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您的隐私

如何保护您的隐私

一、如何保守你的隐私(论文文献综述)

莫雅文[1](2020)在《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AVF在我国血透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中的占比达85-90%。然而,AVF的使用寿命受透析龄、基础疾病、锻炼等因素影响,其1年和2年的初级通畅率仅为60%和51%。其中,功能锻炼是AVF功能维护的关键手段。握球锻炼作为常规的锻炼方式,存在握球力度不当及锻炼依从性差等的不足,患者的锻炼效果难以保证。此外,2006年KDOQI指南“内瘘侧肢体不能提重物”的观点致使患者对内瘘侧肢体过度保护。因此,本研究以“内瘘侧肢体提重物”为切入点,选择哑铃为锻炼工具,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探究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对AVF功能维护的效果;并通过评估6磅负重锻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完善KDOQI指南中“内瘘侧肢体禁止提重物”的观点提供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以6磅的哑铃为锻炼工具,探究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对内瘘功能维护的效果,并进一步评估“内瘘侧肢体禁止提重物”观点的适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2018年6月-2018年12月某三甲医院血透中心已建立AVF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哑铃组和握球组。两组均于非透析日中进行每天20分钟、长达3个月的内瘘侧手部锻炼,哑铃组使用6磅的哑铃,握球组使用普通的握力球。于患者入组时收集基线资料,包括基本资料、临床资料和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多普勒超声测量的AVF血流动力学指数和透析期间相关记录;干预后1、2、3个月收集两组患者的AVF血流动力学指数和透析期间相关记录。主要疗效指标为AVF的引流静脉(DV)血流量。次要疗效指标为AVF的近端动脉(PA)血流量、脉动脉(BA)血流量、DV直径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结果1.DV血流量时间×分组的交互效应有统计学差异(F=7.514,P<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35,P=0.024),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679,P<0.001)。哑铃组中时间因素对DV血流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20.474,P<0.001),与干预前的基线特征相比,干预1、2、3个月后的 DV 血流量分别增长了 121.10(-109.29,251.36)、136.00(-193.93,324.15)、172.93(-90.49,282.65)ml/min。握球组中时间因素对DV血流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78,P=0.060)。两组在干预后第二个月、第三个月时,哑铃组与握球组的DV血流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PA血流量、BA血流量和DV直径的时间×分组的交互效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哑铃组和握球组的PA血流量、BA血流量和DV直径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均呈增长的趋势。2.在3个月的随访期间,哑铃组有1例患者出现内瘘血栓。其中哑铃组发生高流量AVF的有2例,握球组的有3例,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vs 7.5%)。参与试验的患者均没有出现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及其他不良事件。结论1.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肢体锻炼可以改善AVF的血流量和静脉直径。哑铃负重摆臂运动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维持AVF功能的干预手段。2.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侧肢体的6磅负重运动安全可靠,建议AVF功能不良患者可使用6磅哑铃进行内瘘肢体锻炼。3.建议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对“内瘘侧肢体不能提重物”的观点进行补充说明,防止内瘘侧肢体废用。但由于观察时间仅为三个月,提重物的安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杜旭[2](2020)在《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口述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背拳在中国武坛上久负盛名,发展至今,诸家云集,门派纷呈。祁家通背拳第四代传承人,素有“燕北大侠”之称的修剑痴先生在继承祁家通背拳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从理论上总结汇宗,技术上继承、借鉴、创新,应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与通背“摔、拍、穿、劈、攒”五种掌法相配为伍,编创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五行通背拳。并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中心逐步辐射东北三省乃至全国,对近代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后人称其为五行通背拳一代宗师。在“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下,在五行通背拳研究的不足、老辈五行通背拳传习人资源流失的因素下,五行通背拳传承的口述史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口述史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文献法、观察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研究方法,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以“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为研究对象,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历史发展观的视角出发,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献资料与口述史料相结合的形式,以客观的态度,力求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传承体系即:传习人、五行通背拳的文化结构(器物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传承价值进行综合考察与研究。在规范的口述史研究方法运用下,通过对口述回忆录及现有文献资料的梳理,自上而下的、客观的还原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发展的历史,厘清传承脉络;以小窥大,映射武术传承与发展中的一种现象;比照、印证、纠正、补充、丰富现有资料,为五行通背拳习练者和研究者提供学术参考。通过研究得出:辽宁省五行通背拳的传承源流有序,其拳、械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体系完备;人民群众的参与是五行通背拳传承、发展的战略基石,精英人物为辽宁省五行通背拳的传承和发展推波助澜;但在传承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之风;其拳法理论和实践部分都有所丢失;并出现打练分离等形式变化;且部分民间拳师晚年凄凉;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辽宁省五行通背拳具有“术道并重”的育人价值、“繁简适宜”的普及价值、“练养一体”的健康价值、“文武兼修”的文化价值等实际的传承价值。

