规律分析
        3.2.1 常规推拿手法使用频次分析
        3.2.2 常规推拿手法配伍关系分析
        3.2.3 特殊推拿套路使用频次分析
        3.2.4 特殊推拿套路配伍关系分析
    3.3 腧穴运用规律分析
        3.3.1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3.3.2 腧穴配伍关系分析
    3.4 经络关系分析
        3.4.1 腧穴与经络关系分析
        3.4.2 经络配伍关系分析
    3.5 奇经八脉及特定穴关系分析
        3.5.1 奇经八脉及特定穴选穴频次分析表
        3.5.2 奇经八脉及特定穴配伍关系分析
    3.6 部位频次关系分析
        3.6.1 腧穴与部位关系分析
        3.6.2 推拿部位配伍关系分析
    3.7 推拿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分析
    3.8 证型分析
4 讨论与分析
    4.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4.1.1 中医对失眠的病名认识及概述
        4.1.2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4.1.3 诊断与证型
    4.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4.2.1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4.2.2 失眠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4.2.3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4.3 失眠的治疗研究
        4.3.1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
        4.3.2 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研究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失眠与性别、年龄讨论
        4.4.2 推拿治疗失眠手法讨论
        4.4.3 推拿治疗失眠选穴位讨论
5 彭德忠教授的失眠患者典型病案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国外关于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方案设计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5 小结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认识
    3 失眠与高血压的关系
    4 针刺治疗失眠的优势
    5 针灸选穴的确定依据及深纳久留针的意义
    6 结果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风与失眠的相关性及中风后失眠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高血压伴失眠的认识及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揿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1 病名认识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1.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1.1.4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概况
    1.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2.1 CSR的定义
        1.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现状
    1.3. 揿针疗法的研究现状
        1.3.1 揿针的临床运用
        1.3.2 揿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1.3.3 揿针治疗的临床特点
    1.4. 耳穴压豆的研究现状
        1.4.1 取穴辩证及相关疾病治疗
        1.4.2 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致睡眠质量差和颈项酸痛的痛症
        1.4.3 临床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
第2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必须全部符合以下标准)
        2.1.5 排除标准(符合其中任何一条者,均不能纳入)
        2.1.6 剔除、脱落或终止试验标准
        2.1.7 样本含量估算
    2.2. 研究对象分组
        2.2.1 分组方法
        2.2.2 盲法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揿针治疗组
        2.3.3 观察指标
        2.3.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3.5 质量控制
    2.4. 调查结果
        2.4.1 一般情况
        2.4.2 基线资料比较
        2.4.3 实验结果
第3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2 揿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依据探讨
    3.3 揿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3.4 揿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行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患者编号、随机数字及分组情况
    附录2 一般情况表
    附表3 McGiLL疼痛评分量表
    附表4 日本骨科学会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
    附表5 不良事件报告表
    附表6 剔除或脱落原因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口服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
        1 失眠的流行病学特点
        2 失眠的病因
        3 失眠的发病机制
        4 失眠的诊断标准与分类
        5 失眠的治疗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失眠的传统医学研究
        1 不寐的病名源流
        2 不寐的病因病机
        3 不寐的中医证候分布
        4 不寐的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临床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疗程
        2.4 注意事项
        2.5 临床观察
        2.6 失眠疗效评定方法
        2.7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探讨
        4.2 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的探讨
        4.3 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探讨
        4.4 归脾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探讨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耳穴压豆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排除、剔除终止标准和脱落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终止标准
        1.3.4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2.1.2 对照组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症状
        2.2.2 实验室检查
        2.2.3 安全性指标
        2.3 疗效评定
        2.3.1 总体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3.2 主要临床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2.4 实验室检测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对比
        3.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4 两组患者血清SP、VIP水平比较
        3.5 随访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4 分析与讨论
        4.1 发病机制
        4.1.1 祖国医学对IBS的认识
        4.1.2 现代医学对IBS的认识
        4.2 治疗方案
        4.2.1 中医治疗
        4.2.2 西医治疗
        4.3 试验设计方法依据
        4.3.1 立方依据
        4.3.2 选穴依据
        4.4 机制探讨及疗效分析
        4.4.1 从相应作用机制探讨
        4.4.1.1 四磨汤单味中药药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4.1.2 耳穴压豆疗法在IBS-C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4.4.2 疗效分析
        4.4.2.1 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4.4.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4.4.2.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症状积分变化对比分析
        4.4.2.4 两组患者血清SP、VIP变化对比分析
    5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附表
附录四 知情同意书
附录五 致谢
附录六 个人简介

(9)失眠症与内科相关疾病中医治疗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 原发性高血压病
4 脑卒中
5 2型糖尿病
6 小结与展望

(10)2型糖尿病伴失眠的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治疗
    1.1 辨证论治
    1.2 专方专药
    1.3 外治法
        1.3.1 足浴疗法
        1.3.2 贴敷疗法
2 非药物疗法
    2.1 养生功法
    2.2 针刺治疗
3 讨论

四、耳穴压豆为主治疗失眠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董氏奇穴结合耳尖放血治疗失眠的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D]. 刚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情志疗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中风后失眠的临床观察[D]. 聂芬芬.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
  • [3]近十年推拿治疗失眠的文献挖掘及分析[D]. 许精鑫(Sasiphat Aitthichaikhositkun).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深纳久留”针法对失眠合并高血压的中风患者的睡眠质量、清晨及睡前血压的影响[D]. 范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用中医耳穴压豆法治疗失眠的效果分析[J]. 刘仲玮.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05)
  • [6]揿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改善的研究[D]. 华诚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口服中药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疗效的观察[D]. 刘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8]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耳穴压豆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李志远. 贵阳中医学院, 2018(05)
  • [9]失眠症与内科相关疾病中医治疗研究近况[J]. 刘珍,邓天好,徐琦,王红梅,蔡铁如. 湖南中医杂志, 2018(01)
  • [10]2型糖尿病伴失眠的中医治疗进展[J]. 王秋虹,郑慧娟,张锦花.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7(02)

标签:;  ;  ;  ;  ;  

耳穴压豆治疗失眠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