曹晶慧[3](2019)在《《飘逝》(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兰黛尔(Alice Randall)创作的第一本小说《飘逝》(The Wind Done Gone)。兰黛尔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及蓄奴制,《飘逝》的汉译能为中国读者了解美国历史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语义翻译注重传递原文内容,交际翻译重视传递原文效果,在翻译时,译者应以交际翻译为主,将原文作者想传递的效果忠实地传递给读者,但在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上,译文应遵循语义翻译,体现原文语言特色。也可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结合,互为补充,灵活处理。然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只提供指导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因此,笔者在本报告中采用了分译、合译、增译和省译等几种翻译方法,并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本报告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为引言,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背景和意义;第一章为项目描述,介绍了翻译实践文本来源及翻译内容简介;第二章为任务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包括理论准备和文本分析,翻译过程及译后事项;第三章为案例分析,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的具体应用及语义翻译结合交际翻译的应用三方面,并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及翻译方法进行分析;第四章是翻译实践总结,提出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不足。通过本篇报告,笔者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小说汉译的指导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希望对小说汉译及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弓鑫钰[4](2019)在《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关联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主动性攻击(Proactive aggression)是指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物质奖赏的获得或者拥有社会群体中的支配地位),经过深思熟虑和道德许可后由个体主动进行的攻击。主动性攻击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抢银行的行为等。这种攻击行为可能会造成很多的危害,小到影响个体的安全健康和生活幸福感,大到影响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对主动性攻击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动性攻击的产生往往是由对回报的预期所驱动的,本质上是攻击性的或有预谋的,主要的认知机制是攻击结果预期(Aggression outcome expectancy),尤其是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Positive outcome expectancy for aggression),指的是预期攻击行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比如奖赏预期(Reward anticipation)。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SIP)和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个体对结果的预期会对后续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预期攻击行为会带来更多的积极结果,就更加可能会做出主动性攻击行为。所以探讨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问题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虽然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和主动性攻击的实证研究很多,但是该领域内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相应脑关联的探讨还不清楚,所以本研究在相关理论和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通过两个并列的研究来初步探讨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关联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在研究一中,202名大学生样本(126名女生,76名男生,平均年龄为20.95岁,标准差为1.62岁,年龄范围为18-33岁)被要求完成《社会情绪信息加工问卷》和《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并进行核磁的扫描,通过对这些实验参与者的结构像数据进行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以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结构关联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与左侧楔前叶(Left precuneus)的灰质体积是显着正相关的(x=-18,y=-51,z=51,cluster size=270,t=4.60,p<0.05)。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在左侧楔前叶和主动性攻击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在研究二中,包含研究二A和研究二B两个研究,借鉴金钱奖赏延迟任务(经典的奖赏预期任务)和奖赏-伤害任务,旨在通过实验来初步探讨攻击奖赏预期(实验室中的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激活关联及其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研究二A是预实验(行为实验),招募了50名实验参与者,其中男生12人,女生38人,年龄范围为18岁至22岁(M=19.66,SD=1.08)。结果发现,通过改变攻击可以带来不同数额的金钱奖赏(低金额:0.5元-1.5元;高金额:10.5元-11.5元)和攻击可以带来金钱奖赏的概率(低概率:10%-30%;高概率:70%-90%)来操纵攻击奖赏效价预期(低,高)和攻击奖赏获得可能性预期(低,高)是成功的,高攻击奖赏效价预期与低攻击奖赏效价预期的差异显着,t=108.51,p<0.001,高攻击奖赏获得可能性预期与低攻击奖赏获得可能性预期的差异显着,t=196.66,p<0.001。研究二B为正式实验(核磁任务态实验),招募37名有效实验参与者,其中男性17名,女性20名,年龄范围为18岁至23岁(M=20.8,SD=1.42)。结合FMRI技术,通过操纵攻击可以得到金钱的数额和攻击获得金钱的概率来探讨攻击奖赏效价预期和攻击奖赏获得可能性预期(即攻击奖赏预期,实验室中的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激活关联及其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以及不同攻击奖赏预期条件下的主动性攻击的脑激活机制。结果发现,攻击奖赏预期(实验室中的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大脑激活区域主要涉及额中回,舌回,颞下回,楔前叶,尾状核,额下回,扣带回,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等脑区。与攻击奖赏预期相关的左侧脑岛,左侧额中回,左侧丘脑,右侧额中回等脑激活关联和主动性攻击相关。攻击奖赏预期诱发下的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大脑激活区域主要涉及脑岛,额下回,颞下回,苍白球,尾状核等脑区。综合上述两个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在成年早期,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实验室情境下,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和主动性攻击也是紧密相关的。(2)日常生活中的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与左侧楔前叶是密切相关的。左侧楔前叶的灰质体积越大的个体其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越强,而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越强的个体其主动性攻击水平越高。(3)个体的攻击奖赏预期(攻击奖赏效价预期和攻击奖赏获得可能性预期)越强,即实验室中的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越强,个体则会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攻击行为,攻击奖赏预期(实验室中的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涉及到奖赏和社会认知相关脑区的激活,而这些脑激活关联和主动性攻击决策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了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关联机制及其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补充了该领域的实证研究,为主动性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

耿士伟[5](2018)在《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苏轼词教学是诗词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加强学生诗词鉴赏素养,提升其人文底蕴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苏轼词的阅读教学都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苏轼词的阅读教学策略,为个性化的诗词阅读教学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苏轼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以诗为词”的手法、词的风格以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解读了苏轼词的个性特点,探究了其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第二章从阅读教学现状以及阅读教学评价现状两个方面剖析当前苏轼词教学情况,试图明确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三章通过对2017新课标诗词阅读核心素养的解读以及对苏教版苏轼词的编选特点的分析,以苏教版教材所选五篇苏词为例,设计了高中苏轼词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第四章基于教学现状中的问题以及教学目标内容,本文制定了从苏词的韵律、意境,人物形象以及情感思想四方面展开的教学策略尝试,通过在吟诵中发现苏轼词的声韵美、在对比阅读中品味苏轼词的意境、在读写中品读苏轼词人物形象以及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苏轼词中的情感哲理,学生可以从多角度体悟苏轼词篇的艺术魅力,强化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第五章通过苏轼词阅读教学的实践案例,综合运用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初步达成了诗词阅读核心素养要求的目标。

李华[6](2019)在《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基于山西省Y市的小组工作介入》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难以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新的养老模式带动着养老走向产业化道路,养老服务机构的数量大幅增加。从宏观视角来看,新的养老模式有助于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老年人作为养老的主体,他们能否良好地适应从家庭到机构的转变,以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他们的感受和可能出现的社会适应问题,是机构养老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本研究首先对山西省Y市全部的7家养老机构中,入住时间在0-3个月的老人的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05份。通过问卷调查明确了对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的认知。其次,以问卷数据为依据,将社会适应不良的老人筛选出来,并对其中社会适应问题较严重的21人进行了无结构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根据老年人的访谈资料和观察记录情况,从个体、环境和家庭三个层面对影响社会适应的因素做出了分析,具体包括:一、个体层面:环境改变带来的压力、老年化、入住意愿、个体的人格发展、成长经历、自我认知偏差、个体差异;二、环境层面:对环境的熟悉度、机构规章制度、机构活动种类单一;三、家庭层面:角色期望、子女对养老责任的认知偏差、家属和机构的忽视与无奈。最后,选择其中一家养老机构并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该机构中社会适应不良的老年人进行了社会工作介入,共开展了5次小组活动。本研究试图采用从老年人本身出发的研究方式为机构养老的微观研究领域做些许补充,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适应研究领域起到丰富作用,以及为探讨社会工作如何更精准有效地介入住机构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李清源[7](2017)在《麦瓶草》文中研究表明一你弄这几支花是什么意思呢?你连这些花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你只知道它们在田野里随处可见,圆锥形的绿骨朵儿上开出玫红色的花瓣,看上去明丽可爱。这种植物在你老家的麦地里也很多。它们的花朵在你眼里诚然好看,但在麦田,它们却属于影响庄稼的杂草。你的身体越来越差,曾经坚硬得像石块的肌肉,如今都已塌陷下去,除草这种原本轻松的活儿,对你来说也变得吃力。它们便在麦穗之间相继开花,一场大雨过后,点点片片铺展在青苗

黄艳[8](2017)在《鲁西迪小说的魔幻叙事与印度文化形象建构》文中认为植根于印度丰富多元文化、移民身份体验以及后殖民全球化反思之中,萨曼·鲁西迪的小说呈现出巨大而丰富的阐释空间。特别是在叙事策略方面,他的小说凸显印度特色和文化历史交流碰撞的魔幻叙事成为研究的焦点和亮点。本研究通过对其文本的细读发现,在鲁西迪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里,现实、过去、未来的线性时间被打破,印度与英国、实和幻、同与异等空间被糅合,在魔幻的时空里做着历史与现实的魔方游戏。在梳理其魔幻叙事特征之后,深入到鲁西迪的魔幻叙事肌理当中,分析和总结其魔幻叙事的特点。借用拉康的“三界”理论,以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的三界理论对其小说的元素进行梳理,通过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解剖魔幻叙事内置的“三环扭结”(BorromeanKnot)叙事结构:想象、象征和真实通过鲁西迪巧妙的叙事实践,在“变形”“镜像对应”等模式下促成了鲁西迪独特的“印度书写”。此为本研究第一章内容。第二章进一步分析鲁西迪魔幻叙事的策略,分别从时间策略、空间策略入手,深入研究鲁西迪几部代表作魔幻叙事的时空特点。鲁西迪小说打破了时间的线性特征,在他的魔幻叙事中时间成为可以膨胀、或者压缩的“可变体”。在空间上,鲁西迪的小说中既有物质与精神的二元空间,又有母国与异国的二元空间,同时在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又构建了一个“第三空间”,在这里面融入了作家对宗教、种族、国家等的“乌托邦”想象。同时,鲁西迪的魔幻叙事是具有强烈批判意识的,历史学科班出生的他对历史的“真”进行了解构,撕下大写历史的面具,而以重写历史的姿态来接近历史的真相。对于宗教,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鲁西迪对于当代宗教问题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困境进行文学性的阐释,这给他带来了20年的亡命生活。但鲁西迪的宗教观不能单纯看一部《魔鬼诗篇》,他在很多其他小说中都诉诸了自己对于宗教包容和多元化的思考与期待。从更大意义上的文明范畴来看,他在讨伐一些宗教愚民心智的同时,更多地倾向于宗教的多元共生,消弭宗教带来的意识形态冲突。种族冲突也是鲁西迪魔幻叙事观照的重要内容,民族之“异”在权力斗争的背景下被推向种族冲突,这些印度历史事件都成为了魔幻叙事的批判与反思的对象,鲁西迪被誉为“后殖民写作教父”,在他的反思中固然有对殖民国家和后殖民时期国家关系的批判,但他不局限于后殖民批判,而是带着一种反讽的姿态观照这些冲突本身的必然性以及偶然性。第三章主要是从文本研究拓展到文化研究,即鲁西迪的魔幻叙事塑造了怎样的印度文化形象,展现了哪些印度文化的特质,从整个逻辑框架得到深入和拓展。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有着瑰丽多姿的传统文化,立足于鲁西迪小说文本提炼出鲁西迪小说创作所展现的印度文化形象,其神秘性、异质相融的多元性,以及近现代历史上与英国的镜像构建关系。这些文化特质以及形象如何在鲁西迪的小说或者叙事中得以构建或者通过他的魔幻叙事来构建印度文化形象,以实现他用写作“回家”的目的,这个流散海外的印裔作家在他的散文集《想象的家园》中深刻剖析他的印度书写。写作可以“回家”,但这种回家的方式既有强烈的想象色彩,同时也内置了一个批判机制。他以跨文化的姿态和去神圣化的姿态反思印度的现实、历史、宗教以及文化。第四章主要是上升到一般意义上的母国文化形象构建的研究层面。依据对鲁西迪小说中印度文化形象的分析,探究鲁西迪塑造印度文化形象的深层背景因素,这其中主要是对鲁西迪本人的身份意识、文化立场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回答作家所构建之印度文化形象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形象学研究出发,鲁西迪小说中呈现出神秘魔幻、文化多样和自由包容的的整体文化形象,作为整体形象的构建,鲁西迪经由神话叙事路径采取互文重叠等策略构建母国的文化形象。在前述的层层分析论述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一个结论性话题,即从鲁西迪魔幻叙事塑造印度文化形象中有哪些反思及启示。在普遍意义上,文学文本对母国形象的塑造在深层次上是话语输出和权力较量的问题,依然会遭遇阐释与建构、自我与他者,以及跨界想象等相关挑战。鲁西迪以其魔幻叙事为母国形象建构开辟路径,尤其是在拉康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及其“三环扭结”关系等理论的观照下,魔幻叙事得以化解或绕开母国形象建构方面存在的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等意识障碍,在表现方式和意义生成等维度得以实现跨界沟通与对话。

丁桃源[9](2016)在《汉译伊斯兰教典籍《归真要道》整理与语言研究》文中提出明末清初,我国出现了一批伊斯兰教典籍翻译家,他们采用直译、意译、译解等方式,用文言文、古白话、经堂语等语体,将伊斯兰教典籍翻译爲汉文。本论文在全面梳理这些译作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一定篇幅、用经堂语翻译的《归真要道》作爲个案,从文献整理和语言两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归真要道》是波斯文《米尔撒德》(Mirsad)的汉语译本,由我国伊斯兰教经学家伍遵契译於康熙壬子年(1672),全书五门四十篇,13万字,通篇用当时经堂语直译,口语性强,代表了明末清初经堂语的基本现状,也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论文首先全面梳理了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译作家及其作品;其次对《归真要道》的版本源流、翻译特色及文献校勘等做了研究;最後对《归真要道》的相关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并从共时和历时比较、用语言接触理论对它们进行分析探究。语言研究主要包括:一、《归真要道》词类研究。本部分选取了《归真要道》不同於汉文文献的三类词,描述其特殊用法、分析特殊性之因:第一,方位词“上、里、里边”可用做格标记,其格范畴种类齐备;第二,部分代词与有冠词语言的冠词相当,部分代词有复指提前的主语和宾语的作用;第三,结构助词“的”使用多有偏误,以“得”爲助词的述补结构极少,助词“着、了”使用数量少。二、《归真要道》句式研究。本部分选用在近代汉语中比较特殊且能反映《归真要道》语言特点的四种句式,通过静态描述和共时、历时比较,得出:第一,述补结构数量少,远远低於同时期汉语文献;第二,处置式和比拟式与明清时期语言发展基本一致;第三,宾语前置表现形式复杂,偏正短语修饰语後置现象比较多见。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得出:第一,《归真要道》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和明末清初其他汉语白话文献属於同一体系,明清之际的语言形式在《归真要道》中几乎都能找到使用例证;第二,《归真要道》中不同於汉文文献的特殊语言现象,既有蒙古语语法形式,又有阿拉伯语、波斯语干扰特徵。附录一爲《归真要道》校注。本校注以民国初年蒋氏念一斋排印本爲底本、清末手抄本爲校本、乾隆五十二年手抄本爲参校本,对《归真要道》进行了细致校勘,并对其中难解字词做了解释。附录二爲《归真要道》各版本书影例。

米丝辰[10](2013)在《“我已阅读,并同意”背后的陷阱》文中认为当你轻松勾选各大网站的免责条款和隐私权声明时,你以为这根本没什么,其实,你被坑爹了。测试题:当你注册微博、邮箱、网银等账号时,哪怕瞥过一眼网站的免责条款和隐私权声明吗?我们敢打赌,99%的人会直接点击"我已阅读,并同意",而不管那些繁复的条款写了什么。事实却是,在你这不经意的选择之间,你已经签下了一个不平等条约。

二、如何保守你的隐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保守你的隐私(论文提纲范文)

(1)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
        1.2.2 内瘘功能的维护与干预
    1.3 研究问题及假设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排标准
        2.2.2 样本量
        2.2.3 随机分组
    2.3 研究方法
        2.3.1 干预方法
        2.3.2 干预指导
    2.4 资料收集及测量方法
        2.4.1 疗效指标
        2.4.2 收集资料
        2.4.3 资料收集时间
        2.4.4 测量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2.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干预前患者的基线特征分析
        3.1.1 患者的基线特征情况及引流静脉血流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2 患者的基线特征情况及近端动脉血流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3 患者的基线特征情况及肱动脉血流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1.4 不同性别血透患者基线资料的分析
        3.1.5 不同年龄段血透患者基线资料的分析
        3.1.6 不同内瘘使用年限血透患者基线资料的分析
        3.1.7 社会支持
        3.1.8 依从性
        3.1.9 压力应对
        3.1.10 睡眠情况
        3.1.11 锻炼情况
    3.2 随访患者的数据分析
        3.2.1 哑铃组和握球组的基线特征比较
        3.2.2 主要指标
        3.2.3 次要指标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4.2 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对血透患者内瘘功能的影响效果
    4.3 内瘘侧手臂提重物的安全性
    4.4 影响AVF血流量的相关因素
        4.4.1 年龄
        4.4.2 吻合口直径
        4.4.3 阻力指数
        4.4.4 糖尿病病史
        4.4.5 平均动脉压
        4.4.6 内瘘肢体锻炼
        4.4.7 自我管理能力
    4.5 AVF血流量测量方法与频率
        4.5.1 超声稀释法
        4.5.2 多普勒彩超
        4.5.3 AVF血流量测量的频率
    4.6 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4.6.1 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可作为功能锻炼的方法之一
        4.6.2 内瘘侧肢体提取重物可量力而行
        4.6.3 指南观点需审慎践行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口述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与五行通背拳研究的不足
        1.1.2 老辈五行通背拳传习人资源的流失
        1.1.3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口述史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问题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
        1.3.2 传承
        1.3.3 口述史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价值
        1.5.2 现实意义
    1.6 研究现状
        1.6.1 五行通背拳研究综述
        1.6.2 口述史国内外研究综述
        1.6.2.1 国外口述史研究综述
        1.6.2.2 国内口述史研究综述
        1.6.3 武术口述史研究综述
        1.6.4 文献综述小结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原则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口述史
        2.3.3 观察法
        2.3.4 归纳与演绎
        2.3.5 分析与综合
3.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习人物与轶事
        3.1.1 对修剑痴的记忆与表达
        3.1.2 对部分修剑痴传习后代的记忆与表达
    3.2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文化结构
        3.2.1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器物技术层
        3.2.1.1 名称
        3.2.1.2 拳技
        3.2.1.2.1 内容
        3.2.1.2.2 风格特点
        3.2.1.2.3 基本技法
        3.2.1.2.4 习练要求
        3.2.1.3 心得、拳谱、着作
        3.2.1.4 器械
        3.2.2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制度习俗层
        3.2.2.1 传承方式
        3.2.2.2 组织方式
        3.2.2.3 习练方式
        3.2.2.4 择徒规范
        3.2.3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心理价值层
        3.2.3.1 几代拳师习武、授徒心理
        3.2.3.2 对目前通背拳传承的看法
        3.2.3.3 部分老拳师晚年的凄凉
    3.3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价值
        3.3.1 “术道并重”的育人价值
        3.3.2 “繁简适宜”的普及价值
        3.3.3 “练养一体”的健康价值
        3.3.4 “文武兼修”的文化价值
        3.3.4.1 与阴阳五行学说
        3.3.4.1.1 与阴阳学说
        3.3.4.1.2 与五行学说
        3.3.4.1.3 生化之理
        3.3.4.2 数字之说
        3.3.4.3 与兵家思想
        3.3.4.4 与儒家思想
        3.3.4.4.1 爱国意识
        3.3.4.4.2 中庸思想
        3.3.4.4.3 仁者无敌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口述历史项目作业程序表
    附录2 :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口述史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3)《飘逝》(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项目描述
    1.1 翻译项目材料来源
    1.2 翻译项目材料内容简介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理论准备
        2.1.2 翻译辅助书籍与工具
        2.1.3 文本分析
    2.3 过程描述
    2.4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语义翻译的具体应用
    3.2 交际翻译的具体应用
    3.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启示与收获
    4.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飘逝》(节选)原文
附录2 《飘逝》(节选)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关联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主动性攻击概述
        1.1.1 主动性攻击的定义和特点
        1.1.2 主动性攻击的测量
    1.2 攻击结果预期概述
        1.2.1 攻击结果预期的定义和测量工具
        1.2.2 攻击结果预期的分类
    1.3 奖赏预期概述
        1.3.1 奖赏预期的范式介绍
        1.3.2 奖赏预期的脑关联研究
    1.4 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与主动性攻击关系的研究进展
        1.4.1 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与主动性攻击的相关理论
        1.4.2 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与主动性攻击相关的实证研究
        1.4.3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2 研究一: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结构关联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参与者
        2.2.2 测量工具
        2.2.3 结构像数据采集
        2.2.4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的数据预处理
        2.2.5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的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行为结果
        2.3.2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的结果
        2.3.3 中介分析结果
    2.4 讨论
3 研究二A:攻击奖赏预期影响主动性攻击的行为实验
    3.1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参与者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过程
        3.2.5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各变量描述统计
        3.3.2 自变量的操作检查
        3.3.3 四种不同奖赏预期条件下主动性攻击的差异
        3.3.4 预实验访谈结果
    3.4 讨论
4 研究二B:攻击奖赏预期的脑激活关联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
    4.1 研究目的和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参与者
        4.2.2 实验设计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过程
        4.2.5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行为数据的结果
        4.3.2 攻击奖赏预期的脑激活关联
        4.3.3 攻击奖赏预期的脑激活关联和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关系
        4.3.4 攻击奖赏预期下的主动性攻击的脑激活关联
    4.4 讨论
5 总讨论
    5.1 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和主动性攻击相关
    5.2 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结构关联及其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
    5.3 攻击奖赏预期的脑激活关联及其和主动性攻击的关系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社会情绪信息加工问卷
    附录2 反应性主动性攻击问卷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5)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苏轼词的阅读教学意义
    第一节 苏轼词中的传统哲学思想
    第二节 苏轼词“以诗为词”的手法
    第三节 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
        一、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词风
        二、胸襟博大,旷达洒脱的词作
        三、婉约深沉,寄情高远的词作
    第四节 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二章 苏轼词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苏轼词的阅读教学现状剖析
        一、教学方法和理念落后
        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素养不高
        三、文本解读层次和方法不足
    第二节 苏轼词阅读教学评价现状剖析
        一、苏轼词教学评价误区
        二、对于教师苏轼词教学质量评价现状的分析
        三、对于学生苏轼词学习成果评价现状的分析
    第三节 苏轼词的教材选编现状剖析
第三章 苏轼词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
    第一节 新课标关于诗词阅读教学目标的阐述
        一、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目标
    第二节 苏轼词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以苏教版五篇为例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四、《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五、《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第四章 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 在吟诵中发现苏轼词的声韵美
        一、苏轼词的音韵特点
        二、课堂教学中吟诵的设计形式
    第二节 在对比阅读中品味苏轼词的意境
        一、苏轼词与他人词作对比阅读——以辛弃疾、柳永为例
        二、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对比阅读
    第三节 在读写中品读苏轼词人物形象
        一、通过联想想象创设人物情境
        二、通过诵读体悟人物形象
        三、通过散文化改写丰富明晰人物形象
    第四节 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苏轼词中的情感哲理
        一、自主探究,提出个人见解
        二、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苏轼词主题
第五章 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课堂实践案例
    第一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一、制定学习目标
        二、布置课前预习任务
        三、课堂教学实践
    第二节 《定风波》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
    第三节 《江城子》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过程
    第四节 教学反思
        一、注重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二、注重审美鉴赏和情感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2:教师访谈调查
    附录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卷
致谢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6)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基于山西省Y市的小组工作介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
        1.2.2 国外文献
        1.2.3 文献述评
    1.3 理论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理论基础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设计
第二章 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现状
    2.1 数据分析
        2.1.1 样本基本特征
        2.1.2 老年人心理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2.1.3 老年人人际关系适应性的总体情况
    2.2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
第三章 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3.1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
        3.1.1 环境改变带来的压力
        3.1.2 身体的老年化
        3.1.3 入住意愿
        3.1.4 个体的人格发展
        3.1.5 成长经历
        3.1.6 自我认知偏差
        3.1.7 个体差异
    3.2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
        3.2.1 对环境的熟悉度
        3.2.2 机构规章制度
        3.2.3 群体生活冲突
        3.2.4 机构活动种类单一
    3.3 家庭层面影响因素
        3.3.1 角色期望
        3.3.2 子女对养老责任的认知偏差
        3.3.3 家属和机构的忽视与无奈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探索和评估
    4.1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优势
        4.1.1 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服务方法和技巧
        4.1.2 社会工作者承担角色的多样性
    4.2 老年人社会适应小组设计
        4.2.1 小组工作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4.2.2 小组成员概况
        4.2.3 组员需求评估
        4.2.4 开展小组的目的和目标
        4.2.5 小组的特征
        4.2.6 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应对计划
    4.3 小组工作开展
        4.3.1 第一次小组活动
        4.3.2 第二次小组活动
        4.3.3 第三次小组活动
        4.3.4 第四次小组活动
        4.3.5 第五次小组活动
    4.4 小组工作评估与反思
        4.4.1 老年人社会适应小组评估
        4.4.2 老年人社会适应小组反思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1.1 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不甚乐观
        5.1.2 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5.1.3 小组工作介入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是有效的
    5.2 反思
        5.2.1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大众价值观的引导
        5.2.2 家庭系统对老年人的心理支持
        5.2.3 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帮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社会适应问卷
附录二 访谈参考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麦瓶草(论文提纲范文)

(8)鲁西迪小说的魔幻叙事与印度文化形象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学术价值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角度与创新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研究的观点与创新
第一章 鲁西迪小说魔幻叙事的“三环扭结”模式
    第一节 想象界:熔化的蜡像
        (一) 熔化:充斥想象的蜡像
        (二) “重写”:“变形之想象”
        (三) 电影叙事的“想象维度”
    第二节 象征界:隐喻丛林
        (一) 神灵:象征叙事的元结构
        (二) 女人以及动物:意义生成元素
        (三) 神话/民间故事:隐喻丛林
    第三节 真实界:魔鬼藏于细节
        (一) 梦境:被暴露的“潜意识”叙事
        (二) “历史”:遮蔽真相的“幕布”
        (三) 新闻:内核缺席的新闻效应
    第四节 鲁西迪魔幻叙事的“三环扭结”结构
        (一) “三环扭结”的叙事学实践
        (二) 变形:查姆恰的山羊之变
        (三) 镜像对应
第二章 鲁西迪小说魔幻叙事策略
    第一节 鲁西迪魔幻叙事的时间策略
        (一) “非线性”时间观
        (二) 虚实相融的时间
    第二节 鲁西迪魔幻叙事的空间策略
        (一) 物质/精神
        (二) 母国/异国
        (三) “第三空间”
    第三节 魔幻叙事背后的批判维度
        (一) 解构历史的“真”
        (二) 祛除宗教的“魅”
        (三) 化解民族的“异”
第三章 鲁西迪小说中的印度文化特质
    第一节 混杂多样神秘的印度文化特质
        (一) 混杂的多样性
        (二) 万物有灵的神秘
    第二节 鲁西迪小说中的印度文化形象
        (一) 魔幻叙事构建之“魔幻印度”
        (二) 异质相融的可能性:文化乌托邦
        (三) 印度与英国的张力关系
    第三节 批判视角下的“回家”方式
        (一) 重写历史
        (二) 批判性“回家”
第四章 母国文化形象的艺术建构
    第一节 鲁西迪艺术建构母国形象的背景
        (一) 身份混杂
        (二) 跨文化立场
    第二节 鲁西迪构建母国形象的基本特质
        (一) 神秘形象
        (二) 文化多样的国家形象
        (三) 自由包容的国家形象
    第三节 鲁西迪艺术建构母国形象的方式
        (一) 神话叙事路径
        (二) “去神圣化”的姿态
        (三) 互文重叠
结论 鲁西迪魔幻叙事重构印度文化形象之反思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9)汉译伊斯兰教典籍《归真要道》整理与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概说
    第一节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概览
    第二节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的特点
    第三节明末清初汉译伊斯兰教典籍的文献学价值
第二章 《归真要道》文献研究
    第一节《归真要道》及伍遵契
    第二节《归真要道》翻译特色
    第三节《归真要道》版本考述
    第四节《归真要道》校勘举隅
第三章 《归真要道》词类研究
    第一节方位词的格标记用法
    第二节代词的特殊功能
    第三节助词个案研究
第四章 《归真要道》句式研究
    第一节述补结构
    第二节处置式
    第三节比拟式
    第四节倒装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归真要道》校注
    凡例
    目录
    正文
附录二:《归真要道》各版本书影例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如何保守你的隐私(论文参考文献)

  • [1]哑铃负重摆臂运动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随机对照研究[D]. 莫雅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辽宁省五行通背拳传承的口述史研究[D]. 杜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飘逝》(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曹晶慧. 青岛大学, 2019(02)
  • [4]攻击的积极结果预期的脑关联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D]. 弓鑫钰. 西南大学, 2019(01)
  • [5]高中语文苏轼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耿士伟.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1)
  • [6]养老机构初入住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基于山西省Y市的小组工作介入[D]. 李华. 西北大学, 2019(12)
  • [7]麦瓶草[J]. 李清源. 作品, 2017(08)
  • [8]鲁西迪小说的魔幻叙事与印度文化形象建构[D]. 黄艳. 武汉大学, 2017(06)
  • [9]汉译伊斯兰教典籍《归真要道》整理与语言研究[D]. 丁桃源. 兰州大学, 2016(08)
  • [10]“我已阅读,并同意”背后的陷阱[J]. 米丝辰. 东西南北, 2013(13)

标签:;  ;  ;  ;  

如何保护您的隐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